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1 11:17:42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说」,内容主要是细说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三乘菩提之差异,以提供初机学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见。
在前面几集中我们谈到,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为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和大波罗蜜多等三个阶段;远波罗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修行,由于这个阶段距离佛地还十分遥远,所以称为远波罗蜜多。而这其中三贤位的修行是攸关成佛之道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特别利用演述三乘菩提概说的因缘,为各位详述三贤位的修证内涵和事修功夫,希望菩萨们能因此深种未来能圆满三贤位功德的因缘。
在上一集中,我们说明了十行位的修道内涵,已经说到了第七行位「无着行」。从前面的说明我们大致可以看得出来:十行位的修道是著重在度众的历缘对境当中,去修除自己的性障,调柔自己的心性,由于对十方三世如来藏法的通达,而能够在对待众生的时候,产生「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等功德;并且继续进修第八行位、第九行位,乃至圆满第十行位的修道,而使菩萨种性可以完全发起,去除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考量;能够这样无私无我努力为众生作事,才能够无所畏惧的发起金刚性的大勇来,也才能迈向初回向位的修道。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说明第八行位的修道内涵。
《楞严经》卷八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这个阶位的菩萨,现观所有一切法现前时,都是第一义谛,也都是到达无生无死的彼岸境界。为什么一切法现行时都是第一义谛,而且都是可以到达无生无死的彼岸呢?我们来举个有名的公案来说。
譬如,有一天福州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正在吃果子时,韦监军突然问说:「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见他果真是日用而不知,便拈起果子递给韦监军说:「吃!」韦监军接过果子依旧不知不觉,送到口里咀嚼多时,还不知道要参究,只是急着把果子吃完准备再问。好不容易吃完果子了,又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呢?」玄沙无奈便说:「你这样就是日用而不知啊!」
在这一则公案中,玄沙禅师随手拈来,自然而不着痕迹,无奈韦监军依旧茫然不知其趣。各位菩萨,这不就是「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吗?当然必须是您悟了,才知道为什么这是第一波罗蜜多的道理所在!在没有悟之前都是似懂非懂,无法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又譬如,平实导师在正觉讲堂为大众讲经说法多年,常常有人会抱怨说:「我来正觉讲堂听你讲经听这么久了,从来没有听过你为我们明讲如来藏的所在。既然你没有办法明讲,那就是讲不出来啰!」这都是因为他不懂,其实 平实导师打从进入讲堂、升座为大众说法,就一直不断地为大众指出如来藏的所在了;只是一般大众未悟,所以没有办法听懂其中真正的道理。事实上,当 平实导师的口中在为大家说法时,同时也在别的方面为大众说法,不只是借着言语来说法而已。假使有一天您一念相应突然懂了,悟后又能一步步的现观,到达这个阶位,就是已经进入到「尊重行」的菩萨摩诃萨了。
菩萨在悟后的修道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继续追随大善知识熏习修学;有善知识的摄受教导,就能免去自己摸索而误入歧途的风险。如果是没有继续跟随大善知识熏习修学,那么十行位就是十行位,必须修习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时程才能完成,距离是很遥远的。相反的,菩萨们如果有好好的修集广大的福德资粮,只要借着善知识的开示与教导,能够信受而付诸于实际上的观行与实证,不但是十住位,连十行位都可以很迅速地通过呢!在这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中,都是前面几个阶位比较困难,后面阶位则纯属智慧法门;如果有善知识指导也就相对容易多了,可以化长劫为短劫,加速佛道的进程。
各位菩萨,您听到这里,是不是也很想加入正觉同修会的共修课程呢?我们每年四月和十月都有新开的禅净班课程,不论您是新学或是久学,都非常欢迎您报名参加我们的共修活动。不仅可以使您渐次了解生命的真相,也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痛苦;进而可以了知解脱道与佛菩提道的真实内涵,乃至发起菩萨种性,救护众生,迈向成佛之道呢!可说是自利利他一举数得。
菩萨在完成第八行位的修行以后,继续往前进入第九行位「善法行」的修证过程。
《楞严经》卷八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菩萨在经过前面八行位的修道一一走过来以后,在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佛法见地已经圆融了,依于这些圆融的见地,便能成就十方诸佛的轨则。然而,什么叫作「成就十方诸佛的轨则」呢?也就是说,在弘法的各种事相上,应该如何作、应该如何说、应该如何看待,菩萨都了解了,自然就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譬如说,当您出世弘法时,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法,你有能力判断和决定;什么时候又应该作些什么事情,也不必有佛菩萨来告诉你,你自己就会知道应该作些什么事;对于某些事情应该如何来看待,你也能正确地看待;能够这样子,就是你已经能够成就十方诸佛所施设的轨则了。所以当你出世弘法时,在某一段时间应该说些什么法,到了什么时节应该作些什么事,你都能把握住了,这就是善法行的菩萨。
我们常听到有同修说:「真是奇怪呀!平实导师写书的速度,比我们读书的速度还要快呢!」各位菩萨,正觉同修会所出版的各种书籍,其实是有次第性的;什么书应该先出,什么书应该后出,什么时候应该说什么法,都是必须先仔细考量过。能如是精准地把握这些弘法的轨则,正是菩萨证量之所在啊!
譬如世尊三会说法。祂在说解脱道时,自称是「一会」说法,而只有阿罗汉弟子,还没有菩萨弟子,也还没有说到实相般若和一切种智。既然说是一会说法,而且只有阿罗汉弟子,还没有菩萨弟子,这就显示后面还会有两会说法,还得要第二会说法度菩萨弟子,还得要第三会说法,解说成佛之道所凭借的一切种智,才能圆满化缘而入涅槃;否则就是化缘尚未圆满,不可以入涅槃。那么世尊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为这也是诸佛的轨则。如果这时候众生的根性不是单纯的菩萨种性,这个世界也不是纯一清净世界,就不可能一会说法而只度菩萨弟子了!所以,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人间示现成佛,是具足声闻缘觉法、实相般若以及一切种智的三会说法。
世尊如是三会说法,而各位菩萨,您认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几会说法呢?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会说法;在这一会之中,前后几十万亿劫所说的都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把解脱道函盖在佛菩提道中来说,成为只说唯一佛乘的一会说法。然而,阿弥陀佛对于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们,终究还是观察众生的根性而有所区分;所以中品圣人全都是证声闻四果,而不是证菩萨果。何况其余非纯一清净的世界,当然都得要三会说法;否则众生是无法信受的,那就无法获得法上的利益了。如果世尊一开始就专讲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道,众生往往无法信受而会退失信心。所以,三会说法或一会说法的原则,也是十方诸佛的轨则。
弘法者如果能够把握住以上所说的原则,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讲解脱道,什么时候应该讲佛菩提道,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作些什么事情。以上所说的原则都能够把握住了,就是圆融于三乘菩提,也就是「善法行」的菩萨摩诃萨了。诸位菩萨,未来世如果想要出世领众弘法,对于以上所说的道理应该要再三修习之后加以现观,否则就进不了善法行中了。
有了善法行的功德,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十行位的「真实行」了。
《楞严经》卷八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所谓「真实行」是说,必须回到自己的心性上面来用功。因为到第十行位完成时,得要完成「性种性」,也就是菩萨性的种性必须要圆满具足,才能再向上进入十回向位的初回向位中。也就是说,想要使菩萨的种性具足而转入初回向位,除了所必须具备的智慧以外,还要具备慈悲与勇猛;这部分不具足时,就没办法胜任初回向位的工作。然而,想要具备初回向位的慈悲与勇猛,却必须要先具备十行位的清净无漏,就是必须先具足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以如来藏的一真法界来看待一切世间法,才能「一真一切真」;此时,一切身口意行都成为无漏有为法,使心性自然回到如来藏的本然清净自性当中,清净无为地利益众生。在这个阶位中,一直都是清净无漏的住于「一真无为」中,才算是成就了「真实行」。
菩萨在悟后如果不是这样次第进修,就一定无法成就「清净无漏,一真无为」的真实行;因为第十行位的真实行,是要以前面十住位以及初行位到第九行位的一切所修法来完成的。假使没有前六住位的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就不可能明心;如果没有明心,就不可能使般若波罗蜜多正观现在前;如果没有眼见佛性,就不可能使世界身心如幻的「如幻观」现前。如果没有欢欢喜喜持续地饶益众生,不断地自觉觉他,而且深入正法中无止尽地行菩萨道,就不可能教学相长而远离痴乱,也无法具足各种因缘来深入现观诸法的同异;那么无着行也就不可能成就,更无法从深心之中尊重实相般若的可贵性。既然无法了知及遵守诸佛的轨则,那么真实行是绝对不可能成就的。自己都无法成就真实行了,何况能成为救护众生远离众生相的初回向位菩萨呢?一定不久就会因为被毁谤、被抵制而退心了。因此,前面九行位的般若部分,也就是在深入正法现观的内容上,菩萨必须要深入的精研,使自己对诸佛的法道能够圆融无碍,才有可能胜任初回向位的艰难任务。
可是,假使以上所说般若现观的部分都完成了,而自己的性障如果还是很深重的话,那显然菩萨种性还是不具足的;当然也就无法具足性种性,无法持续行真实行,必然会因横逆、因为打击而懈怠下来;这都是因为还有一些有所得心,心性还不能完全转依一真无为的清净无漏性,心性仍然不是本然清净的缘故,所以无法胜任初回向位的任务与行门。由此缘故,第十回向位的真实行确实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应该继续从自己的心性是否转变为「清净无漏」来修行,使自己的十八界法全都清净无漏。所以说「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正是在讲前七识;这七转识必须都要清净无漏,每一识都不能有所染污,性种性才能圆满具足。
各位菩萨,我们来看看这前七识的情形。一般来说,意识从来都是染污的,意根末那识更是无始染污;而前五识「性境现量通三性」,意思是说,前五识有时跟着意识行善,有时跟着意识造恶,所以也是有善恶性的。五识本身虽然是无记性,但是却可以随着意识而造作诸业而使祂具有善恶性;五识既然有善恶性,那就表示不是清净无漏。既然如此,就应当要转依如来藏的一真无为法性,转依如来藏所显示出来的佛性的本然清净性;这样转依之后在体与用两方面全都成为清净无漏了,哪里还有别的有为有作法性可说呢?这样就能远离有漏法了。从此以后,一切身口意行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道场或整个佛教,乃至是为整个世界众生的法身慧命来着想,这样的人才能够说是「真实行」的菩萨。如果有私心不能确实行真实行,连十行位都无法完成,更遑论诸地、等觉乃至成佛了。
有很多人会误以为悟了就没事了,「一悟即至佛地」,却不知道证悟只是佛菩提道修行的入门,也才只是七住位而已;尚须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位的勤苦修行,才能成究竟佛,怎么可以说悟了就是佛呢?会这样说的人都是对佛菩提道知见严重不足的人,也都是成就大妄语业的可怜悯者啊!因此,在证悟之后,我们应该跟随大善知识继续熏习修学,并且要好好研读大善知识所写的书籍;读后就知道自己如今在什么地步、什么阶位,接下来要作些什么事,对佛菩提道的进程渐渐就能了解和通达。也就是说,悟了以后还有许多法义要深入修学,所以悟了还不等于就是佛;得要最后身菩萨悟了,才算是成佛。
菩萨们如果能够随着我们电视弘法所开示的法义,逐步地熏习,摄取正确知见以后,将来想要开悟明心也会比较容易;破参以后也不会生起慢心,因为已经知道「即使破参明心也只是七住位而已,后面成佛的道路还那么长远」,这样就不会生起慢心了,修行相对的就会变快许多。
各位菩萨,以上所介绍的是十行位的修道内涵,下一集我们将继续为您说明十回向位的修行。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4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8:39:30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到,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遠波羅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修行,由於這個階段距離佛地還十分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而這其中三賢位的修行是攸關成佛之道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我們特別利用演述三乘菩提概說的因緣,為各位詳述三賢位的修證內涵和事修功夫,希望菩薩們能因此深種未來能圓滿三賢位功德的因緣。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明了十行位的修道內涵,已經說到了第七行位「無著行」。從前面的說明我們大致可以看得出來:十行位的修道是著重在度眾的歷緣對境當中,去修除自己的性障,調柔自己的心性,由於對十方三世如來藏法的通達,而能夠在對待眾生的時候,產生「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等功德;並且繼續進修第八行位、第九行位,乃至圓滿第十行位的修道,而使菩薩種性可以完全發起,去除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考量;能夠這樣無私無我努力為眾生作事,才能夠無所畏懼的發起金剛性的大勇來,也才能邁向初迴向位的修道。
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說明第八行位的修道內涵。
《楞嚴經》卷八云:「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這個階位的菩薩,現觀所有一切法現前時,都是第一義諦,也都是到達無生無死的彼岸境界。為什麼一切法現行時都是第一義諦,而且都是可以到達無生無死的彼岸呢?我們來舉個有名的公案來說。
譬如,有一天福州玄沙師備禪師,與韋監軍正在吃果子時,韋監軍突然問說:「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見他果真是日用而不知,便拈起果子遞給韋監軍說:「吃!」韋監軍接過果子依舊不知不覺,送到口裡咀嚼多時,還不知道要參究,只是急著把果子吃完準備再問。好不容易吃完果子了,又問:「如何是日用而不知呢?」玄沙無奈便說:「你這樣就是日用而不知啊!」
在這一則公案中,玄沙禪師隨手拈來,自然而不著痕跡,無奈韋監軍依舊茫然不知其趣。各位菩薩,這不就是「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嗎?當然必須是您悟了,才知道為什麼這是第一波羅蜜多的道理所在!在沒有悟之前都是似懂非懂,無法真正瞭解其中的道理。
又譬如,平實導師在正覺講堂為大眾講經說法多年,常常有人會抱怨說:「我來正覺講堂聽你講經聽這麼久了,從來沒有聽過你為我們明講如來藏的所在。既然你沒有辦法明講,那就是講不出來囉!」這都是因為他不懂,其實 平實導師打從進入講堂、昇座為大眾說法,就一直不斷地為大眾指出如來藏的所在了;只是一般大眾未悟,所以沒有辦法聽懂其中真正的道理。事實上,當 平實導師的口中在為大家說法時,同時也在別的方面為大眾說法,不只是藉著言語來說法而已。假使有一天您一念相應突然懂了,悟後又能一步步的現觀,到達這個階位,就是已經進入到「尊重行」的菩薩摩訶薩了。
菩薩在悟後的修道過程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繼續追隨大善知識熏習修學;有善知識的攝受教導,就能免去自己摸索而誤入歧途的風險。如果是沒有繼續跟隨大善知識熏習修學,那麼十行位就是十行位,必須修習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時程才能完成,距離是很遙遠的。相反的,菩薩們如果有好好的修集廣大的福德資糧,只要藉著善知識的開示與教導,能夠信受而付諸於實際上的觀行與實證,不但是十住位,連十行位都可以很迅速地通過呢!在這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賢位中,都是前面幾個階位比較困難,後面階位則純屬智慧法門;如果有善知識指導也就相對容易多了,可以化長劫為短劫,加速佛道的進程。
各位菩薩,您聽到這裡,是不是也很想加入正覺同修會的共修課程呢?我們每年四月和十月都有新開的禪淨班課程,不論您是新學或是久學,都非常歡迎您報名參加我們的共修活動。不僅可以使您漸次瞭解生命的真相,也可以解決人生的種種痛苦;進而可以了知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真實內涵,乃至發起菩薩種性,救護眾生,邁向成佛之道呢!可說是自利利他一舉數得。
菩薩在完成第八行位的修行以後,繼續往前進入第九行位「善法行」的修證過程。 《楞嚴經》卷八云:「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菩薩在經過前面八行位的修道一一走過來以後,在解脫道和佛菩提道的佛法見地已經圓融了,依於這些圓融的見地,便能成就十方諸佛的軌則。然而,什麼叫作「成就十方諸佛的軌則」呢?也就是說,在弘法的各種事相上,應該如何作、應該如何說、應該如何看待,菩薩都瞭解了,自然就能成十方諸佛軌則。
譬如說,當您出世弘法時,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你有能力判斷和決定;什麼時候又應該作些什麼事情,也不必有佛菩薩來告訴你,你自己就會知道應該作些什麼事;對於某些事情應該如何來看待,你也能正確地看待;能夠這樣子,就是你已經能夠成就十方諸佛所施設的軌則了。所以當你出世弘法時,在某一段時間應該說些什麼法,到了什麼時節應該作些什麼事,你都能把握住了,這就是善法行的菩薩。 我們常聽到有同修說:「真是奇怪呀!平實導師寫書的速度,比我們讀書的速度還要快呢!」各位菩薩,正覺同修會所出版的各種書籍,其實是有次第性的;什麼書應該先出,什麼書應該後出,什麼時候應該說什麼法,都是必須先仔細考量過。能如是精準地把握這些弘法的軌則,正是菩薩證量之所在啊! 譬如 世尊三會說法。祂在說解脫道時,自稱是「一會」說法,而只有阿羅漢弟子,還沒有菩薩弟子,也還沒有說到實相般若和一切種智。既然說是一會說法,而且只有阿羅漢弟子,還沒有菩薩弟子,這就顯示後面還會有兩會說法,還得要第二會說法度菩薩弟子,還得要第三會說法,解說成佛之道所憑藉的一切種智,才能圓滿化緣而入涅槃;否則就是化緣尚未圓滿,不可以入涅槃。那麼 世尊為什麼要這樣作呢?因為這也是諸佛的軌則。如果這時候眾生的根性不是單純的菩薩種性,這個世界也不是純一清淨世界,就不可能一會說法而只度菩薩弟子了!所以,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人間示現成佛,是具足聲聞緣覺法、實相般若以及一切種智的三會說法。
世尊如是三會說法,而各位菩薩,您認為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是幾會說法呢?當然也可以說是一會說法;在這一會之中,前後幾十萬億劫所說的都是佛菩提道,也就是把解脫道函蓋在佛菩提道中來說,成為只說唯一佛乘的一會說法。然而,阿彌陀佛對於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們,終究還是觀察眾生的根性而有所區分;所以中品聖 人全都是證聲聞四果,而不是證菩薩果。何況其餘非純一清淨的世界,當然都得要三會說法;否則眾生是無法信受的,那就無法獲得法上的利益了。如果 世尊一開始就專講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道,眾生往往無法信受而會退失信心。所以,三會說法或一會說法的原則,也是十方諸佛的軌則。
弘法者如果能夠把握住以上所說的原則,就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講解脫道,什麼時候應該講佛菩提道,也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作些什麼事情。以上所說的原則都能夠把握住了,就是圓融於三乘菩提,也就是「善法行」的菩薩摩訶薩了。諸位菩薩,未來世如果想要出世領眾弘法,對於以上所說的道理應該要再三修習之後加以現觀,否則就進不了善法行中了。
有了善法行的功德,接下來就可以進入十行位的「真實行」了。
《楞嚴經》卷八云:「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所謂「真實行」是說,必須回到自己的心性上面來用功。因為到第十行位完成時,得要完成「性種性」,也就是菩薩性的種性必須要圓滿具足,才能再向上進入十迴向位的初迴向位中。也就是說,想要使菩薩的種性具足而轉入初迴向位,除了所必須具備的智慧以外,還要具備慈悲與勇猛;這部分不具足時,就沒辦法勝任初迴向位的工作。然而,想要具備初迴向位的慈悲與勇猛,卻必須要先具備十行位的清淨無漏,就是必須先具足轉依如來藏的真如性,以如來藏的一真法界來看待一切世間法,才能「一真一切真」;此時,一切身口意行都成為無漏有為法,使心性自然回到如來藏的本然清淨自性當中,清淨無為地利益眾生。在這個階位中,一直都是清淨無漏的住於「一真無為」中,才算是成就了「真實行」。
菩薩在悟後如果不是這樣次第進修,就一定無法成就「清淨無漏,一真無為」的真實行;因為第十行位的真實行,是要以前面十住位以及初行位到第九行位的一切所修法來完成的。假使沒有前六住位的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就不可能明心;如果沒有明心,就不可能使般若波羅蜜多正觀現在前;如果沒有眼見佛性,就不可能使世界身心如幻的「如幻觀」現前。如果沒有歡歡喜喜持續地饒益眾生,不斷地自覺覺他,而且深入正法中無止盡地行菩薩道,就不可能教學相長而遠離癡亂,也無法具足各種因緣來深入現觀諸法的同異;那麼無著行也就不可能成就,更無法從深心之中尊重實相般若的可貴性。既然無法了知及遵守諸佛的軌則,那麼真實行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自己都無法成就真實行了,何況能成為救護眾生遠離眾生相的初迴向位菩薩呢?一定不久就會因為被毀謗、被抵制而退心了。因此,前面九行位的般若部分,也就是在深入正法現觀的內容上,菩薩必須要深入的精研,使自己對諸佛的法道能夠圓融無礙,才有可能勝任初迴向位的艱難任務。
可是,假使以上所說般若現觀的部分都完成了,而自己的性障如果還是很深重的話,那顯然菩薩種性還是不具足的;當然也就無法具足性種性,無法持續行真實行,必然會因橫逆、因為打擊而懈怠下來;這都是因為還有一些有所得心,心性還不能完全轉依一真無為的清淨無漏性,心性仍然不是本然清淨的緣故,所以無法勝任初迴向位的任務與行門。由此緣故,第十迴向位的真實行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應該繼續從自己的心性是否轉變為「清淨無漏」來修行,使自己的十八界法全都清淨無漏。所以說「一一皆是清淨無漏」,正是在講前七識;這七轉識必須都要清淨無漏,每一識都不能有所染污,性種性才能圓滿具足。
各位菩薩,我們來看看這前七識的情形。一般來說,意識從來都是染污的,意根末那識更是無始染污;而前五識「性境現量通三性」,意思是說,前五識有時跟著意識行善,有時跟著意識造惡,所以也是有善惡性的。五識本身雖然是無記性,但是卻可以隨著意識而造作諸業而使祂具有善惡性;五識既然有善惡性,那就表示不是清淨無漏。既然如此,就應當要轉依如來藏的一真無為法性,轉依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佛性的本然清淨性;這樣轉依之後在體與用兩方面全都成為清淨無漏了,哪裡還有別的有為有作法性可說呢?這樣就能遠離有漏法了。從此以後,一切身口意行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道場或整個佛教,乃至是為整個世界眾生的法身慧命來著想,這樣的人才能夠說是「真實行」的菩薩。如果有私心不能確實行真實行,連十行位都無法完成,更遑論諸地、等覺乃至成佛了。
有很多人會誤以為悟了就沒事了,「一悟即至佛地」,卻不知道證悟只是佛菩提道修行的入門,也才只是七住位而已;尚須歷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位的勤苦修行,才能成究竟佛,怎麼可以說悟了就是佛呢?會這樣說的人都是對佛菩提道知見嚴重不足的人,也都是成就大妄語業的可憐憫者啊!因此,在證悟之後,我們應該跟隨大善知識繼續熏習修學,並且要好好研讀大善知識所寫的書籍;讀後就知道自己如今在什麼地步、什麼階位,接下來要作些什麼事,對佛菩提道的進程漸漸就能瞭解和通達。也就是說,悟了以後還有許多法義要深入修學,所以悟了還不等於就是佛;得要最後身菩薩悟了,才算是成佛。
菩薩們如果能夠隨著我們電視弘法所開示的法義,逐步地熏習,攝取正確知見以後,將來想要開悟明心也會比較容易;破參以後也不會生起慢心,因為已經知道「即使破參明心也只是七住位而已,後面成佛的道路還那麼長遠」,這樣就不會生起慢心了,修行相對的就會變快許多。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十行位的修道內涵,下一集我們將繼續為您說明十迴向位的修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