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1 09:40:03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次说到二乘的人无我,都是在修学过程中如实地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最后虽然断了我见,进入深细的观察我与我所执,然后把欲、色、无色界爱去断除,这个时候「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已经亲证了解脱果,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生命的实相的部分,却仍无所证。
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接下来说,菩萨不但依于二乘法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同时也依于大乘的密意来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因为二乘人只能依于蕴处界法去证解四圣谛、十二因缘,却不知道说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的背后,其实都是如来藏;所以其实说,二乘人是没有真正的知道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的。所以你才看二乘定性的无学,不知不证法界实相,畏惧隔阴之迷而不愿意再受生死。反观菩萨,证了这个实相的缘故,虽然不离隔阴之迷,却能够发受生愿,虽受生死而心无畏惧。那么这样看来,定性的二乘无学还有没有苦?有没有苦圣谛?那是还有苦,没有苦圣谛。而菩萨是不畏生死苦,虽然是有苦,但是也有苦圣谛。所以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对菩萨而言,他是可以从亲证大乘的人无我,来宣说二乘的人无我;宣说之时却是以大乘的人无我为基础,方便来摄受众生,来转易这一类众生的根性,而说二乘的人无我是含摄于大乘的人无我之中的。
接下来说法无我智。
三法印叫作「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二乘人的法无我智,就在其中的诸法无我。声闻乘人因为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中,去验证了人无我之后,接着又在蕴处界的人无我智的基础上,进一步去现观说,蕴处界辗转所生的诸法之中,无有不坏之我,所以可以断尽我执而成为阿罗汉。而缘觉乘人依于十二因缘的缘起正观,深细证知诸法之中无有恒常自在之我,都同样是在蕴处界的缘起缘灭上去作观察;因为先能够以十因缘来观察有名色缘识的本际,而再以十二因缘来观察无明之依于本际而住,所以所得的智慧深细,并不是声闻的罗汉所能够知道的。可是,这两种的诸法无我,全部都是在蕴处界上去观行,其实都是没有跟实相般若相应的,不能够证知诸法无我的实相,也不能够证知诸法法性的无我性,所以其实而言,并不是真正的法无我。
是只有菩萨的所证,是依于自心藏识亲证,及领受祂的体性,而证知藏识法性的无我性,这就是人无我;也证知藏识所生的十八界、五蕴、十二处的无我性,也证知自心藏识跟蕴处界所共辗转而生的一切法,都是没有常恒不坏之我,那这个部分叫作法无我,这样才是菩萨的法无我智。而菩萨要从初地开始,一直到究竟成佛之前,都要一步一步地修学大乘的无我智。而如前面所说的道理,大乘法的无我智所说,仍然函盖二乘的诸法无我的法无我智。
接下来说,宗门与教门不可相离的关系。
现在先说,可以借教悟宗。这也就是说:一者、是在听佛开示之后,或者是在佛示现灭度之后,自行阅读经典;二者、或者是听闻真正善知识的开示,或者是阅读真正善知识的著作,也许是听闻阅读的同时,也许是之后又加上了思惟、观察、体究,就在一念相应之下,见得自心藏识,那这叫作借教典而证悟自心如来。
可以借教悟宗的例子,从佛世以来加上古德的记载,就多得不胜枚举。譬如说《楞严经》里面就这么记载: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楞严经》卷六)
各位大德、大众听了佛的开示之后,或得本心、或成阿罗汉,乃至无生法忍的例子,到处都可以看到。
又譬如说《六祖坛经 》里面,也有这么记载:【永嘉玄觉禅师,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之后他见了六祖以后,受了六祖的印证。那永嘉玄觉禅师这个「一宿觉」,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这个意思是说,教门是可以让人家悟入的;但是这个前提是说,宣演教门的人,是真正已经亲证或通达自心藏识的善知识,那再加上学人的福德因缘成熟的条件之下,这才可以成办。所以,必须是真正亲证乃至通达自心藏识的人,他 才可以正确地开演教门,乃至也可以使得听闻者也能够现前触证领受自心藏识。而这一位真正亲证自心藏识的人,自己一定也是透过比对三乘诸经,都能够一一符契的。
所以,宗门证悟者必须得要不违教门,其后的进一步修证,也不可以稍离教门,因为都必须依于最初传下教门的始祖所说的内容。而在我们这个世间的这个时期,最初传下教门的始祖,当然就是指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可是一些依附于佛门中的外道,往往自称也是在弘扬佛法,可是却往往说他的上师的证量是高于释迦牟尼佛的。那么我们就请问说,上师的证量是高于释迦牟尼佛,那却反过来弘扬佛法,这道理是说不通的。这正是宗门与教门互相违背的例证啊!而这其实只是假借佛门中的资粮,用来弘扬其外道本质的上师教罢了。
有一些善知识,也常常告诉他的徒众们说,宗门的证悟是与教门不相干的,甚至于还会说:「证悟的境界是说不出来的。假如说自己是证悟的人,那就是还没有证悟的人。所以,证悟的人也不可以让人家知道他自己已经证悟了。」也许又常常挂在嘴边说:「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啊!」
因为经教乃是世尊究竟证悟宗门之后,为了要显示宗门证悟的内涵而说的,宗门证悟不得违教,教门的弘扬不能够违宗,这个道理已经是非常清楚而明白的,怎么还可以说宗门证悟跟教门教下是无关,说这样的外行话呢?而这位善知识所说的「若是说自己已经悟,那就是还没有开悟的人」,那么这样一来,岂不是在指责说,佛与诸菩萨跟诸祖师,他们的说禅说悟,难道都是没有悟的人吗?那么就未免有谤佛、谤贤圣僧的嫌疑了。
而经论中所谓的不可说的意涵,其实说的是不可以明说;要不然,大家以为说世尊这四十九年都在说什么?当然都是在说法啊!那么何来不可说的误会啊!应当知道的是说,假如宗门的证悟不能够与三乘经典一一经完全去印证,而有所出入的状况,那恐怕就是错悟;而没有真正证悟的人,也不应当为了名闻利养的关系而公然示悟,或者方便示悟,那这样就有破坏正法的可能性存在了。
好!也许又有人会说:即便他们真的破坏了正法,可是他们在接引初机的学人进入佛门这个部分,还是大有功德的呢,还是应当加以赞叹的。可是问题是,因为破坏了正法,那么接引了初机学人进入佛门以后,能够教导他们什么呢?然后,学了他们的法以后,将来一个一个都陷于佛法是唯名无实的邪说之中,乃至于说是不是都会教导他们也去破坏正法呢?那么,假如那个被接引入佛门的人是你,请问:你会作何感想啊?
古来祖师常常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宗门的证悟是否与教门有关联的这一件事情,真的应当要好好的思惟啊!因此,宗门的证悟,假如是违反教下圣言量,而反而说能够通达于宗门的,那都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先从真善知识,或其著作中熏闻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依于正确的教门这样去依教奉行之后,才能够进一步知道宗门证悟的内涵与方向,这样才有开悟明心的因缘。而往世真悟的菩萨乘愿再来,他也许能够自参自悟,那当然就不在话下。所以,不应该本末倒置地说开悟不重要,修行的过程才重要,因为悟后才能够知道要如何修行。
接下来说,三乘菩提的异同之处。
话说「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五明指的是: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而后四者是通于世间法,其中的内明则特别指的是,佛法中对自心如来的如实了知,所以,佛门之内常常说应当要觉悟自心,也就是说要证菩提。而证菩提的内涵,随着众生根器的差别,方便分为三类:叫作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跟佛菩提。为什么说方便分为三类?这个方便分为三类的三乘菩提,有时候称为大、中、小乘;有时候只分成两乘,叫作大、小乘,因为声闻菩提、缘觉菩提都只证解脱果,那把这两乘合为一类,其实都是汇归于佛菩提。所以,《金刚经》中才会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然而,三乘菩提所证的内涵异同错综复杂,所以并不是一般人,乃至未得三乘菩提见道的一般大小善知识,以及学人们所能够了知的。
刚才说,所以分成三乘,觉悟声闻菩提的人,就成为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的人,就成为缘觉乘人;那觉悟佛菩提的,就成为贤圣菩萨,乃至成究竟佛。
先来说说声闻菩提。声闻菩提主要是依于声闻法而断除恶见,修除我执以及我所执,而出三界轮回,所以称为声闻;而所觉悟的自心内涵,简而言之,就是觉悟一切有情无我,因之而名为菩提。可是,因为是听闻佛或圣弟子的音声说法,而悟得一切有情无我,所包括的范围只在蕴处界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知道自己的蕴处界是虚妄的,因此而断了我见、我执,成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可是钝根的人,还必须进一步去熏闻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正理,而思惟、观察付诸于修行,最后也证声闻菩提。思惟什么呢?当听闻佛或圣弟子,乃至善知识说法之后,由于当下不能够如实了解法义,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疑盖、性障比较重的缘故,所以必须在听闻之后,也许在山洞、树下等安静之处加以思惟,进一步去分析、辨正蕴处界的内涵,然后同时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佛所说的蕴处界到底在哪里——在自己的身上。而是不是真的是虚妄不实的呢?疑盖、性障等遮障比较重的学人,在思惟观察之后,虽然初步能够除去疑盖,确定蕴处界是虚妄不实的;但是,仍然必须去历缘对境之中,借着先前所闻思所得的智慧,作更深入的观行,用来进一步断却我执。
当然,这个时候学人可以方便配合禅定这个善巧,来加速断除我执的功德。但这个部分,只在调柔其心上作为增益;因为要证解脱果,还是要在智慧上的观行来修断烦恼。
断我见乃至断我执之后证声闻菩提,有慧解脱与俱解脱的差别。慧解脱的阿罗汉,证悟声闻菩提之后,是没有办法随时取证无余涅槃的,他必须要待时解脱,也就是说,要取证无余涅槃,必须要等待寿尽之时。那么俱解脱又是怎么回事呢?俱解脱人是说,证了声闻菩提之后,再加修四禅八定,而在修四禅八定的同时,再加修八背舍,那么最后终于可以舍掉非想非非想定的时候,就证得灭受想定,那这个时候就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
所以,声闻乘人闻法而证解脱果,名为声闻菩提,由于听经闻法之后,了知蕴处界空,根器比较猛利的能够断三界爱,就能够成为阿罗汉;那假如是本来已经证四禅八定的人,因为已经伏三界爱的缘故,不经思惟就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
好!今天暂时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21:10:28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次說到二乘的人無我,都是在修學過程中如實地去觀察思惟蘊處界我,最後雖 然斷了我見,進入深細的觀察我與我所執,然後把欲、色、無色界愛去斷除,這 個時候「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已經親證了解脫果,可以出三 界,可是在生命的實相的部分,卻仍無所證。
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接下來說,菩薩不但依於二乘法宣說四聖諦、十二 因緣,同時也依於大乘的密意來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因為二乘人只能依於蘊 處界法去證解四聖諦、十二因緣,卻不知道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背後,其實 都是如來藏;所以其實說,二乘人是沒有真正的知道四聖諦、十二因緣法的。所 以你才看二乘定性的無學,不知不證法界實相,畏懼隔陰之迷而不願意再受生死。 反觀菩薩,證了這個實相的緣故,雖然不離隔陰之迷,卻能夠發受生願,雖受生 死而心無畏懼。那麼這樣看來,定性的二乘無學還有沒有苦?有沒有苦聖諦?那 是還有苦,沒有苦聖諦。而菩薩是不畏生死苦,雖然是有苦,但是也有苦聖諦。 所以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對菩薩而言,他是可以從親證大乘的人無我,來宣 說二乘的人無我;宣說之時卻是以大乘的人無我為基礎,方便來攝受眾生,來轉 易這一類眾生的根性,而說二乘的人無我是含攝於大乘的人無我之中的。
接下來說法無我智。 三法印叫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二乘人的法無我智,就在其 中的諸法無我。聲聞乘人因為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去驗證了人無我之 後,接著又在蘊處界的人無我智的基礎上,進一步去現觀說,蘊處界輾轉所生的 諸法之中,無有不壞之我,所以可以斷盡我執而成為阿羅漢。而緣覺乘人依於十 二因緣的緣起正觀,深細證知諸法之中無有恆常自在之我,都同樣是在蘊處界的 緣起緣滅上去作觀察;因為先能夠以十因緣來觀察有名色緣識的本際,而再以十 二因緣來觀察無明之依於本際而住,所以所得的智慧深細,並不是聲聞的羅漢所 能夠知道的。可是,這兩種的諸法無我,全部都是在蘊處界上去觀行,其實都是 沒有跟實相般若相應的,不能夠證知諸法無我的實相,也不能夠證知諸法法性的 無我性,所以其實而言,並不是真正的法無我。
是只有菩薩的所證,是依於自心藏識親證,及領受祂的體性,而證知藏識法性的 無我性,這就是人無我;也證知藏識所生的十八界、五蘊、十二處的無我性,也 證知自心藏識跟蘊處界所共輾轉而生的一切法,都是沒有常恆不壞之我,那這個 部分叫作法無我,這樣才是菩薩的法無我智。而菩薩要從初地開始,一直到究竟 成佛之前,都要一步一步地修學大乘的無我智。而如前面所說的道理,大乘法的 無我智所說,仍然函蓋二乘的諸法無我的法無我智。
接下來說,宗門與教門不可相離的關係。 現在先說,可以藉教悟宗。這也就是說:一者、是在聽 佛開示之後,或者是在 佛示現滅度之後,自行閱讀經典;二者、或者是聽聞真正善知識的開示,或者是 閱讀真正善知識的著作,也許是聽聞閱讀的同時,也許是之後又加上了思惟、 觀察、體究,就在一念相應之下,見得自心藏識,那這叫作藉教典而證悟自心 如來。可以藉教悟宗的例子,從佛世以來加上古德的記載,就多得不勝枚舉。 譬如說《楞嚴經》裏面就這麼記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觀佛菩提及大涅槃;猶如有人因事 遠遊,未得歸還,明了其家所歸道路;普會大眾天龍八部,有學二乘及諸一切新 發心菩薩,其數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遠塵離垢,獲法眼淨。性比丘尼聞說 偈已,成阿羅漢;無量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楞嚴經》 卷六)
各位大德、大眾聽了佛的開示之後,或得本心、或成阿羅漢,乃至無生法忍的例 子,到處都可以看到。
又譬如說《六祖壇經》裏面,也有這麼記載:【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 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 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 摩經》悟佛心宗。」】之後他見了六祖以後,受了六祖的印證。那永嘉玄覺禪師 這個「一宿覺」,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這個意思是說,教門是可以讓人家悟入的;但是這個前提是說,宣演教門的人, 是真正已經親證或通達自心藏識的善知識,那再加上學人的福德因緣成熟的條件 之下,這才可以成辦。所以,必須是真正親證乃至通達自心藏識的人,他才可以 正確地開演教門,乃至也可以使得聽聞者也能夠現前觸證領受自心藏識。而這一 位真正親證自心藏識的人,自己一定也是透過比對三乘諸經,都能夠一一符契的。
所以,宗門證悟者必須得要不違教門,其後的進一步修證,也不可以稍離教門, 因為都必須依於最初傳下教門的始祖所說的內容。而在我們這個世間的這個時期, 最初傳下教門的始祖,當然就是指的本師 釋迦牟尼佛。可是一些依附於佛門中的 外道,往往自稱也是在弘揚佛法,可是卻往往說他的上師的證量是高於 釋迦牟尼 佛的。那麼我們就請問說,上師的證量是高於 釋迦牟尼佛,那卻反過來弘揚佛法, 這道理是說不通的。這正是宗門與教門互相違背的例證啊!而這其實只是假借佛 門中的資糧,用來弘揚其外道本質的上師教罷了。
有一些善知識,也常常告訴他的徒眾們說,宗門的證悟是與教門不相干的,甚至 於還會說:「證悟的境界是說不出來的。假如說自己是證悟的人,那就是還沒有 證悟的人。所以,證悟的人也不可以讓人家知道他自己已經證悟了。」也許又常 常掛在嘴邊說:「佛說:不可說!不可說啊!」
因為經教乃是 世尊究竟證悟宗門之後,為了要顯示宗門證悟的內涵而說的,宗門 證悟不得違教,教門的弘揚不能夠違宗,這個道理已經是非常清楚而明白的,怎 麼還可以說宗門證悟跟教門教下是無關,說這樣的外行話呢?而這位善知識所說 的「若是說自己已經悟,那就是還沒有開悟的人」,那麼這樣一來,豈不是在指 責說,佛與諸菩薩跟諸祖師,他們的說禪說悟,難道都是沒有悟的人嗎?那麼就 未免有謗佛、謗賢聖僧的嫌疑了。
而經論中所謂的不可說的意涵,其實說的是不可以明說;要不然,大家以為說 世尊這四十九年都在說什麼?當然都是在說法啊!那麼何來不可說的誤會啊!應 當知道的是說,假如宗門的證悟不能夠與三乘經典一一經完全去印證,而有所出 入的狀況,那恐怕就是錯悟;而沒有真正證悟的人,也不應當為了名聞利養的關 係而公然示悟,或者方便示悟,那這樣就有破壞正法的可能性存在了。
好!也許又有人會說:即便他們真的破壞了正法,可是他們在接引初機的學人進 入佛門這個部分,還是大有功德的呢,還是應當加以讚歎的。可是問題是,因為 破壞了正法,那麼接引了初機學人進入佛門以後,能夠教導他們什麼呢?然後, 學了他們的法以後,將來一個一個都陷於佛法是唯名無實的邪說之中,乃至於說 是不是都會教導他們也去破壞正法呢?那麼,假如那個被接引入佛門的人是你, 請問:你會作何感想啊?
古來祖師常常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宗門的證悟是否與教門有關聯 的這一件事情,真的應當要好好的思惟啊!因此,宗門的證悟,假如是違反教下 聖言量,而反而說能夠通達於宗門的,那都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從真善知識, 或其著作中熏聞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依於正確的教門這樣去依教奉行之後, 才能夠進一步知道宗門證悟的內涵與方向,這樣才有開悟明心的因緣。而往世真 悟的菩薩乘願再來,他也許能夠自參自悟,那當然就不在話下。所以,不應該本 末倒置地說開悟不重要,修行的過程才重要,因為悟後才能夠知道要如何修行。
接下來說,三乘菩提的異同之處。 話說「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五明處求。」五明指的是:內明、因明、聲 明、醫方明、工巧明。而後四者是通於世間法,其中的內明則特別指的是,佛法 中對自心如來的如實了知,所以,佛門之內常常說應當要覺悟自心,也就是說要 證菩提。而證菩提的內涵,隨著眾生根器的差別,方便分為三類:叫作聲聞菩提、 緣覺菩提跟佛菩提。為什麼說方便分為三類?這個方便分為三類的三乘菩提,有 時候稱為大、中、小乘;有時候只分成兩乘,叫作大、小乘,因為聲聞菩提、緣 覺菩提都只證解脫果,那把這兩乘合為一類,其實都是匯歸於佛菩提。所以,《 金剛經》中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然而,三乘菩提所證的 內涵異同錯綜複雜,所以並不是一般人,乃至未得三乘菩提見道的一般大小善知 識,以及學人們所能夠了知的。
剛才說,所以分成三乘,覺悟聲聞菩提的人,就成為聲聞乘人;覺悟緣覺菩提的 人,就成為緣覺乘人;那覺悟佛菩提的,就成為賢聖菩薩,乃至成究竟佛。
先來說說聲聞菩提。聲聞菩提主要是依於聲聞法而斷除惡見,修除我執以及我所 執,而出三界輪迴,所以稱為聲聞;而所覺悟的自心內涵,簡而言之,就是覺悟 一切有情無我,因之而名為菩提。可是,因為是聽聞 佛或聖弟子的音聲說法,而 悟得一切有情無我,所包括的範圍只在蘊處界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知道自己的蘊處界是虛妄的,因此而斷了我見、我執,成須陀洹乃至阿羅漢。
可是鈍根的人,還必須進一步去熏聞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正理,而思惟、 觀察付諸於修行,最後也證聲聞菩提。思惟什麼呢?當聽聞 佛或聖弟子,乃至善 知識說法之後,由於當下不能夠如實瞭解法義,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疑蓋、性障 比較重的緣故,所以必須在聽聞之後,也許在山洞、樹下等安靜之處加以思惟, 進一步去分析、辨正蘊處界的內涵,然後同時觀察。觀察什麼?觀察佛所說的蘊 處界到底在哪裏——在自己的身上。而是不是真的是虛妄不實的呢?疑蓋、性障 等遮障比較重的學人,在思惟觀察之後,雖然初步能夠除去疑蓋,確定蘊處界是 虛妄不實的;但是,仍然必須去歷緣對境之中,藉著先前所聞思所得的智慧,作 更深入的觀行,用來進一步斷卻我執。
當然,這個時候學人可以方便配合禪定這個善巧,來加速斷除我執的功德。但這 個部分,只在調柔其心上作為增益;因為要證解脫果,還是要在智慧上的觀行來 修斷煩惱。
斷我見乃至斷我執之後證聲聞菩提,有慧解脫與俱解脫的差別。慧解脫的阿羅漢, 證悟聲聞菩提之後,是沒有辦法隨時取證無餘涅槃的,他必須要待時解脫,也就 是說,要取證無餘涅槃,必須要等待壽盡之時。那麼俱解脫又是怎麼回事呢?俱 解脫人是說,證了聲聞菩提之後,再加修四禪八定,而在修四禪八定的同時,再 加修八背捨,那麼最後終於可以捨掉非想非非想定的時候,就證得滅受想定,那 這個時候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所以,聲聞乘人聞法而證解脫果,名為聲聞菩提,由於聽經聞法之後,了知蘊處 界空,根器比較猛利的能夠斷三界愛,就能夠成為阿羅漢;那假如是本來已經證 四禪八定的人,因為已經伏三界愛的緣故,不經思惟就成為俱解脫的阿羅漢。
好!今天暫時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