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8 11:41:19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要来跟各位谈谈: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在哪里?
要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想要请大家先一起来思考一个相关的问题:在家学佛容易?或者是出家学佛容易?所以理当先要来思考一下,在家与出家的真实义。可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有人以已经出家的身分,或者是说以世俗上表相的在家与出家来讨论。可是,今天我们希望说,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乃至可以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来作说明跟讨论。
「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所以进一步才能够除去三界的烦恼;那这个部分初步的是要指证解脱果,初步的至少要分证初果向,这样才叫作出家。
我们先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的一段文字:【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表面上看起来,维摩诘菩萨好像有一点在跟佛唱反调的味道,其实不然。佛的说法一向就有很多层面,所以才会有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这个事实。当然,出家一词有着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差别。出世俗家的同时,应当征得父母乃至配偶、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证出家法,却是心地法门,它是不着外相的,它只论说是不是已经心得决定。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愿上发出家心,乃至说发现亲证法界实相,进一步决定承担世出世间法,这是在心地上证。所以这个意涵,其间的意涵跟前面是没有矛盾之处。
又比如说《大庄严法门经》卷下里面这么讲:【文殊师利言:「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何以故?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菩萨出家;非以自身披着染衣名为出家,勤断众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大庄严法门经》卷二)
文殊师利菩萨更是从法的亲证与否来说出家与在家,目的就是不要大众只从身相上来说,并且进一步希望能够提升众生对在家与出家真正意涵的认知。这就好像说,佛度五比丘证阿罗汉道之后,世间开始有了僧众,所以就说,开始有佛法僧三宝。佛的证量我们姑且不说,因为现在已经有很多众生是错误去领会的,乃至于说是故意去攀缘而浅化它。即便是「僧」这个字的定义,也已经有很多混淆,当然也就会产生种种的误会。五比丘一一均为僧,当然合起来就叫作僧众,当然位在三宝之数。请问到底以何为僧?以现剃发、着染衣的相为僧吗?从表相上来看,这当然也是对的,但是这样的定义却只限于表相上的僧宝;可是佛所说的僧更重于法的亲证,就好像说,五比丘其实是证阿罗汉道的。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再来看看《增壹阿含经》第四十九卷里面佛怎么说的:「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 (《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九)四双八辈指的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所以这样看来,实证佛法的僧,他的最低层次至少是要初果向,是要从法的实证上来看。
又譬如《佛藏经》卷上里面这么讲:「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佛藏经》)卷一)因为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也就是说身见是断不掉的,当然就不能称为僧。但是,可不要把身见这个身只局限在色身上面,因为执取六识身常住不灭也是身见所含的范围。而断了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也会随之而断;三缚结断了以后,位入初果。所以,其所说的僧也是从法的亲证与否上来定义。同时,假如把四双八辈再加上辟支佛向、辟支佛,相对于一般凡夫而言,就可以称为十圣。当然,这个部分是单从解脱道上的果证而言。
而菩萨从七住位开始,也能如同二乘人一样,于解脱果上至少分证初果以上,乃至于说还有超过二乘人所不能证,而与二乘法所不共的部分,那就是亲证法界实相。
因而,应当从能否基本的亲证出家法来讨论,乃至思惟说,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不同点。因为不管所示现的身相是什么,只要被虚妄的五欲——色声香味触,或者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旧是在家的状况。
所以,自己取三界的种种法来束缚自己,而不是三界法所能够束缚自己。再加上说,假如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为其作为依止,假如说这个人已经可以修得人天善法不堕恶道,那就已经算可贵的。然而,即使说都一直在人天往返,其实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说实在,这其实也不是一件可爱的事。所以,佛在《譬喻经》里面作了以下的譬喻: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告胜光王曰:「大王!我今为王略说譬喻,诸有生死味着过患,王今谛听,善思念之。乃往过去,于无量劫,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王曰:「是人云何受无量苦,贪彼少味?」】(《譬喻经》)
我们常在五欲之家的状况,就好像刚才《譬喻经》里面所说的游于无明长夜旷野的人,常被无常的恶象所追逐,往来于生死井之中。有时候学到了一点法,以为可以对治生死之苦,却仍然无法逃离黑白无常的掌控。因为从无始以来,一向执着四大的假我,贪爱点滴的五欲之蜜,又加上被错误的知见所影响,那当然就与老、病乃至死,常相左右。要是你不知道这个事实的话,可能就懵懵懂懂一生又过了一生。而在一世又过了一世之中,都是因为贪爱那一些点滴的五欲之蜜,因而广受了无量无边的苦恼。好一点的话,可以有多一点的五欲之蜜受用,生在人天之中;可是多半的情况,也免不了三恶道之苦啊!
所以,应当求真正可以出离三界家的法,而不是只在身相上的示现来作文章。因为的确有真正可以出离三界的法,祂是可以亲证的;不是只是拿来作学术的研究。当你初步分证出家法以后,比如说初果向或是初果,虽然你在解脱果上的证量还不具足,甚至于说还仍然有贪、瞋、痴——那当然这是相对于二果的薄贪瞋痴而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贪瞋痴,当然就已经少了很多了——可是,你毕竟真正的已经看到解脱生死的路是要怎么走了,而且也心得决定不会怀疑。当然,这样迈向具足解脱的果证是可以思量的。这要看说,每一个人的加功用行差别,乃至说有的人是要七返人天才能够出离三界。
但是,假如以这个为基础,再来进一步熏习世出世间法,也就是第一义谛的知 见,当然就一定会是如虎添翼;因为你一定会更加相信确定说,有一个万法所依的如来藏。假如说你暂时没有因缘进一步来熏习第一义谛的知 见,因为也许世间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出世弘法;但是平常修的一分的福、一分的慧,这个时候却好像有着超过于十倍乃至百倍的受用。这都是因为对法的信心已经不是以前那种状况所可以比拟的,当然这种情况距离亲证第一义谛就是指日可待的。
也许你会有一个疑问说:照你出家跟在家的定义,那么看起来,出家证了出家法以后,好像就有一种让人家觉得是修学事毕的感觉,毕竟你出家的定义是比现在佛门里面的标准是高很多。依于现在佛门里面的状况,你当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要请你静下心来思惟说:解脱道是不是在断我见以后就真的已经修学事毕?其实,它后面还有断我执跟断我所执,还要进一步去进行。再者说,难道佛法就只有解脱果吗?而声闻人的解脱果,乃至说他证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脱吗?以断我见为基础而开始进一步去求参禅明心,那才是菩萨的七住位,后面还得要满足十住位,然后十住位之后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等这么多的菩萨阶位,要一一去修证。这个初分证出家法,还真的是基础而已!
如今先不要说到四果或是佛果,单单我们说断我见以后,也就是说分证出家法,这个时候在修学佛法上会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们依着菩萨六度的道理,来跟大家简单地说明一下。
首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时候,虽然也熏习过「三轮体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时候,一定也会犹豫不决,多多少少会生起一念说「我是不是要布施?」那当然在这个同时,就对将来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减损的,同时的功德的受用也难以圆满。但是,假如你因为断我见的关系,能进一步去证三轮体空的一分功德,不但正在布施的时候能够多分的舍下悭贪,再加上知道说,三轮体空的背后有一个万法所依的本际以后,因为更相信因果的关系,所以未来所得的果报会转而更增胜,那真的是岂不妙哉啊!
你要是真的断了我见,于疑见、戒禁取见同时也自知自作证,而随之断除。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业突飞猛进的原因吗?
忍辱的部分。以前在修忍辱的时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经火冒三丈了,却要努力的跟自己说:忍耐,忍耐!可是,从真正断了我见以后,你会现观到说,生气的我、贪心的我、愚痴的我,种种的我竟然是虚妄的;乃至于说,在贪瞋痴的对象或是境界也是这个样子。所以这个时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无明火顿时会减损乃至消灭。那这一种不忍而忍,你得要亲自去体会一下,才会知道它其中的妙处。
以前在修精进的时候,能够克服外在的寒暑、远近等等,可是最难克服的就是什么? 「我受不了啦!」这就是心理上最大的障碍。一旦断了我见以后,你现观到蕴处界的我是虚妄的,虽然你还是要受限于色身的种种状况;但是你这个时候,因为为了法而精进的心,却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我」所可以比拟的。
在还没有断我见之前修于禅定,总是会看见自己有种种的妄念,那就只好如石压草的一样,去把那些妄念止住。那多半是事倍而功半,在禅定上的熏习跟修持,就没有太大的进展。断我见之后,不但可以发现说,自己要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可贵的是,你进一步知道,到底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从此以后,真正知道禅定的道理,这个时候你假如先把自己的习气、性障随分去消除,那将来到了该修禅定的阶段的时候,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真正断了我见生起的智慧,是让你可以逐渐了解如何迈向具足解脱的道路;同时,你不再会怀疑说有大乘法,也不再敢怀疑有一个万法所依的如来藏— —除非说你断的我见,不是很真确的断我见。因为这个时候,你一定会很清楚的看到,假如没有如来藏,不要说证阿罗汉果,就连证初果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我见一定会断不掉的。
因此说,不管外表所表现的身相是如何,只要继续在五欲上去贪着,就是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所以,这个在家学佛容易或者出家学佛容易的问题,应该就已经有一致的答案了。
今天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38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01 11:48:16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來跟各位談談: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在哪裏?
要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想要請大家先一起來思考一個相關的問題:在家學佛容易?或者是出家學佛容易?所以理當先要來思考一下,在家與出家的真實義。 可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有人以已經出家的身分,或者是說以世俗上表相的在家與出家來討論。可是,今天我們希望說,純粹依佛法上的義理,乃至可以兼顧表相上的攝受眾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上,來作說明跟討論。
「出家」這個詞,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與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頭、著染衣,當然這個染衣是指壞色衣,而不是光鮮亮麗的衣服。因爲, 先要有一個出離種種三界煩惱的表相上的示現,所以進一步才能夠除去三界的煩惱;那這個部分初步的是要指證解脫果,初步的至少要分證初果向,這樣才叫作出 家。
我們先來看看《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的一段文字:【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表面上看起來,維摩詰菩薩好像有一點在跟 佛唱反調的味道,其實不然。佛的說法一向就有很多層面,所以才會有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這個事實。當然,出家一詞有著出世俗家與出三界家的差別。出世俗家的同時,應當徵得父母乃至配偶、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證出家法,卻是心地法門,它是不著外相的,它只論說是不是已經心得決定。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願上發出家心,乃至說發現親證法界實相,進一步決定承擔世出世間法,這是在心地上證。所以這個意涵,其間的意涵跟前面是沒有矛盾之處。
又比如說《大莊嚴法門經》卷下裏面這麼講:【文殊師利言:「菩薩出家者,非以自身剃髮名爲出家,何以故?若能發大精進爲除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出家;非以自身披著染衣名爲出家,勤斷眾生三毒染心是名出家。」】(《大莊嚴法門經》卷二)
文殊師利菩薩更是從法的親證與否來說出家與在家,目的就是不要大眾只從身相上來說,並且進一步希望能夠提升眾生對在家與出家真正意涵的認知。這就好像說,佛度五比丘證阿羅漢道之後,世間開始有了僧眾,所以就說,開始有佛法僧 三寶。佛的證量我們姑且不說,因爲現在已經有很多猩清e誤去領會的,乃至於說是故意去攀緣而溁<幢闶恰干惯@個字的定義,也已經有很多混淆,當然 也就會產生種種的誤會。五比丘一一均爲僧,當然合起來就叫作僧眾,當然位在三寶之數。請問到底以何爲僧?以現剃髮、著染衣的相爲僧嗎?從表相上來看,這當 然也是對的,但是這樣的定義卻只限於表相上的僧寶;可是 佛所說的僧更重於法的親證,就好像說,五比丘其實是證阿羅漢道的。爲什麼這麼說?
我們再來看看《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九卷裏面 佛怎麼说的:「所謂僧者,四雙八輩,此名如來聖眾;可尊可貴,是世間無上福田。」(《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四雙八輩指的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所以這樣看來,實證佛法的僧,他的最低層次至少是要初果向,是要從法的實證上來看。
又譬如《佛藏經》卷上裏面這麼講:「於佛法中成就身見,不在僧數。」(《佛藏經》)卷一)因爲於佛法中 成就身見,也就是說身見是斷不掉的,當然就不能稱爲僧。但是,可不要把身見這個身只侷限在色身上面,因爲執取六識身常住不滅也是身見所含的範圍。而斷了身 見,疑見、戒禁取見也會隨之而斷;三縛結斷了以後,位入初果。所以,其所說的僧也是從法的親證與否上來定義。同時,假如把四雙八輩再加上辟支佛向、辟支 佛,相對於一般凡夫而言,就可以稱爲十聖。當然,這個部分是單從解脫道上的果證而言。
而菩薩從七住位開始,也能如同二乘人一樣,於解脫果上至少分證初果以上,乃至於說還有超過二乘人所不能證,而與二乘法所不共的部分,那就是親證法界實相。 因而,應當從能否基本的親證出家法來討論,乃至思惟說,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不同點。因爲不管所示現的身相是什麼,只要被虛妄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或者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舊是在家的狀況。
所以,自己取三界的種種法來束縛自己,而不是三界法所能夠束縛自己。再加上說,假如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可以為其作為依止,假如說這個人已經可以修得人 天善法不墮惡道,那就已經算可貴的。然而,即使說都一直在人天往返,其實也出不了生死之苦乃至八苦等等;說實在,這其實也不是一件可愛的事。所以,佛在 《譬喻經》裏面作了以下的譬喻: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告勝光王曰:「大王!我今爲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味著過患,王今諦聽,善思念之。乃往過去,於無量劫,時有一人,遊於曠野爲惡象 所逐,怖走無依;見一空井,傍有樹根,即尋根下,潛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於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龍。心畏龍蛇,恐樹根斷,樹根蜂蜜 五滴墮口,樹搖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復來,燒然此樹。」王曰:「是人云何受無量苦,貪彼少味?」】(《譬喻经》)
我們常在五欲之家的狀況,就好像剛才《譬喻經》裏面所說的遊於無明長夜曠野的人,常被無常的惡象所追逐,往來於生死井之中。有時候學到了一點法,以 爲可以對治生死之苦,卻仍然無法逃離黑白無常的掌控。因爲從無始以來,一向執著四大的假我,貪愛點滴的五欲之蜜,又加上被錯誤的知見所影響,那當然就與 老、病乃至死,常相左右。要是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的話,可能就懵懵懂懂一生又過了一生。而在一世又過了一世之中,都是因爲貪愛那一些點滴的五欲之蜜,因而廣 受了無量無邊的苦惱。好一點的話,可以有多一點的五欲之蜜受用,生在人天之中;可是多半的情況,也免不了三惡道之苦啊!
所以,應當求真正可以出離三界家的法,而不是只在身相上的示現來作文章。因爲的確有真正可以出離三界的法,祂是可以親證的;不是只是拿來作學術的研 究。當你初步分證出家法以後,比如說初果向或是初果,雖然你在解脫果上的證量還不具足,甚至於說還仍然有貪、瞋、癡——那當然這是相對於二果的薄貪瞋癡而 言,假如比起一般人的貪瞋癡,當然就已經少了很多了——可是,你畢竟真正的已經看到解脫生死的路是要怎麼走了,而且也心得決定不會懷疑。當然,這樣邁向具 足解脫的果證是可以思量的。這要看說,每一個人的加功用行差別,乃至說有的人是要七返人天才能夠出離三界。
但是,假如以這個爲基礎,再來進一步熏習世出世間法,也就是第一義諦的知見,當然就一定會是如虎添翼;因爲你一定會更加相信確定說,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 假如說你暫時沒有因緣進一步來熏習第一義諦的知見,因爲也許世間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出世弘法;但是平常修的一分的福、一分的慧,這個時候卻好像有著超過於十 倍乃至百倍的受用。這都是因爲對法的信心已經不是以前那種狀況所可以比擬的,當然這種情況距離親證第一義諦就是指日可待的。
也許你會有一個疑問說:照你出家跟在家的定義,那麼看起來,出家證了出家法以後,好像就有一種讓人家覺得是修學事畢的感覺,畢竟你出家的定義是比現 在佛門裏面的標準是高很多。依於現在佛門裏面的狀況,你當然會有這樣的想法,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我要請你靜下心來思惟說:解脫道是不是在斷我見以後就真 的已經修學事畢?其實,它後面還有斷我執跟斷我所執,還要進一步去進行。再者說,難道佛法就只有解脫果嗎?而聲聞人的解脫果,乃至說他證了四果,真的是究竟的解脫嗎?以斷我見爲基礎而開始進一步去求參禪明心,那才是菩薩的七住位,後面還得要滿足十住位,然後十住位之後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等這麼多的菩薩階位,要一一去修證。這個初分證出家法,還真的是基礎而已!
如今先不要說到四果或是佛果,單單我們說斷我見以後,也就是說分證出家法,這個時候在修學佛法上會是如何的事半功倍,我們依著菩薩六度的道理,來跟大家簡單地說明一下。
首先是布施的法。以前布施的時候,雖然也熏習過「三輪體空」,也就是施者、受者、所施物空;可是往往正在布施的時候,一定也會猶豫不決,多多少少會 生起一念說「我是不是要布施?」那當然在這個同時,就對將來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減損的,同時的功德的受用也難以圓滿。但是,假如你因爲斷我見的關係,能進 一步去證三輪體空的一分功德,不但正在布施的時候能夠多分的捨下慳貪,再加上知道說,三輪體空的背後有一個萬法所依的本際以後,因爲更相信因果的關係,所 以未來所得的果報會轉而更增勝,那真的是豈不妙哉啊!
你要是真的斷了我見,於疑見、戒禁取見同時也自知自作證,而隨之斷除。你於何種戒的施設是與解脫道有關的,已經能夠知其一二,不會再迷於外道的非戒 取戒,你才會初步的真正知道什麼叫作淨戒;也才能夠明白說,爲什麼它可以讓眾生邁向解脫的原因。這個時候,你的持戒就會漸漸遠離以前那種受束縛、被約束的 狀況,而更能夠歡喜而輕鬆的持戒。從此之後,於淨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當然,這樣一世一世的惡因緣就會越來越少。這難道不是說因爲這樣而使道業突飛猛進 的原因嗎?
忍辱的部分。以前在修忍辱的時候,常常看到自己,明明自己已經火冒三丈了,卻要努力的跟自己說:忍耐,忍耐!可是,從真正斷了我見以後,你會現觀到 說,生氣的我、貪心的我、愚癡的我,種種的我竟然是虛妄的;乃至於說,在貪瞋癡的對象或是境界也是這個樣子。所以這個時候,你就有可能心中的無明火頓時會 減損乃至消滅。那這一種不忍而忍,你得要親自去體會一下,才會知道它其中的妙處。
以前在修精進的時候,能夠克服外在的寒暑、遠近等等,可是最難克服的就是什麼?「我受不了啦!」這就是心理上最大的障礙。一旦斷了我見以後,你現觀 到蘊處界的我是虛妄的,雖然你還是要受限於色身的種種狀況;但是你這個時候,因爲爲了法而精進的心,卻已經不是以前的那個「我」所可以比擬的。
在還沒有斷我見之前修於禪定,總是會看見自己有種種的妄念,那就只好如石壓草的一樣,去把那些妄念止住。那多半是事倍而功半,在禪定上的熏習跟修 持,就沒有太大的進展。斷我見之後,不但可以發現說,自己要一念不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更可貴的是,你進一步知道,到底爲什麼會是那個樣子。從此以 後,真正知道禪定的道理,這個時候你假如先把自己的習氣、性障隨分去消除,那將來到了該修禪定的階段的時候,自然就會事半功倍。
真正斷了我見生起的智慧,是讓你可以逐漸瞭解如何邁向具足解脫的道路;同時,你不再會懷疑說有大乘法,也不再敢懷疑有一個萬法所依的如來藏——除非說你斷的我見,不是很真確的斷我見。因爲這個時候,你一定會很清楚的看到,假如沒有如來藏,不要說證阿羅漢果,就連證初果也是不可能的,因爲我見一定會斷不掉的。
因此說,不管外表所表現的身相是如何,只要繼續在五欲上去貪著,就是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所以,這個在家學佛容易或者出家學佛容易的問題,應該就已經有一致的答案了。
今天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