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領略並感悟到佛法的解脫智慧和般若智慧。讓您的思想得到啟迪,讓您的人生常樂我淨。 |
|
|
|
|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時間:2014-09-21 20:43:07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學佛釋疑》。我們這個階段,跟大家所談的題目是:〈什麼時候該放下〉。
如果您前面沒有來得及收看前幾集的話,我們是跟大家講說,放下這件事情,表面看起來很單純,實際上卻有很多很多的智慧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我們說我們把「放下」這件事情,把它用朝山這個例子,來跟大家說明。一般我們說朝山的時候,首先就是說我們要先相信,要相信說,住在山上的那位善知識,對我們能有真正的幫助,所以我們才願意花時間、花力氣去朝山,所以第一階段就必須要先相信。第二階段呢,除了相信之外,我們要先準備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可以接下來要上山,所以這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就是我們要準備,要開始邁開我們的步伐,要上山去了。第四階段就是最後一個階段,要抵達寺院的山門之前,那一段的這個山路是最陡的、最難爬的,這個時候我們要堅持我們自己的毅力,堅持毅力要努力不懈地繼續地把它爬完,爬完最後ㄧ階之後,我們才能夠跨入山門去拜見善知識,請求這個妙法。所以我們用朝山的這個四個階段來說明放下。
我們在前面的幾集裡面,我們跟大家談的第一階段的相信,就是要相信自己確實能夠放下。我們有舉了一個用手持續去舉着重的東西,舉完之後,然後再來體會瞬間把它給放下了,體會舉的時候跟放下的時候這個覺受,透過這個覺受,來建立自己對自己放下的力量的一個基礎的信任,這就是第一階段我們講的,相信自己的所應該做的事情。第二階段我們說要準備自己,那就是要透過無常的觀行;我們那個時候,跟大家講最主要是要從我們自己的身體、從我們的心理,乃至於推而廣之看看每一個人,在我們周遭的每一個人的身體、心理,都在這樣無常變化,整個宇宙世界也都是這樣無常的變化。透過這樣的觀察,並且從這個觀察中,我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自己,乃至於說在我們念念之間,我們都能夠很清楚的覺察,世間再也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恆常不變的這個念頭,能夠牢牢地把它生根固定,這個時候我們就說,我們已經有了基礎的力量,可以繼續來爬山了。
這個部分,我們上次特別叮嚀大家,我們說這個部分,往往有很多的人就把對於無常的這個觀察,把它來當作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教理。實際上我們要跟大家說,「無常」並不是佛教的專利,我們只要看看佛世的時候,古時候的印度除了佛教之外,其他各個教派的這些信徒(有非常多的教派),他們其實也都是對於「無常」有相當深入的描述。至於說我們看到現今世界上的其他的宗教,對於無常這件事情,也都有所描述了。比方說在西方的宗教裡面,也會告訴信徒說:「你所看到的這個世間的一切,都是暫時而有,真正能夠恆常擁有的,都在上帝的天堂裡面。」這個就表示說,對於人生之中,對於我們周遭的一切,這種無常的這個觀察,並不是佛教所獨有;所以當然我們不應該說無常是佛教的真理,我們不應該這樣說。其實無常只是一個基礎的觀察而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把無常的觀察這件事情,列為是朝山的第二個階段,就是培植準備自己,讓自己可以爬山。如果大家了解這一段之後,接下來我們今天就往前面,繼續看第三段。
第三段,朝山的第三段,就是真的要爬山了。那這個爬山的過程呢,各位要先學到的,就是開始要深入要學佛教的教理了。這裡面固然學到的教理的名相有很多,我們只簡單的跟大家來講,這個部分有兩個最核心、最核心的觀念。第一個觀念就是所謂的「五蘊空」。我們先談到一點就是說,關於五蘊「空」這個字,我們先說「空」這個字。 ㄧ般的學人,針對「空」這個字的時候,往往莫衷一是,因為確實佛教的「空」這件事情,並不是那麼容易掌握。比方說,我們說在菩薩道裡面,當我們漸次修行的時候,對於「空」的領會,也都會有不同的領會,最起碼我們都還能夠分辨出,比方說像《楞伽經》所講的七種的空的義理在。當然各位目前現在還只是先準備要爬山而已,所以我們應該要先把許許多多的「空」的這個深刻的義理,先把它暫時擺一邊。我們就先給大家先定義說我們這裡講到的「空」,就是:它不是一個實質的存在的意思。就比方說,佛在《阿含經》裡面曾經跟弟子們開示說,說我們如果看到一個棚架下面,然後佛讓弟子說:請你看看這個棚架下面,現在有沒有哪些東西?有沒有哪些東西等等?弟子回答說:沒有啊!現在眼前所看到這個棚架下面是空的。好!那麼這個呢,就是最基礎最基礎的「空」的意思,就是說你所以為的、你所想像的,或者你所執着的東西,其實它並沒有你所想像、所執着的那個成分在裡面,所以這個就是入門的所謂的彼彼空的意思。
那我們在這個裡面,我們要跟大家稍微談一下,所謂的「五蘊空」這件事情,談到了空的意思,請大家暫時先用我剛才談的彼彼空的這個「空」的意思去理解。也就是它就是等於是沒有你所想要的、或是你所執着的這個特性在裡面。回頭再來看「五蘊」這兩個字,「五蘊」其實我們在前一階段,所謂的朝山在準備自己的力量的這個階段裡面,我們有讓大家來針對自己的身心去觀察,看看無常實際運作、實際發生的狀況。那麼這個時候呢,這個階段我們要準備上山,要深入佛教的教理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跟大家談的五蘊,其實就是前一個階段談到的身跟心。五蘊的內涵總共有五項,就是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的每一個蘊的內涵,隨着我們在上山的過程,越學越深入的時候,對於每一個蘊的體會,也都會有漸次深入的體會。但是現在對各位要剛開始上山的時候,我們請大家就直接把它定位成最基礎的「蘊」的道理,也就是色蘊談到的,就是我們的色身,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這四個蘊呢,談到的都是指的是我們的心理——心理的層次。
「受」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感受,「想」就是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講的,我想要吃飯、我想要散步、我想要去作哪一件事情這個「想」 。 「行」就是我們在心理的心識的運作的時候,一連串發生變遷的過程叫作行。不過對於我們基礎的了解來說,我們把它定位姑且把它定位成最簡單的,就是做什麼事情。比方說身體起而行,做了什麼事情;口就是我說了什麼話,就是口行;意就是我在這一段時間裡面,我思惟了籌畫了什麼事情,叫作我的意行。所以最簡單的行蘊,就是用身、口、意這個三個方向去了解。那最後一個識呢,「識」其實在佛教裡面,是一個意義非常深遠豐富的字眼;不過對大家來說,大家目前也不妨把它當成就是我們對於世間萬事萬物,包含我們自己在內的認知,一個認知的這個狀態。
所以我們說,受:我們感受到什麼。想:我們想做什麼。行:就是我們的身、口、意作了什麼樣的事情。識:就是我們對於我們自己,乃至於周遭環境的一切的認知。這個受、想、行、識,這個四樣就構成了我們所謂的心理、心識運作的全部;雖然說這個是最粗淺、最粗淺的講法,並且裡面略去了很多微細的內容,不過大家一開始在準備要上山,要入佛教修行的時候,這樣也應該就夠了,這個是五蘊。那麼,我們把「五蘊」跟「空」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要首先說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項這個內涵,我們首先要建立一個基礎的認知,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我們自己所以為、所感受、所經歷的一切的我。這個我呢,從頭到尾就只有這個五項的內容,這個是許多剛開始學的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你必須要打從心裏面很肯定,你所覺察、所經歷、所認知的我,是不是就真的就是這個五項內容——色、受、想、行、識?你一定要先建立,所有的一切的我,就是這個五蘊的內容,然後接下來,我們在談五蘊空的時候,才會有實質的力量生起。
那當然就是說,這個覺察就必須要分開對於色蘊這件事情(對於自己的色身)要能夠有所體會;那對於受呢(自己的感受)也要有所體會,依此類推。實際可以作的方式,就是應該不要再像我們在前一階段,只是把身心放下來,就是這麼觀察而已;這個階段因為開始要修行了,所以得要更細緻一些,所以就得要依照色、受、想、行、識,每一個蘊直接下去分開觀察。比方說「受蘊」這件來講的話,對「受蘊」這件事情,我們建議大家,就是要有好一段時間,要針對我們所有一切的感受,好好地去觀察這個感受的狀況。同樣的對於「想」這件事情,也必須要有一段時間,好好地針對「想」這個內涵,好好地去觀察、去體會。這個就是說跟前一段相比,前一段只是針對身體、針對心理,一個很粗略概括性的觀察,可是在這個階段要起而修行了,就必須要對五蘊,每一個蘊都深入去體會。其中最重要、最重要的有三樣,對各位來講有三樣,就是色蘊,就是你要好好地觀察色身的狀況,然後接下來是受蘊跟想蘊;受蘊跟想蘊,也就是你的受,這個感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又是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講起來,其實聽起來很容易,可是一般人,往往都沒有想到要這麼作,因為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中的覺知來講的話,頂多就是放在我的層次,那麼對於我的覺知,心思更細一點的人,可能會把它拆開成,你的身體跟你的心理。可是很少有人會直接會針對、單單針對「受」好好去體會、去觀察,或者針對「想」好好去體會、觀察;然而這個卻是我們說佛教修行裡面,要對五蘊有所掌握的話,所必須要有的一個基礎的功夫。
我們說當你針對這個五蘊,特別是針對色蘊、受蘊、想蘊,這些蘊仔細去觀察的時候,那你就得要好好的觀察:它們為什麼是空呢?我們說這裡面的空,指的是彼彼空,意思就是說,它沒有你原先所想像的性質,或者沒有你原先所執着的性質。比方說我們剛才講到的,前一階段的時候,讓大家作無常觀行的時候,我們說讓大家去觀察,最後要能夠肯認我們的心理狀態,沒有哪一個時候是維持恆常不變的,這個時候換到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準備上山,要準備起修了。這個時候,我們讓大家要作的觀行就是:你去看看你的「受」,比方說「受」這個蘊,它有沒有、它是不是你原先以為的可以那麼樣的真實體會,而且又是恆常不變?這個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能夠體會到,它真的是這樣,這個「受」這個字真的是這樣念念變遷的時候,請問:你這個時候你還會感受到「受」這件事情是這麼樣真實嗎?
同樣的,「想」這件事情,大家回去不妨可以自己練習看看,針對「想」好好的,有一段時間針對想蘊,深入去觀察。我們每一個想,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這個想都是一致的,比方說有什麼固定的想法等等;但是各位如果深入去觀察的話,必然會觀察到說「想」這件事情,它其實也都是跟我們前一個階段講的一樣,實質上它也是念念變遷的,只是如果你沒有深入觀察的話,你會以為它一樣,實際上它卻是分分秒秒、念念之間都不一樣。比方說,我決定想要到哪裡去旅行,這件事情來講,也許大家會覺得說:我想要去旅行這個念,一直到我出發、到了該地之後,真正到了旅行的地方去之後,這個念頭豈不是一直都不變嗎?不然!因為你想要去旅行的這個念頭,如果你仔細去看,仔細去觀察的話,從來沒有一個單一的念頭是可以具體的、完整的描述你想去那一個地方旅行的這個內容的,實際上你如果仔細去看的話,這個念頭的本身,是有許許多多的念頭組合起來的,呈現在你的心識底下的時候,你只會感受到一個巨觀的「我想要到哪個地方旅行」的這個模糊的概念。
而實際上你把它打開來看,深入去看的時候,你會發現裡面有許許多多微細的念頭,共同組成了「我想要到那個地方旅行」的這個模糊的內涵。所以如果你能夠觀察到這樣子的時候,你就知道說想這件事情,其實它也是有許多的「想」構成;而許多的「想」的本身,又都是這樣子念念變遷的話,請問:如果你真的看清楚了它念念變遷的狀況的時候,你還能說哪一個想,或者哪一件想的念頭、哪一個想的事情,那個想會是很真實存在嗎?因為它如果在你的面前,你都能夠肯定它就是這樣念念變遷的話,你從何去說哪一個想的念頭,是一個穩固的存在呢? 因為所有真實的感覺,它的前提都是必須是穩固的存在;如果不是穩固的存在,你就不能說你對於這件事情,你肯定它是真實的。
我們前面講的這個受跟想,其實跟在之前講到的,關於色身的觀察,這個色、受、想,這個三件事情的觀察,對於各位來說,剛開始入門修行的人來說的話,是一個蠻重要的課題。只要你深入這樣作之後,你很自然的,自己的心裡會很確定,原來色、受、想這三個蘊,它並不是像我原來所以為的這樣的真實。這個跟前一階段我們說,儲備自己的力量,那個階段的無常觀行,有一個根本性的差異。在前一階段的這個我們所觀行到的體會,就是說沒有哪一件事情,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是恆常不變的,這是在前一階段,我們要對自己肯定的一點;然而在這個階段,深入去修行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應該要放在,這些構成我的這個五蘊,每一個蘊的本身都不再是真實的那樣存在。它的重點就是不再是那樣真實的存在,也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原先所以為:它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性質,雖然它念念變遷,可是它真實存在的這個錯誤的見解呢,就會慢慢的淡去、慢慢的消逝,這個就是我們在這個階段,要作的所謂的「五蘊空」的這個功夫。因為「空」的這個字,我們一再地跟大家說,這個就是第一個階段的空,就是彼彼空,現在我們就可以緊扣着這個字來講:「空」是沒有什麼東西呢?就是沒有你所以為的真實的性質,就是這裡的「空」。所以「五蘊空」在這個階段,各位應該要學習去掌握的,就是五蘊沒有你所原來以為的真實的性質,這就是「五蘊空」的最簡單的解釋。
其他的內容,我們就下一次再說。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