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9-21 21:07:45 |
|
|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一集我们要探讨的题目是:禅净双修在佛法上可能成立吗?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应先清楚禅净双修中所说的禅是什么?净是什么? 「禅」指的是禅宗的「参禅」;「净」指的是净土的「求生净土」。也就是指佛教流传到中国后,特别兴盛的二个宗派——禅宗参禅要明心见性;净土宗修的则是念佛求生净土,尤其是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极乐世界」。这个问题问到禅净双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吗?意思是问:念佛与参禅,或者是明心见性与往生极乐世界,可以并行并进而不冲突矛盾吗?我们当然得先了解这两个法门的实质意涵,才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是禅宗,我们在前一集,已经概要介绍了禅宗是什么以及要如何修。简单的说: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过参禅去亲证般若;而般若就是智慧,是实证万法本源的智慧。想要亲证般若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参禅——在静虑中参究。而参禅的证悟,它标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无二亦无三。凡是所证不是如来藏妙心,那就不是亲证般若,就不是禅宗的明心,就不是开悟般若禅的人。所以从实修实证来说,禅不是不离五阴的四禅八定有为有生灭的世间境界,而是静虑;是要在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中,专精地去思虑,就是去参究去寻觅自身的本源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一念相应破参找到了,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就生起了,法身慧命就出生了。
但是,不缘外境的静心境界,虽然也是禅、也是定,却是定力而不只是定相。定相就是定的表相,就是打坐时一动不动,但没有定力。打坐时只是身体不动,其实内心里面还是一直在动,一直努力在跟妄想对抗,没有定境,更谈不上初禅以上的禅定。定境则是进入定的境界里面,譬如一念不生的境界,或是在深的未到地定中,虽然眼睛半开,坐到后来不见头手、床敷,乃至性障消除发起初禅,住于初禅的身乐中等,都是定境。而参禅要的是定力,要培养起能够进入定境的定力,却不进入定的境界中。因为参禅的目的在发起出世间的般若慧,目的在证悟明心、眼见佛性,所以锻炼定力不要落入定境中,更不着于定相。也就是说,定的目的是要让我们能够参禅,不会落入意识思惟妄想之中,能够真参实证。定的功用,就是因为定的力量而产生作用,使我们能够悟明真心,能清楚的眼见佛性,使我们能够亲证某一些定的境界,减少我们许多的烦恼。所以定力的定义,可以说就是「心不随定,亦不舍定」。因为心如果随定的话,就会进入定境而不能参禅;心如果舍定的话就会散乱,不能保持正念,一样不能参禅。
由此可知:参禅的定是讲心一境性,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状态,还要再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以这个净念一念相续而不断绝,不是住于一念不生,不是进入定境中。因为正如黄龙慧南禅师说的「人人尽有生缘处」,每一个参禅人求悟,确实都是生缘处处。每一个人法身慧命出生的因缘,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有、到处都有,你数之不尽。必须要具有这样不论在静中或动中,都一念不生、不缘外境,却又能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才不会错失一切证悟的因缘。而这净念相续不绝的功夫,不正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都摄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念,这叫净念相继。
因此,佛教正觉同修会 平实导师,教导学人无相念佛——就是忆佛念佛,是以无相念佛来锻炼动中功夫;礼佛的过程中色身一直在动,没有一丝一毫定相,有了无相念佛的动中功夫,身心能于声色中来去自如而不妨碍无相念佛之净念相继;接着就可以转为看话头,具备在日常生活之中看话头的能力,话头成就之后再来参禅,可使道业迅速增进。如果没有锻炼好看话头的功夫,不可能看见佛性,要明心也不容易;因为如果不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心散乱像猿猴一样,心猿意马到处攀缘,就无法一心住在疑情里面,老是被外境牵引,根本无法参禅,如何明心破参乃至眼见佛性?因此参禅,不论明心或见性,都要有动中定的功夫,所以说非定不禅。而经由无相念佛拜佛,锻炼成就动中定,就可顺势转而看话头,乃至参禅、明心、见性。
以禅宗公案来说:学禅的人必须了解,每一则公案述说祖师证悟的情形,虽然都只在一下子之间,可是这证悟之前,会有一段漫长的修持,短者十几年,多者数十年。其目的一方面在修除性障、减少执着,一方面累积福德,再一方面就是增强定力及摄取般若知见;待定力、知见具足,便知转折和方向,层层转折升进后,禅的实证就出现了。不知道的人认为这个禅应该是很妙、很玄,亲证之后,就知道其实祂平实得很,一点儿玄、一点儿妙都没有,但祂在平实之中却处处显著大用。
我们可以这样说:禅宗参禅的过程,就是「摄心为戒,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但这个摄心为戒,不是指去受戒,然后持戒守戒,而是以心的一心不乱、不放逸为戒;而因戒生定是指摄心为戒之后,心才能得到决定性,并且有了定力不会落入定境中,而是心里寂静无有妄念,却有着一定要证得实相心、一定要找到真如的决定;又由定发慧是说,心中有了前面的决定性,就能很坚定地去参究,不会虎头蛇尾、不会一曝十寒;这样去参究,有朝一日必定一念相应找到如来藏,般若智慧就开始生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净土宗的念佛求生净土,以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来说,大家都知道极乐世界有「九品往生」——就是上中下三品,各品再分为上中下三生而各有差别。就是上品上生人坐金刚台,往生极乐净土,立刻觐见阿弥陀佛;上品中生人坐紫金台往生,在极乐世界七宝池住一宿,就是一个晚上,相当于人间的半个大劫,就能花开见佛;上品下生人坐金莲花往生,住一日一夜花开,七日才能见佛,但见不分明,二十一日才能够了了分明;中品下生人往生后七天,才能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闻法证得初果须陀洹,一小劫后才得第四果阿罗汉;下品往生人都属造恶业,但不谤大乘、不谤菩萨藏、不谤正法的人,时间更为长久;而如果在娑婆世间已明心见性,悟得深、见得分明,悟后起修,慢心消除,舍报后坐金刚台,弹指至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上品上生,当下闻法立刻得到无生法忍即入初地;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再回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上品上生人往生,最多不超过半个白天,就进入菩萨第八地。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高下,及出莲苞后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修学证果的快慢,完全依行者往生前已具的愿力及自力高低而定。
在娑婆世界,明心见性不退的菩萨,具有大乘见道功德——已断我见,以此功德想要断除我执习气,本来就极为迅速。如果未能在舍报前断除,往生极乐世界,依阿弥陀佛大愿加持,不必待在莲苞中也能立即断除;然后闻佛说法,立刻证得初地无生法忍,成初地菩萨。这除了因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外,也有赖于行者愿力及往生前见道功德的自力,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因为从理上说,上品三生的上辈人,他 们出生到极乐世界以后,是住在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土中;可是那个实报庄严土,与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之间,并没有围墙隔开,其实是混合在一起。二乘声闻种性的人,生到极乐世界时是中品出生,中品往生的三辈人所学的,就是阿罗汉、缘觉法的二乘菩提;成为阿罗汉以后,他往生的境界就叫作方便有余土。可是极乐世界还有许多凡夫,因为那些人是很多劫以前,就往生过去而住在莲苞中的,现在才终于花开,他们从莲花中出来以后,还是继续当凡夫,这一些凡夫修行以后,成就最高的人是初地菩萨,不会超过初地;因为成就最高的人是初地,所以这一些人所住的境界,就叫作凡圣同居土,所以极乐世界也有凡圣同居土,就是下品生的三辈人所住的地方。
那么上品生人呢,比如说,你如果在这里证得实相心如来藏了,往生到那边去,才一见佛闻法就立刻获得无生法忍;那你已经出生法身慧命,所住的地方就叫作实报庄严土。可是住于实报庄严土的菩萨们,跟凡圣同居土的菩萨们,以及方便有余土的阿罗汉们,其实还是住在同一个极乐世界中,并没有分开。只是每一个人的自心现量差别不同,而说他们各自住在三种净土中的某一种净土,那不正是由于净土行者的愿力,及往生前见道功德的自力,相互作用而有的差别吗?这也就是说:往生极乐国土,想求品位高上的人,就要亲见自性弥陀;而想亲见自性弥陀,就要体究念佛,就是体究如何是无量寿佛?或体究念佛是谁?体究念佛是每一个想要求得实相念佛的人迟早要走的路;而实相念佛是每一个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求得的境界。
一般来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有两种:一种在求实相,第二种在求无量百千三昧。实相就是无漏的智慧,无量百千三昧则属于事修,而究竟成佛须从明实相开始,再经过事修的长远过程,然后得到究竟解脱而成佛度众生的目的。如果念佛人能在这世界就修成实相念佛的境界,往生后就可得到上品上生的品位;其他品位往生的人,到了极乐世界花开闻法之后所获得的境界,就和这上品上生人所证得境界和功德,不可相提并论。因此,一切发大心的念佛人,应当体究念佛以得实相念佛 ,而体究念佛正是禅宗的参禅。因为我们在前面已经为大家说明了禅是静虑,静虑的目的就是要实证法界实相如来藏,就是众生个个本具的自性弥陀,因而获得世间出世间的无漏智慧。所以净土宗也是有禅,因为法界实相的智慧,其本质存在于佛教的每一个解脱法门中,不是独独禅宗有之;可以说,大乘无漏慧的现前,就是禅的实证。
从以上的说明可知:参禅的人可以借着念佛法门,尤其是无相忆念拜佛,来锻炼动中功夫。接着就可顺势转而看话头,进而参话头——就是起疑情参禅;然后努力地消除性障、累积福德资粮,并且发起为正法、为众生,无私无我的菩萨种性。届时要破参明心,实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以父母所生眼亲见佛性的时节因缘,可说无时无刻不在。而净土行人如能藉由体究念佛亲见自性弥陀,成就实相念佛,则舍寿后必定可以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立即觐见阿弥陀佛报身,证入初地。所以念佛人应知念佛层次提升时的转折,持名念佛者应由心念心听转为心念心忆,已能心念心忆后,应转为无相忆佛而舍离一切的相。有人因为忆佛时,佛号不起而生起烦恼,这就是不知转折所致,等待无相忆念这个忆佛念佛的念,如泉涌现不断的时候,那就应该要体究念佛,也就是念佛法门由事持转为理持。如果因为知见不足,或者排斥修禅,烦恼退缩于体究念佛,停于无相念佛的境界,就会错失见佛,也就是亲见自性佛的因缘;不能进入实相念佛的境界,而与上品上生的果报失之交臂,是极为可惜的!
像古时云栖祩宏禅师,以禅师的见地提倡禅净双修,不但鼓吹持名念佛——称为事持,也提倡体究念佛——称为理持,而教人参「念佛是谁?」这正是禅净双修而成为净土行者,尊为「莲池大师」的净土宗重要祖师。在他之前的永明延寿禅师,更是以禅师所修所证,深知一切修行法门汇归禅定,一切修行结果汇归净土的道理,知道禅净可以互通。而在他所著作《宗镜录》一书中:「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岔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以这四句偈来警惕并告诉学人,禅净双修在佛法上确实是可以成立,并且是正确又安全的修学法门。
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则问题就为大家说明到此。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8-31 00:23:01 |
|
|
净念相继,督摄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种种妄想妄念都回归 到意识意根的忆佛念佛的念来.这就是督摄 六根.这时候不想任何杂念,只有一个忆佛的 念,这就是净念相继.
参禅的定 以无相念佛来炼动中功夫. 参禅的定是讲心 一境性,是觉知心处于一念不生状态,还要再 提起一个参究的净念.以这个净念一念相续 而不断绝.经由无相念佛拜佛锻炼成就动中 定. 动中的定力不是住于一念不生,不是进入 定境中.有了无相念佛的功夫,就可以看话头 参禅了.
看话头 锻炼成就动中定后,就可顺势转而看话头.如 不锻炼看话头的功夫,心散乱,像猿猴一样,心 猿意马到处攀缘,就无法一心住在疑情里面. 看话头后再来参禅,明心,见性. (看话头是什么?请参阅[无相念佛])
参禅的禅 禅不是四禅八定,而是静虑,在不缘外境的静 心境界中,专精的去思虑,去参究寻觅自身的 本源第八识如来藏.然后一念相应,破参找到 了,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就生起了.法 身慧命就出生了.
(部分笔记并有编辑)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