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9 13:56:30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集要继续再跟各位分享上一集还没有讲完的:佛教跟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
上一集有讲到说,一切众生的对于信仰的一个需求的本质,都是因为对他崇拜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的行为,所以会有产生不同的形式,但是其实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上一集有讲到说,以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来讲的话,其实不管你是崇拜妈祖,不管你是崇拜王爷,不管你是崇拜佛的圣像或是说菩萨的圣像,或是说基督教崇拜十字架、崇拜圣母玛利亚的圣像,这个基本上都是属于一种偶像的一个崇拜;因为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这个图腾的概念来讲的话,只要众生对于有像的东西产生了一个投射,它产生了一个透过这样子的一个互动的过程,来产生的一个崇拜的对象,这个都是属于这种对信仰投射的一种行为。那我们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这个就是众生对于无明的这样子的一个需求。也就是说,众生他不知道世间所形成的真正道理,所以会投射到虚妄想的自己所施设的这样子的符号,或是说自己所施设的图腾、自己所施设的偶像。不管这个像是什么像,是佛像也好,不管是菩萨像也好,不管是其他的,譬如说老母娘的像也好,或是说基督教的这样子的圣物,这个都是偶像,这个都是脱离不了偶像的崇拜。
但是,真实的佛法一样是有佛像的礼拜还有信仰,那这种信仰跟这些民间信仰,还有其他的这些信仰,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其实最主要的差异就是,这些信仰都是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来完成,也就是说透过他们的信仰过程,来完成人对神圣的信仰、人对神圣的义务,还有人对神圣的崇拜的一种依赖,透过这种依赖而重复的产生的一种捆绑的行为;透过这个社会力量的投影,所以形成你自己心理需求的一个投影。那这种投影,基本上我们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就是跟我见还有我所见相应的部分。也就是说,因为你想要祈福的对象,有可能是要为你色身祈福,有可能要为你的家人祈福,甚至于是要求平安,甚至于要求财,甚至于是要求学业,甚至于是要求职业,那这个都是属于我所;也就是说对于我所的需求,所以所产生对这样子的一个偶像的崇拜。那这个对我所的一个需求来自于什么地方呢?最主要就是来自于我见。也就是对于你这个「我」,是谁所组成的、是因何而出生的,你不知道。这个「我」其实是由五阴所出生的,因为五阴,所以你才会觉知「我」。那五阴是谁所出生的?五阴其实是由如来藏所出生的。
当佛教徒学佛的时候,拜佛、拜偶像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究这个「我」还有我所是从何而来,当佛教徒没有想到说要去断因为这个我或我所所带来的这些烦恼,如果还没有去觉知说要去断这个烦恼之前的话,他所拜的偶像,其实跟前面所说的这些外道,透过符号互动所去形成的这样子的一个社会力量的一个投影的信仰,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
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差异,最主要就是:不是单单的要透过这样子对佛发起的仰慕之情,而不是对于佛像发起了祈福、求庇佑这样子的仰慕之情;而是说要透过这样子的仰慕之情,来发起如何的去修行,如何的去求解脱,如何的去圆满佛道。那这样子的话,依着这样子断我见,乃至于断我所,乃至于断我执,乃至于断法执,要求人我空、法我空的这样子的一个动机,去拜佛,去礼佛,那这样子所拜的佛像,其实就是「所谓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因为这个偶像是如来之像,这个偶像并不是社会力量的投射,而这个偶像是你解脱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依托,必须要依着对于佛的一个信仰、对于佛的一个敬仰,而学着佛,依着佛道如实的修学。所以,其实重点是要依着佛像来发起对佛发起的孺慕之情,因为这个孺慕之情是跟解脱的功德相应,那拜这个偶像这个才是「所谓偶像,即非偶像」。
所以,佛像在佛教领域来讲的话,端看你是如何的去拜偶像。如果你拜偶像是跟我见相应的话,也就是说,你拜的偶像就只是单单的在求祈福、单单的在求保佑的话,这个就是跟我见相应;如果你拜偶像的动机是跟我见相应的话,那这个偶像就是外道所说的那个偶像,也就是一贯道所拜的偶像,也就是基督教说人家没有拜偶像,但是自己还是崇拜十字架,自己还是崇拜他们宗教所崇拜的信物那个偶像,其实本质是没有差异的。
所以,如果没有断我见,不是朝着断我见,不是朝着要去修学佛法的道路,去拜偶像的话,这个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这个跟印度古时候佛所诃斥的这些外道拜这些鬼神像一样。其实当时佛世的时候,佛一样诃斥弟子不能去拜这些鬼神像;所以,不是只有现在的基督教说不要拜偶像。但是,他们说不要拜偶像,但是自己又落入了偶像的窠臼,因为十字架还有圣母玛利亚的像一样是偶像。他们不知道,所谓的不拜偶像,是不被这个偶像的名相所束缚,而能够透过这个偶像、透过佛像这样子的一个庄严像,去了知这个像,去思惟这个像,进而去修学佛菩提道的或是解脱道的这个佛法,如实修学的这样子的道路,所以这个才是真正的如来像。所以,依着如来像来看偶像的话,这个才是真正佛教徒所要拜偶像的一个最主要的动机。
这些我们从《大宝积经》里面来看这一段的经文,佛就讲得非常清楚了。佛说:「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既然如来之像非觉非知,那我们拜佛像干什么呢?所以这篇就是依实际的理地在看这个佛像的,也就是说这个是大精进菩萨,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在修观像念佛的时候,记载在《大宝积经》里面所叙述的一段经文。 「如来像者,非觉非知」,也就是说这个纸画的如来像它没有觉知,所以叫作非觉非知。那如来藏一样是非觉非知,如来藏也是没有觉知的。因为觉知是谁呢?觉知就是我们的五阴,觉知就是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心,你才会去执着这个偶像,你才会透过这个偶像去发起信仰的这样子的心理;所以要从这个偶像、透过这个偶像,去求无形无相,甚至于缥渺虚无的这样子的一个上帝,这样的一个神,就是透过这样子,譬如说透过十字架要去求上帝的庇佑,道教透过神像要去求妈祖、要去求天公的庇佑,这样子的道理啊。但是这个是什么?这个是有觉有知,不是非觉非知,这个都是属于意识我见相应的觉知心。
但是,「如来之像,非觉非知」,所以真正拜佛、真正透过佛像来思惟佛法,是这样子的道理,透过佛像来思惟佛像它是非觉非知的,因为佛像是木头做的,佛像是木头做的当然是非觉非知,那佛像是纸画的当然是非觉非知;所以这个就是如来藏的体性,因为如来藏祂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的,所以祂非觉非知。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非觉非知」,所以如来藏并不跟一切诸法相应,所以非觉非知。但是,如来藏祂却能够了众生心行,因为如来藏祂有了知其他三界六尘万法的这些一切法的其他诸法,所以这一部分就是如来藏祂非有觉知,非无觉知。但是我们从观像这个地方来看的话,这个就是在说,如来藏祂本身就不与三界六尘万法相应。
再来,我们看下面一句说:「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无所有,如来之身其相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就说这些像,譬如说观世音菩萨的像、阿弥陀佛的像、释迦牟尼佛的像,「如是像者,但有名字」,这些像虽然有名字;但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但有名字」,这些像乃至于一切诸法,从如来藏所出生的这些法,只是因为假名安立。这些名字其实它自性空寂,这些名字它并没有所有,是因为我们安立了这些名字以后,才会有所谓的观世音菩萨的像,才会有释迦牟尼佛的像;但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除了祂的化身以外,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样是无形无相。
不要说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无形无相,我们众生自己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自具足的这个自性佛,一样是无形无相。但是这个自性佛又叫作如来藏,但是如来藏是祂的名字,那如来藏这个名字——「如来藏」三个字,这个名字是有文字相的;但是这个文字相只是文字为了要表达如来藏祂的义理、如来藏祂的体性,所以安立如来藏的这个名字。但是,如来藏祂本身自性空寂,所以才会叫作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祂本来一无所有,因为如来藏出生了三界六尘万法以后,这些三界六尘万法是给五阴所领受的,如来藏并不去觉知它,所以如来藏对这些三界六尘万法并无所有。
那「如来之身其相如是」,所以,不管如来的法身,或是说众生、一切众生的法身,全部都是这样子的一个真如之相。所以,如来的身相是「自性空寂,无所有」的。只是因为我们要说明这个名字,所以安立了「如来藏」,安立了「真如」,安立了所谓的「无心相心」,安立了所有的这个名相,譬如说「阿赖耶识」等等的这样子的名相。但是,这个都是只有名相,这些名相都是在说明这个名相底下的真正的义理。那这个义理、这个名相它本身,并不跟五阴相应的诸法相到的,这个就是如来之相「自性空寂,无所有」。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间信仰,一般的民间信仰他所拜的这个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这个名字还赋予它能够保佑你,它能够出生你的色身的这样子的一个虚妄想,乃至于它能够保佑你赚钱,它能够保佑你能够获得你的这样子的一个事业的满足。但是,佛法不是这样子讲的,佛法讲的是「各人造业各人担,各人吃饭各人饱」,所以不是说透过这样子的偶像崇拜,你就能够得到这样子的满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并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动机。这样子的动机拜偶像的话,本身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是跟我见相应、是跟我所见相应,这个是永远没有办法脱离轮回的。
那紧接着,佛又说:「如此画像非觉非作,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那这个画像,譬如说我们说,我们所说的佛像木雕的神像也好,或是说画作的像也好,这个像并没有觉知,并没有造作;因为它没有身口意行的觉知,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它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觉知,没有眼耳鼻舌身识的这样子的一个觉知,它也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那如来藏所含藏这些法、如来藏这个法体也是这个样子,那如来的身相也是这个样子。
但是,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个偶像,它全部都是有觉有作;因为它不但能够造作出生这个世间,它能够化作众生,它能够化作众生的福业,化作众生的善业,这个是他们说「它能够主宰一切的」,所以它是有觉有作的。那这个有觉有作,就是因为执着于自己的我所的一个知见,也就是说,认为这个世间是它所造作的。但是,真正佛教如来所说的正法,所说的如来藏祂本身是非觉非作的。所以拜佛礼佛,最主要就是要透过礼佛,而能够去了解这个真正的第一义谛的如来之相「非觉非作」的真正的道理。
再来,我们看,「如此画像非见非闻,非嗅非尝,非触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知者。」(《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这样子的画像它是木雕的,它是纸画的,所以它非见非闻,它没有办法闻见,没有办法眼见,没有办法听闻,没有办法嗅香,所以没有办法尝味道,所以也没有办法去触知身触的觉受,所以没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诸识的一个觉知,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也没有色、声、香、味、触等这些尘境的了知的作用,那也没有出息,没有入息,它没有呼吸。如来藏一样,如来藏虽然出生了你的五阴身,能够让你见,能够让你闻,能够让你嗅,能够让你尝,能够让你触,而且能够让你的五阴身能够呼吸,但是如来藏祂本身并不跟这些法相到的。所以,如来藏这个「佛」,也就是说这个我们的本来佛,祂本来就离开这个像,所以是透过这个画像来思惟、来了知,这个本来的自性佛就是「非见非闻,非嗅非尝」等等诸法。
那再来说,「如此画像非欲界摄,非色无色界摄,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祂说,这个画像并不是属于色界所有的,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有,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有的。因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是必须要有众生,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五阴的时候,你才会有所谓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那单单这个画像,它只是一张纸张而已,所以它不是属于欲界众生,也不属于色界众生,也不是属于无色界众生。所以,如来藏祂也不是属于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色界所摄,也不是属于无色界所摄。这些都是虽然是如来藏所出生的,但是如来藏不是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
但是,我们所说的,刚刚所说的外道相似佛法的这一部分,或是说民间宗教这一部分,甚至于基督教的这个图腾、基督教的十字架这一部分,它这个知见全部都是摄于欲界,乃至于摄于色界、无色界,这样子的一个流转生死的知见。但是,真正的佛教徒观佛像的时候,是透过这个佛像去观这个佛像,这个如来藏就犹如这个画像一样,它不是欲界所摄,也不是色界所摄,也不是无色界所摄。
那再说:「如此画像非取非舍,非实非虚,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来身相亦复如是。」(《大宝积经》卷八十九)
这个身相、这个画像是纸做的,所以它没有取舍,它不会去取三界六尘万法,它不会去取色、声、香、味、触,它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但是,如来藏虽然祂不是实际的一个东西,因为指的是祂没有跟五阴十八界相到诸法这个相应的诸法相到,所以说祂非实;但是又说祂是非虚,因为祂是有一个实际的理体,但是这个理体是远离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六尘诸法;所以说祂是非生死、非涅槃,因为祂本来就是无生。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过这个画像,来了知这样子「所谓的这样子的佛像,即非佛像,是名佛像」,这样子才是真正的拜偶像,而不是外道的崇拜偶像。
那今天这个主题,就跟各位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84v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1 00:13:44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再跟各位分享上一集還沒有講完的:佛教跟民間信仰都拜偶像 ,兩者有何差異?
上一集有講到說,一切眾生的對於信仰的一個需求的本質,都是因為對他崇拜的 對象所產生的不同的行為,所以會有產生不同的形式,但是其實它的本質都是一 樣的。也就是說,我們上一集有講到說,以從社會學的「符號互動」理論來講的 話,其實不管你是崇拜媽祖,不管你是崇拜王爺,不管你是崇拜佛的聖像或是說 菩薩的聖像,或是說基督教崇拜十字架、崇拜聖母瑪利亞的聖像,這個基本上都 是屬於一種偶像的一個崇拜;因為從符號互動理論的這個圖騰的概念來講的話, 只要眾生對於有像的東西產生了一個投射,它產生了一個透過這樣子的一個互動 的過程,來產生的一個崇拜的對象,這個都是屬於這種對信仰投射的一種行為。 那我們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的話,其實這個就是眾生對於無明的這樣子的一個需求。 也就是說,眾生他不知道世間所形成的真正道理,所以會投射到虛妄想的自己所 施設的這樣子的符號,或是說自己所施設的圖騰、自己所施設的偶像。不管這個 像是什麼像,是佛像也好,不管是菩薩像也好,不管是其他的,譬如說老母娘的 像也好,或是說基督教的這樣子的聖物,這個都是偶像,這個都是脫離不了偶像 的崇拜。
但是,真實的佛法一樣是有佛像的禮拜還有信仰,那這種信仰跟這些民間信仰, 還有其他的這些信仰,本質上有哪些差異呢?其實最主要的差異就是,這些信仰 都是透過這樣子的一個過程來完成,也就是說透過他們的信仰過程,來完成人對 神聖的信仰、人對神聖的義務,還有人對神聖的崇拜的一種依賴,透過這種依賴 而重複的產生的一種綑綁的行為;透過這個社會力量的投影,所以形成你自己心 理需求的一個投影。那這種投影,基本上我們如果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的話,這個 就是跟我見還有我所見相應的部分。也就是說,因為你想要祈福的對象,有可能 是要為你色身祈福,有可能要為你的家人祈福,甚至於是要求平安,甚至於要求 財,甚至於是要求學業,甚至於是要求職業,那這個都是屬於我所;也就是說對 於我所的需求,所以所產生對這樣子的一個偶像的崇拜。那這個對我所的一個需 求來自於什麼地方呢?最主要就是來自於我見。也就是對於你這個「我」,是誰 所組成的、是因何而出生的,你不知道。這個「我」其實是由五陰所出生的,因 為五陰,所以你才會覺知「我」。那五陰是誰所出生的?五陰其實是由如來藏所 出生的。
當佛教徒學佛的時候,拜佛、拜偶像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 究這個「我」還有我所是從何而來,當佛教徒沒有想到說要去斷因為這個我或我 所所帶來的這些煩惱,如果還沒有去覺知說要去斷這個煩惱之前的話,他所拜的 偶像,其實跟前面所說的這些外道,透過符號互動所去形成的這樣子的一個社會 力量的一個投影的信仰,其實本質上是沒有差異的。
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差異,最主要就是:不是單單的要透過這樣子對佛發起的仰 慕之情,而不是對於佛像發起了祈福、求庇祐這樣子的仰慕之情;而是說要透過 這樣子的仰慕之情,來發起如何的去修行,如何的去求解脫,如何的去圓滿佛道。 那這樣子的話,依著這樣子斷我見,乃至於斷我所,乃至於斷我執,乃至於斷法 執,要求人我空、法我空的這樣子的一個動機,去拜佛,去禮佛,那這樣子所拜 的佛像,其實就是「所謂的偶像,即非偶像,是名偶像」。因為這個偶像是如來 之像,這個偶像並不是社會力量的投射,而這個偶像是你解脫的一個最主要的一 個依託,必須要依著對於佛的一個信仰、對於佛的一個敬仰,而學著佛,依著佛 道如實的修學。所以,其實重點是要依著佛像來發起對佛發起的孺慕之情,因為 這個孺慕之情是跟解脫的功德相應,那拜這個偶像這個才是「所謂偶像,即非偶 像」。
所以,佛像在佛教領域來講的話,端看你是如何的去拜偶像。如果你拜偶像是跟 我見相應的話,也就是說,你拜的偶像就只是單單的在求祈福、單單的在求保祐 的話,這個就是跟我見相應;如果你拜偶像的動機是跟我見相應的話,那這個偶 像就是外道所說的那個偶像,也就是一貫道所拜的偶像,也就是基督教說人家沒 有拜偶像,但是自己還是崇拜十字架,自己還是崇拜他們宗教所崇拜的信物那個 偶像,其實本質是沒有差異的。
所以,如果沒有斷我見,不是朝著斷我見,不是朝著要去修學佛法的道路,去拜 偶像的話,這個就是所謂的偶像崇拜,這個跟印度古時候 佛所訶斥的這些外道拜 這些鬼神像一樣。其實當時佛世的時候,佛一樣訶斥弟子不能去拜這些鬼神像; 所以,不是只有現在的基督教說不要拜偶像。但是,他們說不要拜偶像,但是自 己又落入了偶像的窠臼,因為十字架還有聖母瑪利亞的像一樣是偶像。他們不知 道,所謂的不拜偶像,是不被這個偶像的名相所束縛,而能夠透過這個偶像、透 過佛像這樣子的一個莊嚴像,去了知這個像,去思惟這個像,進而去修學佛菩提 道的或是解脫道的這個佛法,如實修學的這樣子的道路,所以這個才是真正的 如來像。所以,依著如來像來看偶像的話,這個才是真正佛教徒所要拜偶像的一 個最主要的動機。
這些我們從《大寶積經》裏面來看這一段的經文,佛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佛說: 「如來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大寶積經》卷八 十九)既然如來之像非覺非知,那我們拜佛像幹什麼呢?所以這篇就是依實際的 理地在看這個佛像的,也就是說這個是 大精進菩薩,這也是 釋迦牟尼佛因地的時 候,在修觀像念佛的時候,記載在《大寶積經》裏面所敘述的一段經文。「如來 像者,非覺非知」,也就是說這個紙畫的如來像它沒有覺知,所以叫作非覺非知。 那如來藏一樣是非覺非知,如來藏也是沒有覺知的。因為覺知是誰呢?覺知就是 我們的五陰,覺知就是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因為我們有意識心,你才會去執著這 個偶像,你才會透過這個偶像去發起信仰的這樣子的心理;所以要從這個偶像、 透過這個偶像,去求無形無相,甚至於縹渺虛無的這樣子的一個上帝,這樣的一 個神,就是透過這樣子,譬如說透過十字架要去求上帝的庇祐,道教透過神像要 去求媽祖、要去求天公的庇祐,這樣子的道理啊。但是這個是什麼?這個是有覺 有知,不是非覺非知,這個都是屬於意識我見相應的覺知心。
但是,「如來之像,非覺非知」,所以真正拜佛、真正透過佛像來思惟佛法,是 這樣子的道理,透過佛像來思惟佛像它是非覺非知的,因為佛像是木頭做的,佛 像是木頭做的當然是非覺非知,那佛像是紙畫的當然是非覺非知;所以這個就是 如來藏的體性,因為如來藏祂不與三界六塵萬法相應的,所以祂非覺非知。「一 切諸法,亦復如是非覺非知」,所以如來藏並不跟一切諸法相應,所以非覺非知。 但是,如來藏祂卻能夠了眾生心行,因為如來藏祂有了知其他三界六塵萬法的這 些一切法的其他諸法,所以這一部分就是如來藏祂非有覺知,非無覺知。但是我 們從觀像這個地方來看的話,這個就是在說,如來藏祂本身就不與三界六塵萬法 相應。
再來,我們看下面一句說:「如是像者,但有名字;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 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大寶積經》卷八 十九)就說這些像,譬如說 觀世音菩薩的像、阿彌陀佛的像、釋迦牟尼佛的像, 「如是像者,但有名字」,這些像雖然有名字;但是「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 名字」,這些像乃至於一切諸法,從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法,只是因為假名安立。 這些名字其實它自性空寂,這些名字它並沒有所有,是因為我們安立了這些名字 以後,才會有所謂的 觀世音菩薩的像,才會有 釋迦牟尼佛的像;但是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除了祂的化身以外,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樣是無形無相。
不要說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無形無相,我們眾生自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自具 足的這個自性佛,一樣是無形無相。但是這個自性佛又叫作如來藏,但是如來藏 是祂的名字,那如來藏這個名字——「如來藏」三個字,這個名字是有文字相的 ;但是這個文字相只是文字為了要表達如來藏祂的義理、如來藏祂的體性,所以 安立如來藏的這個名字。但是,如來藏祂本身自性空寂,所以才會叫作本來自性 清淨涅槃。如來藏祂本來一無所有,因為如來藏出生了三界六塵萬法以後,這些 三界六塵萬法是給五陰所領受的,如來藏並不去覺知它,所以如來藏對這些三界 六塵萬法並無所有。
那「如來之身其相如是」,所以,不管如來的法身,或是說眾生、一切眾生的法 身,全部都是這樣子的一個真如之相。所以,如來的身相是「自性空寂,無所有」 的。只是因為我們要說明這個名字,所以安立了「如來藏」,安立了「真如」, 安立了所謂的「無心相心」,安立了所有的這個名相,譬如說「阿賴耶識」等等 的這樣子的名相。但是,這個都是只有名相,這些名相都是在說明這個名相底下 的真正的義理。那這個義理、這個名相它本身,並不跟五陰相應的諸法相到的, 這個就是如來之相「自性空寂,無所有」。
但是,我們剛剛所說的外道,就是一般的民間信仰,一般的民間信仰他所拜的這 個偶像,它不但有名字,它這個名字還賦予它能夠保祐你,它能夠出生你的色身 的這樣子的一個虛妄想,乃至於它能夠保祐你賺錢,它能夠保祐你能夠獲得你的 這樣子的一個事業的滿足。但是,佛法不是這樣子講的,佛法講的是「各人造業 各人擔,各人吃飯各人飽」,所以不是說透過這樣子的偶像崇拜,你就能夠得到 這樣子的滿足。所以,佛教徒拜偶像,並不是這樣子的一個動機。這樣子的動機 拜偶像的話,本身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跟我見相應、是跟我所見相應,這個是 永遠沒有辦法脫離輪迴的。
那緊接著,佛又說:「如此畫像非覺非作,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 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那這個畫像,譬如說我們說,我們所說的佛像木雕的神像也好,或是說畫作的像 也好,這個像並沒有覺知,並沒有造作;因為它沒有身口意行的覺知,也沒有身 口意行的造作,它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的覺知,沒有眼耳鼻舌身識的這樣子的一個 覺知,它也沒有身口意行的造作;那如來藏所含藏這些法、如來藏這個法體也是 這個樣子,那如來的身相也是這個樣子。
但是,我們剛剛所說的這個偶像,它全部都是有覺有作;因為它不但能夠造作出 生這個世間,它能夠化作眾生,它能夠化作眾生的福業,化作眾生的善業,這個 是他們說「它能夠主宰一切的」,所以它是有覺有作的。那這個有覺有作,就是 因為執著於自己的我所的一個知見,也就是說,認為這個世間是它所造作的。但 是,真正佛教如來所說的正法,所說的如來藏祂本身是非覺非作的。所以拜佛禮 佛,最主要就是要透過禮佛,而能夠去瞭解這個真正的第一義諦的如來之相「非 覺非作」的真正的道理。
再來,我們看,「如此畫像非見非聞,非嗅非嚐,非觸非知,非出息非入息;一 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知者。」(《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這樣子的畫像它是木雕的,它是紙畫的,所以它非見非聞,它沒有辦法聞見,沒 有辦法眼見,沒有辦法聽聞,沒有辦法嗅香,所以沒有辦法嚐味道,所以也沒有 辦法去觸知身觸的覺受,所以沒有眼、耳、鼻、舌、身等等諸識的一個覺知,也 沒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作用,也沒有色、聲、香、味、觸等這些塵境的 了知的作用,那也沒有出息,沒有入息,它沒有呼吸。如來藏一樣,如來藏雖然 出生了你的五陰身,能夠讓你見,能夠讓你聞,能夠讓你嗅,能夠讓你嚐,能夠 讓你觸,而且能夠讓你的五陰身能夠呼吸,但是如來藏祂本身並不跟這些法相到 的。所以,如來藏這個「佛」,也就是說這個我們的本來佛,祂本來就離開這個 像,所以是透過這個畫像來思惟、來了知,這個本來的自性佛就是「非見非聞, 非嗅非嚐」等等諸法。
那再來說,「如此畫像非欲界攝,非色無色界攝,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大 寶積經》卷八十九)
祂說,這個畫像並不是屬於色界所有的,也不是屬於欲界所有,也不是屬於無色 界所有的。因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是必須要有眾生,也就是說你必須要 有五陰的時候,你才會有所謂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那單單這個畫像,它只是 一張紙張而已,所以它不是屬於欲界眾生,也不屬於色界眾生,也不是屬於無色 界眾生。所以,如來藏祂也不是屬於欲界所攝,也不是屬於色界所攝,也不是屬 於無色界所攝。這些都是雖然是如來藏所出生的,但是如來藏不是屬於欲界、色 界、無色界。
但是,我們所說的,剛剛所說的外道相似佛法的這一部分,或是說民間宗教這一 部分,甚至於基督教的這個圖騰、基督教的十字架這一部分,它這個知見全部都 是攝於欲界,乃至於攝於色界、無色界,這樣子的一個流轉生死的知見。但是, 真正的佛教徒觀佛像的時候,是透過這個佛像去觀這個佛像,這個如來藏就猶如 這個畫像一樣,它不是欲界所攝,也不是色界所攝,也不是無色界所攝。 那再說:「如此畫像非取非捨,非實非虛,非生死非涅槃,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大寶積經》卷八十九) 這個身相、這個畫像是紙做的,所以它沒有取捨,它不會去取三界六塵萬法,它 不會去取色、聲、香、味、觸,它不是實際的一個東西。但是,如來藏雖然祂不 是實際的一個東西,因為指的是祂沒有跟五陰十八界相到諸法這個相應的諸法相 到,所以說祂非實;但是又說祂是非虛,因為祂是有一個實際的理體,但是這個 理體是遠離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塵諸法;所以說祂是非生死、非涅槃, 因為祂本來就是無生。
所以,佛教徒就是透過這個畫像,來了知這樣子「所謂的這樣子的佛像,即非佛 像,是名佛像」,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拜偶像,而不是外道的崇拜偶像。
那今天這個主題,就跟各位說明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