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1-02 20:57:5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谈谈:菩萨应该怎么样成就「福德、智慧庄严」?
上次的菩萨正行之中提到,在《优婆塞戒经》卷第二之中,善生菩萨问说:「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世尊开示说:「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优婆塞戒经》卷2)换句话说,菩萨应该修集布施…等六波罗蜜,才能初步圆满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而其中的布施、持戒、精进度,是属于福德庄严;忍辱、禅定、智慧度,是属于智慧庄严的范围。譬如说:布施法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大类。若是单说一般的财施与无畏施,这是属于人天善法,所得的果报是在欲界世间的五欲果报,含摄世间的善业之中;而一般的人天善法的法布施,也有这一分的果报,同样也是福业所摄。也同样是菩萨应该要随分修学的,因为菩萨必须以此福业为基础,作为来世生而为人天的依凭,一者,可以自受用而能五欲自恣,才可以有空闲的时间进一步去修学更胜妙的法;二者,还可以用来再去利乐有情,再为下一世植福,而且是如雪球般地越滚越大,福业越来越深厚,才能够作为在佛菩提道中一阶一阶向上迈进的依凭。然而,若是于佛菩提道法是有所亲证的话,在不违反法毗奈耶的状况下,而能够或于解脱法、或于第一义谛的法作法布施,则其所获就兼有出世间善法的果报;随着说法者本身在证法之后心境转依的层次差别不同,又得一分或者是多分的净业自受用的功德,又是层次差别不同的福庄严。
持戒为什么也是福庄严?若单偏从律仪的部分来说,因为持戒而不去侵扰众生,或者不犯杀、盗、淫、妄等过失,或者是持八戒斋,未来世就从持戒之时不侵扰众生…等,感得众生也不侵扰于菩萨,而得一分安隐之福。然而若是从摄善法以及饶益有情的角度来看,菩萨还有不得不去作利乐众生的事情,以及必须要进一步去修学的善法;随其因缘跟所作的差别,所得的福报也是不同的。而因为布施、持戒都不是一、两天乃至说一、两世所要做的,或说可以圆满的,所以若是能够随着世世在法上的熏习,再继续地修学布施、持戒,那其本质就是精进之法,因此就可以了解:为什么「精进」也伴随着一分福业的原因,所以才说:施、戒、精进,名福庄严。
忍辱度为什么说有智慧的庄严?我们可能会忍什么?譬如说:忍于打骂。好!先不论说被打、被骂是不是合理,正当你决定忍下来而不予以反击的时候,一者,可能是因为你以前之不能够安忍,所以反而吃了大亏;二者,你可能现前就观察到,知道绝对没有办法赢过对方,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就「识时务者为俊杰」,因此而就安忍下来。因此,在世间法的时候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往往是以世间的智慧再三思惟,然后得以安忍下来。再者,在思惟考量的过程中,也许进 一步又观察到:「打」是因缘法,到底是谁打、谁受?虽然现前免不了一番苦受,毕竟也是变异无常之法;「骂」也如空声,是因为幻执、幻取,都无实义!所以才能够进一步地安忍下来而不加以报复。这难道不也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吗?当然就说:忍辱度是有智慧庄严的。
其次,行者为什么可以次第而得禅定,难道不是因为在因地以智慧的观察之后,知道五盖的过失,所以应当是要除去五盖,才能够发起初禅;乃至说发起初禅后,也知道了初禅境界之中的内涵,以及欲界境中的差别之相;也更知道要如何才能够安住在初禅之中的道理,甚至于也知道如何才能够进到二禅的道理,其中的善巧方便也都逐渐地加以了知。这表示说:禅定的修证,也都是因为智慧庄严的缘故。
第六度的般若当然更是智慧庄严。先要说证得般若总相智之前——也就是说还没有明心之前,其所经过蕴处界虚妄的观行,当然能够心得决定的时候,难道不是因为已经有证得出世间法的初分智慧吗?这个时候的智慧,安住在蕴处界虚妄的事实而不改易,所以才称之为「三昧」,指的是智慧上的心得决定。随后,在这一个基础之下,因为熏习实相法的正知正见,在寻寻觅觅舍妄寻真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因为有智慧的庄严才能够成办吗?乃至说,一旦明心见真发起第一分的般若智慧,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三昧,同样也离不开智慧的庄严。所以说:忍、定、智慧,名智庄严。然而,这些不管是从福德庄严或是从智慧庄严来谈,都是先自庄严,进一步之后能他庄严;而开始可以他庄严之后,自庄严也就会更 庄严,也就更能够他庄严了。
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还开示说:「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 (《优婆塞戒经》卷2)六念法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属于智慧庄严;而念戒、念施、念天,是属于福德的庄严;这六念也是庄严菩萨福德与智慧的因。先来说属于智庄严的念佛、法、僧。菩萨六住位之前,都是在外门修学六度万行,这当然也包括初住位之前的十信位。而之所以称为是信位的菩萨,表示说这一些菩萨还在修「信」,为什么要修信?因为对三宝的信还不具足。譬如说:假如有人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入涅槃了,现在已经没有佛了,留下来只有众生对佛永远的怀念罢了!」又假如有人说:「佛法方便分为三乘,其实所修的都是只有解脱道而已,只是菩萨的悲心较二乘人更为殊胜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请问大家一下:「这些做这样主张的人,有没有对佛、法、僧三宝内涵上认知的智慧庄严?这些人对常住三宝的理事意涵有智慧庄严吗?所以,他们到底有没有对佛、法、僧的信心?」这样的话,他们的十信位到底满足了没有就已经很清楚了!所以,这一类的人即使外相上示现为僧,早就因为谤佛、谤法而不再是僧了。
当然,念佛、法、僧会有它层次差别的不同,就念佛而言,一般人会说要念佛的功德。菩萨从过去久远劫以来,因为见到佛在世间示现的种种神变及智慧庄严,所以也就发心想要学佛,这就是菩萨初分的智慧庄严;他对于佛菩提道是可以成就的,或者是应该要走佛菩提道的这个道理,已经是心得决定,因为这也是从智慧的观察及思惟之后,所得的初分的智慧庄严。乃至菩萨终于有一世明心而进入七住位,有了般若的智慧庄严;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时候,他不但能够念十方佛,也有能够念自心佛的功德,当然这一定是离不开智慧的庄严。念法,念什么法?主要指的是:念三乘菩提的胜妙。而念人天善法的部分,留到后面的念戒、施、天之中再加以说明。忆念思惟哪一些法的修证是可以得出世间果的?忆念思惟哪一些法的修证是可以得佛菩提果的?
甚至于说,亲证般若之后,再来思惟观察如何进于初地……等等,这一些都是离不开智慧庄严的。念僧,这当然也是有层次,乃至念凡夫僧;当然,最好是不要系念谤法或者是严重破戒的僧。为什么念僧会有智庄严?假如你忆念的是四双八辈以上的僧,其中当然就包括声闻僧以及菩萨的贤圣僧,难道这个时候您不会想到说,为什么这些僧能够有那样的外相以及智慧的庄严?他们到底所证的是什么法?又是如何才能够亲证那些法的?这当然也同时就与念法相应,只是说这里是依于念僧而引起的,所以当然也就会有智庄严。进一步说,因为念僧的缘故,就常常会亲近僧宝、亲承开示,当然也就会听到一些胜妙法而增长了智慧。
「念戒」二字,除了念持戒的功德的意涵之外,进一步其实还包含「念时时持戒不犯」。念戒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如同前面所说,若单从一般律己利人的戒相来看,假如说,某甲受持了戒律中最基本的五戒,而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为持戒的缘故,某甲不犯其中的前四项,未来世就感得不被众生侵扰的一分或多分的果报,当然这就是有福庄严。而最后一项的不饮酒,看起来对利益众生而言,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因为律己而不饮酒的缘故,所以某甲就可以多分地保持自己清醒的状态,因此减损造作伤害众生的业行。然而又加上受菩萨戒的话,其中还有要积极地利乐有情的「饶益有情戒」,因为随着自己的能力、随着外在的因缘而奉行了一分的戒律,当然就能够成就一分的福庄严。当您真的能够念持戒的功德,您难道不会对于持戒有所欣乐吗?乃至说,虽然还没有真正的开始受戒,也会开始远离种种可能是违犯戒律的事相,所以其实说来也是有福庄严的。
念施,除了要系念布施法的利益之外,还有一分要能够「念着时时能够布施利乐有情」的意思,这也正是四正勤之中的「未生善,当令生」的一部分道理。念施会有福庄严的道理,对一般人而言,就比较能够了解与接受。而因为相信因果的缘故,因为念施的缘故,有缘的时候就作财布施乃至是法布施;因为自己知道能够于未来世领受这些果报,所以舍报之时就又少了一分忧愁与罣碍,这何尝也不是福!然而念施的同时,也应该有一分智慧来判断:譬如说所施的对象是不是破坏正法的团体?千万不要有布施的善意,却与破坏正法的团体有了共业,未来世反而领受不好的果报,那这就要权且说是不应当要念的施了。
念天,为什么会有福庄严?先来想想看说,天人为什么会生到天上而不是生在人间乃至是三恶道之中?是因为这些有情前世多行十善、持五戒,所以感得生天的果报;假如又加上前世是修学禅定而有所分证的话,更可以生到色界天以上。学人念天的时候,正可以自我观察:是否也具足这些庄严,以作为来世继续行菩萨道的依凭;所以也随喜于五戒十善的修学,当然就会有福庄严。然而,菩萨自知可以生而为天人的福德庄严,却发愿说:再回到人间利乐有情,然而可以受用过去生修学五戒、十善所得的福德,并且也可以在利益众生的他庄严之中,更加自庄严。菩萨为什么发愿回到人间,而不往生到天界去受乐?因为菩萨很清楚地知道,若是那么做的话,只是把前一世所修的福德,在天界一次对现完毕,仅是一世在天界享福罢了!更何况是很难再去继续利乐有情的,所以是于菩萨道的进展完全没有帮助的。所以,有这样回向佛菩提道的一念,当然又是有一分的福庄严。所以,从以上的说明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念佛、法、僧,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的道理。
而在《优婆塞戒经》中,世尊又开示说:「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不生忧悔。」(《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有了第一分的福德与智慧的庄严,这是自庄严;正是因为有自庄严的缘故,初发心的菩萨才能够借着来利乐有情成就他庄严,乃至是为了众生去受三恶道的苦,也不生起忧愁后悔之心。也许有的人立刻就会想到地藏王菩萨,因为这正是此处佛所开示的具体的例子,菩萨已经具足了福德与智慧两种庄严之后,继续因为悲愿之所持,为了度众生乃至而受生到地狱之中,而其内心仍然不生忧悔;也更能善用福德与智慧来利乐有情、自他庄严,乃至成就佛道。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