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善巧方便與菩薩戒 (三) --正源老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善巧方便與菩薩戒”節目單元中,我們提出菩薩持守菩薩戒應有的三個基本原則:第一、不違背解脫;第二、不違背菩薩的慈悲;第三、不違背大乘第一義。我們也認為,以這三個基本原則來持守菩薩戒,就是具體地履踐菩薩最初歸依所發四宏誓願。 首先,不違背解脫,就是履踐煩惱無盡誓願斷;不違背菩薩的慈悲,是履踐眾生無邊誓願度;不違背大乘第一義,則是履踐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必須具足這 三個基本原則,才能圓滿履踐佛道無上誓願成。可見這三個基本原則,對於菩薩修學佛菩提、行菩薩道可謂缺一不可。而且像《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 《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和《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都是盡未來際受,也就是有受無舍、一受永受。縱使菩薩尚未離開隔陰之迷,去到未來世,完全忘了 過去生曾經受過菩薩戒,但是至心發四宏誓願種下的佛菩提種,及誠心受持菩薩戒所種下的戒體種子,到了未來世,一定會促使對於過去生修學全無記憶的菩薩,又 再尋尋覓覓探究生命實相;也一定又會回到佛菩提菩薩道來,遇到善因緣又會再受持菩薩戒,這樣生生世世,直到三大阿僧祇劫後成就佛道。 而菩薩長劫行菩薩道,面對千差萬別的眾生因緣,在菩薩戒持守的實際運作上,遇到三個基本原則無法兼顧的情形在所難免,因此對於這三個基本原則,就不 得不作出權重取捨的抉擇。這菩薩戒三個基本原則的權重順位是:不違背大乘第一義最重要,其次是不違背菩薩的慈悲,再其次是不違背解脫。 電視機前的菩薩,您如果完整收視了我們《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前面為大家播出的《菩薩的善巧方便》和《善巧方便與菩薩戒》的單元,心中對於這裡所說 菩薩戒三個基本原則的輕重順序,一定會有相當的概念。我們不妨來談一下,菩薩的慈悲重於解脫,因為菩薩以大悲為上首,應當慈悲一切眾生;至於不得解脫是自 己一時不得解脫,兩相權衡,當然以救護眾生為先。像菩薩十重戒的第一就是殺生戒,尤其是不可殺人,殺人有性罪,受了戒的戒子更有戒罪,都是極重的罪。 在彌勒菩薩所作《瑜伽師地論》中卻這樣開示:【如菩薩見惡劫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造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 心思維:“我若斷彼惡眾生命,墮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當受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令其受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維,於彼眾生,或以善心, 或無記心;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瑜伽師地論》卷41)意思就是說,為了悲愍將殺害眾多眾生,或殺害於三乘菩提有所實 證的聖人而造下阿鼻無間地獄長劫尤重純大苦報的惡賊。菩薩雖然因為自己無法能有諸佛、諸大菩薩自在神通,以阻止惡事發生而深感慚愧,但還是以救護眾生的慈 悲心,寧可先下手殺了他,自己下墮地獄受諸苦報,也不讓他造下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這不就說明了菩薩的慈悲救護眾生,重於自己的解脫生死。在《大寶積經》 中,釋迦世尊就說了這麼一則故事: 說過去世在燃燈佛住世的時候,有五百個商人一同搭乘大船進入海洋,到各地去尋求珍奇異寶,帶回去轉賣賺錢。這時有一個惡人心性奸詐虛偽,常行惡業而 毫無悔心,總是當匪寇盜賊,還懂得運用兵法劫奪他人財物,以此作為營生的事業。這個惡人就打扮成商人的模樣,跟五百商人搭同一艘船,他心裡這麼想:“五百 商人已經獲得大量的珍寶,我如今應當殺了這五百商人,奪取他們的珍寶,再回到陸地去。”這樣想過之後,他就下定決心要殺人謀財。在船上有另外一個人,名字 叫作大悲,他是這個商隊的商主,是商船上引導大家前進的導師,他的心性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慈祥和藹,對於一切人都常生起悲愍之心。 這時大悲導師在夜夢中,夢見海神來對他說:“您所帶領的這船商隊眾人中,有一個惡人,他的相貌長得如何如何,長久以來都是當盜賊匪寇,劫奪他人的財 物。這人如今生起了這樣的噁心:‘想要殺害船上五百商人,奪取他們的財寶,帶回到陸地上去。’如果讓這個惡人遂行他的殺心,殺害五百商人,他就造作了逆罪 的重大惡業。因為這五百商人都已經是於佛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的菩薩摩訶薩,如果這惡人殺了五百菩薩摩訶薩,由於殺害聖人逆罪惡業因緣障礙的緣故,每一 個被他殺的菩薩,從最初發菩提心一直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諸佛果位所須經歷的時間,然後總和五百菩薩所經歷的全部時間,在這麼長久之中,這個惡人會一直下 墮在地獄中受苦報。您是這船商隊的導師,您可以施作方便,讓這惡人不會下墮地獄,而那五百菩薩也可以保全身體和性命。” 這時大悲導師心中就思維着:“應該好好想想,如何以善巧方便的手段,讓這惡人不會下墮地獄,又可以保全五百菩薩的身體性命。”他就一個人這麼一直思 索着,也不向其他人說起這件事。這時海上的氣象需要再等待七天,才有風信利於行船,就可以回到陸地了。到了七天之後,大悲導師心中就想着:“除了把這個惡 人給除掉之外,實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方便善巧;只有這樣,才能保全五百商人的生命身體。”他又思維着:“我如果把這件事向其他人說,這五百商人很可能會生 起噁心,生起噁心之後,就會去殺害這個惡人,那他們五百人因噁心殺人,將來一定會墮落惡道受諸苦報。”思維到此,大悲導師就決定:“我如今應當自己去殺了 這個惡人,我因為殺死這個惡人的緣故,雖然百千劫將下墮惡道中,受地獄等的苦報,但我力能堪忍,不要讓這惡人造作了殺害五百菩薩摩訶薩的惡因緣,而受報地 獄長劫極重的罪苦。”這時大悲導師就生起了為救護五百人而行方便殺害了這個惡人的憐愍心,隨即以長矛刺殺那惡人,讓其餘五百商人安隱地返回陸地。 故事到此,釋迦世尊就對弟子們說:“當時大悲導師,就是我釋迦牟尼的過去身,而五百商人就是這賢劫中的五百菩薩,他們將會在這賢劫中,陸續成就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佛果。我由於當時生起大悲心,施行如此善巧方便的緣故,獲得的福德果報,超越了百千劫的生死苦難。當時那個惡人被我殺了,而沒有造作 殺害五百聖人的逆罪,命終之後,則生到欲界天善道之中。” 世尊最後強調:【善男子!汝今當知:勿謂菩薩有如是障礙業報;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實時是菩薩方便力也。】(~《大寶積經》卷180)世尊的意 思在另外一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記載,世尊說完同一則故事後的開示,說明得更為完整。經中說:【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 種救度眾生。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雖經百千劫在輪迴中,皆為以方便智救度眾生,勿謂菩薩摩訶薩有業障可得。是故當知,諸佛菩薩諸所作業皆悉清淨,無復少 分障累可得。】(~《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4)意思是說:釋迦世尊過去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百千劫在三界中輪迴生死,都是像這則故事所說的一樣,以大悲 心出生種種善巧方便來救度眾生。世尊接着強調,菩薩摩訶薩雖然經過百千劫在三界中輪迴生死,都是為了要以種種方便的智慧救度眾生而攝受眾生,不可以說菩薩 摩訶薩如是救度攝受眾生,會受報得到未來世不可愛的罪業障礙。因此應當知道:諸佛菩薩由於有方便善巧智慧的緣故,種種施作身業和口業都完全清淨而沒有染 污,當然一定是連一點點微小的障礙疵累都不會有。另外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也有一則故事: 說波斯匿王有一次帶着隨從到山林打獵,卻忘了帶王宮御廚的廚官一起來,結果獵得的牲畜無人烹煮,在深山中覺得飢餓想找東西吃,隨從就稟告說:“國王 要出宮時,沒命令要帶廚官一起來,這時在曠野中也找不到食物。”波斯匿王聽了就命令快馬回宮,然後派人命令御廚送食物來,結果回報廚官說:“剛好沒有現成 的食物,才正準備要烹調。”波斯匿王這時已饑渴難耐,聽到這話極為震怒,不經思索就命令旁邊的臣屬斬殺廚官。這時波斯匿王夫人末利聽聞國王命令要斬殺廚 官,覺得廚官一向忠心於國王,又沒有犯錯,國王卻因一時飢餓難耐,就下令要將他斬殺,心中就非常疼惜;於是就命她宮中的廚師備辦酒肉美食,自己則沐浴塗 香,以華鬘瓔珞裝飾自身,然後帶領着表演歌舞的伎女到國王宮殿。 由於末利夫人已歸依世尊,受持五戒不再飲酒,也受八關齋戒,每月有六日修清淨行,波斯匿王 常為此而心中不高興,忽然今日末利夫人打扮漂亮,又帶着歌舞伎女及好酒好肉,來跟國王一起娛樂,波斯匿王當然十分高興,先前的瞋心就止息了,而不再生氣 了。末利夫人知道波斯匿王怒氣全消,就派遣太監假傳國王的命令,告訴宮外的臣屬不要斬殺廚官。第二天早上波斯匿王醒來,對於昨日因一時飢火逼惱,起瞋恚心 下令斬殺廚官,這時想想舍衛國中再也找不到一個能滿自己心意的廚官了,因而悶悶不樂,面容憔悴。末利夫人看見了,問明波斯匿王悶悶不樂、面容憔悴的原因, 這才告訴國王,她假傳聖旨叫人放了廚官;然後國王再命人把廚官帶來,自己親眼看到了,這才放心而大為歡喜。 後來有一次波斯匿王聆聽世尊說法後,他就向世尊稟白:“末利夫人持佛所授五戒和八關戒齋,每月行六齋日的清淨法,可是應該盡形壽終身奉持的殺、盜、 淫、妄、酒五戒,在一日中就違犯了飲酒和假傳聖旨的妄語二戒,而五戒加上不着花鬘瓔珞、不歌舞觀聽、不得坐臥高廣華麗床座,或者再加上不非時食等的八齋 戒,也一時之間就違犯了六戒。世尊!您如何評斷這件事呢?末利夫人所犯戒罪是輕還是重呢?”世尊聽完了就回答說:“末利夫人如此犯戒,是會得到大功德,而 無所謂犯戒罪,因為末利夫人完全是為了救護利益眾生的緣故才這樣作。”世尊解釋說:「夫人修善,凡有二種:一、有漏善,二、無漏善。末利夫人所犯戒者,入 有漏善;不犯戒者,名無漏善。依語義者,破戒修善,名有漏善;依義語者,凡心所起善,皆無漏業。”是說從語義表面來說,末利夫人破戒修善是有漏善,可是從 真實義來說,只要是依善心來作的就不是犯戒,都是無漏善。而末利夫人之所以能有如此決斷的功德力,世尊強調都是因為她從年少開始就接受世尊的教誨,受持戒 法並修智慧,而且如說修行的緣故,才使得她能成就今日的智慧方便解脫。世尊告訴波斯匿王:“大王當知,末利夫人雖為女身,高才智博非同凡人,皆由少來慎身 口意,一心專念修習智慧,智慧力故,名為解脫。復以智慧,解悟天下。” 前面二則故事正說明了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的開示:【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 違犯,生多功德。】(~《瑜伽師地論》卷41)就是說,安住於菩薩清淨戒律的菩薩,慈悲利他而行種種善巧方便,由於這個因緣,反而於菩薩戒無所違犯,並且 還生出眾多功德,就是因為菩薩看待慈悲救護眾生,重要於自己的解脫生死的緣故。而這些經論中,都表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前提,就是菩薩必須具有善巧方便的智 慧力,才堪能如此。而這智慧當然是以大乘第一義的般若實相,及方廣種智最是甚深無上,依這樣的智慧力,菩薩才能真實解脫,卻又能生生世世在三界中生死輪迴 不入涅槃,並以同等的智慧力出生無量善巧方便,開悟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同證菩提、同得解脫。由此也證明菩薩持守菩薩戒,不違背大乘第一義,更是重要於不 違背菩薩的慈悲。 這一系列“菩薩善巧方便”單元,就為大家說明到此。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CN/a/a13/2969-a13_cn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