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30:55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概说」这一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吗 ?
在《大藏经》中记载,佛陀初转法轮宣说解脱道阿含诸经时,常开示无常、苦、空、无我;到了第二转法轮演述般若系经典时,也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都是说无我;可是到了第三转法轮开演唯识经典时,却说常、乐、我、净,变成有我。如果不能证解佛陀说法中的真实义,不能了解解脱道中所说的「无我」,是依什么来说无我,般若诸经所说的无我,又是从什么角度而说无我,当然就更不能够了知唯识经典中的「我」指的是哪个我。可是,像这样不能够证解佛陀说法真实义的人,却著书立说,说「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说的无我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听到有人说不空的如来藏,就会指责说有如来藏的人,是同于主张梵我、神我的外道,诽谤说有如来藏的人所说的法义不是佛法,诬蔑这个人所弘传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说。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样的说法正确不正确。
首先,我们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缘起及内涵,要作一个概略的说明。人类之所以能够继往开来、文明进步,都有赖于生命的延续及经验的累积;所有的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个体生命的永恒不灭以及离苦得乐。因此,在古时候印度各种外道就已经开始探索,开始推究生死相续的生命变化,也就是去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在印度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关个体生命流转的问题,有着从信仰多种神的自然神论,转化到尊崇一神的创造神论的思想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从「梵天」一词中得到一个概括而抽象的实体,称为「梵」,而把他作为世界的最高而真实的存在者、一切事物的主宰。说这个「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护持者,宇宙形成的时候,梵创造了诸天神祇,生出了种姓,掌管天、地、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万法都是由梵这个造物主所创造的,每一个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这个造物主所创造的;个体的生命并不是从有归于无的历程,而是一世又一世从这个世界迁移到另一个世界的历程;就好像有一种寄生在树木之间,而以枝叶花果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这个蛾的幼虫,它在成虫之前,就是从这一片叶子到另一片叶子不断的迁移的历程;这个迁移的自体就称之为「自我」。
这些人他们认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统一的;如果前生能够修行离欲无欲,能够修清净行,那自我又能回归到梵体之中,就可以了结生死,得到大解脱。这样生命个体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实体;因为这个生命体是从梵而来,也可回归于梵,这样就可以直观自我的睿智本质,亲证梵我的同一,这就是所谓的「梵我一如」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从古印度的《奥义书》中了解到它思想的渊源。
那这种思想跟古希伯来的相信「耶和华为造物主」,在思想形态上是相近的。依这样的思想,人与神便有了父子的关系。人们相信在自己身体的内部,存在着自己独立的心灵实体;这个心灵留住或离去所依附于他的那个躯体,那就产生了生与死的变化;这样的心灵就称为自我或神我,它本质上是与西方宗教所说的灵魂其实是没有差别的。从前面的说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说的「梵」,说的是出生众生的天神,这跟今天一神教所说完全相同。
但是,我们应该探讨:梵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梵其实是从「梵天」一词中得出来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禅天的天主,还是五阴所成,是有妄想杂念的,是有慢与结使的;是不安于寂灭境界的,不愿意独处无伴侣,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许多梵众天、梵辅天眷属的;也是对于初禅天境界有所喜乐的,是与别境心所法相应的,也是与二十随眠心所法相应的;所以,仍是以意识心为中心的凡夫。那这些外道所认为的心灵主体「神我」,其实也是意识心体,仍然是属于无常的五阴我所含摄的意识妄心。
既然外道的梵我、神我都是跟众生一样不离五阴,是「依因借缘」蕴集的法,因为意识心就是依于意根与法尘为缘才能出生的;依缘而生的法,自然是生灭法,缘生则有,缘灭则无,是有间断的法,不是无间断法。然而,这些外道都不能认清梵我、神我生灭无常的本质;虽然认知众生躯体不断生灭而有不断的轮回生死,但是却认为梵我、神我的本质永远不灭。其实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本质既然是众生的第六识意识,而意识心一旦现行而存在时,必定都有见闻觉知心,都能够了了而知六尘,是会起喜怒哀乐、贪瞋情绪的;所以,上帝会生气而降大火、大水来毁灭异教徒。而且,这个意识觉知心,乃至进入二禅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够了知定境法尘,都是不离六尘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转法轮所说的如来藏,则是第八阿赖耶识心,一向离于六尘的见闻觉知性,从 来不曾住于六尘中。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怎么可以混为一谈呢?
探究生命流转的问题,佛教小乘学者从《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及八正道中,从佛处处所宣说的缘起、无我的义理,建立了业感缘起的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的理论。但是,仍然存在着尚待克服的难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首先,就是既然每一个众生今世的烦恼与业,都是依五蕴假我而造作的,未来世也是依五蕴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报,可是五蕴的假体出生聚合后,又会由聚合而散坏,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说,造作烦恼与业的五蕴(它其实是五阴),与感得福报或非福报的五阴,其实并不是同一个,那又是以什么作为感得果报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蕴假我所造作的业,又是依怎么样的功能,而能够聚集不散,感得未来生种种的业报呢?这两种难题所要提出来的质疑,前面的一个就是:轮回主体究竟是什么?后面这一个则是:感果功能是怎么样成就的?
对于这些质疑,主张「阿含解脱道中,缘起中道就是缘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而否定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如来藏的人,因为所说的缘起性空,其实指的是现象界中蕴处界生住异灭、无有自性的「缘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识借缘生起蕴处界一切法的真实缘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识以后堕入断灭空中,因此又施设了意识细心,认作是涅槃本际,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就是建立起意识细心说,主张「意识细心可以常住不坏」。但,意识细心不论如何细,终究不是涅槃实际,也不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因为一切粗细意识的现起,必须是意根法尘为缘才能现起,不能自外于「意、法因缘生」的圣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则必有灭。结果,根本无法解决上面所说的难题。
然而,第三转法轮唯识经典中,佛陀圣教以出生万法的实相心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作为业与感果的所依主体,以及以阿赖耶识所摄持的种子,作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确的说明了所有的生死轮回及涅槃解脱的真实义理,圆满的解决了轮回主体与感果功能的难题。以如来藏阿赖耶识本然的无我性,破除外道所说有一个常、主宰的自我、梵我。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当中佛陀的开示:【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
这一段经文中,佛陀开示说:如果是错误的认知,而执着常见外道所说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离念灵知我的话,那这些都是刹那生灭的法;由于他们不能够证得不生灭的如来藏心,却又察觉到这离念灵知或有念灵知,或者外道所说的常住不坏的梵我、神我,都是刹那刹那变异的,眠熟、闷绝、死后都会断灭;所以他们就认为,这离念灵知死了就不见了,死了就断灭了,就变成断见外道,所以就怕死。这就是以断见来毁坏无为法。
佛陀又说,说:七识不是流转的主体,七识也不是受苦乐的主体。如来藏才是流转的主体,才是受苦乐的主体。因为如来藏虽然离见闻觉知,没有苦乐受,可是会导致我们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乐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续不断的主体识。而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只有一世,一世过了就永远断灭了;只是意根和如来藏能去到未来世,而意根却又不是集藏善恶业种子的主体心;所以,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觉知心和意根,其实不是真正受苦乐的主体。而意根也不会分别苦乐,是意识才能分别;但意识却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来世,只是一世暂有的觉受六尘的心,是虚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识都不是受苦乐的主体,如来藏才是受苦乐的主体。而且,如来藏才是涅槃因,七识心都不是涅槃因;因为七识心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如来藏才能入无余涅槃,所以如来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从菩萨所造的诸论所说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三相义,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来加以说明。
首先是「自相」。 《成唯识论》卷二里面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摄持因果为自相故。」(《成唯识论》卷二) 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能与一切杂染有漏法互为缘,所以有情把祂执为自内我,祂能够摄持因跟果。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就如同仓库能够摄持含藏一切杂染有漏法种子,所以称为「能藏」;又因为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仓库,祂是寄存物品的处所,所以称为「所藏」;另外,因为第八识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对之宝爱不舍,就如同对收藏物品的仓库坚固执守,不弃舍,所以称为「执藏」。
其次是「因相」。 《成唯识论》里面说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离此,余法能遍执持诸法种子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因相。」(《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第八阿赖耶识能摄持一切诸法种子而不失不坏,为万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 《成唯识论》里面说阿赖耶识:「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故说名异熟;离此,命根、众同分等恒时相续,胜异熟果不可得故;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果相。」(《成唯识论》卷二)意思是说:有情众生在前生造业熏习业种,于阿赖耶识中而得以摄藏起来,到了一期生死终结的时候,祂所藏的业种,能够取酬偿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恶业异熟果报。 总合来说,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自体不生不灭,而且有种种的善巧功德,恒常不停地运作,犹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摄藏的种子,等待众缘和合的时候,阿赖耶识会使种子生现行,在同一刹那现行又回熏阿赖耶识成为种子,现行「能熏」,种子是「所熏」;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五趣生死流转,都归咎于「熏习」。二乘声闻、大乘菩萨之所以能出生死、修万行,也都是因为熏习。
众生如果造恶业,应该要成就饿鬼身,阿赖耶识就帮他造一个下一生的饿鬼身出来;如果成就大恶业,譬如谤佛谤法,应该要为他造一个地狱身,如来藏就帮他造下一世的地狱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业,应该生天,就帮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于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来藏的自体虽然能够变现这些种种的身,也变现了七转识,使我们有见闻觉知,能够处处作主;可是祂在这些诸法生灭熏变过程中,却是没有五蕴的「我」性,而且也不执着见闻觉知的色身与六尘我所;虽然能摄持,但不能主宰诸法生住变异的生灭命运,诸法的生灭熏变,仍然是诸法的众缘关系所致。因此,以万法的因体阿赖耶识作为轮回主体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佛说的缘起与无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说的神我、梵我的论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识心体作为中心而说,与一向都是以佛所说的第八识自心如来藏说为如来藏的这个说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识与第八识如来藏又是同时并有的两个心,并非同一个心,并且体性处处互异。说「如来藏是后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说」,这完全是违背事实,也是在破坏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们就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0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28:35 |
|
|
[繁体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這一集我們要探討的是:如來藏是外道梵我、神我嗎?
在《大藏經》中記載,佛陀初轉法輪宣說解脫道阿含諸經時,常開示無常、苦、空、無我;到了第二轉法輪演述般若系經典時,也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都是說無我;可是到了第三轉法輪開演唯識經典時,卻說常、樂、我、淨,變成有我。如果不能證解 佛陀說法中的真實義,不能瞭解解脫道中所說的「無我」,是依什麼來說無我,般若諸經所說的無我,又是從什麼角度而說無我,當然就更不能夠了知唯識經典中的「我」指的是哪個我。可是,像這樣不能夠證解 佛陀說法真實義的人,卻著書立說,說「三乘菩提中的佛陀所說的無我的道理,就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如果聽到有人說不空的如來藏,就會指責說有如來藏的人,是同於主張梵我、神我的外道,誹謗說有如來藏的人所說的法義不是佛法,誣衊這個人所弘傳的甚深微妙正法不符合原始佛教正說。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樣的說法正確不正確。
首先,我們就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的緣起及內涵,要作一個概略的說明。人類之所以能夠繼往開來、文明進步,都有賴於生命的延續及經驗的累積;所有的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希望個體生命的永恆不滅以及離苦得樂。因此,在古時候印度各種外道就已經開始探索,開始推究生死相續的生命變化,也就是去探討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在印度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有關個體生命流轉的問題,有著從信仰多種神的自然神論,轉化到尊崇一神的創造神論的思想演變。演變的結果就從「梵天」一詞中得到一個概括而抽象的實體,稱為「梵」,而把他作為世界的最高而真實的存在者、一切事物的主宰。說這個「梵」他是全世界之主,是天地的護持者,宇宙形成的時候,梵創造了諸天神祇,生出了種姓,掌管天、地、空三界。就是相信宇宙一切萬法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每一個有情最初也都是由梵這個造物主所創造的;個體的生命並不是從有歸於無的歷程,而是一世又一世從這個世界遷移到另一個世界的歷程;就好像有一種寄生在樹木之間,而以枝葉花果為食物的叫作「尺蠖」的這個蛾的幼蟲,牠在成蟲之前,就是從這一片葉子到另一片葉子不斷的遷移的歷程;這個遷移的自體就稱之為「自我」。
這些人他們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的自我,在本性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統一的;如果前生能夠修行離欲無欲,能夠修清淨行,那自我又能回歸到梵體之中,就可以了結生死,得到大解脫。這樣生命個體的自我或神我就是一,是常,是主宰的實體;因為這個生命體是從梵而來,也可回歸於梵,這樣就可以直觀自我的睿智本質,親證梵我的同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從古印度的《奧義書》中瞭解到它思想的淵源。
那這種思想跟古希伯來的相信「耶和華為造物主」,在思想形態上是相近的。依這樣的思想,人與神便有了父子的關係。人們相信在自己身體的內部,存在著自己獨立的心靈實體;這個心靈留住或離去所依附於他的那個軀體,那就產生了生與死的變化;這樣的心靈就稱為自我或神我,它本質上是與西方宗教所說的靈魂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外道所說的「梵」,說的是出生眾生的天神,這跟今天一神教所說完全相同。
但是,我們應該探討:梵的本質是什麼?這個梵其實是從「梵天」一詞中得出來的概念,而梵天就是大梵天;他是三界六道中色界初禪天的天主,還是五陰所成,是有妄想雜念的,是有慢與結使的;是不安於寂滅境界的,不願意獨處無伴侶,而希望在他之下有許多梵眾天、梵輔天眷屬的;也是對於初禪天境界有所喜樂的,是與別境心所法相應的,也是與二十隨眠心所法相應的;所以,仍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凡夫。那這些外道所認為的心靈主體「神我」,其實也是意識心體,仍然是屬於無常的五陰我所含攝的意識妄心。
既然外道的梵我、神我都是跟眾生一樣不離五陰,是「依因藉緣」蘊集的法,因為意識心就是依於意根與法塵為緣才能出生的;依緣而生的法,自然是生滅法,緣生則有,緣滅則無,是有間斷的法,不是無間斷法。然而,這些外道都不能認清梵我、神我生滅無常的本質;雖然認知眾生軀體不斷生滅而有不斷的輪迴生死,但是卻認為梵我、神我的本質永遠不滅。其實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本質既然是眾生的第六識意識,而意識心一旦現行而存在時,必定都有見聞覺知心,都能夠了了而知六塵,是會起喜怒哀樂、貪瞋情緒的;所以,上帝會生氣而降大火、大水來毀滅異教徒。而且,這個意識覺知心,乃至進入二禪等至位之中,仍然能夠了知定境法塵,都是不離六塵的。然而,大乘佛法的二、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則是第八阿賴耶識心,一向離於六塵的見聞覺知性,從來不曾住於六塵中。這兩者有著根本的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呢?
探究生命流轉的問題,佛教小乘學者從《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及八正道中,從 佛處處所宣說的緣起、無我的義理,建立了業感緣起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理論。但是,仍然存在著尚待克服的難題。這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首先,就是既然每一個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都是依五蘊假我而造作的,未來世也是依五蘊假我而感得福、非福的果報,可是五蘊的假體出生聚合後,又會由聚合而散壞,都是只有一期生死而已,也就是說,造作煩惱與業的五蘊(它其實是五陰),與感得福報或非福報的五陰,其實並不是同一個,那又是以什麼作為感得果報的所依呢?其次,今生由五蘊假我所造作的業,又是依怎麼樣的功能,而能夠聚集不散,感得未來生種種的業報呢?這兩種難題所要提出來的質疑,前面的一個就是:輪迴主體究竟是什麼?後面這一個則是:感果功能是怎麼樣成就的?
對於這些質疑,主張「阿含解脫道中,緣起中道就是緣起性空,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而否定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的人,因為所說的緣起性空,其實指的是現象界中蘊處界生住異滅、無有自性的「緣生性空」,而不是第八識藉緣生起蘊處界一切法的真實緣起性空;他恐怕否定七八識以後墮入斷滅空中,因此又施設了意識細心,認作是涅槃本際,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就是建立起意識細心說,主張「意識細心可以常住不壞」。但,意識細心不論如何細,終究不是涅槃實際,也不是生死輪迴的主體;因為一切粗細意識的現起,必須是意根法塵為緣才能現起,不能自外於「意、法因緣生」的聖教,都是有生之法,有生則必有滅。結果,根本無法解決上面所說的難題。
然而,第三轉法輪唯識經典中,佛陀聖教以出生萬法的實相心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作為業與感果的所依主體,以及以阿賴耶識所攝持的種子,作為祂感果的媒介,清晰而明確的說明了所有的生死輪迴及涅槃解脫的真實義理,圓滿的解決了輪迴主體與感果功能的難題。以如來藏阿賴耶識本然的無我性,破除外道所說有一個常、主宰的自我、梵我。這就如同《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 佛陀的開示:【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這一段經文中,佛陀開示說:如果是錯誤的認知,而執著常見外道所說的神我,或者梵我,或者離念靈知我的話,那這些都是剎那生滅的法;由於他們不能夠證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卻又察覺到這離念靈知或有念靈知,或者外道所說的常住不壞的梵我、神我,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眠熟、悶絕、死後都會斷滅;所以他們就認為,這離念靈知死了就不見了,死了就斷滅了,就變成斷見外道,所以就怕死。這就是以斷見來毀壞無為法。
佛陀又說,說:七識不是流轉的主體,七識也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流轉的主體,才是受苦樂的主體。因為如來藏雖然離見聞覺知,沒有苦樂受,可是會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中不得不接受所有的苦樂受,而且是生生世世延續不斷的主體識。而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只有一世,一世過了就永遠斷滅了;只是意根和如來藏能去到未來世,而意根卻又不是集藏善惡業種子的主體心;所以,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的覺知心和意根,其實不是真正受苦樂的主體。而意根也不會分別苦樂,是意識才能分別;但意識卻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未來世,只是一世暫有的覺受六塵的心,是虛幻假有的。所以,前七識都不是受苦樂的主體,如來藏才是受苦樂的主體。而且,如來藏才是涅槃因,七識心都不是涅槃因;因為七識心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如來藏才能入無餘涅槃,所以如來藏才是涅槃因。
另外,也可從菩薩所造的諸論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的三相義,就是「自相、因相及果相」,來加以說明。
首先是「自相」。《成唯識論》卷二裏面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成唯識論》卷二)
意思是說: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能與一切雜染有漏法互為緣,所以有情把祂執為自內我,祂能夠攝持因跟果。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就如同倉庫能夠攝持含藏一切雜染有漏法種子,所以稱為「能藏」;又因為阿賴耶識為一切雜染有漏法所熏、所依,就如同倉庫,祂是寄存物品的處所,所以稱為「所藏」;另外,因為第八識一直都是被第七末那識執為自內我,對之寶愛不捨,就如同對收藏物品的倉庫堅固執守,不棄捨,所以稱為「執藏」。
其次是「因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離此,餘法能遍執持諸法種子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因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攝持一切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為萬法生起的根本因。
第三是「果相」。《成唯識論》裏面說阿賴耶識:「能引諸界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說名異熟;離此,命根、眾同分等恆時相續,勝異熟果不可得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果相。」(《成唯識論》卷二)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前生造業熏習業種,於阿賴耶識中而得以攝藏起來,到了一期生死終結的時候,祂所藏的業種,能夠取酬償因果的作用,引生三界四生六趣的善惡業異熟果報。
總合來說,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自體不生不滅,而且有種種的善巧功德,恆常不停地咦鳎q如湍瀑的流水;祂所攝藏的種子,等待眾緣和合的時候,阿賴耶識會使種子生現行,在同一剎那現行又回熏阿賴耶識成為種子,現行「能熏」,種子是「所熏」;一切眾生之所以輪迴五趣生死流轉,都歸咎於「熏習」。二乘聲聞、大乘菩薩之所以能出生死、修萬行,也都是因為熏習。
眾生如果造惡業,應該要成就餓鬼身,阿賴耶識就幫他造一個下一生的餓鬼身出來;如果成就大惡業,譬如謗佛謗法,應該要為他造一個地獄身,如來藏就幫他造下一世的地獄身;如果他造的是十善業,應該生天,就幫他造下一世的欲界天人之身;乃至於造就佛地的五法身。如來藏的自體雖然能夠變現這些種種的身,也變現了七轉識,使我們有見聞覺知,能夠處處作主;可是祂在這些諸法生滅熏變過程中,卻是沒有五蘊的「我」性,而且也不執著見聞覺知的色身與六塵我所;雖然能攝持,但不能主宰諸法生住變異的生滅命撸T法的生滅熏變,仍然是諸法的眾緣關係所致。因此,以萬法的因體阿賴耶識作為輪迴主體及感果功能,是完全符合 佛說的緣起與無我的意旨。
今天外道所說的神我、梵我的論述,一向都是以第六意識心體作為中心而說,與一向都是以 佛所說的第八識自心如來藏說為如來藏的這個說法大不相同。而第六意識與第八識如來藏又是同時並有的兩個心,並非同一個心,並且體性處處互異。說「如來藏是後世佛弟子接受了外道神我、梵我思想,不是佛說」,這完全是違背事實,也是在破壞佛法的根本。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