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2 07:49:51 |
|
|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说到为什么要以六度来修福慧,约略说到持戒跟忍辱,包括持戒的目的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继续跟大家从忍辱的部分来说。
因为忍辱的缘故,自己除去自身的瞋恚毒的增长,也教令有情同样的除去瞋恚之毒;未来世得到身体容貌的端正、威德殊胜,使得见者欢喜敬信而心悦诚服,更何况说,你能为众生说忍辱的法,转而去利乐有情。
精进的部分。因为精进的缘故,能够破除今世后世懈怠的因缘,将来就有机缘可以证得金刚身不动心——这里当然讲的是证得如来藏,而不是现在密宗所说的金刚。在这种状况下,进一步用自己亲证的金刚身不动心,就可以来破除以往凡夫的憍慢心,当然就可以证得涅槃。
第五说禅定。因为随分修学禅定的缘故,能够破坏散乱心,不但可以得到更深细的观慧,又能够远离五欲的过患;再加上,假如能够也乐于为众生说离欲的法,也帮助众生离开五欲的过患,那么不但自己得到禅定的利益,而且同时兼而有度众的福德。
这五度各有它的福德,而学人在修学这五度的福业的同时,不要忘记说要把这个福德回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可不要说:「我现阶段只是要求开悟明心,成佛的目标对我太远了。」可是,你不要忘记哦,开悟明心正好是进入内门修学的第一个阶段,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还是要成就佛道。这就好像我们在四宏誓愿里面都发了「佛道无上誓愿成」,道理是一样的。固然说要满足成佛之愿时间是很久很久,我们也可以作一个最终目的的回向,而这样的回向对于您的开悟明心也是不会有所违背的,因为那都是在成佛之道路程上的一个景点;当我们设定最终目标之后,再依循着善知识的教导摄受,一一经历这些阶段,而第一个景点就是开悟明心。
而您也不需要担心说:「一旦把修学五度的福德都回向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么是不是说未来世就没有福德可以受用呢?」也不是这样啦!您现在世是这样修学五度的福德,并不会因为那样的回向而不见,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一样也可以受用;除此之外,那样的回向还会让你一世一世都拥有迈向成佛之道的福德资粮。
有了前五度的福德作为依止之后,接着就要加上长时间般若知见的熏习。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因为对如何是般若的正知正见更加确定,又加上说于真正善知识的缘自然成熟,那你还愁说证悟实相的机会不会成熟吗?虽然是以熏习般若的正知正见为主,但是在这个之前,还应该同时摄取蕴处界的正确内涵与知见;这也就是说,还应当去了解说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说善知识说「蕴处界是虚妄的」,它的原因到底何在。
那么先来说说看,为什么要摄取蕴处界的正确内涵与知见的原因。菩萨在求悟般若之前,有一个过程是跟二乘人所修证的是一样的,那就是断我见。简单的说,断我见就是你已经心得决定,不再认自己的蕴处界是真实的;对于二乘人而言,这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歩。可是,菩萨却不是以完全为修证解脱道为积极的目标,那为什么第一个阶段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样去断我见呢?为什么不直接去亲证法界实相就好了呢?
这原因是说,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是出生蕴处界的本源,而如来藏出生了生生灭灭蕴处界的同时,却一向是不生不灭、本然清净;假如学人不先观察蕴处界我是生生灭灭、虚妄不实的话,就一定没有办法分清真假虚实的界限,一定会依循着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回头去错认微细的蕴处界我,乃至于其种种的变相,作为真实的我,那就有可能造作大妄语的机会,果报会是在三恶道啊!为了要避免这个过失,也为了要使学人在一念相应的时候,证得如来藏的时候,能够心得决定,智慧如泉涌;也为了要摄受这个学人在悟后起修的时候,不至于被恶知识所误导,而自我否定所悟,退离菩萨七住位的缘故;所以,要菩萨还在六住位的时候,也要随分去熏修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能够确实断了我见以后,才不至于退转于佛菩提道,乃至于谤法。
蕴处界的正确内涵与知见,其实是有种种深细差别不同的状况,而且是说来话长;所以,应当是要寻觅真善知识的有关著作,譬如说 平实导师的《阿含正义》,去反覆的仔细阅读,然后阅读以后,还要静下心来思惟观察法义。当然,你也可以去亲近真的能够宣说蕴处界的内涵跟知见的善知识,一样也是要在听闻之后,思惟然后观察法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到达断我见证初果的目的。这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所应当熏习思惟的知见,包括说如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什么善知识说蕴处界是虚妄的,原因何在;你是不是也能够如同善知识所说的蕴处界是虚妄,也如实的去观察,亦或者是你有别的看法。当然,这个时候你也可以随时向善知识请益,能够越早解除心中的疑惑,当然在学法的过程中就可以进步得更快。
前面说,菩萨在求悟般若之前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样去断我见,可是却不是以修证解脱道为积极的目标,因为声闻法与缘觉法的解脱道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的缘故。菩萨断我见以后,应当要去求证法界实相,也就是说应当是要去求开悟明心,而菩萨最后圆满的修证也一样要包括解脱道的部分。可是,也许有些人会提出一个疑问说:「你们都说解脱道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菩萨也要修学解脱道,那么如同你们的《发愿文》里面这么讲说:『愿我修学大乘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受学大乘第一义……』可是,你们为什么就不叫学人依止声闻僧,而为什么只要依止菩萨僧呢?那这样是不是会有诽谤小乘法的嫌疑呢?」
其实是不会的啦!因为菩萨修学兼含有声闻法跟缘觉法,而且也是只有菩萨才能够圆满摄受三乘菩提,那当然这里面是包括声闻乘跟缘觉乘贤圣所亲证的解脱道正法。譬如,鸠摩罗什所翻译二十七卷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第一卷里面这么说: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菩萨因为从往昔以来就有乐于助人的习性,再加上说,有缘接触佛法的时候,又特别喜欢经论中记载着如何利乐众生的事业;那么经过无量世的熏习与修学,终于能够「初发意」,也就是说第一次开始明心,所以自己也渐渐能够成就经论中所说的菩萨的种种功德;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一中这么说:初发意以后的菩萨再经过多劫的六度万行,最后终于坐道场成就佛道;过程之中,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为什么可以这样作?因为菩萨从亲证法界实相以后,常常发愿受生,即使是有能力亲证解脱果,也发愿说生生世世重新回到世间,以真正的佛法来利乐有情。那么这些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等等等,乃至于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的这些善净法,都是他生生世世所分证的,都收藏在他自己的八识田之中,未来世因缘成熟的时候都可以拿来利乐有情。因为他观察众生的根器,并进一步思惟当代的环境,缘比较不熟的,就教导众生人天善法;缘稍微更熟的,就教导众生解脱道的法;而其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摄受众生同证佛菩提道,乃至成佛。所以才说:「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可是,为什么说声闻、缘觉乘没有办法摄受与自己同一种种性的有情,而说全部都是由菩萨来摄受呢?因为,声闻、缘觉乘的有情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亲证解脱,一旦入了无余涅槃,五阴身统统灭尽,已经没有所谓的阿罗汉、辟支佛出现于世了;即使是最懈怠的声闻人,只要七返人天,一样也是要取证无余涅槃;只有菩萨发愿生生世世入世来利乐有情,也只有菩萨能够具足并且还超过阿罗汉、辟支佛之所证,才能够摄受种种的有情。所以,对于菩萨种性尊贵的说法,大家就不难了解了。
好,这样看来,因为菩萨的修学兼含有声闻法、缘觉法,所以只有菩萨才能够圆满摄受三乘菩提,那这当然是包括声闻乘、缘觉乘的贤圣所能够亲证的解脱道的正法;所以,劝令学人要「修学大乘理」,那这一开始就与诸佛的本愿是相符的啊!因为十方诸佛观察众生的根器,有时候示现一乘、二乘乃至三乘说法,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要众生回归大乘法。而如前面的说明也可以知道,其实大乘法是含摄二乘或是三乘法的;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其实也就不需要有大乘、小乘的名相,而统统汇归于一佛乘。而这个道理与内涵其实是非常深细的,佛在《妙法莲华经》中就已经开示了,这远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接受或理解的。
既然要「修学大乘理」,当然就是要「得遇菩萨僧」了,依止于菩萨僧才能够圆证世出世间法,而不是只有狭隘的出世间法。假如说,你一旦发愿说「只依止于声闻僧」,那我就说:你是自己把满地的黄金弃而不顾,反而去追求说在一个小角落的一些黄铜。所以,我们真的是没有一丝一毫毁谤小乘法的心念,因为我们很清楚这也是菩萨所应当修学的。
可是回过头来说,当然,这些话可能是很多人所不中意听的,问题是,因为心态的关系而不中意听是一回事,但是这毕竟是事实。什么事呢?就是佛说「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换句话说,菩萨从明心七住位以后,他的智慧境界就已经不是二乘的有学、无学人所能够了知,乃至于二乘的解脱道法也要靠菩萨才能够一世又一世的在人间弘传下去;所以,声闻僧得要依止于菩萨僧才可以增长自身的法身慧命,所以才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一直到辟支佛果的福聚,作了较量的分别之后,说「独觉菩提所有功德胜预流等百千倍故」(《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然后接着又说: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瞻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觉菩提,所获福聚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则令世间佛眼不断。所以者何?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以是故……应以无量上妙花鬘、涂散等香、衣服、璎珞、宝幢、幡盖,众妙珍奇伎乐灯明,尽诸所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菩萨摩诃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
但是,时间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经文就要等到下一次再来说明。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16:06:07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爲什麼要以六度來修福慧,約略說到持戒跟忍辱,包括持戒的目的等 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繼續跟大家從忍辱的部分來說。
因為忍辱的緣故,自己除去自身的瞋恚毒的增長,也教令有情同樣的除去瞋恚之 毒;未來世得到身體容貌的端正、威德殊勝,使得見者歡喜敬信而心悅辗 何況說,你能爲眾生說忍辱的法,轉而去利樂有情。
精進的部分。因為精進的緣故,能夠破除今世後世懈怠的因緣,將來就有機緣可 以證得金剛身不動心——這裏當然講的是證得如來藏,而不是現在密宗所說的金 剛。在這種狀況下,進一步用自己親證的金剛身不動心,就可以來破除以往凡 夫的憍慢心,當然就可以證得涅槃。
第五說禪定。因為隨分修學禪定的緣故,能夠破壞散亂心,不但可以得到更深細 的觀慧,又能夠遠離五欲的過患;再加上,假如能夠也樂於爲眾生說離欲的法, 也幫助眾生離開五欲的過患,那麼不但自己得到禪定的利益,而且同時兼而有度 械母5隆
這五度各有它的福德,而學人在修學這五度的福業的同時,不要忘記說要把這個 福德迴向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你可不要說:「我現階段只是要求開悟明心,成 佛的目標對我太遠了。」可是,你不要忘記哦,開悟明心正好是進入內門修學的 第一個階段,而其最終的目的,當然還是要成就佛道。這就好像我們在四宏誓願 裏面都發了「佛道無上誓願成」,道理是一樣的。固然說要滿足成佛之願時間是 很久很久,我們也可以作一個最終目的的迴向,而這樣的迴向對於您的開悟明心 也是不會有所違背的,因為那都是在成佛之道路程上的一個景點;當我們設定最 終目標之後,再依循著善知識的教導攝受,一一經歷這些階段,而第一個景點就 是開悟明心。
而您也不需要擔心說:「一旦把修學五度的福德都迴向於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那 麼是不是說未來世就沒有福德可以受用呢?」也不是這樣啦!您現在世是這樣修 學五度的福德,並不會因為那樣的迴向而不見,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一樣也可 以受用;除此之外,那樣的迴向還會讓你一世一世都擁有邁向成佛之道的福德資 糧。
有了前五度的福德作為依止之後,接著就要加上長時間般若知見的熏習。如此, 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因為對如何是般若的正知正見更加確定,又加上說於真正善 知識的緣自然成熟,那你還愁說證悟實相的機會不會成熟嗎?雖然是以熏習般若 的正知正見為主,但是在這個之前,還應該同時攝取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 這也就是說,還應當去瞭解說什麼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說善知識說 「蘊處界是虛妄的」,它的原因到底何在。
那麼先來說說看,爲什麼要攝取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的原因。菩薩在求悟般 若之前,有一個過程是跟二乘人所修證的是一樣的,那就是斷我見。簡單的說, 斷我見就是你已經心得決定,不再認自己的蘊處界是真實的;對於二乘人而言, 這是邁向解脫道的第一歩。可是,菩薩卻不是以完全為修證解脫道為積極的目標, 那爲什麼第一個階段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去斷我見呢?爲什麼不直接去親證法界 實相就好了呢?
這原因是說,法界實相的如來藏是出生蘊處界的本源,而如來藏出生了生生滅滅 蘊處界的同時,卻一向是不生不滅、本然清淨;假如學人不先觀察蘊處界我是生 生滅滅、虛妄不實的話,就一定沒有辦法分清真假虛實的界限,一定會依循著無 始劫以來的習氣,回頭去錯認微細的蘊處界我,乃至於其種種的變相,作為真實 的我,那就有可能造作大妄語的機會,果報會是在三惡道啊!爲了要避免這個過 失,也爲了要使學人在一念相應的時候,證得如來藏的時候,能夠心得決定, 智慧如泉湧;也爲了要攝受這個學人在悟後起修的時候,不至於被惡知識所誤導, 而自我否定所悟,退離菩薩七住位的緣故;所以,要菩薩還在六住位的時候,也 要隨分去熏修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能夠確實斷了我見以後,才不至於 退轉於佛菩提道,乃至於謗法。
蘊處界的正確內涵與知見,其實是有種種深細差別不同的狀況,而且是說來話長; 所以,應當是要尋覓真善知識的有關著作,譬如說 平實導師的《阿含正義》,去 反覆的仔細閱讀,然後閱讀以後,還要靜下心來思惟觀察法義。當然,你也可以 去親近真的能夠宣說蘊處界的內涵跟知見的善知識,一樣也是要在聽聞之後,思 惟然後觀察法義,這樣才能夠有機會到達斷我見證初果的目的。這也就是說,這 個階段所應當熏習思惟的知見,包括說如何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爲什麼善 知識說蘊處界是虛妄的,原因何在;你是不是也能夠如同善知識所說的蘊處界是 虛妄,也如實的去觀察,亦或者是你有別的看法。當然,這個時候你也可以隨時 向善知識請益,能夠越早解除心中的疑惑,當然在學法的過程中就可以進步得更 快。
前面說,菩薩在求悟般若之前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去斷我見,可是卻不是以修證 解脫道為積極的目標,因為聲聞法與緣覺法的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的 緣故。菩薩斷我見以後,應當要去求證法界實相,也就是說應當是要去求開悟明 心,而菩薩最後圓滿的修證也一樣要包括解脫道的部分。可是,也許有些人會提 出一個疑問說:「你們都說解脫道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菩薩也要 修學解脫道,那麼如同你們的《發願文》裏面這麼講說:『願我修學大乘理,不 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可是,你們爲什麼就不叫 學人依止聲聞僧,而爲什麼只要依止菩薩僧呢?那這樣是不是會有誹謗小乘法 的嫌疑呢?」
其實是不會的啦!因為菩薩修學兼含有聲聞法跟緣覺法,而且也是只有菩薩才能 夠圓滿攝受三乘菩提,那當然這裏面是包括聲聞乘跟緣覺乘賢聖所親證的解脫道 正法。譬如,鳩摩羅什所翻譯二十七卷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第一卷裏面 這麼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爲 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有菩薩摩訶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何等 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 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 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閡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一切種智盡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 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於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
菩薩因為從往昔以來就有樂於助人的習性,再加上說,有緣接觸佛法的時候,又 特別喜歡經論中記載著如何利樂眾生的事業;那麼經過無量世的熏習與修學,終 於能夠「初發意」,也就是說第一次開始明心,所以自己也漸漸能夠成就經論中 所說的菩薩的種種功德;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中這麼說:初發意以 後的菩薩再經過多劫的六度萬行,最後終於坐道場成就佛道;過程之中,常爲諸 聲聞、辟支佛作福田。爲什麼可以這樣作?因為菩薩從親證法界實相以後,常 常發願受生,即使是有能力親證解脫果,也發願說生生世世重新回到世間,以真 正的佛法來利樂有情。那麼這些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等等等,乃至於十八 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的這些善淨法,都是他生生世世所分證的,都收藏 在他自己的八識田之中,未來世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可以拿來利樂有情。因為他觀 察眾生的根器,並進一步思惟當代的環境,緣比較不熟的,就教導眾生人天善法; 緣稍微更熟的,就教導眾生解脫道的法;而其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攝受眾生同證佛 菩提道,乃至成佛。所以才說:「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於世。」
可是,爲什麼說聲聞、緣覺乘沒有辦法攝受與自己同一種種性的有情,而說全部 都是由菩薩來攝受呢?因為,聲聞、緣覺乘的有情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親證解 脫,一旦入了無餘涅槃,五陰身統統滅盡,已經沒有所謂的阿羅漢、辟支佛出現 於世了;即使是最懈怠的聲聞人,只要七返人天,一樣也是要取證無餘涅槃;只 有菩薩發願生生世世入世來利樂有情,也只有菩薩能夠具足並且還超過阿羅漢、 辟支佛之所證,才能夠攝受種種的有情。所以,對於菩薩種性尊貴的說法,大家 就不難瞭解了。
好,這樣看來,因為菩薩的修學兼含有聲聞法、緣覺法,所以只有菩薩才能夠圓 滿攝受三乘菩提,那這當然是包括聲聞乘、緣覺乘的賢聖所能夠親證的解脫道的 正法;所以,勸令學人要「修學大乘理」,那這一開始就與諸佛的本願是相符的 啊!因為十方諸佛觀察眾生的根器,有時候示現一乘、二乘乃至三乘說法,但是 最終的目的都是要眾生回歸大乘法。而如前面的說明也可以知道,其實大乘法是 含攝二乘或是三乘法的;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話,其實也就不需要有大乘、小乘的 名相,而統統匯歸於一佛乘。而這個道理與內涵其實是非常深細的,佛在《妙法 蓮華經》中就已經開示了,這遠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接受或理解的。
既然要「修學大乘理」,當然就是要「得遇菩薩僧」了,依止於菩薩僧才能夠圓 證世出世間法,而不是只有狹隘的出世間法。假如說,你一旦發願說「只依止於 聲聞僧」,那我就說:你是自己把滿地的黃金棄而不顧,反而去追求說在一個小 角落的一些黃銅。所以,我們真的是沒有一絲一毫毀謗小乘法的心念,因為我們 很清楚這也是菩薩所應當修學的。
可是回過頭來說,當然,這些話可能是很多人所不中意聽的,問題是,因為心態 的關係而不中意聽是一回事,但是這畢竟是事實。什麼事呢?就是 佛說「菩薩摩 訶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於其中間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換句話說,菩薩從明心七住位以後,他的智慧境界就已經不是二乘的有學、無學 人所能夠了知,乃至於二乘的解脫道法也要靠菩薩才能夠一世又一世的在人間弘 傳下去;所以,聲聞僧得要依止於菩薩僧才可以增長自身的法身慧命,所以才說 「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中,先從教令有情安住預流果,一直到辟支佛 果的福聚,作了較量的分別之後,說「獨覺菩提所有功德勝預流等百千倍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然後接著又說:
【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瞻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獨覺菩提,所獲福聚 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憍尸迦!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 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 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 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歸依供養。以是 故……應以無量上妙花鬘、塗散等香、衣服、瓔珞、寶幢、幡蓋,忻钫淦婕繕 燈明,盡諸所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菩薩摩訶薩。】(《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一百三十)
但是,時間的關係,這一部分的經文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說明。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