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5 15:44:31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跟各位来分享观像念佛法门。那我们上一集跟各位说明到,大精进菩萨思惟「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 」也就是说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没有见闻觉知的,它是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虽然有这个形象,但是没有眼根的作用,乃至于耳根的作用,乃至于意根的作用,也没有办法去触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就像《心经》里面说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能够知道法的是我们的觉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论是善法、恶法、工巧、无记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够知道法就是我们的觉知心,那就像这个画像一样,它是非见非闻,那法也是非见非闻的,法也是没有见闻觉知的。
那紧接着大精进菩萨继续这样的思惟,继续这样子作思惟:「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89)也就是说,就像这样子的一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一切诸法也是这个样子,一切诸法也像这个画像一样,不是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无色界所含摄的,不是欲界所含摄的。因为这个画像它是纸画的,它本身并没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没有色界的福报和禅悦,也没有无色界的心的活动,所以它并不是欲界所含摄,也不是色界所含摄,也不是无色界所含摄。那三界众生处于欲界、色界还有无色界,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因为不离五阴。因为有了五阴,才会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离五阴的作用,不离五阴其中任何一一阴的作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需求。只有意识的觉知心、只有五阴,才会是欲界所含摄,无色界所含摄,色界所含摄,但是这个画像并不是五阴,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摄。那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它并不是五阴,并不是三界,三界法是众生能知法,但是法并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事有分别,理不离如。」「事有了分别」是因为我们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别。但是真如理体同时有这样的,同是一个真如的本体,所以三界虽然有别,但是能够同入涅槃门。不是说你必须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够进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样能够入到真如理体,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参禅一样能够证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体。所以,这是所有的三界众生都不离这样一个真如本体,但是又现行于三界里面。
所以我们修行,其实是「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 「方便有多门」其实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执着说「修学佛法这个,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你们就是只说如来藏这一个法呢?为什么只有如来藏这个法能够证悟呢?」那这个就是完全于事、于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虽然是有多门,但是人家后面还有一句,叫作「归元无二路」,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如何修行全部都是归到这个无二路,这个无二门这个无门之门,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这个真心——这个真如、这个如来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归元无二路」。都是回到这个理体上面来。
这个大精进菩萨继续思惟,接着如何思惟呢?他继续思惟说:【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 (《大宝积经》卷89 )那就是说这个画像,它本来是无情的,所以它是无取无舍的。它是实在吗?如果说它是实在,它又是无常、会毁坏的。那说它是虚有的吗?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触摸,所以它是非实非虚,这个画像它是「非实非虚」的。那「非生死非涅槃」,这个画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画像是无情的,所以它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但是诸法还有如来身相也是跟这个画像是一样的,它是非实非虚,非取非舍。因为能取三界六尘万法,正是我们的这个觉知心,但是这个如来藏,这个诸法 ,乃至于这个如来的身相,祂是无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尘万法,因为无取所以无舍,所以祂是非取非舍。但是祂又是非实的,因为祂是无心相心。众生都是执着什么为实在呢?就是执着五阴为实在,但是这个五阴是幻灭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实在的,所以说这个如来藏这个法,祂是非实;但是又说非虚是指说,虽然祂出生了这些蕴处界诸法,但是祂的真如实体,祂是有实体的,祂是有一个本体的,不是虚妄想构想出来的,所以叫做「非实非虚」。 「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说,众生其实都是在如来藏的表层上面生生死死流转不停,但是如来藏的本体,祂本身是没有生死的,那因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没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详细思惟完以后,因经过这样观像念佛、观如来身的时候,如实的了知如来的真实的法身(真如的体性),那在一昼夜之间,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还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心,这个就是已经过了四禅的功夫,才有办法具足四无量心;而且具足了辩才无碍、说法无碍,能够接受质难;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经》里面所说的初地菩萨的大乘照明三昧;再来得了净天眼,也得了净天耳,因为有了净天眼,所以能够见到东方无数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见,也得到了净天耳,能够亲闻东方无数诸佛佛界说法,而且能够信受奉行。那在这样子勤行精进,满足七日以后,「以智为食」也就是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那因为以智慧为食物,不食世间的供养,就引得天人来供养,所以一切诸天散花供养。那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念佛以后,得到了这样子的功德。
那进而进一步,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又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说:【时大精进不被袈裟,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 】(《大宝积经》卷89 )
这里就说,到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他不披袈裟,也不见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观已,这样子的观察以后,成就了大智慧,用这样子的大智慧能够完全见到十方无数诸佛的世界,而且能够听到十方无数诸佛的说法。那这个就很奇怪,为什么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那这样子的观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们不是说,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吗?我们修学佛法,不是就是要见自性佛吗?乃至于见报身佛、乃至于见化身佛,也是非常殊胜的啊!我们不是说修学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大精进菩萨不披袈裟、不见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够成就大智慧呢?那我们就必须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么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为什么不出家?大精进菩萨原来对他的父母亲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经获得出家的允许,现在又说不出家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实明白出家的意思。那这个出家真实出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套一句《金刚经》的句法,就是「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进菩萨就是透过观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体,知道了《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为什么「所谓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们来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几种?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么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发,着染衣,这样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没有出家相,因为真如无相,所以没有出家相,离开五阴宅这个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须要离开五阴宅,必须要离开三界这个家;而且离开了三界,在三界而离开三界,在三界又无妨真如本体能够离开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后,这样子才是真出家。那大精进菩萨是哪一种出家呢?大精进菩萨就是真出家。大精进菩萨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现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会六尘,不属于五阴,不摄属在三界里面,祂本身就已经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经是出家了,祂本来就出家了,所以不会想要披衣,也没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没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身,所以祂没有想要披衣,没有地方披衣,也没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无形无相,祂不会六尘。所以大精进菩萨这个时候说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来藏真如本性,祂原来本来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们说会披衣的,正是我们这个五阴。所以大精进菩萨因为心离五阴的系缚,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离开五阴的系缚,这个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们说出家有四种: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开悟,也明心见性,见了自性弥陀,这种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发着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点的话,还会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虽然没有明心开悟,但是他还属于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较严重一点,还继续的贪着五欲的贪着,那这个在身出家心不出家这个,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种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萨,现菩萨身开悟明心,虽然没有剃发着染衣,但是实际上心已经出家了,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种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这个就是一般的凡夫众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阴家,心也在五阴家,那永远都在五欲里面打滚,这个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达摩大师在这边有说:【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发,白衣亦是佛;若不见性,剃除须发亦是外道。 】(《达摩大师血脉论》卷1)那这边就讲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说出家并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须发着衣,也就是说必须见自本心。见自本心的话,不剃除须发着白衣一样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见性,虽然你剃除须发一样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须要亲见本性,要亲见如来。菩萨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面,其实大部分都是现在家身的。我们看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里面,有五个是等觉菩萨、补处菩萨,有五位是现出家身的菩萨,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萨。那我请问各位:那观世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大势至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弥勒菩萨所现的是什么身呢?四大菩萨里面所现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萨里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萨祂现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来衡量出家或是没有出家。
那大精进菩萨到这个时候又说:「亦不见佛。」那为什么不见佛呢?不是我们就是要求见佛吗?要求见,能够以见佛为殊胜吗?那为什么这个时候又说不见佛呢?因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无形无相的,不是物质,不可见的。那这个真如祂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般人误以为应身佛,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所应身在这个世界所出生的释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灭了,佛就已经不见了。但是佛色身虽然入灭还有报身,佛的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那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每一好里面有八万四千光,每一个光里面又有八万四千好。那这个是天人还有天主所见的报身佛,那天人天主以为报身佛就是佛,那这个报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无形无相,非物质,不可见的,所以说佛不可见,所以说「亦不见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么呢?因为禁戒是因为五阴才有,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渐制的。禁戒是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本来没有禁戒,佛把每一个人都当成完人,假定不会犯错。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根器纯善,所以不用制戒,从初转法轮的五比丘,证阿罗汉果,整个僧团都没有这个问题,佛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后来弟子越来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诉了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种种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来越多。所以禁 戒在世间是因为有五阴,所以有了五阴以后,会人与人互相接触,那人与人互相接触以后,慢慢的事情就会有了变化,那这些事情的变化,有一些事情会对僧团有不好的影响,对僧团的修行有不好的影响,所以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这些禁戒就要让众生能够依止于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这些禁戒是谁在守的呢?这些禁戒是谁才有办法守这些禁戒呢?是五阴才会去守这些禁戒,因为五阴才能够做,五阴才会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够去做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会去做譬如说杀人、盗窃、妄语、邪淫等等的这些恶业。因为有可能会去造这些恶业,所以佛才会制这些禁戒。因为要有色身还有嘴巴才能做,没有了色身要怎样做呢?没有了色身,没有这个意识心,如何的去造作这些业呢?没有意识,没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设立禁戒就是因为有五阴而设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阴,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大精进菩萨亲证了真如的境界,真如无形无相,没有嘴巴,没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 》里面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这个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来藏,并不是意识心,这个是很多人误会的地方。
大精进菩萨经过这样子的观察完成以后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这样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见十方无量诸佛世界,而且能够听闻十方无量诸佛在说法。因为有很深的禅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彻底,成就了大解脱、大智慧的境界,这样才有办法能够完成这样子的一个功德,才有办法真正的「亦不见佛、不受禁戒」,还有再来就是说,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为祂本来就已经是出家身了。
那我们今天观像念佛已经全部都已经讲完了,从下一集开始我们正光老师将要为我们说明观想念佛。
那今天时间已经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3/38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03 08:20:56 |
|
|
第三十八集 觀像念佛(三)
正文老師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來分享觀像念佛法門。那我們上一集跟各位說明到,大精進菩薩思惟「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也就是說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沒有見聞覺知的,它是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沒有色聲香味觸法。雖然有這個形象,但是沒有眼根的作用,乃至於耳根的作用,乃至於意根的作用,也沒有辦法去觸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就像《心經》裏面說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能夠知道法的是我們的覺知心,但是法本身是不自知的,法法如是,法法皆是不自知。不論是善法、惡法、工巧、無記法,或是十八界法、或是涅槃法,法的本身它都是不自知的。能夠知道法就是我們的覺知心,那就像這個畫像一樣,它是非見非聞,那法也是非見非聞的,法也是沒有見聞覺知的。
那緊接著 大精進菩薩繼續這樣的思惟,繼續這樣子作思惟:「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也就是說,就像這樣子的一個畫像一樣,它不是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一切諸法也是這個樣子,一切諸法也像這個畫像一樣,不是色界所含攝的,不是無色界所含攝的,不是欲界所含攝的。因為這個畫像它是紙畫的,它本身並沒有欲界的欲的需求,也沒有色界的福報和禪悅,也沒有無色界的心的活動,所以它並不是欲界所含攝,也不是色界所含攝,也不是無色界所含攝。那三界眾生處於欲界、色界還有無色界,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因為不離五陰。因為有了五陰,才會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不離五陰的作用,不離五陰其中任何一一陰的作用,所以才會有這樣的需求。只有意識的覺知心、只有五陰,才會是欲界所含攝,無色界所含攝,色界所含攝,但是這個畫像並不是五陰,所以不是三界所含攝。那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它並不是五陰,並不是三界,三界法是眾生能知法,但是法並不自知,法不知道所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事有分別,理不離如。」「事有了分別」是因為我們欲界有欲界的需求,所以有事相上的分別。但是真如理體同時有這樣的,同是一個真如的本體,所以三界雖然有別,但是能夠同入涅槃門。不是說你必須要打坐修定到色界才能夠進入涅槃的境界,欲界念佛一樣能夠入到真如理體,入到涅槃的境界,那參禪一樣能夠證悟真如本性,入到真如理體。所以,這是所有的三界眾生都不離這樣一個真如本體,但是又現行於三界裏面。
所以我們修行,其實是「方便有多門」,但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其實就是修行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就執著說「修學佛法這個,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什麼你們就是只說如來藏這一個法呢?為什麼只有如來藏這個法能夠證悟呢?」那這個就是完全於事、於理全部都搞混了。事修上面雖然是有多門,但是人家後面還有一句,叫作「歸元無二路」,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如何修行全部都是歸到這個無二路,這個無二門這個無門之門,也就是禪宗所說的這個真心——這個真如、這個如來藏——所以任何的修行,全部都是「歸元無二路」。都是回到這個理體上面來。
這個大精進菩薩繼續思惟,接著如何思惟呢?他繼續思惟說:【如此畫像……非取非捨……,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89 )那就是說這個畫像,它本來是無情的,所以它是無取無捨的。它是實在嗎?如果說它是實在,它又是無常、會毀壞的。那說它是虛有的嗎?它分明,眼前分明又可以觸摸,所以它是非實非虛,這個畫像它是「非實非虛」的。那「非生死非涅槃」,這個畫像,生死涅槃是有情的畫像是無情的,所以它沒有生死,沒有涅槃。但是諸法還有如來身相也是跟這個畫像是一樣的,它是非實非虛,非取非捨。因為能取三界六塵萬法,正是我們的這個覺知心,但是這個如來藏,這個諸法,乃至於這個如來的身相,祂是無取的,它是不取三界六塵萬法,因為無取所以無捨,所以祂是非取非捨。但是祂又是非實的,因為祂是無心相心。眾生都是執著什麼為實在呢?就是執著五陰為實在,但是這個五陰是幻滅的,是祂所出生的,所以它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所以它是不實在的,所以說這個如來藏這個法,祂是非實;但是又說非虛是指說,雖然祂出生了這些蘊處界諸法,但是祂的真如實體,祂是有實體的,祂是有一個本體的,不是虛妄想構想出來的,所以叫做「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就是說,眾生其實都是在如來藏的表層上面生生死死流轉不停,但是如來藏的本體,祂本身是沒有生死的,那因為祂本身就是涅槃城,所以祂就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祂本身是涅槃城,所以沒有必要取涅槃,所以叫作非生死非涅槃。
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詳細思惟完以後,因經過這樣觀像念佛、觀如來身的時候,如實的了知如來的真實的法身(真如的體性),那在一晝夜之間,便具足了五神通,也就是具足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還有宿命通;也具足了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心,這個就是已經過了四禪的功夫,才有辦法具足四無量心;而且具足了辯才無礙、說法無礙,能夠接受質難;而且得到了普光三昧,普光三昧是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也就是《楞伽經》裏面所說的初地菩薩的大乘照明三昧;再來得了淨天眼,也得了淨天耳,因為有了淨天眼,所以能夠見到東方無數佛界,而且超鬼神所見,也得到了淨天耳,能夠親聞東方無數諸佛佛界說法,而且能夠信受奉行。那在這樣子勤行精進,滿足七日以後,「以智為食」也就是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那因為以智慧為食物,不食世間的供養,就引得天人來供養,所以一切諸天散花供養。那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念佛以後,得到了這樣子的功德。
那進而進一步,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又說了一句話,這一句話說:【時大精進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如是觀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見十方阿僧祇佛,聞佛說法。】(《大寶積經》卷89 )
這裡就說,到這個時候,大精進菩薩他不披袈裟,也不見佛,也不受持禁戒,如是觀已,這樣子的觀察以後,成就了大智慧,用這樣子的大智慧能夠完全見到十方無數諸佛的世界,而且能夠聽到十方無數諸佛的說法。那這個就很奇怪,為什麼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那這樣子的觀法,反而成就大智慧呢?我們不是說,出家的功德有多大嗎?我們修學佛法,不是就是要見自性佛嗎?乃至於見報身佛、乃至於見化身佛,也是非常殊勝的啊!我們不是說修學佛法,就要受持禁戒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 大精進菩薩不披袈裟、不見佛、不受禁戒,反而能夠成就大智慧呢?那我們就必須要探究一下:披袈裟是什麼意思呢?披袈裟就是出家的意思,那不披袈裟就是不出家。那為什麼不出家?大精進菩薩原來對他的父母親辛辛苦苦的求出家,而且已經獲得出家的允許,現在又說不出家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悟到了真如,悟到了真實明白出家的意思。那這個出家真實出家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那我們套一句《金剛經》的句法,就是「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大精進菩薩就是透過觀像念佛,悟到的真如理體,知道了《金剛經》裏面所說的「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
那為什麼「所謂出家,即非出家,是名出家」呢?那我們來探究一下:出家有哪幾種?出家有出世俗的家,也有真出家。那什麼叫作出世俗的家?出世俗的家就是表相出家,也就是剃髮,著染衣,這樣子是表相出家。那真出家,就是出三界的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沒有出家相,因為真如無相,所以沒有出家相,離開五陰宅這個家才叫作真出家。所以出家必須要離開五陰宅,必須要離開三界這個家;而且離開了三界,在三界而離開三界,在三界又無妨真如本體能夠離開三界。也就是悟明了本心以後,這樣子才是真出家。那 大精進菩薩是哪一種出家呢?大精進菩薩就是真出家。大精進菩薩悟了真如佛性,在真如佛性了了現前,所以真如佛性祂不會六塵,不屬於五陰,不攝屬在三界裏面,祂本身就已經出了三界家了,祂本身就已經是出家了,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不會想要披衣,也沒有地方可以披衣,也沒有需要披衣。想要披衣、需要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身,所以祂沒有想要披衣,沒有地方披衣,也沒有必要披衣,所以真如無形無相,祂不會六塵。所以 大精進菩薩這個時候說祂不再披衣了,祂不披衣所以真正的不披衣,就是如來藏真如本性,祂原來本來祂就不披衣的。所以我們說會披衣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所以 大精進菩薩因為心離五陰的系縛,所以叫做真出家。如果不是離開五陰的系縛,這個就是表相出家。
所以我們說出家有四種:有身出家而心出家;也有身出家有心不出家;有身不出家心出家;有身也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那身出家、心出家指的就是:表相出家,披了衣而且也開悟,也明心見性,見了自性彌陀,這種人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有的人是:身出家心不出家,只是表相剃髮著染衣,但是心不出家;有的好一點的話,還會安住在佛法上面,安住在念佛上面,但是雖然沒有明心開悟,但是他還屬於身出家心不出家;那有的人比較嚴重一點,還繼續的貪著五欲的貪著,那這個在身出家心不出家這個,是等而下之的。那另外有一種人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也就是菩薩,現菩薩身開悟明心,雖然沒有剃髮著染衣,但是實際上心已經出家了,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個就是一般的凡夫眾生,也不知道修行,他身也在五陰家,心也在五陰家,那永遠都在五欲裏面打滾,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達摩大師在這邊有說:【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達摩大師血脈論》卷1)那這邊就講得非常清楚的,也就是說出家並不是在表相,不是剃除鬚髮著衣,也就是說必須見自本心。見自本心的話,不剃除鬚髮著白衣一樣是出家。那如果是不見性,雖然你剃除鬚髮一樣是外道。所以,真的出家就是必須要親見本性,要親見如來。菩薩在修學佛法的過程裏面,其實大部分都是現在家身的。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裏面,有五個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有五位是現出家身的菩薩,其他的四十二位全部是在家菩薩。那我請問各位:那觀世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大勢至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彌勒菩薩所現的是什麼身呢?四大菩薩裏面所現是出家身的就是……五大菩薩裏面就是只有地藏菩薩祂現出家身,所以不要以表相來衡量出家或是沒有出家。
那 大精進菩薩到這個時候又說:「亦不見佛。」那為什麼不見佛呢?不是我們就是要求見佛嗎?要求見,能夠以見佛為殊勝嗎?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又說不見佛呢?因為真正的佛就是真如,那真如是無形無相的,不是物質,不可見的。那這個真如祂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般人誤以爲應身佛,也就是兩千五百年前,所應身在這個世界所出生的 釋迦牟尼佛是真佛,那佛色身入滅了,佛就已經不見了。但是 佛色身雖然入滅還有報身,佛的報身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那每一種隨形好裏面,每一好裏面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個光裏面又有八萬四千好。那這個是天人還有天主所見的報身佛,那天人天主以為報身佛就是佛,那這個報身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佛的常住法身。所以佛的常住法身是無形無相,非物質,不可見的,所以說佛不可見,所以說「亦不見佛」。
那「不受禁戒」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禁戒是因為五陰才有,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形象,所以不受禁戒。禁戒是因事制戒,因事漸制的。禁戒是僧團剛建立的時候,本來沒有禁戒,佛把每一個人都當成完人,假定不會犯錯。剛開始的時候,每個人根器純善,所以不用制戒,從初轉法輪的五比丘,證阿羅漢果,整個僧團都沒有這個問題,佛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完人。但是到後來弟子越來越多,根器不同,做不如法的事,所以有人就告訴了 世尊,世尊因而制定了種種的戒,不如法的事越多,禁戒也越來越多。所以禁戒在世間是因為有五陰,所以有了五陰以後,會人與人互相接觸,那人與人互相接觸以後,慢慢的事情就會有了變化,那這些事情的變化,有一些事情會對僧團有不好的影響,對僧團的修行有不好的影響,所以 佛就慢慢的制定了戒律,制定了禁戒。制定了這些禁戒就要讓眾生能夠依止於戒,不可以做不好的事情,不可以做不好的事。
那這些禁戒是誰在守的呢?這些禁戒是誰才有辦法守這些禁戒呢?是五陰才會去守這些禁戒,因為五陰才能夠做,五陰才會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色身才能夠去做這些不如法的事情,色身才會去做譬如說殺人、盜竊、妄語、邪淫等等的這些惡業。因為有可能會去造這些惡業,所以 佛才會制這些禁戒。因為要有色身還有嘴巴才能做,沒有了色身要怎樣做呢?沒有了色身,沒有這個意識心,如何的去造作這些業呢?沒有意識,沒有意根,如何造作?如何能想呢?所以設立禁戒就是因為有五陰而設的。真如既然不是五陰,如何能守戒法呢?所以 大精進菩薩親證了真如的境界,真如無形無相,沒有嘴巴,沒有色身的形象,所以不受禁戒。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裏面說的「心平何勞持戒」,這個心平的平心就是指的就是如來藏,並不是意識心,這個是很多人誤會的地方。
大精進菩薩經過這樣子的觀察完成以後就成就了大智慧,成就了這樣的大智慧,清清楚楚的看見十方無量諸佛世界,而且能夠聽聞十方無量諸佛在說法。因為有很深的禪定的功夫,再加上大悟徹底,成就了大解脫、大智慧的境界,這樣才有辦法能夠完成這樣子的一個功德,才有辦法真正的「亦不見佛、不受禁戒」,還有再來就是說,也不用披袈裟不再出家了,因為祂本來就已經是出家身了。
那我們今天觀像念佛已經全部都已經講完了,從下一集開始我們正光老師將要為我們說明觀想念佛。
那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祝福各位同修: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