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6:52:58 |
|
|
[简体文稿]
各位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一系列电视弘法节目「三乘菩提概说」。今天将继续上一集的主题: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前面两集分别说明了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与诸法非一非异,本性清净而有杂染;第二个重点、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生无灭,不分别六尘,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本性寂灭。今天将讲解第三个重点:菩萨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发起的智慧,是圣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无法了知的。
自古以来,证悟这件事乃是生死大事,也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企及;所以在丛林中,有很多禅师终老到死犹未破参,是很稀松平常的事。由此可知,破参一事真的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很特殊的因缘,才有可能破参。
譬如古时雪峰义存禅师,乃是当代有名的证悟禅师,在未破参前,三度参投子大同禅师,九度参洞山良价禅师,仍不得入处,最后是在师兄岩头全豁禅师的帮助之下才证悟的。在古时候,要往返两地不像现在有汽车可以代步,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走路来完成的。雪峰义存禅师为了求开悟,来回往返洞山及投子山总共十二次,不仅花了许多喝水的钱,而且也穿破了许多双的草鞋,还是没有个入处。后来在岩头全豁禅师与雪峰义存禅师一起外出,受到下雪的阻碍而在鳌山稍作休息,在这当中,岩头全豁禅师帮助雪峰义存禅师证悟,遂有雪峰义存禅师在鳌山成道之美誉。
由此可知,证悟这件事犹如金字塔最顶端的部分,仅有少数人可以破参,不是多数人,所以在丛林中才会有「证悟是大丈夫」的说法出现。为什么?因为禅师一旦破参了,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都称呼你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称为黑衣,不是白衣。所以,想求证明心的菩萨们一定要了知,证悟在菩萨五十二个阶位当中的哪一阶位,应该圆满什么次法才能够证悟;否则盲修瞎练还是与证悟无缘,永远出不了凡夫位,一直在凡夫位打转。 在菩萨五十二阶位当中,菩萨破参前所应具足的阶位,共有十六个,那就是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
十信位就是众生培养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这是因为,一般人从来没有接触佛法,或者刚从外道法,譬如基督教、回教等转而对佛法接触,对佛法所说的法产生了信心。也就是说,这一类的人在这一阶段刚刚开始闻熏佛法,信心不是很坚固,所以才会有进进退退的现象出现。信心坚固者需要一个大劫,信心不是很坚固者需要一万个大劫,才能转入初住位。
当菩萨具足圆满十信位以后,知道要行菩萨的六度,所以开始进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当菩萨将圆满六度波罗蜜多时,必须进行四加行来断我见,也就是要进行暖、顶、忍、世第一法,作为学人欲进入唯识性前、在破参明心之前熏习参禅重要知见的阶段。当学人能够将四加行圆满,证能取空与所取空,也就是如实了知五阴都是虚妄不实的,因而断了我见、身见,如此才能转入七住位去参禅。由此可知,六住位以前都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德、定力与慧力的次法阶段,如果没有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可能去断我见及身见的,更不可能转入七住位去参禅。
当菩萨满足六住位后,转入七住位开始参禅前,必须寻找真善知识教导参禅正知见;如果没有去寻找真善知识,想要破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唯除他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待他找到真善知识教导参禅的正知见,就会依照真善知识教导的方向去参禅。刚开始参禅没有方向,所以到处碰壁;待有了方向,日也参、夜也参,参得死去活来,表示这位菩萨因缘渐渐成熟,只待什么时候破参了。这时候,佛菩萨会观察因缘,如果这位菩萨的因缘成熟了,佛菩萨就会给这位菩萨这么「一念相应」而已,菩萨就破参了,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有别于凡夫的菩萨。
当你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会发现,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与众生所认知的心真的有很大差别;众生所认知的心是有见闻觉知的,而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没有见闻觉知,祂不分别六尘,不分别六尘的体性就是祂的清净性。当你找到时,就看你能不能安忍,有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如果你无法安忍,也没有善知识摄受,当然不会安忍及接受,自然退失佛菩提;或者你无法安忍,但是有善知识摄受,虽然刚开始能够安忍及接受,可是疑见未断,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见又恢复了,还是退失佛菩提,与一般的凡夫一样;或者你能够安忍,又有善知识摄受,当然不会退转佛菩提,唯除你不再信受善知识说法以外。
综合上面所说,如果在破参前、破参后都有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以及自己能够安忍,才不会退失佛菩提,才能继续往前迈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在过去无量劫以前,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曾明心过;只因为没有遇到佛菩萨、真善知识加以摄受,遇到不好的因缘,于一劫乃至十劫当中退失佛菩提;并于退失佛菩提后,于一劫、十劫乃至千劫,起大邪见及造作五恶十逆,无所不造。
从上面的例子告诉大众两件事实:第一件事实,就是要培植福德。从菩萨十信位一直到六住位满心,主要是在培植福德;如果福德没有圆满具足,根本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识来教导参禅正知见,以及如何参禅;如果福德没有满足,就算善知识帮忙而开悟明心了,由于没有足够的福德来庄严明心所应具备的条件,还是会退失佛菩提的。第二件事实,真善知识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教导,想要破参真的很不容易;又,如果没有真善知识摄受,当你证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时,一般而言,无法安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本来无生;如同经中所说的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样,遇到不好的因缘,最后还是退失佛菩提。既然退失佛菩提,当然不能成为七住位不退的菩萨,也无法成为佛在经中所说的习种性人。
既然菩萨能够明心,当然发起了不同于二乘人及凡夫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的智慧的般若德。所谓法身的智慧,就是明心的菩萨亲证法身之所在,知道祂分明显现,没有不显现的;不同于未破参前,只知道有法身存在,可是祂在哪里,不知道。因为菩萨亲证法身之所在,以及知道祂本有的真如性,也就是知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实存在,以及对六尘如如不动,所以发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两种智慧是不共二乘的,因为这两种智慧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连二乘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等而下之的凡夫,当然更不知道了。
菩萨明心了只不过是七住而已,还有三十五个阶位要一一去亲证,还有将近三大无量数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菩萨证悟明心所发起的智慧,只不过是总相智而已,也就是有了根本无分别智;还有别相智,也叫作后得无分别智,要一一去亲证;并于别相智圆满以后,才能修道种智。所以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卷九曾开示:见道有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并于这两种见道具足圆满以后,才能转入诸地修行。论文如下:
【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真见道后方得生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 】(《成唯识论》卷九)
说明如下:于十回向位快满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初地之前要作四加行,当四加行圆满及见道,发起了智慧,能够体验真如,成为通达位的初地菩萨。菩萨于七住位证得真如,亦名见道。这样的见道可分为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菩萨真见道所证的智慧,名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这是因为菩萨亲证人我空,法我空所显示的真实理,也断了一念无明的见一处住地烦恼,以及打破了无始无明随眠;虽然菩萨亲领受真如,但要经过多个刹那以后,才能心得决定而不动摇。相见道乃是真见道以后才发起的智慧,以及菩萨依真见道的总相智一一去观察、一一去领受真如有种种的别相的智慧。真见道是亲证真如所显的真如性,相见道是亲证真如有种种的中道的法相;这两种智慧以第一个证真如的智慧较为殊胜,这是因为,没有前面的真见道就不会有后来的相见道出现,这也是这首颂特别说明的地方。前真见道是根本无分别智摄,后相见道是后得无分别智摄。
从玄奘菩萨开示可知,要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一定要作四加行,并于四加行圆满及见道后方能体验真如;所以见道可分为两种——真见道及相见道,这两种见道圆满后,才能成为初地通达位菩萨。这两种见道,以第一种真见道较为殊胜,如果没有前面的真见道,就没有后来的相见道;所以,相见道要以真见道为基础才能成就的。其中真见道所证的智慧为根本无分别智,亦名总相智;相见道所证的智慧为后得无分别智,亦名别相智。
这分明告诉大众两件事实:
第一件事实,要成就初地菩萨,一定要圆满真见道及相见道才能成就,不是单单只有真见道才能成就初地菩萨。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悟了就是初地菩萨,你一定很清楚,这个人绝对是凡夫不是菩萨。因为菩萨亲眼看见自己只断了我见,以及断了无始无明这一小部分,仍然还有我执、我所执、习气以及绝大部分的无始无明尚未断尽,犹待菩萨一一去断除;所以说,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萨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件事实,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仅有总相智而已。也就是总相智刚刚发起而已,连别相智也没有,更不用说有道种智了。为什么?因为菩萨证悟发起的总相智,只是刚发起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而已,而下品的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都还没有圆满具足,怎么可能发起初地菩萨应有的中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呢?所以说,菩萨明心只不过有了总相智,犹待菩萨以总相智为基础,去观察真如有种种的中道性所发起的别相智,待别相智圆满通达了,才有可能成为初地菩萨。所以说,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萨的人,真的不懂佛法。
当菩萨通达别相智成为初地菩萨以后,开始进修无生法忍的道种智,而无生法忍的道种智专门在八识心王用心,专门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体验法无我智,一一去圆满法无我的智慧。所以,初地满心菩萨可以成就慧解脱境界而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取得未来世五蕴身,继续在无生法忍用心;到了三地快满心,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脱境界而不取证,故意留一分思惑润未来生,继续在无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经历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觉地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专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于百劫修集福德圆满上升天上;观察因缘成熟诞生人间,各于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然后隐现种种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现如同凡夫一样;最后在菩提树下明心及眼见佛性,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说到这里,不知道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有没有发现,从一开始讲三乘菩提共道,一直讲到三乘菩提的不共道,最后都汇归到哪三德?或许有些菩萨一经提醒已经知道答案的,是的!那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就是说,从第一集开始讲到现在的第七集,其实都是围绕三德的范围来讲,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德的范围。
这三德有三乘的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脱德,能够解脱三界生死的功德。声闻缘觉观察自他有情的蕴处界都是虚妄,所以愿意将自已的蕴处界消灭,愿意自我消失入无余涅槃;未入无余涅槃前,证得还有微苦所依的有余依涅槃;所以说,二乘人仅证两种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菩萨则不然,于六住位透过四加行了知蕴处界虚妄,证能取与所取空,有了少分的解脱德;并于四加行完成之后,寻找真善知识来建立参禅正知见及如何参禅,一念相应慧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起了法身德与般若德;然后再来反观自己的蕴处界真实虚妄,发起了解脱德。这三德当中的解脱德是共三乘的,法身德与般若德是不共二乘的,唯有大乘的菩萨才能证得。
其中菩萨刚明心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的第一种涅槃。菩萨依此三德次第进修,于十回向位满心前,断了五下分结成为三果人,证得佛在《增壹阿含经》所说的有余涅槃,是为菩萨所证的第二种涅槃。于初地满心证得慧解脱境界,可以证无余涅槃,是为菩萨所亲证的第三种涅槃。但是菩萨不取证,继续留惑润未来生,一直到最后身菩萨诞生人间,一手按地明心,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现前,夜睹明星眼见佛性,成所作智现前,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是为菩萨所证的第四种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然后再依初地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从上面分析可知,菩萨不共二乘的法身德与般若德,真的不是凡夫与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不说佛地以及地上菩萨的智慧,单单是七住明心菩萨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境界,已经不是凡夫及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三明六通阿罗汉,穷尽所有的智慧与神通,也是无法了知七住菩萨明心的境界。所以说,阿罗汉在明心的菩萨面前只能口挂壁上,真的没有说法的余地。阿罗汉连明心菩萨的境界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对三贤位以上的菩萨境界,当然是更无法了知了。
由于时间已经到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集将继续谈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部分,敬请各位菩萨下次继续收看!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87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13 16:50:24 |
|
|
[繁体文稿]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主題: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前面兩集分別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本性清淨而有雜染;第二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今天將講解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
自古以來,證悟這件事乃是生死大事,也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企及;所以在叢林中,有很多禪師終老到死猶未破參,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由此可知,破參一事真的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很特殊的因緣,才有可能破參。
譬如古時雪峰義存禪師,乃是當代有名的證悟禪師,在未破參前,三度參投子大同禪師,九度參洞山良价禪師,仍不得入處,最後是在師兄巖頭全豁禪師的幫助之下才證悟的。在古時候,要往返兩地不像現在有汽車可以代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走路來完成的。雪峰義存禪師為了求開悟,來回往返洞山及投子山總共十二次,不僅花了許多喝水的錢,而且也穿破了許多雙的草鞋,還是沒有個入處。後來在巖頭全豁禪師與雪峰義存禪師一起外出,受到下雪的阻礙而在鰲山稍作休息,在這當中,巖頭全豁禪師幫助雪峰義存禪師證悟,遂有雪峰義存禪師在鰲山成道之美譽。
由此可知,證悟這件事猶如金字塔最頂端的部分,僅有少數人可以破參,不是多數人,所以在叢林中才會有「證悟是大丈夫」的說法出現。為什麼?因為禪師一旦破參了,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稱呼你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稱為黑衣,不是白衣。所以,想求證明心的菩薩們一定要了知,證悟在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當中的哪一階位,應該圓滿什麼次法才能夠證悟;否則盲修瞎練還是與證悟無緣,永遠出不了凡夫位,一直在凡夫位打轉。
在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菩薩破參前所應具足的階位,共有十六個,那就是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
十信位就是眾生培養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這是因為,一般人從來沒有接觸佛法,或者剛從外道法,譬如基督教、回教等轉而對佛法接觸,對佛法所說的法產生了信心。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人在這一階段剛剛開始聞熏佛法,信心不是很堅固,所以才會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信心堅固者需要一個大劫,信心不是很堅固者需要一萬個大劫,才能轉入初住位。
當菩薩具足圓滿十信位以後,知道要行菩薩的六度,所以開始進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菩薩將圓滿六度波羅蜜多時,必須進行四加行來斷我見,也就是要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作為學人欲進入唯識性前、在破參明心之前熏習參禪重要知見的階段。當學人能夠將四加行圓滿,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也就是如實了知五陰都是虛妄不實的,因而斷了我見、身見,如此才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由此可知,六住位以前都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德、定力與慧力的次法階段,如果沒有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去斷我見及身見的,更不可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
當菩薩滿足六住位後,轉入七住位開始參禪前,必須尋找真善知識教導參禪正知見;如果沒有去尋找真善知識,想要破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唯除他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待他找到真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正知見,就會依照真善知識教導的方向去參禪。剛開始參禪沒有方向,所以到處碰壁;待有了方向,日也參、夜也參,參得死去活來,表示這位菩薩因緣漸漸成熟,只待什麼時候破參了。這時候,佛菩薩會觀察因緣,如果這位菩薩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就會給這位菩薩這麼「一念相應」而已,菩薩就破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有別於凡夫的菩薩。
當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會發現,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眾生所認知的心真的有很大差別;眾生所認知的心是有見聞覺知的,而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沒有見聞覺知,祂不分別六塵,不分別六塵的體性就是祂的清淨性。當你找到時,就看你能不能安忍,有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如果你無法安忍,也沒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安忍及接受,自然退失佛菩提;或者你無法安忍,但是有善知識攝受,雖然剛開始能夠安忍及接受,可是疑見未斷,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見又恢復了,還是退失佛菩提,與一般的凡夫一樣;或者你能夠安忍,又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退轉佛菩提,唯除你不再信受善知識說法以外。
綜合上面所說,如果在破參前、破參後都有佛菩薩善知識加以攝受,以及自己能夠安忍,才不會退失佛菩提,才能繼續往前邁進。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曾明心過;只因為沒有遇到佛菩薩、真善知識加以攝受,遇到不好的因緣,於一劫乃至十劫當中退失佛菩提;並於退失佛菩提後,於一劫、十劫乃至千劫,起大邪見及造作五惡十逆,無所不造。
從上面的例子告訴大眾兩件事實:第一件事實,就是要培植福德。從菩薩十信位一直到六住位滿心,主要是在培植福德;如果福德沒有圓滿具足,根本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識來教導參禪正知見,以及如何參禪;如果福德沒有滿足,就算善知識幫忙而開悟明心了,由於沒有足夠的福德來莊嚴明心所應具備的條件,還是會退失佛菩提的。第二件事實,真善知識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教導,想要破參真的很不容易;又,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當你證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一般而言,無法安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無生;如同經中所說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樣,遇到不好的因緣,最後還是退失佛菩提。既然退失佛菩提,當然不能成為七住位不退的菩薩,也無法成為 佛在經中所說的習種性人。
既然菩薩能夠明心,當然發起了不同於二乘人及凡夫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的智慧的般若德。所謂法身的智慧,就是明心的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知道祂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不同於未破參前,只知道有法身存在,可是祂在哪裏,不知道。因為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以及知道祂本有的真如性,也就是知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以及對六塵如如不動,所以發起了般若的智慧。這兩種智慧是不共二乘的,因為這兩種智慧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連二乘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等而下之的凡夫,當然更不知道了。
菩薩明心了只不過是七住而已,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一一去親證,還有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菩薩證悟明心所發起的智慧,只不過是總相智而已,也就是有了根本無分別智;還有別相智,也叫作後得無分別智,要一一去親證;並於別相智圓滿以後,才能修道種智。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九曾開示:見道有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並於這兩種見道具足圓滿以後,才能轉入諸地修行。論文如下: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成唯識論》卷九)
說明如下:於十迴向位快滿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初地之前要作四加行,當四加行圓滿及見道,發起了智慧,能夠體驗真如,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菩薩於七住位證得真如,亦名見道。這樣的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菩薩真見道所證的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這是因為菩薩親證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示的真實理,也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以及打破了無始無明隨眠;雖然菩薩親領受真如,但要經過多個剎那以後,才能心得決定而不動搖。相見道乃是真見道以後才發起的智慧,以及菩薩依真見道的總相智一一去觀察、一一去領受真如有種種的別相的智慧。真見道是親證真如所顯的真如性,相見道是親證真如有種種的中道的法相;這兩種智慧以第一個證真如的智慧較為殊勝,這是因為,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不會有後來的相見道出現,這也是這首頌特別說明的地方。前真見道是根本無分別智攝,後相見道是後得無分別智攝。
從 玄奘菩薩開示可知,要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一定要作四加行,並於四加行圓滿及見道後方能體驗真如;所以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這兩種見道圓滿後,才能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這兩種見道,以第一種真見道較為殊勝,如果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沒有後來的相見道;所以,相見道要以真見道為基礎才能成就的。其中真見道所證的智慧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相見道所證的智慧為後得無分別智,亦名別相智。
這分明告訴大眾兩件事實:
第一件事實,要成就初地菩薩,一定要圓滿真見道及相見道才能成就,不是單單只有真見道才能成就初地菩薩。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你一定很清楚,這個人絕對是凡夫不是菩薩。因為菩薩親眼看見自己只斷了我見,以及斷了無始無明這一小部分,仍然還有我執、我所執、習氣以及絕大部分的無始無明尚未斷盡,猶待菩薩一一去斷除;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件事實,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僅有總相智而已。也就是總相智剛剛發起而已,連別相智也沒有,更不用說有道種智了。為什麼?因為菩薩證悟發起的總相智,只是剛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而已,而下品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都還沒有圓滿具足,怎麼可能發起初地菩薩應有的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呢?所以說,菩薩明心只不過有了總相智,猶待菩薩以總相智為基礎,去觀察真如有種種的中道性所發起的別相智,待別相智圓滿通達了,才有可能成為初地菩薩。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不懂佛法。
當菩薩通達別相智成為初地菩薩以後,開始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專門在八識心王用心,專門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體驗法無我智,一一去圓滿法無我的智慧。所以,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世五蘊身,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到了三地快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經歷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覺地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專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升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各於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隱現種種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現如同凡夫一樣;最後在菩提樹下明心及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說到這裏,不知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講三乘菩提共道,一直講到三乘菩提的不共道,最後都匯歸到哪三德?或許有些菩薩一經提醒已經知道答案的,是的!那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就是說,從第一集開始講到現在的第七集,其實都是圍繞三德的範圍來講,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德的範圍。
這三德有三乘的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脫德,能夠解脫三界生死的功德。聲聞緣覺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所以願意將自已的蘊處界消滅,願意自我消失入無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證得還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所以說,二乘人僅證兩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菩薩則不然,於六住位透過四加行了知蘊處界虛妄,證能取與所取空,有了少分的解脫德;並於四加行完成之後,尋找真善知識來建立參禪正知見及如何參禪,一念相應慧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了法身德與般若德;然後再來反觀自己的蘊處界真實虛妄,發起了解脫德。這三德當中的解脫德是共三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是不共二乘的,唯有大乘的菩薩才能證得。
其中菩薩剛明心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一種涅槃。菩薩依此三德次第進修,於十迴向位滿心前,斷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證得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說的有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二種涅槃。於初地滿心證得慧解脫境界,可以證無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親證的第三種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繼續留惑潤未來生,一直到最後身菩薩誕生人間,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然後再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真的不是凡夫與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不說佛地以及地上菩薩的智慧,單單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已經不是凡夫及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算是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三明六通阿羅漢,窮盡所有的智慧與神通,也是無法了知七住菩薩明心的境界。所以說,阿羅漢在明心的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真的沒有說法的餘地。阿羅漢連明心菩薩的境界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對三賢位以上的菩薩境界,當然是更無法了知了。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談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部分,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