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1 13:09:04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说」,内容主要是细说三乘菩提的内涵与三乘菩提之差异,以提供初机学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见。
在前面几集中我们谈过了佛菩提道的阶段差别,将成佛之道分为远波罗蜜多、近波罗蜜多和大波罗蜜多等三个阶段;也说明整个成佛之道都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根本,菩萨必须具足般若总相智、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之后,才能次第圆成佛菩提果,成就圆满波罗蜜多之修证。
今天我们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各位介绍菩萨「应修一切种智」单元,欢迎您继续收看。
大乘佛子在破参明心时,找到自己无始来的本来面目如来藏,般若正观现在前,能亲自现前领受如来藏的体性,亲见自心真如之理体,也就是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和涅槃性;这种能够亲见自身真如无为性之总相体性,就称为般若总相智。菩萨在破参明心获得总相智以后,继续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般若系列的一切经典,也就是从种种不同的方向、种种不同的层面,来探究这个实相心与一切法彼此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属于般若别相智所含摄,在别相智圆满以后,应该继续熏修一切种智。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第八识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了知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修学一切种智而还没有圆满者,譬如初地到等觉菩萨所修就称之为「道种智」。简单的说,一切种智就是指「一切种子之智慧」。
种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别。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具有三种能变之功德,能够变现五阴世间以及能够辗转出生万法来。这三种能变识,就是大乘唯识经典中所说的「心、意、识」。这心、意、识为什么称为能变呢?那是因为「第八识心」祂可以变现出种种法来,不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别,也可以变现出众生的五蕴、十八界以及六尘万法,所以称为「第一能变识」。第二能变识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识,祂能变生识的种种执着,因此而有贪、瞋、痴、慢、疑等染污体性出现;也因此而导致有情众生的第八识共同变现出山河大地世间,而使有情众生得以在其中受种种之苦乐果报。第三能变识就是指「意识心」,祂能让有情产生对六尘境界的种种分别,并且能够变现出种种的世间法来。
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来说明这三种能变识的功德:
首先说明第一能变识,第一能变识就是指第八识,梵语称为「阿赖耶识」,在天竺译为「无没」,也就是指不会消失之识;在中国则翻译为「藏识」,意思是说祂能够「摄藏一切种子」,生起万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众生生命的实相,所以称为「藏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意涵存在。
所谓「能藏」的意思是说,这个第八识能够贮藏万法种子,生起世间万法,因此第八识是能藏,种子是所藏。而「所藏」的意思,则是指种子在生起现行时,会受到能熏的七转识杂染法的熏习,受熏之后的新种子仍然会回藏于第八识心中;这个时候新种子是能藏,而第八识则是种子所藏之处。而「我爱执藏」的意思是说,第七识妄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对于自我的虚妄生起种种的贪爱、执着不舍,因此就称为我爱执藏;这个时候第七识是能执,第八识则是所执。
佛世尊于三藏十二部经中,广说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名称,都是因为这第八识有种种不同的能变性而施设建立。接下来,我们就以第八识最主要的三种名称,来说明祂的能变功德:
第一叫作「阿赖耶识」,这是指有学位之三乘圣人以及一切凡夫异生的真实心。虽然离开能所分别,但却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的体性,能够摄藏一切杂染法而不会丧失,仍然含藏着能够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种,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赖耶性存在,所以称为阿赖耶识。
第二叫作「异熟识」,这是指凡夫异生、阿罗汉、辟支佛以及一切菩萨,不论分段生死已经断除或者尚未断除,都还有善、不善业的异熟种子存在,能够引生未来世的异熟果报。因此,二乘无学圣人虽然断了分段生死,但却仍然不离变易生死;他们因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舍报时就取无余涅槃。而菩萨阿罗汉或八地以上的菩萨摩诃萨,虽然断了分段生死却不畏分段生死,以广大之慈悲愿行而受后有;虽然示现有分段生死,然而实际上却唯有变易生死。由于他们的真实心中还有能引生死异熟果报的种子存在,所以称为异熟识。第八识之所以有异熟的体性存在,正是第一能变识的功德所成,因此这个异熟识的名称函盖范围就极为广泛。
第三叫作「无垢识」,这是指佛子在历经资粮、加行、见道(通达)、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以后,而使凡夫地真实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种,转变为清净的无漏法种,这个第八识就成为无上清净诸无漏法之所依止,名之为无垢识真如。譬如禅宗中土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赖耶识,方便说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叶尊者,乃至达摩祖师等诸声闻阿罗汉回小向大以后,修学禅宗的般若禅而得开悟,乃是悟得异熟识,也方便说为真如;那是因为此时「大圆镜智」以及「成所作智」等佛地功德,还没有现前的缘故。
各位菩萨,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第八识,因为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种子和所造业种,以及所含藏的前七识种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存在,所以称这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祂是本来具足,不是修行造作而得;祂远离能所分别,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借着身根及觉知心才能生起现行,必须经由修行转变清净而生起般若实相之智慧。
假使修行者在闻受声闻解脱道之后而得以见道,以及其后能够继续努力修道断除思惑,不再有阿赖耶性,也就是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种子的集藏性存在时,就成为阿罗汉;这时第八识改名为「第九识」—异熟识,也称为「庵摩罗识」,其实仍然是第八识,唯改其名不改其体。
如果阿罗汉们随后闻佛说大菩提成佛之道,能够心生欢喜而回小向大,进修佛菩提道,经由明心的七住位证得般若总相智,进修般若经所说之般若别相智;复又能不起自满之心,继续进修诸地所修之一切种智,而生起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能断尽思惑而不断之,留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受生,向诸地进修;从此以后,开始进断分段生死的习气种子,并进修无生法忍之一切种智,地地增上。一直到初地满心位时,能够取证慧解脱果而不取证,到三地满心时能证灭尽定之俱解脱果而不证之;初地三地菩萨舍寿时,能够取证无余涅槃而不取之;次第进修唯识种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证灭尽定而仍不入无余涅槃;继续进修七地之念念入灭尽定,八地之于色变现自在,于解脱道无功用行,以及由佛所授之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等,渐至等觉位中;又于百劫中随处舍身受生,布施头目、脑髓、身躯、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无量内财而修相好,才能在最后身菩萨位时,具足成佛时所需之广大福徳资粮。福徳具足以后,在因缘成熟时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为第十识,称为「无垢识」,又叫作「果地真如」。
如是进修而成就佛道,就名为佛菩提道,也称为「大菩提道」,这是因为不同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的缘故。如是进修,渐渐转易第八识之内涵,使第八识之阿赖耶性及异熟性能够断除净尽,成为无垢识真如;这都是由于第一能变识,有这种大功德力所致。如果没有阿赖耶识之初能变性,就没有宇宙一切现象与万法之现起,也没有三乘一切法门之修行,乃至世间一切有漏有为法之修证,也都无法成就。
以上略说第一能变识。接下来,我们继续来介绍第二能变识:
第二能变识是指第七识—意根,又称为末那识。意根乃是十八界法所摄,归属于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是有色根,属于色法;而意根则是无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阿含诸经中说之为「意」,第三转法轮唯识诸经中说为「意、末那、遍计执识」,祂是意识之俱有依。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内执阿赖耶识为自内我,也执意识觉知心为我,复执五根五识为我,祂恒欲了别三界诸法,普遍计度,执为真实,所以名为「遍计所执识」;因此而说意根与我见、我慢、我爱、我痴等四烦恼恒共相随,乃至眠熟无梦时,亦不暂舍这四种烦恼以及内外执着;一直要到菩萨七住位真见道不退转之后,才能渐渐舍离这四种烦恼以及祂的执着性。
这个第七识不知道自己虚妄,普遍计度一切三界诸法为我、为我所,无始来覆障真如不执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贪五尘等清净体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贪、瞋、痴、慢等境界,都是这个处处作主之心所变现,所以说末那识意根是一切无明之根源。又因为这个末那识恒常不断地审察度量、处处作主、时时作主,因此成凡成圣悉凭末那识之「人我执」与「法我执」断与不断而有差别。
由于意根从无始劫以来一直恒审思量的缘故,所以产生了普遍计度执着的体性,也因为这种执着性,使得众生不断地轮回三界生死。然而祂的这种执着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无量世以来,被意识错误的教导熏习而来。熏习越久,意根的执着性就越强,所以意根是一个「习惯性」比重很大的执着心。由于意根种子从如来藏中不断地流注而出,无始劫以来未曾刹那间断(不像「意识觉知心」在眠熟、闷绝、正死位、入无想定、入灭尽定时会断灭消失),于一切时中恒时不断地审度一切法尘,而处处作主、时时作主,不断地指挥六识造作种种善恶业,所以说末那识恒审思量一切法。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意根末那识恒与相分相应,无有中断时,白 天清醒位时,恒借内相分而与外相分相应,眠时梦中俱与外内相分相应,眠时无梦则借内相分与外相分相应,无始劫来恒常运转,未曾有一刹那间断,所以说此心恒、审、思、量。若无此心,一切人不能于睡眠中醒觉,一切修行者也不能于无心定中出定;乃至一切有情虽能分别觉知,而悉不能造作一切事业,都将像植物人一样,虽然能够觉知痛痒,但不能自行的搔抚,也没有办法向别人表示意思请求协助处理。所以说必须有意根刹那刹那作主思量,才能有有情的一切行为产生。
这个意根虽然无始劫以来恒审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刹那间断,但是祂却是可以灭除的。譬如二乘无学圣人断了意根的自我执着以后,舍寿时便可以断除意根之自己而入无余涅槃,这个意根就永不复现,无有再生起运作之时;因此,意根是没有常住不坏之自体性者。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意根末那识唯有第八阿赖耶识为其俱有依,不像意识等六心需有其他的俱有依,一定得依五根方能生起;因此,人在死亡以后,意根种子仍得从如来藏中流注而出,使意根继续现行而导致「中阴身」之从如来藏中出生。中阴身出生以后又有见闻觉知,死后依靠家人饮食祭拜的香气,可以维持中阴身的力气;这个中阴身到第六天开始衰弱,第七天时坏掉,觉知心再度无法现行运作;如是一七乃至七七,意根为了继续拥有见闻觉知心,于是在中阴阶段,由意识分别、观察、选择,再由意根决定去投胎。下一世出生的时候,虽然是同一个意根,但却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觉知心,因此根本记不得往世的事情,只知道要保持见闻知觉性来供自己所用;祂的分别性很差,但却是相续不断的。
这个意根的运作非常的细腻,即使在正死位、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位中觉知心灭了,祂还是继续不断地在运作着。这个部分都必须靠行者在悟后,一步一步的去亲自体验祂。末那识意根,虽然本身办不了大事,可是祂却很厉害,祂遍缘一切法(无有一法不缘);解脱道的修证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灭了来成就无余涅槃,谁也奈何不了祂;修学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样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祂;乃至将来利乐无量有情,成就佛地广大无边的功德时,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后的阶段,和意根的关系就愈密切,所以值得我们好好深入的去证解祂。
各位菩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说到这里。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5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1-20 08:44:24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幾集中我們談過了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將成佛之道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也說明整個成佛之道都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根本,菩薩必須具足般若總相智、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才能次第圓成佛菩提果,成就圓滿波羅蜜多之修證。
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各位介紹菩薩「應修一切種智」單元,歡迎您繼續收看。
大乘佛子在破參明心時,找到自己無始來的本來面目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在前,能親自現前領受如來藏的體性,親見自心真如之理體,也就是如來藏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和涅槃性;這種能夠親見自身真如無為性之總相體性,就稱為般若總相智。菩薩在破參明心獲得總相智以後,繼續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般若系列的一切經典,也就是從種種不同的方向、種種不同的層面,來探究這個實相心與一切法彼此之間的關係;這都是屬於般若別相智所含攝,在別相智圓滿以後,應該繼續熏修一切種智。所謂「一切種智」就是指第八識如來藏所蘊藏的一切種子,了知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種智。修學一切種智而還沒有圓滿者,譬如初地到等覺菩薩所修就稱之為「道種智」。簡單的說,一切種智就是指「一切種子之智慧」。
種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具有三種能變之功德,能夠變現五陰世間以及能夠輾轉出生萬法來。這三種能變識,就是大乘唯識經典中所說的「心、意、識」。這心、意、識為什麼稱為能變呢?那是因為「第八識心」祂可以變現出種種法來,不僅可以出生祂自己的功能差別,也可以變現出眾生的五蘊、十八界以及六塵萬法,所以稱為「第一能變識」。第二能變識是指「意根」,也就是末那識,祂能變生識的種種執著,因此而有貪、瞋、癡、慢、疑等染污體性出現;也因此而導致有情眾生的第八識共同變現出山河大地世間,而使有情眾生得以在其中受種種之苦樂果報。第三能變識就是指「意識心」,祂能讓有情產生對六塵境界的種種分別,並且能夠變現出種種的世間法來。
接下來,我們就進一步來說明這三種能變識的功德:
首先說明第一能變識,第一能變識就是指第八識,梵語稱為「阿賴耶識」,在天竺譯為「無沒」,也就是指不會消失之識;在中國則翻譯為「藏識」,意思是說祂能夠「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是一切有情生命的本源,也是眾生生命的實相,所以稱為「藏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意涵存在。 所謂「能藏」的意思是說,這個第八識能夠貯藏萬法種子,生起世間萬法,因此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而「所藏」的意思,則是指種子在生起現行時,會受到能熏的七轉識雜染法的熏習,受熏之後的新種子仍然會回藏於第八識心中;這個時候新種子是能藏,而第八識則是種子所藏之處。而「我愛執藏」的意思是說,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對於自我的虛妄生起種種的貪愛、執著不捨,因此就稱為我愛執藏;這個時候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則是所執。
佛世尊於三藏十二部經中,廣說這第八識有種種不同的名稱,都是因為這第八識有種種不同的能變性而施設建立。接下來,我們就以第八識最主要的三種名稱,來說明祂的能變功德:
第一叫作「阿賴耶識」,這是指有學位之三乘聖人以及一切凡夫異生的真實心。雖然離開能所分別,但卻仍然具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的體性,能夠攝藏一切雜染法而不會喪失,仍然含藏著能夠引生分段生死之有漏法種,也就是仍然具有阿賴耶性存在,所以稱為阿賴耶識。
第二叫作「異熟識」,這是指凡夫異生、阿羅漢、辟支佛以及一切菩薩,不論分段生死已經斷除或者尚未斷除,都還有善、不善業的異熟種子存在,能夠引生未來世的異熟果報。因此,二乘無學聖人雖然斷了分段生死,但卻仍然不離變易生死;他們因為害怕分段生死的痛苦,所以在捨報時就取無餘涅槃。而菩薩阿羅漢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雖然斷了分段生死卻不畏分段生死,以廣大之慈悲願行而受後有;雖然示現有分段生死,然而實際上卻唯有變易生死。由於他們的真實心中還有能引生死異熟果報的種子存在,所以稱為異熟識。第八識之所以有異熟的體性存在,正是第一能變識的功德所成,因此這個異熟識的名稱函蓋範圍就極為廣泛。
第三叫作「無垢識」,這是指佛子在歷經資糧、加行、見道(通達)、修道、究竟等五位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以後,而使凡夫地真實心中的一切有漏法種,轉變為清淨的無漏法種,這個第八識就成為無上清淨諸無漏法之所依止,名之為無垢識真如。譬如禪宗中土諸祖所悟的真心就是指阿賴耶識,方便說為真如;又譬如西天大迦葉尊者,乃至達摩祖師等諸聲聞阿羅漢迴小向大以後,修學禪宗的般若禪而得開悟,乃是悟得異熟識,也方便說為真如;那是因為此時「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等佛地功德,還沒有現前的緣故。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一切有情眾生都有第八識,因為有分段生死之染污種子和所造業種,以及所含藏的前七識種子,具有集藏分段生死之集藏性存在,所以稱這第八識為阿賴耶識。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祂是本來具足,不是修行造作而得;祂遠離能所分別,本性清淨而有染污種子,藉著身根及覺知心才能生起現行,必須經由修行轉變清淨而生起般若實相之智慧。
假使修行者在聞受聲聞解脫道之後而得以見道,以及其後能夠繼續努力修道斷除思惑,不再有阿賴耶性,也就是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存在時,就成為阿羅漢;這時第八識改名為「第九識」—異熟識,也稱為「菴摩羅識」,其實仍然是第八識,唯改其名不改其體。
如果阿羅漢們隨後聞佛說大菩提成佛之道,能夠心生歡喜而迴小向大,進修佛菩提道,經由明心的七住位證得般若總相智,進修般若經所說之般若別相智;復又能不起自滿之心,繼續進修諸地所修之一切種智,而生起無生法忍進入初地,能斷盡思惑而不斷之,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受生,向諸地進修;從此以後,開始進斷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並進修無生法忍之一切種智,地地增上。一直到初地滿心位時,能夠取證慧解脫果而不取證,到三地滿心時能證滅盡定之俱解脫果而不證之;初地三地菩薩捨壽時,能夠取證無餘涅槃而不取之;次第進修唯識種智而至六地,必定取證滅盡定而仍不入無餘涅槃;繼續進修七地之念念入滅盡定,八地之於色變現自在,於解脫道無功用行,以及由佛所授之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等,漸至等覺位中;又於百劫中隨處捨身受生,布施頭目、腦髓、身軀、手足等,如是以百劫之無量內財而修相好,才能在最後身菩薩位時,具足成佛時所需之廣大福徳資糧。福徳具足以後,在因緣成熟時降生人間,出家修行,斷盡所留最後一分煩惱障習氣種子,斷盡最後一分極微細所知障隨眠,成究竟佛道。此時之第八識改名為第十識,稱為「無垢識」,又叫作「果地真如」。
如是進修而成就佛道,就名為佛菩提道,也稱為「大菩提道」,這是因為不同於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脫道的緣故。如是進修,漸漸轉易第八識之內涵,使第八識之阿賴耶性及異熟性能夠斷除淨盡,成為無垢識真如;這都是由於第一能變識,有這種大功德力所致。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之初能變性,就沒有宇宙一切現象與萬法之現起,也沒有三乘一切法門之修行,乃至世間一切有漏有為法之修證,也都無法成就。
以上略說第一能變識。接下來,我們繼續來介紹第二能變識:
第二能變識是指第七識—意根,又稱為末那識。意根乃是十八界法所攝,歸屬於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是眼、耳、鼻、舌、身根,是有色根,屬於色法;而意根則是無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阿含諸經中說之為「意」,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中說為「意、末那、遍計執識」,祂是意識之俱有依。末那識處處作主,恆內執阿賴耶識為自內我,也執意識覺知心為我,復執五根五識為我,祂恆欲了別三界諸法,普遍計度,執為真實,所以名為「遍計所執識」;因此而說意根與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等四煩惱恆共相隨,乃至眠熟無夢時,亦不暫捨這四種煩惱以及內外執著;一直要到菩薩七住位真見道不退轉之後,才能漸漸捨離這四種煩惱以及祂的執著性。
這個第七識不知道自己虛妄,普遍計度一切三界諸法為我、為我所,無始來覆障真如不執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貪五塵等清淨體性;一切有情之所以有貪、瞋、癡、慢等境界,都是這個處處作主之心所變現,所以說末那識意根是一切無明之根源。又因為這個末那識恆常不斷地審察度量、處處作主、時時作主,因此成凡成聖悉憑末那識之「人我執」與「法我執」斷與不斷而有差別。
由於意根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恆審思量的緣故,所以產生了普遍計度執著的體性,也因為這種執著性,使得眾生不斷地輪迴三界生死。然而祂的這種執著性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由無量世以來,被意識錯誤的教導熏習而來。熏習越久,意根的執著性就越強,所以意根是一個「習慣性」比重很大的執著心。由於意根種子從如來藏中不斷地流注而出,無始劫以來未曾剎那間斷(不像「意識覺知心」在眠熟、悶絶、正死位、入無想定、入滅盡定時會斷滅消失),於一切時中恆時不斷地審度一切法塵,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不斷地指揮六識造作種種善惡業,所以說末那識恆審思量一切法。
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意根末那識恆與相分相應,無有中斷時,白天清醒位時,恆藉內相分而與外相分相應,眠時夢中俱與外內相分相應,眠時無夢則藉內相分與外相分相應,無始劫來恆常咿D,未曾有一剎那間斷,所以說此心恆、審、思、量。若無此心,一切人不能於睡眠中醒覺,一切修行者也不能於無心定中出定;乃至一切有情雖能分別覺知,而悉不能造作一切事業,都將像植物人一樣,雖然能夠覺知痛癢,但不能自行的搔撫,也沒有辦法向別人表示意思請求協助處理。所以說必須有意根剎那剎那作主思量,才能有有情的一切行為產生。
這個意根雖然無始劫以來恆審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剎那間斷,但是祂卻是可以滅除的。譬如二乘無學聖人斷了意根的自我執著以後,捨壽時便可以斷除意根之自己而入無餘涅槃,這個意根就永不復現,無有再生起咦髦畷r;因此,意根是沒有常住不壞之自體性者。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意根末那識唯有第八阿賴耶識為其俱有依,不像意識等六心需有其他的俱有依,一定得依五根方能生起;因此,人在死亡以後,意根種子仍得從如來藏中流注而出,使意根繼續現行而導致「中陰身」之從如來藏中出生。中陰身出生以後又有見聞覺知,死後依靠家人飲食祭拜的香氣,可以維持中陰身的力氣;這個中陰身到第六天開始衰弱,第七天時壞掉,覺知心再度無法現行咦鳎蝗缡且黄吣酥疗咂撸飧鶠榱死^續擁有見聞覺知心,於是在中陰階段,由意識分別、觀察、選擇,再由意根決定去投胎。下一世出生的時候,雖然是同一個意根,但卻是另一個全新的意識覺知心,因此根本記不得往世的事情,只知道要保持見聞知覺性來供自己所用;祂的分別性很差,但卻是相續不斷的。
這個意根的咦鞣浅5募毮仯词乖谡牢弧灲^、眠熟、滅盡定、無想定位中覺知心滅了,祂還是繼續不斷地在咦髦_@個部分都必須靠行者在悟後,一步一步的去親自體驗祂。末那識意根,雖然本身辦不了大事,可是祂卻很厲害,祂遍緣一切法(無有一法不緣);解脫道的修證要靠祂,祂若不肯自己滅了來成就無餘涅槃,誰也奈何不了祂;修學佛菩提道而成佛,也同樣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祂;乃至將來利樂無量有情,成就佛地廣大無邊的功德時,也得要看祂。修行愈到最後的階段,和意根的關係就愈密切,所以值得我們好好深入的去證解祂。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到這裡。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