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30 18:46:10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在这个部分,我们跟大家讲解的是有关声闻菩提的部分,声闻菩提谈的就是声闻人所觉悟的佛法的道理。这个部分一般来说,大致上都是以所谓的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些的内容,来函盖所谓的声闻人所学到的道理。前面的几个讲次里面,本会的亲教师已经跟大家说明了四圣谛的道理;接下来今天要由我为大家来讲解八正道。
首先,在谈八正道的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所有的佛法,它一定都是可以亲证的。哪怕您去听法的时候,哪怕说法的人说得怎么样口沫横飞;或者您在台下听法的时候,听得怎么样的如痴如醉;可是当您听完法之后,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的时候,到底您所学习到的这些佛法,能不能真的发挥它的功效呢?这个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要关心的地方。
我们也不可讳言,现在有许多人怀疑,到底我们有没有机会能够实证解脱呢?其实解脱的部分,我们在整个「三乘菩提概说」系列里面,会告诉大家解脱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证悟到的果位是什么,他的境界是什么;并且我们也会告诉大家,其实这些解脱的果位是确实可以一步一步的去实证。那么也有更多人呢,不敢梦想这辈子是不是有机会能够明心见性;乃至于说明心见性之后,很多人可能更感到惶恐。其实同样的在这个系列里面,我们也会告诉大家,明心见性只要掌握了方法,知道怎么参禅,到最后总是会有很大的机会能够明心见性。并且,明心见性之后接下来修行的路要怎么走,如果各位菩萨有机会翻阅正觉同修会出的各式各样的书的话 ,在书籍的后面的几页,您应该都会看到一张的这个解脱道跟佛菩提道的学习次第表;在这个次第表里面,其实就已经把我们要修行要走的路,一步一步该怎么走,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所以,这个也就是让大家知道说,不管是求解脱或者要证悟菩提,要明心见性,乃至于说以后我们希望一地一地的修行,这些的事情其实都是所谓的讲求实践,它里面都有具体的理论跟具体的实践方法。所以我们说,佛法一定是可以亲证,要跟各位菩萨们先建立好这个观念;所以我们谈到的八正道,它就是一个实践的方法。
从这个道理,从这个实践的这个角度来切入的话,我们不妨来想想看,其实我们在世间法里面,在学习每一样事情的时候,其实这个整个的学习的过程,也都非常类似我们底下要讲的八正道。比方说,我们要学习比方说是球类运动好了,我们总得要先知道这个球类运动的规则是如何;然后要知道说,它的基本的动作应该要怎么做;然后整个大家一起协同在玩这个球类运动的时候,应该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所以这个规则的部分,跟基本动作的理解,其实就是在于说,我们要先熏 习足够的知见。然后我们有了知见之后,光是知道之后还不够,我们必须要针对自己的状况,然后思惟整理,看看我们应该要怎么样锻炼自己的球技;所以这个部分,我们除了思惟整理之外,也要在整理完成之后,要经常的上场练习球技。那么在练习的过程中呢,我们也要不断的要反省,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是好的我们要记住,是坏的我们要把它改正起来;所以,我们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要记住练球的诀窍。最后,一直到我们能够信手拈来、打得一手好球的时候,这一门球的学问,基本上我们就已经学起来了。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的学球的时候,都需要有老师、有教练,所以当然我们需要有尊师重道。同样的,我们在学球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专心没有旁骛,所以我们希望没有遮障。
这一些在世间学习的道理,如果我们整个把它摊开来看的话,我们一开始的熏习知见的部分,其实就是八正道里面所谓的正见;思惟整理的部分,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然后思惟整理之后,要经常的练习,然后练习的过程中要记住诀窍,这个部分对应的,其实就是所谓的要我们精进,然后要我们维持正念,最后甚至能够达到心得决定。最后,我们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尊师重道,这样子老师才会把所有的东西完整的教给我们,我们也希望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障碍;所以这个部分牵涉到的,当然就须要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等等,所以,这个就是对应到我们等一下讲的八正道里面的正语、正念、正业跟正命。
所以,如果按照这样子的分析整理看来,我们给大家说,八正道的内涵,从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个八项的内涵,其实在刚才给各位菩萨举的所谓的学习打球、练球的例子里面,就已经可以看到,它确实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八正道其实是一个实践的方法。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方法,所以我们在探讨八正道,谈的八正道里面到底是不是佛法的时候,我们是很难直接用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这些个名词,来概括、来指定说这个部分是不是符合佛法。实际上,八正道由于是一个实践的方法,所以它到底是不是佛法,还得要看八正道里面每一项的精确内涵,才能够加以断定。
所以,我们继续谈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可以说它就是所谓的世间的八正道。也就是,我们在学习一切世间的技艺,甚至是一切世间的学问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所实践的方法,其实就有八正道的精神在里面。可是我们在这里当然跟各位谈的,不是要谈世间的技艺学问;我们谈的世间八正道,其实更应该是让大家如何在现世能够过得更安稳,如何让大家在现世过得更有福报,这个就是我们谈的世间八正道。
除了 世间八正道之外,我们也有所谓的出世间的八正道。这个出世间倒不一定是完全的背离世间,反而是说,很多时候是在世间,在滚滚的红尘里面,我们仍然能够维持自在清净的生活,这个叫作出世间的八正道。出世间的八正道,当然如果我们认真来讲的话,其实它有包含了比方说我们希望能够求生净土,有一天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继续追寻阿弥陀佛来修学佛法;这个部分呢,要怎么样能够往生净土,其实里面也有八正道的内涵在里面。
如果我们进一步再来看看,我们说如果我们真的修学佛法了,那么佛法的部分就包含了解脱道,就是我们如何减轻烦恼,如何对治烦恼,乃至于最后终究能够究竟解脱于烦恼这个部分。佛法还有另外一个更大、更重要的部分,叫作佛菩提的部分。我们给大家说,「菩提」这两个字,指的很简单、最直接的定义,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清净本心;所以当我们说所谓的三乘菩提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三乘也就是三种不同的人,或者三种不同的行门,他所看到、他所接触到或者他所理解到的清净本心的状况。所以,我们如果说到声闻菩提的话,那就是声闻人所觉悟到的菩提,缘觉菩提就是缘觉的人所觉悟到的菩提,佛菩提当然就是我们指的一般的菩萨们所觉悟到的菩提。菩萨们所觉悟到的菩提,是真正掌握的、真正掌握到菩提的真正的特性;因为,菩萨们透过明心见性之后,就能够好好的掌握菩提的特性;并且在接下来一路的修行中,还一分一分的发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受用。所以我们说,整个的佛法其实就是解脱道跟佛菩提道这个两大的门道,这个两大的门道实质上也都是可以用八正道的实践的精神来予以贯彻。
当然,我们现在先跟大家谈一谈世间的八正道,毕竟我们一般人在面对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难处,如果能够有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过得更自在,然后免于这些困苦的环境的话,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谈的世间的八正道是希望说,怎么样让大家过得更安稳,怎么样让大家过得更有福报。那这个部分呢,可能跟许多没有学佛的人想的不太一样,因为没有学佛的人想到的往往都是我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努力去赚钱去营生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晓得整个世界运作的道理,以及因缘果报的道理之后,其实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真正在世间的生活要过得好,其实反而是要更关注一些基本的项目。
比方说,我们说佛有开示了,如果我们能够持守五戒的话,那我们就会在下一辈子能够守得住人身。那这个守住人身,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很重要的。那五戒的内涵,当然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讲了。最主要就是说,守住人身不仅是让我们维持将来在下一辈子还有机会能够亲近佛法;更重要的是,这个五戒的内涵不仅是让我们在下一辈子受用,其实在这一辈子的时候,就因为我们在当世持了五戒的关系,有产生了跟众生结了非常非常多的善缘。所以,哪怕是我们过去有不少的业因,那也会因为说我们在这一世里面持五戒的关系,跟众生结善缘的关系,所以这个部分的缘会配合着原来的业因,会把原来的业因逐渐逐渐转向变成善的这个果报。所以我们要说的是,五戒不仅是对于我们未来世有关系,让我们未来世能够守得住人身,并且五戒对于我们现在也是有帮助的。
如果更积极一点,佛也给我们开示说,如果我们行十善业的话,我们就可以在往生之后转生到天界去;当然这个天界的享乐的境界,其实就可以用我们现在一般听到的天堂的各式各样的境界来比拟,当然那个都是在我们现在凡间的众生来看,那个都是很好的享乐的境界。但是同样来讲,虽然佛说我们如果行十善业的话,我们会在下一辈子转生天界,可是实际上,在这一辈子行十善业的结果,其实在这一辈子就能够具体改变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我们再更进一步给大家讲,就是如果一个积极持五戒、行十善业的人,那么他在这一世里面就会达到有根本转变命运的机会。所以,这个道理最主要是因为佛教里面谈的因缘果报,这个助缘在这一辈子产生了这些努力助缘,就会使得命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跟变革。
所以,这是世间八正道的内涵,我们把它整理一下。
我们如果来看看所谓的世间八正道里面,什么叫作世间八正道的正见跟正思惟呢?我们把正见跟正思惟放在一起,因为正见其实就是我们怎么样熏习正确的知见,可是熏习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反覆不断的思惟整理,然后才能内化,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或者自己的知见,所以这个部分我们把正见跟正思惟放在一起说。这个部分的正见跟正思惟,就如同我们前面讲的,我们希望大家多关注根本的作法是应该要持五戒、要行十善;如果您对于五戒十善的内容不是很了解的话,那么至少我们跟各位说,至少我们应该要做到,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贪欲,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瞋心,然后起了种种损害众生利益的行为。只要我们不要因为这些贪瞋痴去损害了众生,那么自然跟众生结缘的结果——结善缘的结果,就会有机会能够根本改变我们的命运。
除了 这些五戒十善的这些部分之外呢,世间的正见、正思惟的部分,还包含要深深的信受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个部分要特别给大家引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文,这一段经文出自《大宝积经》。这个经文说的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里面告诉我们的是,哪怕是经过了百劫,一劫在佛教里面讲的,一劫就是非常久的时间,那么百劫当然是更久更久的时间;这个经文给我们讲的是,哪怕经过了百劫这么久的时间,我们之前所作的业报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并且等到什么时候呢?等到因跟缘这个两者经过适当的机缘,因跟缘两者会遇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接受它的果报。所以这里面谈到的是,经过百劫了这个业仍然不会销亡,并且因跟缘这两者要具足了,要会遇了,才会得到果报。所以,我们这样看的结果就知道说,在佛教里面看因缘果报这件事情的话,必然是非常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因为哪怕是我们过去作了哪些的业因,但是这一世里面我们所能够努力能够产生的助缘,还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弹性。所以我们说,世间的正见跟正思惟,需要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要能够熏习正确的因缘果报的知见,并且要予以深思,深思之后内化;然后我们能够深信因缘果报的道理,并且根据一定的因缘果报的法则,去规划我们这一世应该怎么做。
那同样的,我们接下来世间的正见跟正思惟,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我们要信有佛法可知可证。这个世间不是只有我们看到的五欲红尘而已,其实这个世间还有所谓的佛法,可以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世界的实相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解脱,乃至于我们如何一步一步的亲证菩提,到最 后我们甚至可以像佛这样子,具有大智大能、大慈大悲,然后可以度许多许多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信有佛法可知可证,这个当然也是属于世间的正见跟正思惟。
那接下来所谓的世间的正语、正业、正命,其实我们可以用很方便的方式来予以函盖。我们之前讲过的,整个八正道里面最重要的开始就是要有正见跟正思惟;有了正见跟正思惟之后,其余的六项的内容,其实都应该环绕在正见跟正思惟,以正见跟正思惟作为基础,然后逐步开展。比方说,我们现在谈到的正语、正业跟正命这个三项来讲,我们同样也要回到五戒十善,也要回到因缘果报的深信,并且也要回到信有佛法可知可证,这个三项的内容去看。
比方说我们说正业来讲,我们要知道持五戒、行十善,其实就是在我们这一辈子,让我们自己行很多的正业。那么因缘果报,同样的,我们在世间做许多事情的时候也要知道,不管这个事情的业报……如果做了之后,接下来的无量劫恐怕这个业报都还是会一直存在的,并且适当的时候就会现起;所以,我们必须要仔细的谨言慎行。同样的,我们在这个正业的部分,关于信有佛法可知可证的部分,我们也得要谨守住一个点,就是如果我们还没有亲证到哪些的内涵的话,其实我们应该要抱持着谦虚的心,要去相信说,其实已经有很多的贤圣,他们都已经能够亲证了佛法的种种内涵,比方说明心见性的这些内涵;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亲证的话,其实我们就要谨守着,不要任意的开口说「世间没有明心见性这一回事」;因为我们一旦开口了,就会影响到许多的众生对于佛法的亲近。所以这个部分有牵涉到正语,也有牵涉到正业。当然正命——如何为自己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职业,以符合五戒十善,符合因缘果报,乃至于说让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亲近佛法,这个当然就是正命应该要思考的部分。
同样的,接下来是所谓的正精进的部分。正精进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就是所谓的四正勤。也就是,如果是善法的话,我们要让它发起,并且让它增长;如果是恶法的话,我们要让它尽量减少它的存在,甚至整个避免它发生;所以这个就是可以概括整个正精进的内涵。当然所谓的善法、恶法,其实最终都还得要回到我们刚才讲的几项内容,比方说五戒十善、因缘果报,跟有佛法可知可证的这些内涵。所以,正精进仍然是要回到正见跟正思惟来看。
至于说正念跟正定,其实它的道理都一样的,因为我们在思惟这些道理的时候,要形成让我们念念不忘,并且最后希望能够心得决定。当然这个所谓的念念不忘、心得决定的这些内涵,其实都还是一样,要在五戒十善,要在信有因缘果报,要在信有佛法可知可证,这个三项范围里面,我们去履行正念跟正定。
所以,以上就是跟大家简单用世间的方式,来跟大家解释八正道。我们剩下的内容,我们下一回再继续跟大家说。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6/11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28 15:04:32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概說」。在這個部分,我們跟大家講解的是有關聲聞菩提的部分,聲聞菩提談的就是聲聞人所覺悟的佛法的道理。這個部分一般來說,大致上都是以所謂的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這些的內容,來函蓋所謂的聲聞人所學到的道理。前面的幾個講次裏面,本會的親教師已經跟大家說明了四聖諦的道理;接下來今天要由我爲大家來講解八正道。
首先,在談八正道的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先建立一個概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所有的佛法,它一定都是可以親證的。哪怕您去聽法的時候,哪怕說法的人說得怎麼樣口沫橫飛;或者您在臺下聽法的時候,聽得怎麼樣的如癡如醉;可是當您聽完法之後,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的時候,到底您所學習到的這些佛法,能不能真的發揮它的功效呢?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要關心的地方。
我們也不可諱言,現在有許多人懷疑,到底我們有沒有機會能夠實證解脫呢?其實解脫的部分,我們在整個「三乘菩提概說」系列裏面,會告訴大家解脫的結果是什麼,也就是說他證悟到的果位是什麼,他的境界是什麼;並且我們也會告訴大家,其實這些解脫的果位是確實可以一步一步的去實證。那麼也有更多人呢,不敢夢想這輩子是不是有機會能夠明心見性;乃至於說明心見性之後,很多人可能更感到惶恐。其實同樣的在這個系列裏面,我們也會告訴大家,明心見性只要掌握了方法,知道怎麼參禪,到最後總是會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明心見性。並且,明心見性之後接下來修行的路要怎麼走,如果各位菩薩有機會翻閱正覺同修會出的各式各樣的書的話,在書籍的後面的幾頁,您應該都會看到一張的這個解脫道跟佛菩提道的學習次第表;在這個次第表裏面,其實就已經把我們要修行要走的路,一步一步該怎麼走,都寫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所以,這個也就是讓大家知道說,不管是求解脫或者要證悟菩提,要明心見性,乃至於說以後我們希望一地一地的修行,這些的事情其實都是所謂的講求實踐,它裏面都有具體的理論跟具體的實踐方法。所以我們說,佛法一定是可以親證,要跟各位菩薩們先建立好這個觀念;所以我們談到的八正道,它就是一個實踐的方法。
從這個道理,從這個實踐的這個角度來切入的話,我們不妨來想想看,其實我們在世間法裏面,在學習每一樣事情的時候,其實這個整個的學習的過程,也都非常類似我們底下要講的八正道。比方說,我們要學習比方說是球類邉雍昧耍覀兛偟靡戎肋@個球類邉拥囊巹t是如何;然後要知道說,它的基本的動作應該要怎麼做;然後整個大家一起協同在玩這個球類邉拥臅r候,應該要遵守什麼樣的規則。所以這個規則的部分,跟基本動作的理解,其實就是在於說,我們要先熏習足夠的知見。然後我們有了知見之後,光是知道之後還不夠,我們必須要針對自己的狀況,然後思惟整理,看看我們應該要怎麼樣鍛鍊自己的球技;所以這個部分,我們除了思惟整理之外,也要在整理完成之後,要經常的上場練習球技。那麼在練習的過程中呢,我們也要不斷的要反省,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出現什麼樣的狀況——是好的我們要記住,是壞的我們要把它改正起來;所以,我們要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的要記住練球的訣竅。最後,一直到我們能夠信手拈來、打得一手好球的時候,這一門球的學問,基本上我們就已經學起來了。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我們的學球的時候,都需要有老師、有教練,所以當然我們需要有尊師重道。同樣的,我們在學球的過程中,也希望能夠專心沒有旁颍晕覀兿M麤]有遮障。
這一些在世間學習的道理,如果我們整個把它攤開來看的話,我們一開始的熏習知見的部分,其實就是八正道裏面所謂的正見;思惟整理的部分,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然後思惟整理之後,要經常的練習,然後練習的過程中要記住訣竅,這個部分對應的,其實就是所謂的要我們精進,然後要我們維持正念,最後甚至能夠達到心得決定。最後,我們在整個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夠尊師重道,這樣子老師才會把所有的東西完整的教給我們,我們也希望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障礙;所以這個部分牽涉到的,當然就須要說,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口意行等等,所以,這個就是對應到我們等一下講的八正道裏面的正語、正念、正業跟正命。
所以,如果按照這樣子的分析整理看來,我們給大家說,八正道的內涵,從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個八項的內涵,其實在剛才給各位菩薩舉的所謂的學習打球、練球的例子裏面,就已經可以看到,它確實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說,八正道其實是一個實踐的方法。因爲它是一個實踐的方法,所以我們在探討八正道,談的八正道裏面到底是不是佛法的時候,我們是很難直接用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這些個名詞,來概括、來指定說這個部分是不是符合佛法。實際上,八正道由於是一個實踐的方法,所以它到底是不是佛法,還得要看八正道裏面每一項的精確內涵,才能夠加以斷定。
所以,我們繼續談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可以說它就是所謂的世間的八正道。也就是,我們在學習一切世間的技藝,甚至是一切世間的學問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所實踐的方法,其實就有八正道的精神在裏面。可是我們在這裏當然跟各位談的,不是要談世間的技藝學問;我們談的世間八正道,其實更應該是讓大家如何在現世能夠過得更安穩,如何讓大家在現世過得更有福報,這個就是我們談的世間八正道。 除了世間八正道之外,我們也有所謂的出世間的八正道。這個出世間倒不一定是完全的背離世間,反而是說,很多時候是在世間,在滾滾的紅塵裏面,我們仍然能夠維持自在清淨的生活,這個叫作出世間的八正道。出世間的八正道,當然如果我們認真來講的話,其實它有包含了比方說我們希望能夠求生淨土,有一天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追尋 阿彌陀佛來修學佛法;這個部分呢,要怎麼樣能夠往生淨土,其實裏面也有八正道的內涵在裏面。
如果我們進一步再來看看,我們說如果我們真的修學佛法了,那麼佛法的部分就包含了解脫道,就是我們如何減輕煩惱,如何對治煩惱,乃至於最後終究能夠究竟解脫於煩惱這個部分。佛法還有另外一個更大、更重要的部分,叫作佛菩提的部分。我們給大家說,「菩提」這兩個字,指的很簡單、最直接的定義,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具有的清淨本心;所以當我們說所謂的三乘菩提的時候,就是所謂的三乘也就是三種不同的人,或者三種不同的行門,他所看到、他所接觸到或者他所理解到的清淨本心的狀況。所以,我們如果說到聲聞菩提的話,那就是聲聞人所覺悟到的菩提,緣覺菩提就是緣覺的人所覺悟到的菩提,佛菩提當然就是我們指的一般的菩薩們所覺悟到的菩提。菩薩們所覺悟到的菩提,是真正掌握的、真正掌握到菩提的真正的特性;因爲,菩薩們透過明心見性之後,就能夠好好的掌握菩提的特性;並且在接下來一路的修行中,還一分一分的發起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受用。所以我們說,整個的佛法其實就是解脫道跟佛菩提道這個兩大的門道,這個兩大的門道實質上也都是可以用八正道的實踐的精神來予以貫徹。
當然,我們現在先跟大家談一談世間的八正道,畢竟我們一般人在面對現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難處,如果能夠有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夠過得更自在,然後免於這些困苦的環境的話,那麼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一件好事。所以,我們談的世間的八正道是希望說,怎麼樣讓大家過得更安穩,怎麼樣讓大家過得更有福報。那這個部分呢,可能跟許多沒有學佛的人想的不太一樣,因爲沒有學佛的人想到的往往都是我怎麼樣在現實生活中,怎麼樣努力去賺錢去營生等等。但是,如果我們曉得整個世界咦鞯牡览恚约耙蚓壒麍蟮牡览碇幔鋵嵨覀円嬖V大家的是,真正在世間的生活要過得好,其實反而是要更關注一些基本的項目。
比方說,我們說 佛有開示了,如果我們能夠持守五戒的話,那我們就會在下一輩子能夠守得住人身。那這個守住人身,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很重要的。那五戒的內涵,當然我們在這裏就不細講了。最主要就是說,守住人身不僅是讓我們維持將來在下一輩子還有機會能夠親近佛法;更重要的是,這個五戒的內涵不僅是讓我們在下一輩子受用,其實在這一輩子的時候,就因爲我們在當世持了五戒的關係,有產生了跟猩Y了非常非常多的善緣。所以,哪怕是我們過去有不少的業因,那也會因爲說我們在這一世裏面持五戒的關係,跟猩Y善緣的關係,所以這個部分的緣會配合著原來的業因,會把原來的業因逐漸逐漸轉向變成善的這個果報。所以我們要說的是,五戒不僅是對於我們未來世有關係,讓我們未來世能夠守得住人身,並且五戒對於我們現在也是有幫助的。
如果更積極一點,佛也給我們開示說,如果我們行十善業的話,我們就可以在往生之後轉生到天界去;當然這個天界的享樂的境界,其實就可以用我們現在一般聽到的天堂的各式各樣的境界來比擬,當然那個都是在我們現在凡間的猩鷣砜矗莻都是很好的享樂的境界。但是同樣來講,雖然 佛說我們如果行十善業的話,我們會在下一輩子轉生天界,可是實際上,在這一輩子行十善業的結果,其實在這一輩子就能夠具體改變我們的生活。實際上,我們再更進一步給大家講,就是如果一個積極持五戒、行十善業的人,那麼他在這一世裏面就會達到有根本轉變命叩臋C會。所以,這個道理最主要是因爲佛教裏面談的因緣果報,這個助緣在這一輩子產生了這些努力助緣,就會使得命弋a生根本性的影響跟變革。 所以,這是世間八正道的內涵,我們把它整理一下。
我們如果來看看所謂的世間八正道裏面,什麼叫作世間八正道的正見跟正思惟呢?我們把正見跟正思惟放在一起,因爲正見其實就是我們怎麼樣熏習正確的知見,可是熏習的過程中一定需要反覆不斷的思惟整理,然後才能內化,變成我們自己的知識,或者自己的知見,所以這個部分我們把正見跟正思惟放在一起說。這個部分的正見跟正思惟,就如同我們前面講的,我們希望大家多關注根本的作法是應該要持五戒、要行十善;如果您對於五戒十善的內容不是很瞭解的話,那麼至少我們跟各位說,至少我們應該要做到,不要因爲我們自己的貪欲,不要因爲我們自己的瞋心,然後起了種種損害猩娴男袪憽V灰覀儾灰驙戇@些貪瞋癡去損害了猩屈N自然跟猩Y緣的結果——結善緣的結果,就會有機會能夠根本改變我們的命摺
除了這些五戒十善的這些部分之外呢,世間的正見、正思惟的部分,還包含要深深的信受因緣果報的道理。這個部分要特別給大家引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文,這一段經文出自《大寶積經》。這個經文說的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裏面告訴我們的是,哪怕是經過了百劫,一劫在佛教裏面講的,一劫就是非常久的時間,那麼百劫當然是更久更久的時間;這個經文給我們講的是,哪怕經過了百劫這麼久的時間,我們之前所作的業報絕對不會因此而消失;並且等到什麼時候呢?等到因跟緣這個兩者經過適當的機緣,因跟緣兩者會遇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接受它的果報。所以這裏面談到的是,經過百劫了這個業仍然不會銷亡,並且因跟緣這兩者要具足了,要會遇了,才會得到果報。所以,我們這樣看的結果就知道說,在佛教裏面看因緣果報這件事情的話,必然是非常具有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因爲哪怕是我們過去作了哪些的業因,但是這一世裏面我們所能夠努力能夠產生的助緣,還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彈性。
所以我們說,世間的正見跟正思惟,需要對於因緣果報的道理要能夠熏習正確的因緣果報的知見,並且要予以深思,深思之後內化;然後我們能夠深信因緣果報的道理,並且根據一定的因緣果報的法則,去規劃我們這一世應該怎麼做。
那同樣的,我們接下來世間的正見跟正思惟,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內涵,就是我們要信有佛法可知可證。這個世間不是只有我們看到的五欲紅塵而已,其實這個世間還有所謂的佛法,可以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世界的實相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解脫,乃至於我們如何一步一步的親證菩提,到最後我們甚至可以像 佛這樣子,具有大智大能、大慈大悲,然後可以度許多許多的猩K裕覀円庞蟹鸱ǹ芍勺C,這個當然也是屬於世間的正見跟正思惟。
那接下來所謂的世間的正語、正業、正命,其實我們可以用很方便的方式來予以函蓋。我們之前講過的,整個八正道裏面最重要的開始就是要有正見跟正思惟;有了正見跟正思惟之後,其餘的六項的內容,其實都應該環繞在正見跟正思惟,以正見跟正思惟作爲基礎,然後逐步開展。比方說,我們現在談到的正語、正業跟正命這個三項來講,我們同樣也要回到五戒十善,也要回到因緣果報的深信,並且也要回到信有佛法可知可證,這個三項的內容去看。
比方說我們說正業來講,我們要知道持五戒、行十善,其實就是在我們這一輩子,讓我們自己行很多的正業。那麼因緣果報,同樣的,我們在世間做許多事情的時候也要知道,不管這個事情的業報……如果做了之後,接下來的無量劫恐怕這個業報都還是會一直存在的,並且適當的時候就會現起;所以,我們必須要仔細的謹言慎行。同樣的,我們在這個正業的部分,關於信有佛法可知可證的部分,我們也得要謹守住一個點,就是如果我們還沒有親證到哪些的內涵的話,其實我們應該要抱持著謙虛的心,要去相信說,其實已經有很多的賢聖,他們都已經能夠親證了佛法的種種內涵,比方說明心見性的這些內涵;如果我們自己還沒有親證的話,其實我們就要謹守著,不要任意的開口說「世間沒有明心見性這一回事」;因爲我們一旦開口了,就會影響到許多的猩鷮斗鸱ǖ挠H近。所以這個部分有牽涉到正語,也有牽涉到正業。當然正命——如何爲自己選擇一個比較好的職業,以符合五戒十善,符合因緣果報,乃至於說讓自己將來有機會能夠親近佛法,這個當然就是正命應該要思考的部分。
同樣的,接下來是所謂的正精進的部分。正精進最簡單最直接的解釋,就是所謂的四正勤。也就是,如果是善法的話,我們要讓它發起,並且讓它增長;如果是惡法的話,我們要讓它儘量減少它的存在,甚至整個避免它發生;所以這個就是可以概括整個正精進的內涵。當然所謂的善法、惡法,其實最終都還得要回到我們剛才講的幾項內容,比方說五戒十善、因緣果報,跟有佛法可知可證的這些內涵。所以,正精進仍然是要回到正見跟正思惟來看。
至於說正念跟正定,其實它的道理都一樣的,因爲我們在思惟這些道理的時候,要形成讓我們念念不忘,並且最後希望能夠心得決定。當然這個所謂的念念不忘、心得決定的這些內涵,其實都還是一樣,要在五戒十善,要在信有因緣果報,要在信有佛法可知可證,這個三項範圍裏面,我們去履行正念跟正定。
所以,以上就是跟大家簡單用世間的方式,來跟大家解釋八正道。我們剩下的內容,我們下一回再繼續跟大家說。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8-15 23:20:10 |
|
|
十善业 http://blog.creaders.net/xbh2007/user_blog_diary.php?did=75519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8-15 15:58:22 |
|
|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正思维为基础。八正道主要内容是指持五戒、行十善、 信因缘果报,信佛法可知可证。正精进即四正勤,发起增长 善法,避免恶法发生。正念、正定是念念不衰,心得决定在 持五戒、行十善、信因缘果报的三项范围内所行正念和正定。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