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能熏與所熏的四種特性--正國老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中,有關“能熏與所熏的四種特性”之法義。我們要了解能熏的七轉識與所熏的如來藏,必須各有四種特性,才能互相配合而成就 薰習的作用;經由了解這個道理,不僅讓我們知道自己有一個不生滅的持種心,而且也會更注意自己能熏的七轉識之身口意行。因為所熏的持種心如來藏,祂就像一 個倉庫一樣,專門負責收藏,而且是不會簡擇地收藏一切薰習進來的善惡染淨種子。 我們先來探討能熏七轉識的四種特性:分別是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以及與所熏和合而轉。大家都知道七轉識是被出生之法,因此是念念生滅的;意根 雖然是在睡着無夢的時候仍然不會斷滅,可是意根也是念念生滅的,祂只是念念生滅的現行連續不斷而已。如果七轉識是不生滅性的,那就不能夠有六塵中的種種作 用。正因為祂是生滅性的,所以祂可以時時刻刻不斷地作種種的轉變,而有六塵中的種種作用,所以祂是必須具備生滅性的。事實上,七轉識見分與六塵相分都是由 如來藏心所出生,而由見分來了別相分;譬如在《實相經宗通》第六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佛法中的兩頭蛇意思是什麼呢?是一個很長的身體生出兩個頭來。也就是說,祂生出的第一個頭叫作相分……見分就是兩頭蛇的另一個頭,就是 要給自己的見分來玩自己的相分,而見分與相分全都是自己的如來藏所出生的……。”(《實相經宗通》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4。)一切境界、一切萬法之取 舍,皆是由自心如來藏顯現之能取心見分,轉取自心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境,本是自心取自心。因此,無論能取之七轉識,或者所取之六塵相分,皆屬於所生法, 而具有“有生滅”的特性。同時也只有七轉識見分才能取六塵相分境界,如來藏雖然出生了六塵相分境界,但本身不去了別它,而是由祂所出生的七轉識見分去了 別;也就是經由見分取相分的過程中而成就薰習。見分與相分都不離如來藏,因此薰習所成的種子,也一定儲存在如來藏心中。 能熏的第二個特性是有勝用;也就是七轉識能緣六塵境界,能起種種心行。譬如看見喜歡的事物就會生貪,看見討厭的事物就會排斥;祂有這種勝用,所 以祂會造作種種的業行,所以說祂有殊勝的作用。乃至於菩薩長時間修學善淨法,因此對於善淨法就會產生增上的愛樂之心,這些都可以成就薰習的作用。我們如果 以相應的心所法來看,第七識與十八個心所法相應,而意識心更與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因此七轉識在六塵中,便能產生無量的心行,因此說有勝用。而其中第七識 在各種境界中,自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審度一切法,同時搭配意識心之猛利的思維分析了別作用,因此在六塵中有勝用,而能夠薰習成就種種的善惡習氣。相對的, 如來藏心對於六塵境界如如不動,不了別六塵,因此就無法成就能熏的功德,而只能是擔任所熏的角色。 而事實上,能熏除了在薰習上有勝用之外,也有滋潤種子之作用。譬如在《方廣大莊嚴經》卷6中的開示:【我愛潤業田,從緣受生死。】(《方廣大莊 嚴經》卷6)也就是在種種境界上,因為七轉識相應的愛、取,而對於業田產生滋潤的作用,使得業種感果的勢力增強,將來就會感生相應的果報。這其實也是告訴 我們:由造作了業因到感果中間,一定要有緣,否則善惡業都會將因為缺少緣而無法感果,而這個緣就是愛取的滋潤。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修學的目的之一,就是 讓我們懂得如何去改變這個緣,而能夠以道業上的精進,來改變業種展現的結果。 能熏的第三個特性是有增減;也就是祂的心性在善、惡法上面,是會有所增減的。所以薰習善法以後,祂的善法上的體性就會開始增長,惡法上的體性就 會開始削減,所以說祂的體性有增減變異。而因為體性有增減,佛子經由修學正法,才能使得七轉識逐漸離染得淨,成就修行的功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七轉 識有染淨體性上的變異,也說明了祂是生滅變異性的。相對的,如來藏心的體性始終是本來清淨,因此非有增減,不具有能熏的特性;即使祂含藏了七轉識相應的染 污種子,但是祂的體性仍然是絲毫不受影響。譬如在《大寶積經》卷119中的開示:【剎那剎那善不善心,客塵煩惱所不能染,何以故?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 惱。】(《大寶積經》卷119)就是說,剎那剎那善不善的七轉識心,以及七識客心所屬的煩惱法塵,都不能染污如來藏的自體性。為什麼呢?因為煩惱不能觸及 到如來藏心體,如來藏心體也不觸及煩惱;也就是說,這些煩惱染污法與如來藏根本不相應。因此,如來藏雖然受前七識之行為所薰習,而執持染污種子,但是如來 藏卻不會因此而受到染污,恆住自性清淨涅槃中,而於三界萬法中繼續任運隨緣,永不改易、不增減其體性。相對的,種種善法、煩惱法及隨煩惱法與七轉識相應, 並且這些相應的狀況,可以透過薰習而加以轉變,使得七轉識逐漸不與煩惱、隨煩惱相應,而變成多分與善法相應,這就是能熏有增減的特性,也是修學者可以親自 體驗的。 第四個能熏的特性,就是祂必須和所熏的第八識同在一起;也就是同一個時間同在一處,得要同時同處。如果不同時同處,那就沒辦法薰習成功了;譬 如,玉蘭花一定要與所熏的衣服,同一時間同在一處,如果說今天玉蘭花在衣櫥,但衣服不在衣櫥,那就不能熏成功。因此這個能熏的七轉識,一定要和所熏的如來 藏心,同一個時間同在一起,這樣才能薰習如來藏內含的種子。 有關於這第四點,事實上牽涉到一個很重要的法義——也就是每位有情都有他自己獨一的如來藏心,這個如來藏心與七轉識一定要同時在一起,才能夠成就熏 習的作用。而修學者常落入兩種錯誤的知見:一種是認為自己的根本,不是與五蘊身心在一起;譬如有人錯誤認為“意識的細心就是有情眾生的根本”,而這個意識 細心卻是離五蘊而在外常住的。如果真的這樣,那薰習道理就無法成就,修學也終將唐捐其功。另外一個常見的錯誤知見,是認為有情的本體是共有的;這種知見也 會使得薰習道理產生問題,因為將造成大家各別薰習之種子混雜在一起,而使因果業報產生錯亂,違背自作自受的因果道理。上面所述之兩種常見的錯誤知見,表面 上看來好像也是承認眾生有生命本體,但實際上他們錯誤的知見如前所說,其實是有很大的過失。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法義或知見上的錯誤,通常會與其他 法義產生矛盾,或無法同時成立,這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要特別留意的。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所熏如來藏的四個特性:就是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以及與能熏共和合性。首先堅住性,就是說如來藏心體是堅固而常住的,永遠 都不會壞滅的,沒有生滅性的。換句話說,第八識真如心祂的體性一定是永遠不會斷滅的,不論什麼樣的狀況都不會斷滅,這就叫作堅住性,所以祂能夠常處三界中 而不曾剎那斷滅過。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用“金剛心”這個名稱來稱呼如來藏心,因為祂本來自在,從來沒有出生過,盡未來際也將永遠不滅,有這樣一個金剛心如來 藏存在,才能夠讓我們修學的無漏法種不會滅失。而事實上,如果如來藏心不是堅住性,是有生滅性的,那只要祂斷滅一剎那,不僅使得種子滅失,也使得眾生跟着 斷滅,這就違背“眾生界不增不減”的聖教開示。因此如來藏必須是具有堅住性,能夠執持種子而不漏失。事實上,相信有堅住性而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能夠忠實 地執持善惡業種,也是佛子們修學的基礎。 所熏法如來藏的第二個特性,就是無記性;也就是說,如來藏這個所熏法,不可以有善、惡性的分別能力,也不可以有善性或惡性的自性,否則薰習的道理與 因果就不能成立了。因為,如果如來藏有善惡性,祂就只會選擇善業種子儲存,那就不應該會有三界中的三惡道眾生了;因為變成大家的如來藏都能分別好壞的業 種,都想執取好的業種。可是問題是,明明三惡道的有情都還存在啊!並且永遠都會有三惡道眾生不斷的輪迴。這表示他們的心真如確實是無記性的,也就是祂對於 種種法是平等而無所違逆,因此能持各類種子,讓因果成就而昭昭不爽。也就是說,如來藏本身是無覆無記性,非善性或惡性,因此可以成就所熏法的條件;也因為 這樣的緣故,才能成就三界六道輪迴。 在《攝大乘論釋》卷2中 世親菩薩曾用世間法的譬喻,用另一個角度來說明無記性:【言無記者,是不可記極香臭義。由此道理,蒜不受熏,以極臭故。如是香物亦不受熏,以極香故。若物 非極香臭所記,即可受熏。】(《攝大乘論釋》卷2)也就是說,大蒜或沉麝這些東西,是極臭或極香,本身就具備不可以改變的味道,因此不能成為所熏法而受 熏;相對的,如果尚未達到極臭或極香的程度,才能受熏而屬於論中所說的無記性。所以到了佛地境界,一切的善法薰習都已經圓滿具足,這時就成為永不受熏,而 屬於純善而非無記性的無垢識了;此時唯帶舊種,不會再有新熏的法種進來了。 第三個特性是可熏性,可熏是說祂裡面是有位置讓你把薰習的內容放進去的;也就是性非堅密,你只要熏了祂,就一定能熏進去。換句話說,祂有這種可 熏性,不像玻璃熏不進去,只是暫時附着在表面,下雨,水一衝又不見了。在《攝大乘論釋》卷2中,形容這樣為:【若物可熏或能受熏,分分展轉更相和糅,乃名 可熏。非金石等能受薰習,不可分分相和糅故。】(《攝大乘論釋》卷2)這就是說,薰習的成分,必須能進入受熏物中而和揉在一起,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也就是 說,必須是可以熏入心體裡面,這也表示所熏必須具備執持種子的能力。事實上,唯一具有可熏性,而能儲藏種子的心,就是如來藏心,因此如來藏也稱作一切種子 識。種子又名功能差別,這些種子流注現行之後,就能產生蘊處界等種種萬法;因此也只有能持種之心,才能稱作眾生生命的本體,因為能持種之心,才能因為種子 流注現行而出生萬法,才能被稱為生命的根源。 所熏法的第四個特性是與能熏共和合性;也就是如來藏與所熏的七轉識心必須同時同處,這樣才能受熏。如果能熏的七轉識在別的地方,而所熏的心真如在這 里,兩個不相接觸,那就沒辦法成就薰習,所以一定要同時在一起。事實上,除了心王,也必須要有心所法的配合,才能成就薰習。因此其他認為有一個與七轉識不 在一起,而可以成就受熏之本體,或以宇宙為有情之共有本體等等的錯誤知見,都無法成就薰習的道理。 在聖教裡面開示邪見是十種不善業道的根本,而了解正確的薰習道理,可以幫助我們逐漸離開兩種最主要的邪見。譬如在《正法念處經》卷1中的開示: 【彼有二種:一、信邪因;二、心不信業果報法。信邪因者,作如是知:身等樂、苦皆是天作,非業果報。於業果報心不信者,謂無施等,是名邪見。如是十種不善 業道,不饒益業,一切皆以邪見為本。】(《正法念處經》卷1)其中“信邪因”者,以為受苦樂是天神之賜予或懲罰,而不知是因為自己能熏之七轉識的造作,熏 習善惡業種於所熏之如來藏中,未來緣熟就會有苦樂之報。信邪因將導致錯誤的因果認知,以及修學知見體系上之錯誤。而如果不相信有第八識能持種,或者不相信 能熏所熏的道理,就會心不信業果報法,那就會為所欲為,後果真的很可怕,無法想象。 從上面的探討中,令人了解到能熏與所熏在薰習過程中,各具有自己的特色與角色,密切搭配而不能互相取代;兩者密切配合而成就薰習,讓佛子可以世世透過修學薰習而成就道業,同時也使因緣果報昭昭不爽。 了解了上述能熏與所熏各自具有的四種特性之後,相信大家對於八識心王的體性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除了讓大家更能相信因果道理之外,也讓大家對 於修學能夠成就善淨法薰習,而絕不唐捐其功的道理,會更加具有信心;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薰習的法是一直都在進行的,因此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口意行就要更加 小心。同時除了自心的薰習之外,我們也要知道周遭的眾生,也會因為看到我們的行為而模仿或產生薰習的效果。因此,經由對於能熏與所熏的道理之了解,相信對 於諸位菩薩的道業,必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真正了解了能熏與所熏,也代表了信受八識論以及因緣果報的正理,這些都是在佛道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根本法義。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2/2891-a12-cn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