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1 08:30:3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说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
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部分接着来谈一谈说,从这段经文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较量分别,可是往往从初果向说到阿罗汉,再说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着就直接跳到叙述分别佛的功德那个部分,而中间诸大菩萨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说;这其实就说明了,声闻人对菩萨所证的智慧与功德是难以了知的,因为声闻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个极小部分而已。
从这一段经文中,你既然已经明白说菩萨种性是这么尊贵,乃至于说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决定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说是决定性的菩萨种性就已经是很尊贵;那么您这个时候是有一分的随喜呢,还是有多分的随喜?这就会影响到你这个求悟般若的目标下进展的快与慢的差别。那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进一步来看看说,有没有以下所说的八个条件作为方便,来作为求悟般若进展的快跟慢的指标的分别。
第一个部分说: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与否有三个部分:于法、于自、于师。
第一个部分就是前面说,应当相信: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也不只是一种施设,因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但是,这个部分是牵涉到了对佛的信心是不是具足的问题。也就是说,多生多劫以来,累积了学佛的福德资粮具足了,信根成熟了,所以进一步发起了信力,对于说「佛法是可以修证的」这件事情,自己已经不再有所怀疑。那也许你会说:「这个容易啦!」那我就要赞叹说: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是后世佛教历史演变创造出来的」。那意思也就是说,大乘法是不可证的,或者是说,大乘法的内涵是与小乘法的内涵是相同的。那请问一下,出家经过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对「有开悟这个法可以亲证」是完全没有信心的!那你就了解说,要对于佛及佛所开示的胜妙法能够信心具足,同时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佛之性,那当然第一关就是开悟明心,这是一件多么可贵的福德啊!
其次,当然是应当要对自己有信心。既然会走到求悟般若的阶段,表示说你的过去世一定是有足够的善根福德。因为,一般人假如能够相信三宝的话,就已经要有很多的福德资粮,更何况说你还可以进一步求开悟,当然一定是在过去世的一劫乃至百千劫,已经种下了种种的善净业因了嘛!那假如有人跟你说「末法的时代是不可能开悟的」,那其实只是那个人自己的善根福德还不成熟罢了。
第三个说应当信师。既然现在佛法还没有灭失,那么一定还会有菩萨乘愿再来度众。可是,这位菩萨的示现也许是很平凡的表相,却是已经开悟,而且可能悟境是非常深厚的一位善知识,你可不要只看表相就跟善知识当面错过喔!除非说你所遇到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否则,当然应当要信受他的教导,并且要进一步请益、听闻禅法的知见。当然,假如你在请益的过程中,听到他的开示是说「你不要管我有没有悟,反正我是可以帮你开悟的」,那就很有可能你还没有因缘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了。
第二是说:求悟的企图心生起了没有。 「佛法不只是一种施设,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这一件事已经有了信心,当然进一步就要去求悟。那求悟的时候,当然就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福德资粮以及正确的禅法知见。可是,能不能进一步去具足这一些资粮,是与求悟的企图心是否生起是有关的。换句话说,你真的是想要求悟,你才会进一步去思惟说「那这个时候我应当具备什么条件」,或者是说「要去具备这些条件,我要用什么方便去具备这些条件」 。而求悟的企图心,也是因为信心具足以后所产生的信力来作为前导。
第三说:求悟的精进心是不是足够。修学净土法门的学人多半曾经听过类似的说法,说有人「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两年,佛在天边」;然后最后,「念佛三年,佛就在西天」。佛为什么会越来越远呢?当然不是嘛!佛是不来不去的,怎么会有远近的问题?这表示说,这个念佛人的心是懈怠了,因为也许他念佛很久了都没有什么感应,所以他就对于说「可以往生西方极乐」的信心就动摇了;因此对于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企图心也因此而淡薄了,所以才会有前面的那些状况出现。同样的情况,当已经开始想要求悟以后,也进一步依着善知识的开示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可是却一天捕鱼,三天晒网,那结果是进一步退一步,仍旧在原地踏步;假如只是这个状况,那就已经很「阿弥陀佛」了,更何况说会退两步、退三步,乃至退很多步的状况是大有人在的。这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于五欲的贪着,他是不愿意放舍的。
第四个部分说到:是不是以长远心来求悟。好,这里所说的长远心,除了上述的精进心一段所说的内涵以外,还另外一个层面,那就是年与代的长远。虽然已经精进的去修集福德、熏习知见,而且也持续的努力,不能是说没有精进心吧!可是话说回来,每一个人要悟的时节因缘一般人是很难去预料的,也许因为某一些特殊的因缘,也许虽然已经精进,乃至很精进了,但是今世的福德资粮还是不够,所以就导致今世开悟的时间向后推迟,或许也有可能没有办法悟入,那这个时候就要把眼光看到未来世了。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今世都没有办法悟入的学人都是这种状况,毕竟是说有的是连精进心都还不足够的。然而,假如说从每一个人都有过去无量世的这个事实看来,假如是今世第一次开悟的学人,那他在过去世也一定曾经经过很多世的精进努力而仍然没有办法悟入。所以,求悟的这件事情,还真的是需要有长远心来看待。
第五:求悟的过程是不是以私心跟争胜心来推动自己。就菩萨修学的过程而言,假如不是过去生就已经曾经悟入,而是在近几世刚刚十信圆满进入初住、二住等等,那这样一路修学上 来,当然不可能说今世求悟之时就完全是为了众生的缘故,乃至于还有可能是多分为了自己的因素,而为了自己的原因。为了自己的什么事情?当然就不外乎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那在这种状况的背后就是私心跟争胜心。这不外就是什么? 「我要赶快开悟,然后我可以作一代的宗师,扬眉吐气,那供养就会滚滚而来。」这其实私心跟争胜心的内涵就是「我」,这与「要参究之前必须要断我见」的前提正好是背道而驰;那么这样的情况下,你反而是离开佛法越来越远,更不要说会有开悟的因缘了。乃至于说,这个私心的背后又包含有另外一个盗法的成分,那这又是另外一层的因果关系,而且是很严重的因果。所以才说,私心和争胜心是障道的因缘,是与菩萨法相违背的,是学人应当努力赶快去除的。
第六个部分说:求悟的过程中是不是都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聪明伶俐心讲的是哪个心?正是八识中的老六,也就是意识心。善知识一向开示说,「参禅是要以会分别的意识心,去寻求本来就不分别的第八识」。
那么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参究有什么过失?其实,我们这里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一部分的学人,只仗恃自己的聪明伶俐心,以为说可以靠着思惟分析整理来找到参禅的标的,完全忽略善知识曾经交代说,「随分要去锻炼动中的功夫,进一步以思惟观来寻寻觅觅,这样才可进一步有一念相应而触证法界的实相心」。然而,只仗着聪明伶俐心来作分析整理的结果,假如能够解悟的话就是万幸了,而十之八九都是落在意识相应的法尘境界罢了。而即使说真正解悟的话,百分之一百都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般若的实相智慧也很难生起;除非说他继续有着善知识方便的善巧摄受,不因此而退转,那就更是万幸;更何况说,也有可能会因此而谤法、谤善知识,成就三恶道的业因呢!
而不应当都仗恃着自己的聪明伶俐心来求悟的另外一个部分的意涵,就是要提示学人说,应当要离心、意、识来参究,不过这个部分要等到后面再单独来说明。
先继续说第七个部分:求悟的过程中是否已经起了出离生死之心,乃至远离虚妄心。求悟的企图心是否真切的生起,就要看是否已经生起了出离生死的心,也与之后修学知见过程中精进与否是有关系的。我们试着想想看说,我们每一个人过去都有无量世,而这无量世中我 们都在作什么?当然不可能都在人天中享福。而人间的种种是不是都是可爱的?这一点也不需要我多说。乃至于说,过去多劫之中,我们都是在三恶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楚,这也是可以推断的事实。从这样看来,我们的未来世会生到哪里啊?好,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有三世的轮回,一样还是在三界中浮沉不定;那不管未来世会是苦多乐少、苦少乐多、苦乐参半,一样免不了三苦、八苦乃至无量无边的苦。所以,当然还是要下定决心求出离三界的生死之苦,有了初分的求出离三界生死之苦,才能够会有进一步的亲证佛菩提的这个阶段。
第八说:求悟之前过程之中是不是已经发了大愿心而不退却。一般而言,求愿跟发愿是不太一样的。求愿是说,向别人求自己啊或眷属所缺乏的事情或是东西;而发愿是说,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愿意去为他人而付出心力。而一般世俗的求愿也许会是向鬼神、佛菩萨求啊,求什么呢?求保佑全家平安啊,事业顺利啊;心量大一点的话,也许就求什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可是,既然你已经到达了要求悟这个阶段,当然更应该能够发大愿去做利乐有情的事情。
那为什么说发大愿心乃至说要不退却呢?因为,求悟不但是菩萨的大法,更是法界中极其殊胜的事业,得要有极大的福德智慧才能够堪受;也就是说,修学佛法能够走到这个阶段,是因为你的福德相对的提高,所以心量才能够更大,更有智慧去简择你修学的道路。这里所说的修学福德,已经不再是一般修桥补路啊,救济贫苦等等人天善法的事业;而是说要能够在自己将来有能力的时候,也随着善知识的指导,投入帮助众生开悟的这个大事业。因为这个事业,未来世的世间才继续会有声闻的四双八辈、辟支佛,乃至会有菩萨、佛,乃至有种种的善净业法才会继续留在世间,利乐有情;所以说,这是一个大事业,这都是因为菩萨种性极其尊贵的缘故。那进一步你还可以发愿说:希望这样的大愿能够生生世世永不退却。但是这其实是又发了另外一个大愿。
菩萨就是这样,发了某一个大愿以后,又随着他的修证的阶段再发另外一个大愿;这样一个大愿引发另外一个大愿,一个大愿含摄另外一个大愿,就这样一世一世迈向成佛之道。
当然,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以外,还得要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因为要求悟般若之前,还要必须具足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那作为你将来参究正确方向上面的参考。不过,这个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要下一次再说明。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3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16:13:40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中,先從教令有情安住預流果,乃 至說到菩薩的種種功德的較量分別;最後說:「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 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 世間歸依供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
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部分接著來談一談說,從這段經文裏面我們就知道說, 菩薩摩訶薩他的種性是非常尊貴的,那應當也會使你越發的想要修證菩薩法才對。 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較量分別,可是往往從初果向說到阿羅漢,再說 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著就直接跳到敘述分別佛的功德那個部分,而中 間諸大菩薩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說;這其實就說明了,聲聞人對菩薩所證的智慧與 功德是難以了知的,因為聲聞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個極小部分而已。
從這一段經文中,你既然已經明白說菩薩種性是這麼尊貴,乃至於說未入七住位, 就只是心得決定趣向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是決定性的菩薩種性就已經是很尊 貴;那麼您這個時候是有一分的隨喜呢,還是有多分的隨喜?這就會影響到你這 個求悟般若的目標下進展的快與慢的差別。那這個時候你也可以進一步來看看說, 有沒有以下所說的八個條件作為方便,來作為求悟般若進展的快跟慢的指標的分 別。
第一個部分說: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與否有三個部分:於法、於自、於 師。
第一個部分就是前面說,應當相信:佛法不只是限於學術研究的層面,也不只 是一種施設,因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但是,這個部分是牽涉到了對佛的 信心是不是具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多生多劫以來,累積了學佛的福德資糧具足 了,信根成熟了,所以進一步發起了信力,對於說「佛法是可以修證的」這件事 情,自己已經不再有所懷疑。那也許你會說:「這個容易啦!」那我就要讚歎說: 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功德。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來看看說,少部分的人剃了頭著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蔭而出家,都說受 了具足戒、菩薩戒,而竟然還敢毀謗說「大乘法不是佛所說的,是後世佛教歷史 演變創造出來的」。那意思也就是說,大乘法是不可證的,或者是説,大乘法的 內涵是與小乘法的內涵是相同的。那請問一下,出家經過乃至六、七十年,竟然 對「有開悟這個法可以親證」是完全沒有信心的!那你就瞭解說,要對於 佛及 佛所開示的勝妙法能夠信心具足,同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之性,那當然第一 關就是開悟明心,這是一件多麼可貴的福德啊!
其次,當然是應當要對自己有信心。既然會走到求悟般若的階段,表示說你的過 去世一定是有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為,一般人假如能夠相信三寶的話,就已經要 有很多的福德資糧,更何況說你還可以進一步求開悟,當然一定是在過去世的一劫乃至百千劫,已經種下了種種的善淨業因了嘛!那假如有人跟你說「末法的時代是不可 能開悟的」,那其實只是那個人自己的善根福德還不成熟罷了。
第三個說應當信師。既然現在佛法還沒有滅失,那麼一定還會有菩薩乘願再來度 眾。可是,這位菩薩的示現也許是很平凡的表相,卻是已經開悟,而且可能悟境 是非常深厚的一位善知識,你可不要只看表相就跟善知識當面錯過喔!除非說你 所遇到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識,否則,當然應當要信受他的教導,並且要進一步請 益、聽聞禪法的知見。當然,假如你在請益的過程中,聽到他的開示是說「你不 要管我有沒有悟,反正我是可以幫你開悟的」,那就很有可能你還沒有因緣值遇 真正的善知識了。
第二是說:求悟的企圖心生起了沒有。「佛法不只是一種施設,真正的佛法是可 以親證的」,這一件事已經有了信心,當然進一步就要去求悟。那求悟的時候, 當然就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福德資糧以及正確的禪法知見。可是,能不能進一步去 具足這一些資糧,是與求悟的企圖心是否生起是有關的。換句話說,你真的是想 要求悟,你才會進一步去思惟說「那這個時候我應當具備什麼條件」,或者是說 「要去具備這些條件,我要用什麼方便去具備這些條件」。而求悟的企圖心,也 是因為信心具足以後所產生的信力來作為前導。
第三說:求悟的精進心是不是足夠。修學淨土法門的學人多半曾經聽過類似的說 法,說有人「唸佛一年,佛在心田;唸佛兩年,佛在天邊」;然後最後,「唸佛 三年,佛就在西天」。佛為什麼會越來越遠呢?當然不是嘛!佛是不來不去的, 怎麼會有遠近的問題?這表示說,這個唸佛人的心是懈怠了,因為也許他唸佛很 久了都沒有什麼感應,所以他就對於說「可以往生西方極樂」的信心就動搖了; 因此對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企圖心也因此而淡薄了,所以才會有前面的那些 狀況出現。同樣的情況,當已經開始想要求悟以後,也進一步依著善知識的開示 去修集福德,熏習知見,可是卻一天捕魚,三天曬網,那結果是進一步退一步, 仍舊在原地踏步;假如只是這個狀況,那就已經很「阿彌陀佛」了,更何況說會 退兩步、退三步,乃至退很多步的狀況是大有人在的。這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對 於五欲的貪著,他是不願意放捨的。
第四個部分說到:是不是以長遠心來求悟。好,這裏所說的長遠心,除了上述的 精進心一段所說的內涵以外,還另外一個層面,那就是年與代的長遠。雖然已經 精進的去修集福德、熏習知見,而且也持續的努力,不能是說沒有精進心吧!可 是話說回來,每一個人要悟的時節因緣一般人是很難去預料的,也許因為某一些 特殊的因緣,也許雖然已經精進,乃至很精進了,但是今世的福德資糧還是不夠, 所以就導致今世開悟的時間向後推遲,或許也有可能沒有辦法悟入,那這個時候 就要把眼光看到未來世了。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今世都沒有辦法悟入的學人都是 這種狀況,畢竟是說有的是連精進心都還不足夠的。然而,假如說從每一個人都 有過去無量世的這個事實看來,假如是今世第一次開悟的學人,那他在過去世也 一定曾經經過很多世的精進努力而仍然沒有辦法悟入。所以,求悟的這件事情, 還真的是需要有長遠心來看待。
第五:求悟的過程是不是以私心跟爭勝心來推動自己。就菩薩修學的過程而言, 假如不是過去生就已經曾經悟入,而是在近幾世剛剛十信圓滿進入初住、二住等 等,那這樣一路修學上來,當然不可能說今世求悟之時就完全是為了眾生的緣故, 乃至於還有可能是多分為了自己的因素,而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自己的什麼事 情?當然就不外乎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在這種狀況的背後就是私心跟爭勝 心。這不外就是什麼?「我要趕快開悟,然後我可以作一代的宗師,揚眉吐氣, 那供養就會滾滾而來。」這其實私心跟爭勝心的內涵就是「我」,這與「要參究 之前必須要斷我見」的前提正好是背道而馳;那麼這樣的情況下,你反而是離開 佛法越來越遠,更不要說會有開悟的因緣了。乃至於說,這個私心的背後又包含 有另外一個盜法的成分,那這又是另外一層的因果關係,而且是很嚴重的因果。 所以才說,私心和爭勝心是障道的因緣,是與菩薩法相違背的,是學人應當努力 趕快去除的。
第六個部分説:求悟的過程中是不是都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聰明伶俐心講 的是哪個心?正是八識中的老六,也就是意識心。善知識一向開示說,「參禪是 要以會分別的意識心,去尋求本來就不分別的第八識」。
那麼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來參究有什麼過失?其實,我們這裏所要說明的是, 由於有一部分的學人,只仗恃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以為說可以靠著思惟分析整理 來找到參禪的標的,完全忽略善知識曾經交代說,「隨分要去鍛鍊動中的功夫, 進一步以思惟觀來尋尋覓覓,這樣才可進一步有一念相應而觸證法界的實相心」。 然而,只仗著聰明伶俐心來作分析整理的結果,假如能夠解悟的話就是萬幸了, 而十之八九都是落在意識相應的法塵境界罷了。而即使說真正解悟的話,百分之 一百都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般若的實相智慧也很難生起;除非說他繼續有著善 知識方便的善巧攝受,不因此而退轉,那就更是萬幸;更何況說,也有可能會 因此而謗法、謗善知識,成就三惡道的業因呢!
而不應當都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來求悟的另外一個部分的意涵,就是要提示 學人說,應當要離心、意、識來參究,不過這個部分要等到後面再單獨來說明。 先繼續說第七個部分:求悟的過程中是否已經起了出離生死之心,乃至遠離虛妄 心。求悟的企圖心是否真切的生起,就要看是否已經生起了出離生死的心,也與 之後修學知見過程中精進與否是有關係的。我們試著想想看說,我們每一個人過 去都有無量世,而這無量世中我們都在作什麼?當然不可能都在人天中享福。而 人間的種種是不是都是可愛的?這一點也不需要我多說。乃至於說,過去多劫之 中,我們都是在三惡道中受無量無邊的苦楚,這也是可以推斷的事實。從這樣看 來,我們的未來世會生到哪裏啊?好,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有三世的輪迴,一樣還 是在三界中浮沈不定;那不管未來世會是苦多樂少、苦少樂多、苦樂參半,一樣 免不了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無邊的苦。所以,當然還是要下定決心求出離三界的 生死之苦,有了初分的求出離三界生死之苦,才能夠會有進一步的親證佛菩提的 這個階段。
第八說:求悟之前過程之中是不是已經發了大願心而不退卻。一般而言,求願跟 發願是不太一樣的。求願是說,向別人求自己啊或眷屬所缺乏的事情或是東西; 而發願是說,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願意去為他人而付出心力。而一般世俗的 求願也許會是向鬼神、佛菩薩求啊,求什麼呢?求保祐全家平安啊,事業順利啊; 心量大一點的話,也許就求什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可是,既然你已經到 達了要求悟這個階段,當然更應該能夠發大願去做利樂有情的事情。
那為什麼說發大願心乃至說要不退卻呢?因為,求悟不但是菩薩的大法,更是法 界中極其殊勝的事業,得要有極大的福德智慧才能夠堪受;也就是說,修學佛法 能夠走到這個階段,是因為你的福德相對的提高,所以心量才能夠更大,更有智 慧去簡擇你修學的道路。這裏所說的修學福德,已經不再是一般修橋補路啊,救 濟貧苦等等人天善法的事業;而是說要能夠在自己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也隨著善 知識的指導,投入幫助眾生開悟的這個大事業。因為這個事業,未來世的世間才 繼續會有聲聞的四雙八輩、辟支佛,乃至會有菩薩、佛,乃至有種種的善淨業法 才會繼續留在世間,利樂有情;所以說,這是一個大事業,這都是因為菩薩種性 極其尊貴的緣故。那進一步你還可以發願說:希望這樣的大願能夠生生世世永不 退卻。但是這其實是又發了另外一個大願。
菩薩就是這樣,發了某一個大願以後,又隨著他的修證的階段再發另外一個大願; 這樣一個大願引發另外一個大願,一個大願含攝另外一個大願,就這樣一世一世 邁向成佛之道。
當然,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以外,還得要加上蘊處界法的知見;因為 要求悟般若之前,還要必須具足有關如來藏跟祂體性的正知正見,那作為你將來 參究正確方向上面的參考。不過,這個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要下一次再說明。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