真假沙門 —依佛聖教闡釋佛教僧寶之定義 蔡正禮老師 第一章 緒論 第 八識如來藏真實存在而與七轉識和合运作的八識論法義,在正覺同修 會平實導師近二十年的弘揚,而且經過多次法難考驗之後,終於立於不 敗之地而逐漸獲得佛門普 遍的認同與接受。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獨照於世 出世間,遠離世間而清淨寂滅;由於遠離世間不雜諸相,佛門四眾依於 平實導師所引經教而逐漸信受正法。然佛法正教 不是遺世而獨存,而是 要在世間廣度諸有緣的佛弟子同入大乘法道,因而在弘法過程中不能免 除世間諸事相。世間諸事相,一切佛弟子乃至外道凡夫,誰不久習而熟 悉?於是,在如來藏正法逐漸建立之餘,障礙佛門四眾與一切外道凡 夫進入大乘法道者,已不在於如來藏甚深高妙之法義,而是在弘法度眾 之世間諸事相分別執著。 例 如,古印度時有許多沙門團體—外道六師,其中不乏剃頭著染衣者, 佛教出家沙門也同樣剃頭著染衣;同樣都是剃頭著染衣,那麼誰是真正 的沙門修行者呢?然而這 個問題古今同存,時至今日,同樣的問題:在 釋迦牟尼佛建立的佛教中,所要教導世人的是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此 二智慧的實證,與穿著、外貌有什麼樣的關係 呢?誰是佛教中的真沙門 呢?復次,佛教之外,有真沙門嗎?現代佛教僧人普遍剃頭著染衣,但 是剃頭著染衣就一定是具有解脫智慧與實相智慧的沙門嗎?若是解 脫、 實相二種智慧的實證與穿著外貌無關,為什麼佛教又要建立剃頭著染衣 的沙門形象呢?……諸如此類「誰是真正的沙門」的種種問題,皆是古代 與現代修行人所 必須嚴謹看待的現實問題。若是對「誰是真正的沙門」 不能有正確的瞭解,勢必對於修行的方向與成果產生障礙。 探 究「真假沙門」,對真沙門的判定,有實質與外顯二個層面的不同。 其中屬於外顯的相貌、威儀、戒行的部分,稱之為沙門法式,或略稱為 法式。例如在阿含部《起 世經》卷7,佛陀略說六道境界,亦以世間法 相宣說法式的基本義理:佛言:【諸比丘!諸龍、金翅鳥、阿修羅等, 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間。】1 欲 界世間法中,男女有別,特別是人間更加如此;所以古代男女成熟後, 男者立冠,女者別簪,以為男女法式,顯示男女之別;或者舉行婚嫁法 式,遵守婚嫁之約束。 因此,佛陀說在諸龍、金翅鳥、阿修羅等等眾生 界中,與人間相同,有婚嫁、男女的法式,以顯示男女體性的差別,以及 婚嫁後的威儀與戒行約束。凡此種種皆是以 法式顯示其體性男女之差別, 或者建立法式以顯示已婚與未婚之威儀與戒行的狀態。同樣的道理,佛法 在世間,不離世間種種法式;沙門也要有其外觀、威儀、戒行 等等法式, 以顯示其沙門的體性,便知真正的沙門;若是沙門無有威儀、戒行等等法 式,則可驗知其為假名沙門。 然 而,沙門的外觀、威儀等等法式並非唯一辨知其體性、戒德的依據,猶 如男女二相皆是人間之法式:男者立冠是人法式,女者別簪也是人法式; 乃至若重新約定俗 成,女者立冠亦可知其為女,男者別簪也可判知其為男, 因為有其體性、功能之差異而不受外觀、威儀之影響而混淆。因此,沙門 法式亦有屬於內心現量所證的解脫 與實相等等智慧的部分,是為沙門的實 質,以作為沙門法式的依止而超越沙門法式之表相,稱之為沙門真法式, 或略稱為真法式。2 由 此可以略知,探究真假沙門的判定,應該從沙門法式與真法式二者綜合 而判;有時從外顯的沙門法式即可判別沙門的真假,可取其輕鬆直截;有 時形貌外觀混濫難辨 真假,便需從真法式直探實質而判別真假,則真假沙 門本質顯露,不再為外觀形貌之所迷亂。因此,綜合表相的沙門法式與內 心智慧的真法式,總稱為沙門法,是辨 別真假沙門之準繩。 沙門法中,戒行的部分與外觀的法式有關,也與內心智慧境界的真法式有 關。因此,真假沙門之判定,有時必須依相對的層次而論。例如,《別譯 雜阿含經》卷16:爾時,復有一比丘亦住於彼俱薩羅林,晝入房坐,起於 惡覺,依於貪嗜。時林天神如彼比丘起於惡覺,依於貪嗜,不能稱可出家 法式。2 比 丘是出家沙門,此沙門「晝入房坐」是符於出家沙門威儀、戒行的法式, 是真沙門。但是,「起於惡覺,依於貪嗜」,顯示此出家沙門「不能稱可 出家法式」,則不 能符於出家沙門內心智慧境界的真法式。像這樣的沙門, 對於世間眾生而言,仍然是真正的出家沙門;但是相較於「不起於惡覺, 不依於貪嗜」的出家法式而言, 「起於惡覺,依於貪嗜」不能稱可於出家 法式,便不能稱為真正精進用功的出家沙門;若是有沙門能「不起於惡覺, 不依於貪嗜」,則相對於「起於惡覺,依於貪 嗜」的出家沙門,前者是真 沙門,後者則名為假沙門。因此,真假沙門的判別,有時必須依於沙門法 相對所證的層次而論真假,而且要依於戒行的表相與實質分別判 定其真假。 除 此之外,戒行、法式與佛法修學的法道也有密切相關。換言之,佛法有 二種主要法道:二乘解脫道與大乘佛菩提道。此二種主要道所依止的戒行, 分別為:二乘的聲 聞律儀沙彌(尼)戒、比丘(尼)戒,以及大乘的菩薩 律儀菩薩戒。由於對戒律間依止次第的不同,引發相對而言「誰是真假沙 門」的爭議。例如,大乘佛教出家沙 門有二種,一種受三壇大戒:第一壇 沙彌(尼)戒,第二壇比丘(尼)戒,與第三壇菩薩戒的聲聞行法式沙門, 顯現剃頭著染衣的菩薩聲聞形象;別有一種為受五 戒、菩薩戒而不受聲聞 威儀戒的童身行法式沙門,不一定顯現剃頭著染衣的聲聞形象。《出曜經》 卷13: 佛 告比丘:「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受他信施,謂法應爾;報應一至,億佛不 救。其中利根捷疾智者,即自改往修來,承如來教;諸有鈍根不能改更,遂 自招禍。是故 說,所謂沙門非必除髮也。妄語貪取有欲如凡者,汝等比丘與 惡智相應,永離善法,實非沙門,自稱為沙門;外視法服,似如沙門。」3 大 乘佛教二種出家沙門,因為童身行法式沙門不但蓄髮,穿著亦與俗人相近 而難辨,遂失去弘法上的便利性而逐漸湮沒不興。大乘佛教從印度東遷震旦 後,人間便只剩 聲聞行法式作為出家沙門的唯一法式。於是正覺同修會為恢 復佛世大乘的本來風貌,而令童身行法式重現於現代正覺菩薩僧團中。但在 佛門四眾久忘童身行沙門法式 的長久浸淫之下,有人產生誤解,認為如此二 種出家沙門中,顯現剃頭著染衣者為殊勝圓滿,勝於童身行法式沙門;因為 現聲聞相出家表示修道障礙少,且所受戒律 也多了聲聞出家戒律;或者錯誤 地認為聲聞行法式的出家沙門之違戒羯磨,只能由同樣是受聲聞威儀戒者羯 磨或者懺磨,不能由童身行法式沙門者主持或參與;乃至 誤以為不能由同受 菩薩戒,但顯現在家相之賢聖菩薩主持或參與,所持理由是童身行出家菩薩 與在家賢聖菩薩皆無聲聞威儀戒,故依止聲聞戒,認為童身行菩薩與在 家菩 薩皆不得主持或參與羯磨、懺磨。如是種種戒律依止的次第,皆是佛弟子修 道依止上的重要議題,必然會影響到學法時的道業成就與否,也是屬於相對 而言「誰 是真假沙門」的相關問題,將於後文詳細分疏。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6說,佛陀對於眾生的慈悲,即是演說經典令眾生明 了法式:為諸眾生演說如是微妙經典,令贍部洲一切國主及諸人眾,明了世 間所有法式,治國化人,勸導之事。由此經王流通力故,普得安樂。此等福 利,皆是釋迦大師於此經典,廣為流通慈悲力故。4 釋 迦牟尼佛演說種種微妙經典,譬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以及其他三乘經典, 皆是欲令贍部洲一切國主及諸人眾,明了世間所有法式,使得一切眾生皆可 獲得世間福德 與出世間修道果證的廣大福利,這是釋迦世尊慈悲力欲廣被一 切眾生的緣故。因此,一切佛弟子皆應該領受佛陀的慈悲而仔細分辨明了世 間所有法式。本文將承秉釋 尊慈悲本懷,擇取攸關現代佛弟子修學正法所面 臨沙門諸種法式的問題,簡略分疏真假沙門。 或 許有部分佛弟子會認為:我修淨土法門只要一向老實念佛就好,何必分別 真假沙門的法式?其實不然,淨土經典亦勸發念佛人應該善知沙門法式,善 於分辨真假沙 門。《佛說無量壽經》卷2: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 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 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 慧,疑惑所致。5 經 中說極樂世界有化生者智慧殊勝,而邊地胎生者無有智慧。凡胎生於極樂 世界者,在極樂世界長劫的五百歲中,皆不見無量壽佛、不聞大乘經法、不 見大乘菩薩,乃 至不見聲聞眾。什麼樣的因緣導致勤苦念佛的佛弟子,往生 極樂卻生於邊地,受胎生之報呢?就是因為在往生極樂前的宿世之時,因為 沒有智慧,不知菩薩法式而有 疑惑的緣故。如何是「不知菩薩法式」而有疑 惑呢?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二位等覺菩薩: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皆 是示現大乘菩薩最主要的法相—隱身行法式 中的童身行法式─顯現在家相貌 而實屬出家的大乘菩薩獨有之出家菩薩法式,心中不能生信而產生疑惑的緣 故。 換 言之,即使對於諸佛的法式不生疑惑,所以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完全信 受而無疑,可是因為對於二位等覺菩薩所示現在家身相的出家菩薩法式,心 中不能瞭解信 受,便會導致邊地胎生。而對於二位等覺菩薩所現法式不能信 解,就是因為在往生前,對於人間菩薩的法式不能瞭解而產生疑惑。因為心 中對於菩薩法式有所疑惑, 卻因為自己建立種種原因與藉口,而沒有及時除 滅心中的疑惑,就必然導致邊地胎生而喪失往生極樂所可獲得更殊勝廣大的 利益。因此,慈悲的釋迦牟尼佛特別於 《佛說無量壽經》中叮嚀佛弟子:應 該善知菩薩法式,若是「不知菩薩法式」,就「不得修習功德」。所以《佛 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說: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 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6 《觀 經》說若要觀想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除了觀頂上有肉髻之外,接著 要觀想菩薩身相有華髮而頭戴天冠,現廣大的天人相貌,而非聲聞、辟支佛 之剃頭著染衣相。 大勢至菩薩之真實色身相亦與觀世音菩薩相同,唯除天冠 的形式有所不同。若能如此觀者,名為對菩薩法式的正觀,不墮邊地胎生; 若不能如此觀而有疑者,名為邪 觀,死後往生極樂時墮於邊地胎生;若不能 如此觀而毀謗者,即是謗大乘正法,不能生於極樂而反墮三塗。 《佛說無量壽經》更云:【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 咸同一類,形無異狀。】7經 中說明在極樂世界之蓮苞之外,因為是純一清 淨的佛國世界,皆是淨意行者,不必以身相而攝受之,所以不論是已證三乘 菩提之聲聞、菩薩賢聖,或者是尚未證果之 人、天,身形相貌皆無異狀,皆 為華髮天冠,身著天衣之天人相。因此三乘賢聖若住於大乘極樂世界中,皆 與天、人無分無別,同一色身相而隱身於天、人之中,不 著於身相而有所區 別。所以,大乘極樂世界既是諸聲聞、菩薩、人、天,咸同一類,形無異狀, 則可以知道阿彌陀佛欲化度一切有情皆成大乘菩薩行者,故於極樂世 界不論 聲聞與菩薩,不論賢聖與凡愚,一概以隱身行法式中的童身行菩薩法式,作 為唯一的菩薩法式;因為極樂世樂皆是離男女相之中性身,亦是無家庭眷屬 繫縛之 出家修行者,即是顯示童身行菩薩法式是極樂世界三乘一切賢聖凡愚 所共遵之出家修行法式。由此可知,隱身行法式即是大乘菩薩最主要的法式, 然因時地而隨宜顯 示種種出家、在家二相平等之菩薩法式。 若 是於此不能正確瞭解者,皆是宿世之時,因為無有智慧,不知菩薩法式, 對於「人間實義菩薩示現在家身相,也是勝義僧寶」之事實,產生疑惑而不 能信受。如此於 沒有智慧的邪見熏習下,若是在捨壽往生極樂後,見到諸聲 聞、菩薩、人、天,咸同一類形無異狀時,心中亦必然不信極樂世界諸勝義 菩薩、聲聞聖者與人、天是同 樣的外貌,卻是超越人、天的勝義僧寶,便會 毀壞往生必具的信、願、行等等善根福德因緣,由此而失去往生極樂世界時 本來應有的利益。因此,大慈大悲阿彌陀 佛,則令有此疑惑而不信者生於邊 地胎生,常不見佛,不見菩薩、諸聲聞眾,以免除久疑不信而可能毀謗賢聖 勝義僧寶之大惡業。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亦云:第九願,使某作佛時, 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 皆如第六天人。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8 菩 薩或聲聞三輩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依於阿彌陀佛之誓願力,悉同一色,都 一種類,皆如第六天人。由此可知,一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流傳於人 間之佛教,其中 種種法義的辨正無法抉擇而不想要仔細分辨法義正訛者,於 捨壽往生極樂世界之前,對於大乘菩薩法式,仍然要仔細分辨而去除疑惑, 才能免除將來生西時邊地胎生 之果報。因此,對於佛門四眾而言,往生到大 慈大悲、開設無量方便法門的極樂世界之前,尚且必須知道菩薩法式,才能 免於邊地胎生果報;何況想要於此娑婆世界 求得三乘菩提之果證,如何可以 不仔細分疏大乘菩薩法式的種種事相,以及所依據的佛法義理,以消除心中 的疑惑呢? 若 是有人已經有錯誤的知見,或是曾經毀謗人間顯現隱身行法式的在家相實 義菩薩者,或者曾經毀謗人間顯現童身行法式的真出家實義菩薩為在家人者, 更是應該詳細 閱讀本書;並且尋經覓論詳加比對經論中的文字,以探求其中 的義理,在理性思惟考慮之後,改正錯誤的知見,懺悔毀謗的惡業,則可改 往修來成為善知菩薩法式的 佛弟子,成為可以廣修功德虔站M的佛弟子, 捨壽後必然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而不墮於邊地胎生;甚至於此生有實證大乘見 道的因緣,導致上品上生的殊勝果報。因 此,祈望所有的佛弟子皆能善知菩 薩法式,以及善知菩薩的廣大心量,則於往生極樂之前,破除邪見遮障,親 近恭敬大善知識,領受大善知識的慈悲教導,見賢思齊 而同證菩薩真法式, 同為真實沙門。 (正覺電子報第74期第4篇)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