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6-13 08:06:13 |
|
|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一集当中,我们说明了三乘佛法都是依于如来藏而立的, 但是三乘菩提是有着根本的差异,这就是三乘佛法的真实义。
依 于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而能够具有真实义通的别教 菩萨,当然能够正确了知三乘菩提的差异。不会像有些人这 样说,他说:“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 与小乘, 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 所以《阿含经》就是三乘共依的圣典。”佛法的如实之相当 然就是佛法的真实义,对于一个能够 如实知“四部阿含已 含摄三乘菩提”的人而言,佛法的如实相确实无所谓大小乘 之别;因为小乘法已明确地摄入大乘法中,不论四圣谛或十 二因缘都要以“识缘名 色、名色缘识”的入胎识如来藏为 根本所依,才不会在灭尽诸苦根源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后, 成为断灭空无。
只是以声闻人及缘觉人来说,并不是以亲证大乘菩提如来藏 为必要条件,只要是初果须陀洹断我见,而能够信佛语,了 知见闻觉知心外别有无余涅槃中的本际,能够如实知“灭尽 十八界而成为无余涅槃时 并不是断灭空”。然而这样的初果 人,也必定清楚了知亲证大乘菩提的别教菩萨们的智慧,是 远远胜过自己的,而且不是自己初果的智慧所可得思议的; 因为菩萨明 心所证的妙观察智,并非身处初果位的自己所能 够臆测,至于大乘别教菩萨由亲证如来藏所生的平等性智而 发起的慈悲行愿,当然更不是一切声闻人所敢望其项背 的。
而这样的人竟然说“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 可见他无法了解以上所说的正确义理,连声闻初果须陀洹的 果证都没有;当然更没有能力、没有智慧看出 佛在四阿含中 所隐说、显说的三乘菩提真实义;仅仅是偏邪地认为佛法的 如实相就是缘起性空,然后自以为是地妄认声闻、缘觉与菩 萨是一样的;乃至于错误地宣称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最后果位 都是阿罗汉果,并且认定阿罗汉与佛的智能并无差别,只是 行愿有所不同罢了。
为什么我们断定他说佛法的如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呢?因为 “佛为法本,法由佛出”,佛法的如实相当然是指佛世尊亲 证法界实相而具有的智慧——“佛 智”。在这里他先说“ 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 然后紧接着说,他说“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 这就不折不扣地认 为佛法的如实相就是缘起中道、缘起性空。 他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显然是说: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 唯一正见,而《阿含经》所彰显的正是缘起中道的正理,所 以 《阿含经》就是三乘共依的圣典。
但是,佛在《阿含经》有提到,入胎而能出生五阴名色的本 识入胎识;而第八识入胎识的真实存在,在佛教正觉同修会 截至目前,已经被四百多位亲证的菩萨证实了;正觉同修会 平 实导师在他所著作的《阿含正义》一到七辑中,更举阿 含经文详细地申论加以证实:如果否定了名色的根本因入胎 识而说缘起性空,那是无因唯缘的无因论者。因为 缘起不是 中道,只是一个概念,一个说明现象界万法缘起性空、终归 坏灭的现象的一个观念而已,不是一个有真实自在体性的法。 它并不是一个有真实自在体性的 法,根本是连断见、常见都 谈不上,它只是一个存在人们意识心中的无常的观念;就如 同虚空被称为“色边色”,只是一个形容物质色法边际状态 的观念而已。这一 个观念如何能够说有断、有常呢?如果 要勉强来说有断有常,或许就只能够依它所据以存在的意识 心的断常来说断常吧。然而意识心中的这个观念,虽然说谈 不上是断是常,但这并不表示可以说为中道;因为当此世的 意识心将来舍报再 入胎而永断以后,他心中的这个观念也就 随之永灭不存了;以缘起中道来称它,将缘起而无常的观念 判定为中道,只能够说是完全的妄想与戏论。以这样否定入 胎识 而堕于断灭空的缘起中道来看待阿含,那么阿含又如何 能成为三乘共依的圣典呢?这就显示说,说这句话的人他不 但没有大乘佛法的真实义通,连二乘阿含解脱道的 真实义通 也没有。
另 外必须一提的就是,既然是佛法的真实义,那必定是不 会演变的,否则就不能称为真实义;正如同《大般若经》所 说的,说这个“如所有性”祂是一切常、恒、无变 无易、有 实性者。不能够像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来学佛的人,大胆地主 张说“大乘非佛说”;否则,不但三乘菩提的修证全都无所 能为,甚至于还会在佛学研究当中产 生许多的矛盾。
就像有人这样说,他说:“三乘佛法是由原始佛法发展演变 而成的,而发展演变的主要动力,就是来自于‘佛涅槃以后, 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那就是认为大乘经不是 佛 陀 金口亲说,而是经过三五百年的演变进化才发扬起来的,具 有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晚期佛教。可是他又说,他说:“ 初期佛法的時代适应,是不能充分表达释尊 的真谛的。”以 主张佛教演化说的佛学学术研究者的观点,所谓的“初期佛 教”,一般是相对于后来发展的“大乘佛教”而作区分;就 是从 佛陀创立教团弘扬教理开始,到 佛 陀入灭后的这一百 年、二百年之间,教法一味,教团统一,还没有分裂为部派 以前的时代。当然这些佛学学术研究者,也都只承认四部阿 含是在这个时期所集结的经 典,而大乘经则是之后三五百年 才孕育演化出来的。所以,他这里所说的“初期佛法”,指 的就是初期的四部阿含的法义。但是他既然主张大乘非佛说, 否定 释迦世尊曾说过大乘法,否定四部阿含中有大乘法的法 义存在,可是却又说“大乘教虽为了适应时机而多少梵化, 然而他的根本原理,到底是光华灿烂,能彻见佛法真髓的。 如此一来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矛盾的逻辑问题。
首先,他说,初期佛法四部阿含的声闻佛法时代,不能够充 分表达 世尊的真谛;但是经过三五百年的孕育成长的大乘教, 却能够彻见佛法真髓。那么佛法真髓——世尊的真谛,究竟 是要从他所承认为 佛说的阿含圣典中观察而能够有所理会; 或者是说要从他认为非佛说而是经过三五百年的孕育长成, 也就是演化而来的这个大乘经典中,去观察而有所体会呢? 再者,若他认为 世尊所说的“初期佛法”不能充分表达 世 尊的真谛,那是不是在表示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没有说到 重点?世尊亲口说的不能充分表达 世尊的真谛,却要待后 世佛弟子,经过三五百年研究、揣摩、推敲的结果,来表达 世尊的真谛,而能够彻见佛法真髓?他的意思是不是也就 是说,世尊所表达的佛法是不具足的、是不圆满的,用来证 明说 世尊当时确实是尚未成佛,而讲不清楚的;要待后世 三五百年的佛弟子,对 佛的永恒怀念,所结集出来的大乘 法,才能够彻见佛法真髓?那三五百年后的佛弟子们的证量, 是不是比 世尊更高呢?而更有资格被称为佛呢?所以,以 上的说明就可以了解,这样的说法实在是有非常非常多的过 失。
再来,我们说外道的梵我、神我只是识阴所摄的第六意识; 而识阴中的第六意识,不论是粗心或者是细心,都是依法 尘以及六根,就是五色根还有第七识的这个意根为缘,才 能够从本识如来藏中生起,而在人间现行以及存在。外道 神我跟如来藏这两者,一个是第六意识,另外一个 是第八 识如来藏,怎么能够说佛教真常唯心所说的如来藏本识是 被外道第六意识所梵化,而与外道神我合流呢?第八识法 义与第六识法义,自始至终是两个不同的 识,怎么可以 混同为一个识而合流呢?
成 佛之道必须要具足两个法,一个就是解脱道,另外一个 就是必须要具足一切种智:解脱道是二乘圣人所证,虽然 菩萨以及诸佛也一样亲证;但是一切种智则是无上正 等正 觉所得的智慧,只有菩萨随佛修学佛菩提道,才可以分分 地证得,它是不共二乘圣人的。因为二乘圣人他们不修佛 菩提道,只修解脱道;而且二乘圣人的解脱道 也是不究竟 的,因为还有生死有关的习气种子未灭尽;二乘圣人所修 的解脱道,即使说成为四果阿罗汉,也不过是断了习气种 子的现行而已,但是那个习气种子其实 它还是没有断尽的。 一切种智的意涵,它就是具足地证知如来藏心中所含藏的 一切种子,发起了一切种子的智慧,而能够具足运作一切 种子,也就是具足地来运作如 来藏中所有的一切的功能 差别。必须要经由证悟如来藏之后,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悟 后起修,最后才能够具足现观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 这时候才说具有一切种子 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诸地 菩萨分证这个智慧,但因为还不具足,所以就另外称它叫 作“道种智”,意思就是说“修道位当中的一切种智”, 仍然不是究竟位的一 切种智;由于已经亲证如来藏中的 种子,但是还没有具足了知,所以就称为道种智。至于三 贤位的七住位是真见道,从七住位开始一直修到经过十行、 十回向,到十 回向位满心,都是属于相见道;但是,还不 能够算是已经进入修道位,所以说这三贤位都没有道种智。 一切种子的智慧,既然是依如来藏而有,成佛必须要以一 切种 智为判断、评断的标准,而成佛的证得就已经函盖 了声闻的解脱道。
“三法印”,大家都知道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 寂静”,它是检查所悟的三乘菩提是否正确的一个准绳, 特别是偏重于在检查二乘解脱道的果证是否正确。由此可 知,三乘菩提的实证绝不会互相矛盾的。三法印主要是在 检验解脱道的果证是否正确,解脱道的果证,其实三乘是 一样的;所以说三乘菩提的实证是绝不会互相冲突、互相 矛盾的。但是解脱道的修证,它是要以如来藏为基础,才 有可能成就的。由此就可以知道,三法印它的自性绝对不 可以外于如来藏,否则就没有检查解脱境界是否正确的功 能;因为解脱境界的最后实证,也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 它是依灭尽蕴处界后独自存在的本住法入胎识的自住境界 来施设的;因为若是离了本住法入胎识的独存而无知无觉 的境界,就没有无余涅槃可入,就会成为断灭空了;因为 灭尽蕴处界一切法以后,佛说还有本住法,就是涅槃中的 本际,祂是不会灭失的。所以,不可以说阿罗汉入涅槃时 灭尽蕴处界一切法以后是断灭空。
而 色法就是五色根还有六尘,是在入涅槃前就必须要灭尽 的,所以无余涅槃的本际一定不会是色法。又因为虚空是 空无,是无法,没有一法存在,所以叫作虚空;假设 虚空 就是无余涅槃的本际,那么无余涅槃就会成为空无一法的 断灭。再者,无余涅槃的本际如果是心,那当然不会是意 根,更不会是离念灵知、有念灵知的这个见闻 觉知心、这 个觉知心;因为意根与意识两个心已经包括在十八界当中, 那么包括在十八界中的意根与意识,在入涅槃时都是必须 要被灭除的。所以说,这样地说明以 后,无余涅槃的本际, 既然不是色法,既然祂不是虚空,既然祂不是意根,也不 是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当然指的就是入胎识这个本识了。 既然有七识心,而七识心在 入涅槃时已经被灭除了,没有 “众生我”存在了,剩下的这个心入胎识独存,而被称为 无余涅槃,当然入胎识本识就应该被称为第八识;因为前 面已经说明有七个 识,那第八个这个识——七识以外存在 的这第八个识,当然就应该是被称为第八识。这不就正是 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所讲的,这个本住法阿赖耶识如 来藏吗?
若没有这个本住法、这个本识心独自存在而离见闻觉知, 无余涅槃就只能成为断灭空。那就与佛世的焰摩迦比丘他 证得阿罗汉果以前的断见看法无二无别——他认为涅槃中, 无余涅槃当中是一无所有。佛弟子们三次这样问他,他都 三次这样回答:“无余涅槃中是空无所有。”这当然是不 正确的!所以弟子去跟舍利弗讲,去跟佛陀讲。那么佛陀、 舍利弗当然要找焰摩迦比丘来加以诃责,说:这样的断灭 见那是不对的,是不符合 佛所说的法的。
应 成派中观师他们所主张的“灭相不灭”,只是意识觉 知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观念而已,并不是实有法,仍然 是属于五阴的想阴所摄,也是死亡前的意识心作意而拥 有 的一个概念,是意识心所拥有的知见。但是当他死亡的时 候,意识心断灭了以后,这个意识心所拥有的作意就随之 灭而不存了。他人还没有舍报之前,心中抓着这 样的观念 ——“灭 相不灭”这样一个观念,这只是意识心中的一个 观念而已。他让意识心不断地作意,然后拥有这样一个观 念、这样一个概念,或者说这样一个想法,但是大家想想 看:当他死亡意识心是一定要断灭的,这个依着意识心的 作意而存在的这个观念、这个想法,不是就随之灭而不存 了吗?所以说并不是常住法,不可以说是不灭法。 所以, “灭相不灭”它只是一种诡辩的言词施设建立而已,并无 实法可以独存于涅槃中,只是一种戏论;就是十八界灭尽 的涅槃当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观 念、这样一个 想法,所以说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常住法。当这些应成派中 观师死了之后,这些作意不能够随同永灭的此世意识带到 未来世去;也无法随同此世意识在舍 报入涅槃的时候,在 涅槃当中安住,所以根本无法在灭尽五阴以后独存。
因 此,声闻解脱道的实证,要依本住法如来藏,才能够 成立以及存在,才不会同于常见以及断见外道。另外,解 脱跟一切种智是有所不同的。解脱三界生死的实证,只 要 断除蕴处界真实不坏的邪见,断了我见,再进而断除对自 我的执着,也就是断除思惑,就可以实证解脱的第四果, 也能够解脱于三界生死。但是,这四果的圣人仍 然不知法 界的实相,还是没有一切种智;必须要回小向大,修学般 若,然后证得实相心如来藏以后,才能够发起般若的智慧; 然后进而跟善知识修学以后,逐渐地了 知如来藏所含藏一 切种子的智慧,这样才能够具足一切种智。
以上我们针对于法界的真实义加以说明,就说明到此。
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