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9-21 20:43:07 |
|
|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我们这个阶段,跟大家所谈的题目是:〈什么时候该放下〉。
如果您前面没有来得及收看前几集的话,我们是跟大家讲说,放下这件事情,表面看起来很单纯,实际上却有很多很多的智慧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们说我们把「放下」这件事情,把它用朝山这个例子,来跟大家说明。一般我们说朝山的时候,首先就是说我们要先相信,要相信说,住在山上的那位善知识,对我们能有真正的帮助,所以我们才愿意花时间、花力气去朝山,所以第一阶段就必须要先相信。第二阶段呢,除了相信之外,我们要先准备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可以接下来要上山,所以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我们要准备,要开始迈开我们的步伐,要上山去了。第四阶段就是最后一个阶段,要抵达寺院的山门之前,那一段的这个山路是最陡的、最难爬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毅力,坚持毅力要努力不懈地继续地把它爬完,爬完最后ㄧ阶之后,我们才能够跨入山门去拜见善知识,请求这个妙法。所以我们用朝山的这个四个阶段来说明放下。
我们在前面的几集里面,我们跟大家谈的第一阶段的相信,就是要相信自己确实能够放下。我们有举了一个用手持续去举着重的东西,举完之后,然后再来体会瞬间把它给放下了,体会举的时候跟放下的时候这个觉受,透过这个觉受,来建立自己对自己放下的力量的一个基础的信任,这就是第一阶段我们讲的,相信自己的所应该做的事情。第二阶段我们说要准备自己,那就是要透过无常的观行;我们那个时候,跟大家讲最主要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身体、从我们的心理,乃至于推而广之看看每一个人,在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在这样无常变化,整个宇宙世界也都是这样无常的变化。透过这样的观察,并且从这个观察中,我们可以很肯定的告诉自己,乃至于说在我们念念之间,我们都能够很清楚的觉察,世间再也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变的这个念头,能够牢牢地把它生根固定,这个时候我们就说,我们已经有了基础的力量,可以继续来爬山了。
这个部分,我们上次特别叮咛大家,我们说这个部分,往往有很多的人就把对于无常的这个观察,把它来当作佛教一个很重要的教理。实际上我们要跟大家说,「无常」并不是佛教的专利,我们只要看看佛世的时候,古时候的印度除了佛教之外,其他各个教派的这些信徒(有非常多的教派),他们其实也都是对于「无常」有相当深入的描述。至于说我们看到现今世界上的其他的宗教,对于无常这件事情,也都有所描述了。比方说在西方的宗教里面,也会告诉信徒说:「你所看到的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时而有,真正能够恒常拥有的,都在上帝的天堂里面。」这个就表示说,对于人生之中,对于我们周遭的一切,这种无常的这个观察,并不是佛教所独有;所以当然我们不应该说无常是佛教的真理,我们不应该这样说。其实无常只是一个基础的观察而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无常的观察这件事情,列为是朝山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培植准备自己,让自己可以爬山。如果大家了解这一段之后,接下来我们今天就往前面,继续看第三段。
第三段,朝山的第三段,就是真的要爬山了。那这个爬山的过程呢,各位要先学到的,就是开始要深入要学佛教的教理了。这里面固然学到的教理的名相有很多,我们只简单的跟大家来讲,这个部分有两个最核心、最核心的观念。第一个观念就是所谓的「五蕴空」。我们先谈到一点就是说,关于五蕴「空」这个字,我们先说「空」这个字。 ㄧ般的学人,针对「空」这个字的时候,往往莫衷一是,因为确实佛教的「空」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比方说,我们说在菩萨道里面,当我们渐次修行的时候,对于「空」的领会,也都会有不同的领会,最起码我们都还能够分辨出,比方说像《楞伽经》所讲的七种的空的义理在。当然各位目前现在还只是先准备要爬山而已,所以我们应该要先把许许多多的「空」的这个深刻的义理,先把它暂时摆一边。我们就先给大家先定义说我们这里讲到的「空」,就是:它不是一个实质的存在的意思。就比方说,佛在《阿含经》里面曾经跟弟子们开示说,说我们如果看到一个棚架下面,然后佛让弟子说:请你看看这个棚架下面,现在有没有哪些东西?有没有哪些东西等等?弟子回答说:没有啊!现在眼前所看到这个棚架下面是空的。好!那么这个呢,就是最基础最基础的「空」的意思,就是说你所以为的、你所想像的,或者你所执着的东西,其实它并没有你所想像、所执着的那个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个就是入门的所谓的彼彼空的意思。
那我们在这个里面,我们要跟大家稍微谈一下,所谓的「五蕴空」这件事情,谈到了空的意思,请大家暂时先用我刚才谈的彼彼空的这个「空」的意思去理解。也就是它就是等于是没有你所想要的、或是你所执着的这个特性在里面。回头再来看「五蕴」这两个字,「五蕴」其实我们在前一阶段,所谓的朝山在准备自己的力量的这个阶段里面,我们有让大家来针对自己的身心去观察,看看无常实际运作、实际发生的状况。那么这个时候呢,这个阶段我们要准备上山,要深入佛教的教理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跟大家谈的五蕴,其实就是前一个阶段谈到的身跟心。五蕴的内涵总共有五项,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的每一个蕴的内涵,随着我们在上山的过程,越学越深入的时候,对于每一个蕴的体会,也都会有渐次深入的体会。但是现在对各位要刚开始上山的时候,我们请大家就直接把它定位成最基础的「蕴」的道理,也就是色蕴谈到的,就是我们的色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呢,谈到的都是指的是我们的心理——心理的层次。
「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感受,「想」就是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讲的,我想要吃饭、我想要散步、我想要去作哪一件事情这个「想」 。 「行」就是我们在心理的心识的运作的时候,一连串发生变迁的过程叫作行。不过对于我们基础的了解来说,我们把它定位姑且把它定位成最简单的,就是做什么事情。比方说身体起而行,做了什么事情;口就是我说了什么话,就是口行;意就是我在这一段时间里面,我思惟了筹画了什么事情,叫作我的意行。所以最简单的行蕴,就是用身、口、意这个三个方向去了解。那最后一个识呢,「识」其实在佛教里面,是一个意义非常深远丰富的字眼;不过对大家来说,大家目前也不妨把它当成就是我们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包含我们自己在内的认知,一个认知的这个状态。
所以我们说,受:我们感受到什么。想:我们想做什么。行: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作了什么样的事情。识:就是我们对于我们自己,乃至于周遭环境的一切的认知。这个受、想、行、识,这个四样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心理、心识运作的全部;虽然说这个是最粗浅、最粗浅的讲法,并且里面略去了很多微细的内容,不过大家一开始在准备要上山,要入佛教修行的时候,这样也应该就够了,这个是五蕴。那么,我们把「五蕴」跟「空」这两个字结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首先说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这个内涵,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基础的认知,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我们自己所以为、所感受、所经历的一切的我。这个我呢,从头到尾就只有这个五项的内容,这个是许多刚开始学的人,可能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你必须要打从心里面很肯定,你所觉察、所经历、所认知的我,是不是就真的就是这个五项内容——色、受、想、行、识?你一定要先建立,所有的一切的我,就是这个五蕴的内容,然后接下来,我们在谈五蕴空的时候,才会有实质的力量生起。
那当然就是说,这个觉察就必须要分开对于色蕴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色身)要能够有所体会;那对于受呢(自己的感受)也要有所体会,依此类推。实际可以作的方式,就是应该不要再像我们在前一阶段,只是把身心放下来,就是这么观察而已;这个阶段因为开始要修行了,所以得要更细致一些,所以就得要依照色、受、想、行、识,每一个蕴直接下去分开观察。比方说「受蕴」这件来讲的话,对「受蕴」这件事情,我们建议大家,就是要有好一段时间,要针对我们所有一切的感受,好好地去观察这个感受的状况。同样的对于「想」这件事情,也必须要有一段时间,好好地针对「想」这个内涵,好好地去观察、去体会。这个就是说跟前一段相比,前一段只是针对身体、针对心理,一个很粗略概括性的观察,可是在这个阶段要起而修行了,就必须要对五蕴,每一个蕴都深入去体会。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有三样,对各位来讲有三样,就是色蕴,就是你要好好地观察色身的状况,然后接下来是受蕴跟想蕴;受蕴跟想蕴,也就是你的受,这个感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想又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讲起来,其实听起来很容易,可是一般人,往往都没有想到要这么作,因为一般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觉知来讲的话,顶多就是放在我的层次,那么对于我的觉知,心思更细一点的人,可能会把它拆开成,你的身体跟你的心理。可是很少有人会直接会针对、单单针对「受」好好去体会、去观察,或者针对「想」好好去体会、观察;然而这个却是我们说佛教修行里面,要对五蕴有所掌握的话,所必须要有的一个基础的功夫。
我们说当你针对这个五蕴,特别是针对色蕴、受蕴、想蕴,这些蕴仔细去观察的时候,那你就得要好好的观察:它们为什么是空呢?我们说这里面的空,指的是彼彼空,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你原先所想像的性质,或者没有你原先所执着的性质。比方说我们刚才讲到的,前一阶段的时候,让大家作无常观行的时候,我们说让大家去观察,最后要能够肯认我们的心理状态,没有哪一个时候是维持恒常不变的,这个时候换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准备上山,要准备起修了。这个时候,我们让大家要作的观行就是:你去看看你的「受」,比方说「受」这个蕴,它有没有、它是不是你原先以为的可以那么样的真实体会,而且又是恒常不变?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能够体会到,它真的是这样,这个「受」这个字真的是这样念念变迁的时候,请问:你这个时候你还会感受到「受」这件事情是这么样真实吗?
同样的,「想」这件事情,大家回去不妨可以自己练习看看,针对「想」好好的,有一段时间针对想蕴,深入去观察。我们每一个想,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这个想都是一致的,比方说有什么固定的想法等等;但是各位如果深入去观察的话,必然会观察到说「想」这件事情,它其实也都是跟我们前一个阶段讲的一样,实质上它也是念念变迁的,只是如果你没有深入观察的话,你会以为它一样,实际上它却是分分秒秒、念念之间都不一样。比方说,我决定想要到哪里去旅行,这件事情来讲,也许大家会觉得说:我想要去旅行这个念,一直到我出发、到了该地之后,真正到了旅行的地方去之后,这个念头岂不是一直都不变吗?不然!因为你想要去旅行的这个念头,如果你仔细去看,仔细去观察的话,从来没有一个单一的念头是可以具体的、完整的描述你想去那一个地方旅行的这个内容的,实际上你如果仔细去看的话,这个念头的本身,是有许许多多的念头组合起来的,呈现在你的心识底下的时候,你只会感受到一个巨观的「我想要到哪个地方旅行」的这个模糊的概念。
而实际上你把它打开来看,深入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有许许多多微细的念头,共同组成了「我想要到那个地方旅行」的这个模糊的内涵。所以如果你能够观察到这样子的时候,你就知道说想这件事情,其实它也是有许多的「想」构成;而许多的「想」的本身,又都是这样子念念变迁的话,请问: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它念念变迁的状况的时候,你还能说哪一个想,或者哪一件想的念头、哪一个想的事情,那个想会是很真实存在吗?因为它如果在你的面前,你都能够肯定它就是这样念念变迁的话,你从何去说哪一个想的念头,是一个稳固的存在呢? 因为所有真实的感觉,它的前提都是必须是稳固的存在;如果不是稳固的存在,你就不能说你对于这件事情,你肯定它是真实的。
我们前面讲的这个受跟想,其实跟在之前讲到的,关于色身的观察,这个色、受、想,这个三件事情的观察,对于各位来说,刚开始入门修行的人来说的话,是一个蛮重要的课题。只要你深入这样作之后,你很自然的,自己的心里会很确定,原来色、受、想这三个蕴,它并不是像我原来所以为的这样的真实。这个跟前一阶段我们说,储备自己的力量,那个阶段的无常观行,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在前一阶段的这个我们所观行到的体会,就是说没有哪一件事情,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恒常不变的,这是在前一阶段,我们要对自己肯定的一点;然而在这个阶段,深入去修行的时候,我们的重点应该要放在,这些构成我的这个五蕴,每一个蕴的本身都不再是真实的那样存在。它的重点就是不再是那样真实的存在,也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你原先所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性质,虽然它念念变迁,可是它真实存在的这个错误的见解呢,就会慢慢的淡去、慢慢的消逝,这个就是我们在这个阶段,要作的所谓的「五蕴空」的这个功夫。因为「空」的这个字,我们一再地跟大家说,这个就是第一个阶段的空,就是彼彼空,现在我们就可以紧扣着这个字来讲:「空」是没有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你所以为的真实的性质,就是这里的「空」。所以「五蕴空」在这个阶段,各位应该要学习去掌握的,就是五蕴没有你所原来以为的真实的性质,这就是「五蕴空」的最简单的解释。
其他的内容,我们就下一次再说。 阿弥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