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09 17:33:41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到声闻与缘觉的「法无我智」,而今天我们就要来介绍菩萨的「法无我智」。
菩萨由于亲证实相心的缘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识的亲证而领受祂的种种体性,因此能够证知藏识法性的无我性,证知藏识所生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无我性,也能证知自心藏识以及蕴处界所共同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都没有常恒不坏的真实我存在。这样的菩萨「法无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证的八识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两种无我所得的道种智,以及上至诸佛的两种究竟转依、四种圆寂、四智圆明的一切种智,都统称为大乘的「法无我智」。菩萨随着自身所证的「法无我智」,能够为人宣说者,就名之为大乘「法无我智」之说通者,其所说的范围函盖了「诸法无我」二乘的「法无我智」。
以上所说是从「法无我」的角度,来阐明大乘「法无我智」函盖二乘「法无我智」的道理。简单的说,二乘的「法无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诸法无我」为观行实证的主轴;而大乘菩萨的「法无我智」则函盖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种智和一切种智,其「法无我智」所实证的内涵之深细和范围之广泛,绝非二乘人仅能出离三界生死的「法无我智」所可以比拟啊!以上所说是菩萨道——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的道理。
各位菩萨,前面我们说明了「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的道理以后,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来说明佛菩提道与解脱道的修学内涵和次第,希望能从整体的角度,以简洁而明确的意涵,为各位介绍这佛法两个主要道的修学次第和内涵。
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着,使得贪瞋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瞋恚、我 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和无明。以上所说的是解脱道的果证,可分为声闻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萨,您知道声闻人是怎么修行解脱道的吗?他们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是空;并且如实的了知这个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是空;也能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心——也就是我们的识蕴同样是无常,是空,是变异法;因此,他就可以断了我见。在断了我见以后,再把对于自我的执着给修除掉,然后他就可以成为阿罗汉了。在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蕴处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叫作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了。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饥饿、痛痒,以及色、受、想、行、识的种种行苦,可是对他而言,这已经不是大苦了,所以名为「微苦所依」。由于他还有这种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余依涅槃」。
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成为「无余依涅槃」,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脱。
而缘觉的解脱果,虽然也是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但是他们是经由缘起性空的现观而证得解脱果,所以不同于声闻。那什么是缘起性空呢?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缘起法」——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所谓的「此有故彼有」,这也正是众生生死轮回的主要原因啊。
都是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会有名色,必定会去投胎;因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识;因为有六识,有名色,所以就会有六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就有触……一直到老病死忧悲苦恼。因为有这个所以有那个,这就是「此有故彼有」。当他们这样现观以后,最后说「此灭故彼灭」。如果我把无明灭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现;心的行灭了就不会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灭了,当然也就不会有来世的色身以及六识的出现了;此灭故彼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这样的道理就叫作「缘起性空」。这十二有支统统是因缘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都是由于众缘所成,所以才会有这十二有支的现行,也因此才会有众生的轮回生死。当他这样如实现观以后,知道缘起性空的真实道理,知道「此灭故彼灭」的道理,因此在舍报以后,他也同声闻人一样入无余涅槃,不再轮转生死,这就是缘觉的解脱道。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的声闻乘与缘觉乘这两种修法,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同样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的观行,这个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无我又叫作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得的解脱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蕴处界以及它所辗转出生的万法当中,证实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一切无非都是缘起缘灭而已,因此而断尽我见和我执,取证涅槃解脱。
在介绍完声闻乘与缘觉乘解脱道的修行以后,我们继续来介绍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是法界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和种智,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经》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的般若;而种智就是指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唯识学。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须要先修除对于我所的执着;我所的执着修除以后,必须要进一步的断除我见和三缚结;然后经由禅宗的法道来修学,求证自心如来藏;在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一步要求眼见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见佛性以后,再继续进修一切种智。这样的菩萨,自己就能够渐次的通达二乘菩提,并且也能修证二乘菩提,同时还能够渐渐的断除我执以及我执的习气种子,这样就可以渐证诸地的无生法忍而渐超诸地,因此而得以渐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萨,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学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最首要,而后才能次第进修乃至究竟圆满,成究竟佛道。所以说,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学菩萨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话,就不能是纯以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为满足,应当要求禅宗的开悟明心,因为唯有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进入大乘法中,开始修学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学佛法。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我们才会说:「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见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证,开始于六度万行的熏习,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以修集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然后再经过四加行的断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以后;才能进一步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也才能明了一切有情本具的实相心,然后才能渐次通达般若总相智;当般若总相智通达以后,必须继续进修般若别相智,也就是要阅读般若系列的经典,才能渐次通达般若别相智;同时必须再进一步来断除异生性,发起金刚心来,永不退转于佛菩提道而继续进修种智,也就是继续进修第三转法轮唯识系列经典,来修证道种智,次第进修十地的十度波罗蜜,然后才能渐次的迈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说,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以修证第八识为根本,然后次第进修、地地转进,绝对无法躐等躁进而至。
各位菩萨,这是一切想要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须要先建立的正确知见。各位菩萨,假使您要问:「请问:一个凡夫众生修学佛法,到底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成佛呢?」我们就大致的情况来说,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为别教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历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五十二阶位的修证。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依唯识五位渐次而修。那什么是「唯识五位」呢?所谓「唯识五位」就是指资粮位、加行位、胜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个阶位。
接下来,我们就来略说一下这「唯识五位」的修行。首先是「资粮位」。行者必须一劫乃至一万大劫修学信心,必须要十信位满足了,才能成为信不退的菩萨,这就是资粮位。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须于外门广修六度万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谓加行,也就是为了要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必须熏修蕴处界空相的现观,以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的知见,这都是属于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圆满以后,在缘熟时就可以一念相应而破参明心,也就是可以证得般若总相智,这也就是大乘别教的真见道位。菩萨将来之所以能够进入初地的极喜地,以及能够继续修学唯识相与唯识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这个大乘见道开悟明心的基础上。在论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说:「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成唯识论述记》)这意思是说,如果不能证得如来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别教的真见道;如果不是真见道,那就无法进入别教的通达位,因为能够进入初地入地心的通达位,才是正修佛道的开始。
第三是「胜解行位」。所谓胜解行位的意思是说,大乘菩萨于亲证如来藏以后,入于大乘真见道位中,获得了般若总相智,这就叫作七住真见道。这个般若总相智,又称「根本无分别智」。也就是说,往后佛菩提道的进修都必须以亲证如来藏为根本,所以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菩萨以这个根本无别智为基础,继续于唯识性及唯识相而作观行,并且熏习种智,这样就可以渐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能够通达般若别相智了,才能够进入初地的通达位。所以说,胜解行位是从七住的明心破参真见道位开始,对于佛所说的三乘诸经,不再只是依个人之臆测想像,或者无本而行,而是能够如实的渐起胜解及胜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回向位满心,总称为胜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从初地入地心开始,一直到等觉位圆满为止。所谓修道位是说,菩萨以所证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如所亲证的正理数数修习,来断除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烦恼障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明随眠,转唯识性,所以名为「修道」。也就是说,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别分以及三学分,在这十一个阶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谓的「唯识行」 第五则是「究竟位」。也就是说,菩萨历劫修行,具足果地智与果地断,究竟无余,不仅能够尽未来际度化有情类,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识相与唯识性,所以称为究竟位,这也就是唯识果。
各位菩萨,以上所说是依唯识五位而说成佛之道。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亲证阿赖耶识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这个第八阿赖耶识为中心,而成为一个宝塔似的完整佛法体系。也就是说,是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基础而修行,阿赖耶识净除烦恼障的现行,而转变成为异熟识,再进一步净除烦恼障的习气种子,以及所知障的无始无明,而转变成为无垢识。然而,所谓的无垢识即是真如,异熟识也是真如,这底层众生的阿赖耶识也是真如。也就是说,始从凡夫位的第八识,乃至佛地的无垢识,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谓的涅槃是依第八识而有,缘起与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识而有,所以说,一切佛法都汇归于第八识,此外别无佛法。
各位菩萨,非常谢谢您这一段时间以来,收看我们正觉教团所宣说的系列讲座,祝福您从此能够在正法上,不被邪师邪见所惑,从此迈向学佛的胜妙境界!祝福您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18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14:21:00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十八輯 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二)、 佛法二主要道之修學內涵和次第
張正圜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聲聞與緣覺的「法無我智」,而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菩薩的「法無我智」。
菩薩由於親證實相心的緣故,所以能依自心藏識的親證而領受祂的種種體性,因此能夠證知藏識法性的無我性,證知藏識所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無我性,也能證知自心藏識以及蘊處界所共同輾轉出生的一切法,都沒有常恆不壞的真實我存在。這樣的菩薩「法無我智」,包括了下至初地所證的八識心王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兩種無我所得的道種智,以及上至諸佛的兩種究竟轉依、四種圓寂、四智圓明的一切種智,都統稱為大乘的「法無我智」。菩薩隨著自身所證的「法無我智」,能夠為人宣說者,就名之為大乘「法無我智」之說通者,其所說的範圍函蓋了「諸法無我」二乘的「法無我智」。
以上所說是從「法無我」的角度,來闡明大乘「法無我智」函蓋二乘「法無我智」的道理。簡單的說,二乘的「法無我智」是以三法印的「諸法無我」為觀行實證的主軸;而大乘菩薩的「法無我智」則函蓋了初地至佛地的道種智和一切種智,其「法無我智」所實證的內涵之深細和範圍之廣泛,絕非二乘人僅能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無我智」所可以比擬啊!以上所說是菩薩道——佛菩提道之法無我函蓋解脫道之法無我的道理。
各位菩薩,前面我們說明了「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以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學內涵和次第,希望能從整體的角度,以簡潔而明確的意涵,為各位介紹這佛法兩個主要道的修學次第和內涵。
首先我們來介紹解脫道的修行。什麼是解脫道的修行呢?解脫道的意思就是斷除我見和我執,也就是在聲聞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斷的煩惱。斷除了這些煩惱就可以出離三界,永遠不必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脫於生死輪迴,因此稱為解脫道。解脫道的初果所斷的煩惱是三縛結,也就是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二果所斷的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的貪著,使得貪瞋癡淡薄,所以稱為「薄貪瞋癡」;三果所斷的煩惱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斷欲貪、瞋恚、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四果所斷的煩惱為五上分結,也就是斷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和無明。以上所說的是解脫道的果證,可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
各位菩薩,您知道聲聞人是怎麼修行解脫道的嗎?他們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們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無常,是空;並且如實的了知這個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是空;也能如實的了知我們這個見聞覺知心——也就是我們的識蘊同樣是無常,是空,是變異法;因此,他就可以斷了我見。在斷了我見以後,再把對於自我的執著給修除掉,然後他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了。在成為阿羅漢以後,我執斷了,三界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蘊處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這就叫作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這樣就是解脫果修證完成了。阿羅漢的三界煩惱斷盡,捨報的時候可以出離三界,但是在他還沒有捨報之前,他也都是隨緣隨分的去度化眾生。所以他在入無餘涅槃以前,雖然沒有煩惱了,但是仍然和我們一樣,要受風寒,受熱苦、飢餓、痛癢,以及色、受、想、行、識的種種行苦,可是對他而言,這已經不是大苦了,所以名為「微苦所依」。由於他還有這種微苦所依,所以就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成為「無餘依涅槃」,這就是二乘人所得的解脫。
而緣覺的解脫果,雖然也是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但是他們是經由緣起性空的現觀而證得解脫果,所以不同於聲聞。那什麼是緣起性空呢?所謂緣起性空,就是修「十二支緣起法」——所謂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所謂的「此有故彼有」,這也正是眾生生死輪迴的主要原因啊。都是因為有這個無明,所以就有了心行;有心行所以就必定會有名色,必定會去投胎;因為投胎受生,名色具足,所以就有了六識;因為有六識,有名色,所以就會有六入,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就有觸……一直到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這就是「此有故彼有」。當他們這樣現觀以後,最後說「此滅故彼滅」。如果我把無明滅了,心的行就不再出現;心的行滅了就不會再去投胎;不去投胎名色就滅了,當然也就不會有來世的色身以及六識的出現了;此滅故彼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這樣的道理就叫作「緣起性空」。這十二有支統統是因緣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都是由於眾緣所成,所以才會有這十二有支的現行,也因此才會有眾生的輪迴生死。當他這樣如實現觀以後,知道緣起性空的真實道理,知道「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因此在捨報以後,他也同聲聞人一樣入無餘涅槃,不再輪轉生死,這就是緣覺的解脫道。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的聲聞乘與緣覺乘這兩種修法,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同樣都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去修無我的觀行,這個無我,是人的無我。人無我又叫作有情的無我,因此說二乘人所證得的解脫果是人我空,也就是在蘊處界以及它所輾轉出生的萬法當中,證實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一切無非都是緣起緣滅而已,因此而斷盡我見和我執,取證涅槃解脫。
在介紹完聲聞乘與緣覺乘解脫道的修行以後,我們繼續來介紹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轉法輪所說之般若。般若分為總相智、別相智和種智,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經》以及《金剛經》、《心經》所說的般若;而種智就是指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的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唯識學。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須要先修除對於我所的執著;我所的執著修除以後,必須要進一步的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經由禪宗的法道來修學,求證自心如來藏;在親證如來藏以後,進一步要求眼見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見佛性以後,再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這樣的菩薩,自己就能夠漸次的通達二乘菩提,並且也能修證二乘菩提,同時還能夠漸漸的斷除我執以及我執的習氣種子,這樣就可以漸證諸地的無生法忍而漸超諸地,因此而得以漸次成就佛道。
各位菩薩,基本上大乘佛法的修學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最首要,而後才能次第進修乃至究竟圓滿,成究竟佛道。所以說,一切大乘行者假使想要真學菩薩行,想要真修佛道的話,就不能是純以二乘菩提所證的解脫果為滿足,應當要求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唯有證悟如來藏以後,才能進入大乘法中,開始修學真正的佛菩提道。然而在開悟明心之前,必須要先隨從真善知識修學,次第的具備見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資糧,這樣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證,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說,禪宗的開悟明心,乃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標,也是最急切的目標。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除了禪宗的開悟明心——親證如來藏以外,沒有其他任何一種方法,可以使人能夠真正的進入佛教的內門當中,來修學佛法。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才會說:「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
佛菩提道的修證,開始於六度萬行的熏習,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以修集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然後再經過四加行的斷我見,雙證能取所取皆空以後;才能進一步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也才能明瞭一切有情本具的實相心,然後才能漸次通達般若總相智;當般若總相智通達以後,必須繼續進修般若別相智,也就是要閱讀般若系列的經典,才能漸次通達般若別相智;同時必須再進一步來斷除異生性,發起金剛心來,永不退轉於佛菩提道而繼續進修種智,也就是繼續進修第三轉法輪唯識系列經典,來修證道種智,次第進修十地的十度波羅蜜,然後才能漸次的邁向佛地的境界。也就是說,佛菩提道的修證,必須以修證第八識為根本,然後次第進修、地地轉進,絕對無法躐等躁進而至。
各位菩薩,這是一切想要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行者,所必須要先建立的正確知見。各位菩薩,假使您要問:「請問:一個凡夫眾生修學佛法,到底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成佛呢?」我們就大致的情況來說,佛菩提道的修行可分為別教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歷程,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總共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除此以外,我們也可以依唯識五位漸次而修。那什麼是「唯識五位」呢?所謂「唯識五位」就是指資糧位、加行位、勝解行位、修道位以及究竟位等五個階位。
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一下這「唯識五位」的修行。首先是「資糧位」。行者必須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必須要十信位滿足了,才能成為信不退的菩薩,這就是資糧位。第二是加行位。也就是必須於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一直到六住位都是在般若的加行。所謂加行,也就是為了要求證第八識如來藏,而必須熏修蘊處界空相的現觀,以及熏修親證藏識空性的知見,這都是屬於加行位之所修。在加行位圓滿以後,在緣熟時就可以一念相應而破參明心,也就是可以證得般若總相智,這也就是大乘別教的真見道位。菩薩將來之所以能夠進入初地的極喜地,以及能夠繼續修學唯識相與唯識行所需的功德,都是建立在這個大乘見道開悟明心的基礎上。在論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說:「已入於地,得見道已,入於唯識。」(《成唯識論述記》)這意思是說,如果不能證得如來藏,那就不能叫作大乘別教的真見道;如果不是真見道,那就無法進入別教的通達位,因為能夠進入初地入地心的通達位,才是正修佛道的開始。
第三是「勝解行位」。所謂勝解行位的意思是說,大乘菩薩於親證如來藏以後,入於大乘真見道位中,獲得了般若總相智,這就叫作七住真見道。這個般若總相智,又稱「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說,往後佛菩提道的進修都必須以親證如來藏為根本,所以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菩薩以這個根本無別智為基礎,繼續於唯識性及唯識相而作觀行,並且熏習種智,這樣就可以漸漸生起後得無分別智。這都是屬於般若別相智所含攝,能夠通達般若別相智了,才能夠進入初地的通達位。所以說,勝解行位是從七住的明心破參真見道位開始,對於佛所說的三乘諸經,不再只是依個人之臆測想像,或者無本而行,而是能夠如實的漸起勝解及勝行。所以七住位到初地之前的十迴向位滿心,總稱為勝解行位。
第四是「修道位」。修道位是從初地入地心開始,一直到等覺位圓滿為止。所謂修道位是說,菩薩以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如所親證的正理數數修習,來斷除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明隨眠,轉唯識性,所以名為「修道」。也就是說,修道位中所修的道包括了入因果分、修差別分以及三學分,在這十一個階位中所修的法道,就是所謂的「唯識行」。
第五則是「究竟位」。也就是說,菩薩歷劫修行,具足果地智與果地斷,究竟無餘,不僅能夠盡未來際度化有情類,也能使有情可以悟入唯識相與唯識性,所以稱為究竟位,這也就是唯識果。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依唯識五位而說成佛之道。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成佛之道是以親證阿賴耶識為因,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就是以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為中心,而成為一個寶塔似的完整佛法體系。也就是說,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基礎而修行,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的現行,而轉變成為異熟識,再進一步淨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的無始無明,而轉變成為無垢識。然而,所謂的無垢識即是真如,異熟識也是真如,這底層眾生的阿賴耶識也是真如。也就是說,始從凡夫位的第八識,乃至佛地的無垢識,全部都是真如。而所謂的涅槃是依第八識而有,緣起與性空的佛法也是依第八識而有,所以說,一切佛法都匯歸於第八識,此外別無佛法。
各位菩薩,非常謝謝您這一段時間以來,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宣說的系列講座,祝福您從此能夠在正法上,不被邪師邪見所惑,從此邁向學佛的勝妙境界!祝福您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