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1 09:17:05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说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再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要求悟般若之前,当然还应当去进一步摄取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作为将来参究正确的方向上的参考,也作为将来破参之后自我验证见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来谈一谈一些禅法知见。
首先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乃至无色界天,因为定力的缘故,八识会不具足;而人间乃至傍生,因为业报差别的状况不同,也有可能会有八识不具足的状况。
现在回头来说,为什么一定要确定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呢?因为有一分佛学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张说:「佛教的后期,发展为七识、八识乃至九识说,佛的区分识别,本以六根为主要的根据,唯有眼等六根,哪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这个是一个很典型的六识论的邪见。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说,每天睡着了以后,前六识都断掉了,他怎么又会在第二天醒过来?一定是要有一个本来不生灭的心,祂一直都在,从来不间断,作为万法的所依,才有可能说在意识断掉的第二天,再帮某甲出生意识啊!
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有没有可能是第七识呢?好,第七识又叫意根,是十八界中六根中唯一的心法,因为其他五根是色法。佛一直开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换句话说,连意根第七识也要灭掉;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时候却不是断灭的境界,请问:这样怎么有可能说第七识是万法所依的心呢?
有没有可能说,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识呢?好,第八识又叫作阿赖耶识,二乘无学圣人乃至说菩萨七地满心之后,如来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赖耶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改名叫作异熟识,方便称为第九识,但是其实仍然是第八识,这个叫作只改其名,不改其体。乃至于到了佛地的时候,进一步断了变易生死,改名叫作无垢识,方便称为第十识,却仍然还是第八识。
假如说有一个异于第八识的第九识,祂是万法所依,那么到底祂的体性是什么?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识的呢?经中都没有看到佛这样开示过啊!因为一向都只讲到第八识,说祂有种种的异名,乃至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等等,很多的异名。假如说真有所谓的第九识可以出生第八识,我们倒是要问说:会不会还有第十识可以出生前九识呢?那第十识的体性又是什么呢?乃至你也有可能可以再继续问说:是不是还有第十一识、第十二识等等?假如你说第九识、第十识祂的体性是与第八识相同,你这个时候又何必再施设第九识、第十识呢?只要说第八识就可以了啦!这个道理是非常浅显而易懂的。
乃至于说,假名的善知识会告诉你说:「第八识是离见闻觉知的,妄心是一直有见闻觉知的,所以,佛法中的修行就是要把妄心转换成清净的第八识。」即使说真正如他所说,可以让妄心不再有见闻觉知性,那么这个时候,原来有见闻觉知的心,现在不再有见闻觉知性,请问一下: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是修到这个阶段,反而都没有办法再了知六尘,那岂不是变成白痴了吗?再者说,请问:那现在到底剩下几个识?当然就是八个识不具足了嘛!那请问:佛法最高的修证者世尊会是这个样子吗?这个部分相信不用我另外说明,答案是什么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
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人说「成佛之后,我们的心真如是要跟佛的真如心合并为一」,那就会产生实相心是可以合并的过失。那就表示说,实相心祂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啊,那就与佛所开示实相心的体性是相违背的;那就表示说,这个人其实就已经谤佛了。
那这意思是说,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乃至于说作为将来参究方向而言的参考,都只能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样才不会有法是断灭的疑惑,或者是说,有无穷无尽的法界实相的这个问题存在,这样才能够使学人安心的来求法,安心的来办道。
接着说:「禅」不是「禅法」,「禅」不是「禅定」。一般而言,禅是求悟所要证的标的,或者是指一个无境界的境界;而禅法,是善知识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的这些知见跟文献;而禅定,是一般所说有境界法的四禅八定,这三者是不相同的。因为如来藏的境界是无境界的,是不可思议的,是很难亲证的,所以善知识才慈悲,借着一些语言文字的施设,试图的说让学人有可以悟入的机会;而且也告知学人说,应当多少修学一些定力,才能够借着它来看话头,来参究。所以说,这三者虽然有关系,却不应当把它混为一谭。
有一种状况说,学人落于禅法,他以为说现前那一些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第一义谛的那些知见跟文献,就是禅。虽然,听闻阅读的人也是证悟的人,他 可以从另外一个证悟的人,听闻阅读他所说所写出来第一义谛之理,但是却都是见到第一义谛;然而,证悟之人所说出、所写出,透过未悟之人听闻阅读,所了知第一义谛的道理,却是虚妄法,却是戏论,因为都变成意识所思惟的境界。
这就好像说《楞严经》卷第二里面,佛这么开示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明明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的第一义谛的知 见与文献,是要学人去看第一义谛的「月」,而学人倒落到了去看知见、文献的「指」——「禅」指的是月亮,而「禅法」是手指——不去会取禅,反而以禅法为禅,那当然就「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了。
然而,从古至今误会禅师真正作略的人,已经是大有人在。乃至,虽然知道禅非禅法,却苦于无法亲证法界实相的缘故,又喜好作为善知识可得名闻利养的那种状态,就会告诉徒众说:「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禅。」其实这是「惨」,而不是「禅」。因为,假如说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禅的话,那么世间人……讲到这里必须先说明一下,举这个例子没有一丝一毫轻蔑的意涵,这里是因为说,这两者在行为举止上有相似的状况,才举这个例子。什么样状况呢?假如说一些人在精神上有异常的状况的话,往往也会不按牌理出牌,那这样就是悟了吗?因为他也可以为人演说「禅法」了!所以,是不是越发不按牌理出牌,就是悟得大悟彻底?所以说,真的是误会禅法到很严重的地步。
可是,更严重的还有以定为禅,乃至是贪爱禅定的境界,这其实是严重的障道因缘。求悟的学人,可能会经过看话头、参话头的过程,要有能力可以看话头,多多少少是需要一定的定力。至于说如何锻炼或是培养这个能力,因为会牵涉到每一个人根性的差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施设。那这个部分就请您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来作请益,我们就不在这里作说明。但是,我们这边讲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境,讲的是要净念相继,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为要靠这样的定力,才能够在参话头的过程中,以思惟观的方式,去寻觅实相心如来藏。
佛在《大宝积经》卷五十里面,为舍利子这么说:
【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 】(《大宝积经》卷五十)
这都是因为福德资粮的不具足,又听闻善知识开示圣法律教之后不仔细的思惟,弄得误会一场。这一类的学人听到善知识开示,或者是读到经典中说「法离见闻觉知」,那就以为说,要把自己的意识心修成一念不生,这样才算是开悟,结果都是以定为禅。至于说能不能证得禅定,或者是说要如何证得禅定,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那他就精进的打坐,目的就是想要常常能够住在一念不生之中啊!更冤枉的是,又加上听到假名善知识开示说:「能够保持三分钟一念不生就是小悟,能够保持一小时一念不生就是中悟,乃至于说能够保持一星期一念不生就是大悟彻底。」这个真的是「大误彻底」呀!但是,说的是说误会到很大、很彻底啊!因为,明明念头一旦又生起来,就已经不是悟了嘛!所以就会一直反覆地在那边又悟啊,又不悟啊。这又不是像世俗人在那边摘花瓣许愿,然后在那边说「是这个啦!不是那个啦!」这样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乃至于说,有的学人因此而成就了很好的一念不生的功夫,他能够时时作意入一念不生,或者是说他一修定就能够进入一念不生;可是,这样久而久之习惯的结果,就自己把自己能够成就观慧的能力去扼杀掉了。乃至于说,因为想要一直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甚至于误会说,以为什么事情都放下不管就叫作开悟;从此以后虽然能够一念不生,佛法中的真正智慧却极难生起。
六祖惠能大师不是已经也开示过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他说的是每一个人的真心,是自然现成,本来无念的,但却又不妨碍说蕴处界的种种法的运行。这都是在跟学人开示说:每一个人的真心,祂虽然本然离见闻觉知,却不是叫你要把意识心修成一念不生才叫作无生。因为这样只是将灭止生,而非本来无生。这个道理也是可以了解的。
跟前面情况相关的部分,就是落在「五现涅槃」之中。因为听到善知识开示,或是读到经典之中说,佛法是可以让人离苦得乐的;那也许因为他修定的缘故,引生了种种境界,或是种种的快乐,他就以为说现前就已经亲证离苦得乐的究竟法;却不知道说,都是不离开世间的乐,乃至于说都只是在禅定的乐而已,都不是真正佛法中的离苦得乐。因为基本的离苦得乐,是要断我见的;不断我见而执着世间的种种乐,都是在执取因缘所生法,这是缘散将会灭的法,而不是究竟的乐。
第一种是执着说「我现在就能够五欲自恣」,因为享受种种快乐的缘故,所以认为说现在五欲俱在的时候就是得涅槃。那这是五现涅槃中层次最低,却是很多没有智慧、又贪求种种五欲乐的人,所乐意去追求的;其中又不乏以欲界粗糙的男女欲,号称为即身成佛之乐,引来一些好乐五欲的人共同沉溺。
五现涅槃的第二一直到第五种状况,就是把从证得初禅的离生喜乐定、二禅的定生喜乐定、三禅的离喜妙乐定、四禅的舍念清净定,都把这些定境当作即身而得涅槃;都舍不得自我,想要自我现前就能够得涅槃,成为五种不舍自我、想要现前得涅槃的状况。都是佛所说的:「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大宝积经》卷五十)
接着说:禅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蕴处界本来是缘起性空,这是很多修学禅法,或是唯识学的学人所知道的;因为单就蕴处界本身的种种而言,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可是,这样的说法得要在一个前提下来讨论,才可以说是佛法,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本识,也就是第八识作为万法所依。假如否定第七识跟第八识来阐述万法的缘起性空,那就会有种种的过失。
不过这个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要等到下一次再来跟各位说明。今天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74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19:49:25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再加上蘊處界法的知見,要求悟般若之 前,當然還應當去進一步攝取有關如來藏跟祂體性的正知正見,作為將來參究正 確的方向上的參考,也作為將來破參之後自我驗證見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 菩提概說」的內涵,要和大家來談一談一些禪法知見。
首先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八個識。這個部分是對於一般 人間的正常狀況而說,因為色界乃至無色界天,因為定力的緣故,八識會不具足; 而人間乃至傍生,因為業報差別的狀況不同,也有可能會有八識不具足的狀況。
現在回頭來說,為什麼一定要確定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 八個識呢?因為有一分佛學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張說:「佛教的後期,發展為七 識、八識乃至九識說,佛的區分識別,本以六根為主要的根據,唯有眼等六根, 哪裏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 這個是一個很典型的六識論的邪見。他自己都沒有想到說,每天睡著了以後,前 六識都斷掉了,他怎麼又會在第二天醒過來?一定是要有一個本來不生滅的心, 祂一直都在,從來不間斷,作為萬法的所依,才有可能說在意識斷掉的第二天, 再幫某甲出生意識啊!
這個萬法所依的心,有沒有可能是第七識呢?好,第七識又叫意根,是十八界中 六根中唯一的心法,因為其他五根是色法。佛一直開示說「阿羅漢入了無餘依 涅槃之後,是要滅盡十八界的」,換句話說,連意根第七識也要滅掉;那麼請問 一下,這個時候卻不是斷滅的境界,請問:這樣怎麼有可能說第七識是萬法所依 的心呢?
有沒有可能說,這個萬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識呢?好,第八識又叫作阿賴耶識,二 乘無學聖人乃至說菩薩七地滿心之後,如來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 就是阿賴耶性,這個時候阿賴耶識改名叫作異熟識,方便稱為第九識,但是其實 仍然是第八識,這個叫作只改其名,不改其體。乃至於到了佛地的時候,進一步 斷了變易生死,改名叫作無垢識,方便稱為第十識,卻仍然還是第八識。
假如說有一個異於第八識的第九識,祂是萬法所依,那麼到底祂的體性是什麼? 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識的呢?經中都沒有看到 佛這樣開示過啊!因為一向都只講 到第八識,說祂有種種的異名,乃至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異熟識、 真如、無垢識,等等等等,很多的異名。假如說真有所謂的第九識可以出生第 八識,我們倒是要問說:會不會還有第十識可以出生前九識呢?那第十識的體 性又是什麼呢?乃至你也有可能可以再繼續問說:是不是還有第十一識、第十 二識等等?假如你說第九識、第十識祂的體性是與第八識相同,你這個時候又 何必再施設第九識、第十識呢?只要說第八識就可以了啦!這個道理是非常 顯而易懂的。
乃至於說,假名的善知識會告訴你說:「第八識是離見聞覺知的,妄心是一直有 見聞覺知的,所以,佛法中的修行就是要把妄心轉換成清淨的第八識。」即使說 真正如他所說,可以讓妄心不再有見聞覺知性,那麼這個時候,原來有見聞覺知 的心,現在不再有見聞覺知性,請問一下:本來我們修學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 是修到這個階段,反而都沒有辦法再了知六塵,那豈不是變成白癡了嗎?再者說, 請問:那現在到底剩下幾個識?當然就是八個識不具足了嘛!那請問:佛法最高 的修證者 世尊會是這個樣子嗎?這個部分相信不用我另外說明,答案是什麼大家 都已經非常清楚。
同樣的道理,假如有人說「成佛之後,我們的心真如是要跟佛的真如心合併為一 」,那就會產生實相心是可以合併的過失。那就表示說,實相心祂不是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的啊,那就與佛所開示實相心的體性是相違背的;那就表示說,這個人 其實就已經謗佛了。
那這意思是說,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乃至於說作為將來參究方向而言的參考,都 只能說每一個人不會少於八個識,也不可能多於八個識。這樣才不會有法是斷滅 的疑惑,或者是說,有無窮無盡的法界實相的這個問題存在,這樣才能夠使學人 安心的來求法,安心的來辦道。
接著說:「禪」不是「禪法」,「禪」不是「禪定」。一般而言,禪是求悟所要 證的標的,或者是指一個無境界的境界;而禪法,是善知識整理出來,用來幫助 學人證悟的這些知見跟文獻;而禪定,是一般所說有境界法的四禪八定,這三者 是不相同的。因為如來藏的境界是無境界的,是不可思議的,是很難親證的,所 以善知識才慈悲,藉著一些語言文字的施設,試圖的說讓學人有可以悟入的機會; 而且也告知學人說,應當多少修學一些定力,才能夠藉著它來看話頭,來參究。 所以說,這三者雖然有關係,卻不應當把它混為一譚。
有一種狀況說,學人落於禪法,他以為說現前那一些善知識所整理出來、用來幫 助學人證悟第一義諦的那些知見跟文獻,就是禪。雖然,聽聞閱讀的人也是證悟 的人,他可以從另外一個證悟的人,聽聞閱讀他所說所寫出來第一義諦之理,但 是卻都是見到第一義諦;然而,證悟之人所說出、所寫出,透過未悟之人聽聞閱 讀,所了知第一義諦的道理,卻是虛妄法,卻是戲論,因為都變成意識所思惟的 境界。
這就好像說《楞嚴經》卷第二裏面,佛這麼開示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 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明明善知識所整理出來的第一義諦的知見與文獻,是要學人去看第一義諦的「月」 ,而學人倒落到了去看知見、文獻的「指」——「禪」指的是月亮,而「禪法」 是手指——不去會取禪,反而以禪法為禪,那當然就「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了。
然而,從古至今誤會禪師真正作略的人,已經是大有人在。乃至,雖然知道禪非 禪法,卻苦於無法親證法界實相的緣故,又喜好作為善知識可得名聞利養的那種 狀態,就會告訴徒眾說:「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禪。」其實這是「慘」,而不是 「禪」。因為,假如說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禪的話,那麼世間人……講到這裏必須 先說明一下,舉這個例子沒有一絲一毫輕蔑的意涵,這裏是因為說,這兩者在行 為舉止上有相似的狀況,才舉這個例子。什麼樣狀況呢?假如說一些人在精神上 有異常的狀況的話,往往也會不按牌理出牌,那這樣就是悟了嗎?因為他也可以 為人演說「禪法」了!所以,是不是越發不按牌理出牌,就是悟得大悟徹底?所 以說,真的是誤會禪法到很嚴重的地步。
可是,更嚴重的還有以定為禪,乃至是貪愛禪定的境界,這其實是嚴重的障道因 緣。求悟的學人,可能會經過看話頭、參話頭的過程,要有能力可以看話頭,多 多少少是需要一定的定力。至於說如何鍛鍊或是培養這個能力,因為會牽涉到每 一個人根性的差別不同,而有不同的施設。那這個部分就請您親近真正的善知識 來作請益,我們就不在這裏作說明。但是,我們這邊講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 境,講的是要淨念相繼,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為要靠這樣的定力,才能夠在參 話頭的過程中,以思惟觀的方式,去尋覓實相心如來藏。
佛在《大寶積經》卷五十裏面,為舍利子這麼說: 【若有樂定修相應行諸菩薩等,未曾聽聞大菩薩藏微妙法門,又不聽聞聖法律教 ,但於三摩地中生知足想,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解脫生老 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沈溺流轉 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離眾苦。】 (《大寶積經》卷五十)
這都是因為福德資糧的不具足,又聽聞善知識開示聖法律教之後不仔細的思惟, 弄得誤會一場。這一類的學人聽到善知識開示,或者是讀到經典中說「法離見聞 覺知」,那就以為說,要把自己的意識心修成一念不生,這樣才算是開悟,結果 都是以定為禪。至於說能不能證得禪定,或者是說要如何證得禪定,這已經是另 外一回事了。所以,那他就精進的打坐,目的就是想要常常能夠住在一念不生之 中啊!更冤枉的是,又加上聽到假名善知識開示說:「能夠保持三分鐘一念不生 就是小悟,能夠保持一小時一念不生就是中悟,乃至於說能夠保持一星期一念不 生就是大悟徹底。」這個真的是「大誤徹底」呀!但是,說的是說誤會到很大、 很徹底啊!因為,明明念頭一旦又生起來,就已經不是悟了嘛!所以就會一直反 覆地在那邊又悟啊,又不悟啊。這又不是像世俗人在那邊摘花瓣許願,然後在那 邊說「是這個啦!不是那個啦!」這樣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乃至於說,有的學人因此而成就了很好的一念不生的功夫,他能夠時時作意入一 念不生,或者是說他一修定就能夠進入一念不生;可是,這樣久而久之習慣的結 果,就自己把自己能夠成就觀慧的能力去扼殺掉了。乃至於說,因為想要一直保 持一念不生的境界,甚至於誤會說,以為什麼事情都放下不管就叫作開悟;從此 以後雖然能夠一念不生,佛法中的真正智慧卻極難生起。
六祖惠能大師不是已經也開示過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他說的是每一個人的真心,是自然現 成,本來無念的,但卻又不妨礙說蘊處界的種種法的咝小_@都是在跟學人開示 說:每一個人的真心,祂雖然本然離見聞覺知,卻不是叫你要把意識心修成一念 不生才叫作無生。因為這樣只是將滅止生,而非本來無生。這個道理也是可以瞭 解的。
跟前面情況相關的部分,就是落在「五現涅槃」之中。因為聽到善知識開示,或 是讀到經典之中說,佛法是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的;那也許因為他修定的緣故,引 生了種種境界,或是種種的快樂,他就以為說現前就已經親證離苦得樂的究竟法; 卻不知道說,都是不離開世間的樂,乃至於說都只是在禪定的樂而已,都不是真 正佛法中的離苦得樂。因為基本的離苦得樂,是要斷我見的;不斷我見而執著世 間的種種樂,都是在執取因緣所生法,這是緣散將會滅的法,而不是究竟的樂。
第一種是執著說「我現在就能夠五欲自恣」,因為享受種種快樂的緣故,所以認 為說現在五欲俱在的時候就是得涅槃。那這是五現涅槃中層次最低,卻是很多沒 有智慧、又貪求種種五欲樂的人,所樂意去追求的;其中又不乏以欲界粗糙的男 女欲,號稱為即身成佛之樂,引來一些好樂五欲的人共同沉溺。
五現涅槃的第二一直到第五種狀況,就是把從證得初禪的離生喜樂定、二禪的定 生喜樂定、三禪的離喜妙樂定、四禪的捨念清淨定,都把這些定境當作即身而得 涅槃;都捨不得自我,想要自我現前就能夠得涅槃,成為五種不捨自我、想要現 前得涅槃的狀況。都是 佛所說的:「當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說是人不能 解脫生老病死愁歎憂苦諸熱惱等;既不脫諸熱惱等苦,豈得脫彼五門生死,為之 沈溺流轉不息。是諸眾生實非解脫,而便自謂我已解脫,實未離苦,而便自謂出 離眾苦。」(《大寶積經》卷五十)
接著說:禪不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空。蘊處界本來是緣起性空,這是很多修學禪 法,或是唯識學的學人所知道的;因為單就蘊處界本身的種種而言,都是「此有 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可是,這樣的說法得要在 一個前提下來討論,才可以說是佛法,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一個本識,也就是第 八識作為萬法所依。假如否定第七識跟第八識來闡述萬法的緣起性空,那就會有 種種的過失。
不過這個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跟各位說明。今天先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