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离欲证初禅证三果之二:三果
https://www.hymzwb.net/zjdz/sspt/sspt14.htm http://www.wujindeng.net/ShowPost.asp?ThreadID=4120 第14集 三果 今天我們繼續接著上次的內容,為各位講說初禪。上次說到,初禪的發起有五支功德,覺、觀、離生、喜、樂,喜和樂是說初禪發起的時候,是有境界受的!是因為色界的五陰在這一個欲界的五陰身中發起來,色界的五陰微細,欲界的五陰粗糙,兩者相合,所以當兩種身在同一個身中發起的時候,彼此會互相接觸摩擦,因此會生出樂受,心喜就與身樂同時的發起;然後會出現十六種樂觸變化的現象,這是過去所沒有體驗過的上地境界,所以(知見不足的)行者此時會心生大驚怖。書上說十六觸生觸曰初禪,從這,我們也可以知道,禪定的證得是有順序的,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每一個禪定是以前一個禪定作基礎而發起;所以如果有人說:「我是先證得四禪,再回來修初禪與二禪。」當知此人其實誤會了禪定(根本就沒有禪定的實證)。 初果斷我見,二果薄貪瞋,都還不算是聲聞法中真正的聖人,只能叫作預入聖流的預流果;因為初果與二果人的欲愛未斷,還沒有能力解脫於欲界,仍然會往返人間;要從證得三果之後,才算是真正的聖人。在書上說,三果人好像是一支射出去的箭,它直接射向於解脫,不會再回頭了,因此三果人叫作不還果,這就是佛在《雜阿含經》中所說的:「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這就是形容三果人已經離開了欲界的愛,心善於解脫,所以以又叫作心解脫。又因為發起初禪,有境界受的原因,所以得以自身而作證。 說到這裏,我們已經把初果到三果的道理,簡略的為各位報告一遍了,由於現在是末法時代,要遇到一位真正斷結證果的人很不容易;想要聽聞正確的解脫修行次第,也不容易!所以很多人把禪定當成是證果,或者把行苦行,降伏欲界愛當作是證果。但是如果沒有以斷我見作為先決條件、作為前提的話,其他的修行都不過是凡夫行、戲論行罷了!由於現代要遇到一位初果的須陀洹人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在南傳佛法裏面,甚至有所謂「初果阿羅漢」的稱謂,當知這是不符合佛意的!因為初果人與四果人相差甚遠,不能混為一談。 也許到這邊還是有人不相信:「初果人、二果人都還會貪著欲界法,只有到了三果才能斷盡欲界法嗎?真的是這樣子嗎?」那我們就再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在《經律異相》當中記載著說:有一個好淫欲的人,他的心念想的都是女色,看到女子就想與對方攀談;連在做夢的時候,夢到的都是淫欲之法。此時他的妻子同修生了重病,剛好家裏來了一位修道的師父;他的妻子想對這位師父稟白,可是又怕不好意思。師父就說:「沒關係,但說無妨,我會為你隱覆這件事的。」於是妻子就跟師父報告說:「我的先生多淫欲,旦旦而伐,晝夜之間都不肯止息,我也是因為這樣子才會生病的,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師父就說:「沒有關係,下一次你的先生再向你要求淫欲的時候,你就回答他說:『這是初果須陀洹,所應該行的禮法嗎?』」於是妻子就這樣子告訴先生了,他的先生聽了之後,心大悔恨,因為他已經是一位證得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但是還沒有開始斷除欲界愛的緣故,所以反而貪愛轉盛轉重。也有這樣的初果人。 所以如果我們見到一位初果人,卻還貪著欲界法,我們可以說他是一位還沒有斷除欲界愛的初果人,但是我們卻不能說他不是須陀洹人,否則就是譭謗賢聖的罪業了!因為這位須陀洹,他終究不會再以五陰當中的任何一法,當作是真實的法;最慢就是七次人天往返之後,可以證阿羅漢、入涅槃。回到故事來:後來她的先生,不久便熄卻了欲界愛,而證得了二果;再于閑靜處思惟三果阿那含的道理,想清楚了,就把欲界愛給斷了,成為了三果阿那含人,從此之後就不再與妻子行淫。這麼一來,反而是妻子生起了煩惱,她向同修(對他)說:「為什麼現在你不再與我親近了呢?我犯了什麼錯嗎?」先生說:「那是因為我已經完全的看清楚你了。」妻子聽到先生這麼說,大發雷霆,召集了親朋好友,要大家來評評這個道理!此時先生就拿出一個非常漂亮莊嚴的瓶子,對妻子說:「你覺得這個瓶子好不好看呢?如果覺得好看的話,就把它當作是我抱在懷中吧。」妻子就把這個瓶子牢牢的抱在懷裏不肯捨離。此時先生順手接過來這個瓶子,往地上一摔,瓶子破了,原來裏面裝的是臭味不堪的糞便,流了滿地都是。先生問他妻子:「你現在還覺得我好看嗎?」妻子說:「那當然不行。」先生就說:「如是!如是!我們的身體裏面裝的是三十六種不淨之物,有什麼可以貪愛的呢!」 從這個歷史故事當中我們知道,初果人斷我見之後,再來就是要斷除欲界愛;能夠淡薄欲界愛(或降伏欲界愛),就成為二果斯陀含人;能夠斷除欲界愛,就成為三果阿那含人。所以從初果到三果的過程當中,是減少的法而不是增加的法,是欲界愛的貪著越來越淡薄的法,不是越來越深重的法。這就好像登月火箭,每隔一陣子就會把粗重的部分,一節一節給拋棄、給丟棄,這就是聲聞道的修學方法。所以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東密的立川派,以及無上瑜伽智慧灌頂男女雙修之法,(都)有主張以欲界法當中最粗重的男女淫欲,來幫助我們修道。其實這是與佛道的正法相違背的,是印度佛教的後期,由印度教中所滲透進來的錯誤的法,這個法不能夠淡薄也不能夠斷除欲界愛。甚至連密宗內部也有人這樣子說:「用降下明點的方式,以為可以用別人的身體,來幫助我們修道。」這樣的方法欺騙了太多的人。所以如果我們所修學的法,是加重、加深我們對於欲界的愛著,當知這個法不是能使我們斷結證果的法,而是外道的邪法。 三果人斷了三縛結,以及欲界的貪、瞋,合稱為斷五下分結。隨著這個行者對於五下分結斷除的程度,以及初禪發起的品質、福德的高下,使得三果人的證量會有所差異,導致未來會有不同的解脫時節。所以同樣是三果人,其中卻有五類七種的差異(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處處般涅槃)。第一類叫作中般涅槃,是說這一個人在此生結束,中陰身一現起之後,他會發現「我怎麼沒有入涅槃呢!」於是把其中的道理想清楚,把五上分結斷了,就成為四果阿羅漢,馬上能入般涅槃;或者在中陰身現起一段時間之後,把五上分結斷盡而入涅槃;或者是在下一世投胎之前,斷盡五上分結而入涅槃。這一類三果人,他的根性最為猛利,因為他們本來的修證,就已經快接近四果的原因。 第二類叫作生般涅槃,意思是說要經過中陰身之後,下一生投身到五不還天,才剛剛出生,就有能力把五上分結斷盡,而入涅槃。第三類叫作無行般涅槃,是說升到五不還天之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夠把五上分結斷盡,而入涅槃。第四類叫作有行般涅槃,是說下一世出生於五不還天,不但要經過一段時間,而且還要努力的修加行,修有功用行之後,才終於能把五上分結給斷盡入涅槃。第五類叫作上流處處般涅槃,這一類三果人,他的定力跟慧力都差一點,根器也比較不好,所以他們甚至不是直接往生於五淨居天,而是先要生在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最後在色究竟天,甚至要到無色界的四空天,要一個天、一個天,去體會諸天的境界,然後在(最後一個)天上捨報的時候,才能入涅槃。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三果人,他們終究是不會再返回欲界了,所以叫作不還果。 聲聞道的(修道位)修行,是重在斷(三界愛)現行的行為,而不重視斷隱藏的習氣種子;所以說,不只初果人、二果人會有依貪、嗔、癡所發起的行為,就算到了三果人,還是會有習氣種子的現行;但是這樣子的一個習氣種子現行的行為,他僅止于習氣的現行,不會再往下發展(不會使貪瞋癡完成),因為欲界愛已經斷盡的緣故。甚至連四果人有的時候,也會表現出好像是依貪、依嗔而起的習氣行為;這倒不是說阿羅漢還有應斷而未斷,而是這些習氣種子並不會障礙他們入涅槃;因此在聲聞道的修行當中,不太重視斷除習氣的問題。 譬如說佛世的時候,有一位阿羅漢叫作畢陵伽婆蹉尊者;他貴為俱解脫大阿羅漢,能于苦行當中廣行度眾的慈悲行,是世尊稱讚的具德的大阿羅漢;而且善能說法,在教團中也聞名已久!可是根據記載,他常常喜歡直接稱呼別人的種性,也就是直接叫別人是首陀羅(意思是賤民的意思)。他不但看到一般的人,叫別人是賤民,連看到了教團中的和尚、長老、阿闍梨,也直接叫人家是賤民;甚至見到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長老,他還是叫舍利弗為賤民。教團中為了這件事情,舉辦了羯磨來討論;當畢陵伽婆蹉尊者知道,這一次的羯磨是針對他來舉過,於是他就不參加;教團只好派使者去叫畢陵來,當使者一到畢陵伽婆蹉尊者住處的門口,結果畢陵伽婆蹉尊者使用神通,這位使者就當場定住無法動彈,就走不回去了;教團中見使者怎麼還沒有回來,於是又派了第二位使者去叫他,結果第二位使者到了畢陵伽婆蹉尊者門口,碰到了第一位使者,也被定住了,無法走回來了!所以一位又一位的使 者,被派去叫畢陵,但是都走不回來。這時候教團當中彼此互相埋怨:「難道真的沒有人,可以把畢陵叫來嗎?難道真的要派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長老,才能把畢陵給帶來嗎?」此時佛陀來到僧團,佛聽完了大眾的稟告之後,只說了一句“你過來”!於是在一瞬間,畢陵就出現在 佛的面前,畢陵尊者對佛稟白說:「佛啊!我不驕慢,我也不會自大去輕蔑於人,只是當我才想要開口呼喚諸位長老和尚的時候,就自動冒出了賤民這個字。」於是佛就對大眾開示:「比丘們!畢陵伽婆蹉尊者,不是驕慢,也不是自大輕蔑於人,那是因為他五百世以來,長生於種性尊貴的婆羅門家,所以叫別人都是叫賤民,這個習氣沒有盡的緣故。」佛又對畢陵伽婆蹉尊者說:「從無始生死劫以來的貪嗔癡,你都可以斷,為什麼這個五百世的習氣,你卻不能改變呢?從此之後,不要再叫別人是賤民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在佛門裏面,一直有傳說舍利弗尊者尚嗔、畢陵伽婆蹉尊者尚慢的許多故事。在《阿含經》中,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會發現似乎每一位阿羅漢弟子,都各有各的個性脾氣;用現代的話來講,是非常人性化的;這就是阿羅漢們,他們習氣種子的現行,各各不同的緣故。唯有佛是完美無瑕的,因為 佛已經將無明當中所有的習氣種子完全斷盡,所以在佛世的時候,沒有一位阿羅漢敢自稱自己是 佛!或者說自己與 佛相近。當 佛宣佈下一尊佛乃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的時候,也不會有一個阿羅漢表示異議;佛滅後也沒有一個阿羅漢,敢去紹繼佛位,這都表示了說:阿羅漢與佛是不同的,阿羅漢與 佛相差甚遠! 還有一點我們要知道的,就是聲聞的修行,無論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的背後都是要先以斷我見,為先決條件!能夠斷我見,則是要依憑著深信佛所說涅槃之中有實際、清涼,有本際、非斷滅,所以有這樣的決定心信心,才能夠逐漸的斷除四果的住地煩惱,而不會于外於內有所恐懼。這就是佛在《雜阿含經》中所告誡的,要「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道理,這樣子才能斷我見,又叫作不壞本際、不動於如! 說到四沙門果,在《阿含經》中,世尊一再的交待,唯有證得四沙門果,以及即將證得四沙門果的四向人(四果四向、四雙八輩),才是佛真正的賢聖弟子!成就解脫、解脫知見,是世間應供福田。在《地藏十輪經》中,佛交待:無論這個人是現在家相還是出家相,只要他證得四沙門果,就叫作勝義僧。否則縱使現出家相受具足戒,也不過是凡夫僧罷了。那麼現在教界當中有人傳說:「在家人只能證三果。」是誤會了《阿含經》中所說在家人證三果的道理。在家人證三果,意思是說他是菩薩,要留惑潤生、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今天我們很簡略的說完了聲聞道中,二果與三果的修證;簡單復習一下,初果人是斷我見,二果人的條件是初果人薄貪嗔,三果的條件則是二果人斷欲界愛與瞋的現行。至於最後三果人如何修證四果,以及四果的行相差異與菩薩道之間的關係,將會在下一集當中,由正光老師為各位具足的講說,今天我們的內容就先為各位報告到這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