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10-01 18:24:44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各位菩萨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
在上一次的节目当中,我们把具足十信位、初发菩提心作了概略的说明,相信大家都对初发菩提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应该要了解一下,世尊所开示的三乘菩提以及三种菩提心的异同,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简单的说:二乘解脱道就是要断我见与我执,而成为阿罗汉,目的是要证入无余涅槃,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轮回。如果很精进修学解脱道的话,在一世到四世之内,就可以证得阿罗汉。而大乘佛菩提道的目的则是要成佛,要达到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常、乐、我、净的境界,所需要的时间呢?则要三大无量数劫。在成佛之道中要当菩萨,要修六度万行利乐众生,要以摄受众生、累积福德与智慧为主修。
禅宗的五祖曾经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佛道是以开悟明心,实证法界实相的智慧为入门。开悟明心所证的就是第八识,又名如来藏、真心等等。当证得之后,如果能够转依成功,就会得到般若总相智,接着就要修学般若别相智和道种智,才能在最后证得一切种智,也就是完全证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
其实二乘解脱道,本来就是大乘佛菩提道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解脱道的实证。但是对菩萨来说,解脱只是佛菩提道中的副产品。也就是说,菩萨在累积福德、利乐众生的过程中,实证大乘般若与唯识种智的时候,也顺便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但是菩萨却不是以自我解脱为主要的目标,而是以度化无量众生,共同成就佛道为主修。
解脱道的实证关键在断我见,也就是要认清—由如来藏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和合而虚妄不实的。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那我们该如何断我见呢?这部分在正觉同修会,所出版的《识蕴真义》、《阿含正义》以及《观行断三缚结─实证初果》的口袋书都有详细的说明如何断我见实证初果,乃至断我执成为阿罗汉。您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参阅。但是,如果想要实证的话,真善知识的教导,还是极为重要的关键。
简单的说:在解脱道中有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断除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的话,就成了初果须陀洹,能够不再堕入三恶道中;最迟钝的初果人,最多也只不过七次的人天往返受生之后,就可以远离三界生死的苦恼。初果人在有了断我见的智慧功德之后,不需要压伏烦恼,就能够将欲界贪瞋逐渐的转薄,而成为二果斯陀含,又称为一往来,也就是在人天往返各一次,就可以入涅槃了。三果阿那含又称为不还果,则是已经断除了三缚结,以及欲界贪瞋等五下分结,当往生到色界的五不还天之后,不用再回到人间,就可以在天界入涅槃了。
如果三果人已经断除了对于欲界的贪爱,就必定会得到色界定的初静虑,发起初禅的五支功德,所以就是真正离欲的圣人,而称为梵行已立。而是否有发起初禅的五支功德,就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确实已经证得三果、梵行已立的门槛。像达赖喇嘛所带领的假藏传佛教,违背佛陀应该要远离欲界贪爱的教诲,他鼓吹要贪爱男女双修时所产生的大乐,才能提升修行的境界。他并且说:「只要精液不漏,或者能够一滴不漏的收回,就不算违背清净梵行。」他在《达赖喇嘛和中国佛教访问团之问答》这本书当中说:「而为了使达到最究竟的目的,所以他必须产生大乐才有辨法;为了能永恒的保持这个大乐,所以他的精液绝对不能漏出,一滴都不能漏出,他有辨法运用这个精液。假使他在行双身法时,将精液射出来,那他必须要有辨法一滴不漏的收回,否则就是违背了梵行,就是犯了大罪。」
但是我们说:即使一个人真的能够练气功,练到能将精液完全的回收体内,其实也只是吸回到膀胱之中,之后就又随着尿液而排出来了,这和清净梵行根本无关,只是一种唬弄人的说法。又即使真的在男女双修的时候,能够忍住不漏,这仍然也只是一种气功,和离欲完全无关。像他们这样子,不在如何远离欲界贪爱上来用功,而假借修行作为幌子,来贪着男女交合世间欲乐的修炼方式,是绝对无法发起初禅的。既然连地位最高的达赖喇嘛,都一直强调男女双修才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在假藏传佛教当中,完全都是沉迷在粗重的欲界五欲当中,不曾有人实证过离欲的初禅境界的。这也证明假藏传佛教当中,其实是没有人懂得什么是清净梵行的。
我们谈完三果之后,接着再来谈四果。四果就是已经断除了五上分结等三界贪爱而成为阿罗汉,在舍寿之后就可以灭尽因缘生、因缘灭的蕴处界诸法,入到无余涅槃的本际不受后有,可以不再出生于三界之中。上面的这种说法,指的是慧解脱的阿罗汉。如果是具有四禅八定的俱解脱大阿罗汉的话,则就可以随时自在的舍寿,坐脱立亡而入无余涅槃,他就不须等待舍寿的时节来到,才能入无余涅槃。
上面所说的二乘菩提解脱道,是佛陀在初转法轮的阿含时中所说的法教;是以四阿含为经藏,以说戒的毗奈耶为律藏,以阿毗昙为论藏,所以它也就称为三藏教。但是其实在《阿含经》中,也已经密意隐说了般若以及唯识种智的正理,只是还没有般若智慧的人读不懂而已。菩萨也是需要修学解脱道的,而断除见惑以及思惑的内涵也和二乘法没有差别。所以我们说:阿含三藏教也是通于菩萨道的。
如果说有的菩萨没有机缘亲证藏识——如来藏,他纯粹只是依于三藏教而来断除见惑以及思惑,但是因为他对众生有悲愿而不舍,所以他不取证无余涅槃,而常住在世间,像这样的菩萨,我们就称他为通教的菩萨。阿罗汉虽然断除了我见以及我执,他在舍报之后,五阴十八界都已经灭尽无余,而可以入无余涅槃。但是在涅槃当中并不是断灭空;佛陀在经典上说,仍然有涅槃的本际,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独住的境界。因为阿罗汉并没有证得如来藏,只是把五阴十八界都灭尽了,剩下如来藏独存,而称为入无余涅槃。但是在涅槃的境界当中,已经没有了七识心,完全没有了知,因此阿罗汉是没有办法了知无余涅槃本际——如来藏独存的境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至于通教菩萨,如果他不回心大乘别教法当中,来修证无我——如来藏——的话,即使是在解脱果的部分,慧解脱的通教菩萨,他的证境是同于初地菩萨,俱解脱的通教菩萨的证境,同于六地菩萨,但是这些通教菩萨,他终究是无法进入到别教的七住位中,无法了知别教七住位菩萨的般若中观智;而且没有经过这个阶段的话,他是没有办法成佛的。然而开悟明心的菩萨,却是已经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此说,开悟的菩萨不用入无余涅槃,他就随时可以体验涅槃的境界。所以明心的实义菩萨的智慧,是远 远超过阿罗汉的。
佛陀甚至曾经说:最初发坚固菩提心的凡夫菩萨,就已经胜过一切独觉圣人,以及定性声闻阿罗汉了。这是因为这位菩萨之后所修学的一切善法,都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将来也必定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所以说无论是因地还是果地,菩萨都远远胜过包括声闻、缘觉等一切有情的。
在经中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典故:是说有个徒弟背着行囊,跟着阿罗汉师父后面走,他走着走着,忽然间发起了大心。他心里想说:我要行菩萨道,要救度一切众生。这位阿罗汉是个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他想:这个徒弟,竟然敢发大菩提心,真是个了不得的菩萨啊!我这个师父都还作 不到呢!于是,他就赶快把行囊拿过来自己背,不敢让这位发心的菩萨徒弟来背。可是这个徒弟跟着大阿罗汉走了很久,脚很累了!他心里就想说:走路就都这么辛苦了,那么行菩萨道真的是太苦了!我看我还是修声闻解脱道,早点入无余涅槃就好了。这位大阿罗汉马上就知道他这个徒弟又打消了发大菩提心的想法了,所以他就又把行囊还给徒弟背了。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要发大菩提心、修菩萨行,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光是决定发心,就已经超胜于大阿罗汉的果证。从证得解脱的难易度来说,如果非常精进的话,可能只要一生到四生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的无余涅槃。但是如果想要成就佛地的无住处涅槃的话,那么就一定要三大无量数劫,才能够究竟圆满的。
我们再从所证得的功德上来说,阿罗汉就只是在这一期生死结束之后,能够不受后有,不用再去受生,不需要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但是这并不是佛陀来说法的目的,佛陀是为了一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的,是为了教导众生佛的知见,让众生都能够证得佛地的福德以及智慧,能够利乐众生永无尽期,这才是佛陀说法的目的。所以二乘法只是佛法修学的中途站,当我们能够证得声闻初果,乃至三果、四果的解脱果证之后,已经断除了欲界烦恼的现行,已经有把握不会随意造作恶业而下堕三恶道的时候,这时候就不应该害怕在三界之中来受生,而应该要回小向大,发起大菩提心当菩萨,将来开悟之后,不但有解脱功德,同时也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拥有般若中道的智慧,能够利乐无量众生,共同成就佛道无量的功德,这才是唯一而且究竟的修学道路。
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因为菩提有声闻、缘觉、佛菩提等三种,所以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下品的菩提心,也就是指声闻菩提,中品的菩提心是指缘觉菩提,上品的菩提心是指菩萨的道心,就是大乘法的发起佛菩提心。关于菩提心的发心,不能够说众生一定有菩提心,或者一定没有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都应当要先有熏习之后,才会发起菩提心的,在往世如果没有熏习过佛法,就不可能发起菩提心。正因为众生不一定都有菩提心的体性,所以有人发心的时候,成为了下品的菩提心,有的人成为中品,有的人成为上品。如果众生本来都一定有菩提心,那么应该是三品统统具足,或者一定是三品都没有,所以这三种菩提心,众生在发心之后,不一定就永远不再改变。
所以如果以前所发的是下品菩提心,只想要修证解脱道,而出离生死苦,这就是声闻菩提的发心;但是他却可以在这个,下品的声闻菩提基准之上,作为中品缘觉菩提发心的基础,乃至于可以将声闻菩提的发心,作为发起上品佛菩提心的基础。也有人一开始是发佛菩提上品的菩提心,但是后来害怕众生难度、佛道难成,所以发心就随着转变为中品,修学缘觉菩提了;乃至有人不敢修学缘觉菩提,就改为修学声闻下品菩提。因此说已经发心的人,三种菩提之性,并不是决定不变的。在众生发心之后,如果能够精勤修学无量的善法,像四宏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样就是所谓的勤修无量善法。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谈到这里,谢谢各位菩萨的收看。
我们下次将要说明:初发心菩萨应具备的条件以及修学要点。
欢迎各位菩萨继续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身心安泰、学法无碍、福慧增上、早成佛道。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8-12 21:52:21 |
|
|
[笔记] 二乘解脱道:断我见、我执,成为阿罗汉,证无余涅磐。
佛菩提道: 福德与智慧都圆满的常乐我净。 五祖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断我见: 认清由如来藏出生的五阴、十八界是虚妄合和不实的。
阿含三藏教。
佛陀说法的目的:佛为一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的。是为了教导 众生佛的知见,让众生都能证得佛地的福德 以及智慧。能够利乐众生永无尽期。
三种菩提: 下品的菩提心是声闻菩提. 中品的菩提心是缘觉菩提 上品的菩提心是菩萨的道心,即大乘法的发起佛菩提心。
如四宏誓愿,勤修无量善法。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