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41:0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概说」这一集我们要继续来探讨:二乘菩提依如来藏而建立。在前一集节目中,我们从声闻解脱道修证内容,论述了二乘菩提是依如来藏而建立,这一集我们将从「三法印」来探讨这一个问题。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佛教用来检验各种说法是否正确的基础,二乘解脱道当然也不例外。小乘经典如果能够依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来印定,就可以确认是佛所说的正法,否则那就是魔所说的邪法。然而,三法印的根源其实就是涅槃寂静的如来藏,也就是说,能够通过三法印检验,而符合佛陀在阿含诸经圣教真实义的二乘菩提,必定是依如来藏,也就是《阿含经》中所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本识入胎识而建立;否则,一定是魔说、外道说,而非佛说。
解说三法印是要有整体的概念,三法印是围绕着入胎识如来藏来说;有了入胎识如来藏,才能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才不会落入断灭空或无因论,才不会误会佛陀所说三法印的真实义。因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乃是以「一切法都是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所生」的前提下来说的。也就是说,如来藏出生了五阴,由五阴造作了一切的身行、口行、意行,这三行从来没有常住不变异、不坏灭的法性,所以说「诸行无常」是苦,因此要永灭诸行才能离苦。而如来藏出生了五阴及借五阴而辗转出生的万法,都没有真实常住不坏的体性,都是缘生缘灭的无常法,无常就不是真我,因此说「诸法无我」。所以,二乘解脱道圣者,必须灭尽一切诸行及蕴处界一切诸法,才能入无余涅槃。而无余涅槃的境界,正是如来藏独住的境界。因为如来藏无始劫来就本然存在,没有生起之时,所以说祂的体性是「不生」;既然是不生之法,何有坏灭之时?
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坏灭祂,所以说祂的体性是「不灭」。正因为如来藏具有这样不生也不灭的体性,所以称为涅槃。又因为祂离见 闻觉知,从来不与六尘境界相应,从来不分别、不计量、不执着世间法,离开六尘诸法的一切喧闹,一向都是寂静的,因此说「涅槃寂静」。
接着,我们就进一步分别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诸行无常」。在《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中,佛陀开示:「彼云何名为行阴?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阴。」(《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
诸行无常的行,主要的就是指身行、口行、意行。
粗的身行,譬如追、赶、跑、跳、撞,种种体育运动,都是属于极粗的行阴;细的身行,譬如坐着观赏戏剧、读书、写字等;那最细的身行,就如同熟睡的时候色身不动,又譬如静坐时不动其身,或者说闷绝昏迷时不动其身,乃至于第三禅中色身绝无丝毫的动摇,这都是属于身行。
那粗的口行,譬如大声的骂詈、大声的戏笑、歌唱、吟咏等;细的口行,则譬如心中语言文字不断,或者忧愁,或者思虑,或者以语言文字思惟法义等,虽然不形诸于外,却都属于细的口行。乃至于心中不思惟一切的事情,不起语言文字,但对外境了了分明,也还是属于口行;因为有觉有观,不离口行的显境名言、表义名言。
粗的意行,譬如对于六尘境界,意识有所贪爱而引起的爱乐、贪瞋等心行;细的意行,则如对六尘境界的了知,乃至于细如禅定中的微细意识,及众生不易察觉的意根思量作主,也都是意行。因此,凡有觉知心存在就有心行;意识心存在的当下,就算没有语言文字,或不起一念作思惟抉择时,都是意识心的行;就算是一念不生也有心行,只要有前七识心的存在,都是属于心行、意行。
总之,一切身、口、意行,不论多么微细,都不离行阴。身、口、意行的生起,需色阴与识阴共同来成就,本来就是缘生法,缘生之法不可能是常住法,未来一定会坏灭;所以,身口意行没有常住不坏的真我性,因此说诸行无常。
其次,来说「诸法无我」。大乘法与二乘法在诸法无我的现观上是有所差异的。二乘法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法无常、苦、空、无我以及缘起性空,没有真实不坏的自在体性,这是二乘人所观的「人无我」;二乘的「法无我」,则是依蕴处界人无我为中心,现观蕴处界诸法都是缘生缘灭,一切法是缘起性空,无有真实我,而称为法无我。二乘人的人无我、法无我,也必须依涅槃寂静的本识入胎识为基础。依二乘圣者,如果没有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是不可能证得涅槃寂静的入胎识如来藏,在断尽我见、我执之后,舍寿就入无余涅槃;虽然未证涅槃本际,但绝不会否认有涅槃寂静的第八识,否则无余涅槃就成为断灭。
而大乘法的人无我,是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依如来藏反观蕴处界一切法,都是虚妄无常,没有真实我,所以说人无我。大乘的法无我,则是亲证如来藏后,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真如体性,现观蕴处界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如来藏所生,都是缘生缘灭的法,没有真实的我可得,都是无我;而第八识如来藏是无我性,并且离见闻觉知及思量性,因此也无我可得,所以称为法无我。这就是大乘行者所证的诸法无我,是从第八识如来藏的立场来说。那二乘人不知不证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二乘人未得大乘行者所证的法无我。
接着,我们来说「涅槃寂静」。二乘无学圣人入无余涅槃,是灭尽十八界,在无余涅槃中没有色身与六尘境界,乃至六识及第七识意根也都不存在,绝对的寂静,已经灭尽三界一切法,所以是涅槃寂静。然而,无余涅槃中有本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不是空无断灭;而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就是从来不起六尘觉观,从来都不与六尘境相应,无余涅槃正是祂独住的境界,无见闻觉知,所以是涅槃寂静。
三法印就是要依涅槃寂静的第八识如来藏,来说一切法是缘生缘灭,没有真实自在的体性,所以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如果只取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生灭法来解说三法印,那就成为以缘生法来解说缘生法,当然都是落在生灭法中。佛是以涅槃寂静的第八识来说不生不灭;以涅槃寂静的第八识为因,然后与诸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则,那就是生灭法。因此佛说:缘生缘灭的生灭法灭尽时,还有不生不灭的涅槃本际第八识不灭。例如,佛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这样开示: 【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著、爱所系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暗聚障碍,谁般涅槃?唯苦灭、苦息、清凉、没。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
意思是说:如果圣弟子已经成就「信、进、念、定、慧」五根中的信根时,就会这样修学:知道众生都是无始以来被生死无明所系缚执着,被我爱所系缚,而在无明的漫漫长夜中,不断地生死往来流转奔驰,都不知道自己的本际。有无明为因的缘故,所以才会有生死;这个因如果永尽而不存在时,就没有生死无明的这个大暗积聚的障碍了;因为五阴十八界全 都灭尽了,那时又是谁能进入无余涅槃中呢?其实就只是生死苦断灭,种种痛苦息灭了,清凉而无恼热,自己灭失了。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当我执断除后,舍报时灭尽五阴十八界的自己全部,已经完全无我无人了,那时就是无余涅槃。既然已经灭尽自己,自己已经不存在了,还能有谁入住无余涅槃中呢?所以佛反问说:「谁般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是灭掉五阴十八界的自己全部,没有丝毫蕴处界的自己可以继续存在,所以涅槃乃是入胎识独住的境界。入无余涅槃时是灭掉自己,而没有「自我」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的。所以,入涅槃的真实义是把自己全部灭掉,而本识入胎识是本来就没有生死的,祂本来就是涅槃的。这段经文的开示就证明了本际是确实存在的。
那教证如此,在理证上也一样是可以证明无误。这个万法实际涅槃本际的入胎识是确实存在,也是确实可以亲证。到今天,正觉同修会之中已有四百多人亲证了,而将来也会有信受如来藏正法的佛弟子继续亲证,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能够达到这入胎识本际,就不会再误认识阴自己或者识阴六识的自性为真我,也不会再对蕴处界全部灭除以后是否堕入断灭空中有所疑虑。
二乘圣人只是修断我执、我见,舍寿后能将自己灭尽而成为无余涅槃就够了;他们都不必亲证入胎识如来藏,不必亲证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但是他们心中必定确信,灭尽蕴处界所摄的一切自我以后并不是断灭空,而是仍有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实存不灭,就是仍有入胎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存不灭;这样才能说无余涅槃是常,是清净而无恼热,是寂静,是灭度,是真实。二乘圣人因为能够丝毫无恐惧地灭尽自己,成为无余涅槃,就是因为这样子信受,然后才能度到永离生死的彼岸,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中,解脱三界生死苦。所以称为「灭度」而不称为「生度」。
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明明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却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呢?因为《金刚经》所说的,就是这个离六尘境、众生各自本有的金刚心如来藏。当众生灭度后的无余涅槃中,唯有金刚心如来藏独自存在,已经没有众生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了,当然不能说有众生能度到解脱的彼岸成为得度者。
所以,入胎识如来藏这个本际识,护持了阿含解脱道,使阿含道不会堕入断灭见、断灭空中,阿含解脱道的一切法义,其实都是以这个本识入胎识为依、为护、为法、为本。由此可证,佛说三法印的涅槃寂静,是三法印中最重要的一环;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都是以涅槃寂静为中心,不可少了涅槃寂静的第八识如来藏,而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因为离开了涅槃寂静的第八识如来藏来说无常、无我,那就成为无因论,成为断灭空。
像有人主张「缘起」的三法印,认为说:「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槃,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从此而通达实相。大乘所发挥的空相应缘起,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缘起法的不生不灭,在《阿含经》中是深刻而含蓄的。」
很明显地,他是以诸法无我印,作为诸行无常与涅槃寂静这二印的根源,就是将五蕴十八界没有真实常住我的无我空相,当作是万法的根源;因而认为三法印可以以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来加以统一。
所以他说:「无常与常的贯彻,即在这缘起的空无我中建立。照上面说,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没有真实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见,灭而不起无见,生灭都是缘起本空的。缘起法的归于灭,说它是空,这不是因缘离散才是灭、是空,当诸法的生起时,存在时,由于了无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灭的。从无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灭、本性不生不灭,即在这缘起的生灭无常中看出。生灭无常,即是空无我的;空无我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生灭无常的。这样,缘起法的本性空——无我,就贯彻了三法印。」
从这些主张来看就可以知道,他所说的缘起性空呢,是蕴处界无我的空,就是以蕴处界灭后的「空无」为空。所以我们就可以判断,他所说的缘起、所开显的空义是空无的空,是蕴处界灭后无法的空,是没有真实体性的缘起性空法,其实是缘生性空法;那显然不是佛陀所说真实存在,而且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空性如来藏。因为,以缘生性空的蕴处界灭后空无一法,而显现的空相法、虚相法,来当作涅槃寂静的空性,并不是佛所说的本来就不生、未来也将永远不灭的涅槃本际;因为无法就无自性,那又是谁涅槃寂静呢?涅槃寂静正是非蕴处界法的如来藏独存的状态,而说为涅槃寂静,这是真实存在可证的。像他这样把蕴处界有生有灭、生灭无常、空无自性的空无我,说为就是本来无生、永远不灭、不生不灭的空性,那就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生而不起有见,灭而不起无见」,都只是他自己心中虚妄建立的戏论。以这样贯彻统一的三法印来印证是为佛法,必定会堕入断灭邪见中。即使有人说法符合他这样的缘起三法印,也是错误的法,绝对不可以说是佛法。
今天我们就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0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38:24 |
|
|
[繁体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探討:二乘菩提依如來藏而建立。在前一集節目中,我們從聲聞解脫道修證內容,論述了二乘菩提是依如來藏而建立,這一集我們將從「三法印」來探討這一個問題。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佛教用來檢驗各種說法是否正確的基礎,二乘解脫道當然也不例外。小乘經典如果能夠依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來印定,就可以確認是 佛所說的正法,否則那就是魔所說的邪法。然而,三法印的根源其實就是涅槃寂靜的如來藏,也就是說,能夠通過三法印檢驗,而符合 佛陀在阿含諸經聖教真實義的二乘菩提,必定是依如來藏,也就是《阿含經》中所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本識入胎識而建立;否則,一定是魔說、外道說,而非佛說。
解說三法印是要有整體的概念,三法印是圍繞著入胎識如來藏來說;有了入胎識如來藏,才能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才不會落入斷滅空或無因論,才不會誤會 佛陀所說三法印的真實義。因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乃是以「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直接、間接、輾轉所生」的前提下來說的。也就是說,如來藏出生了五陰,由五陰造作了一切的身行、口行、意行,這三行從來沒有常住不變異、不壞滅的法性,所以說「諸行無常」是苦,因此要永滅諸行才能離苦。而如來藏出生了五陰及藉五陰而輾轉出生的萬法,都沒有真實常住不壞的體性,都是緣生緣滅的無常法,無常就不是真我,因此說「諸法無我」。所以,二乘解脫道聖者,必須滅盡一切諸行及蘊處界一切諸法,才能入無餘涅槃。而無餘涅槃的境界,正是如來藏獨住的境界。因為如來藏無始劫來就本然存在,沒有生起之時,所以說祂的體性是「不生」;既然是不生之法,何有壞滅之時?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壞滅祂,所以說祂的體性是「不滅」。正因為如來藏具有這樣不生也不滅的體性,所以稱為涅槃。又因為祂離見聞覺知,從來不與六塵境界相應,從來不分別、不計量、不執著世間法,離開六塵諸法的一切喧鬧,一向都是寂靜的,因此說「涅槃寂靜」。
接著,我們就進一步分別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諸行無常」。在《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中,佛陀開示:「彼云何名為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意行,此名行陰。」(《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
諸行無常的行,主要的就是指身行、口行、意行。
粗的身行,譬如追、趕、跑、跳、撞,種種體育邉樱际菍凫稑O粗的行陰;細的身行,譬如坐著觀賞戲劇、讀書、寫字等;那最細的身行,就如同熟睡的時候色身不動,又譬如靜坐時不動其身,或者說悶絕昏迷時不動其身,乃至於第三禪中色身絕無絲毫的動搖,這都是屬於身行。
那粗的口行,譬如大聲的罵詈、大聲的戲笑、歌唱、吟詠等;細的口行,則譬如心中語言文字不斷,或者憂愁,或者思慮,或者以語言文字思惟法義等,雖然不形諸於外,卻都屬於細的口行。乃至於心中不思惟一切的事情,不起語言文字,但對外境了了分明,也還是屬於口行;因為有覺有觀,不離口行的顯境名言、表義名言。
粗的意行,譬如對於六塵境界,意識有所貪愛而引起的愛樂、貪瞋等心行;細的意行,則如對六塵境界的了知,乃至於細如禪定中的微細意識,及眾生不易察覺的意根思量作主,也都是意行。因此,凡有覺知心存在就有心行;意識心存在的當下,就算沒有語言文字,或不起一念作思惟抉擇時,都是意識心的行;就算是一念不生也有心行,只要有前七識心的存在,都是屬於心行、意行。
總之,一切身、口、意行,不論多麼微細,都不離行陰。身、口、意行的生起,需色陰與識陰共同來成就,本來就是緣生法,緣生之法不可能是常住法,未來一定會壞滅;所以,身口意行沒有常住不壞的真我性,因此說諸行無常。
其次,來說「諸法無我」。大乘法與二乘法在諸法無我的現觀上是有所差異的。二乘法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無常、苦、空、無我以及緣起性空,沒有真實不壞的自在體性,這是二乘人所觀的「人無我」;二乘的「法無我」,則是依蘊處界人無我為中心,現觀蘊處界諸法都是緣生緣滅,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無有真實我,而稱為法無我。二乘人的人無我、法無我,也必須依涅槃寂靜的本識入胎識為基礎。依二乘聖者,如果沒有迴小向大修學大乘,是不可能證得涅槃寂靜的入胎識如來藏,在斷盡我見、我執之後,捨壽就入無餘涅槃;雖然未證涅槃本際,但絕不會否認有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否則無餘涅槃就成為斷滅。
而大乘法的人無我,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依如來藏反觀蘊處界一切法,都是虛妄無常,沒有真實我,所以說人無我。大乘的法無我,則是親證如來藏後,轉依第八識如來藏真如體性,現觀蘊處界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生,都是緣生緣滅的法,沒有真實的我可得,都是無我;而第八識如來藏是無我性,並且離見聞覺知及思量性,因此也無我可得,所以稱為法無我。這就是大乘行者所證的諸法無我,是從第八識如來藏的立場來說。那二乘人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二乘人未得大乘行者所證的法無我。
接著,我們來說「涅槃寂靜」。二乘無學聖人入無餘涅槃,是滅盡十八界,在無餘涅槃中沒有色身與六塵境界,乃至六識及第七識意根也都不存在,絕對的寂靜,已經滅盡三界一切法,所以是涅槃寂靜。然而,無餘涅槃中有本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空無斷滅;而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就是從來不起六塵覺觀,從來都不與六塵境相應,無餘涅槃正是祂獨住的境界,無見聞覺知,所以是涅槃寂靜。
三法印就是要依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說一切法是緣生緣滅,沒有真實自在的體性,所以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如果只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生滅法來解說三法印,那就成為以緣生法來解說緣生法,當然都是落在生滅法中。佛是以涅槃寂靜的第八識來說不生不滅;以涅槃寂靜的第八識為因,然後與諸緣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則,那就是生滅法。因此佛說:緣生緣滅的生滅法滅盡時,還有不生不滅的涅槃本際第八識不滅。例如,佛在《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中這樣開示:
【若聖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學:聖弟子!無始生死無明所著、愛所繫眾生,長夜生死往來流馳,不知本際。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無明大闇聚障礙,誰般涅槃?唯苦滅、苦息、清涼、沒。】(《雜阿含經》卷二十六)
意思是說:如果聖弟子已經成就「信、進、念、定、慧」五根中的信根時,就會這樣修學:知道眾生都是無始以來被生死無明所繫縛執著,被我愛所繫縛,而在無明的漫漫長夜中,不斷地生死往來流轉奔馳,都不知道自己的本際。有無明為因的緣故,所以才會有生死;這個因如果永盡而不存在時,就沒有生死無明的這個大闇積聚的障礙了;因為五陰十八界全都滅盡了,那時又是誰能進入無餘涅槃中呢?其實就只是生死苦斷滅,種種痛苦息滅了,清涼而無惱熱,自己滅失了。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當我執斷除後,捨報時滅盡五陰十八界的自己全部,已經完全無我無人了,那時就是無餘涅槃。既然已經滅盡自己,自己已經不存在了,還能有誰入住無餘涅槃中呢?所以 佛反問說:「誰般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是滅掉五陰十八界的自己全部,沒有絲毫蘊處界的自己可以繼續存在,所以涅槃乃是入胎識獨住的境界。入無餘涅槃時是滅掉自己,而沒有「自我」可以進入無餘涅槃中的。所以,入涅槃的真實義是把自己全部滅掉,而本識入胎識是本來就沒有生死的,祂本來就是涅槃的。這段經文的開示就證明了本際是確實存在的。
那教證如此,在理證上也一樣是可以證明無誤。這個萬法實際涅槃本際的入胎識是確實存在,也是確實可以親證。到今天,正覺同修會之中已有四百多人親證了,而將來也會有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佛弟子繼續親證,這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能夠達到這入胎識本際,就不會再誤認識陰自己或者識陰六識的自性為真我,也不會再對蘊處界全部滅除以後是否墮入斷滅空中有所疑慮。
二乘聖人只是修斷我執、我見,捨壽後能將自己滅盡而成為無餘涅槃就夠了;他們都不必親證入胎識如來藏,不必親證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但是他們心中必定確信,滅盡蘊處界所攝的一切自我以後並不是斷滅空,而是仍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實存不滅,就是仍有入胎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不滅;這樣才能說無餘涅槃是常,是清淨而無惱熱,是寂靜,是滅度,是真實。二乘聖人因為能夠絲毫無恐懼地滅盡自己,成為無餘涅槃,就是因為這樣子信受,然後才能度到永離生死的彼岸,永遠不再受生於三界中,解脫三界生死苦。所以稱為「滅度」而不稱為「生度」。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什麼明明滅度無量、無邊、無數眾生,卻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呢?因為《金剛經》所說的,就是這個離六塵境、眾生各自本有的金剛心如來藏。當眾生滅度後的無餘涅槃中,唯有金剛心如來藏獨自存在,已經沒有眾生五陰十八界任何一法了,當然不能說有眾生能度到解脫的彼岸成為得度者。
所以,入胎識如來藏這個本際識,護持了阿含解脫道,使阿含道不會墮入斷滅見、斷滅空中,阿含解脫道的一切法義,其實都是以這個本識入胎識為依、為護、為法、為本。由此可證,佛說三法印的涅槃寂靜,是三法印中最重要的一環;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都是以涅槃寂靜為中心,不可少了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無常、無我;因為離開了涅槃寂靜的第八識如來藏來說無常、無我,那就成為無因論,成為斷滅空。
像有人主張「緣起」的三法印,認為說:「以緣起是空相應,所以解悟緣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滅;而緣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緣起而成立。三法印中的無常與涅槃,即可依無我——緣起性空而予以統一。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緣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同時,因為緣起即空,所以能從此而通達實相。大乘所發揮的空相應緣起,究其實,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論題。緣起法的不生不滅,在《阿含經》中是深刻而含蓄的。」
很明顯地,他是以諸法無我印,作為諸行無常與涅槃寂靜這二印的根源,就是將五蘊十八界沒有真實常住我的無我空相,當作是萬法的根源;因而認為三法印可以以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來加以統一。
所以他說:「無常與常的貫徹,即在這緣起的空無我中建立。照上面說,一切法都是緣起的,沒有真實性,所以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生滅都是緣起本空的。緣起法的歸於滅,說它是空,這不是因緣離散才是滅、是空,當諸法的生起時,存在時,由於了無自性可得,所以是如幻如化,空的、寂滅的。從無我而深入的本空、本寂滅、本性不生不滅,即在這緣起的生滅無常中看出。生滅無常,即是空無我的;空無我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是生滅無常的。這樣,緣起法的本性空——無我,就貫徹了三法印。」
從這些主張來看就可以知道,他所說的緣起性空呢,是蘊處界無我的空,就是以蘊處界滅後的「空無」為空。所以我們就可以判斷,他所說的緣起、所開顯的空義是空無的空,是蘊處界滅後無法的空,是沒有真實體性的緣起性空法,其實是緣生性空法;那顯然不是 佛陀所說真實存在,而且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空性如來藏。因為,以緣生性空的蘊處界滅後空無一法,而顯現的空相法、虛相法,來當作涅槃寂靜的空性,並不是 佛所說的本來就不生、未來也將永遠不滅的涅槃本際;因為無法就無自性,那又是誰涅槃寂靜呢?涅槃寂靜正是非蘊處界法的如來藏獨存的狀態,而說為涅槃寂靜,這是真實存在可證的。像他這樣把蘊處界有生有滅、生滅無常、空無自性的空無我,說為就是本來無生、永遠不滅、不生不滅的空性,那就真的像他自己所說的「生而不起有見,滅而不起無見」,都只是他自己心中虛妄建立的戲論。以這樣貫徹統一的三法印來印證是為佛法,必定會墮入斷滅邪見中。即使有人說法符合他這樣的緣起三法印,也是錯誤的法,絕對不可以說是佛法。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31 08:10:41 |
|
|
感谢佛教正觉讲师团的精彩演讲! 祝各位老师菩萨新年元旦快乐!
小百合 敬上 顶礼 合十
(答疑和概说的前40讲,各已有文稿转载于文后.)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