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58:25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阿弥陀佛! 现在您所收看的节目是「三乘菩提概说」。
在上一次的课程当中我们提到,我们都知道,释迦世尊是在两千五百五十多年前下生到人间。要成就一个佛国,只有世尊一个人是不够的!大家有看过哪一个佛国当中,只有佛陀一个人吗? 一定需要有无量的过去生有缘的弟子众生,大家一起来护持,共同成就这个佛国事业。事实上,一尊佛成佛的时候,和这尊佛过去生有结过善缘的众生们,都会被佛以威德力感召到这个地方,到这个佛国净土中,而得到大利益。
例如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了释迦世尊,祂在各个世界中有无量的化身佛释迦世尊,度化无量的世界众生;有的世界在人间,有的世界在欲界天,有的世界在色界天等等,佛陀所摄受的弟子无量无边,没有办法用算数来计算。也就是说,对于一个菩萨而言,成佛的事业他是从三大阿僧祇劫之前,这位菩萨初发起菩提心时,就已经开始了这样子难以计算无边的功德事业。得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可思议那样子的长时间,不断地累积出世间的功德,累积世间的福德,最后才能修行到福德与智慧都圆满具足完成了,才叫作成就了福慧两足尊的佛位。这一点也足以显示出,阿罗汉果与佛果之间的天差地别。
各位可以看到在佛经中,即使是由二乘人所结集的《阿含经》,佛都不断地述说,自己过去生在因地的时候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与众生结缘的故事,统称为佛的「本生故事」。这些故事中显示出释迦世尊的修行历程、所成就的佛果,那是迥异于那一些阿罗汉的所修、所证。也就是,不同于二乘的证果人是一生到七生就可以进入涅槃,佛陀早在不可数的久远以前,就已经成就了二乘的圣果,但是佛陀并未进入涅槃;而是一直在三界当中累积无量的功德福德,并且修习佛菩提道中各种的道种智、无量的三昧。
例如,在南传的巴利文经典里面佛说到,频婆娑罗王有一群亲戚,这些亲戚在过去生当中就已经是频婆娑罗王的亲眷了。在毗婆尸佛的时代,频婆娑罗王那个时候也作国王;而当时这一群亲眷,就是国王厨房里面的御用的厨师们,他们负责调理以及供养毗婆尸佛以及十万位比丘僧的食物。然而,他们却自己先享用了这一些本来应该供僧供佛的食物,然后才供养给佛陀跟僧团。由于这样的恶业的缘故,死后他们投生到地狱受苦报,在地狱里经过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罪业并没有消失;接下来,他们就投生成为受他施而活命的饿鬼,就这样子长时间的作饿鬼受苦。
后来,当拘留孙佛出现于世间的时候,这一群人还是饿鬼!他们来请问佛陀,何时他们才能脱离饿鬼的苦趣?拘留孙佛知道了他们受苦的时间还非常的久远,所以就要他们继续等待,然后叫他们等着问下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他们再等待了一段很长很久的时间,直到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于世间,他们就去请问同样的问题;拘那含牟尼佛又要他们再继续等待,去请问下一尊佛迦叶佛。就这样子,他们又再等待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直到迦叶佛出现于世间,他们又来请问同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迦叶佛告诉他们说,他们将会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才能够脱离饿鬼道。于是他们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又经过一段很久远的时间。
到了现在的佛陀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刚好这些饿鬼过去生的这一位国王亲戚,也就是这一世的频婆娑罗王,他供养竹林精舍给佛陀和僧团;但是,国王并没有把这一份功德回向给他累劫的这一些亲戚们。所以,这一些饿鬼得不到他们长久以来所期盼的功德,因此,这些饿鬼们完全地绝望了,无助。因为饿鬼道中实在是太苦了!他们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么多尊佛、这么久的时间,竟然没有办法在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脱离饿鬼趣的痛苦!因此,他们就在夜晚的时候,在频婆娑罗王的御花园里面,发出了恐怖的大声嚎叫,哭嚎哀叫。
频婆娑罗王听到以后,感到非常的恐惧,第二天早晨就去请示佛陀这件事情。佛陀就把这一些饿鬼的故事因缘告诉了国王,并且告诉国王:「大王想要帮助他们的话,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护持佛法的功德回向给这一些饿鬼。」于是频婆娑罗王他就供养佛陀跟僧团食物以及生活的资具,并且遵照着佛陀的教导,将功德回向给这些饿鬼。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国王要作新的善业,然后才回向呢?因为造作完善业后立刻作的回向,对于这一种他施活命饿鬼是最有帮助的。
当频婆娑罗王回向功德给这些饿鬼的时候,饿鬼们非常地欢喜,并且就不自主的喊出:「善哉啊!善哉!」来表示自己欢喜、随喜的心。国王的善业回向,使得饿鬼们的恶业力能够穷尽,所以在饿鬼随喜功德之后,饿鬼也因此得到了一分福德;最后这一些饿鬼们不但能够脱离饿鬼道,而且能够投生到天界去作天人享福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成佛的事业也是连续的,从来就没有中断。比方说,诸佛对于这一群饿鬼的摄受,祂是一直延续下去的,直到这一群饿鬼转生天人,然后一直到尽未来际,直到他们成佛。
所以,对照到释迦牟尼佛的成佛,各位觉得:在悉达多太子出世之前,人世间是纯然没有佛法、没有菩萨的吗?一定不是嘛!在世尊出世之前,世尊与有缘的弟子们会先将这个地方,也就是印度跟世尊未来弘法有关的地区,好好地作准备,作一番改造,将这些地方建造成世尊能够来下生弘法的条件。不论是在人心、文化、道德、世间的果报等等,必须要将一切的化缘都先准备妥当,这样子世尊下生人间的因缘才能成熟。所以有无数的菩萨,包括了来自于天界的护法神等等,在世尊下生之前他们先来到人间。如同佛所传授的这个五个阶段的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提乘,在世尊下生之前,此地的众生普遍的程度,必须是已经多所熏习了这样子五乘教法的内容。虽然在佛陀出生前的千百年当中,并没有佛教、佛法这个名词;但是呢,五乘的佛法当中实际上的内容,早已经传遍了本地、深植人心。
也因此在文化的考证上,许多现代的学者认为:佛教的出现,不过是继承与整理了原来就已经非常多元的印度文化而己。大部分欧美的学者都同意。在佛教中主 要所出现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之前的印度文化,例如雅利安的吠陀文化或者是传统土著的文化当中找到。他们甚至认为:释迦牟尼佛也只是在固有的印度文化基础上,再予以开创出另一条路。这样子的说法,听在佛教徒的耳朵里可能会有一点不能接受,但这种说法倒也不是完全的错误。
大家都知道,只有佛陀是真正能够离开三界轮回的觉者,其他的宗教最多只能使众生向上提升。例如,从人的境界提升到欲界天,或者由欲界的境界提升到色界天,或者从色界天提升到无色界的境界。这一些就是人乘与天乘的教法,它们没有办法让我们离开三界。而这些人天乘的教法,在佛陀降生到人间之前,就已经非常广泛地在印度文化中传播了开来;当然,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和佛弟子们的佛行事业的一部分,也就是必须要在佛下生之前,把这个地方的文化程度、福德的层次,提升到可以直接接受佛法教化。实际上,就是这一些久学的菩萨们不断地往生到这个地方来,在佛陀正式下生之前,把这个地方改造、经营成为适合佛陀来成佛的世界。
所以,有太多太多的菩萨们,不一定是以佛弟子的表相,有的时候呢他们会扮演成各种的外道,其实都是在为未来佛的下生作准备,广泛地将人天乘的观念弘传于印度。所以,包括像是二乘佛法的内容,与大乘菩提道的修行法门等等,在世尊下降之前,其实都已经零散地、片断地在印度文化中流行了起来。乃至于在雅利安人还没有进到印度之前,这块地方就已经是哲学的国度,雅利安人加入后,更是增加了它的广度与深度。这些都是为了迎接即将下生的佛陀,让众生在一世又一世当中,能够广泛地熏习各种世间与出世间的教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当中,才能够自我理解到,唯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让人离开轮回、离苦得乐。
所以,印度虽然是地球上四大文明之一,但是印度文化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它从一开始追求的就是宗教的义理与解脱的实证。在佛陀下生之前,印度文化呢由两个主要的这个Valna——次文化——所融合而成的,一个是原住民的达罗毗荼文化,另一个则是后来才加进来的这个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有趣的是,这两支文化当中都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修行至上。例如,印度的圣雄甘地曾经自豪地说过:「印度的文化只有三样要素,那就是:一、耕田的犁耙,二、手工的纺织机,三、印度的哲学。」也就是说,除了 世间物质的文化之外,印度的哲学可以说统统都是宗教的哲学。包括甘地先生本人,他 的晚年也几乎都是在修道院里面度过。
传统的印度吠陀文化,认为人活着的目的有四个,叫作法、欲、利、解脱;也就是,道德的养成,世间的享受,对政治经济上的义务,至于在完成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责任之后,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就是应该要解脱于这个世界,解脱于世间的诸法。所以,一段完美的人生要分成四个阶段,这个就是在印度教、婆罗门教里面所说的四行期:一、梵行期,年轻的时候应该追随一位好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二、家居期,学成了、成年后,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结婚、生子,尽家庭的义务;三、林栖期,等到儿子长大了可以继承家业了,就把家务财产全部交给儿子,自己呢和老伴出家到森林里面去修行,从事宗教的修持;第四、遁世期,修行到一个阶段以后,就出外四处游方,过着托钵乞食的生活,最后呢走到哪里就死在那里,如同飞鸟一般。以上就是吠陀文化也就是婆罗门教完美的人生。
所以呢,各位就可以了解,当时 古印度的文化,是与我们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的;印度文化自古以来就认为,人生究竟的、也是每一个人终极的目标就是宗教,就是要得到解脱。例如在三、四千年前的印度,雅利安人还没有进入印度的时候,当时 印度的土著就认为,修学禅定、静虑,是每一个印度人都必须要知道、去作的实修方法。乃至于当时乡下的农民,例如当时的这个哈拉巴文化里面的这一些这个宗教的拥护者,也是如此。这种情况在全世界的文化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有第二个文化,表现出所有的这个人类对于哲学、对于宗教的渴仰。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种特殊的情况是偶然发生的呢,还是佛所安排让所有有缘的佛弟子一起聚集到这一边,然后等待佛亲自来人间摄受他们学习正法的情况呢?不要忘记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偶然的事件,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是的因,如是的缘,然后有如是的果报的。
那么这一些菩萨们,这一些与佛有缘的众生们,他们在佛之前,成群结队地来到这个世间,为佛即将下降作好一切的准备。不但将人天乘教法、二乘佛法、大乘的佛法,其实它的实质已经被这一些菩萨们或多或少零碎地传授给印度的人们;包括其中最重要的一大事因缘,也就是真如如来藏的教法,也已经开始被他们所传授。
那么至于详细的情形,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为各位先介绍到这一边;下一次再为各位报告解说。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12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8:56:08 |
|
|
[繁体文稿]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三乘菩提概說」。
在上一次的課程當中我們提到,我們都知道,釋迦世尊是在兩千五百五十多年前下生到人間。要成就一個佛國,只有 世尊一個人是不夠的!大家有看過哪一個佛國當中,只有 佛陀一個人嗎?一定需要有無量的過去生有緣的弟子眾生,大家一起來護持,共同成就這個佛國事業。事實上,一尊佛成佛的時候,和這尊佛過去生有結過善緣的眾生們,都會被佛以威德力感召到這個地方,到這個佛國淨土中,而得到大利益。
例如在《法華經》中,我們看到了 釋迦世尊,祂在各個世界中有無量的化身佛 釋迦世尊,度化無量的世界眾生;有的世界在人間,有的世界在欲界天,有的世界在色界天等等,佛陀所攝受的弟子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用算數來計算。也就是說,對於一個菩薩而言,成佛的事業他是從三大阿僧祇劫之前,這位菩薩初發起菩提心時,就已經開始了這樣子難以計算無邊的功德事業。得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不可思議那樣子的長時間,不斷地累積出世間的功德,累積世間的福德,最後才能修行到福德與智慧都圓滿具足完成了,才叫作成就了福慧兩足尊的佛位。這一點也足以顯示出,阿羅漢果與佛果之間的天差地別。
各位可以看到在佛經中,即使是由二乘人所結集的《阿含經》,佛都不斷地述說,自己過去生在因地的時候所經歷的點點滴滴與眾生結緣的故事,統稱為 佛的「本生故事」。這些故事中顯示出 釋迦世尊的修行歷程、所成就的佛果,那是迥異於那一些阿羅漢的所修、所證。也就是,不同於二乘的證果人是一生到七生就可以進入涅槃,佛陀早在不可數的久遠以前,就已經成就了二乘的聖果,但是 佛陀並未進入涅槃;而是一直在三界當中累積無量的功德福德,並且修習佛菩提道中各種的道種智、無量的三昧。
例如,在南傳的巴利文經典裏面 佛說到,頻婆娑羅王有一群親戚,這些親戚在過去生當中就已經是頻婆娑羅王的親眷了。在 毗婆尸佛的時代,頻婆娑羅王那個時候也作國王;而當時這一群親眷,就是國王廚房裏面的御用的廚師們,他們負責調理以及供養 毗婆尸佛以及十萬位比丘僧的食物。然而,他們卻自己先享用了這一些本來應該供僧供佛的食物,然後才供養給 佛陀跟僧團。由於這樣的惡業的緣故,死後他們投生到地獄受苦報,在地獄裏經過一段長久的時間之後,罪業並沒有消失;接下來,他們就投生成為受他施而活命的餓鬼,就這樣子長時間的作餓鬼受苦。
後來,當 拘留孫佛出現於世間的時候,這一群人還是餓鬼!他們來請問 佛陀,何時他們才能脫離餓鬼的苦趣?拘留孫佛知道了他們受苦的時間還非常的久遠,所以就要他們繼續等待,然後叫他們等著問下一尊佛 拘那含牟尼佛。他們再等待了一段很長很久的時間,直到 拘那含牟尼佛出現於世間,他們就去請問同樣的問題;拘那含牟尼佛又要他們再繼續等待,去請問下一尊佛 迦葉佛。就這樣子,他們又再等待了一段很長久的時間,直到 迦葉佛出現於世間,他們又來請問同一個問題。這個時候,迦葉佛告訴他們說,他們將會在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才能夠脫離餓鬼道。於是他們等待 釋迦牟尼佛出世,又經過一段很久遠的時間。
到了現在的佛陀 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剛好這些餓鬼過去生的這一位國王親戚,也就是這一世的頻婆娑羅王,他供養竹林精舍給 佛陀和僧團;但是,國王並沒有把這一份功德迴向給他累劫的這一些親戚們。所以,這一些餓鬼得不到他們長久以來所期盼的功德,因此,這些餓鬼們完全地絕望了,無助。因為餓鬼道中實在是太苦了!他們好不容易熬過了這麼多尊佛、這麼久的時間,竟然沒有辦法在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脫離餓鬼趣的痛苦!因此,他們就在夜晚的時候,在頻婆娑羅王的御花園裏面,發出了恐怖的大聲嚎叫,哭嚎哀叫。
頻婆娑羅王聽到以後,感到非常的恐懼,第二天早晨就去請示 佛陀這件事情。佛陀就把這一些餓鬼的故事因緣告訴了國王,並且告訴國王:「大王想要幫助他們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護持佛法的功德迴向給這一些餓鬼。」於是頻婆娑羅王他就供養 佛陀跟僧團食物以及生活的資具,並且遵照著 佛陀的教導,將功德迴向給這些餓鬼。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國王要作新的善業,然後才迴向呢?因為造作完善業後立刻作的迴向,對於這一種他施活命餓鬼是最有幫助的。
當頻婆娑羅王迴向功德給這些餓鬼的時候,餓鬼們非常地歡喜,並且就不自主的喊出:「善哉啊!善哉!」來表示自己歡喜、隨喜的心。國王的善業迴向,使得餓鬼們的惡業力能夠窮盡,所以在餓鬼隨喜功德之後,餓鬼也因此得到了一分福德;最後這一些餓鬼們不但能夠脫離餓鬼道,而且能夠投生到天界去作天人享福了。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成佛的事業也是連續的,從來就沒有中斷。比方說,諸佛對於這一群餓鬼的攝受,祂是一直延續下去的,直到這一群餓鬼轉生天人,然後一直到盡未來際,直到他們成佛。
所以,對照到 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各位覺得:在悉達多太子出世之前,人世間是純然沒有佛法、沒有菩薩的嗎?一定不是嘛!在 世尊出世之前,世尊與有緣的弟子們會先將這個地方,也就是印度跟世尊未來弘法有關的地區,好好地作準備,作一番改造,將這些地方建造成 世尊能夠來下生弘法的條件。不論是在人心、文化、道德、世間的果報等等,必須要將一切的化緣都先準備妥當,這樣子 世尊下生人間的因緣才能成熟。所以有無數的菩薩,包括了來自於天界的護法神等等,在 世尊下生之前他們先來到人間。如同佛所傳授的這個五個階段的教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菩提乘,在 世尊下生之前,此地的眾生普遍的程度,必須是已經多所熏習了這樣子五乘教法的內容。雖然在 佛陀出生前的千百年當中,並沒有佛教、佛法這個名詞;但是呢,五乘的佛法當中實際上的內容,早已經傳遍了本地、深植人心。
也因此在文化的考證上,許多現代的學者認為:佛教的出現,不過是繼承與整理了原來就已經非常多元的印度文化而己。大部分歐美的學者都同意。在佛教中主要所出現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之前的印度文化,例如雅利安的吠陀文化或者是傳統土著的文化當中找到。他們甚至認為:釋迦牟尼佛也只是在固有的印度文化基礎上,再予以開創出另一條路。這樣子的說法,聽在佛教徒的耳朵裏可能會有一點不能接受,但這種說法倒也不是完全的錯誤。
大家都知道,只有 佛陀是真正能夠離開三界輪迴的覺者,其他的宗教最多只能使眾生向上提升。例如,從人的境界提升到欲界天,或者由欲界的境界提升到色界天,或者從色界天提升到無色界的境界。這一些就是人乘與天乘的教法,它們沒有辦法讓我們離開三界。而這些人天乘的教法,在佛陀降生到人間之前,就已經非常廣泛地在印度文化中傳播了開來;當然,這也是 釋迦牟尼佛和佛弟子們的佛行事業的一部分,也就是必須要在 佛下生之前,把這個地方的文化程度、福德的層次,提升到可以直接接受佛法教化。實際上,就是這一些久學的菩薩們不斷地往生到這個地方來,在 佛陀正式下生之前,把這個地方改造、經營成為適合 佛陀來成佛的世界。所以,有太多太多的菩薩們,不一定是以佛弟子的表相,有的時候呢他們會扮演成各種的外道,其實都是在為未來佛的下生作準備,廣泛地將人天乘的觀念弘傳於印度。所以,包括像是二乘佛法的內容,與大乘菩提道的修行法門等等,在 世尊下降之前,其實都已經零散地、片斷地在印度文化中流行了起來。乃至於在雅利安人還沒有進到印度之前,這塊地方就已經是哲學的國度,雅利安人加入後,更是增加了它的廣度與深度。這些都是為了迎接即將下生的 佛陀,讓眾生在一世又一世當中,能夠廣泛地熏習各種世間與出世間的教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誤當中,才能夠自我理解到,唯有 佛陀的教法,才能讓人離開輪迴、離苦得樂。
所以,印度雖然是地球上四大文明之一,但是印度文化非常特殊的一點就是:它從一開始追求的就是宗教的義理與解脫的實證。在 佛陀下生之前,印度文化呢由兩個主要的這個Valna——次文化——所融合而成的,一個是原住民的達羅毗荼文化,另一個則是後來才加進來的這個雅利安人的吠陀文化。有趣的是,這兩支文化當中都認為人生的目的是修行至上。例如,印度的聖雄甘地曾經自豪地說過:「印度的文化只有三樣要素,那就是:一、耕田的犁耙,二、手工的紡織機,三、印度的哲學。」也就是說,除了世間物質的文化之外,印度的哲學可以說統統都是宗教的哲學。包括甘地先生本人,他的晚年也幾乎都是在修道院裏面度過。
傳統的印度吠陀文化,認為人活著的目的有四個,叫作法、欲、利、解脫;也就是,道德的養成,世間的享受,對政治經濟上的義務,至於在完成了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的責任之後,一個人最終的歸宿,就是應該要解脫於這個世界,解脫於世間的諸法。所以,一段完美的人生要分成四個階段,這個就是在印度教、婆羅門教裏面所說的四行期:一、梵行期,年輕的時候應該追隨一位好的導師,在導師的指導下學習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二、家居期,學成了、成年後,要回到自己的家中結婚、生子,盡家庭的義務;三、林棲期,等到兒子長大了可以繼承家業了,就把家務財產全部交給兒子,自己呢和老伴出家到森林裏面去修行,從事宗教的修持;第四、遁世期,修行到一個階段以後,就出外四處遊方,過著托缽乞食的生活,最後呢走到哪裏就死在那裏,如同飛鳥一般。以上就是吠陀文化也就是婆羅門教完美的人生。
所以呢,各位就可以瞭解,當時古印度的文化,是與我們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的;印度文化自古以來就認為,人生究竟的、也是每一個人終極的目標就是宗教,就是要得到解脫。例如在三、四千年前的印度,雅利安人還沒有進入印度的時候,當時印度的土著就認為,修學禪定、靜慮,是每一個印度人都必須要知道、去作的實修方法。乃至於當時鄉下的農民,例如當時的這個哈拉巴文化裏面的這一些這個宗教的擁護者,也是如此。這種情況在全世界的文化當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也找不到有第二個文化,表現出所有的這個人類對於哲學、對於宗教的渴仰。
大家可以想一想,這種特殊的情況是偶然發生的呢,還是 佛所安排讓所有有緣的佛弟子一起聚集到這一邊,然後等待 佛親自來人間攝受他們學習正法的情況呢?不要忘記了,這個世界上並沒有真正偶然的事件,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是的因,如是的緣,然後有如是的果報的。
那麼這一些菩薩們,這一些與 佛有緣的眾生們,他們在 佛之前,成群結隊地來到這個世間,為 佛即將下降作好一切的準備。不但將人天乘教法、二乘佛法、大乘的佛法,其實它的實質已經被這一些菩薩們或多或少零碎地傳授給印度的人們;包括其中最重要的一大事因緣,也就是真如如來藏的教法,也已經開始被他們所傳授。
那麼至於詳細的情形,今天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各位先介紹到這一邊;下一次再為各位報告解說。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