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領略並感悟到佛法的解脫智慧和般若智慧。讓您的思想得到啟迪,讓您的人生常樂我淨。 |
|
|
|
|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時間:2013-10-01 17:11:11 |
|
|
[簡體文稿]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題目是:供養三寶有金額限制嗎?
因為有人這樣子問:「供奉三寶它是佛弟子應該做的事,供奉和布施在於說真誠以及清淨心,供養多少應該是隨緣,各人的情況能夠怎麼做就怎麼做,可是有一些道場會因為說供養比較少而不高興!」問說:「感覺到這裡有一些疑惑,到底要怎麼做比較好呢?」這個部分,我們也感覺到有需要來說明。
也就是說,其實「供養」本身的意涵它是為了要報恩。子女對父母的孝順,不就是為了報恩嗎?那對三寶的供養呢?也就是報答三寶的恩澤;因為三寶有真實功德,可以利益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佛法基本上是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的。也就是在世間裡面,生死不斷,沒有辦法解脫,那要如何能真實解脫呢?佛法由佛陀來世間示現成佛,來告訴我們:什麼是解脫的法,解脫的法裡面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不清淨的、什麼是有過失的、什麼是沒有過失的;告訴我們說:原來是有無明存在,要怎樣來去除無明,去除無明以後才能夠往解脫之道路走。
就好像有人會講:「佛陀既然是這樣的經常在為眾生、利益眾生,為什麼有的人就不能了解佛法,不能得到佛法中的所謂解脫的功德受用呢?這樣子怎麼可以說有真實功德利益眾生呢?」這個問題,就好像陽光一直普照山河大地、一直普照有情,從來沒有去作選擇性在哪裡照射多一點。不能看見陽光的,就是眼盲者,眼盲者他不能看見陽光,所以他不知道有陽光的存在,不知道陽光的光明在哪裡。那也是一樣,佛法由佛陀非常慈悲不舍眾生一直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一段期間,眾生的因緣成熟,就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以及在他方世界不斷地去為菩薩眾解說佛法,利益有情。那麼也是一樣,如果說處於無明中的,就好像眼盲者,處於無明中的就沒辦法去相應到佛法的清淨性、解脫性,以及自己怎麼樣來受到利益。可是,一旦能夠聽聞佛法而破除無明,得到解脫的這種智慧,那麼對於三寶的恩澤就會感恩戴德。而且,佛法是可以讓有情真正解脫而功不唐捐的,而利益有情能夠在佛法的智慧海中,能夠解脫、或者是行菩薩道,將來跟佛陀一樣成就佛道,所以是有真實功德可以利益眾生的。
這個部分我們要知道,其實供養本身也是屬於布 施的範疇,譬如說,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以及對妻眷、師長、三寶的供養,也是屬於布 施種福田的行為。父母、師長因為對我們有教養之恩,所以是屬於報恩田;三寶它又是報恩田又是功德田,它本身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在這個過程裡面,都是在種福田;對子女妻眷又是未來佛,也一樣,等於在供養未來佛;所以,既然是種福田,必然會因為種福田布施而產生福報。所以,其實供養的部分我們要知道它的意涵是什麼。
那麼我們對佛陀的供養,什麼是真供養呢?除了 說一般來興建塔廟,來供奉聖像、恭敬禮拜,或者供養香、華、果、各種食物、寶物,除了這個以外呢,什麼是真正的供養?我們要來看待經典裡面佛陀的開示,在《長阿含經》裡面有一段對話:【阿難白言:「云何名為供養如來?」佛語阿難:「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長阿含經》卷3)我們從這一段經文的對話裡面,要知道:真正對佛陀的供養,是要能夠對三寶生起正信、生起清淨信,而不是半信半疑;知道說:佛陀祂是究竟解脫者,祂是成就佛果者,是經歷百千萬劫的修行成就佛果。那麼今天佛陀來告訴我們的佛法,也一定是能夠成佛的法,絕對不是只有成就解脫道的法,也不是只有成就人天善法;而是因為眾生的心量,依照心量而方便來解說、次第解說的。所以我們要信受佛陀所說的法,以及信受佛陀為不同根器的眾生所說的各種方便善巧的法門;我們要能領受,領受了以後要去思惟、要薰習,思惟薰習以後要進入修學,進入修學之後要如說而行。如說而行這項的層次,就像佛陀所說的:「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養如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法供養,所以法供養才是真正對佛陀的真正供養。
這裡面的如說而行,我們要看待說:是哪些內容叫作如說而行?譬如說:佛陀說要怎麼樣成就人天善法?成就人天善法,首要就是要懂得布施、布施的道理、布施本身必有福報。從布施必得福報這個道理,布施、持戒必能生天;生了天以後,生到天界不是解脫,而是仍然有它的過失、過患,因為還在生死苦中。要怎麼樣遠離生死苦呢?就要從苦、集、滅、道四聖諦來看待「什麼是真實的苦?」知道真實的苦以後,原來知道說要斷我見,斷我見以後繼而斷我執,才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之苦。那麼這些都要如說而行,也就是,想要求生天之福的,就要作布施或着說要受持五戒;想要求解脫的,就要開始知道:怎麼樣了解五蘊十八界的虛妄性,知道什麼是無明——有一念無明、有無始無明,要了解這些無明所引生的煩惱的過失,然後來斷除我見。當然,在了解這些過程以後斷我見,以及甚至於在解脫道上有所次第的初果、二果的實證,那個都不是佛法的真實精神,因為那個純粹解脫不是成佛的法。所以,要對佛陀的這種法供養,並不是修解脫道,最後入無餘涅槃;因為這樣子,就等於是不懂佛法——不懂佛陀所說的法,而是只在於自己的求解脫。真正對佛陀的法供養,就是要生起成就佛道的心,成就佛道的心裏面就要發無上菩提心;而且要知道菩薩道修學的次第內容,最後成就佛道的內容是哪一些,這樣如說而行。所以真正對佛陀的供養就是法供養,要經由信受,然後領受,最後要修學、思惟,甚至於要一一的去實證。
但是,因為對於佛陀所說的法,不能真實了解它的意涵,不能從經文的意涵就能了解,所以必得要去尋找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本身是否也是如說而行?是否依照佛陀所說的法自己在實證?以他實證以後來講解、所說出來的佛法是否矛盾、是否如佛所說?所以善知識如說而行,我們就跟隨善知識來修學佛法,這樣子就是對佛陀的真供養。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說:三寶對眾生的恩到底是有哪些?這樣子才知道說,原來我們供養三寶,內心有一個明了的內容,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裡面,有這樣講:「善男子!三寶恩者,名不思議利樂眾生無有休息。是諸佛身,真善無漏,無數大劫修因所證,三有業果永盡無餘,功德寶山巍巍無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神通變化充滿世間,光明遍照十方三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也就是說,成佛本身一定要經歷不可思議的這樣的一個無數大劫來修,而且要有實證的內容、實證的次第。譬如我們說,佛道它是含攝解脫道的,不可能說成佛了卻沒有解脫道的證量;而我們要知道解脫道實證不等於成佛;然後我們要知道,成佛以後,為了利樂有情而永遠不入無餘涅槃。所以在成就了自己真實的功德以後,他所成就的這個福德不可思議,因為在無量劫所修的菩薩道中,就是為了利樂眾生、為了護持正法,所成就的福德不可思議;智慧含攝了阿羅漢所證的解脫道智慧的佛果的一切種智,更是得來不易。最後,佛陀要經常在十方世界看待眾生的因緣來示現成佛;甚至於還不斷的在依照十地菩薩各個菩薩的心量,以菩薩能夠見的他受用身來攝受諸地菩薩;所以一切都是為了有情、為了菩薩。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要知道,就像我們前面所舉例的,佛法的光明、佛的慈悲,祂是無時無刻不在遍照着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只要他能夠領受到,然後能夠破除無明,就知道原來佛陀無時無刻都在為着我們、都是在攝受着我們;只要我們生起一念善心、生起一念求無上佛道的心,就能夠與佛法相應。
接下來,在這段經文裡面又說到:「一切眾生煩惱業障都不覺知,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愛流超升彼岸,諸有智者悉皆瞻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其實都是受到煩惱障、業障的遮障了,而不能覺知有佛陀的慈悲的存在,不能覺知佛法的光明,而沉淪在三界生死苦海中沒有辦法離開。三寶出世,不舍眾生,出世來導引眾生能夠怎麼樣解脫於三界生死、怎麼樣成就佛道;能夠截斷眾生在欲愛的生死流、三界愛的生死流,而到達解脫的彼岸。所以只要有智慧的人,能夠了解到佛陀的智慧、佛陀不舍眾生的地方,都會生起敬重、恭敬、崇仰的心,而希望能夠供養三寶。所以我們說:眾生要感念三寶之恩而來供養。隨着眾生心量的供養布施,我們是這樣想,菩薩道場的菩薩都應該隨喜讚嘆。因為這樣的眾生都是在長養善根,能夠對三寶生起一念信,而發起一念要供養的心,這都是長養善根。我們要知道:「善根之首,以信為首。」就是透過這樣子不斷地對三寶供養、恭敬這個過程裡面,來增長自己的信;因為信越來越增長以後,就能讓他在佛道上的因緣越來越成熟。
所以應該對於這種能夠隨喜布施的部分,應該要讚嘆。而且經中有說:少物能施是難施。我們來看經文怎麼說,《菩薩善戒經》裡面說:「云何菩薩難施能施?菩薩摩訶薩若有少物常以惠施,是名難施。心所愛重貪着之物,無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得者,以如是等惠施他人,是名難施……云何善人施?若善男子以善心施,信心施,至心施,自手施,應時施,如法得財施,是名善人施。」(《菩薩善戒經》卷4)這一段告訴我們說,應該隨時要去讚嘆少物能施的。菩薩難施能施,就是你的東西不多,可是常常能夠作布施,常常能夠想到如何去利益眾生,這個稱為難施;而且對於心裡所貪愛、看重的東西,一直要精勤追求的,能夠拿出來布施;或者說要透過很多的方便,努力才能得到的,能夠把這個部分拿出來布施的,都是屬於難施能施的,應該要給予讚嘆。
另外要講到,這一段經文又特別講到善人施,善人施的意思就是「智者之施」。要布施的話,要怎麼樣作是智者之施呢——有智者所行的布施呢?也就是說,能有一心是善的人,要以善心施、信心施,也就是在布施的時候,就是為了利益有情,而不是生起煩惱——生起貪瞋的煩惱,以利益有情為主,而心裡沒有貪慳;信心施,是對於因果深信不疑;至誠的來布施,至誠的拿出自己最好的、最寶愛的東西,拿出來布施;自己親手去作布施,而且能夠即時布施,在眾生最需要的時候,拿出來布施;如法得財施,最重要就是說,所布施出來的金錢,只要是自己的勞力所獲得的,不管它金額多少大小,只要是善心施、信心施、至心施、自手施、應時施,縱然它是五十、一百,這些成就的過程裡面,都是屬於善人施。所以,布施的重點不在於說它的金額大小,而在布施者他的這種心量,以及他所發的心是什麼心;是不是有所得、有所求,為了求名聞利養而布施呢?或者是不得不而布施呢?或者是說,所布施的都不是有情需要的;或者說所布施的錢,都不是自己如法賺來的。譬如說是透過不良手段得來的,這樣的錢財就是再多,也屬於不如法所得的錢財,布施的果報,將來未來世就也不能自在受用的。所以,我們從這段經文了解以後,我們要知道:道場應該要教導大眾,而且要讚嘆布施。
那布施本身它能夠自攝與攝他,自己能夠攝受自己,也能夠攝受他人。因為布施能夠攝受,等於成就眾生的道理在哪裡呢?第一個、布施者他有一個想要布施的善心。第二個、他布施的時候,是以清淨心來布施。不會去懷疑,也不會去以貪瞋心來布施;布施以後他不會後悔,不會布施以後,又後悔自己所拿出來的錢財;布施前、布施的時候、布施以後都非常歡喜,自己來饒益自己,那個就是布施者自己攝受自己。也就是說,當自己發起那一念善心,而且非常的信受、不會懷疑;布施以後,從來不起一念去作任何後悔;這樣的過程裡面,就是布施者在自己攝受自己。另外,攝受他人呢?就是眾生有需要,在需要你作布施的過程,譬如說有饑渴、寒熱、疾病所需的東西,或者說眾生有恐怖,能夠讓他遠離,以布施來饒益他,讓他獲得食物、獲得衣物。或是說眾生因為落入邪法中,落入邪法中以後感到恐怖,你能夠拿正法來利益他,讓他知道說:真正的佛法是什麼,能夠修學真正的佛法有什麼功德。那麼當他能夠信受真正的佛法,而且能夠修學真正的佛法,就能遠離在邪見中的恐怖,這樣子就是攝受眾生。這個是指布施本身能夠自己攝受自己,也能夠攝受別人的這樣的一個功德。
另外我們要告訴大家,布施本身信心布施生忉利天的例子。有一位很貧困貧窮的人,他 因為一心向佛,然後能夠受三歸,清淨受五戒,然後也能夠少量布施,然後約略的去讀經典;因為這樣子在舍報以後,生了忉利天去享福。那麼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知道說:這個人本來是在人間很窮困的,可是因為在佛法中生起一念清淨信,而能夠學戒,然後也能夠少量布施,所以能夠生到忉利天享福。所以釋提桓因就說:「若於三寶生淨信,其心堅固不動轉,持所受戒不毀犯,當知此人不名貧。名為智慧壽命人,以敬無上三寶故,得生天上受勝樂,是故應當作斯學。」(《別譯雜阿含經》卷3)也就是告訴我們:其實對佛法生起清淨信,而且能夠布施,而且能夠受五戒,受五戒的時候就能夠具足慚愧心,那麼這些法都是屬於七聖財的範疇,所以有了七聖財,就不屬於貧窮人。所以那位生天的人就不屬於貧窮人。所以,道場應該心常隨喜讚嘆信眾的善心布施。
今天就解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