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契入念佛法門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頓兼修的修行法門。尤其適合繁忙緊張生活的現代人。念佛法門簡單易學,八十老翁念得,三歲孩兒也念得;大學教授念得,販夫走卒及不識一字的阿公阿婆也念得。但能信心具足,皆可依其根機而獲得或多或少的利益和感應;若能深入佛法、細意思惟,乃至能因念佛法門而明心見性。有極少數人因為自視為利根人,不屑於念佛,而喪失修行上的大利益,頗令人惋惜感慨。
念佛雖然人人念得,卻因根器及知見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層次。茲將持名念佛法門所修之境界,由淺至深,簡略分述於後:
一、隨興持名︰此種人剛開始學習念佛法門,還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佛!甚至不知道「念」佛與「念」佛之不同。只是聽說念佛好,便跟着別人學念佛,從持念佛名開始。口中雖在念佛號,心中卻老是在打妄想。貪瞋痴慢疑,樣樣皆不離。偶爾參加念佛共修,遇到颳風下雨或心情不佳,便不參加共修。平常心中默持佛號,也只是隨興默念,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多。
二、念佛不輟︰此種人因為過去生所種善根福德為因,今生復有善侶提攜接引為緣,常與念佛人伴黨;漸漸知悉為什麼要念佛,以及念佛有何好處,已能相續執持佛號。有時可以全心放在佛號上,時時默唱佛號。
亦有人不曾念佛,緣因父母師友平日常與念佛人共修念佛法門,一朝忽然見其捨棄報身,諸蓮友們為其助念佛號,此人賭其父母師友往生時之瑞相,或見念佛人助念時之莊嚴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法門,時時默唱佛號。也開始了解所念之佛菩薩,其本願與事跡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莊嚴,開始解知念佛之好處。
三、持名憶佛︰此人不但已知諸佛土(通常是指極樂世界淨土)之依正莊嚴,深信有極樂世界,深信釋迦世尊所說彌陀四十八大願絕對真實,深信念佛可以往生彼國,而於深心之中發起誓願,願生彼國。因此開始探索念佛法門,欲求一心深入,時時繫念思惟,漸漸深入研讀善知識們闡述念佛法門之著作,了知念佛號與念佛之差別。明白了知念佛共修時不但要口念,還要心念;不但要心念,還要心聽;不但要心聽,還要憶念;不但要憶念,還要持續不斷、放下萬緣,不讓妄想打斷佛號與憶念。
如此每周或者每日精進地持念佛號,配合憶念而不間斷。此種共修念佛,不可大聲念佛號,以免傷氣傷身。要點在於保持憶佛之念不離佛號;以佛號不斷故,憶佛之念亦不斷。若因昏沉或妄想減少時,即應隨眾不高吭不低沉地持念佛號,同時憶念於佛。平時則於心中默唱佛號,心念心聽。
若得心念心聽、清楚分明,即應改為心念心憶,以默念佛號配合憶佛。心念心聽是心中默默念佛號,並專注一心,觀照心中佛號之音聲,使不間斷;此是功夫,成就者少。若能成就此心念心聽功夫、清晰分明而不間斷者,即須進一步探討:為何要心念心聽?若細細觀察思惟,便知心念心聽之目的,其實是在集中精神排遣妄想,當時憶佛之念若有似無,並不分明。有時乃至全無憶佛之念,而處於定境。既已觀察分明,便知轉折。此時應改心念心聽為心念心憶,配合心中連續不斷的佛號而保持憶想佛菩薩之淨念於不斷。當我們修學念佛法門到此一地步時,應已在念佛過程中,或多或少得到佛菩薩的冥感或顯相的感應,信心極強,不易退失。
四、無相念佛︰此類人之所以能修學至無相念佛之層次,應已於過去生中恭敬供養世尊、供養三寶,廣種福田、深植善根,並曾兼修禪定,淨定雙修而不偏廢。常親近善知識,卻絕不人云亦云。肯深入探索思惟念佛法門,而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念佛層次。因此今生雖仍主修念佛法門,仍不忘攝取修定之知見;因淨土法門及修定法門之基本知見已具備故,於精進不斷的修學過程中,細法漸出,自然而然到達無相念佛之層次。心中憶佛之時,佛號、佛形瞭然不生。以具備深厚善根福慧之故,深知此種法門是真實念佛,毫無猶疑,一心決定,深入修持;自信必能於舍報之時以較高品位往生極樂淨土。此法即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若能輔以無相憶念拜佛之方法,則可很容易地將無相念佛法門運用於日常生活中,而成就動淨之中皆能無相念佛之功夫。
一旦修成此種念佛法門,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此種功夫者,我說此人對於佛法僧三寶,已經信心具足;於自己也一樣信心具足。此生必定不離三寶,出三界之家的心念油然而生。若有自修或共修時,持名憶佛極為精進,持念至無佛號可念之際,爾時佛號不起,而能一心系緣於所念之佛,心不散亂、憶念相續不斷者,則能體會此種境界。
如果此人能更精進,於此法門深入憶念、思惟、修習,清楚分明地了知:佛之形像非佛,佛之名號非佛,佛號之音聲非佛,乃至感應時佛所示現之佛形像非佛。佛者唯是一心,佛乃覺者。二千五百年前示現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佛,乃由法身所示現,是應化佛。佛之本際不生不滅,真實之佛不即空有而不離空有,唯是真心而已。是故吾人所念,既是此一心,心無名相,心無聲相,心無形相;我所念之佛,唯是此心,何須經由聲相、名相、形像來念佛呢?便於深心確定:念佛時應當舍離聲相、名相、形像而念佛。若念佛人能一心思惟、深入此知見者,便能舍離聲相、名相、形像而開始無相念佛,若能將此無相念佛之淨念由坐中移轉至日常生活中繼續練習者,則無相念佛之功夫可於一至三天之中初步成功。若極精進之人,繼續修習深入體會,一、二周乃至一、二月可以修至不憶而自憶之境地,憶佛之念猶如泉涌,源源不絕。無需刻意提撕此念,時時刻刻自然存在。
此憶佛之念雖然無相,然非憶十方佛,而是專憶特定之一尊佛。雖然無相,但是心中卻清楚分明地了知所憶之佛是哪一尊。此憶佛之念,以無相故,較難體會。若已有持名憶佛之功夫,則較容易體會。末學另以無相憶念拜佛之法以為佐助,幫助念佛人迅速深入此一境界。讀者欲知其詳,可函佛教正覺同修會索取《無相念佛》一書,以便深入探討。
欲修習無相念佛法門者,必須減少或消除攀緣心、覺觀心、疑心、慢心。若有攀緣心,則不能舍離名相、聲相、形像;即使能舍離,也不能保持淨念之相繼不斷。若不舍離覺觀之心,則會疑神疑鬼,或希求佛菩薩之感應,難以安住無相念佛(憶佛)之境界中,欲求淨念相繼,便不容易。
疑心不除,則懷疑此境界,認為無所根據;或疑此法非是佛法。此疑不除,則需等候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一百年後,此法之弘傳已進入爛熟時期,彼方肯學。彼時或者垂垂老矣,或者已至來生,未必能遇此勝法,殊堪惋惜。卻不知古今大德闡述此法者不少;而末法時期流通佛書者,常以為此境界難以修成,而予以忽略,未能廣為弘揚;或有極少數人為方便故,將大德所述之「憶念」之旨,釋為持名,致念佛人多有所疑,裹足不前。
復有一種人難修此法,所謂「慢心」。此輩人或以禪為貴,花費一、二十年光陰,雖摸不到「話頭」,卻仍鍥而不捨,令人既敬佩又憐憫;或以皓首窮經為貴,成為佛學大家;時光荏苒,轉眼垂老。
此二種人往往懶於念佛,不樂與念佛人為伴。需知佛教以蓮花為象徵,非無因緣;蓮花象徵佛法之清淨尊貴,但蓮花卻於卑濕淤泥之中生長。學佛人若能去除慢心,則心謙卑、容易受法,修學念佛法門,易得成就。
末學自一九八九年五月起,以無相念佛法門助人學佛以來,深覺慢心之為害學佛人至深且巨。若無慢心則修學迅速,得法容易。若有慢心,則往往流於權威崇拜,而不信任沒有名氣之善知識。即使真正善知識現前,亦不肯學,失之交臂。是故,欲深入念佛法門,必除慢心。
從事持達理持 即凡心是佛心
又此無相念佛法門雖名無相,仍非實相。以此念佛法舍離名相、聲相、形相故,相對於世俗之有相而施設此一無相念佛之名。
實相雖然無相,但無相不一定是實相;此中差別在於相對於有相而存在之無相,尚能以世俗之認識而了知;譬如無相念佛之無相、靈知心之無相、無色界眾生之無相、虛空之無相等。而實相則非世俗認識所能了知,譬如真如、佛性、菩提、涅盤。
大乘佛教所謂實相,非僅無相一端而已。乃是空有不二,是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不即空有二邊,而亦不離空有二邊,所謂中道。明心而不見性者,猶不能見此真實,何況凡夫之意識思惟,孰能至此?無相念佛雖然無相,仍非實相,而此境界,自古至今,真實有之。乃援引大寶積經卷四所載:「言無相者,所謂無身及身施設,無名無句亦無示現。」故施設此無相念佛之名,以便弘揚念佛法門,利益末法時代之念佛人與修禪人。
此無相念佛法門雖已無相,猶是因地念佛。設使無相念佛法門已經修成,憶佛之念猶如泉涌。法喜之覺受則因時日之俱增而漸漸習慣、淡薄、消失。若能繼續無相念佛法門,必於某一時節突然一念迴光返照:「念佛者是誰?」或遇善知識冷冷一句:「念佛者是誰?」當下直得不辨東西南北,一頭栽進漆桶里。從此每日孜孜矻矻體究此一疑情,猶如一團美味滾燙元宵,卡在嘴裡;吞又吞不下,舍也舍不下。此時憑藉無相念佛之深厚功夫,不必依賴語言文字,即能深入體究。有朝一日,突然悟得:「色身覺受、妄心妄識都不是我,那一念都無之真心,真實是我。」直下承當,毫無猶豫。從此識得一切生命之本源,見到那肉眼不能見得之真心,從此不以靈知為真。
如今突然打失鼻孔,有人因此哈哈大笑,有人因此喜極而泣,有人則不動聲色、安住真心之中。從此頓覺輕安無比,身心明淨。身(我)見頓時斷除。身(我)見斷故疑見隨斷,疑見斷故禁取見亦斷除。此三縛結斷故,其無相念佛即是果地念佛。雖是果地念佛,亦不過預流而已。既名預入聖流,即非真實聖者,猶執空性一邊以為真實。此即明心而未見性,尚未進入實相,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
五、實相念佛︰佛子修習念佛法門而能成就無相念佛者,殊不多見。今此無相念佛人復能究明真心,因體究念佛而得明心(開悟),斷三縛結,倍復可貴。而善知識給予印可後,多囑附弟子念佛保任而已。師徒之間,從此相安無事,浪擲光陰,徒耗米糧,殊可浩嘆。不知猶未親見佛性,仍須努力體究念佛。此一果地念佛之佛子若能知此,當即排遣萬緣,尋訪善知識。若有因緣得遇真善知識,此善知識當時聞其見地,考其過程,觀其根器之後,或者一掌打來,或者丟來一枚蘋果,或將拳指在念佛人眼前晃。念佛人若仍不見,便垂示一二句法語,令念佛人體究。
此念佛人若能精進奮發,努力參究,待得因緣時節到來,或者暖燙、或者寒涼、或者撞跌、或聞狗叫、或見花紅柳綠,或是歡喜悲痛,突然之間一念相應,識得佛性,再破無明。此時恍然發覺佛性無處不在,一時忍俊不住,摸摸頭頂,便笑自己以前真是愚痴,佛性本來就在眼前,以前竟然不覺。便到處看、隨處摸:無處不是佛性嘛!
若是打坐靜中體究,一念相應之後,隨即住於一切音聲中,細細體會佛性之無處不在。下座之後,亦到處體會其存在。到此時便知何謂禪淨雙修、禪淨互通了。佛子此時之境界,是遠離妄想雜念,一心住於覺照之中,遠離語言、文字、思惟法則、世間施設,無法形容,只一個﹁覺﹂字了得。此即理一心之境界,親見諸佛本源,即是見法身佛。從此開始,一連七天,乃至十個七天,覺明時時現前,遠離昏沉散亂。平時不起妄想,無一念可當情,而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中,覺照佛性之真空及其真實存在、能生萬有。夜晚則不昏沉,躺在床鋪、一念清明,乃至東方之既白。或者清晨三、四點鐘便已醒來,了無睡意。即起盥洗,燃香禮佛已畢,又自道:「我實從本以來不曾拜佛。」從此以後,便見身心世界皆是虛幻,真實感頓失。閱讀甚深第一義諦經典,倍覺親切,猶如述說自心境界,若為他人敘述自己所見境界,人皆以為此念佛人在解說甚深第一義經典,便向此念佛人道:「別只在經論之名相理論上追求,應該下功夫去實修。」真是啼笑皆非。此外尚有許多功德受用,唯證乃知,不擬詳述。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以上所述,系一般念佛人體究念佛(理持)之過程。然亦有根器猛利者,於明心之同時一念相應,得見佛性;不待善知識誘導,自得見佛法身;此即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若是來生修到這個理一心的境界,便是「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見佛是見自性佛,見諸佛法身,見一切眾生之法身,而不是感應所見之化身佛。此時便恍然道:「原來諸佛法身竟是如此,一切眾生之本來面目亦復如此。」若此念佛人亦曾參禪,此時便道:「原來此是土城和尚立地處,好與三十拄杖。」
此一實相念佛之修持,從起疑到見性之全部體究過程,便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何以不假方便?實因憶佛念佛無相之故,與實相無相極為相應。無需學禪,自然會禪;無需學參話頭,自然會參話頭;無需揣摩擠破腦袋,自然能進入疑團;無需善知識,亦能自得心開。心開之過程有短至一天,有長達十餘年,乃至當來之世不等,故曰:「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謂「悟有遲疾,必定心開」也。
因為心開而見佛性之故,此後不論持名念佛、觀想念佛、無相念佛,皆是實相念佛。何以故?實相離一切相而即一切相故,實相非空非有、亦空亦有故。此時方可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因為念佛之事相與真理皆已通達,並能隨緣助人修學念佛法門。此時念佛,別是一番境界,不同於「心開」前之無相念佛。此時念佛,乃是以心念心;以我真心,念佛真心;能念所念,皆唯一心(編案:能念之心雖妄,然由真心而生,亦真心體性之一,故悟者之能念所念不二)。所差異者,在於佛之定慧圓滿,我未圓滿;佛之福慧具足,我未具足而已。展望前途,雖然永遠不再淪入三惡道,但是成佛之路猶甚遙遠,若憶佛時,便生慚愧;若憶念未到此境界之佛子,便覺悲憫,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願助眾人循序而到。
到此地步者,欲求舍報之時,上品上生往生極樂淨土,必蒙彌陀世尊攝受。舍報之前,安慰預告;舍報時至,坐金剛台,往生極樂;應時得見彌陀世尊,頓悟無生法忍。能於須臾之間,親到十方世界禮拜供養無量數佛;在諸佛前次第受記,即還極樂淨土,得無量百千陀羅尼大總持門。
念佛人修學至此,已得極大功德受用和解脫,譬如:當眾受辱,心中亦能真實無瞋,不予理會。雖然如此,佛子猶不可心滿;於幫助佛子們念佛之餘,應續修學廣義之念佛法門。主要方向是修學種智及根本四禪;佛子已入實相故,煩惱幾已消除殆盡,修學四禪可以快過他人十百千倍。四禪若得,應續修學觀禪、煉禪、熏禪、修禪。此皆是定,因定而生無量百千三昧,邁向佛道,利益無量眾生。莫以實相念佛境界為足,停滯不前。
釋疑︰或有人言:「此文談念佛,不應說禪。」此則應說念佛層次提升時之轉折。譬如持名念佛之人,多停留於心念心聽之階段,不知轉為心念心憶。已能心念心憶後,應轉為無相憶佛,舍離一切相。乃竟有人因憶佛時,佛號不起而生煩惱,此即不知轉折也。待無相念佛(憶佛)之念如泉湧現而不斷時,便應體究念佛,即是由事持轉為理持,此亦是轉折。吾人嘗見知見不足者或排斥修禪者,於此煩惱退縮,停於無相念佛之境界,錯失「見佛」因緣,不入實相念佛境界;上品上生之果報,失之交臂,極為可惜。此皆知見不足,不知轉折之過也。
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解脫法門,但每一法門之修持,到最後都必與第一義諦(實相)相應。不論是密宗之持咒觀想,天台之止觀,禪宗之參禪,淨土之念佛………等等;任何一種法門,若有因緣修持到第一義現前,其最後階段修持過程之本質莫非是禪。而每一法門之修持,自初始、至終了,皆必有其轉折。那便是由散亂心到統一心,定力現前。因定力現前並起心探究,而得見真心之空性,此即明心(開悟);由見無所見、明了真心,繼續體究而見佛性,實相現前;智慧於此顯現,能使他人受益。
此種轉折過程、因各種修持方式之不同而呈現不同之相貌,但其原理則一。換言之;禪存在於每一種解脫法門之最後階段,非獨禪宗有之。到達此階段之前的漫長修持,其目的皆在增強定力和知見。定力與知見俱足,便知轉折。一旦因緣成熟,禪就出現了。
簡單的說,便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解脫。其轉折之原理便是從有相到無相,因權巧而入實相。既入實相,則無相無不相;是故天台宗說「理事不二」,禪宗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即是廣長舌」,淨土宗說「一句佛號概括事理」,密宗說「聲字實相」等等。此種轉折原理和原則,不論任何宗派,一體通用。譬如密宗《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大正藏第二十卷,密教部第三卷)所載准提佛母修法最末階段「把數珠契第二十三」之修法,即是由手結印契,口誦真言,耳聽真言,心觀真言文字自佛母口中出,入自己口中,於自心觀想所成之月輪中右旋安置。每修此觀,連續重複一千至五千遍。此是有相之聲念誦,此觀若因經年累月之修持而得成就,定力已足,應轉為無相之三摩地念誦;修前應先明准提咒「唵,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等字之真義,嫻熟記心。若知真義,即是知第一義(非是見第一義)。然後觀自心如一滿月,以「念」安「唵」之梵字於心月中央(不得以中國之語言文字行之),次將「折隸主隸准提娑婆訶」等字逐字依右旋方向,平均距離安放月輪外圍內。周而復始,無記其數,不可斷絕。所安文字為梵字,皆無中國文字相、聲相,亦無文字之義,僅有梵字意義之「念頭」而已。此三摩地念誦之境界雖然轉入無相,猶非實相。若持明者於此無相三摩地念誦法,不計其數,不斷時日年月地練習,有朝一日,功純緣熟,忽然一念相應,真心本性現前,便見實相,此即是禪。
至此便見實相無相,卻存在於一切相中。此後持明時,不論是有相之聲念誦,或無相之三摩地念誦,皆是實相念誦,此即「聲字實相」。密宗如此,淨土宗如此,其它宗派亦莫非如此。所不同者,唯修持法門相貌之差別而已,其原理原則皆無不同。知此道理,便能於修持各種解脫法門時,知所抉擇,迅速入道。
誠懇的叮嚀︰修學念佛法門之初期,但能參加定期共修,參閱善知識著作,配合平時持名念佛之功夫,便得受用。若欲精進修持到無相念佛階段,其修行過程中,有少數人可能發生感應現象,譬如見光,聞香,見佛示現金身……等等;固然可喜,但勿執着。極少數人(萬不及一)若有定中見佛說法,指導修行者,務須依三法印及四依法印證;若不相應,慎勿遵從,便都無事。部份人則於無相念佛修持純熟後,發生輕安、清涼、喜悅、悲憫、消除慢心、入定……等現象,此皆是定心之顯現,無需驚惶掛礙,繼續深入修習即可。
又:近年來,曾遇數位學佛人,或因參禪、或因體究念佛而至無語言文字妄想之境界時,便將無相念佛之心勇敢承擔,便以「此心為我」呈善知識,善知識便以此印證為開悟,渾然不知此心仍是妄心。若「離語言文字妄想便是真心」,則一切無語言妄想傍生之心皆離語言文字妄想,一切修定有成者亦能離語言文字妄想,彼等靈覺心亦應是真心;若謂彼為真心,則彼等對於明心所具之解脫功德受用,為何遲不現前?此微細處,務須真善知識始得明辨,並善導行者知見、以趣正道。莫以靈知心之無念為悟,莫以定境見花(心花)為悟,否則,明心之空尚不可得,遑論進入實相之空有不二境界。
是故行者若欲體究念佛時,最好有真善知識指導。所謂真善知識,是指此人已入實相念佛境界,親見佛性而不退失,於第一義諦真實了知;並有方便善巧,能教導念佛人從有相入無相,藉權巧入實相。此善知識未必有名氣,卻能引導念佛人之修行於前,能勘驗念佛人之境界於後;避免體究念佛者誤將妄心作為真心,免將妄覺誤作真覺。能使念佛人順次進入實相念佛境界,並消除念佛人對於聖境之執着。所幸此種善知識,在台灣已日漸增加,尋覓不難。要緊的是我們念佛同修能否建立信心、消減慢心、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否則,即使善知識現前,亦恐當面錯過。
以上所述是由持名念佛而入之事持及理持五種層次。無相念佛雖然不易修成,但是若有方便善巧,按部就班,努力練習,其實不難。實相念佛雖非大多數人可以想望,然非絕無可能。若能修成無相念佛三昧,時時精勤護念,祛除慢心,善發菩薩大心,每日跪求 釋迦世尊指示善知識之因緣及所在,必有一日得見有緣,亦有可能於三言兩語之下決了。若不得善知識,是因緣尚不具足,無需氣餒,只要細細體究,縱使現前不見,至少得保人身,當來必定見佛。
若真是菩薩種性者,往往能於修成無相念佛三昧之後二、三年內自修自悟,親見實相,能於經論之中多方印證。若不發菩薩大心,不去除慢心懦心、而求實相念佛境界者,無有是處。願誠摯地在此與一切佛子共勉:「普願佛子憶佛念佛,現前當來皆得見佛,心量廣大饒益有情。」
菩薩戒子 蕭平實 敬筆
本文於一九九一年原載《慈雲雜誌》)
附錄:(駁斥)印順法師主張:極樂世界非真實有——
(從略)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