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 出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的一位印度太子。太子的
名字叫悉答多,后来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
无常的痛苦,于是出家学道,最后证悟成佛。他的弟子们在他
辞世后, 把他四十九年来所宣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情况道理,
整理记录了下来,并且成立了组织,然后以最诚恳最恭敬的心
情,称呼他们的老师悉答多太子为释迦牟尼佛,并且认为释迦牟
尼佛是他们这个团体最伟大的老师与创建者。佛有三身:法身、
化身、报身。所以,释迦牟尼佛现仍在色究竟天说法。
宇宙生命之实相,三界万法之根源——真如佛性,空性如来藏
也。世出世间一切万法莫不由此空性生,万法从此法界流出。
空性宝海汪洋浩瀚,十方诸佛悉穷源底;十方佛、释迦牟尼佛
出现于世为一大事因缘: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释迦世
尊示现于世,为度此世刚强难伏罪苦众生,同入大乘空性宝海。
用四种悉檀,方便施设三乘、五时三教。故佛法有小乘、大乘
之差别.
四种悉檀:
世界悉檀, 对治悉檀, 各各人悉檀,第一义悉檀.悉檀者:谓宗
义、即佛法之主旨;亦名遍施、成就之意。施设四种主要宗旨
而度众生。
一、 世界悉檀者:佛世尊为众生宣说世界之成住坏空、五阴之
生住异灭。世界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合名;欲界中五趣
杂居、兼含地狱;五阴亦名世界,五阴之生住异灭及各类有情
之五阴差别,皆属世界悉檀。三界之成住坏空,皆有所由,非
自然起灭;人间有情之所从来,语言名相之出现,社会制度之
建立等,皆有所由。
二、 对治悉檀者:佛世尊依学人之根器用不同之方法对治,令
出三界。如对于瞋心重的人教以慈心观;对于贪心重的人教以
不淨观; 对无明痴心重的人教令修学十二因缘之缘起性空观 —
—谓此起故彼起,此灭故彼灭;凡此皆名对治,针对过失之重
者而治理。
三、 各各人悉檀者:佛世尊隨于不同根器之人施于不同之教。
人之根性八万四千之差别,須依人设教;主旨固然必同,施教
可以互异。依各人之根性修习相应之法门。如舍利弗尊者有二
弟子,一为金师之子,尊者教令修不淨观;其二弟子为屠夫之
子,舍利弗尊者教令修数息观;此二弟子久修无功;佛知后令
彼二人互换;金师子改修数观,屠夫之子改修不淨观;不久二
人俱成阿罗汉。以上三种悉檀是方便悉檀,最终归入第一义悉
檀。
四、 第一义悉檀者:佛世尊见众生因缘已熟,说诸法实相:
宇宙生命之实相——三界万法之根源——每一个众生各自独尊
的自性佛,即是每一个众生的持身识——阿赖耶识。大乘如来
藏空性中之中观类智,及地上菩萨道种智。佛地一切种智。
凡二乘相空及缘起性空之法,悉是佛之方便施设权法,不及实
相之义;乃从佛法中方便析出,以度畏惧生死之人,令其现生
实證无馀涅磐不畏生死,廻心而修菩萨之道;虽共大乘菩萨法
道,而非究竟,不及第一义。《法华经》云:“十方唯一乘,无
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是故第一义悉檀者唯大
乘中有,二乘中无。
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五时者:
一、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
严报身于天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
二、七日后以应化身行人间,觅憍陈如五人, 于鹿野苑说声闻
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
三、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著“我空法有
”,此第三时。
四、由此能兴论主,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
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磐经 ……”等如
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爭化为乌有,融合
圆满,此第四时。
五、 佛示涅磐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三教圆满,
此第五时。
三教者:
初转法Lun:声闻相空之教;说五阴十八界诸法空相,乃根本义。
二转法Lun:大乘般若空性教;说般若中观空性,乃深奥义。
三转法Lun:如来藏唯识教;说唯识种智 ,乃微妙义。
佛乃是证得一切种智,具足了知一切法的实相,无有一法不如实知,
具足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等无量无边
的功德,能够应众生根器深浅,而说无量无边的法要来利益众生。
(正江 / 文)
佛法的根本知见
1. 十八界法
十八界法即:六根、六尘、六识,合称为十八界法。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
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体。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
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
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
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是意根。
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
“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十
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
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生
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
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
而断我见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
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
乐、我、净”的真我。
2. 五蕴
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
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
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
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
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故《心经》说“五蕴皆空”。
3. 名色
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一切
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色,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
五蕴合称名色。)
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
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道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
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
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成为佛的弟子;如大迦叶尊
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都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
佛陀破尽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
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
无常、无我,灭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
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
的我,涅槃后并不是断灭空。
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
二乘菩提及涅盘,破尽了常见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
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
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深难解了。
4. 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
识、阿赖耶识。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上末那识(意
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
藏)生出来的。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
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阿赖耶识虽然能生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也没有思量性,
没有证自证分——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
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盘之中只有它。此阿赖耶识
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
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
、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
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
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