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0 14:03:45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个讲次里面,我们要带大家更进一步来看识蕴,并且我们希望说,在了解识蕴的内涵之后,更能够有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方法,来看看到底这个识阴应该要怎么观行。
因为识阴的内容很重要,所以我们还是要跟大家复习一下。识阴的部分我们上次说:识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六项的内容。前五识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应于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这个耳就相应于我们现前的这个声音的境界,包含声音大小、高低;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舌识最主要是要分辨我们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咸淡等等;身呢,触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们所触到的东西的软硬、粗细、冷热等等,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前五识。
那前五识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识:比方说眼识好了,眼识祂要能够生起要能够作用的话:首先我们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们要看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当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没有阻隔能够看得到,这个才能够构成见到眼前这个东西的条件;所以我们说眼识要生起的话,当然第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说你的这个尘、我们说境界——简单来讲就是所谓的色尘——一定要具备,中间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见不到这个色尘就不能说见。第二个条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须要完好无缺;如果说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话,你极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们所关注的东西了。所以说关于眼识的生起来讲,眼根跟色尘是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尘的话,其实还不能够成就看的条件,因为眼根跟色尘还必须要有触——两者要相触,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就是说不能够整个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触,眼根跟色尘相触了之后,才能够相应的眼识生起。这个就是我们谈眼识的生起跟现行。
眼识是这样子的状况,当然耳识、鼻识、舌识跟身识,每一个都是这样。比方说身识来讲,就一定要有我们的这个身根,也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的触觉器官要能够完好无缺,然后再加上说眼前有要触的这个境界——有触尘在,这两个接触之后,你才能够分辨说:它到底是软还是硬等等。所以说五识的境界里面,可以说,我们把它简略来说,就是根跟尘两个相触,两者相触之后,就会产生了识,这个是所谓的五识的状况。
跟五识比较特别不一样的,是所谓的意识。我们前面讲过说,前五识都是分别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个五种的尘、五种的境界「各别去了别」。也就是说,眼识不会去了别声尘,同样的声识也不会去了别色尘,因为五识各自有清楚的职掌。但是五识在这个第一刹那完成了别之后,进来对于这个五尘的更细的分别,就开始是意识作用的范围了。所以我们前面跟大家提说「意识的分辨」:比方说就色尘的这个分辨来讲,意识就会开始分辨:眼前的这个人到底气质、长相好不好,或者说他现在脸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气,或者很快乐等等,这个就是意识对于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个分辨。
同样的,在声音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要分辨说一个人唱歌的时候有没有走音的话,这个状况很显然是对于单纯的声音的进一步的分别,这个自然是属于意识的境界;如果我们除了说走音之外,我们还要更进一步要去分辨出这个人唱歌的音质好不好听的话,当然这个更是意识的范围。所以色、声、香、味、触这个五个尘的更一步的分别,那就是意识的作用范围了。实际上这个五尘进到我们(就是从外面进到我们)的心里面去之后,形成了所谓的法尘的这个境界之后,在法尘境界里面,同样也是由意识去分辨的。关于法尘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就不在这里细说,如果各位菩萨有兴趣的话,可以参加我们的禅净班,我们在里面再来详细的解说法尘。
我们再看看前面五识,很显然祂都是根、尘两者相触之后产生的识,意识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们说:意识就是意根的分别——所以这个表示说,意识要生起的话,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意根在,当意根接触了这些的境界,接触了法尘之后,意根要去分辨法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现起了意识。所以从意识的眼光来说、意识的角度来说,同样祂的生起跟现行,也都是根和尘两者相触之后会生起。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个识,祂的生起的状况,都一定有三项必要的条件:也就是根、尘和触这三个必要的条件。这三个是最基础最基础的分类,其他当然像有一些的经论里面,把生起的条件又把它划成更微细,细分成更多的细项;不过不管怎么细分,它的大的区分里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尘、触这三者。这是有关我们跟大家复习的关于识蕴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要再看看这些的六识,我们说:祂的共通性是什么呢?我们刚才已经跟大家解说了:第一个非常明显的共通性就是:这些的识都是由三个法,也就是根、尘、触而生起的,所以这是第一个共通性。第二个共通性就是说呢:这每一个识的生起都有祂的针对性的作用;比方说五尘,五尘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识去分辨;意识呢,意识原则上是会分辨全部的五尘,不过就是说在五尘刚现行之后,进到我们的心识内部运作的时候,其实里面都是法尘,所以意识其实很重要很重要的范围是在分辨法尘。再来第三个祂们这个六识的共通性是说:这六个识既然都必须要仰赖我们的六个根,也就是代表着我们的这个色身——也就是色蕴所摄属的五个色根(眼、耳、鼻、舌、身五个色根),一定要不坏,这个五个色根如果坏了,我们接触不到外尘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有的识的作用都没办法生起,所以必须要五色根。然后再来就是说,还有一个特别的特性要跟大家说就是:
这些个识我们刚才说意识,很清楚就是由于有意根然后去了别法尘生起意识,但是其实祂的实际的状况是,连前面的五个识(眼识、耳识,鼻、舌、身识这五个识),其实祂的背后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为意根才引起了这些相应的五个识。所以如果我们把祂们真的把祂划归分类来讲,也就是说这六个识其实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够出生和存在。这些就是这六个识祂的共通性。
从上面的解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说:识蕴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几项的内涵,其实祂都不是一个(本身都不是一个)纯然的实体,不是一个恒存的实体;因为每一个识都必须,至少都必须要根尘触而生起,根尘触如果任何一个状况、条件不具足的话,这个识就不能生起了。所以说就这一点来看的话,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说六个识叫作「识蕴」,因为蕴呢,我们一开始就是说「蕴」就是蕴集、积聚的意思;正因为说:这些识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这些条件积聚在一起才能够现行,所以当然祂们都是划归在识蕴的范围。
唯一一个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谓的意根。意根我们可以说,意根呢,意根其实在四阿含的经典里面是隐说,真正对于意根的解释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特别是在唯识学、唯识的经典里面。那么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来讲我们说(包含外道,包含诸天的天主天神),其实他们都没有办法直接去证悟到意根的这个状况的,并且他们也没有办法去灭除;除非是经过佛的开导之后才有办法,不然的话他们是没有办法去灭除这个意根的。意根呢,其实只有在我们说解脱的极果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之后,才有办法把意根给灭了。所以从这里来看,祂不是外道的这些修行人能够灭除的。并且意根呢,祂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们的意识不一样:意识在人间里面可以说有五个状况祂会断灭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样了,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会随着意识的断灭而断灭,相反的祂是时时都在的,只有在无余涅槃的时候,意根才会整个灭掉。
再来就是说,我们说:识蕴、整个识蕴的内涵、这个六个识的生起来讲,都需要意根当作一个俱有依,当作一个凭借;如果意根没有这个心行、意根没有要现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话,那么也不会有相应的这些六识的生起;所以从这一些种种的这个道理来看的话,我们说意根不在识蕴里面,意根应该在十二处里面的一处,而不是在识蕴里面,所以这一点要跟大家先澄清。那么当然就是说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时候,有时候会看一些大乘法的经论的时候,说到识蕴也顺便说到意根,我们要跟大家强调:那个是基于大乘法的方便说——它是为了要显示,为了要凸显意根也是一个可灭的法;因为在无余涅槃位的时候意根就已经灭尽了,只剩下我们的如来藏本心存在,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意根是可灭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说法会把意根,把祂放在识蕴里面。当然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就是说:实际上从祂的识的整个生起、现行的整个的道理来看的话,意根不应该划归在识蕴里面。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了知这个识阴的这个状况之后,我们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说,所有的五阴里面最关键的就是「识阴」,所以我们在书里面有一句这个注脚写得非常好:也就是了知「识阴」的虚妄是修道的关键。这个有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就是,我们一直在讲因为识阴是六识里面最难断、最关键,并且最微细的;再来就是说,识阴虽然说是我们在断三缚结的时候,首要面对需要去破除的一个阴,但是识阴却也是我们在不论是这个解脱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个重要的心行,这个我们后面会再看。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到识蕴的部分。我们刚才讲识蕴是一个这个蕴集、积聚,祂是缘所生法。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围绕在各位菩萨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够知觉感受到、能够体会到的部分来说,其实这个识蕴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比方说我们举例来说,比方说我们看看:在色界,色界跟无色界的识蕴又是如何呢?我们说我们整个的世界来讲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无色界。在色界来讲,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细物质加上禅定力的功德才能够生起、才能够维系、才能够存活的;这也就表示说,色界的识蕴祂要能够生起的话,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蕴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够有这个识蕴现起。所以从这个道理来看,我们应该就很简单的能够了解到说:为什么色界的识蕴也是一样是一个蕴呢?那是因为祂本质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当然这个除了这个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还需要禅定的禅定力的功德……所以说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样:是由这个几个法的的蕴积而来,祂不是一个自己恒存的一个实在。
色界的这个识蕴是这样,如果我们说无色界的识蕴,又是如何呢?我们说无色界的识蕴的话:到了无色界之后原则上就是没有——连我们刚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细物质也没有。无色界的识蕴呢,必须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禅悦为食以维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样的,(正因为我们讲到说)需要四空定的禅定的定力,来维系无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说这个表示说需要禅定;讲到禅定的话,当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识的定力,加上还有必须要有意根触定境的法尘;所以说连无色界的识蕴本身也是因缘和合、众缘蕴积才形成的。所以说这个就是说,不管是这个三界任何一个状况,识蕴本身都是缘所生法、因缘和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回头来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萨分享的、佛告诉我们:「诸所有意识,彼一切意识皆意、法因缘生故。」(《杂阿含经》卷九)从我们刚才跟大家讲连色界、无色界的识蕴也是如此,各位现在应该可以更加的了解为什么佛说「诸所有意识皆意、法因缘生故」;因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础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尘的因缘才能够生起。
所以这个当然也包含,如果说现在大家在外面听到,有一些人说到他证悟的是所谓的「细意识」,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说他所证悟到的是「极细意识」,说这些「细的意识或是极为微细的意识,能够怎么样的超越生死,祂是一个一种开悟」的话,对于这种说法的话,各位菩萨就应该要打上问号了,因为我们(刚才除了跟大家详细解说)一路以来除了跟大家详细解说意识的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听到了、有提到了所谓的要「横贯三世的开悟的这个境界」的话,您就要详细去检视:到底他所说的东西是不是落在识蕴的范围、识阴的范围?是不是意识的变相呢?那像细意识、极细意识的话,您就要看看这个名词的这个背后的涵义,是不是也有我们之前讲的意识的种种功能在里面?如果有的话,这个表示说,这些东西都不是我们真正应该开悟所悟到的本心。
除了 这个之外呢,我们接下来还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识阴,我们说我们要从苦、集、灭、道这些方式来观行识蕴。
怎么样去看「识阴的苦」?其实各位从刚才我们一路讲说:识蕴本身的是因缘性;也就是说众缘——它适合的缘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现起识蕴;然而「众缘」若有这些因缘不具足、消散的时候,识蕴就灭去了,从这一点来看的话,您应该可以马上联想到:当识阴存在的现行的境界里面,各种识阴所分别、所领受到的状况,其实都充满了「无常的苦」,都充满了我们所谓的「行苦」在里面。
它们都是无常变迁的,哪怕你是在怎么样喜乐的觉受,那么都会因为因缘不具足了,这个喜乐的觉受都消失了,后来又变成了苦受,所以这些觉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们所谓的无常苦、行苦的范围。
从这一点,您应该就可以去观行识阴:为什么识阴的种种皆是苦?那要做这样的观行的话,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体验当中,细心、静心下来好好的去思惟、去观察、去领会了。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08:58:57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五輯 識蘊之苦集滅道(一)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個講次裏面,我們要帶大家更進一步來看識蘊,並且我們希望說,在瞭解識蘊的內涵之後,更能夠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方法,來看看到底這個識陰應該要怎麼觀行。
因為識陰的內容很重要,所以我們還是要跟大家複習一下。識陰的部分我們上次說: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六項的內容。前五識的部分:眼、耳、鼻、舌、身的部分呢,眼的部分就是相應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包含色彩、明暗等等的境界;這個耳就相應於我們現前的這個聲音的境界,包含聲音大小、高低;鼻子是去分辨之前的味道,是香的或是臭的;舌識最主要是要分辨我們舌頭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等等;身呢,觸的部分是要去分辨我們所觸到的東西的軟硬、粗細、冷熱等等,這個就是我們說的前五識。
那前五識呢,各位可以看看前五識:比方說眼識好了,眼識祂要能夠生起要能夠作用的話:首先我們的面前就一定要有境界——我們要看什麼東西,那個東西當然一定要在眼前,要看得到、沒有阻隔能夠看得到,這個才能夠構成見到眼前這個東西的條件;所以我們說眼識要生起的話,當然第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說你的這個塵、我們說境界——簡單來講就是所謂的色塵——一定要具備,中間不能有阻隔;你有阻隔了,你見不到這個色塵就不能說見。第二個條件就是,你的眼根必須要完好無缺;如果說你的眼根有所缺憾的話,你極有可能就看不到眼前的我們所關注的東西了。所以說關於眼識的生起來講,眼根跟色塵是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光有眼根跟色塵的話,其實還不能夠成就看的條件,因為眼根跟色塵還必須要有觸——兩者要相觸,這就是我剛才講的就是說不能夠整個阻隔了,所以要有相觸,眼根跟色塵相觸了之後,才能夠相應的眼識生起。這個就是我們談眼識的生起跟現行。
眼識是這樣子的狀況,當然耳識、鼻識、舌識跟身識,每一個都是這樣。比方說身識來講,就一定要有我們的這個身根,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的觸覺器官要能夠完好無缺,然後再加上說眼前有要觸的這個境界——有觸塵在,這兩個接觸之後,你才能夠分辨說:它到底是軟還是硬等等。所以說五識的境界裏面,可以說,我們把它簡略來說,就是根跟塵兩個相觸,兩者相觸之後,就會產生了識,這個是所謂的五識的狀況。
跟五識比較特別不一樣的,是所謂的意識。我們前面講過說,前五識都是分別對於色、聲、香、味、觸這個五種的塵、五種的境界「各別去了別」。也就是說,眼識不會去了別聲塵,同樣的聲識也不會去了別色塵,因為五識各自有清楚的職掌。但是五識在這個第一剎那完成了別之後,進來對於這個五塵的更細的分別,就開始是意識作用的範圍了。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提說「意識的分辨」:比方說就色塵的這個分辨來講,意識就會開始分辨:眼前的這個人到底氣質、長相好不好,或者說他現在臉上的表情是不是代表了他正在生氣,或者很快樂等等,這個就是意識對於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境界的一個分辨。
同樣的,在聲音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要分辨說一個人唱歌的時候有沒有走音的話,這個狀況很顯然是對於單純的聲音的進一步的分別,這個自然是屬於意識的境界;如果我們除了說走音之外,我們還要更進一步要去分辨出這個人唱歌的音質好不好聽的話,當然這個更是意識的範圍。所以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個塵的更一步的分別,那就是意識的作用範圍了。實際上這個五塵進到我們(就是從外面進到我們)的心裏面去之後,形成了所謂的法塵的這個境界之後,在法塵境界裏面,同樣也是由意識去分辨的。關於法塵由於時間所限,我們就不在這裏細說,如果各位菩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加我們的禪淨班,我們在裏面再來詳細的解說法塵。
我們再看看前面五識,很顯然祂都是根、塵兩者相觸之後產生的識,意識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們說:意識就是意根的分別——所以這個表示說,意識要生起的話,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意根在,當意根接觸了這些的境界,接觸了法塵之後,意根要去分辨法塵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現起了意識。所以從意識的眼光來說、意識的角度來說,同樣祂的生起跟現行,也都是根和塵兩者相觸之後會生起。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管哪一個識,祂的生起的狀況,都一定有三項必要的條件:也就是根、塵和觸這三個必要的條件。這三個是最基礎最基礎的分類,其他當然像有一些的經論裏面,把生起的條件又把它劃成更微細,細分成更多的細項;不過不管怎麼細分,它的大的區分裏面仍然就是落在根、塵、觸這三者。這是有關我們跟大家複習的關於識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再看看這些的六識,我們說:祂的共通性是什麼呢?我們剛才已經跟大家解說了:第一個非常明顯的共通性就是:這些的識都是由三個法,也就是根、塵、觸而生起的,所以這是第一個共通性。第二個共通性就是說呢:這每一個識的生起都有祂的針對性的作用;比方說五塵,五塵的分辨就各自由五識去分辨;意識呢,意識原則上是會分辨全部的五塵,不過就是說在五塵剛現行之後,進到我們的心識內部咦鞯臅r候,其實裏面都是法塵,所以意識其實很重要很重要的範圍是在分辨法塵。再來第三個祂們這個六識的共通性是說:這六個識既然都必須要仰賴我們的六個根,也就是代表著我們的這個色身——也就是色蘊所攝屬的五個色根(眼、耳、鼻、舌、身五個色根),一定要不壞,這個五個色根如果壞了,我們接觸不到外塵的時候,這個時候所有的識的作用都沒辦法生起,所以必須要五色根。然後再來就是說,還有一個特別的特性要跟大家說就是:這些個識我們剛才說意識,很清楚就是由於有意根然後去了別法塵生起意識,但是其實祂的實際的狀況是,連前面的五個識(眼識、耳識,鼻、舌、身識這五個識),其實祂的背後也都是意根在主宰,因為意根才引起了這些相應的五個識。所以如果我們把祂們真的把祂劃歸分類來講,也就是說這六個識其實都需要意根的作用,才能夠出生和存在。這些就是這六個識祂的共通性。
從上面的解說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共通性明白的表示說:識蘊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幾項的內涵,其實祂都不是一個(本身都不是一個)純然的實體,不是一個恆存的實體;因為每一個識都必須,至少都必須要根塵觸而生起,根塵觸如果任何一個狀況、條件不具足的話,這個識就不能生起了。所以說就這一點來看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說六個識叫作「識蘊」,因為蘊呢,我們一開始就是說「蘊」就是蘊集、積聚的意思;正因為說:這些識的生起本身就是需要這些條件積聚在一起才能夠現行,所以當然祂們都是劃歸在識蘊的範圍。
唯一一個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所謂的意根。意根我們可以說,意根呢,意根其實在四阿含的經典裏面是隱說,真正對於意根的解釋都是在大乘經典裏面——特別是在唯識學、唯識的經典裏面。那麼意根的本身,一般的人來講我們說(包含外道,包含諸天的天主天神),其實他們都沒有辦法直接去證悟到意根的這個狀況的,並且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滅除;除非是經過 佛的開導之後才有辦法,不然的話他們是沒有辦法去滅除這個意根的。意根呢,其實只有在我們說解脫的極果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才有辦法把意根給滅了。所以從這裏來看,祂不是外道的這些修行人能夠滅除的。並且意根呢,祂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特性是意根跟我們的意識不一樣:意識在人間裏面可以說有五個狀況祂會斷滅的,但是意根就不一樣了,意根是常在的,意根祂不會隨著意識的斷滅而斷滅,相反的祂是時時都在的,只有在無餘涅槃的時候,意根才會整個滅掉。
再來就是說,我們說:識蘊、整個識蘊的內涵、這個六個識的生起來講,都需要意根當作一個俱有依,當作一個憑藉;如果意根沒有這個心行、意根沒有要現起、意根不想去了知的話,那麼也不會有相應的這些六識的生起;所以從這一些種種的這個道理來看的話,我們說意根不在識蘊裏面,意根應該在十二處裏面的一處,而不是在識蘊裏面,所以這一點要跟大家先澄清。那麼當然就是說大家在看大乘法的時候,有時候會看一些大乘法的經論的時候,說到識蘊也順便說到意根,我們要跟大家強調:那個是基於大乘法的方便說——它是為了要顯示,為了要凸顯意根也是一個可滅的法;因為在無餘涅槃位的時候意根就已經滅盡了,只剩下我們的如來藏本心存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意根是可滅的,所以有一部分的大乘的說法會把意根,把祂放在識蘊裏面。當然我在這裏要提醒大家就是說:實際上從祂的識的整個生起、現行的整個的道理來看的話,意根不應該劃歸在識蘊裏面。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了知這個識陰的這個狀況之後,我們要再一次的跟大家說,所有的五陰裏面最關鍵的就是「識陰」,所以我們在書裏面有一句這個註腳寫得非常好:也就是了知「識陰」的虛妄是修道的關鍵。這個有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層面就是,我們一直在講因為識陰是六識裏面最難斷、最關鍵,並且最微細的;再來就是說,識陰雖然說是我們在斷三縛結的時候,首要面對需要去破除的一個陰,但是識陰卻也是我們在不論是這個解脫道或是佛菩提道上面,修行上面所需要依恃的一個重要的心行,這個我們後面會再看。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到識蘊的部分。我們剛才講識蘊是一個這個蘊集、積聚,祂是緣所生法。我們剛才舉的例子、所有的例子,都是圍繞在各位菩薩在日常生活中所能夠知覺感受到、能夠體會到的部分來說,其實這個識蘊的部分是一切的有情皆是如此。比方說我們舉例來說,比方說我們看看:在色界,色界跟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我們整個的世界來講是分成三界:有欲界、色界跟無色界。在色界來講,色界的天身是由色界的微細物質加上禪定力的功德才能夠生起、才能夠維繫、才能夠存活的;這也就表示說,色界的識蘊祂要能夠生起的話,一定先要有色界的色蘊存在生起,(生起存在,)才能夠有這個識蘊現起。所以從這個道理來看,我們應該就很簡單的能夠瞭解到說:為什麼色界的識蘊也是一樣是一個蘊呢?那是因為祂本質上就需要色界天身的存在(當然這個除了這個色界天身的存在之外),還需要禪定的禪定力的功德……所以說即便是色界的天身,祂也是一樣:是由這個幾個法的的蘊積而來,祂不是一個自己恆存的一個實在。
色界的這個識蘊是這樣,如果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又是如何呢?我們說無色界的識蘊的話:到了無色界之後原則上就是沒有——連我們剛才在色界看到的微細物質也沒有。無色界的識蘊呢,必須要按照四空定的定力、禪悅為食以維持他的生命;但是同樣的,(正因為我們講到說)需要四空定的禪定的定力,來維繫無色界的生命的存在,所以說這個表示說需要禪定;講到禪定的話,當然就一定需要有意識的定力,加上還有必須要有意根觸定境的法塵;所以說連無色界的識蘊本身也是因緣和合、眾緣蘊積才形成的。所以說這個就是說,不管是這個三界任何一個狀況,識蘊本身都是緣所生法、因緣和合而成的。
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就可以回頭來看,之前曾跟各位菩薩分享的、佛告訴我們:「諸所有意識,彼一切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從我們剛才跟大家講連色界、無色界的識蘊也是如此,各位現在應該可以更加的瞭解為什麼 佛說「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故」;因為一切都是意根,一切的最基礎都一定要有意根跟法塵的因緣才能夠生起。
所以這個當然也包含,如果說現在大家在外面聽到,有一些人說到他證悟的是所謂的「細意識」,另外有一些人更是說他所證悟到的是「極細意識」,說這些「細的意識或是極為微細的意識,能夠怎麼樣的超越生死,祂是一個一種開悟」的話,對於這種說法的話,各位菩薩就應該要打上問號了,因為我們(剛才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一路以來除了跟大家詳細解說意識的這些作用之外,如果您聽到了、有提到了所謂的要「橫貫三世的開悟的這個境界」的話,您就要詳細去檢視:到底他所說的東西是不是落在識蘊的範圍、識陰的範圍?是不是意識的變相呢?那像細意識、極細意識的話,您就要看看這個名詞的這個背後的涵義,是不是也有我們之前講的意識的種種功能在裏面?如果有的話,這個表示說,這些東西都不是我們真正應該開悟所悟到的本心。
除了這個之外呢,我們接下來還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識陰,我們說我們要從苦、集、滅、道這些方式來觀行識蘊。
怎麼樣去看「識陰的苦」?其實各位從剛才我們一路講說:識蘊本身的是因緣性;也就是說眾緣——它適合的緣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能夠現起識蘊;然而「眾緣」若有這些因緣不具足、消散的時候,識蘊就滅去了,從這一點來看的話,您應該可以馬上聯想到:當識陰存在的現行的境界裏面,各種識陰所分別、所領受到的狀況,其實都充滿了「無常的苦」,都充滿了我們所謂的「行苦」在裏面。
它們都是無常變遷的,哪怕你是在怎麼樣喜樂的覺受,那麼都會因為因緣不具足了,這個喜樂的覺受都消失了,後來又變成了苦受,所以這些覺受的本身呢,都是落入了我們所謂的無常苦、行苦的範圍。
從這一點,您應該就可以去觀行識陰:為什麼識陰的種種皆是苦?那要做這樣的觀行的話,就真的需要您在平常的修行體驗當中,細心、靜心下來好好的去思惟、去觀察、去領會了。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0-11-30 08:56:16 |
|
|
http://425go.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_24.html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