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0 12:31:41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跟各位来探讨的问题是「唯识妙义是佛亲口所说」。
那为什么要来探讨这个问题呢?因为自古以来很多人就在探讨心识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是哪一个识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讨这个心识的时候,也说是「唯心论」。从古时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在探讨的这些唯心的问题,它所探讨的这个「唯识」是哪一个识呢?基本上他们所探讨的这个识,都离不开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六识——也就是见闻觉知心的六识,这个识根本不是佛所说的这个「唯识」。佛所说的「唯识」为什么祂是妙义呢?为什么说唯识祂妙呢?祂是妙在何处呢?因为唯识是出 生三界万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在说: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这些六尘万法都是唯识所现。
所谓「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们就要探讨说:是不是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呢?如果说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就是表示说:我们这个宇宙世间它是客观的存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们现观这个宇宙世间其实它是会坏灭的。如果有一个客观的三界存在的话,那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佛说他是灭了三界六尘万法,也就是灭了五阴,那灭了五阴以后,阿罗汉所灭的三界是谁的三界呢?阿罗汉所灭的三界就是属于他自心所显现的三界的世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心所显现的三界的世间,这个就叫作「三界唯心」。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器世间的三界呢?我们说阿罗汉灭了三界以后,没有任何一界存在了,但是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明明活在这个世间的人、这个器世间它还是存在着,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器世间存在?那就是因为有每一个人心中里面所存有的这个三界法的种子,那因为这样子的力量造成了众生的共业,所以才会形成这个世间的形成,才会形成这个宇宙世间;但是这个宇宙世间是因为众生的共业所成,它本身是缘起性空的,它是无常坏灭的。这个宇宙世间的器世间的三界,其实就是因为由每一个人的这个「唯心」、每一个人这个「唯识」这个第八识(这个如来藏)所显现出来的三界,所以才会因为这样子的共业产生这样三界的世间。
这个所谓的唯心跟唯识,在佛法里面我们所说的是哪一个识呢?就是在说阿赖耶识,也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指如来藏、也就是阿含里面所说的「入胎识」。这个入胎识其实就是十因缘法里面所说的那个识,(十因缘法: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缘触、受、爱、取、有……乃至老死忧悲恼苦)这个识就是入胎识。众生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为所依的话,那众生因为修行入了无余涅槃以后,顿成断灭。
这一个「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识,又叫作「所知依」,因为祂是我们见闻觉知心,乃至于我们意根这些所知心的根本依的俱有依。这一个心还有什么名字呢?祂另外一个名字又叫作「本际」。为什么叫作本际呢?因为世间所有一切法就只有到这里为止,没有办法超出这个地方,所以祂叫作本际。祂又叫作「本识」,为什么叫作本识呢?因为众生有八识心,八识心都是以这一个心为出生的根源,所以祂又叫作本识。祂又叫作「非心心」,为什么叫作非心心呢?因为祂并不是像一般觉知心的这一个心,所以祂叫作非心心;祂不像意根、不像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心的这样的一个心,所以祂叫作非心心。那又叫作「无心相心」,为什么叫作「无心相心」呢?因为祂没有见闻觉知心,乃至于刚刚所说的这个意根的这个心相,所以祂又叫作无心相心。
所以这一个心基本上祂是非心心、无心相心,也就是说祂是跟我们的六识心、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是迥异的。所以一般这些学术界乃至于古时候的这些印度的这些哲学玄师,在探讨的这些问题都是以见闻觉知心的这一个心在探讨唯心论,那基本上这个是属于众生轮转的一个心。
真实唯识这一个心在大乘法里面,又叫作什么呢?祂又叫作「真如」。因为祂有真实的本体,而且祂又能够如镜现相,映现三界六尘万法,所以叫作真如。祂又叫作「真心」,因为祂是真如所显现的这一个本识、这一个本心,所以叫作真心。在禅宗里面,祂又叫作「本地风光」,因为就是我们修行要回归本家,回归如来家的那个地方,所以叫作本地风光。那另外一个名字,祂又叫作「自性如来」,也就是我们的自性弥陀。以上这些都是第八识的另外的一个名称。
以上这些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乃至于入胎识,一直到真如、真心、自性如来……这些都是第八识的另外一个名称。这个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识,也就是佛所说的唯识妙义的这个识。
那这个识还有另外的一个名称,又叫作「异熟识」,又叫作「无垢识」。依唯识种智来说的话,这个第八识心有三个位阶,也就是说您还未断分段生死之前,祂称为阿赖耶识;那断了分段生死以后,祂就称为异熟识,那断了分段生死,一直到未成佛之前,这个就异熟识;到成佛的时候就叫作无垢识。所以,第八识祂有好多的名称,是因为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显现的时候所安立的名称,但是都是在直指这一个第八识。
这个第八识,佛是在什么时候开示让我们知道的呢?佛是一直等到大乘法、大乘种智的时候才开示这一个法的吗?不是这个样子的!其实佛在阿含期的时候就已经隐覆密意说出了唯识的妙义,不是一直等到说般若、说中观乃至于说唯识种智的时候,才说这个唯识妙义。我们看一下以下的经文,《央掘魔罗经》里面佛如何说呢: 【尔时世尊广说妙法度脱众生,名日执剑大方广经。初中后善,究竟显示善义善味,纯一清净、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央掘魔罗经》卷一)
《央掘魔罗经》是属于阿含部的一部经,但是这边世尊「广说妙法度脱众生」,把这一部经称为《执剑大方广经》。大方广经其实就是唯识了义的另外的一个别称,又叫方等经。这个大方广经它「初中后善,究竟显示善义善味」,也就是初时也善、中时也善、后时也善,究竟显示善义善味。那什么东西才有办法初也善、中也善、后也善?什么东西才有办法究竟显示善义善味?才有办法显示出祂的「纯一清净」呢?才有办法显示出祂的「清白梵行之相」呢?这个就是在指如来藏!如来藏祂本身本来具足了清白梵行之相,所以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以如来藏祂初也善、中也善、后也善,佛从讲阿含起开始就隐覆密意说:这个「初中后善,究竟显示善义善味,纯一清净、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的这个如来藏。
所以《央掘魔罗经》里面又说:「我为声闻乘说此偈意者,谓如来藏义:若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央掘魔罗经》卷四)佛在这边说啊,我为声闻乘说这个偈的意思(这个前面佛说的一段偈语),那这一段偈语其实就是在赞叹如来藏,那就是在说如来藏的真实妙义。所以说「谓如来藏义」,就是说如来藏的义理就是「若自性清净意」,就像自性清净。 「自性清净意,是如来藏胜一切法」:如来藏胜过三界六尘万法的一切法,胜过所有的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的,所以「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
那在《杂阿含经》里面,佛又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杂阿含经》卷十二)
这里佛就是在讲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为什么称为《大空法经》呢?十二因缘是依什么而有的呢?十二因缘其实就是必须依于十因缘的观行,依于十因缘这个入胎识(刚刚所说的入胎识)的建立,才会有十二因缘的缘起性空。要不然声闻缘觉修十二因缘,从老、死、忧、悲、恼、苦往前逆推,断了无明、行、识以后,是变成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为依止,那就会变成落入了断灭空。所以佛在讲这个十二因缘法的时候,说这个是《大空法经》,《大空法经》就是说:这个法本身祂就是「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跟《央掘魔罗经》所说的完全一样。
在《杂阿含经》里面,佛又说:【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 ……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杂阿含经》卷十二)所以佛就是在这个时候说了这个十因缘法。也就是说十二因缘必须以十因缘为基础,所以佛说「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到底因为有什么法,才会出生名色呢?到底有什么法为缘,名色才会出生呢?佛说因为「识有故名色有」;因为就是有这个入胎识,因为有这个入胎识,所以会有名色;「识缘故有名色有」也就是因为由识来入胎、来缘取名色的时候,才会有名色增长广大。佛说「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思惟到这个时候,就是从生老病死往前推的时候,到六入、到名色要断的时候,到底是到什么地方为止?就是到这个十因缘法里面的入胎识,到这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这个入胎识!
所以,佛其实在《央掘魔罗经》、在《阿含经》里面都已经隐覆密意说了这个唯识妙义、说了这个第八识。所以在《长阿含经》里面佛说: 【「……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长阿含经》卷十)
佛就是说:若识不入母胎的话,会不会有名色呢?如果这个入胎识——如果这个「齐识而还, 能过彼」的这个识,如果祂不入母胎的话,名色还会存在吗?答曰:「无也。」「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我因为这样子的一个因缘,所以知道名色是由识所出生的,缘识才会有名色。所以佛所说的唯识的妙义就是在这个地方!佛在阿含里面隐覆密意说入胎识,说这个「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说「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所以说「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这个唯识妙义是三乘菩提的根本,大乘的唯识妙义是三乘菩提修行的最主要的根本。如果没有大乘的唯识妙义的话,三乘菩提的修行就会落入了断、常二见。所以唯识令三乘的有学不致落入断见,也不致落入常见,因为有大乘的唯识妙义,所以也令二乘的无学入于无余涅槃的时候,不落入了断灭论。因为有大乘的唯识妙义,声闻缘觉断除了我执以后入无余涅槃,到底还剩什么东西存在呢?如果二乘无学断了我执而入了无余涅槃,灭了三界,灭了三界六尘万法、灭了五阴十八界,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而入无余涅槃,那这样子不就是断灭论吗?这个就是犹如焰摩迦比丘所说的「漏尽阿罗汉身坏命终,更无所有」,这个就是断灭见!所以就是因为有唯识的妙义,所以令二乘的无学入于无余涅槃的时候,不致落入了断见,不致落入了断灭空。
那也因为有大乘的唯识妙义,所以能够成就大乘的般若中观。因为有唯识的妙义,所以大乘证悟如来藏——证悟这个般若心,证悟这个真如心的时候,能够发起中道观。因为这个真如心虽然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但是祂永远都不住三界六尘万法。这个三界六尘万法它本来就是因缘所生法,它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它本身是空相,所以说它是空。也因为如来藏,也因为这个唯识祂本身就不住这个三界六尘万法、不会六入,所以祂本身也叫作「空性」;但是这个空性,祂又能够出生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又具足了「有性」;所以这个就叫作「空有不二」,也就是般若经里面所说的「真空妙有」。就是因为有这样子的一个这个中道观,所以能够发起般若中观「空有不二」的这样子的一个智慧。
那也必须要有这样子的大乘唯识,才能够圆满大乘一切种智的修学。如果没有唯识妙义,那大乘菩萨悟了如来藏以后,所要修学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法呢?如果没有唯识含藏一切种子,让我们修断一切染污习气,乃至于修断习气种子随眠,乃至于成就一切种智到佛地究竟圆满,那这样子悟后不是就是已经成佛了吗?那这样子不是二乘人断了我见、断了我执、断了见惑、断了思惑以后,就形同成佛了吗?就是有因为唯识妙义,因为有这个八识心王,因为有八识所含藏的这些种子,所含藏这些种子能够让我们来修学这些种子智的妙义,所以才有办法成就圆满大乘一切种智。
所以大乘唯识妙义是三乘菩提修行的根本。也唯有大乘的唯识妙义,才能够令三乘有学修行的时候,不致落入断、常二见;也唯有大乘的唯识妙义,能够成就大乘的般若中观;也唯有大乘的唯识妙义,能够成就圆满大乘的一切种智。
那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 祝各位: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3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15:23:05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三十七輯 唯識妙義是佛親口宣說(上) 余正文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來探討的問題是「唯識妙義是佛親口所說」。
那為什麼要來探討這個問題呢?因為自古以來很多人就在探討心識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人在探討這個心識是哪一個識呢?大部分的人在探討這個心識的時候,也說是「唯心論」。從古時候的印度,一直到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科學在探討的這些唯心的問題,它所探討的這個「唯識」是哪一個識呢?基本上他們所探討的這個識,都離不開我們所認識的這個六識——也就是見聞覺知心的六識,這個識根本不是 佛所說的這個「唯識」。佛所說的「唯識」為什麼祂是妙義呢?為什麼說唯識祂妙呢?祂是妙在何處呢?因為唯識是出生三界萬法的根源,祂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也就是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在說:我們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唯心所造;三界的這些六塵萬法都是唯識所現。
所謂「三界是唯心所造」那我們就要探討說:是不是有一個客觀的「三界」存在呢?如果說有一個客觀的三界存在的話,就是表示說:我們這個宇宙世間它是客觀的存在的、它是常住的,但是我們現觀這個宇宙世間其實它是會壞滅的。如果有一個客觀的三界存在的話,那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佛說他是滅了三界六塵萬法,也就是滅了五陰,那滅了五陰以後,阿羅漢所滅的三界是誰的三界呢?阿羅漢所滅的三界就是屬於他自心所顯現的三界的世間。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心所顯現的三界的世間,這個就叫作「三界唯心」。
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器世間的三界呢?我們說阿羅漢滅了三界以後,沒有任何一界存在了,但是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明明活在這個世間的人、這個器世間它還是存在著,那為什麼會有這個器世間存在?那就是因為有每一個人心中裏面所存有的這個三界法的種子,那因為這樣子的力量造成了眾生的共業,所以才會形成這個世間的形成,才會形成這個宇宙世間;但是這個宇宙世間是因為眾生的共業所成,它本身是緣起性空的,它是無常壞滅的。這個宇宙世間的器世間的三界,其實就是因為由每一個人的這個「唯心」、每一個人這個「唯識」這個第八識(這個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三界,所以才會因為這樣子的共業產生這樣三界的世間。
這個所謂的唯心跟唯識,在佛法裏面我們所說的是哪一個識呢?就是在說阿賴耶識,也就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指如來藏、也就是阿含裏面所說的「入胎識」。這個入胎識其實就是十因緣法裏面所說的那個識,(十因緣法: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緣觸、受、愛、取、有……乃至老死憂悲惱苦)這個識就是入胎識。眾生如果沒有這個入胎識為所依的話,那眾生因為修行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頓成斷滅。
這一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識,又叫作「所知依」,因為祂是我們見聞覺知心,乃至於我們意根這些所知心的根本依的俱有依。這一個心還有什麼名字呢?祂另外一個名字又叫作「本際」。為什麼叫作本際呢?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法就只有到這裏為止,沒有辦法超出這個地方,所以祂叫作本際。祂又叫作「本識」,為什麼叫作本識呢?因為眾生有八識心,八識心都是以這一個心為出生的根源,所以祂又叫作本識。祂又叫作「非心心」,為什麼叫作非心心呢?因為祂並不是像一般覺知心的這一個心,所以祂叫作非心心;祂不像意根、不像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心的這樣的一個心,所以祂叫作非心心。那又叫作「無心相心」,為什麼叫作「無心相心」呢?因為祂沒有見聞覺知心,乃至於剛剛所說的這個意根的這個心相,所以祂又叫作無心相心。
所以這一個心基本上祂是非心心、無心相心,也就是說祂是跟我們的六識心、我們的見聞覺知心是迥異的。所以一般這些學術界乃至於古時候的這些印度的這些哲學玄師,在探討的這些問題都是以見聞覺知心的這一個心在探討唯心論,那基本上這個是屬於眾生輪轉的一個心。
真實唯識這一個心在大乘法裏面,又叫作什麼呢?祂又叫作「真如」。因為祂有真實的本體,而且祂又能夠如鏡現相,映現三界六塵萬法,所以叫作真如。祂又叫作「真心」,因為祂是真如所顯現的這一個本識、這一個本心,所以叫作真心。在禪宗裏面,祂又叫作「本地風光」,因為就是我們修行要回歸本家,回歸如來家的那個地方,所以叫作本地風光。那另外一個名字,祂又叫作「自性如來」,也就是我們的自性彌陀。以上這些都是第八識的另外的一個名稱。
以上這些識:阿賴耶識、如來藏,乃至於入胎識,一直到真如、真心、自性如來……這些都是第八識的另外一個名稱。這個心就是我們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這個識,也就是 佛所說的唯識妙義的這個識。
那這個識還有另外的一個名稱,又叫作「異熟識」,又叫作「無垢識」。依唯識種智來說的話,這個第八識心有三個位階,也就是說您還未斷分段生死之前,祂稱為阿賴耶識;那斷了分段生死以後,祂就稱為異熟識,那斷了分段生死,一直到未成佛之前,這個就異熟識;到成佛的時候就叫作無垢識。所以,第八識祂有好多的名稱,是因為不同的面向、不同的顯現的時候所安立的名稱,但是都是在直指這一個第八識。
這個第八識,佛是在什麼時候開示讓我們知道的呢?佛是一直等到大乘法、大乘種智的時候才開示這一個法的嗎?不是這個樣子的!其實 佛在阿含期的時候就已經隱覆密意說出了唯識的妙義,不是一直等到說般若、說中觀乃至於說唯識種智的時候,才說這個唯識妙義。我們看一下以下的經文,《央掘魔羅經》裏面 佛如何說呢:
【爾時世尊廣說妙法度脫眾生,名日執劍大方廣經。初中後善,究竟顯示善義善味,純一清淨、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央掘魔羅經》卷一)
《央掘魔羅經》是屬於阿含部的一部經,但是這邊 世尊「廣說妙法度脫眾生」,把這一部經稱為《執劍大方廣經》。大方廣經其實就是唯識了義的另外的一個別稱,又叫方等經。這個大方廣經它「初中後善,究竟顯示善義善味」,也就是初時也善、中時也善、後時也善,究竟顯示善義善味。那什麼東西才有辦法初也善、中也善、後也善?什麼東西才有辦法究竟顯示善義善味?才有辦法顯示出祂的「純一清淨」呢?才有辦法顯示出祂的「清白梵行之相」呢?這個就是在指如來藏!如來藏祂本身本來具足了清白梵行之相,所以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如來藏祂初也善、中也善、後也善,佛從講阿含起開始就隱覆密意說:這個「初中後善,究竟顯示善義善味,純一清淨、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的這個如來藏。
所以《央掘魔羅經》裏面又說:「我為聲聞乘說此偈意者,謂如來藏義:若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央掘魔羅經》卷四) 佛在這邊說啊,我為聲聞乘說這個偈的意思(這個前面佛說的一段偈語),那這一段偈語其實就是在讚歎如來藏,那就是在說如來藏的真實妙義。所以說「謂如來藏義」,就是說如來藏的義理就是「若自性清淨意」,就像自性清淨。「自性清淨意,是如來藏勝一切法」:如來藏勝過三界六塵萬法的一切法,勝過所有的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生的,所以「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
那在《雜阿含經》裏面,佛又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二)
這裏 佛就是在講十二因緣法。十二因緣法為什麼稱為《大空法經》呢?十二因緣是依什麼而有的呢?十二因緣其實就是必須依於十因緣的觀行,依於十因緣這個入胎識(剛剛所說的入胎識)的建立,才會有十二因緣的緣起性空。要不然聲聞緣覺修十二因緣,從老、死、憂、悲、惱、苦往前逆推,斷了無明、行、識以後,是變成什麼樣的一個狀況呢?如果沒有這個入胎識為依止,那就會變成落入了斷滅空。所以 佛在講這個十二因緣法的時候,說這個是《大空法經》,《大空法經》就是說:這個法本身祂就是「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跟《央掘魔羅經》所說的完全一樣。
在《雜阿含經》裏面,佛又說:【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雜阿含經》卷十二)所以佛就是在這個時候說了這個十因緣法。也就是說十二因緣必須以十因緣為基礎,所以 佛說「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到底因為有什麼法,才會出生名色呢?到底有什麼法為緣,名色才會出生呢?佛說 因為「識有故名色有」;因為就是有這個入胎識,因為有這個入胎識,所以會有名色;「識緣故有名色有」也就是因為由識來入胎、來緣取名色的時候,才會有名色增長廣大。佛說「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思惟到這個時候,就是從生老病死往前推的時候,到六入、到名色要斷的時候,到底是到什麼地方為止?就是到這個十因緣法裏面的入胎識,到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入胎識!
所以,佛其實在《央掘魔羅經》、在《阿含經》裏面都已經隱覆密意說了這個唯識妙義、說了這個第八識。所以在《長阿含經》裏面 佛說:
【「……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長阿含經》卷十)
佛就是說:若識不入母胎的話,會不會有名色呢?如果這個入胎識——如果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這個識,如果祂不入母胎的話,名色還會存在嗎?答曰:「無也。」「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我因為這樣子的一個因緣,所以知道名色是由識所出生的,緣識才會有名色。所以佛所說的唯識的妙義就是在這個地方!佛在阿含裏面隱覆密意說入胎識,說這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就是在這個地方,就是說「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所以說「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這個唯識妙義是三乘菩提的根本,大乘的唯識妙義是三乘菩提修行的最主要的根本。如果沒有大乘的唯識妙義的話,三乘菩提的修行就會落入了斷、常二見。所以唯識令三乘的有學不致落入斷見,也不致落入常見,因為有大乘的唯識妙義,所以也令二乘的無學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不落入了斷滅論。因為有大乘的唯識妙義,聲聞緣覺斷除了我執以後入無餘涅槃,到底還剩什麼東西存在呢?如果二乘無學斷了我執而入了無餘涅槃,滅了三界,滅了三界六塵萬法、滅了五陰十八界,什麼東西都沒有了而入無餘涅槃,那這樣子不就是斷滅論嗎?這個就是猶如焰摩迦比丘所說的「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這個就是斷滅見!所以就是因為有唯識的妙義,所以令二乘的無學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不致落入了斷見,不致落入了斷滅空。
那也因為有大乘的唯識妙義,所以能夠成就大乘的般若中觀。因為有唯識的妙義,所以大乘證悟如來藏——證悟這個般若心,證悟這個真如心的時候,能夠發起中道觀。因為這個真如心雖然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但是祂永遠都不住三界六塵萬法。這個三界六塵萬法它本來就是因緣所生法,它是緣起性空的,所以它本身是空相,所以說它是空。也因為如來藏,也因為這個唯識祂本身就不住這個三界六塵萬法、不會六入,所以祂本身也叫作「空性」;但是這個空性,祂又能夠出生三界六塵萬法,所以祂又具足了「有性」;所以這個就叫作「空有不二」,也就是般若經裏面所說的「真空妙有」。就是因為有這樣子的一個這個中道觀,所以能夠發起般若中觀「空有不二」的這樣子的一個智慧。
那也必須要有這樣子的大乘唯識,才能夠圓滿大乘一切種智的修學。如果沒有唯識妙義,那大乘菩薩悟了如來藏以後,所要修學的是怎麼樣的一個法呢?如果沒有唯識含藏一切種子,讓我們修斷一切染污習氣,乃至於修斷習氣種子隨眠,乃至於成就一切種智到佛地究竟圓滿,那這樣子悟後不是就是已經成佛了嗎?那這樣子不是二乘人斷了我見、斷了我執、斷了見惑、斷了思惑以後,就形同成佛了嗎?就是有因為唯識妙義,因為有這個八識心王,因為有八識所含藏的這些種子,所含藏這些種子能夠讓我們來修學這些種子智的妙義,所以才有辦法成就圓滿大乘一切種智。
所以大乘唯識妙義是三乘菩提修行的根本。也唯有大乘的唯識妙義,才能夠令三乘有學修行的時候,不致落入斷、常二見;也唯有大乘的唯識妙義,能夠成就大乘的般若中觀;也唯有大乘的唯識妙義,能夠成就圓滿大乘的一切種智。
那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祝各位: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