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起信-1] 49. 不觉与本觉--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入门起信系列》,今天要略谈的题目是“不觉与本觉”。 在《大乘起信论》中一开始,马鸣菩萨就立下了真实义,这个一切众生心第八识如来藏,祂能够摄一切世间、出世间的法,这是一切自知在大乘成佛之道的学人 修学的所依。由这个心的真如相可以知道,这个心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由这个心的作用性可以知道,三界一切万法都是由祂所生,而三界一切万 法的生灭因缘,也是由祂所起,所以知道如来藏祂本来就具足能够成就三界一切万法的无量无边功德性。而这个功德性不是修行以后才有的,但因为众生无明覆盖、 我爱见著,所以无法相应不能显发出来;因此见道的菩萨转依了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来修学,就能够渐渐地发起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因果而成就大用,所以这个心是 一切诸佛修行所能够成就的所依,也是一切菩萨由于依于这一个真如心、如来藏心而能够入于佛地。
因此 马鸣菩萨的说法,是呼应于 世尊祂所开示这一个心是:【离一切妄想相、言说相,是名为义。】(《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3)这就是真实大义的义,也如同《心经》当中的开示,必要依于这 个无所得的心,证得转依修学所得的这个菩提智、般若波罗蜜多,所以才能够:【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 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以一切志求佛道的弟子,必是依于这个本来就离妄想、言说的心,本来就无所得的真实义心来修 学,才能够成就佛道。 如果所依的心是具足种种的妄想、言说相,要经过修行才能止息,就表示这个心是有变异的,有变异就不能说祂是真实义心,那依这样的心来修学,永远都只是 在三界法当中。所以这是主张六识论的人,或者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的人,他的所思、所言,心所趣向,以及对弟子的教学与鼓励,一定都是在增加世间的名位或者资 财营利,或者爱染的增上上面。这就是经典当中,为什么一再地说明:如果能够在大乘了义教法当中信受不疑的人,他一定是过去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所以这一世 能够值遇大乘菩萨的教学,所以能够依于 世尊的开示,加上道理、逻辑的说明来认清确实有这一个真心如来藏。因此要能够信受这一个第八识如来藏,而于大乘法起信修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绝对不 是一个初机的学佛人就能够立刻相应的。 我们看现在许多教界的宗教师,他们没有办法认同有第八识如来藏,他们依于六识论来修学,就可以了知能够大乘起信,而能够相信有第八识如来藏心的人,确 实是如 佛所说,一定是在过去世已经修集了无量的善根,才能够跟这个第一义谛相应。也因此一个能够对于第八识如来藏心能够信受不移的人,佛菩萨看这样的人,他是善 根已经成熟了,所以就会再教导他来求证以及转依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因此我们看,只要是一个大乘的菩萨,他不会乐于小乘法来教人,更不会将众生带入世俗有为 法的泥沼之中。这是很容易判断是否是善知识、真佛弟子的方法,因为这样的善知识,他的所教、所说方向都和 佛以及诸大菩萨是一致的。因此 马鸣菩萨也是依于这个心——本觉心,因地称为阿赖耶识,说明有不同觉的层次。 先说不觉。不觉就是从来没有想过要出离三界,只在世间相上打转的人,否定有这个本觉心的人,或者认为是依于意识精细的层面来修学,落于意识心的各种受 想思的境界当中来修学的人。因此不论他是否身著僧衣,或者自称是佛弟子,乃至于他能够修到四空定,这都是属于外道,外于正道而修学,这就是不觉。那或许我 们会说,他明明有各种觉受啊!马鸣菩萨开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大乘起信论》卷1)我们看到这句话和 世尊所开示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楞严经》卷1)这道理是完全相通的,因为都是落在三界中的世间法相上,没有相应到 本觉心,所以称之为不觉。 相对于不觉,当这个修行人能够信受大乘了义法,能够依求证这个第一义谛心来修学,他一念相应证得了这个一向离妄想、语言相,一向无所得心时,就称为始 觉;因为他开始亲证了这个第八识、本来无念的心体、阿赖耶识如来藏。也因此他能够证知七转识,不论是意识的极精细念或者乃至到无念,都还是一向依于一个有 念的心体,而起的相对说要能够体证这个本来就无念的心体、本来就无所得的这个心体,才是真心,才是在三界当中常而不变异的心。祂和念念生灭流转、能觉能 知、有变异的七转识心,体性相用差异非常大。所以始觉菩萨他可以开始渐渐地来舍离虚妄想的粗细分别,这个始觉位,当他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的时候,就是已经入 于七住位上面来修学,因为他已经可以由如来藏心的证悟,而入般若中观的正理,依般若中观的正理而知道断见与常见这一些邪见邪说,都是因为认贼作父,错认七 转识的行相为究竟,所以能够为众生宣说般若空的真实义,因此是相似于佛,所以这时候就称之为相似觉。 但是这个相似觉呢,只要能够信受第八识如来藏、能够于第一义谛不怀疑,虽然还没有亲证,还在加行位当中,仍要先断除这个能知、所知的意识心的虚妄性, 还在对于第八识如来藏的体性相用知见分分的在修学,也能够发起菩提心,这个部分我们也可以方便说他是相似觉,因为他总有一天能够明心见道。 所以今天三贤位的菩萨,在他不断地破邪显正、利乐有情的过程当中,随著利乐有情,烦恼障的现行就能够不断地断除,而入地的福德因缘就开始渐渐地具足。 当他入地的福德因缘具足,发起十无尽愿,又加上增上修学,能够转依第八识如来藏的真如体性而发起道种智,这样的一个法身菩萨,我们就称他为随分觉,或者说 是分证即佛,因为他已经一分一分在圆满佛地的功德,而要到佛地了以后,才能够称之为究竟觉。 因此不论是不觉、始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这是依于一个人他在整个修行的一个过程当中修证次第的差别相,而这些差别相,都一定是依于这一个本 觉。所以证悟的菩萨一定会证实 马鸣菩萨所说本觉有两种相,一个是“净智相”,净智相就是这个本觉心的真如体性,祂虽然能够随著众生的无明业流转,但是祂的本自清净的自性永远不会变异, 这也就是 马鸣菩萨所说“体大、相大、用大”中体大的功德性,就是“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但是证悟的菩萨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相,就是 “不思议用相”,这是依于 马鸣菩萨所开示“体大、相大、用大”当中的相大以及用大,因为当他证悟了以后,他能够非常清楚地了知这个第八识如来藏祂能够现起一切胜妙的境界,祂能够具 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性,而第八识如来藏祂会随著众生的根器,成就无量无边的利乐事业,所以依于这一个本觉心,祂具有“空、不空、离障、示现”的四种大义,依 于真如无所得来说空。 在《大乘起信论》当中,所讲的觉就是觉悟到第八识心真如自体的真觉以及本觉;而不是在讲第七识意根的处处作主、睡著无梦时会作主、会 思量的妄觉;也不是在讲六识,在六尘境界当中的知与觉。因为这都是妄知与妄觉,这都是生灭法,这都是念念生灭的有为法,是属于世间觉,不是常住的体恒永 在、永无生灭的第八识如来藏的真觉心。当证得这个第八识真如自体所本有的这一个本觉心时,才说这一个人是真觉,而证得这个真觉的人,他就能够了知有这个第 八识能够现起一切万法,而在现起一切万法的同时,祂从来都不会在祂所现起的这一些诸法上面去起分别。因此《起信论》当中,马鸣菩萨从始觉位开始,证得这个 本觉,一直到诸地的这个本觉,乃至于到佛地的究竟觉,全部都是依于这一个本觉来说。 因此真正觉悟的人,他一定是证得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本有的真觉,而不是证知在六、七识于六尘当中的见闻知觉性说是真觉,因为那都是属于妄觉。而且从第八 识的心体当中,才能够出生六尘当中的妄知与妄觉,所以这个不论是意识、意根的所取相,乃至于意识、意根本身,都是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法,它们是被出生 的法,不是本来就在三界万法存在的法,它是因缘所生的法。所以在三界万法当中,无始劫以来本来就存在著、从来不变异的,那就只有佛所开示的第一义谛心第八 识如来藏心。 而什么叫作不觉呢?马鸣菩萨说:“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大乘起信论》卷1)也就是说,这个不觉心祂现起了以后,而会有种种的 妄念,而这个妄念它本身是没有真实常住不变的自性,这些妄念也都是依于这个本觉心才有的,因此《起信论》常常在说“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就是说一切的 法都是依于这个一法界如来藏心而出生的。那为什么会不觉呢?马鸣菩萨举例说:就好像一个迷路的人,他是因为有一个方位,他的方位并不知道,所以叫作迷,但 是这个迷并没有它本来具有的自性,因为他这个迷,是相对于这个方位而有。那同样的道理,众生之所以我们会说他不觉,他这个不觉也是因为他迷于不知道有这一 个实相心,他迷于六尘万法的境界相,不断地在境界相去追求,所以导致三界轮转不断,所以我们称他为不觉。 那我们说这一个不觉他会有什么样的一个状况,我们来看他是不觉呢?例如说,一个人他在佛法当中产生了非常大的误解,而这样的一个误解——把六识心当成 常住不变的自性,我们就称之为不觉;那或者是说,有一些人他对于在修定当中,在定境法尘当中种种的境界相,他当作那就已经究竟了,这也叫作不觉;而这个部 分是说,已经还在修行的人,那对于从来都没有相应要到佛法当中修行的人,那当然我们就说他更是属于不觉。但是不论是一个从来不在佛法当中修学的人,或者错 认第一义谛的人,或者错认禅定境界的人,他们的这个不觉还是依于每个人身中本有的第八识如来藏心而来说不觉。因此我们说觉与不觉,其实那都是一个方便的说 法,因为在《大乘起信论》它究竟所要说明的,就是必须要让大家能够了知:你不论信不信受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心,但是你的本觉心,祂从来没有离开过你;那如 果你已经信受了有这一个本觉心,那你整个修学的次第,不论你的修证境界是如何,一样也是要依于这一个本觉心,乃至佛地还是要依于这一个本觉心。 也因此,马鸣菩萨虽然开示了觉与不觉的种种差别相,他的重要指标,就是要让我们能够在道理上能够认知确实有这一个本觉心,有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所以 我们看到有一些禅堂,墙壁上会贴著:“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时您可依著 马鸣菩萨的开示,接下一句:“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因为一般的禅堂,他们的用心都是在世间的禅定上,都是在意识心的觉观上面用心,没有触及到一真法界, 也就是他们的修学还是在世间法相上,而不是依于出世间的法来修学,不是依于般若中观的真实义来修学。 有人说:第三转法轮如来藏系列的经典,并不是 佛陀亲口所说的,是后来的人长期创造结集出来的。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在谤佛。因为 佛陀在大乘了义教的经典当中,处处都在开示一定要依于这个第八识如来藏心来修学。无著菩萨在他的《摄大乘论》当中,也是这样的一个开示,在一个真正的佛弟 子依大乘法在修学的时候,他一定是先亲证这个所知依,一定先依于三界万法的根本因能够了知,然后才能够知道三界万法的所依,是依于什么而有,然后知道三界 万法的所依是依于什么而有了以后,他才能够观察到三界万法的种种法相生灭无常的变异性;但是菩萨并不是只是观察到三界万法的生灭性,而是更能够知道他要如 何来藉由三界万法来利乐有情、来断除自己的种种的烦恼障、来增益自己的种种的般若智,而这个烦恼障跟般若智的成就,都是依于他已经亲证了这个法界实相心, 依于这个实相心的真如体性,来转依、来修学。所以绝对不是《阿含经》当中所说的“诸法缘起性空”就是指一切法灭了,这个部分是完全不合于 佛所说的觉与不觉。 今天就为诸位菩萨谈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704-a12-cn0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