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0 20:32:52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开始转入比较正式的大乘法,我们要说「被误解的大乘修行」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许多人都说他是在学佛,他也在学大乘法,可是他对于大乘法教所讲的真如,他并不完全信受。他认为真如就是像「我」一样,有眼睛,然后看得见、看得到,也就是说,他把六识这些意识然后眼识等等的体性当作是自己,所以他最后还是落在意识心常见的我见里面,他对于真实法是难以了解的。所以,众生应该要去信受一件事情,真如是远离见闻觉知,没有见闻觉知。然后从这样你来作一个方便,你才有办法来了解,如何契入这个佛法;不然,都陷在见闻觉知里面,你是不可能契入真正大乘法的。所以,对于大乘法中所说的,包括说怎样才可以避免断见,也是如此。
许多人信受大乘法的同时,他也在想说,大乘法应该会有境界。境界是什么呢?就是我能够感受的,我能够觉察的。所以把境界当作是常住法,所以涅槃应该是在我之外的,证悟也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境界。然而他们却不晓得说,证悟从来不是境界法,证悟不是这些人所想像的涅槃境界,证悟不是什么清凉或等等、这些等等。可是,因为证悟之后,证悟者却可以说:证悟本身是清凉法,证悟本身是如如法。那为什么呢?这其中差别就在说,你意识心去找到这个如来藏之后,你就知道如来藏的本身体性是什么。所以你根据如来藏的体性,根据经典的圣教,这样来一一演说,是清净,是如如,是不动摇,无见闻觉知,无念,无分别,这样等等都是祂的真实的体性所显露的。然而你自己,却还是有见闻觉知的,却还是于万法之中没有办法如如不动,而且是有念,在许多地方你都有念想,而且有分别;在许多的地方,你都觉得你有作,有运作等等,这些法你是一直存在的。不会说,你证悟以后,你无分别的时候,你眼睛就看不见,然后你耳朵也听不到,你只是剩下眼根跟耳根——不是这样的荒谬的法。
然而,世间的人对于这点又很难相信。但是想:那我要这个心识作什么?我要这样如来藏能够帮我作什么?然而,等你证悟了这个法以后,你就发现经典和所证的没有差讹,是平等的。所以这文字般若,才能显示出、透彻出佛陀要告诉我们的智慧。因为你有智慧了,所以有亲证是如此的情况下,亲证这个真如,所以你才能够知道,到底经典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不会局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因若局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以后,在佛法上的修行都会完全被误解了。包括说,以为「空」就是空无,或是「空」是建立在什么呢?建立在一切法之上,如果一切法抽掉以后就没有空。
即使说有的人很怕人家说他是断灭空者,所以他就赶快改口,改口什么呢? 「我说的是空性。」这样跟经典好像有符合,可是你空的体性是在什么之上?你是怎样被建立?你是怎样产生的呢?你的空性是自己本来是无生之法吗?没有法可以出生你的空性,这样才是佛陀所说的空啊!这种是真实空,不是因为其他一切世间诸法能够存在或是生灭,你这个「空」就变异;如果你的「空」是因为要委托其他人而存在,这样的法就是无常之法,这样的法就不能够作为常住法,就不可能有常住真实「空」。
然而,世间人对于这样的真实义理又很难了解,因为他认为,既然是空就是偏向于空无断灭,或是类似的义理。虽然他讲空性,可是他还是不承认有个常住法。因此你要问他:「你空可不可以出生一切诸法?」他说:「可以。」那你再问他:「那你如果是可以出生一切诸法,你怎么会反过来说,你空是被建立在一切诸法之上?难道一切诸法抽掉以后,你的空就不见了?」他说:「对啊!一切诸法你把它抽掉以后,空就不见啦!」「那请问你,一切诸法在前面,还是空在前面?」他听到这里,还不懂得这问话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既然是空所出生的,当然是先有空,才能够出生这些法;那如果要界定说「空」只是文字表示的法,那就是只有一个名称而已,名称是没有真实因。
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一个没有原因、没有起源、没有道理,然后呢,咚!一下子,一切诸法就出生了。请问:这样的人不是「无因论」,那是什么呢?可是如是者啊,他听了这段话,还是不会反省的啊!因为对他们来说,空就是这个意思,他不懂没有关系,反正他就把它当作是空无接近的意思,顶多再加一个空相、空性。可是他说的永远不是佛法说的空相、空性,也永远不是佛法说的真实空。
所以,般若经所要讲的是绝然的空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众生不能够理会,所以想要断掉自己的分别心。分别心如果可以断除的话,那要在什么时候断?睡眠的时候就断了,因此你在修行位的时候,不用特别作这个事情。你入无想定也会断,只是说无想定你可要从初禅、二禅、三禅,这样陆陆续续修上来到四禅;所以,众生根本不用去把分别心断除。可是许多人不清楚这个道理,他们就反过来作一件事情,作什么事情呢?他想:我只要坐在蒲团上面,我只要不再去思考任何事情,然后将我的心不分别,最后一直不分别,把不分别的情况时间予以延长,我就证得不分别的心;因我的心最后从分别转成不分别,那这样就是究竟法,这样我就是真正开悟了。可是佛法说,也不是如此。
佛法是说,你有一个不分别的心识,祂不同于六识的分别性;所以说是另外一个心,所以这个心识称为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不是如来藏一下摇身一变,变成你六识心。那如果这样的话,就变成你六识心就可以主宰这一切,那何必还要如来藏?何必还要阿赖耶识?所以这样说法不是如理的。就是因为如来藏不分别,祂永远不分别,不管你怎么样作,祂还是不分别。这不分别什么呢?不分别你的见闻觉知的体性。可是,祂一样有分别,祂一样能够记录业果、业因、业缘,能够知道这个时间点,应该把无始以来的某一个业种把它实现。所以,祂哪里是没有分别?只不过我们如果不用没有分别来说,就会被众生以为是跟「我」一样分别这个六识就是真实心;这样的话,他不要说一辈子,就是无量无边劫,他也不可能证悟这个如来藏。
所以,体性之分别、分区、分野是在这里来说的,是从大要来讲的,就是要众生不要堕入原先他所执持的这些诸法的体性。因为他执着这些名色的诸法来当作自己,所以要他说是无我、非我,然后要说什么? 「不异我」。 「不异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不能和我有所分别、变异、差异。那你说,既然刚才已经说是「非我」,怎么又不可以怎样怎样?所以,众生对这个法不能理解是说,因为 如来要表达说:如果你认为如来藏出生我,那你就不应该一直把这些世间诸法当作是远离如来藏;因为如来藏的体性有祂的自体性,有祂的自性,祂能够出生这一切诸法。诸法因为被出生,等一下或过一个时节,它就会灭掉,灭掉当然就不在了,不在哪能够称还有什么自体性?自体性要自己至少维持它能够存在吧?它连自己维持存在的这个因缘都没有了,它就灭掉了,所以没有自性可说。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有自己自性的,拿来维系一切诸法的生住异灭,乃至有情生老病死。
可是,当说是有自性的时候,众生又会以为:有自性就是跟「我」这样的自性,所以这样的话,就是我,就是名色五阴我。所以,佛又说:真实法没有自性,无自性可说。所以,就是为要遮遣这些人所以为的,在三界中作种种的人我执、法我执,种种的执取,无量无边的执取,所以说种种法。如果众生可以信受这个一真法界,一真就一切真,实际上并没有假可以安立;因为一切都是如来藏,你还原所视,还原所看到的一切诸法,哪一个可以脱离如来藏呢?哪一个可以离开这个「如」呢?哪一个可以异于「如」呢?所以,这就是真正的空性心所要显示的。
所以,应该是知道正确的知见以后,才开始坐禅。不应该是对于这些道理不清楚,就赶快拿一块蒲团,然后安坐下来;这样的话,只是盲修瞎练,对于找到自己真正的自心并没有帮助。又何况是根本把意识心当作是自心体性、当作是自心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就离佛道更远。
所以,以前禅门中有个公案。有一位禅师他还没开悟之前,他非常努力,每天打坐,然后非常的精进。这时候,寺院里面有一位禅师,他已经开悟了,他就觉得这个年轻人心性蛮好的,可是方法错误,那怎么办呢?他想到一个法子。因为这个人很认真打坐,这个年轻人很认真打坐情况下,就会不太注意其他的一切诸法,就在禅定的境界里面;所以这位悟者禅师,已经开悟的禅师就作一件事情,他就拿一块砖头在他旁边,就他打坐的地方,开始磨。后来这位年轻人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是在作什么啊?」他说:「我在磨这个砖头。」「那你磨砖头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呢?」「我要作一片镜子,作这一面镜子的话呢,就是要拿这个砖头。」结果这位年轻人就说:「砖头是不可能变成镜子的,你怎么磨也是不可能成就这件事情。」因此,这位禅师就跟这年轻人说:「既然磨砖头不可能成为镜子,打坐怎么可能会成佛呢?」这年轻人是有很强的善根,所以对于这个法就信受了,结果开始向这位禅师来请益:「那我应该要怎么作呢?」
如果我们换到今天这个世界、这个舞台,重新来看,许多人对于说「静坐不能开悟」,他是不相信的。他宁可一直磨它这块砖头,不管它砖头是各种红色的,还是五颜六色的,他总是要磨;他不管磨得出来,磨不出来,他永远不想要改变。那我们就要说:禅坐不是般若。
在佛法中有说五度、六度,五度之前都是在培植福德,因为到第六度,才真正可以衍生出智慧。虽然五度之中有讲了般若,但是般若熏习,却是要在般若度里面来尽其的宣说。所以,众生如果把禅定、禅坐当作是般若智慧,那就是颠倒。所以玄奘大师把这个禅定——禅定波罗蜜,翻译成什么呢?翻译成静虑波罗蜜。静虑就是安静的审虑、思惟,也就是说众生所以为的禅思,就是你在那地方是静静的在那思惟这中间的道理;也就是说,这是属于闻、思、修、证的一环,你要去思惟,知道这道理是真确的。包括小乘人也是一样的,都要经过禅思的这个步骤。
静虑的话就是包含说,你也可以去观察、观行。观行什么呢?一切诸法是不是虚妄的?如果说一切诸法在观察中,还是一直觉得非常有着重的性障在贪恋着,那当然就不可能成就说,他想要去找寻这个如来藏法、这个无垢无净的法;他的动机就会被消磨了,因为他对一切诸法是采取「有所得」的,是相似佛法,而不是真实佛法。是因为执取我和我所——我所有的、我应该拥有的,我拥有的极限应该还包含证悟;所以,他只是把它划归于我所有法的一部分,而不是当作真实法界来作这种追寻。所以,这样的人他就不可能证悟,即使证悟,有那种一丁点的机率让他证悟以后,他也会退转,因为他对于这种无为的体性没有办法安住。然后对于这种真如心,他会觉得说:「那我还是一样,我不用你,我也一样活得好好的,好像没什么改变。」所以他就会轻视他所证的,甚至会无恶不作。这例子在很久以前,王子法才还有舍利弗尊者,他们很久以前证悟这个如来藏的时候也是一样,他们最后退转,因为没有办法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因为自己心性的关系,所以退转以后就无恶不造。
所以,我们要来看这样的体性的存在,确实不是一直静坐的人所可以了解的。因为静坐,你如果不审察,而只是想要进入定境,却没有定力,那这样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发现的,发现这如来藏。甚至真正的禅门开悟,不是坐下来止住一切的妄念,止住一切的分别,这样你根本就没有在参究之中。参究是随时随地,然后随着世间一切因缘都可以参究的,只是参究的人他非常的专心,所以你还会认为他没有分别;可是实际上,他如果要活在这个世间上,以静坐法完全断了分别性,他是完全没有办法分别,也不可能证悟。而实际上,即使他在蒲团上坐得很好,他也不可能断了无分别心;当风一吹动,吹到他身上,他就觉得冷,所以他就要把其他的地方遮护起来,免得着凉。那请问:他是有分别还是没有分别?
证悟本身的义理应该要晓得,证悟就是用这个有分别的心——这个意识心,能够觉察三界诸法,到底如来藏在哪里?那个没有分别的,可是却永恒安住、法住法界、一切如如不动、任何怎样都不动心的那个心识。所以,这个是智慧去能够领悟的,不是说透过思惟就可以知道。所以,那种静虑是需要很深的定力,而且包含对佛法的信受,能够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就静虑)中安住的菩萨。虽然开悟看起来已经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距离佛地还相当的遥远。所以,学人应该将这些放下,认真的向善知识来求寻。关于以前的恶知见,对于真如的体性、阿赖耶识的体性,关于这不是六识的这个心识到底是什么,都应该将法轮所说的一切诸法予以会通。
虽然没有证悟,但应该信受说:佛陀在一代时教里面所说的法是如一的,不管是小乘法或是大乘法,都有说到这个常住于法界的这个真实法。因为真实法,所以就有无量诸佛这样出生,无量诸佛因为证得这个真实法,这缘起中的没有办法跨越过的、只能够退还的这个心识,这个难以让众生所了知的心识,这个没有见闻觉知的心识,然后而说是证悟;然后继续了解这个心识里面所含藏的,可以出生七转识,乃至一切器世间的一切世界,乃至无量无边世界,祂都可以出生诸法的;这个心识的所有的内涵,每一个法都一一亲证,这样才是一个佛道,这样才有办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绝非是不了解这个义理,而认为大乘法就是这样,却对于经典、经论、菩萨论典并不愿意去阅读,而猜测,而作种种的臆测,而不相信 如来,这样的话是无法亲近这真实法。
所以,真实法只有一个,每位有情都有这一个,这就是如来藏妙法,所以应当尽心参究来修学。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4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1:02:07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日本批判佛教的學者。這些學者他們認爲,如來藏是錯謬的法,他們不相信中國傳統的佛教是真正來自於印度,所以他們對於如來藏產生了一些誤解。那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
西方在作這個學術思想的時候,它的起源也很早。那我們如果從亞里斯多德來說,他們這些人就是以知識性、知識論來作種種的推演,然後發展出邏輯、思想、哲學。可是這對於佛教是不一樣的,佛教是講求親證。因爲佛教之前,有包括有吠陀、有奧義書,抵達奧義書的時代的時候,許多人提出了涅槃的說法,許多人開始追求生命的解脫,許多人覺得這個輪迴是不清淨的、是污染的,他們要找一個清淨地,所以就有種種的思想出現。然而,從究竟理地來說,最後還是 佛陀才解決了這個解脫的問題;所以,不是缺乏學說,不是缺乏知識,不是缺乏玄想,而是真正的解脫法是怎麼樣去實踐。然而,學術工作者或是學術的研究者,卻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他們對於佛法的妙理義,這樣的妙道是無法領略其中的勝妙之處,因此他們對於佛法產生很多的批判,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我們來看到,其中有位叫作袴谷憲昭,這位日本人,這位學者,他認爲 佛陀所說的法,應該就是基於這些《阿含經》所說的;或是說他認爲,大乘法中所說的法不是真正 佛陀的本意。也就是說,日本人是徽衷谝粋原始佛教論和後來的佛教開展論,他們認爲,佛陀是不究竟的,佛陀是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那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他們雖然沒有直接言語來說「佛陀是沒有證得一切法」,可是他們對於 佛陀所說的,是不相信的。所以,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判定,他們不認爲 佛陀有真正的證量,他們不認爲 佛陀是藉由修行而產生這樣的如是真理的宣說,他們並不是這樣如此認爲。他們不認爲 佛陀的名號,包含正遍知這個名號是如實的。也就是當 佛陀宣稱「我是正遍知者」,他們是第一眼、第一耳聽了就不相信。
什麼叫正遍知呢?所謂「正」就是完全沒有謬誤,完全正確的,完全如法的,完全如如的。「遍」就是遍一切時,一切時間,過去、未來、現在;以及遍一切世界,一切的時空,一切處,不管是六處或是多少處,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處所,它都是一樣的。一樣的什麼呢?「知」。知就是究竟了知,正確的了知,所以叫「正遍知」。也就是說,一切諸法佛是究竟了知,一切諸法包含一切有情,也都是究竟了知。
然而這些人,在 佛陀這樣宣稱之後,是第一耳、第一眼就完全不置可否。因爲他想:「你們都是學佛人,都是用迷信或是用信仰的觀點,你們是不如實的。」所以他不肯接受這些關於 佛陀最基本知見的信仰,所以他不信佛之後,當然不可能相信佛所說的法,也接下來不會相信有人去實踐佛法而產生了賢聖僧。簡而言之,這些人雖然掛名,即使掛名說他是學佛人,可是他是不信受三寶的,也就是他真正的歸依都沒有產生;不管他作了多少形式的歸依,在 佛陀眼中,他是沒有學佛的人,他對於 佛陀是沒有信仰的,他是有各種非常古怪的、千奇百怪的想法。那如此之人,怎麼可能有辦法來詮釋 佛陀所說的正法呢?當然不可能!
所以他們認爲,佛陀的本覺的這種是一個思想,本覺就是說你要有一個本地風光或是常住法,這種想法他認爲是不對的。他認爲,佛陀所講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思想化的一個思想。那我們就要問:如果不是單一思想化的思想,那是什麼思想?如果真理不是這樣,那請問:真理有那麼多的真理,這些真理之間怎麼樣去統合呢?如果真理不是這個,難道是你說的那一個?那這樣的話,世界就應該有很多尊佛啊?因爲成佛之後,佛所說的常住法就是這個。那如果說你以爲還有另外一個,那你應該有別尊佛來這個世間。所以,這些說法都是不如理的。常住法就是一個,只是說祂一個也是多個。這怎麼說呢?因爲有情的如來藏是多,因爲每個有情都有,所以,全部你這樣算就是多個。可是如來藏的體性是都一樣的,所以這樣來說,如來藏又是一。
然而,這樣的法不被這些人所接受。因此,他要在這地方鑽牛角尖,他就想:你的本覺法就是有缺陷的,因爲你的本覺法就是會去產生梵我,梵我就是外道的神我,那 佛陀沒有說我。然而,佛陀並不是沒有說我,佛陀即使在空性的時候,還是說有「我界」,有我這個法界存在。因爲有如如不動的常住法,這樣你還不稱爲「我」,那到底什麼是要稱爲我呢?
而且,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個法界會有一個大毛病,這毛病出現在哪裏呢?就是有一位比丘,當時候他自己以爲,法就是阿羅漢滅後就是什麼都沒有,他認爲這樣才是佛法。那當時候舍利弗就說:「你這種的見解是錯的。因爲阿羅漢滅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們如何來對應這個例子呢?如果每位有情他擁有的,就是他目前的這些心識、這些名色,那他滅後當然就都沒有了。如果他還有一個沒有找到的,不是六識的這個心識,這樣才可以解釋說,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所以,阿羅漢本來就有一個存有,這個才是真正有。因爲名色都是可生可滅的,那如果這樣的法就不稀奇,因爲它是無常;無常來說無我,沒有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回到這點來看,既然《阿含經》不是這樣說,就不應該來虛妄的引證。應該說,這個本覺法就是一個常住法,跟「梵我」沒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我們也說過,如來是直接說「我就是梵」;也就是說,要大家不要再鑽這地方的牛角尖,「我就是清淨,我就是梵行」。所以我們從《阿含經》可以知道,佛說的是梵音,然後阿羅漢行的是梵行,都是梵——清淨。因爲就是取實質的義理,而不是取三界中這些有形有相的一個大梵天的處所,或是大梵天的天身,或等等。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來知道說,本覺的思想如果不存在,眾生到底又有什麼思想,可以來產生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呢?那阿羅漢滅後就應該是斷滅,就不應該還有一個「再有」。如果阿羅漢滅沒有滅掉十八界法,沒有滅掉他所有的法,實際上這樣就不叫作無餘涅槃。因爲他可以滅掉所有的法,所以才會說一點都沒有剩餘,所以稱爲「無餘」。無餘就是沒有留下任何一個,沒有剩餘什麼可以留在三界中,讓你再找到他,所以稱爲無餘;因爲你在三界中,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任何一點點光景,可以知道他還存在。然而,他並不是就整個就是完全滅盡;所以還有一個想要滅盡而不能滅盡的,就是 如來所說的,連 如來都沒有辦法在還滅的過程中把這個法滅盡了。那就是什麼?還是這個不是六識的心識。
所以,緣起法中說有一個識,如來最後要處理這個識的時候,遇到祂,只能夠退還。因爲 如來要作的,已經不是消除 如來的阿賴耶性;因爲 如來在久遠修行裏面,早就已經斷除了祂的阿賴耶這種執取、執著這種「執有」的體性;所以,沒有阿賴耶性,所以不用再滅這個體性。所以 如來可以轉這個識,轉其他的七轉識,來成就這個智慧;也轉這個心體,這個不是六識的識,就是第三轉法輪說的阿賴耶識、異熟識,這個識最後成爲智慧。所以,轉識成智,成就佛地,是每尊佛都能作的。因此,如果說本覺祂要說一個思想,那可以隨這些人說,但是來否定這樣的作法,卻是不恰當的。
包含袴谷憲昭又提出了其他的理論,他說,禪悟就是禪門中的證悟,是一種離開語言文字性的,他認爲這樣他沒有辦法接受的。因爲他認爲一切都應該回到知識性,然後都不應該透過這種特別的這種體驗,這種特別的體驗是他所難以接受的。他認爲這樣沒有符合因果輪迴、這個業報業果等等。
實際上,如果不是這個常住法,世間就根本不可能有這些業因、業果、業報,因爲一定要有個法來維繫幾千萬劫的這個業種存在。那請問:我們的心識作得到嗎?我們的心識到了夜晚熟睡的時候就斷滅了,甚至說許多人年紀大,他的記憶力完全幾乎喪失了,甚至每天他沒有辦法作行爲上的判斷。請問:這種情況下,他連自己作了什麼,自己理解什麼,說話都已經是如是顛倒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維繫這些業種呢?而且,這些業種要讓我們生、老、病成就,請問:哪一位眾生心甘情願每一天生病?如果你知道可以趨吉避凶,難道你不會去作嗎?所以,讓業種實現的也不是祂。你看世間的人,他們遠離正法,整天在想要算命卜卦,作種種這些追求,就是因爲對於接下來的業因果報是無知的。如果說這樣的心性也可以來負責輪迴,那就不對了。因爲他們對於這種種的法是有猶豫的,對種種法是有貪愛的,如果所有眾生都喜歡貪愛,那請問業因果報到底要誰配合誰?
所以,這樣種種來思惟,如果是沒有一個無我性的法,是作不到的。如果有一個有我性的法,他一定自己來作主;自己根本也不用管這個有情到底是誰,他就自己處理一切的法就好了;他自己想要享樂,就到天上,他自己想要在地獄法界當一個旁觀者,他去地獄法界就去啦,然後他也不受苦啊。所以,眾生所理解的不如實。
所以,禪悟並不是離開知識性的。因爲禪宗所謂的知識,乃至於典籍,非常的多,甚至禪門的公案就超過一千多則;這麼多則的公案裏面,就是要演述這真實法。而且禪門的教學裏面,並不是只有參究這事情,還有「普說」。普說就是來講解一切對於法,然後有些淆訛之處。
如果是硬要把西方的邏輯把它導進來,那我們直接來問:在般若第二轉法輪的時候有說到一些法,他們如何用邏輯來可以辨別?譬如說第一個,佛說:「我沒有說過一個法,我沒有說過一個字。」就是說佛陀說祂沒有說法,可是 佛陀明明有說過四十九年,對大眾、對天人來說種種的妙義這種佛法。爲何 佛陀說祂沒有說過法呢?而且,佛陀還直接說:「如果你有說我有說過法,你就是毀謗如來。」那這樣的話,請問邏輯你怎麼解釋呢?你是要不觀察世間的現象然後說法,還是要毀謗 如來?兩者你只能選一個。
因此,這些人是不可能懂經典的義理的。因爲他們剔除了常住法以後,不可能用是非與邏輯的地方來作種種的思議,來作種種的思惟。所以佛法有說:「佛法是非可思議之法,不可思議之法,不思議之法。」就是因爲佛法離開了言語,離開了言語這些表面上義理的層次;而是往常住法,往不可見的法,然後菩薩可以把這不可見的法親自證實確實是有,變成可見。所以這點就很難。
因此,並不是說開悟遠離文字性,因爲開悟者都可以將真正的開悟處可以宣說;然而卻不能夠將這個密意宣說的最大的關鍵,在於眾生的心性。不是真正學佛的心性,不是菩薩位,不是可以安住在菩薩位不退轉,所以你直接跟他講,說這個如來藏在哪裏,這證悟是什麼,是沒有好處的。對他來說,只有讓他下墮而已,只有折損他的福德。而且,說的人本身也會因爲洩漏密意,讓自己的心性虧損,也是虧損這一代實教:以後大家就不用精進修學,精進來對於前五度這波羅蜜來認真來修持,布施、持戒等等這些法都不再重要;只要聽人家講一句話,就可以把這個知識建立,這樣的話,密意就已經宣洩出來,整個佛法也無法維繫、維持了。所以,開悟者不是不能夠說這個法,不是不能說這個法在何處,當然是可以說;只是大家都有默契,不能在這個世間隨意宣說,應該讓所有的行者,讓他們自己去找這個法。
所以說,禪悟不是像是世間人所想的是如此。另外,證悟也不是像世間想的,就是一片自然,然後走在哪裏都非常自由自在,等於非常逍遙。並不是如此!因爲證悟以後才知道,許多的法不懂,而且許多的性障沒有消除,許多的善知識沒有親近,就可以知道說,還有許多善知識在人天之中等等,因此就應該繼續再努力。不至於說妄自尊大,就想「我已經證得這個無上法了,我快要成佛啦!」不!當他經過經教來修學的時候就知道,這離佛法還非常非常的遙遠,他哪有懈怠的時分呢?
那我們再說到另外一位日本學者,他名字叫松本史朗。他認爲如來藏就是一個界,就是一切萬法的基底。實際上本來就是如此,因爲一切諸法都是如來藏所生的,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只是祂這個所生法,跟他所想的這個因法並不太一樣。因爲眾生所理解都是以蘊處界,或是玄學、冥性、自然等等這些,去思惟說有一個因法,都是不可實證的,都是沒有真實的落處的,沒有可以找到的,然後來施設爲因,因爲自己也找不到。然而,卻不是如此!
而且,松本史朗又認爲,這個如來藏祂是「一」,可是這個「一」這樣說法也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如來藏每位有情都有,你如何說祂是一個呢?如來藏每位有情都有的情況下,就有無量無邊個,所以祂不是「一」。所以祂雖然出生萬法,但是在這過程中,也不是一個;只是說如來藏的體性,是讓每個有情的如來藏,所作的這些業種等等,並沒有區別,所以一切平等。
所以他說,一切諸法就應該被這些如來藏,比如說他還是認爲是一個如來藏所出生,就應該和如來藏具備同樣的本質。可這樣說法是不對的。因爲如來藏祂的本質性很特別,祂無念、無分別,也就是說祂是無見聞覺知的,你要到佛地才能夠發起祂的五別境心所法、善十一心所法。但你還沒有證悟的時候,你是對於兩邊的本質(一切法和如來藏)要予以區分的;如果不予區分的話,你是不可能實證這個如來藏體性,然後去找到祂的。包括如來藏祂沒有見聞覺知,然後卻爲什麼可以出生萬法?這點是要從根本理來信受的。也包括如來藏可以了眾生的心行,所以我們的意行等等,都在如來藏的鑑察之下,所以因果不滅。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