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證道之正因--能止息方便--正莉老師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
馬鳴菩薩說:佛弟子修證佛菩提的正因,大略來說有四種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長善根方便,第四,大願平等方便。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證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這四種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難有證悟的因緣。
上一集已經解說第一“行根本方便”,今天要繼續探討第二“能止息方便”。《大乘起信論》卷2,馬鳴菩薩開示說: 二、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此能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以真如離一切過失相故,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方便。
意思是說,這是薰習解脫果的方便行,就是要藉由這個方便行,種下解脫果的正因。這裡所說解脫果的正因,與二乘菩提所說有所不同,這裡所說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來作觀行,而不是從二乘菩提的蘊處界空相去作觀行。
接着,“能止息方便,所謂慚愧及以悔過”這句是說,止息方便是證悟佛菩提的正因,為什麼叫作方便呢?因為有方法所以叫作方便。方便行的目的是什麼 呢?是要讓學人把妄心止息下來,不能住在虛妄想中。要用什麼方便方法,來止息妄想呢?馬鳴菩薩說:用慚愧與懺悔來止息妄想。什麼是慚愧?什麼又是懺悔呢? 慚就是發露向人,愧就是後不復作。慚與愧都是善法,為什麼說是善法呢?因為作錯事先發露出來,承認有作這件事,不會狡辯說沒有作,肯承認才可能產生愧心 所,才可能以後不再犯。
什麼是無慚?是說作錯事卻不肯承認,明明作了卻不肯承認,即使證人指證了還是不肯承認,叫作無慚。什麼是無愧?是說作錯事卻不肯改正,一個人若是無 慚也一定是無愧,表示以後還會繼續作。無慚與無愧是百法明門五十一心所法中的隨煩惱,是學人修道過程中,要斷除的隨煩惱。假使肯承認作錯事,並且願意改 正,公開聲明之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叫作有慚有愧;有慚與有愧是百法明門五十一心所法中的善心所。
《增一阿含經》卷9,佛告諸比丘:【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意思是說,有兩個妙法能幫助世間人。哪兩個妙法呢?就是有慚 與有愧。懺悔也是同樣的道理,懺就是發露出來,悔就是後不復作。也就是說,先要發露所作的惡事,然後再說後不復作,這樣才算具足懺悔法,假使只說以後永不 復作,可是曾經作過什麼惡事,卻不講出來,這樣悔不成立。也就是說,假使沒有懺,那麼悔就不成立,便無法成就懺悔功德,所以慚愧及以悔過,一定是先有一個發露過程,把人、事、時、地扼要地說出來,接着再立誓永不復作,這樣才具足慚愧與懺悔。
《梵網經》卷2,佛開示說:【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在中國傳統佛教界,《梵網經》一向被視為大乘律的第一經典,特 別是經中強調“孝名為戒”,以及宣揚孝順父母、三寶、師僧,孝順至道之法非常契合中國固有的倫理美德。所以隋代、唐代以來一直受到重視,是中國漢地傳授大 乘戒的主要戒本。依照《梵網經》所說,已經受菩薩戒的新學菩薩,應當每半個月行布薩法,於佛像前懺悔,誦十重四十八輕。如何才是如法如律行懺悔法呢?佛在 《梵網經》卷2開示說:“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首懺罪滅。”意思是說,假使犯了四十八輕戒於佛像前如法對首懺,可以滅除戒罪。
正覺同修會每年4月與10月免費開設新班,歡迎您加入大乘菩薩僧團,各班親教師都會詳細解說大乘戒的精神與內涵。每年3月也會舉辦傳菩薩戒大典,由 平實導師親自傳授《梵網經》上品菩薩戒,非常殊勝莊嚴。為了因應現代工商社會的生活型態,所以因地制宜,變通為每兩個月舉行布薩,讓會內受戒學員懺悔誦戒,清淨身口意三業,長養諸善法,歡迎您進入正統大乘門庭,同沾勝妙的大乘法益。
接着 馬鳴菩薩說:“此能止息一切惡法令不增長。”意思是說,慚愧與悔過能夠止息一切惡法,使得一切惡法不再增長,這樣才能遠離惡業,藉由慚愧與悔過的行門來修 正自己,使得身口意三業漸漸地轉為清淨,就是止息垢染的方法,這樣才能在佛菩提道上,無所障礙地往前邁進。《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佛說:【若 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意思是說,假使一個人造作重罪,作了之後,深心感到自責與慚愧,並且發露懺悔,後不復作,這樣便能拔除 根本罪業;也就是說,如法慚愧與懺悔,是修學佛法的莊嚴資糧,對佛菩提道的修行與見道,有很大的幫助。
《大般涅槃經》卷19開示說: 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 意思是說,有智慧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不造作惡業的人,另一種是造作惡業之後懂得懺悔的人;愚痴人也有兩種,一種是造作罪業的人,另一種是造作罪業之後覆藏,而不作慚愧與懺悔的人。
《大般涅槃經》接着說: 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煙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
意思是說,雖然先前造作惡業,後來能夠發露懺悔,覺得很慚愧,更不敢再造作惡業,就好比在污濁的水裡放置一顆明珠,以明珠的威神力,濁水立刻轉變為 清水;又好比除去煙霧與烏雲,月亮可以清明地顯露出來。造作惡業之後能發露懺悔,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還在凡夫位尚未到達清淨地步,就必須依靠意志力以及方便行,也就是慚愧與懺悔的方法,來止息一切惡法,就這樣不斷地修正身口意行,最後惡法也就可以息滅,叫作止息。若尚未見道,就只能止息而不能斷除,因此這個行門叫作止息方便。
為什麼要這麼作呢?馬鳴菩薩說:“以真如離一切過失相故。”因為真如心也就是如來藏,從來不會落在一切過失中,接着“隨順真如止息諸惡,是名能止息 方便”,若想要與真如心相應,就必須將妄心的習性止息,遠離對妄心的執著,了知妄心與真如心完全不同,才可能有證悟真如心的因緣。假使妄想以意識覺知心, 不論是有妄念的覺知心,或者一念不生的覺知心,不論是哪個境界中的覺知心,假使妄想以意識覺知心,變成真如心如來藏,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虛妄想。若意識覺知 心自認為:“我現在開始止息一切惡法,歸依覺知心我自己,叫作自歸依。”但事實不然,那不是自歸依,真正的自歸依是歸依自性彌陀,也就是歸依自己的根本佛 心。一切眾生的根本佛心,叫作如來藏,祂是一切眾生最初也是最後、最究竟的歸依處。若有人說,當覺知心都不攀緣不黏着,也不起語言妄想,這時候的覺知心是 真心如來藏,但那是標準的常見外道,因為意識覺知心永遠是妄心,永遠不可能變成真心如來藏,真心與妄心的體性,兩者截然不同,真心永遠是真心,妄心永遠是妄心。
世親菩薩造《唯識三十頌》、玄奘菩薩造《八識規矩頌》,以及第三轉法輪唯識系經論,都明白指示一般人總共有八個心,不多也不少,叫作八識心王;其體 性也都各不相同,不能互相轉變,也不能互相替代。唯識學中很有名的一首偈子:“八個兄弟共一胎,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一個伶俐一個呆。”
“八個兄弟共一胎”,這八個兄弟是指八識心王,因為七轉識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而第八識如來藏心體不生不滅,就好比一顆摩尼寶珠;七轉識就好比摩尼寶珠上面的影像,生滅不斷。
接着,“五個門前作買賣”,這五個是指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專門負責對外接觸五塵,就好比公司裡面的業務員,一個負責看、一個負責聽、一個負責嗅、一個負責嘗、一個負責覺。
接着,“一個家裡把帳開”,這一個專門管帳,也就是掌柜的,當然是指第六識意識,意識要統合前五識而作判斷,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要、那個不要,就好比公司裡面的業務經理,要管理門前作買賣的那五個業務員。
接着,“一個伶俐”,這一個最伶俐的是第七識意根,又叫作末那識。就好比公司裡面的總經理,意識經理負責把信息送進來,由意根總經理作決定是否執 行,所以意識經理必須聽從意根總經理的發號施令;當意識經理下班了,或晚上睡着不在了,意根總經理卻還在繼續工作,從來未曾停歇。意根不但從來未曾停歇, 也很伶俐,比八爪章魚還要伶俐。八爪章魚的八隻爪不停地攀緣,而意根的所緣卻不只八種,意根遍緣一切法,包括前世的骨頭,只要不是火化的骨頭,意根都會攀緣,可是自己卻不知道,因為那是無生法忍以後的事。
最後“一個呆”,這一個呆是指第八識如來藏,祂在六塵中離見聞覺知,不對六塵作取捨,總是痴痴呆呆的。最伶俐的對六塵會作取捨而造惡行善,痴呆的第 八識如來藏只是把所有的善惡業種都收藏起來;就好比倉庫一樣,當人家要來搬東西出去,祂就負責給,當人家要送東西進來,不論好東西或壞東西,祂都不作分 別,全部都收藏起來,所以說很痴呆,可是痴呆之中又很厲害,其他人作不到的,祂卻能作到,所以當董事長負責收存與支付所有財物。也就是說,真心如來藏有祂 獨有的自性,不是七識妄心所能擁有,真心如來藏恆常不變地,於一切時一切地,不住定中也不住定外,不攀緣也不執著六塵萬法。
會入定、出定的永遠是意識妄心,出定之後又攀緣分別,對六塵黏着;即使入了定,也是攀緣執著定境中的定境法塵,像這樣變來變去,有時入定有時出定,就是變異之法,而變異之法就不可能是真心如來藏。
若有人說,一念不生時對六塵了了分明,當下這了了的靈知心就是真如,這時候祂都不分別,既然不分別就是真如。事實不然,那根本就是常見外道,因為離 念靈知對六塵了了分明時,雖然沒有語言文字,當了了分明時,就表示已經分別完成,若不是已經分別完成,又怎麼可能了了分明呢。所以了了分明的境界,正是已 經分別完成,不是真正的無分別心,佛所說的無分別心,是從無始劫來,一直到無量劫後,乃至成佛之後盡未來際,永遠都不會斷滅的如來藏;也就是說,在離念靈 知了了分明當下,同時有另一個真如心如來藏,從本以來就對六塵不分別,也不會起貪厭心行,這才是真如。而不是由意識覺知心變來變去,有時是真如心,有時又 變成妄心。如來藏心體恆常不變,才是真正的如,才是真如心,所以離一切過失相。
若尚未證得真如心,還在觀行位中,得要依真如心的這種離一切過失相,將覺知心隨順真如心的這種體性,不斷地作慚愧與悔過的修行,漸漸地遠離一切過失相,叫作“能止息方便”,這是證道的第二種方便行。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4/3194-a14_cn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