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1 07:35:17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概说」我们要接续入地菩萨之修证,五地菩萨进入第六地的修证。
上一回我们说过,五地菩萨要进入六地的修证,需要观察十种平等心,我们解说前面讲到「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接下来要继续解说「无生故平等」以及「无灭故平等」,经中所说的这两样。
「无生故平等」指的是,一切法都汇归如来藏,那么一切法呢,当然它有出生生灭的现象;可是五地菩萨最后观察是,一切法都是属于这个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功能,那么这些法本来不生;所以这一切法自然不生而平等,所以这个「无生故平等」是这样子观察的。
那么「无灭故平等」指的是,能生一切法的如来藏也是本来不生,因为前面观察到说,这个一切法都是如来藏的种子功能,那么也是没有出生过,而是本来就是如来藏所具足的;可是同时还要观察到,能出生这一切法、含藏这一切法种子功能的如来藏,也是本来不生所以不灭;所以观察到「无灭故平等」。
接下来经文还继续说的:「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舍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那我们也先来略说这四个平等的所观察到的内容是什么。
「本来清净故平等」是因为,这个前面说到这个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的法,那接下来又观察到说,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这些法本身的法体,祂都是不生的,都是本来清净的;法本身汇归于一个法体本身来看待,是本来无生、本来无灭,所以是本来清净的而平等。
第二个「无戏论故平等」是因为,如来藏心体祂是真实存在、真实可证的,你证悟到如来藏的这个心体以后,所获得的智慧祂是离于一切戏论的。所谓戏论就是说,它没有真实体,它是因缘所生的,它会坏灭的;那就像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指五蕴法被出生以后缘起性空,可是当五蕴法不存在的时候,缘起性空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来藏这个心的真实体,祂不会被灭——无法被毁灭;所以这个部分呢,以如来藏心体的智慧为主导来看待祂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没有戏论的,所以说「无戏论故平等」。
那「无取舍故平等」呢,是因为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是人无我、法无我的真如无我法性,既然是无我法性,就没有所谓的说有我去取或有我去舍这样的法造作出来;所以说没有取舍,「无取舍故平等」。
接下来说「寂静故平等」。因为如来藏心体本来就是离于生死,本来解脱,不受三界系缚的;所以这是毕竟本来寂灭的,因此是「寂静故平等」。
那么经文继续说,五地菩萨满心位的时候,观察到什么样的平等法。经文说:「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
这里讲的平等的这两个部分,我们再来解说一下。
「如幻、如梦、如云、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前面这些都是属于三贤位,七住位开始实证如来藏以后,到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初地到五地所证的这个现观;因为这些法呢,都是由如来藏所变现的,如来藏所幻化的法,从这几个角度来观察法的内容。所以呢,譬如说这个十住位所证的眼见佛性、身心如幻这个部分,也是因为实证如来藏的佛性,而观察到身心如幻——身以及这个山河大地犹如幻化一般。在这个十行位所证的阳焰观,也发现到自己的这个能分别的心犹如阳焰一般,不是真实的,这个就好像是感觉真实的,其实也是由这个如来藏本身,不断的流注的这个识的种子而呈现的现象。譬如说十回向位满心位所证的如梦观,也发现到说,每一世每一世由如来藏所出生的五蕴身,在一期生死中所造作的一切,就好像梦境一样。所以,都不离开如来藏本身这个所变化所幻化的,而说这些法平等性。
再来说「有无不二故平等」。这个部分指的是,这个如来藏本身祂真如无我,不会去分别现在在生死中,现在是在涅槃中,祂本身就是属于这种无分别的法性;菩萨证得如来藏本身这种真如无分别的法性所生起的智慧,他就同时可以现观——既然如来藏本身不分别生死、不分别涅槃,他就可以从这里发现到,生死与涅槃都不离开如来藏而平等。
所以,菩萨观察这些平等法以后自性清净,所以能够成就变化所成的现观,而进入第六现前地了。
住于第六地心的菩萨摩诃萨,他对于诸有情更加的增长悲悯心;从五地为了有情而去能够成熟这些世间工巧,那么六地菩萨,对于有情更加增长悲悯心。对于佛菩提呢,就生起了猛利的欲乐,希望能够追求。同时,六地菩萨他对于有情五蕴世间以及器世间的这种合散生灭,他就从一切种智为根本、为基础,从缘起因缘法来进行详细的这种逆观以及顺观。
那这个逆观与顺观呢,它是主要在讲什么呢?从这个因缘法里面,最主要让他能够生起这个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现在前。这里面主要是讲说,从这个顺逆观里面观察说,一切有支都是相续一心所摄,都是如来藏心所摄;由如来藏来出生名色,然后名色的变化,然后成熟以后出生了这个六识,出生了这些种子功能,然后从境界中相应这些烦恼种子,或是相应的这善法种子;所以这些十二有支的法呢,都是一心所摄来观察。这个十二因缘法的名色差别,以及这些种种在世间里面的受用差别,都是因为自己本身所造的业而有差别。十二因缘法的一一支,不能互相舍离,都是前因后果这样相续,以这个因缘而存在,而不能自己独立存在的。从这个十二因缘法来看,又发现到说,是因为众生的这个烦恼所造的业,以及他系在三界的苦,这样子而不能够离开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
又能够从十二有支里面观察说,无明跟行那是属于过去所造,那么现在的法是什么呢?就是现在出生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在十二有支里面的现在法。以及十二有支里面的未来法是什么呢?也就是爱、取、有、生、老死。从现在来看,现在所有的这个名色,以及现在所造的业,会造成未来的什么法,这个里面有的苦苦性,有这个坏苦性啊,以及这个行苦性;这里面的法从生灭法来看,就是无明灭以后,行就灭了,乃至生老就会灭了,生老死就会灭,因为这样子灭,三苦就会灭。所以从这个生灭来看待十二有支。同时也看到说,随顺于这个无所有的法,也就是无明因缘缘行,「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样来看,这些法都是要依于前法而存在,所以自己不能本来自在,其实它是没有自体的,而且它是可以还灭的。
六地菩萨这样子觉悟了缘起的生解脱门,一切的邪想就不现前了;所以在六地的时候,他能够断尽了受阴的习气,以无生法忍相应的智慧证得灭尽定。他虽然修习了十二因缘法菩提分法,但是却不住于有为法中;他虽然能够现观说这些有为法自心寂灭,但是却能够不在寂灭中。他这样的六地菩萨,不着于这个有为法中,能够证灭尽定,可是却不着于寂灭境界中,生起了大悲不舍一切有情;他能够同时,能够现观缘起生解脱门以后,无着智就现前了;因为前面说的他是能够不着于有为法,不着于寂灭境界。这个无着智现前了,又称为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前。也就是说,在六地菩萨,他真实能够住于实相到彼岸的境界里面,这时六地菩萨就有如来智的光明了;只是只有如来智的光明,但是还没有办法具足成就如来智,要到十地以后的这个佛地。因此,六地菩萨心的境界又称为「现前地」。是什么现前呢?无着智现前,也就是我们说的般若波罗蜜多住现前。
那实证无生法忍的智慧境界又称为什么?缘起相应增上慧。五地菩萨是诸谛相应增上慧,四地菩萨是菩提分法的觉分相应增上慧。而四地、五地、六地的这种增上慧部分,这个内容是各有不同的。那六地菩萨他所成就的善根威德,就好像说世间善巧的工匠,以他所锻炼的真金,造作了庄严的器具;然后再以琉璃宝珠,明亮的来装饰边缘;这样的庄严与智慧光明的威德,一切声闻、缘觉以及六地以下的菩萨所不能比拟,一切的外道魔军怨敌都不能来断坏的。
菩萨在六地的时候,同时断除了两种愚痴。
依他所觉悟的无生法忍——缘起生解脱门,他现观了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非有似有」。也就是说似有流转,可是从如来藏本身的法来看,祂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没有流转,可是祂出生的名色却有流转,却有这个分段生死的现象,所以「非有似有」。他断除了现前观察诸行流转的愚痴。因为在这个从单纯十二有支来看待,就是觉得说有情有在流转;可是菩萨本身他不是纯粹从五蕴法本身来观察,也不是纯粹从五蕴法的因缘出生的这个十二有支的现象来观察,他是从实相法如来藏本身出生了这五蕴法的因缘,而为基础来观察的;所以他能够断除了现前观察诸行流转的愚痴,这是一种无明。
但是,他在现观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性寂灭毕竟解脱,于流转的染相以及解脱还灭相的清净相,虽然说他已经可以无着无相;可是,六地菩萨他还要多修作意,他不能多时住于无相观的。因为他观察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如来藏心所现的,从如来藏心的角度来看,祂的所幻化的法这内容来看待,都是自性寂灭,都是与无我法相应的;如果从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来看的话,你能够转依的话,那么就是与人无我、法无我相应的,那这样子就是毕竟解脱,没有受各各因缘所牵所系缚。那么,对于流转的染相这个部分,以及解脱还灭的清净相,这个时候呢,六地菩萨是透过了这个作意,然后出生了这个无着智,以及能够透过作意来安住于这个无相;所以,这个时候六地菩萨他是要多修作意,但是却不能多时住于无相观。
那六地菩萨,他第二种所断的愚痴呢,就称为麁相现行障。这麁相现行障指的就是说,所知障中有俱生的一分,俱生的一分就会计执说有染净麁相现行;那这一分无始无明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就会障碍六地菩萨生起无着智,以及说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住,这样他就不能进入七地修学了。
所以,六地菩萨本身在十二因缘法的上面,等于说依止于这个如来藏本身的法性,来现观祂所出生的有情五蕴法的次第内容的;这样的观察以后,他断除这两种愚痴,所以他能够进入七地修学。
可是这个六地菩萨,他圆满六地的修道,想要进入七地修学,他还要修这个方便慧;也就是说,六地菩萨进入七地之前,他如果没有修这些方便慧,他也是没有办法进入七地修学。这些方便慧指的是什么呢?他所依止的又是什么呢?这个方便慧最主要就是还是为了利乐有情而修的。
他所依止的是,从地前三贤位开始就要开始修,开始摄受种种福德。从地前三贤位,你要实证如来藏,你就要修集见道的资粮与福德,从开悟以后要能够前进,而满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进入初地还要再修更广大的福德,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渐次修上来,这些福德都不可少。所以这方便慧所依止的是第一种。
第二种依止的是什么呢?是入地发了十无尽愿。这十无尽愿从入地开始发以后要次第增上,为了如何来利益安乐有情的增上意乐本身呢,从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是次第增上的。
那么还有呢,他还依止于什么而修方便慧呢?在六地菩萨现观十二因缘有支,虽然说他善于修学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但是他是依不共声闻的,不舍众生——慈悲不舍众生。因为声闻本身,他在佛世的时候,听闻佛所宣说十二因缘法也叫声闻;也就是在佛世的阿罗汉,他同时听了四圣谛的法,同时也听了十二因缘的法,修了十二因缘法而得辟支佛、得缘觉的这个果证,也叫声闻,因为他是经由佛说法的音声而悟入十二因缘法的。所以,这个部分说他不共声闻是什么?因为声闻人他修学十二因缘法,能够知道说流转的现象是什么,然后能够实证还灭,他是舍众生的,因为他是要离开三界,不入三界的;所以说六地菩萨,是依止于不共声闻而慈悲不舍众生来修这个方便慧的。
接下来说,他所依的又是不共独觉的,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他是能够证得独觉所修的十二因缘法而觉悟,觉悟说这个缘起法本身有一个这个本识,由本识来出生的这个种种的十二有支;但是,独觉本身他实证了缘觉法以 后呢,他有一个慢心,就是本身他不喜欢在佛世成就解脱,所以会称为辟支佛,就是他在佛不出世的时候,才自己成就解脱,因为辟支佛有慢心啊!但是六地菩萨本身不共独觉,也就是说,他虽然也能够修证缘觉法,而得到这个缘觉法的法要;但是他却乐于常供养佛,而且经常要去见佛闻法,这一点是不共独觉的。
再来说他依止什么呢?依止为大菩提的福德资粮,以及大菩提这个菩提分法要越来越胜进,虽然说他已经能够观察到说,这个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虽然知道说一切都是归于真如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可是他因为为了要让这个大菩提的福德资粮更殊胜,而能够最后得到如来境界,所以他也非常精勤的修集福德。
最后他还依止什么呢?他还依止于,知道说诸法「犹如镜中像、犹如光影、犹如谷响、犹如水中月」,都是「变化所成、非有似有」,这样的依于诸法界,知道说这些法本身,就是都是所幻化的——如来藏所幻化的;可是他依于这些法界,就是说为了利益有情,他不能因为说一切法都是幻化的,而就是舍离这些法,为了利益有情而能够随心作业,有无量差别。
那么六地菩萨修的方便慧,我们先说到这里。下集继续。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62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8 20:49:37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概說」我們要接續入地菩薩之修證,五地菩薩進入第六地的修證。 上一回我們說過,五地菩薩要進入六地的修證,需要觀察十種平等心,我們解說前面講到「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接下來要繼續解說「無生故平等」以及「無滅故平等」,經中所說的這兩樣。
「無生故平等」指的是,一切法都匯歸如來藏,那麼一切法呢,當然它有出生生滅的現象;可是五地菩薩最後觀察是,一切法都是屬於這個如來藏所含藏的種子功能,那麼這些法本來不生;所以這一切法自然不生而平等,所以這個「無生故平等」是這樣子觀察的。
那麼「無滅故平等」指的是,能生一切法的如來藏也是本來不生,因為前面觀察到說,這個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種子功能,那麼也是沒有出生過,而是本來就是如來藏所具足的;可是同時還要觀察到,能出生這一切法、含藏這一切法種子功能的如來藏,也是本來不生所以不滅;所以觀察到「無滅故平等」。
接下來經文還繼續說的:「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那我們也先來略說這四個平等的所觀察到的內容是什麼。
「本來清淨故平等」是因為,這個前面說到這個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的法,那接下來又觀察到說,被出生的法以及能出生這些法本身的法體,祂都是不生的,都是本來清淨的;法本身匯歸於一個法體本身來看待,是本來無生、本來無滅,所以是本來清淨的而平等。
第二個「無戲論故平等」是因為,如來藏心體祂是真實存在、真實可證的,你證悟到如來藏的這個心體以後,所獲得的智慧祂是離於一切戲論的。所謂戲論就是說,它沒有真實體,它是因緣所生的,它會壞滅的;那就像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是指五蘊法被出生以後緣起性空,可是當五蘊法不存在的時候,緣起性空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來藏這個心的真實體,祂不會被滅——無法被毀滅;所以這個部分呢,以如來藏心體的智慧為主導來看待祂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沒有戲論的,所以說「無戲論故平等」。
那「無取捨故平等」呢,是因為如來藏本身的法性是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如無我法性,既然是無我法性,就沒有所謂的說有我去取或有我去捨這樣的法造作出來;所以說沒有取捨,「無取捨故平等」。
接下來說「寂靜故平等」。因為如來藏心體本來就是離於生死,本來解脫,不受三界繫縛的;所以這是畢竟本來寂滅的,因此是「寂靜故平等」。
那麼經文繼續說,五地菩薩滿心位的時候,觀察到什麼樣的平等法。經文說:「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
這裡講的平等的這兩個部分,我們再來解說一下。
「如幻、如夢、如雲、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前面這些都是屬於三賢位,七住位開始實證如來藏以後,到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初地到五地所證的這個現觀;因為這些法呢,都是由如來藏所變現的,如來藏所幻化的法,從這幾個角度來觀察法的內容。所以呢,譬如說這個十住位所證的眼見佛性、身心如幻這個部分,也是因為實證如來藏的佛性,而觀察到身心如幻——身以及這個山河大地猶如幻化一般。在這個十行位所證的陽焰觀,也發現到自己的這個能分別的心猶如陽焰一般,不是真實的,這個就好像是感覺真實的,其實也是由這個如來藏本身,不斷的流注的這個識的種子而呈現的現象。譬如說十迴向位滿心位所證的如夢觀,也發現到說,每一世每一世由如來藏所出生的五蘊身,在一期生死中所造作的一切,就好像夢境一樣。所以,都不離開如來藏本身這個所變化所幻化的,而說這些法平等性。
再來說「有無不二故平等」。這個部分指的是,這個如來藏本身祂真如無我,不會去分別現在在生死中,現在是在涅槃中,祂本身就是屬於這種無分別的法性;菩薩證得如來藏本身這種真如無分別的法性所生起的智慧,他就同時可以現觀——既然如來藏本身不分別生死、不分別涅槃,他就可以從這裡發現到,生死與涅槃都不離開如來藏而平等。
所以,菩薩觀察這些平等法以後自性清淨,所以能夠成就變化所成的現觀,而進入第六現前地了。
住於第六地心的菩薩摩訶薩,他對於諸有情更加的增長悲憫心;從五地為了有情而去能夠成熟這些世間工巧,那麼六地菩薩,對於有情更加增長悲憫心。對於佛菩提呢,就生起了猛利的欲樂,希望能夠追求。同時,六地菩薩他對於有情五蘊世間以及器世間的這種合散生滅,他就從一切種智為根本、為基礎,從緣起因緣法來進行詳細的這種逆觀以及順觀。
那這個逆觀與順觀呢,它是主要在講什麼呢?從這個因緣法裡面,最主要讓他能夠生起這個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現在前。這裡面主要是講說,從這個順逆觀裡面觀察說,一切有支都是相續一心所攝,都是如來藏心所攝;由如來藏來出生名色,然後名色的變化,然後成熟以後出生了這個六識,出生了這些種子功能,然後從境界中相應這些煩惱種子,或是相應的這善法種子;所以這些十二有支的法呢,都是一心所攝來觀察。這個十二因緣法的名色差別,以及這些種種在世間裡面的受用差別,都是因為自己本身所造的業而有差別。十二因緣法的一一支,不能互相捨離,都是前因後果這樣相續,以這個因緣而存在,而不能自己獨立存在的。從這個十二因緣法來看,又發現到說,是因為眾生的這個煩惱所造的業,以及他繫在三界的苦,這樣子而不能夠離開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輪迴。
又能夠從十二有支裡面觀察說,無明跟行那是屬於過去所造,那麼現在的法是什麼呢?就是現在出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在十二有支裡面的現在法。以及十二有支裡面的未來法是什麼呢?也就是愛、取、有、生、老死。從現在來看,現在所有的這個名色,以及現在所造的業,會造成未來的什麼法,這個裡面有的苦苦性,有這個壞苦性啊,以及這個行苦性;這裡面的法從生滅法來看,就是無明滅以後,行就滅了,乃至生老就會滅了,生老死就會滅,因為這樣子滅,三苦就會滅。所以從這個生滅來看待十二有支。同時也看到說,隨順於這個無所有的法,也就是無明因緣緣行,「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樣來看,這些法都是要依於前法而存在,所以自己不能本來自在,其實它是沒有自體的,而且它是可以還滅的。
六地菩薩這樣子覺悟了緣起的生解脫門,一切的邪想就不現前了;所以在六地的時候,他能夠斷盡了受陰的習氣,以無生法忍相應的智慧證得滅盡定。他雖然修習了十二因緣法菩提分法,但是卻不住於有為法中;他雖然能夠現觀說這些有為法自心寂滅,但是卻能夠不在寂滅中。他這樣的六地菩薩,不著於這個有為法中,能夠證滅盡定,可是卻不著於寂滅境界中,生起了大悲不捨一切有情;他能夠同時,能夠現觀緣起生解脫門以後,無著智就現前了;因為前面說的他是能夠不著於有為法,不著於寂滅境界。這個無著智現前了,又稱為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也就是說,在六地菩薩,他真實能夠住於實相到彼岸的境界裡面,這時六地菩薩就有如來智的光明了;只是只有如來智的光明,但是還沒有辦法具足成就如來智,要到十地以後的這個佛地。因此,六地菩薩心的境界又稱為「現前地」。是什麼現前呢?無著智現前,也就是我們說的般若波羅蜜多住現前。
那實證無生法忍的智慧境界又稱為什麼?緣起相應增上慧。五地菩薩是諸諦相應增上慧,四地菩薩是菩提分法的覺分相應增上慧。而四地、五地、六地的這種增上慧部分,這個內容是各有不同的。那六地菩薩他所成就的善根威德,就好像說世間善巧的工匠,以他所鍛鍊的真金,造作了莊嚴的器具;然後再以琉璃寶珠,明亮的來裝飾邊緣;這樣的莊嚴與智慧光明的威德,一切聲聞、緣覺以及六地以下的菩薩所不能比擬,一切的外道魔軍怨敵都不能來斷壞的。
菩薩在六地的時候,同時斷除了兩種愚癡。
依他所覺悟的無生法忍——緣起生解脫門,他現觀了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心如來藏所現,「非有似有」。也就是說似有流轉,可是從如來藏本身的法來看,祂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沒有流轉,可是祂出生的名色卻有流轉,卻有這個分段生死的現象,所以「非有似有」。他斷除了現前觀察諸行流轉的愚癡。因為在這個從單純十二有支來看待,就是覺得說有情有在流轉;可是菩薩本身他不是純粹從五蘊法本身來觀察,也不是純粹從五蘊法的因緣出生的這個十二有支的現象來觀察,他是從實相法如來藏本身出生了這五蘊法的因緣,而為基礎來觀察的;所以他能夠斷除了現前觀察諸行流轉的愚癡,這是一種無明。
但是,他在現觀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自性寂滅畢竟解脫,於流轉的染相以及解脫還滅相的清淨相,雖然說他已經可以無著無相;可是,六地菩薩他還要多修作意,他不能多時住於無相觀的。因為他觀察十二有支一一支,皆是如來藏心所現的,從如來藏心的角度來看,祂的所幻化的法這內容來看待,都是自性寂滅,都是與無我法相應的;如果從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看的話,你能夠轉依的話,那麼就是與人無我、法無我相應的,那這樣子就是畢竟解脫,沒有受各各因緣所牽所繫縛。那麼,對於流轉的染相這個部分,以及解脫還滅的清淨相,這個時候呢,六地菩薩是透過了這個作意,然後出生了這個無著智,以及能夠透過作意來安住於這個無相;所以,這個時候六地菩薩他是要多修作意,但是卻不能多時住於無相觀。
那六地菩薩,他第二種所斷的愚癡呢,就稱為麁相現行障。這麁相現行障指的就是說,所知障中有俱生的一分,俱生的一分就會計執說有染淨麁相現行;那這一分無始無明如果沒有斷除的話,就會障礙六地菩薩生起無著智,以及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住,這樣他就不能進入七地修學了。
所以,六地菩薩本身在十二因緣法的上面,等於說依止於這個如來藏本身的法性,來現觀祂所出生的有情五蘊法的次第內容的;這樣的觀察以後,他斷除這兩種愚癡,所以他能夠進入七地修學。
可是這個六地菩薩,他圓滿六地的修道,想要進入七地修學,他還要修這個方便慧;也就是說,六地菩薩進入七地之前,他如果沒有修這些方便慧,他也是沒有辦法進入七地修學。這些方便慧指的是什麼呢?他所依止的又是什麼呢?這個方便慧最主要就是還是為了利樂有情而修的。
他所依止的是,從地前三賢位開始就要開始修,開始攝受種種福德。從地前三賢位,你要實證如來藏,你就要修集見道的資糧與福德,從開悟以後要能夠前進,而滿足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進入初地還要再修更廣大的福德,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漸次修上來,這些福德都不可少。所以這方便慧所依止的是第一種。
第二種依止的是什麼呢?是入地發了十無盡願。這十無盡願從入地開始發以後要次第增上,為了如何來利益安樂有情的增上意樂本身呢,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是次第增上的。
那麼還有呢,他還依止於什麼而修方便慧呢?在六地菩薩現觀十二因緣有支,雖然說他善於修學空、無相、無願三三昧,但是他是依不共聲聞的,不捨眾生——慈悲不捨眾生。因為聲聞本身,他在佛世的時候,聽聞 佛所宣說十二因緣法也叫聲聞;也就是在佛世的阿羅漢,他同時聽了四聖諦的法,同時也聽了十二因緣的法,修了十二因緣法而得辟支佛、得緣覺的這個果證,也叫聲聞,因為他是經由佛說法的音聲而悟入十二因緣法的。所以,這個部分說他不共聲聞是什麼?因為聲聞人他修學十二因緣法,能夠知道說流轉的現象是什麼,然後能夠實證還滅,他是捨眾生的,因為他是要離開三界,不入三界的;所以說六地菩薩,是依止於不共聲聞而慈悲不捨眾生來修這個方便慧的。
接下來說,他所依的又是不共獨覺的,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他是能夠證得獨覺所修的十二因緣法而覺悟,覺悟說這個緣起法本身有一個這個本識,由本識來出生的這個種種的十二有支;但是,獨覺本身他實證了緣覺法以後呢,他有一個慢心,就是本身他不喜歡在佛世成就解脫,所以會稱為辟支佛,就是他在佛不出世的時候,才自己成就解脫,因為辟支佛有慢心啊!但是六地菩薩本身不共獨覺,也就是說,他雖然也能夠修證緣覺法,而得到這個緣覺法的法要;但是他卻樂於常供養佛,而且經常要去見佛聞法,這一點是不共獨覺的。
再來說他依止什麼呢?依止為大菩提的福德資糧,以及大菩提這個菩提分法要越來越勝進,雖然說他已經能夠觀察到說,這個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雖然知道說一切都是歸於真如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可是他因為為了要讓這個大菩提的福德資糧更殊勝,而能夠最後得到如來境界,所以他也非常精勤的修集福德。
最後他還依止什麼呢?他還依止於,知道說諸法「猶如鏡中像、猶如光影、猶如谷響、猶如水中月」,都是「變化所成、非有似有」,這樣的依於諸法界,知道說這些法本身,就是都是所幻化的——如來藏所幻化的;可是他依於這些法界,就是說為了利益有情,他不能因為說一切法都是幻化的,而就是捨離這些法,為了利益有情而能夠隨心作業,有無量差別。
那麼六地菩薩修的方便慧,我們先說到這裡。下集繼續。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