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 47. 悖慢佛法自招罪殃--正铭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长。 《佛典故事》今天我们要来介绍“悖慢佛法自招罪殃”。很多人都知道造了恶业会有恶报,但是有些人却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学了佛法竟然也会有不好的果报? 当然他们更不知道,他们之所以招引罪殃,是由于他们虽然表面上是学佛法,但事实上所作所行却是违背佛法;更是因为他们不信佛法,也对佛法起了慢心,最后当 然自己招来罪殃。这些人更不知道他们这些行为,为何有这些不好的果报?所以 佛就为众生开示这些道理。 这则“悖慢佛法自招罪殃”的佛典故事,是出自于《佛说慢法经》,经文大意是:佛陀告诉阿难,有的人信奉佛教或修学佛法以后,便能够富有而且尊贵;有的人同样是信奉佛教或修学佛法,但是却遭遇到丧亡、衰败等种种不好的事情。 阿难就恭请 佛陀开示:为什么同样是信奉佛教或修学佛陀的法教,却会有衰败和得利这么大的差别呢?是什么样的因缘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佛陀就告诉阿难说:有的人信佛或 修学佛陀的法教,是以寻求真正有智慧的善知识,来依止受学的,并且是以寻求能够如实了解、通达佛法的真实义理来跟随善知识,并从善知识这边学到如何受持清 净的戒法,他也为断除种种不如理作意的虚妄想,以便能够和善知识所传授教导的 佛陀所开示的经教义理相应,而且精进不懈地奉行,不超越规矩。他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能够遵照善知识的教诲,没有散失,而且自己能够坚持严谨的禁戒而不 去违犯,即使像毛发般这么微细的过失,也不敢去违犯。因为他完全不触犯正法、正道所遮止的戒禁,所以常为诸天、护法善神、侍卫所拥护著,他无论作什么事或 要到哪里去,心所向处都能够和谐顺遂,正面反面都考虑得非常的周详,而且无往不利,所以获得百倍的财富利益,而且还为大众所恭敬仰慕。像这样的人持续这样 修行,在未来世必定能够成就佛道,何况是现世所得到的世间财富的利益而已呢。像这样以至诚心严守净戒,依照 佛陀教导,奉行 佛陀法道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又有另外一种人,他虽然也是修学佛法,但是却没有因缘值遇到真善知识;或者有真善知识住世,却因为他的福报不足,或者是慢心、或者是邪见作祟,而无法 跟随善知识修学,也不请佛经或佛菩萨的圣像来作为依止,也不礼拜恭敬佛菩萨;他对于佛法完全不知不解,却喜欢强行以自己的邪见去教导别人,甚至于为人授 戒;他对于 佛陀的法教,并不是以至诚心完全信受的,所以他就算受戒了,也会不断地造恶违犯众戒;他的心常常是惛闇的,心意也是犹疑不决而不坚定的,身为佛弟子却不肯 读诵经典,修正行、修正道,也不造作培植福德之业;他一下子表现出很至诚信受的样子,一下子又转为不信,就这样翻来覆去变化不定;他又不能忆念起斋戒日应 该持斋、持戒,也不记得要烧香、燃灯作礼来供佛,再加上他常常起瞋恚心,总是大呼小叫,粗言粗语责骂别人,出入之间总是动不动就诅咒别人;如果别人说的话 不合他的意,他就会怀著憎恶嫉妒的心,并且唆使别人去造作杀生的恶业;当他见到佛教经典圣像时,都没有存著恭敬礼拜的心,如果恰巧有缘得到了一本佛经,他 也只是把经典挂在墙壁上当作装饰,或者是随便把经典丢掷在床席上,或者是丢进放旧衣服、棉被等破烂的竹篓筐中,或者是任意让妻子、小孩用不干净的手去玩弄 经典等等,久而久之,这本经典不管是被烟熏黑了,或者是因屋子漏水而把经典弄湿,变得破旧不堪了,他也都不会关心地再多看一眼,似乎那一本经典不曾经存在 过,更不用说会对它烧香、点灯作礼,简直就是把佛经当作是外道经书一样的毫无恭敬之心,因此护法善神就渐渐远离他而去,饿鬼就得到了方便来亲近他,一直跟 随著他而不肯离开;因此衰事也渐渐上身,跟著他就生病了。当他刚生病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很惊讶、恐怖,而且带著犹豫不决的;他自己的心里是这样想的:“我 从一开始就信受奉行佛教,为什么佛却没有保佑我呢?还让我生病呢?”他不敢相信竟然会发生这种事,所以不再相信佛了,于是呼唤使者去找医师来替他治病。医 师便以卜卦、占卜来问事吉凶,希望藉此来替他治病解除凶厄,采取强制镇压的手段,想要来赶走病魔,结果却是徒劳无益。于是只好转而祈请山精鬼魅等邪神来, 结果反而招来更多的过失,使那些妖魅的饿鬼聚集在家门口,牢牢地守住不肯离开,因此家道迅速衰落,丧亡之事接续不断、不曾间断过。最后他的病情加重终至死 亡,而他家中的财产也衰损耗尽,他的家人也是一个接一个的轮流生病而卧床不起。这个人命终之后,由于他所犯的罪业太大,以至于堕入地狱中仍有余辜而不冤枉 啊!在地狱中被狱卒拷问惩治责罚,受种种的纯苦果报,受苦时劫之久远,是无法以岁数来计算的。这都是因为他在世时,不能诚心信佛;他只是坐在那里,似乎虔 诚信佛的样子,但他的内心其实是很不恭敬的,他的心意也常是彷徨犹疑不定,他的信愿不坚、不精纯专一,而他的所言所行都是悖离 佛陀的圣教的,才会招感灾难罪殃不断,衰损耗竭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世间人对于佛法,不具有正知正见,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以及应该如何修学,误以为 自己是真的信佛学佛,才让自己遭逢灾殃衰败之事。实不知是因为自己心中仍有邪见,身口意不端正、不行正道,违背了 佛陀经教戒律中的告诫,因此自己的心专门在造作恶事上用心,具足种种的恶行恶状,其实他的灾祸完全是自己招感而来,并不是别人加诸在他身上的。阿难听闻了 佛陀的教导后,就以头面顶地礼拜 佛陀,并欢喜地信受奉行。 经文的大意我们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的介绍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几个启示:第一,学佛必须要有正知正见。从 佛的开示中我们可知道,有的人信奉佛教或修学佛法以后,便能够富有而且尊贵,有的人同样是信奉佛教或修学佛法,但是却遭遇到丧亡衰败等种种不好的事情,这 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在正知正见。当我们有了正知正见,就知道如何去受持清净戒法,也就知道如何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去精进不懈,而且能够坚持严谨的禁戒而 不去违犯,所以完全不会去触犯正道正法所遮止的禁戒,因此常为诸天护法善神侍卫所拥护著,当然一切都能够和谐顺遂,在未来世必定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正知正 见非常重要。 第二,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刚刚我们提到学佛后,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就是要有正知正见。但是如何能够获得正知正见呢?佛在经文 中也提到,必须寻求真正有智慧的善知识来依止受学,所以寻求一位能够教导我们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善知识这边学到如何去受持清 净戒法,也可以学到如何断除种种不如理作意的虚妄想,也藉由善知识所传授教导的,来和 佛陀所开示的经教义理相应,并能够遵照善知识的教诲,去坚持严谨的禁戒而不去违犯。所以亲近具有正知正见的真正善知识非常重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才能有 正知正见,才能依照 佛陀的教义,奉行 佛陀法道,佛说这样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第三个启示是,邪教导或邪知邪见的因果很重。如果一个人学佛遇到邪教导,或是没有因缘遇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而产生了邪知邪见;佛在经文里面说 到,这个人就可能会不礼拜恭敬佛菩萨,他对于佛法完全不知不解,却喜欢强行以自己的邪见去教导别人,甚至于为人授戒。他对于 佛陀的法教,并不是以至诚心完全信受的,也会不断地造恶违犯众戒。身为佛弟子却不修正行修正道,不恭敬佛法僧三宝,也不造作培植福德之业,也常常起瞋恚 心、嫉妒的心,并且因无知而教别人去造杀生的恶业;因此护法善神就渐渐远离他而去,饿鬼就得到了方便来亲近他,一直跟随著他而不肯离开,因此衰事也渐渐上 身。这个人命终之后,由于他所犯的罪业太重,以至于堕入地狱中仍有余辜而不冤枉啊!所以邪知邪见的因果是很重的,学佛人必须要随时要简择自己所学是否是正 知正见,不要因为邪师的邪教导,而导致来世的不好果报。 第四个启示是,我们随时要以至诚心恭敬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合称三宝,所以以至诚心恭敬佛法僧三宝,功德很大。佛在故事中提到,当这个人对佛法僧三宝毫 无恭敬之心,护法善神就会渐渐远离,也会导致饿鬼方便来亲近他,所以不好的事也渐渐上身,甚至于下堕三恶道。所以学佛人必须以至诚心恭敬三宝。 第五个启示是,必须要真正地了解因果。佛为什么特地讲这一段“悖慢佛法自招罪殃”的经文呢?主要就是要让大众能够了解因果,而且 世尊很慈悲,直接由大众可能容易犯的,也可能容易被误导的疑问直接开示;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事佛以后便得富贵?但是有些人事佛以后却是衰丧不利呢?前面我 们已经提到这之间的主要差别,就是要有正知正见,也提到必须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才能够有正知正见,也才能依照 佛陀的教义奉行 佛陀法道。 但是可能有些人还是会有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因果报应呢?到底这些因果又是怎么运行的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他们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 藏会把我们往昔任何时刻所造作的善恶业,都会记录得非常的清楚,而且不会消失,一直等这个受报的缘到的时候,就会自然受报。 所以 佛开示的第一个例子,这些人事佛以后为什么会得富贵呢?是因为这些人会寻求真正有智慧的善知识来依止,也从善知识这边学到如何受持清净戒法,也都能够遵照 善知识的教诲,坚持严谨的禁戒而不去违犯;所以依照菩萨戒的精神,懂得去作财施、法施、无畏施等种种布施,也懂得去让自己的骄慢心不要生起,这些好的业种 都会储存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中。所以他们不仅因为常为龙天护法所护念,一切处都能够和谐顺遂,而获得百倍的财富利益以外,而且还会在未来这些业种遇缘对境 时,会让他们受善报。例如族姓具足和自在具足,也就是会生在豪贵家,会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僚属,当然也会被大众所恭敬仰慕。像这样的人持续这样修行, 如来藏所含藏的种子就会越来越清净,不仅仅烦恼障的现行断除,如来藏所含藏烦恼的习气种子也断掉,最后连所知障的随眠都断掉,这时候如来藏究竟清净,同时 也成就佛道。 同样的道理,在 佛开示的第二个例子当中,这些人事佛以后,为什么却遭遇到丧亡衰败等种种不好的事情呢?因为这些人虽然也号称修学佛法,但是却没有因缘值遇到真善知识,也 不礼拜恭敬佛菩萨,对于 佛陀的法教并不完全信受的,起了怠慢的心;也不断地造恶违犯众戒,也常常起瞋恚心、憎恶嫉妒的心,并且唆使别人去造作杀生的恶业,这些不好的业种,都会储 存在他们自己的如来藏中。所以他们不仅因此龙天护法渐渐远离,造成饿鬼亲近让他们衰事上身以外,而且在未来这些业种遇缘对境时,也会让他们受报。就比如这 些人命终以后,由于他们所犯的罪业太大,也就是他们的如来藏中含藏了太多的恶业种子,会导致他们下堕地狱中。 所以为什么因果报应会历历不爽呢?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祂随时会记录著我们所造作所有的业行,在往后的历缘对境中去受报。 最后我们以这一则佛典故事,来提醒所有的学佛人,在我们这个末法时期,有很多所谓的学佛人,都是在表相学佛,所学的又是相似佛法;他们常自以为是在学佛, 但是却对于三宝的真实义,是不知也不敬信的。而且他们的身口意行,却是和 佛陀的教导相违背,甚至于还一直造作不净的恶业;可能还会自以为会蒙佛菩萨跟龙天护法的护念,得到世间的种种利益,比如说身体健康、财富丰饶等等;却不知 道自己所作所行是非道,是违背因果,是不守净戒的,是不依 佛陀教导而行的,所以这样的行为,怎么能够远离灾殃而得富贵呢?世尊也在最后强调说,他们的这些灾祸,完全是自己招感而来,并不是别人加诸在他们身上的。 所以一定要谨遵 世尊的叮咛。 今天佛典故事“悖慢佛法自招罪殃”,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3/2783-a13_cn047
51.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正铭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长! 《佛典故事》,今天我们要来介绍“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 这则佛典故事是出自于《杂譬喻经》卷1第17:【外国时有恶雨,若堕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时有国王多智善相,恶 雨云起,王以知之,便盖一井令雨不入。时百官群臣食恶雨水,举朝皆狂,脱衣赤裸、泥土涂头而坐王厅上,唯王一人独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璎珞,坐于本 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故所著独尔?”众人皆相谓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诸臣欲反,便自怖懅语诸臣言:“我有良药能愈此 病,诸人小停,待我服药,须臾当出。”王便入宫,脱所著服,以泥涂面,须臾还出,一切群臣见皆大喜谓:“法应尔!”不自知狂。七日之后,群臣醒悟,大自惭 愧,各著衣冠而来朝会;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诸臣皆惊怪而问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无变易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 是,非实心也。”如来亦如是,以众生服无明水,一切常狂;若闻大圣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者,必谓大圣为狂言也,是故如来随顺众生,现说诸法是 善,是恶,是有为,是无为也。】(~《杂譬喻经》)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外国有时会下起恶雨,如果这些恶雨的雨水下堕到江水、湖水、河水、井水,或者下堕到城池的水中,人们如果再饮用这水的话,就会让 人狂醉,而且还得要经过七天以后,才能够解除这些毒性。当时有一位国王,他具有很高的智慧,而且还能善于观察种种的因缘法相,所以当恶雨的云生起的时候, 国王就知道了;因此就教人在一口井的上面加上盖子,让这些恶雨的雨水不会掉落到这口井中。那时候的百官群臣们,因为都饮用了这些恶雨水的缘故,因此全国朝 野上下都发狂,各个都脱去了衣服、赤裸著身体行走;并且用泥土涂在自己的头上、脸上,而且还坐在国王的大厅上。所有人,就只剩下国王一个人没有发狂;当然 这时候的国王依然穿著他平常所穿著的衣服,配戴著天冠和璎珞,并且坐在原本座位的大床上。 因为所有的群臣都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狂了,反而指责著国王说:“国王啊!您真是大大的疯狂,为什么只有您一个人穿著衣服呢?配戴著天冠跟璎珞呢?”众人 们都互相地说道:“这显然不是一件小事,我们大家应该要一起思量思量怎么做比较恰当!”这时候,国王恐怕这些大臣们会因此而想要谋反,所以就故意用恐怖畏 惧的样子告诉众大臣说:“我有良好的药物可以治好这种病,你们先稍微休息一下,等我服用这良好的药物以后,马上就出来。”于是国王就进入宫中,脱去自己所 穿著的衣服,并且用泥土涂在自己的脸上,过了一会儿又回到大厅中。这时候,群臣们看见国王打扮跟自己一样,都非常的欢喜,对著国王说:“大王啊!这样的作 法才是应该的嘛!”这些臣子们都不知道自己是正处在发狂之中,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经过七天以后,这些大臣因为饮用了恶水这些毒性已经退去了,所以都清醒过来,当他们看到自己竟然赤裸著身体,以及头跟脸都涂满了泥巴的样子,都深深地 感到惭愧和羞耻;也纷纷地都赶回到家中,各自穿上正常的衣服、戴上帽子来到朝廷集会。这时候,国王却仍然故意保持前七天的模样——也就是赤裸著身体坐在王 位上。所有的大臣全部都惊怪地问国王说:“国王您平时是多么的有智慧啊!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子呢?”于是国王就回答群臣说:“其实我的心是恒常处在定中的, 从来没有变易;因为你们发狂的缘故,反而说我发狂。因为这个缘故,我就示范和你们一样,让你们觉得我和你们一样都没有发狂;等你们醒悟过来的时候,看到现 在的我,其实就是之前的你们啊!你们说我发狂,而我并没有发狂,我只是随顺你们罢了;因为你们把错误的当作是对的,才有现在你们看到的情形,这并不是我真 实心中所行啊。” 接著,如来就开示说:“如来世尊度众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众生服用这些无明水,因此一切所行常常是颠倒发狂。如果听闻大圣佛陀所说‘诸法不生不灭、一 相无相’这一类的正知正见的话,必定会认为大圣世尊是狂言狂语的。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来世尊为众生说法时,常常都是随顺众生的根器,并且会去善观因缘,现 前开示说诸法是善法、是恶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然而,诸法是远离善恶、有为无为,非善非恶、非有为非无为;从无始劫以来就是不生不灭,远离众相,无相 一相,即是实相。” 经文的大意我们介绍完了,从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众臣子皆醉,唯国王独醒;在五浊恶世也是众生皆醉,唯证悟者独醒。因为在五浊恶世中,真正破参明心的一定 永远是少数,而且在成佛之前,一定或多或少被无明所遮障。所以接下来,我们先来介绍什么是无明?无明区分为两种——也就是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无明又称为 二障——也就是理障跟事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也称为无始无明;事障就是烦恼障,也就是见惑和思惑,又称为一念无明。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无始无明跟一念无明。为什么称为无始无明呢?因为众生无始劫以来对于万法实相的无所知,而且这些无明无始劫以来恒在众生心 中;也就是说,对实相的无明是无始本有的。一切众生及二乘定性无学,从无始以来都不曾跟觉知心相应,所以也称作“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一直要等到我们想要 弄清楚法界实相的时候,我们才会跟这个无始无明相应到。所以说这个无始无明是跟众生的觉知心不相应,必须亲闻善知识开示后,众生想要明白法界实相而起心探 究时,无始无明才会初次与众生的觉知心相应;等到开悟明心后,就称为打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又称为所知障,是因为觉知心对于法界真实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 此成佛之道被障碍,所以称为所知障。无始无明又称为上烦恼、尘沙惑,它是无始有终的,明心破参后,破无始无明;明心后渐渐断除所知障,一直到成佛后,才能 够断尽所知障,所以它是修所断的烦恼。 一念无明又称为烦恼障。一念无明本身就是烦恼染法,也就是会导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回生死;所以一念无明又称为见惑跟思惑,也就是见一处住地烦 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跟有爱住地烦恼这四种。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就一直在熏习一念无明,明心后断除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其余的三种 烦恼是修所断的烦恼,在悟后历缘对境中修除。见一处住地烦恼就是见惑,是见所断的烦恼,是属于我见所摄;其余的三类烦恼是属于思惑,是修所断的烦恼,是属 于我执所摄。天台宗将见惑跟思惑分别定义为五利使和五钝使,这合称为十使。 其次我们也要简单介绍一下见惑和思惑。见惑也就是身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跟戒禁取见;因为比较容易断,所以称为五利使。身我见就是误将五蕴身的全 部、或一蕴、或一蕴的一部分,当作真实我的见解。边见就是断见或常见。什么是断见呢?就例如唯物论的人说: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就像刀子和锋利一样,刀之 所以锋利,是因为有刀子存在;刀子坏了,锋利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误以为色身死了,人心也就坏了、没了,这就叫作断见。
比如说,有人坚持一定没有来生。那什 么是常见呢?常见的人以为人死了,是身体死了,来生换个身体再来,无非搬个家而已;但是这个是“神识”,人死了,神识其实也跟著消灭。他们不知道,其实是 另外还有一个真如存在,因为他们误会不知,而将能知能觉的生灭心当作永不生灭的心,所以就变成了常见。比如说,有人坚持灵魂常在。那什么是见取见呢?也就 是将不如理的见解取为最胜、最妙、或最上。什么是戒禁取见呢?就是将不如理的戒禁上面去取见。比如说,有人坚持要不倒单戒、持水戒、食自落果戒,或打禅七 时强忍脚痛而不放腿,以为借此就可以消业障等等,这些都是不如理的戒禁。思惑其实就是我执,也就是贪、瞋、痴、慢、疑;因为比较难断,所以称为五钝使。 所以无始无明是所知障,一念无明是烦恼障。断尽一念无明,可以让众生出离三界;但是无始无明并不障碍众生出离三界,只障碍众生成佛。所以阿罗汉不曾打 破无始无明,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他只是断掉一念无明而已。如果能亲证如来藏,一定会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就会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 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除三缚结。一切有情众生,一切二乘有学、无学圣人,都离不开无始无明的遮障;只有真正明心的人,才能够打破无始无明;也只有在 大乘佛菩提般若的内容已经开悟的菩萨们,才能分断无始无明;也只有诸佛,才能完全断尽无始无明。所以,不同的众生都有不同的无明障碍著,一直到成佛才能够 断尽所有的无明。 最后,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几个启示:第一,断除无明是需要智慧的。故事中的国王是靠智慧才避开无明水;现实上,无明的断除也是需要靠智慧,而且在每一个位阶的修行,都存在著不同层次的无明需要修除,这都是需要善知识教导,所以必须要依止于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 第二,断除无始无明是需要从明心破参开始。从刚刚我们对无明的说明可以知道,要成佛一定要断尽无始无明;要断尽无始无明,一定要从打破无始无明开始,所以必须要明心破参。要明心破参,也一定要善知识的教导和引导,所以我们也必须要依止于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 第三,度众生是需要方便善巧的。故事中的国王利用方便善巧避开无明水,也利用方便善巧防止大臣谋反,最后也利用方便善巧开导大臣们;同样地,菩萨的修 行也需要方便善巧。菩萨是借由自利利他次第进修才能够成佛的。所以菩萨在成佛前一定要广度众生,所以也会碰到各式各样的众生,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去利乐有 情,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方便善巧非常重要。虽然七地菩萨主修方便波罗蜜,但是不是一定要等到七地才开始修学方便善巧?我们应该在三贤位时,甚至于在十 信位时,就应该要历缘对境少分的学习方便善巧,这样才容易跟大众广结善缘,修行的速度才会快。 第四,如来总是依照众生的根器,随顺众生来利乐有情。如来总是能够善观因缘,针对声闻种性的众生,就教导他们声闻法;针对缘觉种性的众生,就教导他们 缘觉法;针对菩萨种性的众生,就教导他们佛菩提法;对于下根之人,就教导他们人天善法;一步一步地引导众生往上提升,所以度众生必须一步一步来,不能急。 如来也会依众生的根器,随他们所应,以慈悲心扮演不同的角色去度众。所以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很好的方便善巧和慈悲心;而且如来不仅是在事相上随顺众生, 在理上也同样随时都在随顺众生。 第五,能理解“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这些正知正见是很难得的。在经文中 世尊提到“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这些正知正见,是很难令众生信受的;“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就是在讲我们真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开悟明心是很不容 易的、很可贵的。菩萨从七住位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后,打破无始无明;在打破无始无明的同时,也一并断除一念无明中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也就是会同时断我 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这时除了分断一念无明的思惑外,也分断无始无明;在进入初地时,他已经有能力可以断尽一念无明,但是仍然留惑润生,留一 丝丝的思惑,继续在三界中广度众生,也继续分断无始无明;一直到七地满心,才将这思惑断尽,也就是留到这时候才将一念无明断尽,这时候仍然继续分断无始无 明;一直到成佛时才完全断尽无始无明。所以成佛时已经断尽二障,也就是已经断尽烦恼障一念无明和所知障无始无明;所有的无明,如来都已经断尽,所以如来不 仅了解所有众生的无明,也知道如何去断除这些无明。所以如来总是以慈悲心、种种方便善巧恒顺众生。 今天的佛典故事“如来恒顺众生饮无明水”,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 谢谢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佛典故事] 52.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正铭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长! 《佛典故事》,今天我们要来介绍“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这则佛典故事是出自于《杂宝藏经》卷3。首先我们来介绍这段经文:【佛在王舍城,告提婆达 多言:“汝莫于如来生过患心,自取减损,得不安事,自受其苦。”诸比丘言:“希有世尊!提婆达多于如来所,常生恶心;世尊长夜,慈心怜愍,柔软共语。”佛 言:“不但今日,乃往过去,迦尸之国,波罗奈城,有大龙王,名为瞻卜,常降时雨,使谷成熟,十四日、十五日时,化作人形,受持五戒,布施听法。时南天竺国 有咒师来,竖箭结咒,取瞻卜龙王。时天神语迦尸王言:‘有咒师将瞻卜龙王去迦尸国。’王即出军众而往逐之;彼婆罗门便复结咒,使王军众都不能动。王大出钱 财,赎取龙王。婆罗门第二更来咒取龙王,诸龙眷属兴云降雨,雷电霹雳,欲杀婆罗门。龙王慈心语诸龙众:‘莫害彼命,善好慰喻,令彼还去。’第三复来,时诸 龙等即欲杀之。龙王遮护,不听令杀,即放使去。尔时龙王,今我身是也;尔时咒师者,提婆达多是也。我为龙时,尚能慈心,数数救济,况于今日而当不慈。”】 (~《杂宝藏经》卷3)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佛陀在王舍城的时候,告诫提婆达多说:“你不要对如来世尊常常生起祸害的心啊!这样作不但减损了自己的福德,也会导致种种不安 隐、不好的果报,所以会产生自作自受的种种苦患啊!”众比丘们看见 佛陀这样慈悲的劝告,都感动地赞叹著 佛陀说:“稀有难值难逢的世尊啊!提婆达多对如来您常常生起不信乃至加害的恶心,而世尊您却于长远时劫以来,对于提婆达多的种种黑暗无明造作,都以关怀慈 心来教示他正行的道理;也以各种方便善巧来饶益摄受他,并且总是以温柔和软的态度,用他能接受的言语来和他说话。” 佛陀说:“不但今日我是如此地呵护他, 就是在过去很多世我也是这样子的。比如有一世,在迦尸国的波罗奈城中有一位大龙王,它的名字叫瞻卜。瞻卜龙王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使得田中的谷物能够适 时的成熟,让农民们都能够有顺利的收获;而且在每月的十四跟十五日的时候,它又会化作人形,受持五戒,来广行种种的财物布施,并且恭敬地听闻佛法。当时南 方的天竺国来了一位咒师,他竖著箭并结印持咒,抓走了瞻卜龙王。这时候的天神们知道了,就通知迦尸国王说:‘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咒师,把瞻卜龙王捉离了迦尸 国。’国王一听,就快速地发动军队众兵前往去追讨,想要去救回龙王;这时候,婆罗门咒师立刻重新结印来念咒,使得这些军士们都僵住在那里动弹不得。 国王没办法,只好就拿出了大量的钱财给咒师,才把龙王给赎回来。后来那位婆罗门咒师又第二次要施咒术来劫取龙王,那时候所有龙王的眷属们就大兴风云、降下豪雨、 雷电闪烁、霹雳交加,想要去杀死这位婆罗门的咒师。这时候的龙王仍然是以慈悲的态度,来劝诫这些龙眷属们说:‘你们千万不可以杀害婆罗门的性命!要好好地 用善言譬喻来开导劝诫他,让他明白事理后赶快回去吧。’就这样,保住了咒师的性命。但是这个婆罗门咒师不死心,又来第三次;这些龙眷属们真的是发火了,想 要立刻就杀死他,这时候的大龙王瞻卜又对婆罗门咒师加以遮止保护,又不让这些龙眷属们来杀他,并且放他快速离去。”佛陀接著又说:“那时候的大龙王瞻卜, 就是现在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的婆罗门咒师,就是今日的提婆达多的前身啊!当我身为龙王时,我尚且能够生起慈悲心来再三地呵护他,何况是现在的我已经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怎么会不以关怀的慈心来教诫他正法正行,或不以种种的方便善巧来饶益摄受他呢!” 经文的大意我们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简单的介绍这则故事的背景。提婆达多在佛世是 世尊的堂弟,也是阿难尊者的亲哥哥,世尊不仅在这个故事提到他与提婆达多的前世因缘,也在相关的场合多次提到他与提婆达多的前世因缘;例如,世尊也曾经提 到,过去久远以前,在雪山中有一只鸟叫作共命,它有一个身体,但是有两个头。一个头常常吃美味的果子,它是想要让身体得到安好;但是另外一个头却因此生起 了忌妒心,于是它就去取有毒的果子吃了,使得两个头都死了。那时吃美味果子的,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吃毒果子的,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那时候提婆达 多和我共同拥有一个身体,还生恶心;今生他来当我释迦牟尼佛的堂弟,还是一样生恶心。这就是共命鸟缘的故事。 又例如,世尊也提到山鸡王缘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缘由是:当 佛在王舍城时,提婆达多曾经到 佛居住的地方,对 佛说:“如来您现在可以清闲、安静的修养,您把这些僧众都托付给我吧。”佛陀就回答说:“你这个吃唾液的愚痴人啊!我尚且不将这些僧众托付给舍利弗、目犍 连等人,怎么可能会把这些僧众托付给你呢?”提婆达多就因此瞋恚骂怒而离去。众比丘对 佛说:“世尊!提婆达多想要做出种种让佛苦恼的事情,又想出很多方法欺骗迷惑您。” 世尊就解释这段因缘说:“提婆达多不仅仅是现在这样。在过去世时,雪山 的一边有一个山鸡大王,它带领很多的鸡众跟随在它身边;这只鸡王的鸡冠非常的红,身体非常的白。这只鸡王对众多的鸡众说:‘你们一定要远离国城、村落,不 要被人们吃掉。我们有很多冤家和忌妒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谨慎地保护自己。’当时村落里面有一只猫,听说那里有鸡,所以就前往那个地方去。这只猫在树下慢 慢地走,头往下看,并且对著鸡王说:‘我当你的妻子,你当我的丈夫,你的身体外形端庄可爱,头上的鸡冠非常的红,身体又洁白,我们在一起一定可以过著安隐 快乐的生活。’这只鸡王很清楚这只猫不怀好意,于是就说了一个偈语,偈语的大意是说:‘猫是具有黄色眼睛的愚蠢的小东西,遇到事情就心怀杀害,想要吃掉对 方,没有见过谁娶了这样的妻子,还能够长命百岁、安隐快乐的生活。’当时的鸡王,就是现在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的猫,就是现在提婆达多的前身。在过去 世时,提婆达多想要诱惑欺骗我,今天一样想要再一次诱惑欺骗我。” 又例如,世尊也提到白鹅王缘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缘由是:当佛在王舍城时,提婆达多推岩石压佛,并且驱使护财醉象想要踩死 世尊;他的恶名四处流布。提婆达多虽然在大众面前,向 世尊忏悔,也亲呜 世尊的脚;但是私底下,提婆达多却在比丘中以恶言骂佛。众人都说:“提婆达多已经向佛忏悔了,他的内心也非常的调柔和顺,没有理由会得到这样的恶名流传 啊!”比丘们说:“稀有难逢的世尊啊!提婆达多为人非常谄媚虚伪,在大众面前调柔对待佛陀您,但是在私底下却以恶心骂佛陀您。” 佛陀说:“不只是在今日。 在过去世时,有个莲花池,在莲花池里有许多的水鸟居住;当时有一只鹳雀,在水池里面缓慢地抬脚行走,所有鸟都说这只鸟行走的姿势真好看啊!仪容举止安详肃 穆,而且不打扰水中的生灵。这时有一只白鹅王,知道这只鹳雀它心地不善,所以说了一个偈语,偈语的大意是:‘抬起脚来缓慢地行走,说话声音温柔动听,在世 间欺骗迷惑,谁不知道这是谄媚诡诈的行为。’鹳雀说:‘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来跟我一起亲近友善吧!’白鹅王就回答说:‘我已经知道你是谄媚诡诈,所以终 究是不会和你亲近友善的!’那时候的白鹅王,就是现在的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那时候的鹳雀,就是现在提婆达多的前身。” 另外,世尊也提到老仙缘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到:提婆达多前世身是一位壮年的仙人,但是修行一无所获,所以就向另外一位已获得五种神通的老修行人,请 求学五种神通;当他学会五种神通后,便在众人面前示现种种的神足通,而且得到很多的供养。但是这时候他竟然对这位教导他的释迦牟尼佛前身,也就是这位老仙 人,生起了忌妒的心,并到处诽谤这位老仙人,也因此就失去了神足通,同时也因此失去了供养。 另外,还有大龟因缘、二辅相诡媾缘、吉利鸟缘、二估客因缘等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叙述著提婆达多在佛世时的种种不如理的行为,也叙述著 世尊针对这些种种的不如理行为,说明他们在因地时所对应的往事因缘;这些故事都相当引人深思,也让我们了解到 释迦世尊跟提婆达多,从过去以来一直有著很深的一个因缘。所以,世尊也在《法华经》提到提婆达多前身跟他的因缘,而且还为他授记。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无 法一一为大家进一步的讲述,就请各位菩萨自行参阅经文。 最后,这些故事也给我们几个启示:第一,不是要在成佛时才开始需要有慈悲心跟方便善巧,而是在因地菩萨位时就需要具有。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观察 到,在佛世提婆达多常常对 如来世尊生起祸害的心,例如推岩石压佛、驱使护财醉象、起瞋恨心、起忌妒心、诽谤世尊等等不如理作意的行为,但是 世尊依旧是以关怀的慈心来教诫他要行正道正行,或是以种种的方便善巧来饶益摄受他;不仅仅在佛世成佛时如此,即使在因地就已经如此了。提婆达多的这些不如 理心态是我们随时要自我警惕的;世尊如来的慈悲心及种种的方便善巧,也是我们随时要学习的,不是等到我们成佛时才要开始学,而是我们在菩萨位时就需要具有 的。 第二个,心态很重要。释迦如来在因地时,一直以慈心对待众生,即使是对待一位造恶或要伤害祂的人,祂依旧是以慈心对待对方,直到最后成佛依旧如此。提 婆达多则是从他的前身以来,一直以忌妒心、瞋恨心对待众生;即使是对待有恩于他的人,依旧是以恶心相待,最后是下堕地狱。一位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一位是下 堕地狱,这之间的差异真是天壤之别啊!所以,修行人心行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菩萨戒主要是以戒心为主的原因。 第三,我们一定要与众生广结善缘,受持戒律。故事中瞻卜龙王除了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下雨,跟农民们结善缘外,也受持五戒,广行种种的财物布施,并恭敬地 听闻佛法。所以当它被咒师抓走,天神、国王都来护念,并拿出大量的钱财将它赎回;而且后来咒师又要来施咒术来劫取龙王的时候,那时候所有龙王的眷属们也都 来救护。所以我们一定要与众生广结善缘,并受持戒律,也要跟有缘的众生进一步结法缘。 第四,修行过程中,如果我们碰到一些逆增上缘,我们也要珍惜。从世尊与提婆达多这么多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提婆达多一直扮演著逆增上缘的角色;在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中,每一个人身边免不了都有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学习 世尊的行谊,以慈悲心、感恩心对待,这样我们修行的速度才会快;而且要珍惜,因为如果在西方极乐世界要找到这些逆增上缘是很难的。 第五,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发现 佛陀对于仅仅关系到自己的伤害、利益、名声,祂都是以慈悲心态去面对;但是如果牵涉到大众的利益、法身慧命等等,祂都是以救护众生的角度去摧邪显正的。例 如,在瞻卜龙王、二辅相诡媾缘,以及共命鸟缘这些故事中,提婆达多对 佛陀的伤害,因为都是仅仅关系到 世尊祂自己而已,所以 世尊都是以慈悲体谅的心态去面对;但是在白鹅王缘、吉利鸟缘、二估客因缘及山鸡王缘这些故事中,提婆达多对 佛陀的伤害,不仅关系到 世尊祂自己,最重要是已经牵涉到大众的利益、大众的法身慧命,所以 佛陀是以救护众生的角度去摧邪显正,去破斥他,从不乡愿。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也是要学习 佛陀这一种悲天悯人的精神,碰到邪知邪见误导众生时,也要勇敢的以救护众生的心态去摧邪显正,不可以乡愿。 第六,习气是很难断除的。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到提婆达多在 佛陀因地时的习气,即使过了很久远了,来到佛世,这些习气依旧存在;所以每一个人的习气是不容易改的。忌妒心、瞋恨心是很可怕的,除了这些种子以外,还有 我们每一期生死所造作的善、恶业种子,都会储存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中,从过去世来到这一世,又会从这一世来到未来世。所以因缘果报历历不 爽,能了解到这个道理,就更能坚定我们修行的方向。 今天佛典故事“提婆达多欲毁伤佛因缘”,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佛典故事] 53.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今天我们将为各位介绍《杂宝藏经》卷5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标题是“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 经文的原文内容是这样子的:【南天竺法,家有童女,必使早起,净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短 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维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 感佛重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诸比丘言:“以何因缘,令此女人生天得道?”佛言:“昔在人中,早起扫地,值佛过门,见生喜心。由是善业,生于 天上;又于我所闻法证道。”】(~《杂宝藏经》卷5) 这个故事的经文比较短,也不难懂;但是我们还是先以白话方式语译一下,这故事内容是说:古时候南印度的世俗习惯里,如果家中有未出嫁的女孩子,家人一 定会教导她每天早早起床,打扫并清洁庭院中及两侧门廊,使其干净整洁。有一位长者的女儿,她也都是每日早起扫地;有一天,当她扫地时,恰巧值遇 佛陀从家门前走过,这女孩见到 佛陀,生起了很大的欢喜之心,并且很专注地目视著 佛陀。可是她那一世的寿命却很短暂,她舍报后随即往生到天界去。一般生到天界的天人,才一出生就能忆知三件事情:第一,会自己思维:“我在生来这里之前, 原本是何种有情之身呢?”然后,马上就会知道自己上一世是人身;接著又想:“我现在是生在何处呢?”立刻可以确定知道自己是生在天上;再思维:“我过去世 是造作了什么业行,而使我生到这天界呢?”也是即刻能知道自己是因为见了 佛陀而心生欢喜的大善业,所以得到了这个生天的果报。 为了感念 佛陀的厚重恩德,天女就来到佛前供养 佛陀;佛陀就为她说法,因此而断三缚结得须陀洹果。当时有很多的比丘不了解其中的缘由,就请问 佛陀说:“是什么样的因缘,能使得这个女人往生到天界,而又能得到解脱道实证的果报呢?”佛陀说:“这个天女过去世在人间的时候,每天早起扫地;有一天, 恰巧值遇我释迦如来经过她的家门,她因为看见如来就生起大欢喜心。就是因为这样的善业,所以舍寿后能转生于天上;后来又因为前来供养,于我如来的座下听闻 法道而证果。” 我们先来略说一下往生的情形,众生这一世舍报后,往生之处有种种的不同。就以人舍报后往生的情况来说,一般而言,生而为人舍报后能够往生欲界天,须持 五戒、修十善;若要往生到色界、无色界,则需要有初禅以上禅定的实证;而如果舍报后的下一世仍然是生而为人,则必须持守五戒。当然,如果是造作恶业的人, 下一世就有可能往生到三恶道。可是,每个人在这一世中,通常都是善、恶业都有的,那又如何决定往生的去处呢?往生的方式通常有几种:随重、随念、随习、随 愿。 “随重”是说,所有轻重的善恶业中,以重的先报,轻的后报;因为重的业,力量较大。 “随念”是说,舍报时的起心动念,因为时间最近,也会影响舍报的去处。譬如,临终之人可以因为有善知识在身旁教导其念佛,而可以因为这个念佛的善念, 而得以随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临终时,有人教其忆念这一世所曾作过的善事,让他生起善念,这样也能影响其下一世的往生之处。 “随习”则是说,如果这个人这一世没有特别重大的善恶业,舍报时也没有善友、恶友在身旁,使其生起善念、恶念,那他就会随习往生。这一世若是习惯造作 恶业,那么舍报之时,便会随著这一世造恶的习惯,而下堕到三恶道;若是习惯造作善业,下一世便会生而为人,或生到欲界天享乐。 最后是“随愿”,譬如说菩萨持五戒、修十善,原本可以往生欲界天享乐,但菩萨却因广大悲心的缘故,因此愿意继续生在人间,目的是为了要救护众生、护持 正法,所以不愿意舍报后往生欲界天享福;或者菩萨已有禅定的证量,同样依于悲愿而不往生色、无色界,愿意生生世世在人间饶益有情、摄受众生。这就是随著菩 萨的发愿而往生,是随愿往生。 可是,也要提醒各位菩萨,往生还有很多变化,对于所曾造作的恶业,是可以经由忏悔来灭罪,或者重罪轻报的,也可以经由佛菩萨的加持,而得以往生善处。 而且往生到哪里,也不是只看这一世所造作的业而已。譬如有位有神通的外道,看到水中的鱼舍报后生天,便以为泡水可以生天,便施设水戒,规定随学的弟子们, 每天必须泡水若干时;这就是不能如实观察,没有智慧思维的结果,也是只看一世的结果。水中的鱼之所以舍报后能生天,是因为鱼在那一世畜生道的恶业已经受报 完了,过去世所累积而剩下来的,就以善业为多、为重,因此才能生天,并不是因为那一世生而为鱼,因泡水而能生天。也就是说,因缘果报不能只看一世。而果报 之所以能如实酬偿而毫无差错,就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第八识如来藏,如实不分别地收藏各人所造作的业种,而于缘熟时如实报偿;如果没有这永不生灭的如 来藏,则因缘果报的道理便无法成立。 而故事中的长者之女,也是因为有善根,因此见佛能够生起欢喜心,也因为这一个善业,所以舍报后才能往生欲界天。像这样的例子,在经中不少,譬如同在 《杂宝藏经》中也有记载:有一位童女乘车游戏,刚好遇到 佛陀,于是回避让道,同时生起了欢喜心,结果命终之后生天。另有一位贼人,被国王抓到,在送到城外行刑的时候值遇 佛陀,心生欢喜;虽然最后还是伏法,可是舍报后也是因为见佛欢喜,而得到生天的果报。此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缘也可以生天,譬如《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说:信敬 礼佛、供养佛塔、礼拜佛塔、造作浮图、感念佛恩等等的善业,也都可以在舍报后获得生天的果报。由此可知,佛陀的功德真的很大。 在《增壹阿含经》中也有讲到礼佛的五种功德:【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 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增壹阿含经》卷24)可见承事礼 佛有大功德,除了可以获得种种现世的殊胜果报外,舍报后也可以获得生天的果报。这段经文 世尊告诉弟子们,这是因为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等五种功德具足圆满,所以承事礼佛才能得到生天的果报;同样的道理,见佛生起欢喜心也是 一样有大功德。 而除了刚刚所引经文所说的五种如来功德之外,其实 佛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之不尽。这是因为 佛是三界至尊,三界中的所有一切众生,以 佛为最尊贵,佛是最究竟的觉悟者。因为以修行断障来说,诸佛是断尽烦恼障一切习气,及所知障的一切随眠,永断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无明,成就了大般涅槃;而 且佛是福慧皆具足圆满无缺的。此外,诸佛还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譬如 佛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智圆明、四种涅槃、十号具足、十八不共法等等等等,真的是说之不尽。 就是因为 佛有这么多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故事中的长者女才能因为见佛生起欢喜心的善业,而于舍报后往生天界;可是,反过来说,如果要是对 佛生起了一念不善之心,舍报后就有可能要下堕三恶道了。所以借由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对 佛生起任何不恭敬之心,而是应该生起欢喜之心,乃至应该礼拜、供养才是,将来也才能闻法证道。 此外,我们由这个故事,也可以知道确实是有天界存在的。因此要是有人否定天界的存在,认为天界只是一种施设,是为了教化方便的施设;也否认有他方世 界,认为那是神话;如果有这样的主张,那就一定是佛门外道。因为有太多经句及实例都提到有天界的事实,我们今天所讲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而故事的内容也告诉我们,往生天界的众生,会有报得的神通,这就是天界众生的异熟果报。往生后,他们能够马上知道三件事情:第一,知道往生到天界之前,原本是何种有情;第二,知道现在所生的地方是哪里;第三,知道往生前是因为造作了什么业,现在才会生到天界的。 但是在其他经中也提到,有些较为钝根的众生,生到欲界天时,是无法知道这些事情的,而只知道享乐。譬如在《贤愚经》卷5中就说:【生天之法,其利根 者,自知来缘;钝根生者,但知受乐。尔时此女,既生天中,与五百天子娱乐受乐,不知生缘。】(~《贤愚经》卷5)这就好像生而为人的有情众生,大致上虽然 都有相同的人身结构,都是五根具足,但个别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有些人是生来眼盲、或生来耳聋而五根不具足的;往生天界的众生也是一样的,仍然会有个别差 异存在。 此外,还要强调一点,持守了五戒、造作了十善业行,可以生欲界天享乐,但是生欲界天仍然不能解脱生死;即便是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仍然还是在三界 六道中轮回。一旦天界的福报尽了,享受完了,过去的福业已经不足以支撑生在天界的果报时,便只好下堕了;而通常下堕时会下堕到畜生、饿鬼、地狱等三恶道, 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只能去受种种苦了。因此,往生欲界天就只是在耗用自己过去所曾累积的福德资粮,一旦资粮不够了只能下堕。 而且,想要在欲界天积福、闻法并不容易。因为欲界天的境界,是随著个人福德能有什么就享用什么,不须付出劳力;因此那里的天人,是很难有机会作布施等可以培植福德的事情。而且因为欲界天的境界很容易让人耽著,因此不容易修行,也很难进步。 所以身为菩萨道的修行人,不需要向往欲界天,乃至色、无色界等禅定天的境界;除非是发愿到欲界第四天兜率陀天的弥勒内院,或者有能力往生到四禅天的色 究竟天,那里才有 弥勒菩萨及报身佛 卢舍那佛正在为众说法。因此若要修学佛菩提道的法,要行菩萨法道,我们并不建议往生天界,而应该在人间度众修道,除非人间没有佛法了,才往生到弥勒内院, 或其他佛国净土。 最后,在这个故事中也提到“佛为说法,得须陀洹”,以及“又于我所,闻法证道”。须陀洹就是解脱道的初果,而能够证道,至少是要证声闻解脱道的初果, 就是断了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样才能算是三乘菩提中有最基本的证道。而有没有证道,也是十法界里的四圣与六凡的分野。即使有四禅八定 的证量,若没有断三缚结,则仍然是属于六凡法界的凡夫,也就是一般讲的六道众生;一定要是已断三缚结者,才是属于四圣法界。然而,声闻、缘觉、菩萨及佛, 这四圣法界当中又有差别。由听闻 佛的音声而证道者为声闻道,由因缘观而证道者为缘觉道;而这两者皆属于解脱道,能解脱三界轮回生死,但却没有实证第八识如来藏。菩萨道的修行人,则是需要 实证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法界实相、万法的根源;未来当然也必须要断除二乘解脱道行者所断的分段生死,也必须断尽变易生死之后才能成佛。 我们也借由这个故事的因缘,再次帮各位熏习证道的道理。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说到这里。 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佛典故事] 54.婆罗门从佛索债缘--正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单元,我们今天将为各位介绍《撰集百缘经》卷4中所记载的一则故事“婆罗门从佛索债缘”。 经文所记载的内容是这样子的:【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将诸比丘,入城乞食,至一巷中,逢一婆罗门,以指画地,遮不听去,而作是言:“汝 今要当与我五百金钱,尔乃听过;若不与者,不听佛过。”尔时,世尊与诸比丘,默然而住,不能前进。乃至上闻,国主瓶沙及波斯匿王,毘舍呿释种及福楼那等, 各赍珍宝种种财物与婆罗门,然不肯受。时须达长者,闻佛世尊为婆罗门而作留难,住而不去,即取金钱五百与婆罗门,乃听佛过。时诸比丘,见是事已,白佛言: “世尊!有何因缘,乃有如是见遮留难,不听佛过?”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王,名曰梵摩达多, 时王太子,字曰善生,将诸亲友游戏观看。路逢一人,共辅相子樗蒱博戏,赌五百金钱。时辅相子负彼戏人五百金钱,寻从债索,不肯偿之。时,王太子语戏人言: ‘若彼不与,我当代偿。’时辅相子自恃力势,后竟不偿。从是以来,无量世中,常为戏人,从我债索。”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王太子者则我身是,彼时辅相子 者今须达长者是,彼时戏人者今婆罗门是。是故汝等凡负债者,不可抵突冒而不偿,乃至成佛不脱此难。”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还是先以白话方式语译一下,各位菩萨会比较容易了解。这是说,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那时 世尊带领著比丘们,正准备进入城里去乞食,当他们一行人来到一条巷道中时,路上遇到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一条线,指著地上的线,不让 世尊等人过去;而且他还这么说:“你今天得要给我五百金钱,我才会让你通过;你若不给我,我就不会让佛陀你过去。”这时 世尊与比丘们,只好静默地停驻在那里,不能再往前进了。 这件事很快地传闻开来,甚至惊动了瓶沙国王及波斯匿王,连毘舍呿释种及福楼那族等人都知道了。大家都各自带著珍奇瑰宝、种种财物,想来送给婆罗门,好 让 佛陀等人不再被留难,但是这婆罗门却都不肯接受大家的财宝。那时须达长者也听到了 佛世尊被婆罗门为难,挡住去路而无法前进的事,他就取了五百金钱来送给婆罗门,婆罗门收下之后,就不再为难 佛陀,并让 佛陀一行人经过而继续往城里去。当时跟随佛陀的比丘们,看见了这整件事的过程,就禀白 佛陀说:“世尊!是什么样的因缘果报,这婆罗门竟然以这种方式来留难遮止世尊您,不让您经过呢?”
这时世尊就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认真地听著啊!我释迦如来就为你们分别解说这个因缘。这是在过去无量世时,有一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叫梵摩达多,当时的王太 子名字叫作善生。有一天,王太子率领众亲友们出去游玩嬉戏、观看种种游乐,路途中遇到一个人,正在与辅相大臣的儿子一起玩赌博的游戏,赌注是五百金钱;这 时辅相的儿子赌输了,欠了那赌博的戏人,也就是博戏人或俗话说的郎中,欠他五百金钱。那博戏人一直向辅相的儿子索讨他所应给的赌债,但辅相的儿子却不肯偿 还,而在那里僵持著。这时王太子善生看到了,就告诉那博戏人说:‘如果那辅相的儿子不给你钱,我就来代替他偿还好了。’当时的辅相儿子仗恃著自己的威势之 力,到最后终究还是没有偿还所欠的金钱。但自从那个时候以来的无量世中,这个博戏人也世世都常成为博戏人,并且都常对著我索取赌债。” 佛陀接著告诉众比丘 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当时的王太子,就是我释迦如来的前身;那时欠钱而不还的辅相儿子,就是今天的须达长者;而那位博戏人,就是今天挡住我去路的婆罗 门啊!所以你们应当要知道,一切事情的发生必有前因与后果,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不可不慎啊!如果有任何亏负他人的钱财、债物或承诺,千万不可以抵赖,或 搁置而不偿还;因为话说出口就成愿,即使将来成佛了,还是不免会遭逢此留难的。”当时诸比丘们听闻了 佛陀所说的教导之后,都欢喜地信受奉行。 首先,这个故事是 佛陀藉由婆罗门索债的因缘,而告诉我们,若有亏负他人钱财,应当要尽快偿还,千万不可抵赖;若有答应他人的承诺,也要尽快兑现、付诸实行,千万不可置之不 理。因为此世不还、不去兑现,未来世仍要面对的;因此对于自己任何的身口意行,都要非常谨慎小心才是。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故事似乎是 佛陀在告诉我们欠债还钱等的道理,但背后其实主要在传达一个重要的观念,也就是因缘果报的道理。因缘果报的道理,在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般人往往会 误会,或者没有正确的观念。而这个重要的观念,其实在我们电视弘法课程当中,已经有好几位老师分别于不同单元中谈论过了;在这里仅就几个重要的观念,再提 出来提醒各位菩萨,再一次的熏习,也加深各位的印象。 首先,佛法中到底是如何看待因果的?其实不应该讲“看待”,因为佛法讲的是事实、是真相;不但讲现象界的事实,也讲支持这现象界能够运作的背后的基 础,也就是实相法界,也讲实相法界与现象法界之间的关系。所以事实上的因果律则就是佛法讲的因果律则,佛法讲的因果法则,就是可以观察验证的因果法则;也 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理论,不是为了要自圆其说因果的道理而施设建立的。换句话说,不论 佛有没有出现于世间,因果的律则一样运行;不论是否相信有因果,因果法则仍然照样运作;不会因为 佛没有出现于人间,不会因为有人不相信因果,就没有因果法则的运行。它是法界的事实,是三界六道的真实相貌,而 佛只是将这个因果律则及运行的道理告诉我们罢了;而且因果的道理太过于复杂,牵涉的层面及范围太深太广,除了诸佛之外,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知。 因果、因果,难道有因就一定有果吗?其实并不一定的。业因一旦造了,还需要有外缘、助缘的配合,业果才能成就。有因无缘,不会有果;无因有缘,也没有 果;无因无缘,更不会有果;一定要因和缘都具足,才会有果。而且,中间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变化,譬如大恶因可以转成小恶果,小善因可以转增成大善果等,很 难一言道尽的。 过去所曾造作的业因,就像埋在土壤里的植物种子,外缘就像土壤的温度、水分、养分,乃至将来种子的芽露出地面后,还需要有阳光照射等,才能顺利生长结 果;这些温度、水分、养分、阳光等,就是助缘,所以光是有种子是不能自己生长的,一定还要有种种的外缘配合。外缘或种子有变化,那么长出来的情况也一定是 不一样。 也就是说,不能只讲因与果,“如是因、如是果”是不完全正确的说法;佛法讲的是因、缘、果,而事实的情况也就是这样的。业种一旦种下,外缘若具足,便 会成果。所以《大宝积经》中才会有这么一句大家朗朗上口的偈:【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57)所以,要是过 去不好的业因已经造了,怎么办?可以尽量让缘不具足,或者经由忏悔、发愿、回向等方式来改变恶的业因,使得恶果延后显现,或显现得轻一点,或者等有能力偿 还时再显现等。所以知道了因缘果的道理后,就要少造恶、多行善;这样努力去作,这样来修行,进步才会快。 然而,这因缘果能够成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即使经过了长久的时间,众生的五阴、色身都不知已经更换过几回了,业因仍然不会消亡?众生各自的业种 是存放在哪里?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就是各自的第八识真如心如来藏中。因为只有从来不生、从来不灭的如来藏金刚心,才是能贯串三世、贯串无量世,且又无六 尘上的见闻觉知、从不作主的真心,才能毫无简择、如实地收藏众生各自所曾造作的所有业种而毫无遗漏,而且不会跟别人的混杂在一起。所以每个人的因果,都由 每个人自己承受;每个人的道业,也都由各人自己修证。如来藏就是这样默默地执行因果的律则,而丝毫不紊乱、无差错,而且是绝对平等的。一旦了解这样的道理 后,就能知道一切的事情真的是很公平,就不会抱怨而会积极修行清净;而且一旦知道背后的道理后,也才能渐渐看得开、放得下,才能愈来愈自在。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中,又称此如来藏心为种子识。而禅宗所谓的开悟明心,也就是找到了、明白了这个真实又如如的金刚心;而修学佛法 的真正入门,就是要开悟明心,明心之后才是真正开始内门修六度万行。如来藏是每个人都有,而且是真实可证;佛所开示教导的一切法,都是真实可证的法,所以 才说佛法是实证之学、是义学。 此外,关于这个故事,观众们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 佛到底有没有罪报、是不是还要受报?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电视弘法课程中,也有老师谈论过了,这里仅再重点提醒各位菩萨。这个故事表面上看来很不可思议,为何 佛陀身为三界人天至尊,已经完全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身口意三业皆完全清净,而且福慧具足,竟然还会受到为难要挟,要给钱才能路过。可是像这样的例子,也 就是 佛陀的本生因缘,其实在经中还有不少;而且甚至还有更为严重的,譬如《佛说兴起行经》中所记载的 佛陀的十事宿缘,或者《大智度论》所曾提到的 佛的九难,这些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比较为人所熟知的;譬如孙陀利谤佛、木枪刺脚、佛食马麦、佛患背痛等等都是。然而除了这些比较有代表性、较为人熟 知的之外,今天所讲的故事也是 佛的往昔宿缘,只是比较不为人所熟知罢了。但这些事例其实都是 佛陀藉由这些事相上的示现,告诉我们因缘果报的道理;也藉此告诫弟子们,要善于守护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恶业。 我们知道不回心的阿罗汉们,只不过断除了一念无明的烦恼障烦恼,也就是断尽了我见、我执、我所执;但三界爱的习气种子都还没有断除,无始无明的所知障 烦恼更是没有断除一丝一毫;像这样都已经能在舍寿后入无余涅槃而永不再受报了。而 佛陀乃是烦恼障及所知障的习气种子及随眠都已经完全修除尽净,一切种子究竟清净;不但一切智慧圆满,而且 佛的广大福德也是圆满具足了,所以才会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像这样福慧两足尊的佛身,怎么可能还会不如不回心的阿罗汉们,还有罪报要受?没这 个道理的。 所以,这些案例其实都只是 佛陀的示现,是为了教导众生、怜愍众生的缘故,示现这些往昔的宿缘,来教导众生切莫造作恶业;同时也藉这个机会教导菩萨们,尽未来世都不入灭,而生生世世 受生行菩萨道时,果报都会现前的。让菩萨们听了,懂得以因果的道理来警惕自己,留意自己的身口意行,不要造作恶业之因;而不是像凡夫众生们,正当受苦果的 时候,才知道畏惧果报,而仍然不知道造因的可怕。因此有句话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 佛并不是还有罪报要受,而是示现。 最后,总结这个故事,主要要告诉我们的就是 世尊借著婆罗门往世索债的因缘,开示、教导众生因缘果报的道理;并期望弟子们对于自己的身口意行要千万谨慎小心。 这个故事就为您说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入门起信(一)] 51. 不觉的能见相--正珍老师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726-a12-cn051 52. 不觉的境界相--正珍老师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727-a12-cn052 53. 心的六种粗相(上)--正昌老师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728-a12-cn053 54.心的六种粗相(下)--正昌老师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729-a12-cn0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