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2 07:45:50 |
|
|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前一集,菩萨跟大家谈了求悟般若前应当注意事项中所应修集的福德资粮,那这其中包括了三福净业、十善业、布施法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继续谈一谈所应建立的正确知见,其中的一部分的基本佛法知见。
求悟般若之前,第一个,也是一定要有的知见,那就是:佛法不只是限于学术研究的层面,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因为透过亲证以后,互相间在讨论佛法的时候,也不会有矛盾之处,只会有法义深广差别的不同,但是仍然是一味的。
这不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 们就故意跟别人说:「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仅是信仰。所以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过理性,而有丰富、正确的内容。由于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以弘传中的佛法,可以是多采多姿的。」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句话彰显说这位学者他是有崇高的「见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把佛法的层次从迷信提高到理智上来,那这当然是应该要广泛受到学佛者所赞叹的,因为佛法正应当使众生离开种种世俗的迷信,而走向智慧的境界。可是,要请大家静下心来思惟一件事情,什么事情?理智是什么?理智是在世间种种良善法的基础下,依于自己曾经熏习了知的知见,再加上透过意识的思惟分析整理,而得到一个可能是正确的看法或作法。为什么说「可能是正确的」呢?因为,世间种种良善法的基础就已经随着时空会有所改变,更何况说,每一个所谓的「自己」他所曾经熏习了知的知见更是千差万别;那么在这种状况下,「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所得到的佛法,当然就是「可说是多采多姿」了,那当然也就是可能是正确的,而也有可能不是正确的。
在这种状况下,所以他才又说:「佛的教说,菩萨与祖师的弘传,都是适应不同的时间地区,不同的根性好乐,而给与适宜的教导。所以方便有多门,或浅或深,或事或理……有些是不相同的,有些似乎是矛盾的。」
那我们来想一想说,假如佛所宣说的教法,还有可能说「似乎是矛盾」这种状况出生,那么不就意思说「佛仍然未成佛」?那这就不免有谤佛的成分在了。这就好像说,佛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方等时、法华及涅槃时,那有人就因为前面这种说法的缘故,然后就说:「佛的五时说法怎么一下子又说空,一下子又说有?」那么就觉得说「是不是前后说法矛盾?」可是,佛的说法不会前后矛盾!因为「理智」思考判断的缘故,就在不知不觉中造下谤佛的恶业。那么,你还要认同像这样的学者这种似是而非的、「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的佛法吗?因为,尽管是方便有多门,可是这方便多门的八万四千门所指的标的,应当都是一样的才对,所以最后成佛以后应当是叫作「佛佛道同」。
假如说,某甲依于他自己「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而得到了某一种法,然后就以开悟的贤圣自居;而某乙以他的「理性随机适应、自由抉择」得到了另外一种法,也宣称是开悟的;乃至某丙、某丁等等亦复如是……那结果,也许某甲、某乙、某丙等所证的都不同,也许是某甲、某乙所证是相同,但是又与某丙、某丁所证的是不同,那这样可想而知,就是其中一定会有错悟的。那结果就变成,因为佛法所证悟的标的就变成了很多种,那么可想而知,当这些人——假如这些人都成佛了以后,就会产生什么? 「佛佛道不同」的情况!
《楞严经》里面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楞严经》卷六)要如是因,才会有如是果。假如说因地所证的是用意识思惟所得的因地心,而不是真正法界的实相,那将来成佛之路就多所纡曲,乃至无法成就。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是本然就在的,所以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不是以意识思惟所得的,不是以意识思惟所得而产生了某一个法;那这样就会变成本然不存在,是后来才出现的,就变成有所生的法,那当然就不是法界实相的不生不灭。
而这个法界实相一向是不可思议的,假如你「通过理性的随机适应、自由抉择」,就已经落在思议之中了,思议就一定会落到六尘境界之中,那这样所相应的就不是法界实相了。那再请问说:你会说历代的祖师的「棒」与「喝」是理智的吗?历代开悟的祖师所证的都是因地心,与诸佛的果地觉都是同一个心,叫作第八识,都不是个别思惟想像所得,而是亲证每一个人本有的真心。
其实,这位「善知识」的作法恰恰就叫作「把佛法浅化与世俗化」,这反而应该是佛教界极大的隐忧;因为这样会带领了一股不求实证而只在表相上的佛法作学术研究,因为为了博得名闻利养,所以有这样的风潮。那此风若长,从此以后真正的佛法就会逐渐在世间消失了!这绝对不是广大有智慧的佛子所乐意见到的事情。
所以,你假如有心想要修学,求证般若之前应当有的,也是一定要有的第一个知见就是: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亲证的。而依于这个知见就有可能会引生另外一个知见出来:佛法容许在法义上辨正吗?
因为,各家各派都宣称自己所证的是正确的,偏偏各家各派所证的内涵都不尽然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到底是要互相包容、和谐共存呢,还是要针对法义上的是非而加以辨正呢?一般人的看法可能是会偏向前者,那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各说各的法,秉持着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德,岂不皆大欢喜?大家也多半会这么想:「虽然各家各派所证的内涵都不是完全一样,反正每一个人就去随他的因缘,去亲近他所想修学亲近的法,那又何必要互相辨正呢?因为法门八万四千,门门都可入。」其实呢,我个人也是随喜这个看法,毕竟每一个人过去生生世世所熏习而喜好的法门是各有不同的,并且随着每一个人福德因缘的差别,今世所会修学的法门当然也就会有所不同;所以,当然不应该说只去学某一个法门,而不要去学另外一种法门。但是,这样的说法是应当要有一个前提的,也就是说,各家各派所说的内涵应当是正确的佛法才可以。
这意思是说,真正的菩萨不可能看到学人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而不出来作法义辨正的。既然叫作法义辨正,当然就是针对「哪个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而正确的法义又是如何」,这样加以一一详实的说明;目的是要让学人可以舍弃错误的知见,不但不会有一生修学唐捐其功的遗憾,也不会因为修学错误的法而有可能导致造作毁谤真正法的恶业,舍报之后因而下三恶道去受种种的苦。所以,菩萨不可能看见学人被错误的知见所误导,而故意视而不见,作滥好人,而不出来作法义辨正的。
可是,虽然叫作法义辨正,只在法义的对与错上面作说明,众生往往不知道说错误法是从哪里而来的,所以就有可能依然跟着「换汤」的假名善知识而继续学错误的法。为什么说叫作「换汤」?因为这个「善知识」他「不换药」啊!因为明明知道自己已经错了,但是又怕失却名闻利养,执于己见,又不想改易去说正知正见;所以就变相的用不同的法相来说法,那么其实骨子里还是原来错误的法;这样的结果不但救不了这个善知识,也依然救不了从学的广大众生。这就是为什么菩萨说法的时候,不得已要指名道姓说「某甲所说的某个法义是错误的,为什么是错误,而正确的法义又是如何」,这都是为了要让学人能够普遍离开错误的法义,而不得已这样作。
这就好像说,佛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这么开示:「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其中第二类的善知识就是这个样子,他不但要「欲斗,止之」,也就是说,不但要在众生遇到了法义上诤论之时,为他们详细的解说对与错,来止息他们之间的诤讼;遇到了有以错误的佛法来误导众生的假名善知识,对于那些欲随恶知识的众生,他还会进一步去「谏止之」。这就好像说在佛世的时候,佛广说妙法,然后又随着六师外道的足迹,一一说出六师外道的法义错在何处,这样的破邪显正才能够让众生远离恶知识的邪见啊!难不成你也要说「佛这样作是不如法的」?当然不会!
有一些人他总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他会怎么想? 「你这样说固然也有道理啦,可是我还是应当坚持己见。」说「只管自修就好,不要去管别人的法义错误之处,或者是说他以何种错误的法来教导众生。」你这样的自修其身,这种善心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我是随喜也要赞叹的;可是问题是,哪一天那位被误导的学了错误知见的学人正好是你的家亲眷属,当你明明看到你的眷属就会因为学了错误的法而下堕,乃至现生就会失财失身,那请问:你又作何感想啊?当然,除非你是不知道说对方所说的法是错误的,或者不知道说学了那种错误的法它的后果是什么。
继续来说,求悟般若之前所应当具足的两个大部分的知见:第一个是为求悟般若所需具备的基本佛法知见;第二个讲的是应当具足动中定力,作为能够开始进入参究的禅法知见。菩萨应该从福与慧两者去具足,因为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也是这个样子,如同前一个科目里面说明,说「修福的目的是要使证悟般若的因缘越发的成熟,而不要受到阻碍,而般若的正知正见的熏习是要使求悟般若的方向不要偏差。」
这具足福与慧两者,总括来说,就是要从六度万行来实现。因为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里面就曾经说过:「五度修福业,凭之得般若,后无住行施,福智无能比。」修福的部分不管从三福净业、十善业来说,都包括在布施等的前五度之中,而再加上第六度的正确知见的熏习,才能够在福德因缘成熟的情况之下,自自然然地有机会亲证法界的实相,也就会有初分的般若智慧。
可是,这里所说的六度修福慧,应当把它的范围看得大一点,不能说只看到今世。换句话说,有时候可能已经在过去世修集足够的福慧,今世只差般若知见的熏习就可以悟入;有时候可能是过去世修集的福慧还不具足,今世还得要加功用行去补足它;有时候可能是过去世修集的福慧还远不具足,那今世虽然再加功用行,也没有办法使因缘成熟,那这个时候就只好尽人事,但是不是「听天命」哦,而是要看善知识的方便善巧,或者求悟这件事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留到未来世再去实现。所以,修学佛菩提道的行者眼光就必须要看得更远一点。
现在来说说为什么要六度来修福慧。
首先说布施。因为财施的因缘可以让你未来世得到大富贵,法施的因缘可以让你未来世增长大智慧,当然无畏施可以兼含于财施跟法施之中。而这三者以法布施最为殊胜,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布施正确的佛法;而这其中又以能布施了义的法为更胜妙,因为这是能够引导众生进入三乘菩提的,是修学佛菩提道众生所应当修集的福德。然而,当你还不能为众生说三乘菩提之前,也可以方便用真正善知识的著作跟人家结缘,这样同样也是法布施的一部分。
第二个说持戒。持戒的目的,不但是在不侵犯众生的「止过」这个部分,进一步还要有利乐成就众生善净业的「扬善」这部分。而因为持戒的缘故,未来世感生人天尊贵,自自然然而脱离三恶道。当然,也可以用自己持戒的功德,这样转而让众生持戒,同时也可以令他们免除三恶道之苦。
第三说忍辱。因为忍辱的因缘,可以除去自身的瞋恚之毒,也教令众生同样可以除去瞋恚之毒。
但是,接下来的部分因为时间不够了,暂时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3-30 15:55:21 |
|
|
[讲座文稿}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一集,菩薩跟大家談了求悟般若前應當注意事項中所應修集的福德資糧,那 這其中包括了三福淨業、十善業、布施法等等。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內涵, 要和大家繼續談一談所應建立的正確知見,其中的一部分的基本佛法知見。
求悟般若之前,第一個,也是一定要有的知見,那就是:佛法不只是限於學 術研究的層面,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因為透過親證以後,互相間在討 論佛法的時候,也不會有矛盾之處,只會有法義深廣差別的不同,但是仍然 是一味的。
這不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他們就故意跟別人說:「佛法是理智的宗教,不 僅是信仰。所以義理的開導,或是修持的指示,都是通過理性,而有豐富、 正確的內容。由於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以弘傳中的佛法,可 以是多采多姿的。」
從表面上看起來,這一句話彰顯說這位學者他是有崇高的「見解」,為什麼 這麼說呢?因為他把佛法的層次從迷信提高到理智上來,那這當然是應該要 廣泛受到學佛者所讚歎的,因為佛法正應當使眾生離開種種世俗的迷信,而 走向智慧的境界。可是,要請大家靜下心來思惟一件事情,什麼事情?理智 是什麼?理智是在世間種種良善法的基礎下,依於自己曾經熏習了知的知見, 再加上透過意識的思惟分析整理,而得到一個可能是正確的看法或作法。為 什麼說「可能是正確的」呢?因為,世間種種良善法的基礎就已經隨著時空 會有所改變,更何況說,每一個所謂的「自己」他所曾經熏習了知的知見更 是千差萬別;那麼在這種狀況下,「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所得 到的佛法,當然就是「可說是多采多姿」了,那當然也就是可能是正確的, 而也有可能不是正確的。
在這種狀況下,所以他才又說:「佛的教說,菩薩與祖師的弘傳,都是適應 不同的時間地區,不同的根性好樂,而給與適宜的教導。所以方便有多門, 或溁蛏睿蚴禄蚶怼行┦遣幌嗤模行┧坪跏敲艿摹!
那我們來想一想說,假如 佛所宣說的教法,還有可能說「似乎是矛盾」這種 狀況出生,那麼不就意思說「佛仍然未成佛」?那這就不免有謗佛的成分在 了。這就好像說,佛的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方等時、法 華及涅槃時,那有人就因為前面這種說法的緣故,然後就說:「佛的五時說 法怎麼一下子又說空,一下子又說有?」那麼就覺得說「是不是前後說法矛 盾?」可是,佛的說法不會前後矛盾!因為「理智」思考判斷的緣故,就在 不知不覺中造下謗佛的惡業。那麼,你還要認同像這樣的學者這種似是而非 的、「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的佛法嗎?因為,儘管是方便有多 門,可是這方便多門的八萬四千門所指的標的,應當都是一樣的才對,所以 最後成佛以後應當是叫作「佛佛道同」。
假如說,某甲依於他自己「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擇」而得到了某一種法, 然後就以開悟的賢聖自居;而某乙以他的「理性隨機適應、自由抉擇」得到 了另外一種法,也宣稱是開悟的;乃至某丙、某丁等等亦復如是……那結果, 也許某甲、某乙、某丙等所證的都不同,也許是某甲、某乙所證是相同,但 是又與某丙、某丁所證的是不同,那這樣可想而知,就是其中一定會有錯悟 的。那結果就變成,因為佛法所證悟的標的就變成了很多種,那麼可想而知, 當這些人——假如這些人都成佛了以後,就會產生什麼?「佛佛道不同」的 情況!
《楞嚴經》裏面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楞嚴經》卷六)要如是 因,才會有如是果。假如說因地所證的是用意識思惟所得的因地心,而不是 真正法界的實相,那將來成佛之路就多所紆曲,乃至無法成就。法界實相的 如來藏是本然就在的,所以稱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不是以意識思惟所得 的,不是以意識思惟所得而產生了某一個法;那這樣就會變成本然不存在, 是後來才出現的,就變成有所生的法,那當然就不是法界實相的不生不滅。
而這個法界實相一向是不可思議的,假如你「通過理性的隨機適應、自由抉 擇」,就已經落在思議之中了,思議就一定會落到六塵境界之中,那這樣所 相應的就不是法界實相了。那再請問說:你會說歷代的祖師的「棒」與「喝」 是理智的嗎?歷代開悟的祖師所證的都是因地心,與諸佛的果地覺都是同一。
其實,這位「善知識」的作法恰恰就叫作「把佛法溁c世俗化」,這反而 應該是佛教界極大的隱憂;因為這樣會帶領了一股不求實證而只在表相上的 佛法作學術研究,因為為了博得名聞利養,所以有這樣的風潮。那此風若長, 從此以後真正的佛法就會逐漸在世間消失了!這絕對不是廣大有智慧的佛子 所樂意見到的事情。
所以,你假如有心想要修學,求證般若之前應當有的,也是一定要有的第一 個知見就是: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而依於這個知見就有可能會引生另 外一個知見出來:佛法容許在法義上辨正嗎?
因為,各家各派都宣稱自己所證的是正確的,偏偏各家各派所證的內涵都不 盡然是完全相同的,那麼到底是要互相包容、和諧共存呢,還是要針對法義 上的是非而加以辨正呢?一般人的看法可能是會偏向前者,那這樣的情況下, 大家各說各的法,秉持著人類和諧共存的美德,豈不皆大歡喜?大家也多半 會這麼想:「雖然各家各派所證的內涵都不是完全一樣,反正每一個人就去 隨他的因緣,去親近他所想修學親近的法,那又何必要互相辨正呢?因為 法門八萬四千,門門都可入。」其實呢,我個人也是隨喜這個看法,畢竟每 一個人過去生生世世所熏習而喜好的法門是各有不同的,並且隨著每一個人 福德因緣的差別,今世所會修學的法門當然也就會有所不同;所以,當然不 應該說只去學某一個法門,而不要去學另外一種法門。但是,這樣的說法是 應當要有一個前提的,也就是說,各家各派所說的內涵應當是正確的佛法才 可以。
這意思是說,真正的菩薩不可能看到學人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而不出來作法 義辨正的。既然叫作法義辨正,當然就是針對「哪個法是錯誤的,為什麼是 錯誤,而正確的法義又是如何」,這樣加以一一詳實的說明;目的是要讓學 人可以捨棄錯誤的知見,不但不會有一生修學唐捐其功的遺憾,也不會因為 修學錯誤的法而有可能導致造作毀謗真正法的惡業,捨報之後因而下三惡道 去受種種的苦。所以,菩薩不可能看見學人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而故意視 而不見,作濫好人,而不出來作法義辨正的。
可是,雖然叫作法義辨正,只在法義的對與錯上面作說明,眾生往往不知道 說錯誤法是從哪裏而來的,所以就有可能依然跟著「換湯」的假名善知識而 繼續學錯誤的法。為什麼說叫作「換湯」?因為這個「善知識」他「不換藥」 啊!因為明明知道自己已經錯了,但是又怕失卻名聞利養,執於己見,又不 想改易去說正知正見;所以就變相的用不同的法相來說法,那麼其實骨子裏 還是原來錯誤的法;這樣的結果不但救不了這個善知識,也依然救不了從學 的廣大眾生。這就是為什麼菩薩說法的時候,不得已要指名道姓說「某甲所 說的某個法義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而正確的法義又是如何」,這都是 為了要讓學人能夠普遍離開錯誤的法義,而不得已這樣作。
這就好像說,佛在《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中這麼開示:「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 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其中第二類的善知識就是這個樣子,他不但要「欲鬥,止之」,也就是說, 不但要在眾生遇到了法義上諍論之時,為他們詳細的解說對與錯,來止息 他們之間的諍訟;遇到了有以錯誤的佛法來誤導眾生的假名善知識,對於 那些欲隨惡知識的眾生,他還會進一步去「諫止之」。這就好像說在佛世 的時候,佛廣說妙法,然後又隨著六師外道的足跡,一一說出六師外道的 法義錯在何處,這樣的破邪顯正才能夠讓眾生遠離惡知識的邪見啊!難不 成你也要說「佛這樣作是不如法的」?當然不會!
有一些人他總是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他會怎麼想?「你這樣說固然也 有道理啦,可是我還是應當堅持己見。」説「只管自修就好,不要去管別 人的法義錯誤之處,或者是說他以何種錯誤的法來教導眾生。」你這樣的 自修其身,這種善心從一般的角度來看,我是隨喜也要讚歎的;可是問題 是,哪一天那位被誤導的學了錯誤知見的學人正好是你的家親眷屬,當你 明明看到你的眷屬就會因為學了錯誤的法而下墮,乃至現生就會失財失身, 那請問:你又作何感想啊?當然,除非你是不知道說對方所說的法是錯誤 的,或者不知道說學了那種錯誤的法它的後果是什麼。
繼續來說,求悟般若之前所應當具足的兩個大部分的知見:第一個是為求 悟般若所需具備的基本佛法知見;第二個講的是應當具足動中定力,作為 能夠開始進入參究的禪法知見。菩薩應該從福與慧兩者去具足,因為想要 求悟般若之前也是這個樣子,如同前一個科目裏面說明,說「修福的目的 是要使證悟般若的因緣越發的成熟,而不要受到阻礙,而般若的正知正見 的熏習是要使求悟般若的方向不要偏差。」
這具足福與慧兩者,總括來說,就是要從六度萬行來實現。因為 平實導師 《金剛經宗通》裏面就曾經說過:「五度修福業,憑之得般若,後無住行施, 福智無能比。」修福的部分不管從三福淨業、十善業來說,都包括在布施等 的前五度之中,而再加上第六度的正確知見的熏習,才能夠在福德因緣成熟 的情況之下,自自然然地有機會親證法界的實相,也就會有初分的般若智慧。
可是,這裏所說的六度修福慧,應當把它的範圍看得大一點,不能說只看到 今世。換句話說,有時候可能已經在過去世修集足夠的福慧,今世只差般若 知見的熏習就可以悟入;有時候可能是過去世修集的福慧還不具足,今世還 得要加功用行去補足它;有時候可能是過去世修集的福慧還遠不具足,那今 世雖然再加功用行,也沒有辦法使因緣成熟,那這個時候就只好盡人事,但 是不是「聽天命」哦,而是要看善知識的方便善巧,或者求悟這件事情這個 時候就必須要留到未來世再去實現。所以,修學佛菩提道的行者眼光就必須 要看得更遠一點。
現在來說說為什麼要六度來修福慧。 首先說布施。因為財施的因緣可以讓你未來世得到大富貴,法施的因緣可以 讓你未來世增長大智慧,當然無畏施可以兼含於財施跟法施之中。而這三者 以法布施最為殊勝,當然這個前提是要布施正確的佛法;而這其中又以能布 施了義的法為更勝妙,因為這是能夠引導眾生進入三乘菩提的,是修學佛 菩提道眾生所應當修集的福德。然而,當你還不能為眾生說三乘菩提之前, 也可以方便用真正善知識的著作跟人家結緣,這樣同樣也是法布施的一部分。
第二個說持戒。持戒的目的,不但是在不侵犯眾生的「止過」這個部分,進 一步還要有利樂成就眾生善淨業的「揚善」這部分。而因為持戒的緣故,未 來世感生人天尊貴,自自然然而脫離三惡道。當然,也可以用自己持戒的功 德,這樣轉而讓眾生持戒,同時也可以令他們免除三惡道之苦。
第三說忍辱。因為忍辱的因緣,可以除去自身的瞋恚之毒,也教令眾生同樣 可以除去瞋恚之毒。
但是,接下來的部分因為時間不夠了,暫時說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