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4-04-17 15:50:42 |
|
|
重点:
1.五别境心所法 意识呢,意识的这个性质来讲,祂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祂一 定会跟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当然这个所谓的「五别境心 所法」的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个义理呢是铺陈在唯识学里面, 那我们这里借用唯识学的这些名相概念来为大家解释意识的性质。 我们会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让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识学 里面深奥的义理。我们说五别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个呢?这五 个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
只要跟任何一个相应的话,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识,绝对错不了。 …………………………….
2.意识在五位中会断灭 眠熟无梦,闷绝的状况,正死位,禅定的「无想定」跟「灭尽定」。
……………………………
3.不可把意识心当成本心 开悟明心的时候,明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呢?一般来讲我们都把 祂叫作:明白的是我们的本心——要追求、要证悟我们的本心,那 这个本心呢绝不是意识。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本心的性质跟意识是 非常明显的差别。
本心: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维 摩诘所说经》卷一)《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的「诸入不会、不合」, 这个就刚刚好跟我们刚才讲的意识的性质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 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要证悟本心的话呢,绝对不能够落入意识的分 别境界。
意识心: 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卷一)那么这个经文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哪怕我们 在打坐中是怎么样的内守幽闲、怎么样殊胜的定境……那不管是怎 么样幽闲的定境,它毕竟都是法尘分别影事,它毕竟都是意识的境 界。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7-03 18:56:25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在上个讲次里面,我为大家讲解了三缚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所谓的「我见」,而我见又以「意识」最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认清楚意识的特质的话,那就比较有机会能够把我见断得彻底,所以我们在这个讲次里面要继续来跟大家说「意识的特质」。
并且在上一集里面我们跟大家说,最为粗略的判断是否为意识的标准,就是要看看:祂是不是正在对眼前的这些境界呢正在作分别、正在作这个分辨,如果是这样子的情况的话,我们跟大家讲说,这样子的话十之八九就是意识了。那接下来,我们就针对这一点,今天的讲次里面为大家来讲更深入的意识的特质,希望大家在听了之后,能够对意识有更清楚更直接的掌握,这样子的话以后要断我见,也会更有力道。
我们接下来看:我们说意识呢,意识的这个性质来讲,祂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祂一定会跟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当然这个所谓的「五别境心所法」的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个义理呢是铺陈在唯识学里面,那我们这里借用唯识学的这些名相概念来为大家解释意识的性质。我们会用尽量简单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让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识学里面深奥的义理。我们说五别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个呢?这五个心所法就是:欲、胜解、念、定、慧。
「欲」,欲望的欲,欲指的是什么呢?跟我们一般所熟知道的欲这个字的意思呢是很直接相关的,也就是:你想要作什么、你想要完成什么、你想要去哪里……这个是你的欲望;那凡是跟欲这一点相应的,也就是说你在判断这其中所现起的心行的时候,如果这里面有想要的成分在里面、有欲望的成分在里面,那必然是意识。
第二个别境心所法叫作「胜解」,胜就是胜利的胜,解是了解的解。胜解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 对现前、对你目前所面对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不会有怀疑。比方说:如果说灯光很充足良好,并且我们也都精神良好的话,那么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现在电视机上面上演的节目是什么;并且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电视机前面所显示的节目里面,它的背景的颜色是什么,周围有搭配了什么样的这个绘画等等,这个就是所谓的胜解。也就是:你对眼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明白没有迟疑,这个叫作胜解。那凡是胜解的话,胜解也就是,你对眼前的境界非常的肯定、清楚、没有怀疑,那这个境界呢这样子的一个心行,必然是你的心识要对眼前的境界要有极为伶俐、极为彻底的分别,你才能够无所怀疑。比方说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如果说现在的天光昏暗的话,那么你也许就会怀疑到底眼前看到的是什么颜色,当那个有怀疑那个状况发生的时候就不叫胜解了。所以我们说:如果是胜解的心行现起的时候,很显然的那表示祂的分辨的作用非常的彻底、非常的清晰,那么这个必然是意识的心行。
第三个别境心所法叫作「念」,念头的念。那这里的念的意思指的是说:我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境界,或是曾经学习过的事情忆念不忘,这个叫作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眼前,我们对这个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曾经学习过的事情,起了一个念头忆念住的话,那么这个作用呢基本上也是意识的作用。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会)之所以会联想、之所以会想起之前做过什么事情、学过什么法的时候,那么你必然也会对于所要联想的对象,有一番这个记忆的了解;那么当你在回想事情的时候,哪怕你回想的事情不如眼前面对的境界这么样的彻底清楚,但是你毕竟还是在你能力所及的范围都在回想;所以对于这个境、对于你回想的境界来看,其实你在那一个境界里面已经在回想了;并且在回想的时候你还能够仔细的分辨:你到底是不是曾经经历过那样的境界;所以这个里面呢,也是一样处处都可以见到分别、分辨的痕迹,所以当然跟「念」心所法相应的也必然是意识。
第四个别境心所法叫作「定」。那定呢,通常指的是:一般人或许会以为是这个禅定的境界、打坐禅定的境界,但实际上这个定的范围的话会更广一些。简单来说,如果我们心里面念头不动摇,这个都可以把它划归在定的范围。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看,我们如果要让念头,把这个念头定住,让它不要四处纷飞的话,那么各位请想想看,你是不是要对目前这个念头有清晰的了解跟认知,你才能够知道要定住什么样的定境界,或者要定在什么样的状况呢?所以定的这个别境心所法,要成就这个别境心所法,那一定也是意识在背后扮演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功用。
最后一个别境心所法叫作「慧」。慧呢意思是说:当你面对眼前的境界的时候,你能够用你的这个思惟去推理去抉择,然后你会让这个抉择的分际变得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说,假如说你眼前面对的境界有不同的选项的话,那么这个慧心所的现起呢,就代表着你能够从里面抉择出最正确的一个选项,所以这个就是慧心所。那么从刚才的叙述里面,各位菩萨们应该很容易可以看到,当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慧心所现行让我们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的时候,这个岂不是代表了你能够对于眼前呈给你的选项,作一个通盘的思惟整理,然后作出你的判断吗?所以,这个里面岂不是处处都是分辨的作用呢?当然这个慧心所本身也是意识的现行。
所以像这一个五个别境心所法(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欲、胜解、念、定、慧,这个五个别境心所法)可以说只要跟任何一个相应的话,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识,绝对错不了。这个是用更详细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上一集讲的就是用「分别」这两个字,现在在这里更进一步帮大家用五别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诉你意识作用的范围、作用的行相。
那么再者呢,我们甚至也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意识的性质。意识我们可以说,我们在人间的意识,在人间的意识有五个状况意识一定会断灭。哪五个状况呢?这五个状况就是:
第一个状况,就是当你「睡熟的时候」。那么这一点讲起来,也许很多菩萨心里面乍听之下都觉得会有所存疑,因为我们一般的常人来讲,晚上累了去睡觉,然后(睡觉之后)睡觉之前在想什么事情,那睡着之后我们也许没有什么了知,可是我们都知道,明天早上天亮了我们起床了,那么所有我们在睡觉之前——这个所谓的睡觉之前——所能够记起来的事情,等到我们天亮之后,所有的东西都还是一样接得起来。所以在我们意识的觉知里面,我们会感觉到睡觉这件事情并不是断了;我们会感觉到说:至少在睡觉之前跟睡觉之后事情都接得起来啊。比方说:我在睡觉之前告诉自己,明天一大早的话老板要叫我们交什么样的事情、要完成什么样的事情的时候,那等到我睡觉起来的时候,我还是会记得啊,所以我就第一个就把这个事情给完成了。所以在我们一般的觉知里面,我们从来都不觉得意识有什么样断灭的地方。
可是各位要认真去想一想、各位仔细去想一想,当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说睡熟了——「眠熟」这个境界,也就是说睡得很深沉很深沉没有作梦的境界,那请问大家:我们每一个人在醒来之后,或多或少也许都还记得作梦的内涵,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记得当你在不作梦睡着的时候,到底你的意识经历了什么事情?因为在那段时间里面,我们的意识整个都不现行——完全都不现行——而意识的定义就是要对现前的这个境界作一番分别的。所以可见:在我们睡着没有梦境的那一段时间里面,的确是没有所谓的意识。
那么我们平常之所以会觉得说意识没有断,那是因为我们把睡前、睡熟作梦跟睡觉之后的这些个意识的境界,自己把它接起来了,我们却从来没有认真去想过:其实我们在睡熟那段期间,其实是没有意识的。因为那个时候你没有任何对眼前的境界去分辨,所以这个状况下意识就是断了;那是一直到说你过了这个睡很熟的状况之后,才又再现起意识。所以意识在我们身上展现的时候,其实祂是会在那个时间断灭之后又再现起了。
同样的跟睡熟的状况一样,第二个意识会断灭呢就是所谓的「闷绝的状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是「昏迷的状况」。比方说受了这个外力重伤,比方说头去撞到东西了,然后就是突然间就昏过去了;同样的如果是那种昏迷的状况的话,当然也包含说我们的这个过量:比方说有很过量的麻醉药施打在身上的时候,那时候发生的状况也是一样,我们都没有办法去分辨眼前的任何境界。当然在那个状况下,其实意识就是断了,并不是所谓的意识暂时不作用,而是意识就是断了。
另外第三个意识会断的就是,我们人在进入死了之后进入「正死位」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意识是断灭的。那关于「正死位」这些事情呢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我们就不细讲。
那么另外还有两种的境界是意识会断灭的,就是禅定里面的「无想定」跟「灭尽定」。我们没有时间对于这个定的境界多作阐述,这个我们会留在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里面再去教授。但是我们从这个「定」的这个境界的粗略描述,我们应该可以知道:无想定就是没有任何意识的作用;那么灭尽定呢,更是把意识的作用给灭了,那才能叫作灭尽定,基本上就是灭尽一切的三界的众生所知道的心行,这个就是灭尽定。那在这个两种定的这个境界之中呢,是对于外面的这个境的境界、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无所觉知的,自然而然的在这两种境界之中,意识也是一样都是断灭的。
所以意识有这样一个特性在,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讲的:他在睡得很深很沉无梦的时候——眠熟的时候、或者是闷绝也就是昏迷的时候、或者是正死位、或者是无想定、或者是灭尽定,凡是人间的意识,在这个五位都一定会断灭。这个其实也可以用来判断:如果说我们在面对某一些个人在讲说他的一些的修行状况的时候,那么我们不妨来想想看:他现在这个修行所得到的这个境界,是不是是一种会断灭的心行呢?如果会断灭的心行的话,那十之八九也都是意识的范围。所以意识在人间是会断灭的,然而在断灭之后,会因为我们八识心王的运作又再度的现起。所以一般人会误以为说意识没有断,其实意识常常都会断灭,甚至我们可以说,每天晚上睡熟了就会断灭。
相对于来讲意识有这些我们刚才讲的——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以及祂平常就会常常断灭的这个特质来看,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谈到本心;我们谈到了比方说我们谈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将来要能够成佛这件事情来讲,我们说必须要开悟明心,因为开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那我们谈到要开悟明心的时候,明的那个心到底是什么心呢?一般来讲我们都把祂叫作:明白的是我们的本心——要追求、要证悟我们的本心,那这个本心呢绝不是意识。绝对不是意识,因为本心的性质跟意识是非常明显的差别。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意识会分别六尘,会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可是本心呢是永远都不会——永远都不会去分辨我们目前的境界,永远都不会跟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的。这个也就是呼应到我们在《维摩诘所说经》里面看到的:「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维摩诘所说经》卷一) 《维摩诘所说经》里面讲的「诸入不会、不合」,这个就刚刚好跟我们刚才讲的意识的性质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这个就是告诉大家要证悟本心的话呢,绝对不能够落入意识的分别境界。
那再接下来,本心呢我们也一再的强调证悟的本心——这个本心的特质,祂是恒不变异、恒不断灭的。光是就这个恒不断灭这个立场来看,就已经跟意识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意识甚至在我们每天晚上睡着了、睡得很熟了没有梦的时候就已经断灭了,那这样子断灭、常常会断灭的状况,怎么能够跟我们的本心——永远永远没有一个刹那断灭的这个情况来相比呢?所以在这里先告诉大家:本心的特质跟这个意识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不要把意识的境界误以为是开悟的本心的境界。
当然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去检视一下,因为我们刚才说本心的境界跟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这里,各位菩萨也可以试着去判断,如果我们在一些地方听到了一些修行人号称已经开悟的话,那么我们不妨也用刚才的方式来检验看看,看看他开悟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比方说,如果我们听到别人说他开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尘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执着的心。」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心里面要立刻来生起一个判断,也就是说:他虽然说对眼前的境界不执着,可是他同样也说他所证悟的那个心呢,对眼前的境界可以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么请问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的不就是刚好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吗?因为我们刚才已经一再告诉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识在作用,所以这个状况下的话,我们要打上一个问号,那么他悟的极有可能就是意识而已。
或者有人告诉我们说:「只要我们看着眼前的这个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分别眼前所看到的是张三或者李四,我们只要看而不去分别,这一个就是我们的本心作用。 」如果各位菩萨听到这样说的话,不妨再仔细思惟看看:虽然在这样的说法里面,他说到了「不要去分别你看到的是张三还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萨,他虽然不去分别张三李四,可是当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时候,请问他有没有看到呢?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够告诉我们说「不去分辨是张三还是李四」,那么既然他有看到的话,不就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在作用着吗?所以像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就可以去把他打上问号说:他所开悟的极有可能也不过是什么?意识的状况而已。
那么实际上,还有一些人会把我们之前跟大家说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当成这个所谓开悟的本心。那当然我们前面讲说:在无想定跟灭尽定两种定之下会没有意识现行,其他的定里面都有意识的现行;这里我们就用《楞严经》里面的一句话来帮大家下一个注脚,《楞严经》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楞严经》卷一)那么这个经文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打坐中是怎么样的内守幽闲、怎么样殊胜的定境……那不管是怎么样幽闲的定境,它毕竟都是法尘分别影事,它毕竟都是意识的境界。
所以从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来判断意识的变相有很多很多种;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们说的方式来判断的话,您应该就比较不容易受邪见所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25 15:29:00 |
|
|
重点:
1. 五別境心所法 意識呢,意識的這個性質來講,祂有一個重要的性質就是「祂一 定會跟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當然這個所謂的「五別境心 所法」的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個義理呢是鋪陳在唯識學裏面, 那我們這裏藉用唯識學的這些名相概念來為大家解釋意識的性質。 我們會用儘量簡單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識學 裏面深奧的義理。我們說五別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個呢?這五 個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 只要跟任何一個相應的話,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識,絕對錯不了。 …………………………….
2.意识在五位中会断灭 眠熟无梦, 悶絕的狀況,正死位,禪定的「無想定」跟「滅盡定」。
……………………………
3.不可把意识心当成本心 開悟明心的時候,明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把 祂叫作:明白的是我們的本心——要追求、要證悟我們的本心,那 這個本心呢絕不是意識。絕對不是意識,因為本心的性質跟意識是 非常明顯的差別。
本心: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維 摩詰所說經》卷一)《維摩詰所說經》裏面講的「諸入不會、不合」, 這個就剛剛好跟我們剛才講的意識的性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所 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要證悟本心的話呢,絕對不能夠落入意識的分 別境界。
意识心: 楞嚴經》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楞嚴經》卷一)那麼這個經文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哪怕我們 在打坐中是怎麼樣的內守幽閑、怎麼樣殊勝的定境……那不管是怎 麼樣幽閑的定境,它畢竟都是法塵分別影事,它畢竟都是意識的境 界。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08:09:57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二輯 意識的性質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個講次裏面,我為大家講解了三縛結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所謂的「我見」,而我見又以「意識」最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楚意識的特質的話,那就比較有機會能夠把我見斷得徹底,所以我們在這個講次裏面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意識的特質」。
並且在上一集裏面我們跟大家說,最為粗略的判斷是否為意識的標準,就是要看看:祂是不是正在對眼前的這些境界呢正在作分別、正在作這個分辨,如果是這樣子的情況的話,我們跟大家講說,這樣子的話十之八九就是意識了。那接下來,我們就針對這一點,今天的講次裏面為大家來講更深入的意識的特質,希望大家在聽了之後,能夠對意識有更清楚更直接的掌握,這樣子的話以後要斷我見,也會更有力道。
我們接下來看:我們說意識呢,意識的這個性質來講,祂有一個重要的性質就是「祂一定會跟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當然這個所謂的「五別境心所法」的這些字眼,它的真正的整個義理呢是鋪陳在唯識學裏面,那我們這裏藉用唯識學的這些名相概念來為大家解釋意識的性質。我們會用儘量簡單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讓大家不必再去看唯識學裏面深奧的義理。我們說五別境心所法,指的是哪五個呢?這五個心所法就是:欲、勝解、念、定、慧。
「欲」,欲望的欲,欲指的是什麼呢?跟我們一般所熟知道的欲這個字的意思呢是很直接相關的,也就是:你想要作什麼、你想要完成什麼、你想要去哪裏……這個是你的欲望;那凡是跟欲這一點相應的,也就是說你在判斷這其中所現起的心行的時候,如果這裏面有想要的成分在裏面、有欲望的成分在裏面,那必然是意識。
第二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勝解」,勝就是勝利的勝,解是瞭解的解。勝解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你對現前、對你目前所面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不會有懷疑。比方說:如果說燈光很充足良好,並且我們也都精神良好的話,那麼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現在電視機上面上演的節目是什麼;並且我也可以很清楚的告訴你,電視機前面所顯示的節目裏面,它的背景的顏色是什麼,周圍有搭配了什麼樣的這個繪畫等等,這個就是所謂的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清楚明白沒有遲疑,這個叫作勝解。那凡是勝解的話,勝解也就是,你對眼前的境界非常的肯定、清楚、沒有懷疑,那這個境界呢這樣子的一個心行,必然是你的心識要對眼前的境界要有極為伶俐、極為徹底的分別,你才能夠無所懷疑。比方說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如果說現在的天光昏暗的話,那麼你也許就會懷疑到底眼前看到的是什麼顏色,當那個有懷疑那個狀況發生的時候就不叫勝解了。所以我們說:如果是勝解的心行現起的時候,很顯然的那表示祂的分辨的作用非常的徹底、非常的清晰,那麼這個必然是意識的心行。
第三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念」,念頭的念。那這裏的念的意思指的是說:我們對於曾經經歷過的境界,或是曾經學習過的事情憶念不忘,這個叫作念。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對眼前,我們對這個曾經經歷過的事情、曾經學習過的事情,起了一個念頭憶念住的話,那麼這個作用呢基本上也是意識的作用。爲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會)之所以會聯想、之所以會想起之前做過什麼事情、學過什麼法的時候,那麼你必然也會對於所要聯想的對象,有一番這個記憶的瞭解;那麼當你在回想事情的時候,哪怕你回想的事情不如眼前面對的境界這麼樣的徹底清楚,但是你畢竟還是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都在回想;所以對於這個境、對於你回想的境界來看,其實你在那一個境界裏面已經在回想了;並且在回想的時候你還能夠仔細的分辨:你到底是不是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境界;所以這個裏面呢,也是一樣處處都可以見到分別、分辨的痕跡,所以當然跟「念」心所法相應的也必然是意識。
第四個別境心所法叫作「定」。那定呢,通常指的是:一般人或許會以為是這個禪定的境界、打坐禪定的境界,但實際上這個定的範圍的話會更廣一些。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心裏面念頭不動搖,這個都可以把它劃歸在定的範圍。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來看,我們如果要讓念頭,把這個念頭定住,讓它不要四處紛飛的話,那麼各位請想想看,你是不是要對目前這個念頭有清晰的瞭解跟認知,你才能夠知道要定住什麼樣的定境界,或者要定在什麼樣的狀況呢?所以定的這個別境心所法,要成就這個別境心所法,那一定也是意識在背後扮演了最重要最重要的功用。
最後一個別境心所法叫作「慧」。慧呢意思是說:當你面對眼前的境界的時候,你能夠用你的這個思惟去推理去抉擇,然後你會讓這個抉擇的分際變得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說,假如說你眼前面對的境界有不同的選項的話,那麼這個慧心所的現起呢,就代表著你能夠從裏面抉擇出最正確的一個選項,所以這個就是慧心所。那麼從剛才的敘述裏面,各位菩薩們應該很容易可以看到,當我們面臨抉擇的時候,慧心所現行讓我們可以作出正確的選擇的時候,這個豈不是代表了你能夠對於眼前呈給你的選項,作一個通盤的思惟整理,然後作出你的判斷嗎?所以,這個裏面豈不是處處都是分辨的作用呢?當然這個慧心所本身也是意識的現行。
所以像這一個五個別境心所法(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欲、勝解、念、定、慧,這個五個別境心所法)可以說只要跟任何一個相應的話,那就是必然就是意識,絕對錯不了。這個是用更詳細的方式,也就是我們上一集講的就是用「分別」這兩個字,現在在這裏更進一步幫大家用五別境心所法的方式,告訴你意識作用的範圍、作用的行相。
那麼再者呢,我們甚至也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意識的性質。意識我們可以說,我們在人間的意識,在人間的意識有五個狀況意識一定會斷滅。哪五個狀況呢?這五個狀況就是:
第一個狀況,就是當你「睡熟的時候」。那麼這一點講起來,也許很多菩薩心裏面乍聽之下都覺得會有所存疑,因為我們一般的常人來講,晚上累了去睡覺,然後(睡覺之後)睡覺之前在想什麼事情,那睡著之後我們也許沒有什麼了知,可是我們都知道,明天早上天亮了我們起床了,那麼所有我們在睡覺之前——這個所謂的睡覺之前——所能夠記起來的事情,等到我們天亮之後,所有的東西都還是一樣接得起來。所以在我們意識的覺知裏面,我們會感覺到睡覺這件事情並不是斷了;我們會感覺到說:至少在睡覺之前跟睡覺之後事情都接得起來啊。比方說:我在睡覺之前告訴自己,明天一大早的話老闆要叫我們交什麼樣的事情、要完成什麼樣的事情的時候,那等到我睡覺起來的時候,我還是會記得啊,所以我就第一個就把這個事情給完成了。所以在我們一般的覺知裏面,我們從來都不覺得意識有什麼樣斷滅的地方。
可是各位要認真去想一想、各位仔細去想一想,當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說睡熟了——「眠熟」這個境界,也就是說睡得很深沉很深沉沒有作夢的境界,那請問大家:我們每一個人在醒來之後,或多或少也許都還記得作夢的內涵,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能夠記得當你在不作夢睡著的時候,到底你的意識經歷了什麼事情?因為在那段時間裏面,我們的意識整個都不現行——完全都不現行——而意識的定義就是要對現前的這個境界作一番分別的。所以可見:在我們睡著沒有夢境的那一段時間裏面,的確是沒有所謂的意識。
那麼我們平常之所以會覺得說意識沒有斷,那是因為我們把睡前、睡熟作夢跟睡覺之後的這些個意識的境界,自己把它接起來了,我們卻從來沒有認真去想過:其實我們在睡熟那段期間,其實是沒有意識的。因為那個時候你沒有任何對眼前的境界去分辨,所以這個狀況下意識就是斷了;那是一直到說你過了這個睡很熟的狀況之後,才又再現起意識。所以意識在我們身上展現的時候,其實祂是會在那個時間斷滅之後又再現起了。
同樣的跟睡熟的狀況一樣,第二個意識會斷滅呢就是所謂的「悶絕的狀況」,(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是「昏迷的狀況」。比方說受了這個外力重傷,比方說頭去撞到東西了,然後就是突然間就昏過去了;同樣的如果是那種昏迷的狀況的話,當然也包含說我們的這個過量:比方說有很過量的麻醉藥施打在身上的時候,那時候發生的狀況也是一樣,我們都沒有辦法去分辨眼前的任何境界。當然在那個狀況下,其實意識就是斷了,並不是所謂的意識暫時不作用,而是意識就是斷了。
另外第三個意識會斷的就是,我們人在進入死了之後進入「正死位」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意識是斷滅的。那關於「正死位」這些事情呢我們在有限的時間,我們就不細講。
那麼另外還有兩種的境界是意識會斷滅的,就是禪定裏面的「無想定」跟「滅盡定」。我們沒有時間對於這個定的境界多作闡述,這個我們會留在正覺同修會的禪淨班裏面再去教授。但是我們從這個「定」的這個境界的粗略描述,我們應該可以知道:無想定就是沒有任何意識的作用;那麼滅盡定呢,更是把意識的作用給滅了,那才能叫作滅盡定,基本上就是滅盡一切的三界的眾生所知道的心行,這個就是滅盡定。那在這個兩種定的這個境界之中呢,是對於外面的這個境的境界、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無所覺知的,自然而然的在這兩種境界之中,意識也是一樣都是斷滅的。
所以意識有這樣一個特性在,也就是說剛才我們講的:他在睡得很深很沈無夢的時候——眠熟的時候、或者是悶絕也就是昏迷的時候、或者是正死位、或者是無想定、或者是滅盡定,凡是人間的意識,在這個五位都一定會斷滅。這個其實也可以用來判斷:如果說我們在面對某一些個人在講說他的一些的修行狀況的時候,那麼我們不妨來想想看:他現在這個修行所得到的這個境界,是不是是一種會斷滅的心行呢?如果會斷滅的心行的話,那十之八九也都是意識的範圍。所以意識在人間是會斷滅的,然而在斷滅之後,會因為我們八識心王的咦饔衷俣鹊默F起。所以一般人會誤以為說意識沒有斷,其實意識常常都會斷滅,甚至我們可以說,每天晚上睡熟了就會斷滅。
相對於來講意識有這些我們剛才講的——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以及祂平常就會常常斷滅的這個特質來看,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談到本心;我們談到了比方說我們談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將來要能夠成佛這件事情來講,我們說必須要開悟明心,因為開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那我們談到要開悟明心的時候,明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把祂叫作:明白的是我們的本心——要追求、要證悟我們的本心,那這個本心呢絕不是意識。絕對不是意識,因為本心的性質跟意識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意識會分別六塵,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可是本心呢是永遠都不會——永遠都不會去分辨我們目前的境界,永遠都不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的。這個也就是呼應到我們在《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看到的:「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維摩詰所說經》卷一)《維摩詰所說經》裏面講的「諸入不會、不合」,這個就剛剛好跟我們剛才講的意識的性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要證悟本心的話呢,絕對不能夠落入意識的分別境界。
那再接下來,本心呢我們也一再的強調證悟的本心——這個本心的特質,祂是恆不變異、恆不斷滅的。光是就這個恆不斷滅這個立場來看,就已經跟意識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正如我們前面所講的,意識甚至在我們每天晚上睡著了、睡得很熟了沒有夢的時候就已經斷滅了,那這樣子斷滅、常常會斷滅的狀況,怎麼能夠跟我們的本心——永遠永遠沒有一個剎那斷滅的這個情況來相比呢?所以在這裏先告訴大家:本心的特質跟這個意識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不要把意識的境界誤以為是開悟的本心的境界。
當然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去檢視一下,因為我們剛才說本心的境界跟意識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這裏,各位菩薩也可以試著去判斷,如果我們在一些地方聽到了一些修行人號稱已經開悟的話,那麼我們不妨也用剛才的方式來檢驗看看,看看他開悟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比方說,如果我們聽到別人說他開悟了,他悟到的是:「在六塵之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但是又可以作主又不執著的心。」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心裏面要立刻來生起一個判斷,也就是說:他雖然說對眼前的境界不執著,可是他同樣也說他所證悟的那個心呢,對眼前的境界可以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請問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的不就是剛好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嗎?因為我們剛才已經一再告訴大家:分辨眼前的境界就是意識在作用,所以這個狀況下的話,我們要打上一個問號,那麼他悟的極有可能就是意識而已。
或者有人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看著眼前的這個境界,但是我們不要去分別眼前所看到的是張三或者李四,我們只要看而不去分別,這一個就是我們的本心作用。」如果各位菩薩聽到這樣說的話,不妨再仔細思惟看看:雖然在這樣的說法裏面,他說到了「不要去分別你看到的是張三還是李四」,可是各位菩薩,他雖然不去分別張三李四,可是當他眼睛在看到前面的境界的時候,請問他有沒有看到呢?他必然是有看到才能夠告訴我們說「不去分辨是張三還是李四」,那麼既然他有看到的話,不就正是意識的分別作用在作用著嗎?所以像這樣的狀況,我們應該就可以去把他打上問號說:他所開悟的極有可能也不過是什麼?意識的狀況而已。
那麼實際上,還有一些人會把我們之前跟大家說的定、定中的境界把它當成這個所謂開悟的本心。那當然我們前面講說:在無想定跟滅盡定兩種定之下會沒有意識現行,其他的定裏面都有意識的現行;這裏我們就用《楞嚴經》裏面的一句話來幫大家下一個註腳,《楞嚴經》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卷一)那麼這個經文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哪怕我們在打坐中是怎麼樣的內守幽閑、怎麼樣殊勝的定境……那不管是怎麼樣幽閑的定境,它畢竟都是法塵分別影事,它畢竟都是意識的境界。
所以從這些方面,相信各位就可以來判斷意識的變相有很多很多種;但是如果各位依照上面我們說的方式來判斷的話,您應該就比較不容易受邪見所影響。
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1-01-23 11:26:31 |
|
|
(我的附议:有的人引用佛经的“一切唯心造” 却理解为并引申为:一切法为心想生。就是错会 了这个“心”,以为能思维能觉知的意识心能造 一切法?可是佛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呀?是引用 者自己误会了,或者自己不懂佛法的唯识论。因 为意识心自己在五位时会断灭,还要靠如来藏等 重新生起现起,所以意识心绝对不是能生万法的 心。那么“一切唯心造”能造一切的心是哪个心? 我相信听闻讲座的人都能轻易的回答出来正确的 答案:如来藏[心]!如果还说:一切法为心想生。 我们就知道,这位说法者是个佛法盲!佛法的常 识和正知见都不懂?让佛子笑掉大牙的!呵呵! 因为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是不与六法尘起分 别心的。佛经说是“诸入不会故”。)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1-01-16 23:09:40 |
|
|
我见以意识最为重要。 意识的性质:对眼前的境界正在进行分别、分辨。 意识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
五别境心所法: 1.欲:你想要做什么?要去哪里? 2.胜解:对眼前的境界非常清楚、明白、肯定,没有怀疑。 (观行胜解的心行时候,观察分辨的作用。非常 清楚、彻底必然是意识的心行。) 3.念:对曾经经历过的境界学习过的事情忆念不忘。 4.定:不仅是禅定心里念头不动摇即是定。意识的作用。 5.慧:对眼前的境界用思维去推理解决。处处都是分辨的作用, 意识的现行。
人间的意识在五位即五种状况时会断灭。 1.眠熟 , 2.闷绝(昏迷),3.正死位,4.无想定,5.灭尽定。 (4和5是禅定中的状况,没有任何意识作用。5是把意识作用灭了。) 意识断灭后,由于第八识即如来藏的作用才会重新现起。
开悟、明心的心是本心。但绝对不是意识心。 意识心分别六尘,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 而本心永远也不会分辨目前境界,不会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维摩诘所说经》卷1
证悟本心绝对不能落入意识的分别境界。本心的性质:恒不断灭, 恒不变异。没有刹那刹那断灭。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意识的作用。 看而不分别,但看到就正是意识的作用。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楞严经》卷1 即是说在打坐中如何内守幽闲、殊胜的定境都是意识的境界。
除无想定、灭尽定(意识断灭了),其他定里面都是有意识的现行。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