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1 11:06:20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说」。内容主要是细说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三乘菩提之差异,以提供初机学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见。
在前面一集中我们谈到,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为「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和「大波罗蜜多」等三个阶段。远波罗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等三贤位的修行;由于这个阶段距离佛地仍然十分遥远,所以称为远波罗蜜多。虽然说距离佛地仍然十分遥远,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世出世间任何伟大的功业,都起始于当前脚踏实地的每一步;因此,三贤位的修证方法和实证内涵,更是菩萨们所必须要加以详细了解和亲证的。这也是我们对于三贤位的修证多所著墨的原因所在。
今天我们就要接续上一集,继续来说明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欢迎您继续收看。
《楞严经》卷八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 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
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想要让别人觉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众生不仅普遍缺乏正确知见,也都或多或少存有名师崇拜症。如果他的师父或者老师都是这样教导他说:「你要明明白白,心无杂念的活在当下。能够这样长时间安住,你就是开悟,就是证得初果了!」而我们却说那是常见外道见,永远无法证果!由于我们所说和他的师父讲的不一样,所以他的心里就会难过,不会轻易相信。
各位菩萨!请问您:活在当下,是谁活在当下呢?正是意识觉知心啊!只管打坐,是谁在打坐呢?如来藏会不会打坐呢?不会啊!所以,学佛一定要有正知见。菩萨既然悟了,当然得要帮忙众生,使他们在因缘成熟时也能觉悟;可是,在帮他们觉悟之前,必须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以前悟错了」!错在哪里,也要详细地为他们说明。这是帮助众生证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萨自觉觉他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事情;因为,如果不告诉他那是错误的知见,那他就永远无法走回正确的修道之路,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证悟的因缘了。
经中说「自觉觉他」时「得无违拒」,才是真正的无瞋恨行。譬如有人过去如果一直是在毁谤你,后来他来向你忏悔,你就应该告诉他说:「我接受你的忏悔,忏悔过后罪业就清净了,从此就把它丢掉吧,不要老记挂这件事,只要专心学法就好。」菩萨如果能够如是原谅众生、教化众生,就不会记恨,而一样会帮助众生悟入佛菩提道,此时就知道自己的道业又往前迈进了一步。所以到了第三行位时,必须要作到无瞋恨行,对所有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心无违拒、慈心以待,这就是第三行位的无瞋恨行。相反的,如果你出来弘法时,有人无根毁谤你,你心中生起了瞋恨心,不想要帮助他,那你的道业就是往后倒退一步了!如果能够详细思惟这「一进一出」的后果,菩萨就能安忍于众生的毁辱,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慈悯心,为救拔众生远离邪道、开显正法而努力;当然也就不会因为瞋、因为恨而造作不当的弘法事业,而自障障他了。
以上所介绍的是三行位菩萨的「无瞋恨行」,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第四行位的修道内涵。
《楞严经》卷八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为什么叫作「种类」呢?这主要是指两种法道的不同,也就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这两种法道并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譬如有人说「我见断了就是开悟明心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我见断除只是把五阴给否定掉,把意识觉知心给否定掉,并不是证得如来藏啊!怎么会是开悟明心呢?又譬如有人主张说,「应该要活在当下」。然而,活在当下的仍是意识觉知心,并不是第八识如来藏啊!显然的,这都是由于知见上的颠倒而产生误导众生的行为;连我见都还没有断除,更遑论要开悟明心实证如来藏了!像这样子连解脱道都弄不清楚,更何况要懂得佛菩提道呢?然而菩萨则不然,菩萨对于种类出生的不同诸法,都能了知而且通达。
「穷未来际」则是说,从不同法道中出生的不同法义,都是穷尽未来际而永远不会改变的。从过去无量世以来乃至到未来无量世,有关解脱道的法义或是佛菩提道的法义,都是可以穷尽未来际的;那是因为穷尽未来际之后,无非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所变生的不同种类的有情世界。菩萨对这两种不同种类的法义已经清楚了知了,知道它们是三世都不会改变,而且可以平等适用于一切有情的。菩萨因此才能够穷尽未来际,不断地为人说法,永不疲累,如此自度度他直到成佛,这就是「无尽行」的菩萨。所以说,只有能够通达「种类出生,穷未来际」的人,才能通达佛菩提;能够通达佛菩提的人,当然就能现观「三世平等」;能够现观三世平等时,自然可以「十方通达」而无所障碍。
意思是说,四行位的菩萨能够了知,十方世界及一切有情都是从如来藏心中出生以及存在,现在世如此,过去以及未来世也都如此。所谓三世平等与十方通达,三世是纵观,十方是横观,也就是不管是纵向的或是横向的,都同样能够平等现观:十方三世无非都是这个如来藏。菩萨自从进入第四行位开始,就不会再计较弘法环境的好坏了,不论生到哪里都可以广行菩萨道,当然对于十方虚空就不必再多加简择了。假使娑婆世界没有人能住持正法,那菩萨再辛苦也会继续留下来行菩萨道、救护众生;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这样才是能真正行于「无尽行」的菩萨。
以上所介绍的是第四行位修道的内涵,接下来继续说明第五行位「离痴乱行」的修行。
《楞严经》卷八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菩萨为什么能够离于痴乱呢?为什么能够不会被他人所笼罩呢?那是因为他已经能够现见一切法和合不异,本来都是同样属于如来藏一法,都是因为业种与无明的差异,而产生了种种不同的三界法,所以才会有三界中各种不同状态的「一合相」;这就表示,一切合同种种法门这位菩萨已经通达,不会再有任何差误了,那他就是已经远离痴乱行的菩萨了。也就是说,对一切法的合同法相都有正确的观察才能离痴乱行,这都是因为修学般若差别智而获得的实相智慧。从此就可以现见:某一法本来就是属于如来藏的自性,某一法是直接从如来藏中所出生,某些法是从如来藏中间接或辗转出生,但是全都和合为一个有情,而无非都是自己的如来藏。这时就能以如来藏来贯串一切法,全部都能一以贯之,这才是真正的「一贯道」呢!
菩萨们在明心破参以后,一定要继续进修,而把诸法给贯通起来,也就是以一个如来藏法来贯通一切法,这样才能离开别人的笼罩;否则一旦遇到一个大名声的恶知识来笼罩你时,可能就会退转,那就很可惜了!因此,我们在悟后一定要好好的修行,要在诸法中能够以如来藏一以贯之,把一切合同种种法门整个贯串起来,才能成为「离痴乱行」的第五行位菩萨。
譬如说解脱道是从如来藏而来;虽然二乘人修出离观的时候,都不能如实了知解脱道为什么是从如来藏中来,但因唯信佛语故,所以就能依之修行而取证解脱果;因为佛说涅槃不是断灭,而是有本际存在。又譬如,佛菩提道也是从如来藏而来;因为佛菩提道本身,就是以如来藏作为见道所证的根本法,悟后进修也都是依如来藏的自性以及种子而修,因此,怎么可能离开如来藏而有佛菩提可修可证呢?从另一方面来说,世间法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因为一切有情的五阴十八界全 都是从如来藏而来,所以由五阴十八界而辗转出生的世间种种法,当然也都是从如来藏而来啰!乃至十方世界国土,也都是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所共同成就。这就是一切合同种种法门的道理所在。
当菩萨在证悟如来藏以后,能够继续进修而作深入的观行,就可以以如来藏一法来贯穿世间法,贯穿解脱道,贯穿佛菩提道,那么「一切合同种种法门」也就「得无差误」了;能够修行到达这个地步,就是说已经离开了痴乱行,成为第五行位的菩萨。
接下来继续说明第六行位「善现行」。
《楞严经》卷八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在前面五行位中,我们说应该把所有的法都贯串到如来藏中,以如来藏一法合同而贯串起一切法来。贯串起来以后,同样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法,所以是同;但是却「于同中显现群异」,意思是说,虽然同属于如来藏所生的法,却显示出无量无数的差异相。譬如人们所常说的「一切法」,大概可以归纳为世间法、出世间法,染污法、清净法、胜妙法等等;但是在这些不同法相的「一一异相」中,不论怎么观察与推断,全都同样是从如来藏中出生,而都附属于如来藏,所以「各各见同」,从来不能外于如来藏而有。
当菩萨能够现前观察时,随便你怎么说法都可以会通;当假名善知识说法时,讲得天花乱坠七颠八倒,你却可以把他们七颠八倒的错误说法,全都再转为正确的知见。这就是祖师大德常说的「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成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够这样作,就是「善现行」的菩萨摩诃萨了!也就是说,你已经善于把佛菩提道和解脱道,用种种方便善巧显现出来让众生了解;而且全都可以互相贯通,不会自相矛盾、自相冲突。如是可以将三乘菩提正理,以各种善巧方便,如实显现给众生理解,因此就可以成为善现行的菩萨,这时就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了。
菩萨在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以后,继续努力往七行位进修。
《楞严经》卷八云:「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境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经文意思是说:像这样一个又一个次第进修以后,乃至十方虚空所有微尘,观察在一一尘中显现十方界,这时所显现的无量微尘、所显现的十方界,都不会互相滞留与障碍,就名为「无着行」的菩萨摩诃萨。
各位菩萨,这段经文的真正意思您想通了吗?是不是好像很不可思议呢?其实说穿了也就变得可思议了。我们请问大家,十方界是不是都是相分呢?而我们所见的每一个微尘,全都是同一个相分;而这相分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各各有情的如来藏中出生的呀!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差别呢?这时我们所见的十方界也就是一界,所见的一界就是十方界。所以有时经中会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为同样都是这个如来藏心。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尘时,所见的这一尘也是如来藏法,无一法而非如来藏。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一尘显现的是如来藏,去到十方界时所看到的每一尘岂不同样都是如来藏吗?这时就可以以比量来推见,当然全部都一样,于是「现尘境界」当然就「不相留碍」了。
「尘」与「界」本来都是从如来藏中所出生,难道还能离开十八界而有尘与界吗?当我们这样现观的时候,就不会说「某某佛世界我觉得比较熟悉,其他的佛世界我不太熟悉,我不想去」这样的话了。这时我们只要下个决定,「我如果往生去某一个佛世界,道业进展会比较快,也比较可以快速地利益众生,能够比较广泛地利益众生」,然后就决定往生去某一个佛世界。不必执着说:「唉呀!我跟阿弥陀佛比较熟,其他的佛世界我不想去了!」这就是有留碍、有执着了。
当我们能够依第七行位的内涵这样如实的观察,就不必再执着一定要往生去某一个佛世界了。譬如极乐世界固然很胜妙,但是将来舍报的时候,世尊如果说:「某某!你不要去极乐世界,你先去某某佛世界利益众生。」我们一定得说:「好,世尊!弟子遵命。」不会有第二句话,自己都不必作主,随即就往生去了。不论去哪一个世界都没有关系,哪里不能弘法度众生呢?
因此,菩萨应该常常如是现观:一切尘、一切界全都是如来藏的一个法界;一切法界即是一界,一界即是一切法界,而一界就是如来藏界,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法界,所以一切界就是如来藏界。既然十方界都如此,而三世也都如此,悟后又何必执着一定要去哪一个佛世界呢?又何必一定要执着某一尊佛呢?应该要依止现在有缘的这一尊佛,当祂告诉你说「某某菩萨!你去某一个世界,那里证悟的菩萨太少了,无法好好弘扬正法」,那我们当下就得答应;不要问理由,一切都没什么好计较的。您千万可别抗命喔!能够这样作,才是真正行「无着行」的菩萨。
以上所介绍的是第七行位菩萨的修道内涵。下一集我们将继续为您说明后续的修行。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3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8:36:41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一集中我們談到,成佛之道大略可以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遠波羅蜜多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等三賢位的修行;由於這個階段距離佛地仍然十分遙遠,所以稱為遠波羅蜜多。雖然說距離佛地仍然十分遙遠,但是萬丈高樓平地起,世出世間任何偉大的功業,都起始於當前腳踏實地的每一步;因此,三賢位的修證方法和實證內涵,更是菩薩們所必須要加以詳細瞭解和親證的。這也是我們對於三賢位的修證多所著墨的原因所在。
今天我們就要接續上一集,繼續來說明十行位中第三行位的修道,歡迎您繼續收看。 《楞嚴經》卷八云:「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菩薩要能實證「無瞋恨行」,就必須要自覺覺他,然後才能對任何一個前來求法的人,都是「得無違拒」;也就是說自己必須要覺悟在先,然後也要幫助別人,使別人也同樣可以覺悟。
話雖如此,但是在這樣的年代裡,想要讓別人覺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眾生不僅普遍缺乏正確知見,也都或多或少存有名師崇拜症。如果他的師父或者老師都是這樣教導他說:「你要明明白白,心無雜念的活在當下。能夠這樣長時間安住,你就是開悟,就是證得初果了!」而我們卻說那是常見外道見,永遠無法證果!由於我們所說和他的師父講的不一樣,所以他的心裡就會難過,不會輕易相信。
各位菩薩!請問您:活在當下,是誰活在當下呢?正是意識覺知心啊!只管打坐,是誰在打坐呢?如來藏會不會打坐呢?不會啊!所以,學佛一定要有正知見。菩薩既然悟了,當然得要幫忙眾生,使他們在因緣成熟時也能覺悟;可是,在幫他們覺悟之前,必須先要讓他們瞭解「自己以前悟錯了」!錯在哪裡,也要詳細地為他們說明。這是幫助眾生證悟佛菩提的第一步,也是菩薩自覺覺他時應該特別注意的事情;因為,如果不告訴他那是錯誤的知見,那他就永遠無法走回正確的修道之路,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證悟的因緣了。
經中說「自覺覺他」時「得無違拒」,才是真正的無瞋恨行。譬如有人過去如果一直是在毀謗你,後來他來向你懺悔,你就應該告訴他說:「我接受你的懺悔,懺悔過後罪業就清淨了,從此就把它丟掉吧,不要老記掛這件事,只要專心學法就好。」菩薩如果能夠如是原諒眾生、教化眾生,就不會記恨,而一樣會幫助眾生悟入佛菩提道,此時就知道自己的道業又往前邁進了一步。所以到了第三行位時,必須要作到無瞋恨行,對所有前來求法的人都是心無違拒、慈心以待,這就是第三行位的無瞋恨行。相反的,如果你出來弘法時,有人無根毀謗你,你心中生起了瞋恨心,不想要幫助他,那你的道業就是往後倒退一步了!如果能夠詳細思惟這「一進一出」的後果,菩薩就能安忍於眾生的毀辱,對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慈憫心,為救拔眾生遠離邪道、開顯正法而努力;當然也就不會因為瞋、因為恨而造作不當的弘法事業,而自障障他了。
以上所介紹的是三行位菩薩的「無瞋恨行」,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第四行位的修道內涵。
《楞嚴經》卷八云:「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為什麼叫作「種類」呢?這主要是指兩種法道的不同,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這兩種法道並不相同,不能混為一談。譬如有人說「我見斷了就是開悟明心了」。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我見斷除只是把五陰給否定掉,把意識覺知心給否定掉,並不是證得如來藏啊!怎麼會是開悟明心呢?又譬如有人主張說,「應該要活在當下」。然而,活在當下的仍是意識覺知心,並不是第八識如來藏啊!顯然的,這都是由於知見上的顛倒而產生誤導眾生的行為;連我見都還沒有斷除,更遑論要開悟明心實證如來藏了!像這樣子連解脫道都弄不清楚,更何況要懂得佛菩提道呢?然而菩薩則不然,菩薩對於種類出生的不同諸法,都能了知而且通達。
「窮未來際」則是說,從不同法道中出生的不同法義,都是窮盡未來際而永遠不會改變的。從過去無量世以來乃至到未來無量世,有關解脫道的法義或是佛菩提道的法義,都是可以窮盡未來際的;那是因為窮盡未來際之後,無非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所變生的不同種類的有情世界。菩薩對這兩種不同種類的法義已經清楚了知了,知道它們是三世都不會改變,而且可以平等適用於一切有情的。菩薩因此才能夠窮盡未來際,不斷地為人說法,永不疲累,如此自度度他直到成佛,這就是「無盡行」的菩薩。所以說,只有能夠通達「種類出生,窮未來際」的人,才能通達佛菩提;能夠通達佛菩提的人,當然就能現觀「三世平等」;能夠現觀三世平等時,自然可以「十方通達」而無所障礙。
意思是說,四行位的菩薩能夠了知,十方世界及一切有情都是從如來藏心中出生以及存在,現在世如此,過去以及未來世也都如此。所謂三世平等與十方通達,三世是縱觀,十方是橫觀,也就是不管是縱向的或是橫向的,都同樣能夠平等現觀:十方三世無非都是這個如來藏。菩薩自從進入第四行位開始,就不會再計較弘法環境的好壞了,不論生到哪裡都可以廣行菩薩道,當然對於十方虛空就不必再多加簡擇了。假使娑婆世界沒有人能住持正法,那菩薩再辛苦也會繼續留下來行菩薩道、救護眾生;現在如是,未來亦復如是。這樣才是能真正行於「無盡行」的菩薩。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四行位修道的內涵,接下來繼續說明第五行位「離癡亂行」的修行。
《楞嚴經》卷八云:「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菩薩為什麼能夠離於癡亂呢?為什麼能夠不會被他人所徽帜兀磕鞘且驗樗呀浤軌颥F見一切法和合不異,本來都是同樣屬於如來藏一法,都是因為業種與無明的差異,而產生了種種不同的三界法,所以才會有三界中各種不同狀態的「一合相」;這就表示,一切合同種種法門這位菩薩已經通達,不會再有任何差誤了,那他就是已經遠離癡亂行的菩薩了。也就是說,對一切法的合同法相都有正確的觀察才能離癡亂行,這都是因為修學般若差別智而獲得的實相智慧。從此就可以現見:某一法本來就是屬於如來藏的自性,某一法是直接從如來藏中所出生,某些法是從如來藏中間接或輾轉出生,但是全都和合為一個有情,而無非都是自己的如來藏。這時就能以如來藏來貫串一切法,全部都能一以貫之,這才是真正的「一貫道」呢!
菩薩們在明心破參以後,一定要繼續進修,而把諸法給貫通起來,也就是以一個如來藏法來貫通一切法,這樣才能離開別人的徽郑环駝t一旦遇到一個大名聲的惡知識來徽帜銜r,可能就會退轉,那就很可惜了!因此,我們在悟後一定要好好的修行,要在諸法中能夠以如來藏一以貫之,把一切合同種種法門整個貫串起來,才能成為「離癡亂行」的第五行位菩薩。
譬如說解脫道是從如來藏而來;雖然二乘人修出離觀的時候,都不能如實了知解脫道為什麼是從如來藏中來,但因唯信佛語故,所以就能依之修行而取證解脫果;因為佛說涅槃不是斷滅,而是有本際存在。又譬如,佛菩提道也是從如來藏而來;因為佛菩提道本身,就是以如來藏作為見道所證的根本法,悟後進修也都是依如來藏的自性以及種子而修,因此,怎麼可能離開如來藏而有佛菩提可修可證呢?從另一方面來說,世間法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因為一切有情的五陰十八界全都是從如來藏而來,所以由五陰十八界而輾轉出生的世間種種法,當然也都是從如來藏而來囉!乃至十方世界國土,也都是由共業有情的如來藏所共同成就。這就是一切合同種種法門的道理所在。
當菩薩在證悟如來藏以後,能夠繼續進修而作深入的觀行,就可以以如來藏一法來貫穿世間法,貫穿解脫道,貫穿佛菩提道,那麼「一切合同種種法門」也就「得無差誤」了;能夠修行到達這個地步,就是說已經離開了癡亂行,成為第五行位的菩薩。
接下來繼續說明第六行位「善現行」。
《楞嚴經》卷八云:「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在前面五行位中,我們說應該把所有的法都貫串到如來藏中,以如來藏一法合同而貫串起一切法來。貫串起來以後,同樣都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法,所以是同;但是卻「於同中顯現群異」,意思是說,雖然同屬於如來藏所生的法,卻顯示出無量無數的差異相。譬如人們所常說的「一切法」,大概可以歸納為世間法、出世間法,染污法、清淨法、勝妙法等等;但是在這些不同法相的「一一異相」中,不論怎麼觀察與推斷,全都同樣是從如來藏中出生,而都附屬於如來藏,所以「各各見同」,從來不能外於如來藏而有。
當菩薩能夠現前觀察時,隨便你怎麼說法都可以會通;當假名善知識說法時,講得天花亂墜七顛八倒,你卻可以把他們七顛八倒的錯誤說法,全都再轉為正確的知見。這就是祖師大德常說的「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成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成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夠這樣作,就是「善現行」的菩薩摩訶薩了!也就是說,你已經善於把佛菩提道和解脫道,用種種方便善巧顯現出來讓眾生瞭解;而且全都可以互相貫通,不會自相矛盾、自相衝突。如是可以將三乘菩提正理,以各種善巧方便,如實顯現給眾生理解,因此就可以成為善現行的菩薩,這時就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了。 菩薩在完成六行位的功德以後,繼續努力往七行位進修。
《楞嚴經》卷八云:「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境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
經文意思是說:像這樣一個又一個次第進修以後,乃至十方虛空所有微塵,觀察在一一塵中顯現十方界,這時所顯現的無量微塵、所顯現的十方界,都不會互相滯留與障礙,就名為「無著行」的菩薩摩訶薩。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的真正意思您想通了嗎?是不是好像很不可思議呢?其實說穿了也就變得可思議了。我們請問大家,十方界是不是都是相分呢?而我們所見的每一個微塵,全都是同一個相分;而這相分都是從哪裡來的呢?都是從各各有情的如來藏中出生的呀!既然如此又怎麼會有差別呢?這時我們所見的十方界也就是一界,所見的一界就是十方界。所以有時經中會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為同樣都是這個如來藏心。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塵時,所見的這一塵也是如來藏法,無一法而非如來藏。當我們在這裡看到的這一塵顯現的是如來藏,去到十方界時所看到的每一塵豈不同樣都是如來藏嗎?這時就可以以比量來推見,當然全部都一樣,於是「現塵境界」當然就「不相留礙」了。
「塵」與「界」本來都是從如來藏中所出生,難道還能離開十八界而有塵與界嗎?當我們這樣現觀的時候,就不會說「某某佛世界我覺得比較熟悉,其他的佛世界我不太熟悉,我不想去」這樣的話了。這時我們只要下個決定,「我如果往生去某一個佛世界,道業進展會比較快,也比較可以快速地利益眾生,能夠比較廣泛地利益眾生」,然後就決定往生去某一個佛世界。不必執著說:「唉呀!我跟阿彌陀佛比較熟,其他的佛世界我不想去了!」這就是有留礙、有執著了。
當我們能夠依第七行位的內涵這樣如實的觀察,就不必再執著一定要往生去某一個佛世界了。譬如極樂世界固然很勝妙,但是將來舍報的時候,世尊如果說:「某某!你不要去極樂世界,你先去某某佛世界利益眾生。」我們一定得說:「好,世尊!弟子遵命。」不會有第二句話,自己都不必作主,隨即就往生去了。不論去哪一個世界都沒有關係,哪裡不能弘法度眾生呢?
因此,菩薩應該常常如是現觀:一切塵、一切界全都是如來藏的一個法界;一切法界即是一界,一界即是一切法界,而一界就是如來藏界,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法界,所以一切界就是如來藏界。既然十方界都如此,而三世也都如此,悟後又何必執著一定要去哪一個佛世界呢?又何必一定要執著某一尊佛呢?應該要依止現在有緣的這一尊佛,當祂告訴你說「某某菩薩!你去某一個世界,那裡證悟的菩薩太少了,無法好好弘揚正法」,那我們當下就得答應;不要問理由,一切都沒什麼好計較的。您千萬可別抗命喔!能夠這樣作,才是真正行「無著行」的菩薩。
以上所介紹的是第七行位菩薩的修道內涵。下一集我們將繼續為您說明後續的修行。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0-29 23:52:08 |
|
|
十长养 = 十行位: 降伏我执,把习种性位中不好的习气修除,而长养圣性.
1.欢喜行(初行位) 2.饶益行(二行位) 3.无嗔恨行(三行位) 4.无尽行(四行位) 5.离痴乱行(五行位) 6.善现行(六行位) 7.无著行(七行位) 8.尊重行(八行位) 9.善法行(九行位) 10.真实行(十行位)
完成十行位的清净无漏,住于一真无为的真实行中,还要完成性种性, 即菩萨性的种性圆满具足,(七转识每一识都清净无漏,性种性才能圆 满具足.)然后才能再向上十回向位的初回向位修行,但同时还要具有 慈悲与勇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