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21:1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这一集「三乘菩提概说」我们要探讨的是:大小乘所断无明与所证涅槃有何不同?
在前面单元中,曾经由正光老师为诸位菩萨解说了,二乘解脱道中的两种涅槃,及大乘解脱道中的四种涅槃。那大小乘修行人所证的涅槃与他们所断的无明,就是二乘行者所断的一念无明及大乘菩萨进一步断除的无始无明之间,究竟有何差异?又有什么关系呢?
二乘菩提所证的涅槃是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我们以声闻法中的慧解脱阿罗汉来说,慧解脱的亲证涅槃是必须先断我见,就是必须先断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中见一处住地烦恼;而断除我见的方法,则是以五阴的苦集滅道四圣谛观行最为切实。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地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样子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无常所以是苦,无常、苦所以其性本空,不是真实不坏的我;如实地了知我们的见闻觉知心也就是识蕴,是无常、是变异法,所以也是苦、空、无常、无我,因此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三界自我的贪爱执着,也就是一念无明中欲界爱、色界爱、有爱三种住地烦恼修除掉,然后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烦恼的现行断了,三界爱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蕴处界就全部消失不见了,这叫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解脱果就修证完成了。
阿罗汉的三界烦恼现行断除,舍报可以出离三界;但当他还没有到舍报时,就要随分随缘去度化众生。他在入无余依涅槃之前,虽然没有烦恼,但仍要跟我们一样受寒风、热苦、饥饿、痛痒,色受想识蕴的行苦;可是,对于他来讲的话,这不是大苦,所以称为「微苦所依」。他还有这种轻微的苦为所依,所以叫作有余依涅槃。当他舍报时把十八界舍了,这些苦也就舍了,就是无余依涅槃。这就是声闻所证得的解脱。
声闻人如果不知五阴的具体内容,也不知一一阴的四圣谛,不能经由四圣谛的观行修学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就必须修学因缘观,也就是要先修十因缘观,再修十二因缘观,求断我见;否则,一定无法断除我见,一定会落入识阴中,或者是落入识阴的心所法中,就不可能真的了知涅槃,也不可能在未来断尽我执习气的现行而实证涅槃。就是以先断见一处住地烦恼——断我见为前提,然后渐次修道而断除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的三界境界爱。
以慧解脱阿罗汉来说,他只要以智慧观察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虚妄性而不爱着,就能断除色界爱,能断除无色界爱,就能断「无明漏」;所以,不必实修实证二禅、三禅、四禅及四空定。但是,初禅并不是修得的,而是具备未到地定以后,由于断除欲界爱而自动发起的;所以,真正离欲爱的修行人,必定是实证初禅的。慧解阿罗汉就是这样断除我见,再渐次断除三界爱,然后经由精修不放逸行而修除我执,成为实证涅槃的解脱者。这就是二乘人所证的有余涅槃及无余涅槃,是只要断尽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就能证得的。
大乘的解脱则有四种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共二乘的有余依、无余依涅槃,再加上只有佛才有的无住处涅槃。大乘菩萨明心破初参,如果能安忍而不退转,这就是佛菩提道的见道,成为别教七住菩萨;这个七住菩萨证得真如时,他就懂得什么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为他亲见自己的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不是修行以后才清净的,他的自性心本来就是涅槃性。
就如同玄奘菩萨所翻译的《维摩诘经》,称为《说无垢称经》,之中就这样讲说:「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说真如为般涅槃,以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静即涅槃相,故说真如为般涅槃。」(《说无垢称经》卷二)
意思是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并非一切有情都不证得般涅槃,因为佛说真如就是般涅槃,因为佛观见一切有情本性寂静,这就是般涅槃相,所以说真如就是般涅槃。」
真如乃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体自性所显现的「法相」,而真如就是涅槃,这就已经证实了,众生阿赖耶识心体就是无余涅槃的「法体」。由此可知,阿赖耶识心体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真如性,就是大乘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乘菩萨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依阿赖耶识而有的,就是证得阿赖耶识之后,现观第八识心体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所以说,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其实就是一切有情本性寂静的自心藏识——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所显现的体性,就是阿赖耶识心体的法相。
以声闻解脱道的修学来讲,苦圣谛的观行成就时,那就是「见苦」;见苦了,就表示苦圣谛的见地已经到达,断了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断我见、断三缚结,成为声闻乘中的见道位的初果人。但是,声闻初果乃至薄贪瞋痴的二果人,都还未证得四种涅槃中任何一种。三果人虽然断除欲界爱而离欲,成为「心解脱」,但仍然有余惑未尽,所以不能够现般涅槃;要到中阴境界或往生未来世去,才能进一步断色界爱及无色界爱,取证无余涅槃;因此称为「不来」,就是不再还来欲界人间。这三果人当中最利根的,能够取「中般涅槃」,就是有能力在中阴阶段般涅槃;虽然他们的五上分结未断尽,仍有思惑残余,但已经不再有未来生了,所以生前可以称为有余涅槃。但是严格来说,四果的慧解脱或俱解脱阿罗汉,才是真正生前证得有余涅槃。
而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必须「永伏性障如阿罗汉」,才能进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所以必须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脱智慧与解脱功德。初地菩萨既然已经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脱功德,如果想要进求四果,并非无力取证,只是需要断除无明漏及有漏,这对三果人来讲并非难事。因此,初地入地心菩萨,其实已得最利根三果人的有余涅槃,再加上长劫以前在七住位时,证悟如来藏而亲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说,在四种涅槃当中已经得到了其中的两种。
至于初地满心菩萨以后的所有菩萨,都可以说是已得三种涅槃的圣者。因为初地菩萨在满地心时已有能力断尽思惑,只是故意留惑润生而不断尽思惑,所以,从现象上看来,他们虽然未证无余涅槃,却也可以说已证无余涅槃者;因此而说,初地满心以上菩萨,都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三种。
诸佛则是具足四种涅槃。因为诸佛已经断尽思惑,当然已具足二乘圣者所有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诸佛又进而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历缘对境,而断除习气种子极微细的烦恼,涅槃上的修证当然远胜于诸大阿罗汉的只断见惑、思惑的现行,当然更有资格说是已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圣者。又,诸佛在极久远劫以前,就已如同七住位菩萨一样,亲证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当然也有这种涅槃的证量。诸佛又如同五地满心菩萨一样断除了涅槃贪,又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断尽无始无明所摄的过恒河沙数上烦恼,对法界的实相及如来藏中的一切种子,都已经具足了知,是等觉菩萨及诸二乘圣人所不能想像的;所以,能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也能永远不住于生死中,亲证无住处涅槃。因此说,诸佛具足四种涅槃。
这大乘法四圣谛的修学,能让大乘菩萨次第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四种住地烦恼的现行,有能力证得有余涅槃;于舍报时也有能力入无余涅槃,而皆不入涅槃,继续受生修学佛道,利乐众生;此外,也能让大乘菩萨断尽烦恼障一切习气种子随眠,及无始无明所知障上烦恼的一切随眠,最后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果,证得无住处涅槃。
但这大乘菩萨所证的涅槃解脱,却是从亲证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明心开悟时就开始。可以说七住位菩萨在明心破参时找到了如来藏,是一念之间破了所知障,就是打破了无始无明,同时也破了烦恼障,就是断了一念无明四住地烦恼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同破二障,同时获得解脱道的见道智慧,与大乘别教佛菩提道的见道智慧,只是没有断尽二障而已。
至于最后身菩萨示现八相成道,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早已断除,习气种子与无始无明所知障上烦恼随眠,也都在将近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修学过程中,分分断除到只剩下最后一少分而已;当然,就在这最后身以凡夫之身,在四禅八定具足的状况下,一念破二障而成佛。正是「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八识规矩颂》),确实是在一念之间而完成的。这就是《菩萨优婆塞戒经》中佛开示「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的道理所在。经文中说的智障,就是所知障,解脱障就是烦恼障。一念破二障所以称之为佛,这是佛菩提道长劫勇猛精勤修学的果德。
由此可见,三乘菩提的差异确实存在。二乘菩提证得了初果,成为须陀洹时,只能断我见而打破烦恼障,可是不能打破所知障;甚至于断我执成为四果阿罗汉之后,都还不知道法界的真实相是什么,当然仍被所知障所遮障,而于法界实相无所知。但是,大乘菩萨明心证得如来藏时,一念相应之间破了所知障,也同时破了烦恼障。所以,大乘菩萨在因地明心时,虽然距离成佛还非常遥远,超过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以上的阿僧祇劫,却同样能够一念之间破二种障。最后身菩萨位,更能够在一悟之间断尽所知障与烦恼障,这是二乘圣人所作不到的。因此,如来就以「一念破尽二障」而称之为佛。至于二乘极果的阿罗汉和辟支佛,虽然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的现行,证得有余涅槃,舍报就入无余涅槃,却都还不是究竟佛;因为,连佛菩提入门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他们都还不知不证,更别说是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了。
这样的差异其实是因为,无余涅槃是众生七转识已降伏一念无明三界爱分段生死的烦恼种子,使烦恼种子不再现行,因此在舍报时能让意根自我灭除,让如来藏不再出生中阴身,或者是在中阴身灭后不再受生;而将中阴身与中阴阶段的十八界法灭除,只剩下如来藏无形无色,离一切觉观,也不思量,不再出现于三界中,永远不再有一切的三界诸行的行苦,是依如来藏所处的这个境界,来称为无余涅槃。有余涅槃也是一样,是依如来藏中三界爱分段生死的一念无明烦恼现行已断除,但还没有舍报入无余涅槃之前的境界,就称它为有余涅槃;并不是另外在自心如来藏之外而说为涅槃。
至于大乘别教菩萨明心破无始无明所知障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也是因为第八识在三界中生死流转之时,恒常显现祂心体具有体恒常住、随缘任运而不贪不厌、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体性,就称如来藏心体所具有的这样的境界,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那也不是外于自心如来藏而说有这样一个涅槃境界存在。
乃至于佛地的无住处涅槃,也完全是依自心藏识来说。说佛地的第八识已断尽分段生死的现行,并且断尽一念无明烦恼障习气种子,而永离变易生死;也断尽无始无明所知障的一切随眠,智慧究竟圆满;因此第八异熟识改名为无垢识,也就是佛地真如。佛地真如由于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的缘故,永远不住生死;也由于断尽无始无明随眠的缘故,现观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无非是自心真如所显,涅槃正是无垢识所显的真如性。由于这样亲证的缘故,所以诸佛永不入住于无余涅槃境界中,所谓「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正是此意。那这样不住变易生死,也不住无余涅槃,因此称为无住处涅槃。
正因为四种涅槃其实是依第八识如来藏所住不同的境界相来立名的,因此,诸佛乃至大乘别教菩萨明心实证如来藏时,都是一念破二障,就是一念就破了烦恼障与所知障;只是依他凡圣修证而有深浅广狭的差异。这却是不知不证第八识如来藏的二乘圣人所无以能够作到,而且是他们所不可思议。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05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19:06 |
|
|
[繁体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三乘菩提概說」我們要探討的是:大小乘所斷無明與所證涅槃有何不同?
在前面單元中,曾經由正光老師為諸位菩薩解說了,二乘解脫道中的兩種涅槃,及大乘解脫道中的四種涅槃。那大小乘修行人所證的涅槃與他們所斷的無明,就是二乘行者所斷的一念無明及大乘菩薩進一步斷除的無始無明之間,究竟有何差異?又有什麼關係呢?
二乘菩提所證的涅槃是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我們以聲聞法中的慧解脫阿羅漢來說,慧解脫的親證涅槃是必須先斷我見,就是必須先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見一處住地煩惱;而斷除我見的方法,則是以五陰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觀行最為切實。就是從行住坐臥當中,去如實地觀察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子如實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無常,無常所以是苦,無常、苦所以其性本空,不是真實不壞的我;如實地了知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也就是識蘊,是無常、是變異法,所以也是苦、空、無常、無我,因此斷了我見。斷了我見之後,再把三界自我的貪愛執著,也就是一念無明中欲界愛、色界愛、有愛三種住地煩惱修除掉,然後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後,我執煩惱的現行斷了,三界愛的貪愛也斷了,捨報的時候就不再受生、不再投胎,蘊處界就全部消失不見了,這叫無餘依涅槃,簡稱為無餘涅槃。解脫果就修證完成了。
阿羅漢的三界煩惱現行斷除,捨報可以出離三界;但當他還沒有到捨報時,就要隨分隨緣去度化眾生。他在入無餘依涅槃之前,雖然沒有煩惱,但仍要跟我們一樣受寒風、熱苦、飢餓、痛癢,色受想識蘊的行苦;可是,對於他來講的話,這不是大苦,所以稱為「微苦所依」。他還有這種輕微的苦為所依,所以叫作有餘依涅槃。當他捨報時把十八界捨了,這些苦也就捨了,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就是聲聞所證得的解脫。
聲聞人如果不知五陰的具體內容,也不知一一陰的四聖諦,不能經由四聖諦的觀行修學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就必須修學因緣觀,也就是要先修十因緣觀,再修十二因緣觀,求斷我見;否則,一定無法斷除我見,一定會落入識陰中,或者是落入識陰的心所法中,就不可能真的了知涅槃,也不可能在未來斷盡我執習氣的現行而實證涅槃。就是以先斷見一處住地煩惱——斷我見為前提,然後漸次修道而斷除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三界境界愛。
以慧解脫阿羅漢來說,他只要以智慧觀察色界、無色界境界的虛妄性而不愛著,就能斷除色界愛,能斷除無色界愛,就能斷「無明漏」;所以,不必實修實證二禪、三禪、四禪及四空定。但是,初禪並不是修得的,而是具備未到地定以後,由於斷除欲界愛而自動發起的;所以,真正離欲愛的修行人,必定是實證初禪的。慧解阿羅漢就是這樣斷除我見,再漸次斷除三界愛,然後經由精修不放逸行而修除我執,成為實證涅槃的解脫者。這就是二乘人所證的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是只要斷盡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就能證得的。
大乘的解脫則有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共二乘的有餘依、無餘依涅槃,再加上只有佛才有的無住處涅槃。大乘菩薩明心破初參,如果能安忍而不退轉,這就是佛菩提道的見道,成為別教七住菩薩;這個七住菩薩證得真如時,他就懂得什麼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他親見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他的自性心本來就是涅槃性。
就如同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維摩詰經》,稱為《說無垢稱經》,之中就這樣講說:「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說真如為般涅槃,以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即涅槃相,故說真如為般涅槃。」(《說無垢稱經》卷二)
意思是說:「為什麼這麼說呢?並非一切有情都不證得般涅槃,因為佛說真如就是般涅槃,因為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靜,這就是般涅槃相,所以說真如就是般涅槃。」
真如乃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自性所顯現的「法相」,而真如就是涅槃,這就已經證實了,眾生阿賴耶識心體就是無餘涅槃的「法體」。由此可知,阿賴耶識心體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真如性,就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大乘菩薩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依阿賴耶識而有的,就是證得阿賴耶識之後,現觀第八識心體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所以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就是一切有情本性寂靜的自心藏識——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所顯現的體性,就是阿賴耶識心體的法相。
以聲聞解脫道的修學來講,苦聖諦的觀行成就時,那就是「見苦」;見苦了,就表示苦聖諦的見地已經到達,斷了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斷我見、斷三縛結,成為聲聞乘中的見道位的初果人。但是,聲聞初果乃至薄貪瞋癡的二果人,都還未證得四種涅槃中任何一種。三果人雖然斷除欲界愛而離欲,成為「心解脫」,但仍然有餘惑未盡,所以不能夠現般涅槃;要到中陰境界或往生未來世去,才能進一步斷色界愛及無色界愛,取證無餘涅槃;因此稱為「不來」,就是不再還來欲界人間。這三果人當中最利根的,能夠取「中般涅槃」,就是有能力在中陰階段般涅槃;雖然他們的五上分結未斷盡,仍有思惑殘餘,但已經不再有未來生了,所以生前可以稱為有餘涅槃。但是嚴格來說,四果的慧解脫或俱解脫阿羅漢,才是真正生前證得有餘涅槃。
而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必須「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中,所以必須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智慧與解脫功德。初地菩薩既然已經具足三果人的心解脫功德,如果想要進求四果,並非無力取證,只是需要斷除無明漏及有漏,這對三果人來講並非難事。因此,初地入地心菩薩,其實已得最利根三果人的有餘涅槃,再加上長劫以前在七住位時,證悟如來藏而親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說,在四種涅槃當中已經得到了其中的兩種。
至於初地滿心菩薩以後的所有菩薩,都可以說是已得三種涅槃的聖者。因為初地菩薩在滿地心時已有能力斷盡思惑,只是故意留惑潤生而不斷盡思惑,所以,從現象上看來,他們雖然未證無餘涅槃,卻也可以說已證無餘涅槃者;因此而說,初地滿心以上菩薩,都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這三種。
諸佛則是具足四種涅槃。因為諸佛已經斷盡思惑,當然已具足二乘聖者所有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諸佛又進而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歷緣對境,而斷除習氣種子極微細的煩惱,涅槃上的修證當然遠勝於諸大阿羅漢的只斷見惑、思惑的現行,當然更有資格說是已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聖者。又,諸佛在極久遠劫以前,就已如同七住位菩薩一樣,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當然也有這種涅槃的證量。諸佛又如同五地滿心菩薩一樣斷除了涅槃貪,又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斷盡無始無明所攝的過恆河沙數上煩惱,對法界的實相及如來藏中的一切種子,都已經具足了知,是等覺菩薩及諸二乘聖人所不能想像的;所以,能永遠不入無餘涅槃,也能永遠不住於生死中,親證無住處涅槃。因此說,諸佛具足四種涅槃。
這大乘法四聖諦的修學,能讓大乘菩薩次第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四種住地煩惱的現行,有能力證得有餘涅槃;於捨報時也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皆不入涅槃,繼續受生修學佛道,利樂眾生;此外,也能讓大乘菩薩斷盡煩惱障一切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所知障上煩惱的一切隨眠,最後四智圓明,成就究竟佛果,證得無住處涅槃。
但這大乘菩薩所證的涅槃解脫,卻是從親證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明心開悟時就開始。可以說七住位菩薩在明心破參時找到了如來藏,是一念之間破了所知障,就是打破了無始無明,同時也破了煩惱障,就是斷了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中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同破二障,同時獲得解脫道的見道智慧,與大乘別教佛菩提道的見道智慧,只是沒有斷盡二障而已。
至於最後身菩薩示現八相成道,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早已斷除,習氣種子與無始無明所知障上煩惱隨眠,也都在將近三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修學過程中,分分斷除到只剩下最後一少分而已;當然,就在這最後身以凡夫之身,在四禪八定具足的狀況下,一念破二障而成佛。正是「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八識規矩頌》),確實是在一念之間而完成的。這就是《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開示「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的道理所在。經文中說的智障,就是所知障,解脫障就是煩惱障。一念破二障所以稱之為佛,這是佛菩提道長劫勇猛精勤修學的果德。
由此可見,三乘菩提的差異確實存在。二乘菩提證得了初果,成為須陀洹時,只能斷我見而打破煩惱障,可是不能打破所知障;甚至於斷我執成為四果阿羅漢之後,都還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是什麼,當然仍被所知障所遮障,而於法界實相無所知。但是,大乘菩薩明心證得如來藏時,一念相應之間破了所知障,也同時破了煩惱障。所以,大乘菩薩在因地明心時,雖然距離成佛還非常遙遠,超過二又三十分之二十三以上的阿僧祇劫,卻同樣能夠一念之間破二種障。最後身菩薩位,更能夠在一悟之間斷盡所知障與煩惱障,這是二乘聖人所作不到的。因此,如來就以「一念破盡二障」而稱之為佛。至於二乘極果的阿羅漢和辟支佛,雖然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的現行,證得有餘涅槃,捨報就入無餘涅槃,卻都還不是究竟佛;因為,連佛菩提入門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們都還不知不證,更別說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了。
這樣的差異其實是因為,無餘涅槃是眾生七轉識已降伏一念無明三界愛分段生死的煩惱種子,使煩惱種子不再現行,因此在捨報時能讓意根自我滅除,讓如來藏不再出生中陰身,或者是在中陰身滅後不再受生;而將中陰身與中陰階段的十八界法滅除,只剩下如來藏無形無色,離一切覺觀,也不思量,不再出現於三界中,永遠不再有一切的三界諸行的行苦,是依如來藏所處的這個境界,來稱為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也是一樣,是依如來藏中三界愛分段生死的一念無明煩惱現行已斷除,但還沒有捨報入無餘涅槃之前的境界,就稱它為有餘涅槃;並不是另外在自心如來藏之外而說為涅槃。
至於大乘別教菩薩明心破無始無明所知障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是因為第八識在三界中生死流轉之時,恆常顯現祂心體具有體恆常住、隨緣任叨回澆粎挕⒉簧粶纭⒉粊聿蝗ァ⒉还覆粶Q的體性,就稱如來藏心體所具有的這樣的境界,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那也不是外於自心如來藏而說有這樣一個涅槃境界存在。
乃至於佛地的無住處涅槃,也完全是依自心藏識來說。說佛地的第八識已斷盡分段生死的現行,並且斷盡一念無明煩惱障習氣種子,而永離變易生死;也斷盡無始無明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智慧究竟圓滿;因此第八異熟識改名為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佛地真如由於斷盡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的緣故,永遠不住生死;也由於斷盡無始無明隨眠的緣故,現觀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無非是自心真如所顯,涅槃正是無垢識所顯的真如性。由於這樣親證的緣故,所以諸佛永不入住於無餘涅槃境界中,所謂「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正是此意。那這樣不住變易生死,也不住無餘涅槃,因此稱為無住處涅槃。
正因為四種涅槃其實是依第八識如來藏所住不同的境界相來立名的,因此,諸佛乃至大乘別教菩薩明心實證如來藏時,都是一念破二障,就是一念就破了煩惱障與所知障;只是依他凡聖修證而有深湉V狹的差異。這卻是不知不證第八識如來藏的二乘聖人所無以能夠作到,而且是他們所不可思議。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