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09 18:44:33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学佛的正知见——在前面几集当中,已经为各位菩萨举出经教之中佛陀以及诸大菩萨的开示,说明了:佛菩提道的修学,首重在开悟,也就是要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也是中国禅宗证悟的标的。而在经典当中,佛陀并且已经明白的表示: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以下我们将约略的来说明: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几个特有的体性。
首先我们要来说明的就是说,如来藏祂是妄心七识的俱有依。所谓妄心当然就表示说它是虚妄的心,怎么说是虚妄呢?就是说它是生灭的、是无常的心。首先我们要说明:一切的众生都总有八个识,所谓众生的心识呢,总共有八个,称为「八识心王」。这个八识心王都各有祂不同的功能体性。
首先第一个是前五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眼识祂能够见色、耳识祂能够闻声、鼻识能够嗅香、舌识能够尝味、身识就能够觉知触尘。也就是说这个五识能够了别五尘,可是祂所了别的五尘,只是了别五尘的粗相。
第二个部分就是第六识,也就是意识。意识祂能够作思考、能够分别,并且祂能够了别五尘的粗相、细相,也能够了别法尘。一般我们所常听到的人家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心」,不管是在有语言文字的这个妄念之下,或者是说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妄念,这都是第六识意识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欲当中,离开语言文字的那个灵知心,祂本质上也是意识。
第三个部分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在阿含里面称祂为意根。祂具有思量、作主、作决定的这个功能,也就是祂会时时作主,处处作主——那作主呢——就是因为祂不断在思量。另外这个第七识这个末那识,祂对于六尘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别,可是祂的了别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动上面去作了别。
第四个部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脱道的有学位当中呢,称祂为阿赖耶识;如果说修学到无学位了,也就是说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那就改称为异熟识;乃至于菩萨修学证到了极果,也就是到达了佛地的时候,又改名为无垢识,也称为真如。那么不管这些名称怎么样的改变,可是都是只有改变名称而已,祂的本体仍然是同一个。这第八识祂是前七识的所依,祂是万法的根源,祂不会在六尘上面起分别——也就是说祂不同于前七识,会在六尘上面起分别;可是祂并不是没有分别,祂的了别性不是在六尘诸法上面作了别。
我们这边要稍微说明一下:就是说,我们的前七识祂都是变异生灭的,都是前后转易的,所以这七识又称为转识,也就称为七转识。佛法当中有所谓的五无心位,它是指众生处在五种没有意识以及前五识等这见闻觉知状态的那个境界。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梦的时候;「闷绝」,昏迷、闷绝了的时候;还有「正死位」、「无想定」以及「灭尽定」。意识在这五位当中必定会断灭,那意识灭了,前五识也就不再现起了。我们以大家都能够现前体验的境界来讲,像眠熟,也就是熟睡当中而不做梦的那个境界,熟睡了不做梦,结果一觉到天亮,这个当中可能经过了五六个钟头、七八个钟头,你有知觉吗?没有!那就是因为意识、前五识都断了。还有像闷绝,发生了车祸,这个人被救护车送到急诊室,急诊室的医生第一句话一定会问「有没有意识?」就是表示说,他因为车祸撞击,然后昏迷,意识断了。那么经过医生急救之后,他恢复了,意识又回复了;可是这个中间也许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乃至于经过了几天,但是他完全没有觉知,这个就是因为他意识断了,前五识也都断了。
至于这个意根末那识,祂虽然不会在五无心位当中会断灭,但是我们修学佛法,如果是修学解脱道的话,亲证了解脱果,舍报就会进入无余涅槃,那进入无余涅槃当中,这个意根也是会断的。所以说前七识都是生灭的,都是会断的心识。
另外大家都知道,影片是由胶卷拍摄录制而成的。这个影片的胶卷,它其实是由一格一格的底片,分别去摄录了非常细微的那个景物的差别变化。然后,播放的时候前后连结,就能够让观众看出它剧情的种种的变化,还有完整的内容。我们众生的前七识了别六尘境,不管是说祂是粗的了别,或者是说细的了别,这个了别的过程其实也跟录影的时候的这个影片胶卷一样,祂也是由这七识依着祂的功能,刹那刹那的去了别六尘当中的色尘、声尘乃至于法尘相等等这六尘相,才能够让我们清楚六尘境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差别。所以说前七识都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异啊,都是前后转易,因此又称为转识,就是七转识。
那既然七转识都是刹那生灭变异,那显然是生灭无常,是没有恒常存在的自体性的心识嘛,那当然就是妄心。这个七转识妄心既然是生灭无常,那么祂灭了以后就不存在了,又如何能够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呢?又如何能够在医生急救以后重新再生起呢?另外,祂刹那刹那间断的过程当中,又是怎么样能够相续的运作呢?这个就是七识俱有依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称为俱有所依,它是佛陀所说第三转方广唯识增上慧学的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识心王以及协助心王运作的心所有法——譬如说像五遍行、五别境等等的——心王、心所都有所依,我们这边就只讨论八识心王的俱有依,至于心所法的俱有依呢,我们不在这边讨论它。因为八识心王当中,前七识妄心(也就是刚刚为大家说明的七转识)祂的生起以及运作,乃至于说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祂在三界中现行运作,都不是单靠诸识本身就能够完成的,而必须要同时有祂们各自依止的因缘,而这因及缘呢,就是诸识生起以及运作的所依。
但是诸识生起以及运作所依的因缘呢,如果要广泛的来说的话,那就包括一切法了。可是玄奘菩萨祂在《成唯识论》当中,祂依据护法菩萨的论义,界定诸识生起以及运作的所依,必须具有四个条件才是所谓的俱有依,那么这四个条件呢缺一不可。这四个条件是什么?第一个就是「决定」;第二是「有境」;第三是「为主」;第四说「能令心取自所缘」。我们接下来就逐一的来说明这四个条件: 第一个说「决定」。决定,用口语来讲就说,它是必要的,它是诸识的生起以及运作所必要的,这个能依的心识,如果没有依这个所依的法,那不可能生起、运作。第二条件是「有境」。有境的意思就是说,能依的心识与所依的法,必须是有共同对应的境界。第三称为「为主」。为主的意思是什么呢?为主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能依与所依这两者之间,能依与所依两者之间呢,相对于能依来讲的话,所依它是自在的,它不是能依的臣属。就是相对来讲,所依是能依的主,而不是能依的臣属,不是能依所附属的,这个是第三个条件。第四个条件就是「能够令心取自所缘」,就是说所依的法,能够令能依的心识起了去分别这个心识祂所对应的境界的那个作用。
所以说俱有依可以总和这样来讲:就是说有一个法,它是心识生起或者是现行运作时同时俱有,而这个法它是一个心识生起,或者是现行运作的时候所必须的;它是自在而不是心识所附属的;而且它与这个心识有共同对应的那个境界;能够让这个心识,起了分别所对应境界的那个作用,那这个法就是称为这个心识的俱有依啊。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古时候大臣跟宰官,他们的官职或者是权柄,都是由国王所册封所赐与的;他们职务的行使,当然也要仗托于这个在位的国王。所以说国王是与宰官同时俱在的,而且是宰官所依恃的;而且这两个之间,国王是主,宰官是臣属,他们两个都有着共同应该去面对、去处理的国家事务;并且宰官是由国王指令他去处理这些国家事务。这个国王与宰官的关系,如果套用佛法当中唯识的法相来说的话,国王就是宰官的俱有依。那这样子举这个例子大家就比较清楚了。
那么既然讲过了俱有依,说它是心识生起运作所必须的,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就八个识来说明祂们的俱有依。首先是讲五识的俱有依,要谈五识的俱有依,就先要了解五识祂是怎么样生起还有运作。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在经典当中佛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意思就是说眼识的生起必须要有眼根以及色尘为缘……乃至于说「身触为缘生于身识」,这个身根跟触尘为缘,就能够生起了身识。
但是五识各有祂的根,根又分为浮尘根以及胜义根。这浮尘根就是众生身上可以看得见的部位,比如说眼识的浮尘根是眼球,说是「眼如葡萄」;耳识的浮尘根就是耳朵,说「耳如荷叶」;鼻识呢,鼻根是鼻子,说「鼻如悬胆」,好像悬吊的那个胆,猪胆一样;还有说舌,舌识的这个根是舌头,说「舌如半月」;那身呢?身识的根就是这个身,它是「身如肉桶」,这个是五浮尘根。
另外还有五胜义根:五胜义根就是我们头脑当中掌管感官知觉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感官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各有它自己感官知觉的部位,在头脑里面分布着。因此眼球以及传达视觉讯号的那个神经纤维是眼的浮尘根,头脑当中掌管眼识的部位,那就是眼的胜义根;但是光有眼根,也就是说只有浮尘根以及胜义根本身,仍然不能够生起眼识来分别色尘,否则的话刚死的人,他 的眼球以及他的这个视神经还没有坏,应该能够分别色尘才对,可是实际上并不能啊!还有如果说有了眼根也有了色尘,只有这两个也不能够产生了别色尘的作用,否则的话刚死的人,来撑开他的眼球,他也能够面对外面的色尘境,而应该要了别色尘境才对呀,可是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可能。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说:眼根以及色尘之外呢,必定还有其他的眼识生起所必须依恃的那个俱有依啊,必须有这个俱有依才能够让眼识生起;那眼识是这样,其他的耳、鼻、舌、身这四个识当然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五识的生起还有运作,都必须要有祂的俱有依。这个五识的俱有依有四种:第一个就是五色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色根,包括了浮尘根还有胜义根;另外祂还有三个俱有依,就是第六识的这个意识,还有第七识这个末那识意根,以及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要有这三个识。总共这四个就成为五识生起以及运作的俱有依。这四个俱有依,依它的属类,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类,也就是「同境依」的五根,还有「分别依」的意识,以及「染净依」的第七识末那识,另外还有第四个,也就是「根本依」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由于有这四个俱有依,所以五识可以生起以及现前运作。
至于这四个俱有依的详细的内容,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就留待下一次,再详细为大家来加以说明。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4/28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14:41:50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二) 第二十八輯 如來藏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一) 陳正源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的正知見——在前面幾集當中,已經為各位菩薩舉出經教之中 佛陀以及諸大菩薩的開示,說明了:佛菩提道的修學,首重在開悟,也就是要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如來藏也是中國禪宗證悟的標的。而在經典當中,佛陀並且已經明白的表示: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以下我們將約略的來說明: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的幾個特有的體性。
首先我們要來說明的就是說,如來藏祂是妄心七識的俱有依。所謂妄心當然就表示說它是虛妄的心,怎麼說是虛妄呢?就是說它是生滅的、是無常的心。首先我們要說明:一切的眾生都總有八個識,所謂眾生的心識呢,總共有八個,稱為「八識心王」。這個八識心王都各有祂不同的功能體性。
首先第一個是前五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眼識祂能夠見色、耳識祂能夠聞聲、鼻識能夠嗅香、舌識能夠嚐味、身識就能夠覺知觸塵。也就是說這個五識能夠了別五塵,可是祂所了別的五塵,只是了別五塵的粗相。
第二個部分就是第六識,也就是意識。意識祂能夠作思考、能夠分別,並且祂能夠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也能夠了別法塵。一般我們所常聽到的人家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這個心」,不管是在有語言文字的這個妄念之下,或者是說離開了語言文字的妄念,這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境界;另外像男女淫慾當中,離開語言文字的那個靈知心,祂本質上也是意識。
第三個部分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在阿含裏面稱祂為意根。祂具有思量、作主、作決定的這個功能,也就是祂會時時作主,處處作主——那作主呢——就是因為祂不斷在思量。另外這個第七識這個末那識,祂對於六塵的境界也是有所了別,可是祂的了別非常的粗劣,只有在有沒有發生重大的變動上面去作了別。
第四個部分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祂在凡夫位以及在解脫道的有學位當中呢,稱祂為阿賴耶識;如果說修學到無學位了,也就是說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那就改稱為異熟識;乃至於菩薩修學證到了極果,也就是到達了佛地的時候,又改名為無垢識,也稱為真如。那麼不管這些名稱怎麼樣的改變,可是都是只有改變名稱而已,祂的本體仍然是同一個。這第八識祂是前七識的所依,祂是萬法的根源,祂不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也就是說祂不同於前七識,會在六塵上面起分別;可是祂並不是沒有分別,祂的了別性不是在六塵諸法上面作了別。
我們這邊要稍微說明一下:就是說,我們的前七識祂都是變異生滅的,都是前後轉易的,所以這七識又稱為轉識,也就稱為七轉識。佛法當中有所謂的五無心位,它是指眾生處在五種沒有意識以及前五識等這見聞覺知狀態的那個境界。這五位就是:「眠熟」,熟睡了而不做夢的時候;「悶絕」,昏迷、悶絕了的時候;還有「正死位」、「無想定」以及「滅盡定」。意識在這五位當中必定會斷滅,那意識滅了,前五識也就不再現起了。我們以大家都能夠現前體驗的境界來講,像眠熟,也就是熟睡當中而不做夢的那個境界,熟睡了不做夢,結果一覺到天亮,這個當中可能經過了五六個鐘頭、七八個鐘頭,你有知覺嗎?沒有!那就是因為意識、前五識都斷了。還有像悶絕,發生了車禍,這個人被救護車送到急允遥痹室的醫生第一句話一定會問「有沒有意識?」就是表示說,他因為車禍撞擊,然後昏迷,意識斷了。那麼經過醫生急救之後,他恢復了,意識又回復了;可是這個中間也許已經經過了幾個小時,乃至於經過了幾天,但是他完全沒有覺知,這個就是因為他意識斷了,前五識也都斷了。
至於這個意根末那識,祂雖然不會在五無心位當中會斷滅,但是我們修學佛法,如果是修學解脫道的話,親證了解脫果,捨報就會進入無餘涅槃,那進入無餘涅槃當中,這個意根也是會斷的。所以說前七識都是生滅的,都是會斷的心識。
另外大家都知道,影片是由膠卷拍攝錄製而成的。這個影片的膠卷,它其實是由一格一格的底片,分別去攝錄了非常細微的那個景物的差別變化。然後,播放的時候前後連結,就能夠讓觀眾看出它劇情的種種的變化,還有完整的內容。我們眾生的前七識了別六塵境,不管是說祂是粗的了別,或者是說細的了別,這個了別的過程其實也跟錄影的時候的這個影片膠卷一樣,祂也是由這七識依著祂的功能,刹那刹那的去了別六塵當中的色塵、聲塵乃至於法塵相等等這六塵相,才能夠讓我們清楚六塵境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有什麼樣的差別。所以說前七識都是刹那刹那生滅變異啊,都是前後轉易,因此又稱為轉識,就是七轉識。
那既然七轉識都是刹那生滅變異,那顯然是生滅無常,是沒有恆常存在的自體性的心識嘛,那當然就是妄心。這個七轉識妄心既然是生滅無常,那麼祂滅了以後就不存在了,又如何能夠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呢?又如何能夠在醫生急救以後重新再生起呢?另外,祂刹那刹那間斷的過程當中,又是怎麼樣能夠相續的咦髂兀窟@個就是七識俱有依的問題。
那麼什麼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稱為俱有所依,它是 佛陀所說第三轉方廣唯識增上慧學的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識心王以及協助心王咦鞯男乃蟹ā┤缯f像五遍行、五別境等等的——心王、心所都有所依,我們這邊就只討論八識心王的俱有依,至於心所法的俱有依呢,我們不在這邊討論它。因為八識心王當中,前七識妄心(也就是剛剛為大家說明的七轉識)祂的生起以及咦鳎酥领墩f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祂在三界中現行咦鳎疾皇菃慰恐T識本身就能夠完成的,而必須要同時有祂們各自依止的因緣,而這因及緣呢,就是諸識生起以及咦鞯乃馈
但是諸識生起以及咦魉赖囊蚓壞兀绻獜V泛的來說的話,那就包括一切法了。可是 玄奘菩薩祂在《成唯識論》當中,祂依據 護法菩薩的論義,界定諸識生起以及咦鞯乃溃仨毦哂兴膫條件才是所謂的俱有依,那麼這四個條件呢缺一不可。這四個條件是什麼?第一個就是「決定」;第二是「有境」;第三是「為主」;第四說「能令心取自所緣」。我們接下來就逐一的來說明這四個條件:
第一個說「決定」。決定,用口語來講就說,它是必要的,它是諸識的生起以及咦魉匾模@個能依的心識,如果沒有依這個所依的法,那不可能生起、咦鳌5诙䲢l件是「有境」。有境的意思就是說,能依的心識與所依的法,必須是有共同對應的境界。第三稱為「為主」。為主的意思是什麼呢?為主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能依與所依這兩者之間,能依與所依兩者之間呢,相對於能依來講的話,所依它是自在的,它不是能依的臣屬。就是相對來講,所依是能依的主,而不是能依的臣屬,不是能依所附屬的,這個是第三個條件。第四個條件就是「能夠令心取自所緣」,就是說所依的法,能夠令能依的心識起了去分別這個心識祂所對應的境界的那個作用。
所以說俱有依可以總和這樣來講:就是說有一個法,它是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咦鲿r同時俱有,而這個法它是一個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咦鞯臅r候所必須的;它是自在而不是心識所附屬的;而且它與這個心識有共同對應的那個境界;能夠讓這個心識,起了分別所對應境界的那個作用,那這個法就是稱為這個心識的俱有依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古時候大臣跟宰官,他們的官職或者是權柄,都是由國王所冊封所賜與的;他們職務的行使,當然也要仗託於這個在位的國王。所以說國王是與宰官同時俱在的,而且是宰官所依恃的;而且這兩個之間,國王是主,宰官是臣屬,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應該去面對、去處理的國家事務;並且宰官是由國王指令他去處理這些國家事務。這個國王與宰官的關係,如果套用佛法當中唯識的法相來說的話,國王就是宰官的俱有依。那這樣子舉這個例子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那麼既然講過了俱有依,說它是心識生起咦魉仨毜模酉聛砦覀兙头謩e就八個識來說明祂們的俱有依。首先是講五識的俱有依,要談五識的俱有依,就先要瞭解五識祂是怎麼樣生起還有咦鳌N遄R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在經典當中 佛說「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意思就是說眼識的生起必須要有眼根以及色塵為緣……乃至於說「身觸為緣生於身識」,這個身根跟觸塵為緣,就能夠生起了身識。
但是五識各有祂的根,根又分為浮塵根以及勝義根。這浮塵根就是眾生身上可以看得見的部位,比如說眼識的浮塵根是眼球,說是「眼如葡萄」;耳識的浮塵根就是耳朵,說「耳如荷葉」;鼻識呢,鼻根是鼻子,說「鼻如懸膽」,好像懸吊的那個膽,豬膽一樣;還有說舌,舌識的這個根是舌頭,說「舌如半月」;那身呢?身識的根就是這個身,它是「身如肉桶」,這個是五浮塵根。
另外還有五勝義根:五勝義根就是我們頭腦當中掌管感官知覺的部位,眼、耳、鼻、舌、身、意能夠感官色、聲、香、味、觸這個五塵,各有它自己感官知覺的部位,在頭腦裏面分布著。因此眼球以及傳達視覺訊號的那個神經纖維是眼的浮塵根,頭腦當中掌管眼識的部位,那就是眼的勝義根;但是光有眼根,也就是說只有浮塵根以及勝義根本身,仍然不能夠生起眼識來分別色塵,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他的眼球以及他的這個視神經還沒有壞,應該能夠分別色塵才對,可是實際上並不能啊!還有如果說有了眼根也有了色塵,只有這兩個也不能够產生了別色塵的作用,否則的話剛死的人,來撐開他的眼球,他也能夠面對外面的色塵境,而應該要了別色塵境才對呀,可是實際上並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由此就可以知道說:眼根以及色塵之外呢,必定還有其他的眼識生起所必須依恃的那個俱有依啊,必須有這個俱有依才能夠讓眼識生起;那眼識是這樣,其他的耳、鼻、舌、身這四個識當然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說五識的生起還有咦鳎急仨氁械k的俱有依。這個五識的俱有依有四種:第一個就是五色根,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色根,包括了浮塵根還有勝義根;另外祂還有三個俱有依,就是第六識的這個意識,還有第七識這個末那識意根,以及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要有這三個識。總共這四個就成為五識生起以及咦鞯木阌幸馈_@四個俱有依,依它的屬類,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四類,也就是「同境依」的五根,還有「分別依」的意識,以及「染淨依」的第七識末那識,另外還有第四個,也就是「根本依」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由於有這四個俱有依,所以五識可以生起以及現前咦鳌
至於這四個俱有依的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留待下一次,再詳細為大家來加以說明。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0-12-31 23:13:58 |
|
|
讲座名相提示: (一) 每个人的意识会于五位中断灭. 所谓”五位” = “五无心位”(没有意识心的五种境位): 1.眠熟, 2.闷绝, 3.正死位, 4.无想定, 5.灭尽定. ( 二) 俱有依 =俱有所依 要具备四个条件才能成为俱有依: 1.决定, 2.有境, 3.为主, 4.能令心取自所缘.
(三) 1.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经文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意即以眼根色尘为缘,生出眼识. 2.根:扶尘根,胜义根.
A.五识的扶尘根即是五个部位: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
B.五识的五胜义根是指头脑中感官知觉的部位. 眼耳鼻舌身意能感官色声香味触法(五尘).各有它自己的 感官觉知部位分布于头脑中.如眼球以及传达视觉讯号的 视觉神经纤维是眼的扶尘根.头脑中掌管眼识的部位是眼的 胜义根.但眼有扶尘根和胜义根还不能使眼识分别色尘,还要 有俱有依.
(四)四个俱有依 1.同境依:五根 2. 分别依: 意识 3.染净依: 第七识末那识 4.根本依: 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 有了俱有依才能使五识生起和运做.
(五)什么是法尘?(我补充的) http://blog.creaders.net/xbh2007/user_blog_diary.php?did=16123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