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9 14:03:5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跟各位分享还是「学佛释疑」里面的这个「佛教是不是宗教?」的这个问题。
那上一集里面有谈到「宗教」,何谓宗教;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佛教是不是宗教,必须要先了解说,那什么叫作宗教,宗教它所代表的是什么意涵。那其实现在对于「宗教」其实已经是莫衷纷纭了。其实包括研究宗教学的人,你问他说「何谓宗教?」你突然问他「何谓宗教」的话,他还傻眼呢!他会跟你讲很多:所谓的宗教,宗教就是必须要有这个教廷的组织,必须要有这个教廷的仪轨,而且必须要有这个教徒,所以这个才形成宗教。但是那个都是在说宗教的现象,那个不是真正把宗教的这个名词把它解释出来。那为什么解释不出来?那个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宗教,不知道原来人家宗教,就是从佛教的真正的佛教的义理里面、真正了义法的真正的义理里面所翻译过来的,从这个地方所析出来的。那这个地方你没有去了解说宗教的这个源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你怎么知道说佛教是不是宗教?
从这个宗教的这样子的定义,从宗教的这个语言的这样子的辞源里面去了解的时候,我们就不难了解说,宗教其实在汉语里面,上一集里面所讲的,在汉语里面原来并没有宗教的这样子的一个名词。在汉语里面其实就是只有宗、宗庙、宗法制度,就是只有这样子的一个名词。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以宗法制度为主;所以,对于宗庙的这样子的一个祭祀,乃至于天道的一个祭祀,透过宗庙形成一个天道的祭祀,乃至于透过这样子,再辗转形成各种这个道观神灵的祭祀,这个基本上都是源自于宗法制度。但是,终究没有用宗教这个名词,来称呼这些因为宗庙祭祀、因为天道祭祀,乃至于因为神灵祭祀所形成的这样子的一个宗教的名称。那宗教的名称一直是等到佛教传进来以后,也就是说,一直等到佛教传进来,开始把佛经翻译过来以后,从佛经里面才慢慢的有宗教的这样子的一个名词的流通。
所以,我们上一集就讲到这个《佛果圜悟禅师语录》里面所说的「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什么叫作「宗」呢?就是佛语。什么叫作佛语呢?佛语就是「教」。佛语就是教,所以「佛语心为宗」,合起来就叫作宗教;所以,我们前面说的《瑜伽师地论》里面说「观自宗教者」,就直接把这个点出来了。 「观自宗教者」,就是契经、应诵、记别等这样子三藏十二部经,依着这样子的教说来摄受众生,来解释,来宣说,来开示给众生了解如何修行的道理;乃至于透过三藏十二部经,依止着佛陀所教导给我们的教门、教导给我们的教说,去依止这样子去修习,来达到能够证悟佛菩提的宗谛,证悟这个真心之中。这个就是佛教所说的宗教,也就是佛果圜悟禅师所说的「佛语心为宗」。
所以,宗教从这边就能够了知说,这个其实是佛教的专用的词汇;所以到最后,很多信仰都说是宗教、都说是宗教,其实是借用了佛教的词汇,是借用了佛教的词汇。因为从表相上看来,佛教也是礼佛、拜佛、拿香拜拜,他们也是拿香拜拜,所以从表相上看来,都是有某一个仪式,有某一个教主,有某一个教规,所以就这样子就说「它那个是宗教」,原来佛教的「宗教」来称呼其他的信仰也叫作宗教。但是,其实这个宗教一直到西方的这个信仰,也就是说基督教到中国之前,这个「宗教」也一直没有为民间的信仰所用,也就是说,民间的信仰从来也没有称呼自称为说他们是宗教,这个是到后面西学东来以后才把「宗教」拿过去用的。
所以,宗教一词一直都是佛教的专有用词,而不是其他的用词。而且,这个宗教指的就是「宗门」跟「教下」。宗门最主要就是在指,以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为标的的,这个就是宗门。所以,宗门虽然佛教在中国分成有八宗,但是,不是只有禅宗叫作宗门。虽然我们平常都习惯把禅宗称为宗门,把天台宗称为教下,所以叫作宗门教下,合起来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着佛的教导、依止着佛的教示而修行,修行为 了要干什么?为了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乃至于能够如实的修行,而证悟了这个真心理地如来藏,证悟了这个宗谛之心,那这样子透过教说而去完成修行,去证悟这样子的宗——这个宗谛,这个就叫作宗教。所以,这个是佛教的宗教的真正的义理。所以宗教其实是源自于佛法的用词,这个是佛教的专门用词、专门语汇;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实中国并没有用宗教来形容任何东西。
上一集讲到说「岂可支离去本逐末,随言语机境作窠」,也就是说,既然知道说宗门教下,也就是说宗通、说通是以宗门为主,怎么可以舍本逐末,而在语言相、闲机境上面遭到它的束缚呢?所以应该要以心为宗。所以,这里开宗明义就说「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佛说的所有一切教法,都离不开如来藏,离不开这个真心;如果离开如来藏、离开这个真心,那个佛语就不是叫作说通。所以这边才会说「宗通说亦通」,必须你真的能够宗通,能够证悟如来藏以后,才能够开始慢慢的进入初分的说通,乃至于多分的说通,乃至于到佛地究竟圆满的说通。所以,真正要完整地解释佛所说的教示,必须要能够有说通的,有说通的这样子的一个功夫;那你要有说通的功夫,你就必须要先通宗,你不通宗的话就没有说通的功夫,所以,必须要先有这个宗通;自不通宗的话,就没有办法能够说出这个真正的佛法,所以才会说「宗通说亦通」。
在这个《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注解里面,这边这么说:「盖宗者道之本,说者教之迹。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而二者实相须为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卷三)
这边这个《楞伽经》里面的注解里面就讲到这样子,所谓的宗,「宗者道之本」,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道,修学佛法如果离开了如来藏、离开了如来藏这个心宗的话,如果离开如来藏这个心宗去修行的话,那这样子「说者教之迹」,离开如来藏这个道迹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目标,也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学佛菩提道,你要修学佛道,你要认清方向。那这个方向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方向就是要以心为宗。如果不是以这个心为宗的话,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说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说在贬抑或是说在骂某些人,也就是说外道其实是在说,他是外于这个如来藏心,不以这个如来藏心为宗,而去求取万法。
那在外面也有人知道说,知道这个道理说:这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心内求法。结果,他所认为的心内是哪一个心呢?他所认为的心内是意识心。他认为只要把这个意识心,能够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够一念不生,能够不沾染所有一切烦恼,所以说「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以为这样子在这个意识心上面去用心,这样子就是修学佛法,所以说这样子叫作「心内求法」。请问各位:这个是心内求法,还是心外求法?佛说的心内求法是以如来藏心,你必须趣向如来藏心,你必须要找到这个如来藏,你必须要证悟如来藏,以这个如来藏为理体,以这个如来藏为你所观;这个如来藏里面所含藏出生万法的这样子的一个功能,乃至于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万法,包括祂所出生的意识心,从这样去看诸法的变化、诸法的一个生灭的时候,这个才叫作心内求法。你如果离开如来藏而单独在意识心上面去求法的话,这个还是属于心外求法;因为还是依止着意识心在求法,所以还是叫作心外求法。
所以这边就说「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就是说,这个心宗用来让你指明你的趣向。如果你修学佛法,你这个方向不正确的话,譬如说要到台北去,结果给你指的方向是往南的方向,那继续往南走就是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如果所指的方向是往北走,不管你再怎么走,不管你再慢,只是快慢的差别,终究是会到达台北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所谓的心内求法指的这个意识心,就是刚刚好,譬如说你从台中出发,要往台北走,他叫你把这个意识心必须要修得一念不生,要把这个意识心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犹如叫你往南走,犹如叫你坐着火车往高雄、往屏东的方向走,一直没有办法到达台北;所以你没有办法到达台北,一直往后走,一直往南走,走到最后就只有掉到太平洋里面去了。那你如果能够依止着这样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话,就能够到达佛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路,所以这个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以心为宗,所以这边才会说「宗以明趣」,也就是说以这个宗明白你的趣向。
「趣不明则失其所归」,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确的话,就会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归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这个方向所指的是颠倒的一个方向,不但不明白,而且是颠倒的一个方向,这个意识心就是一个颠倒的方向,而且是让你的趣向不明;所以失其所归,失其所怙,没有办法有依归。
那「教以诠理,理或昧则迷其所入」,「教以诠理」,所以不能以教说、不能单独以教说来依文解义来说明佛法,「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其实很多人误以为「佛法就是缘起性空,所以佛就是说一切法空」。缘起性空其实是在说,这个蕴处界诸法它本身是缘起性空,但是,缘起性空的蕴处界诸法,它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这样子讲说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来诠理;但是以教来诠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说他昧于理的真理;所以这边说「理或昧则迷其所入」,因为你不明真正的这样子的理趣的时候,一定会迷失你所趣入的方向。
所以这边说「故宗通而说不通,理虽精而不显」。所以,宗通而说不通的话,如果你只是开悟明心,但是没有增长你的智慧,虽然宗已经通了,但是没有办法在教门上面去增长智慧,没有去增长你的差别智,没有增长你的方便智;所以,你虽知道这个理,知道如来藏这个理,所以「理虽精」,但是,没有办法为众生显发出这个宗门的真正的道理,也就是说你并没有办法去利益众生。也就是说,必须要透过你亲证的这样子的一个理地,而透过佛法的教说,隐覆密意为众生宣说开悟的真实的道理;所以必须要宗通与说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话,「理虽精而不显」。
而「说通而宗不通,言虽辩而非要」,就是说你虽然懂得满腹的经论,但是并不通宗,所以你纵然满腹的经论还是没有用;你纵然世智辩聪,讲得满腹的经论,但是你所说的全部都没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没有契中佛的真谛,全部都没有契中佛所说的真理如来藏,没有契入佛所说的这个真如,这样子虽然你言词非常的辩了,所以「言虽辩」,但是没有真正的真正的了知佛法的法要。那这个在我们佛法的故事里、佛典的故事里面,这个《高僧传》里面,就很有名的这个故事。
当时,德山宣鉴禅师他当时号为周金刚,为什么会号为周金刚呢?因为他认为,认为他非常地通《金刚经》,后来就写了《金刚经疏钞》。写了《金刚经疏钞》,从北方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到南方来对禅宗已经开悟的这些祖师,要对这些祖师挑战;认为说他非常的了得,所以他认为南方这方獦獠(什么叫作獦獠?獦獠就是蛮人),这些蛮荒之人他们根本不懂佛法。他认为禅宗这些人,他 们根本不懂佛法,不懂这些教门,所以就挑着《金刚经疏钞》要过来。结果在半路上面,就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就在那卖油糍,就肚子饿了。肚子饿,这个老婆婆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要去跟她买油糍。
那个老婆婆就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呢?」这个德山宣鉴禅师就把他要往南方的原由,跟这个老婆婆来说明这个原委。老婆婆就说:「你懂得这个《金刚经》,那我问你一句话,你如果答得出来的话,那我这个油糍就供养你;你如果答不出来的话,那就非常的抱歉,就没有办法供养你。」她就问他说:「《金刚经》里面不是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上座,您现在点的是哪一个心?」因为德山宣鉴禅师是要买油糍这个点心,就是说他要吃点心,所以她就问他说「您点的是哪一个心?」当时德山宣鉴禅师马上口挂壁上啊!后来因为这样子的典故,后来才把《金刚经疏钞》整个把它烧掉了。烧掉了以后,才依止着宗门的正式的修学,依止着宗门的法要,真正的来修学这个宗通。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学宗门的正法,而没有依文解义、依着他原来的慢心、依着他的教说依文解义,继续的执着这样子的言说。这个就是「言虽辩而非要」。
「言虽辩而非要」,所以你没有办法通达宗门,没有办法通达宗门,你所说的全部都是在这个语言文字上去作思惟而已,那这个全部都是意识心的一个思惟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这些阅读经典乃至于听受经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个属于相似般若,相似经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这个部分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子就依文解义,说这个就是已经完全通达佛法了,所以「言虽辩而非要」。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话,你必须要宗通,也要说通,说通也要宗通,这个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义理。所以这个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宗教的真正的意涵。
今天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这个问题还是先跟各位分享到这边。下一集还是要继续跟各位说明「佛教是不是宗教?」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呢?我们下一集分晓。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86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1 15:18:09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跟各位分享還是「學佛釋疑」裏面的這個「佛教是不是宗教?」 的這個問題。
那上一集裏面有談到「宗教」,何謂宗教;也就是說,我們要瞭解佛教是不是 宗教,必須要先瞭解說,那什麼叫作宗教,宗教它所代表的是什麼意涵。那其實 現在對於「宗教」其實已經是莫衷紛紜了。其實包括研究宗教學的人,你問他說 「何謂宗教?」你突然問他「何謂宗教」的話,他還傻眼呢!他會跟你講很多: 所謂的宗教,宗教就是必須要有這個教廷的組織,必須要有這個教廷的儀軌,而 且必須要有這個教徒,所以這個才形成宗教。但是那個都是在說宗教的現象,那 個不是真正把宗教的這個名詞把它解釋出來。那為什麼解釋不出來?那個就是不 知道什麼是宗教,不知道原來人家宗教,就是從佛教的真正的佛教的義理裏面、 真正了義法的真正的義理裏面所翻譯過來的,從這個地方所析出來的。那這個地 方你沒有去瞭解說宗教的這個源頭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你怎麼知道說佛教是不是 宗教?
從這個宗教的這樣子的定義,從宗教的這個語言的這樣子的辭源裏面去瞭解的時 候,我們就不難瞭解說,宗教其實在漢語裏面,上一集裏面所講的,在漢語裏面 原來並沒有宗教的這樣子的一個名詞。在漢語裏面其實就是只有宗、宗廟、宗法 制度,就是只有這樣子的一個名詞。也就是說,中國的傳統文化裏面是以宗法制 度為主;所以,對於宗廟的這樣子的一個祭祀,乃至於天道的一個祭祀,透過宗 廟形成一個天道的祭祀,乃至於透過這樣子,再輾轉形成各種這個道觀神靈的祭 祀,這個基本上都是源自於宗法制度。但是,終究沒有用宗教這個名詞,來稱呼 這些因為宗廟祭祀、因為天道祭祀,乃至於因為神靈祭祀所形成的這樣子的一個 宗教的名稱。那宗教的名稱一直是等到佛教傳進來以後,也就是說,一直等到 佛教傳進來,開始把佛經翻譯過來以後,從佛經裏面才慢慢的有宗教的這樣子的 一個名詞的流通。
所以,我們上一集就講到這個《佛果圜悟禪師語錄》裏面所說的「佛語心為宗」 ,也就是說什麼叫作「宗」呢?就是佛語。什麼叫作佛語呢?佛語就是「教」。 佛語就是教,所以「佛語心為宗」,合起來就叫作宗教;所以,我們前面說的 《瑜伽師地論》裏面說「觀自宗教者」,就直接把這個點出來了。「觀自宗教 者」,就是契經、應誦、記別等這樣子三藏十二部經,依著這樣子的教說來攝受 眾生,來解釋,來宣說,來開示給眾生瞭解如何修行的道理;乃至於透過三藏十 二部經,依止著 佛陀所教導給我們的教門、教導給我們的教說,去依止這樣子去 修習,來達到能夠證悟佛菩提的宗諦,證悟這個真心之中。這個就是佛教所說的 宗教,也就是佛果圜悟禪師所說的「佛語心為宗」。
所以,宗教從這邊就能夠了知說,這個其實是佛教的專用的詞彙;所以到最後, 很多信仰都說是宗教、都說是宗教,其實是借用了佛教的詞彙,是借用了佛教的 詞彙。因為從表相上看來,佛教也是禮佛、拜佛、拿香拜拜,他們也是拿香拜拜 ,所以從表相上看來,都是有某一個儀式,有某一個教主,有某一個教規,所以 就這樣子就說「它那個是宗教」,原來佛教的「宗教」來稱呼其他的信仰也叫作 宗教。但是,其實這個宗教一直到西方的這個信仰,也就是說基督教到中國之前 ,這個「宗教」也一直沒有為民間的信仰所用,也就是說,民間的信仰從來也沒 有稱呼自稱為說他們是宗教,這個是到後面西學東來以後才把「宗教」拿過去用 的。
所以,宗教一詞一直都是佛教的專有用詞,而不是其他的用詞。而且,這個宗教 指的就是「宗門」跟「教下」。宗門最主要就是在指,以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為標 的的,這個就是宗門。所以,宗門雖然佛教在中國分成有八宗,但是,不是只有 禪宗叫作宗門。雖然我們平常都習慣把禪宗稱為宗門,把天台宗稱為教下,所以 叫作宗門教下,合起來叫作宗教;但是,只要是你依止著 佛的教導、依止著 佛 的教示而修行,修行為了要幹什麼?為了要證悟第八識如來藏,乃至於能夠如實 的修行,而證悟了這個真心理地如來藏,證悟了這個宗諦之心,那這樣子透過教 說而去完成修行,去證悟這樣子的宗——這個宗諦,這個就叫作宗教。所以,這 個是佛教的宗教的真正的義理。所以宗教其實是源自於佛法的用詞,這個是佛教 的專門用詞、專門語彙;在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之前,其實中國並沒有用宗教來 形容任何東西。
上一集講到說「豈可支離去本逐末,隨言語機境作窠」,也就是說,既然知道說 宗門教下,也就是說宗通、說通是以宗門為主,怎麼可以捨本逐末,而在語言相、 閑機境上面遭到它的束縛呢?所以應該要以心為宗。所以,這裏開宗明義就說「 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佛說的所有一切教法,都離不開如來藏,離不開這個 真心;如果離開如來藏、離開這個真心,那個佛語就不是叫作說通。所以這邊才 會說「宗通說亦通」,必須你真的能夠宗通,能夠證悟如來藏以後,才能夠開始 慢慢的進入初分的說通,乃至於多分的說通,乃至於到佛地究竟圓滿的說通。所 以,真正要完整地解釋 佛所說的教示,必須要能夠有說通的,有說通的這樣子的 一個功夫;那你要有說通的功夫,你就必須要先通宗,你不通宗的話就沒有說通 的功夫,所以,必須要先有這個宗通;自不通宗的話,就沒有辦法能夠說出這個 真正的佛法,所以才會說「宗通說亦通」。
在這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註解裏面,這邊這麼說:「蓋宗者道之本,說者 教之跡。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其所歸;教以詮理,理或昧則迷其所入。故宗通 而說不通,理雖精而不顯;說通而宗不通,言雖辯而非要,而二者實相須為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三)
這邊這個《楞伽經》裏面的註解裏面就講到這樣子,所謂的宗,「宗者道之本」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道,修學佛法如果離開了如來藏、離開了如來藏這個心 宗的話,如果離開如來藏這個心宗去修行的話,那這樣子「說者教之跡」,離開 如來藏這個道跡的話,你就沒有辦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 其所歸」。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說,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目標,也就是說 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學佛菩提道,你要修學佛道,你要認清方 向。那這個方向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方向就是要以心為宗。如果不是以這個心為 宗的話,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說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說在貶抑或是 說在罵某些人,也就是說外道其實是在說,他是外於這個如來藏心,不以這個 如來藏心為宗,而去求取萬法。
那在外面也有人知道說,知道這個道理說:這個心外求法就是外道,所以我們必 須要心內求法。結果,他所認為的心內是哪一個心呢?他所認為的心內是意識心 。他認為只要把這個意識心,能夠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夠一念不生,能 夠不沾染所有一切煩惱,所以說「若無閒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他以為 這樣子在這個意識心上面去用心,這樣子就是修學佛法,所以說這樣子叫作「心 內求法」。請問各位:這個是心內求法,還是心外求法?佛說的心內求法是以 如來藏心,你必須趣向如來藏心,你必須要找到這個如來藏,你必須要證悟如來藏 ,以這個如來藏為理體,以這個如來藏為你所觀;這個如來藏裏面所含藏出生萬 法的這樣子的一個功能,乃至於從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萬法,包括祂所出生的意 識心,從這樣去看諸法的變化、諸法的一個生滅的時候,這個才叫作心內求法。 你如果離開如來藏而單獨在意識心上面去求法的話,這個還是屬於心外求法;因 為還是依止著意識心在求法,所以還是叫作心外求法。
所以這邊就說「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其所歸」,所以就是說,這個心宗用來讓 你指明你的趣向。如果你修學佛法,你這個方向不正確的話,譬如說要到台北去 ,結果給你指的方向是往南的方向,那繼續往南走就是掉到太平洋裏面去了;如 果所指的方向是往北走,不管你再怎麼走,不管你再慢,只是快慢的差別,終究 是會到達台北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所謂的心內求法指的這個意識心,就是剛剛 好,譬如說你從台中出發,要往台北走,他叫你把這個意識心必須要修得一念不 生,要把這個意識心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猶如叫你往南走,猶如叫你坐著 火車往高雄、往屏東的方向走,一直沒有辦法到達台北;所以你沒有辦法到達台 北,一直往後走,一直往南走,走到最後就只有掉到太平洋裏面去了。那你如果 能夠依止著這樣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話,就能夠到達 佛所說的修學佛法的道路 ,所以這個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須以心為宗,所以這邊才會說「 宗以明趣」,也就是說以這個宗明白你的趣向。
「趣不明則失其所歸」,這個就是我們剛剛所舉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確的 話,就會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歸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這個方向所指的是顛 倒的一個方向,不但不明白,而且是顛倒的一個方向,這個意識心就是一個顛倒 的方向,而且是讓你的趣向不明;所以失其所歸,失其所怙,沒有辦法有依歸。
那「教以詮理,理或昧則迷其所入」,「教以詮理」,所以不能以教說、不能單 獨以教說來依文解義來說明佛法,「依文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所以,其實很多人誤以為「佛法就是緣起性空,所以佛就是說一切法空」。 緣起性空其實是在說,這個蘊處界諸法它本身是緣起性空,但是,緣起性空的蘊 處界諸法,它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所以,這樣子講說一切法空的人,就是以教 來詮理;但是以教來詮理,他又理昧,也就是說他昧於理的真理;所以這邊說「 理或昧則迷其所入」,因為你不明真正的這樣子的理趣的時候,一定會迷失你所 趣入的方向。
所以這邊說「故宗通而說不通,理雖精而不顯」。所以,宗通而說不通的話,如 果你只是開悟明心,但是沒有增長你的智慧,雖然宗已經通了,但是沒有辦法在 教門上面去增長智慧,沒有去增長你的差別智,沒有增長你的方便智;所以,你 雖知道這個理,知道如來藏這個理,所以「理雖精」,但是,沒有辦法為眾生顯 發出這個宗門的真正的道理,也就是說你並沒有辦法去利益眾生。也就是說,必 須要透過你親證的這樣子的一個理地,而透過佛法的教說,隱覆密意為眾生宣說 開悟的真實的道理;所以必須要宗通與說通,所以如果宗通的話,「理雖精而不 顯」。
而「說通而宗不通,言雖辯而非要」,就是說你雖然懂得滿腹的經論,但是並不 通宗,所以你縱然滿腹的經論還是沒有用;你縱然世智辯聰,講得滿腹的經論, 但是你所說的全部都沒有契中要害,全部都沒有契中 佛的真諦,全部都沒有契中 佛所說的真理如來藏,沒有契入 佛所說的這個真如,這樣子雖然你言詞非常的辯 了,所以「言雖辯」,但是沒有真正的真正的了知佛法的法要。那這個在我們佛法 的故事裏、佛典的故事裏面,這個《高僧傳》裏面,就很有名的這個故事。
當時,德山宣鑒禪師他當時號為周金剛,為什麼會號為周金剛呢?因為他認為, 認為他非常地通《金剛經》,後來就寫了《金剛經疏鈔》。寫了《金剛經疏鈔》 ,從北方就挑著《金剛經疏鈔》要到南方來對禪宗已經開悟的這些祖師,要對這 些祖師挑戰;認為說他非常的了得,所以他認為南方這方獦獠(什麼叫作獦獠? 獦獠就是蠻人),這些蠻荒之人他們根本不懂佛法。他認為禪宗這些人,他們根 本不懂佛法,不懂這些教門,所以就挑著《金剛經疏鈔》要過來。結果在半路上 面,就遇到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就在那賣油糍,就肚子餓了。肚子餓,這個老 婆婆其實是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要去跟她買油糍。
那個老婆婆就問他說:「你要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個德山宣鑒禪師就把他要往 南方的原由,跟這個老婆婆來說明這個原委。老婆婆就說:「你懂得這個《金剛 經》,那我問你一句話,你如果答得出來的話,那我這個油糍就供養你;你如果 答不出來的話,那就非常的抱歉,就沒有辦法供養你。」她就問他說:「《金剛 經》裏面不是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上座, 您現在點的是哪一個心?」因為德山宣鑒禪師是要買油糍這個點心,就是說他要 吃點心,所以她就問他說「您點的是哪一個心?」當時德山宣鑒禪師馬上口掛壁 上啊!後來因為這樣子的典故,後來才把《金剛經疏鈔》整個把它燒掉了。燒掉 了以後,才依止著宗門的正式的修學,依止著宗門的法要,真正的來修學這個宗 通。也就是說,真正的修學宗門的正法,而沒有依文解義、依著他原來的慢心、 依著他的教說依文解義,繼續的執著這樣子的言說。這個就是「言雖辯而非要」。
「言雖辯而非要」,所以你沒有辦法通達宗門,沒有辦法通達宗門,你所說的全 部都是在這個語言文字上去作思惟而已,那這個全部都是意識心的一個思惟的作 用。當然,我們還沒有開悟之前,這些閱讀經典乃至於聽受經教也是必要的;因 為這個屬於相似般若,相似經教的、相似佛法的、相似般若的這個部分還是需要 的;但是不能因為這樣子就依文解義,說這個就是已經完全通達佛法了,所以「 言雖辯而非要」。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要懂宗教的話,你必須要宗通,也要說通,說通也要宗通, 這個才是真正懂得宗教的義理。所以這個就是佛法裏面所說的宗教的真正的意涵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這個問題還是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下一集還是要繼 續跟各位說明「佛教是不是宗教?」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呢?我們下一集分曉。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