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8 08:20:18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要探讨的问题是:何谓一心不乱?
「一心」这个词在中文中本来就常被使用,像说万众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团结一心,都是在说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共同的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如果说是各怀一心呢?那就各自怀着不同的想法,不能够同心齐心,那就会像《三国演义》里面所说的:「英雄聚会,各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另外说到个人呢,则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专一的意思;相反词则是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等。像如果有人对两方面的事物都惦记着,放不下心,就说他一心挂两头。另外我们常听到老一辈的人用台语来说年轻人「心无定性」,也是一样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意思;进一步说到一心不乱,那就是专注一事、心无杂念,不思虑、不攀缘其他事,使心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
佛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佛弟子前来见佛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佛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佛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得好照。 」(《大智度论》卷二十六)散乱的心就如同水波荡漾不停时,不能够从水面上映现来看见自己的脸面;风中吹动的烛灯,也无法好好地照亮周围的环境一样。因此,佛道修学中的闻、思、修、证,无不赖于一心不乱的定心。
像在《华严经》当中,普贤菩萨说了一首偈,这首偈的开头就这样讲,说:「汝等应离诸疑垢,一心不乱而谛听,我说如来满诸度,一切解脱真实道。」(《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九)普贤菩萨要大家抛弃一切心中犹疑的垢染,一心专注地听祂开示诸佛如来圆满六度及十度波罗蜜多,解脱一切烦恼尘垢,成就真实不虚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长阿含经》里面也记载了世尊告诫弟子们,日常的生活行住坐卧、饮食、便溺一切的作务中,都要依于佛陀所授的律仪轨则,常念一心,不失威仪,这样子摄心精进于道业,这样才是一心。佛陀这样子开示,说:【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像这样子在日常作务中摄心正戒、精进道业的一心,这是属于「事一心」。也就是说,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称为一相三昧,就是以决定心不犹豫、不怀疑地专注于一种行门,缘一不乱,离诸邪思,摄心不散而得到正定,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见的就是念佛法门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杂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无杂念,只有佛号的一心,这是事一心。其实念佛法门不管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这三种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念、默念佛号的方法,不停地唱念,到达只有佛号而无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系念着佛的名号,这就是事一心。如果会无相念佛,忆佛念佛之念恒存,就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
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法门能够得到戒和定的那些过程和功德受用。有了这样的了知以后,那就有了慧,这个是属于事相上的世间的慧。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让人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难怪前面我们所引的《长阿含经》里面,世尊要告诫弟子们,要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来精进道业。这样虽然还只是事一心,还不是理一心,却已经有了殊胜的功德。例如,很多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所熟悉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尊者就这样子开示,说:
【舍利 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 ,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够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有一心不乱的功夫;那么到了临命终的时候,就以这样一心不乱的持名念佛功夫,来对治,不让原来贪欲执着的那个习气现起。这就是古德所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够跟随着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会违背所发求生净土的誓愿,随业往生到三恶道,或又再生到人间来。这就是持名念佛事一心的殊胜功德。
一心不乱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另外还有理持,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例如,世尊在《华手经》卷十当中,这样的开示:
【菩萨……随其所闻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缘现前。菩萨善修习此念佛缘故,观诸世界尽皆作佛;常善修习是观力故,便能了达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是名得一相三昧门。 ……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是名三昧门。 ……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 】(《佛说华手经》卷十)
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为一相三昧。
另外,例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这样子开示,祂说:【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从真如心如来藏来说这理一心。
念佛法门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体究念佛,亲见诸佛本源,就是见法身佛。例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必定见佛指的是此生必定能见佛,若是来生修到这样理一心的境界,那就是「当来」必定见佛。因为大势至菩萨说忆佛念佛,不是持佛名号来念佛,不是观想佛身来念佛,而是以心忆心想的方式来念佛;既然没有佛的名字、形像,那其实就是无相念佛,念的就是没有形像的法身佛。所以这个见佛是见自性佛,是见自性弥陀,见诸佛的法身,见一切众生的法身,而不是感应所见的化身佛。因为一念慧相应,亲见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身,与一切众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这样一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理体,所以称为理一心。
这样子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帮大家了解。在《六祖坛经 》当中,记载了曾有一位僧人,举了当时一位卧轮禅师的他的所诵的偈,他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位卧轮禅师修的是「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这是离念、无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师听了,就知道这位卧轮禅师还没有明心开悟,便告诉僧人,如果依卧轮禅师所诵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系缚,难以明心证真。当时六祖还开示了一首偈,六祖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显然并未安住于事一心中,但却不妨他「菩提作么长」,证得理一心。可见,悟时虽然还没有得到事一心,但也不妨悟得理一心。所以,如果说主张「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那不就等于说六祖大师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证悟了吗?
其实,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识阿赖耶识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则是意识修定所得的境界;两种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识根本不是同一个;如果想要将事一心的意识,修行转变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缘木求鱼,永不可得。
或许有的观众还是有疑惑,我们不妨再举《文殊师利菩萨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经文中来加以印证:【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
经文中文殊师利菩萨问什么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这里的一行三味与我们前面所引的《华手经》当中所说的「一切诸缘皆为一缘,谓现在佛缘」,「于是佛缘,系念不散,不离是缘」,「以是一缘了达诸法,见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以及我们前面另外所引的马鸣菩萨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当中,「依如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都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样同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可是,在这里世尊特别开示,若想要入一行三昧,应当先听闻熏习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并且要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入一行三昧。那就表示说,这里所说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若智慧为前导的,而不是一般的禅定。然而依这样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却可以在「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这样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时候,进而能够「随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后在持名念佛念念相续之下,就在这一念之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除了 见过去诸佛及现在诸佛之外,同时也见到了未来诸佛,所见的当然必定是尚未成佛的自己,以及眼前一切众生的自性法身——自性弥陀。这时候就知道,恒河沙数诸佛及与一切众生法界,皆同一相,无有差别。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这里亲见自性弥陀他所依凭的一行三昧,是要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才能够进入法界一相、系缘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里面,也才能够在随后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乱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后,福德因缘具足之下,亲见自性弥陀。
所以我们说,一心不乱是心志专一、不散乱、不动摇的意思,又称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还是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差异,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乱;理一心则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亲证自性弥陀——真如心如来藏,而心得决定,不犹疑、不动摇才有的功德受用。
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2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01 01:26:30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要探討的問題是:何謂一心不亂?
「一心」這個詞在中文中本來就常被使用,像說萬眾一心、上下一心以及團結一心,都是在說大家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共同的完成一項艱鉅的任務。那如果說 是各懷一心呢?那就各自懷著不同的想法,不能夠同心齊心,那就會像《三國演義》裏面所說的:「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 生亂矣!」另外說到個人呢,則有一心一意,就是全心全意、心意專一的意思;相反詞則是三心二意、見異思遷等。像如果有人對兩方面的事物都惦記著,放不下 心,就說他一心掛兩頭。另外我們常聽到老一輩的人用台語來說年輕人「心無定性」,也是一樣的。因此,依一般中文的用法,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意 思;進一步說到一心不亂,那就是專注一事、心無雜念,不思慮、不攀緣其他事,使心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
佛教中所說的一心,當然基本上也會有一般用語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專一的這個意涵。比如經典中常看見佛弟子前來見佛的時候,都是「一心合掌,頂禮佛足」,然後「一心合掌,瞻仰如來」,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暫捨」,都是要一心。因為佛法中強調「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認為如果心散亂不定,就難以得見諸法的真實相,進而成就道業。正如同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有這樣子的開示,龍樹菩薩說: 「『定』名一心不亂,亂心中不能得見實事;如水波蕩不得見面,如風中燈不得好照。」(《大智度論》卷二十六)散亂的心就如同水波蕩漾不停時,不能夠從水面 上映現來看見自己的臉面;風中吹動的燭燈,也無法好好地照亮周圍的環境一樣。因此,佛道修學中的聞、思、修、證,無不賴於一心不亂的定心。
像在《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說了一首偈,這首偈的開頭就這樣講,說:「汝等應離諸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滿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九)普賢菩薩要大家拋棄一切心中猶疑的垢染,一心專注地聽祂開示諸佛如來圓滿六度及十度波羅蜜多,解脫一切煩惱塵垢,成就真實不虛妄的法道。
那另外在《長阿含經》裏面也記載了 世尊告誡弟子們,日常的生活行住坐臥、飲食、便溺一切的作務中,都要依於 佛陀所授的律儀軌則,常念一心,不失威儀,這樣子攝心精進於道業,這樣才是一心。佛陀這樣子開示,說:【云何一心?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 仰,執持衣悖苋★嬍常笥冶憷哂X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像這樣子在日常作務中攝心正戒、精進道業的一心,這是屬於「事一心」。也就是說,是事修上的一行三昧,或者稱為一相三昧,就是以決定心不猶豫、不懷疑地專注於一種行門,緣一不亂,離諸邪思,攝心不散而得到正定,這就是一行三昧。
最常見的就是念佛法門的一行三昧,就是一心念佛,不雜他行、他念,念佛念到心無雜念,只有佛號的一心,這是事一心。其實念佛法門不管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或是無相念佛,這三種念佛都可以念到一心不亂的事一心。像持名念佛也就是唱唸、默唸佛號的方法,不停地唱唸,到達只有佛號而無妄想妄念的地步,一心繫念著佛的名號,這就是事一心。如果會無相念佛,憶佛念佛之念恆存,就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也是事一心。在事一心的狀態裏面,不會造三惡業,身口意的惡業不會犯,這個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當這三種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時候,那就是定;在靜中住於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叫作定力。念佛在動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無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時時刻刻,動中、靜中都是在一心的狀態,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
我們經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從念佛的法門能 夠得到戒和定的那些過程和功德受用。有了這樣的了知以後,那就有了慧,這個是屬於事相上的世間的慧。由此可知,事一心中是可以讓人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難 怪前面我們所引的《長阿含經》裏面,世尊要告誡弟子們,要常念一心,不失威儀,來精進道業。這樣雖然還只是事一心,還不是理一心,卻已經有了殊勝的功德。 例如,很多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所熟悉的《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尊者就這樣子開示,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佛說阿彌陀經》)
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 阿彌陀佛名號,能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的時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原因是因為,眾生常會因為無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種種未來世不 可愛的異熟果報;當臨命終時,這惡報的業風吹起,落入中陰階段,依著原有的貪欲執著,就會對未來世的父母生起顛倒想,結果在不知不覺中就會入胎,猶如睡著 了一樣;那等到醒來的時候,哇哇落地,已經墮在畜生道中,縱使說牠曾經有願想要求生諸佛淨土,還是難以成辦。因此釋迦牟尼佛開示,如果能夠一日乃至七日, 專持 阿彌陀佛名號,能有一心不亂的功夫;那麼到了臨命終的時候,就以這樣一心不亂的持名念佛功夫,來對治,不讓原來貪欲執著的那個習氣現起。這就是古德所說的:「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定。」那就能夠跟隨著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的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會違背所發求生淨土的誓願,隨業往生到三惡道,或又再生到人間來。這就是持名念佛事一心的殊勝功德。
一心不亂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另外還有理持,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例如,世尊在《華手經》卷十當中,這樣的開示: 【菩薩……隨其所聞諸佛名字在何世界,即取是佛及世界相,皆緣現前。菩薩善修習此念佛緣故,觀諸世界盡皆作佛;常善修習是觀力故,便能了達一切諸緣皆為一緣,謂現在佛緣,是名得一相三昧門。……於是佛緣,繫念不散,不離是緣,是名三昧門。……以是一緣了達諸法,見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佛說華手經》卷十)
這意思是說,菩薩如果能夠常常的修習,不論是他所聽聞的諸佛名字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淨莊嚴,都以諸佛及佛世界皆現在前,現前所緣的一切無非是佛、是佛世界;這樣的觀照憶念諸佛及佛世界的法門,有了這樣的觀照力,能於所緣念的佛及佛世界繫念不散,不離是緣;那就能夠了然地通達,一切諸緣皆唯是現在佛緣,所見一切法無不平等平等,這就稱為一相三昧。
另外,例如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面這樣子開示,祂說:【依如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從真如心如來藏來說這理一心。
念佛法門的理一心,就是成就了體究念佛,親見諸佛本源,就是見法身佛。例如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必定見佛指的是此生必定能見佛,若是來生修到這樣理一心的境界,那就是「當來」必定見佛。因為 大勢至菩薩說憶佛念佛,不是持佛名號來念佛,不是觀想佛身來念佛,而是以心憶心想的方式來念佛;既然沒有佛的名字、形像,那其實就是無相念佛,念的就是沒有形像的法身佛。所以這個見佛是見自性佛,是見自性彌陀,見諸佛的法身,見一切眾生的法身,而不是感應所見的化身佛。因為一念慧相應,親見十方三世諸佛的法身,與一切眾生乃至自己的法身,都同是這樣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理體,所以稱為理一心。
這樣子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差異,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來幫大家瞭解。在《六祖壇經》當中,記載了曾有一位僧人,舉了當時一位臥輪禪師的他的所誦的偈,他說:「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 日長。」這位臥輪禪師修的是「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這是離念、無念的事一心。可是六祖惠能大師聽了,就知道這位臥輪禪師還沒有明心開悟,便告訴僧 人,如果依臥輪禪師所誦的去修行,必定更加繫縛,難以明心證真。當時六祖還開示了一首偈,六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六祖「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顯然並未安住於事一心中,但卻不妨他「菩提作麼長」,證得理一心。可見,悟時雖然還沒有得到事一心,但也不妨悟得理一心。所以,如果說主張「未得事一心而悟的都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證悟」,那不就等於說六祖大師是解悟,不是真正的證悟了嗎?
其實,理一心乃是真如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祂一向所住的境界,那事一心呢,則是意識修定所得的境界;兩種境界不同,境界所依的心識根本不是同一個;如果想要將事一心的意識,修行轉變成理一心的真如,那必定是緣木求魚,永不可得。
或許有的觀眾還是有疑惑,我們不妨再舉《文殊師利菩薩所 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經文中來加以印證:【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 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 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 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經文中 文殊師利菩薩問 什麼叫作一行三昧,世尊回答說:「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這裏的一行三味與我們前面所引的《華手經》當中所說的「一切諸緣皆為一緣,謂現在 佛緣」,「於是佛緣,繫念不散,不離是緣」,「以是一緣了達諸法,見一切法皆悉等相,是名一相三昧」,以及我們前面另外所引的 馬鳴菩薩所說的《大乘起信論》當中,「依如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一樣同是理一心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
可是,在這裏 世尊特別開示,若想要入一行三昧,應當先聽聞熏習般若波羅蜜的真實義,並且要如說修學,然後才能夠入一行三昧。那就表示說,這裏所說的一行三味,它是以般 若智慧為前導的,而不是一般的禪定。然而依這樣的理一心的一行三昧,行者卻可以在「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這樣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亂的事一心的時候,進而能夠「隨佛方所,端身正向」,然後在持名念佛念 念相續之下,就在這一念之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除了見過去諸佛及現在諸佛之外,同時也見到了未來諸佛,所見的當然必定是尚未成佛的自己,以及眼前 一切眾生的自性法身——自性彌陀。這時候就知道,恆河沙數諸佛及與一切眾生法界,皆同一相,無有差別。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這裏親見自性彌陀他所依憑的一行 三昧,是要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才能夠進入法界一相、繫緣法界的一行三昧的理一心裏面,也才能夠在隨後的持名念佛一心不亂的事一心的功夫成就後,福德因緣具足之下,親見自性彌陀。
所以我們說,一心不亂是心志專一、不散亂、不動搖的意思,又稱為一行三昧或者是一相三昧。但是,還是有事一心與理一心的差異,事一心是事修上的一心不亂;理一心則是理持上的一心,就是指親證自性彌陀——真如心如來藏,而心得決定,不猶疑、不動搖才有的功德受用。
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