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0 12:59:12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的讲次里面,我们跟大家分析的色蕴跟识蕴的部分。接下来在今天的时间里面,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解说:五阴里面的剩下来的三个阴,就是受阴、想阴跟行阴。
我们先来看看「受阴」。 「受」从它的字面的意思来讲,指的就是领纳,我去领纳现前的境界,带给我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会有哪些感受呢?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型的感受,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我们先说「乐受」。 「乐受」就是说:我们面对目前的境界的时候,这个境界我们觉得说我们喜欢这个境界,在我们心里面产生了愉悦的感受,我们喜爱它,这个就是乐受。比方说,各位现在坐在电视机前面,在听正觉同修会所播的节目,这里面就隐含着您希望能够在这个听闻这个节目的时候,能够从里面学到了真正的佛法的道理,能够从中间开启了佛菩提道的智慧的钥匙;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您的心必然对于我们所谓的「大乘见道」、所谓的「开悟明心」乃至于「成佛之道」这些事情,都有心有所向往、心有所喜乐,所以想要来听闻,希望听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所以这一些的这个感受,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纳成「乐受」。
再来还有所谓的「苦受」。 「苦受」我们可以简单的来说,就是你不喜欢的境界让你产生了嫌恶、排斥的这些境界。比方说,如果说您今天看了在这个电视新闻媒体上面,看了某一些新闻的时候,也许因为这个新闻的本身报导的都是社会的负面的现象,让您在吃完饭刚接触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不舒服,您直觉就觉得说刚吃完饭要接触这些的事情,我们说实在是情何以堪,所以你就会直觉的把它给转台不看;像这样子的一个状况是很直接的您不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个苦受。然而(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苦受,其实还有很多。比方说,我们都知道说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当然生病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经验,所以病这件事情当然带给我们的都是苦受。甚至我们可以说,再看看每一个人这个身体,从这个二三十岁壮年之后就逐渐走下坡了,那么在逐渐衰老的过程中,越到后来你会越来越觉得说这个衰老真是难以承受,以前可以做的许多的事情,现在都没办法做了,体力也没有办法负荷,并且动不动就这里酸痛、那里酸痛,这里毛病、那里毛病,所以这些都是由于衰老所带给我们的苦受。这些是所谓的苦受。
除了 苦受跟乐受之外,还有所谓的这个「不苦不乐受」,或者另外一个方式讲就是所谓的「舍受」,通常指的就是,我们一般来讲我们没有特别喜欢也没有特别排斥的状况。在修行上来讲,有一些定中的状况,其实也就是相应的所谓的舍受。就是当在定中觉到这些喜乐的一面,喜欢禅悦的觉受,之后呢又自己又觉得说:禅悦的觉受也不应该久久的沉溺、不应该执着,所以应该把眼前的禅悦的境界,把它给舍弃了再往前进一步,那个也可以把它叫作舍受的一部分。
所以受的本身呢我们可以说,总结来讲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粗略所能感受到的基本上就是苦受、乐受还有不苦不乐受三样。这个三样的这个受呢,其实请各位自己去想一想看,这个受的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可以说当我们正在乐受的时候,原则上就没有苦受;或者当我们在苦受的时候,原则上是没有乐受,跟没有所谓的不苦不乐受的;也就是说这个受的范围按照我们刚才这样的分类来讲,其实在每一个时刻,其实都会只有一种受的现行。或许电视机前面有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心思比较细腻的观众们,或许会说:「难道就一定是这三个不能够同时出现吗?好像有一些状况,也是三个同时出现?」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尽管您的心思再怎么细腻,当您的心思细到刹那刹那间的时候,这个觉受必然也都是只有一种受的心行会现行;如果有机会您在自己把您的心思定下来往内观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察觉到这里面微细的受的分别。
这个受的本身既然有这三类,并且三类的本身又不能够同时现行,那就有一个有趣的推理我们可以知道,也就是说:受的本身,它是会有所改变、有所交替的。比方说,乐受本身也许享乐久了之后就变成苦受;又比方说呢不苦不乐受待久的时候,失去两个觉受,久而久之又觉得说需要这个苦,又需要这个乐的觉受,那么心里有所希冀,这个时候又开始有一些个苦的觉受出来。所以这一些个心行呢表示受的本身,其实它并不是恒常的存在;当这个乐的受存在的时候,就没有其他两个受,当苦受存在的时候,也没有其他两个受。也就是受的心行,它是一个这个改变中现起的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这个就是我们对于受的跟大家解释的地方。
当然就是说,这个是直接的先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的「受」来解说,但是实际上受呢可以指的有更细的受。比方说,我们说在唯识的这个五遍行的心所法里面,那这个五遍行是: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指的就是在每一个心识的运作里面,都一定有这个五个心的作用在。既然每一个这个心的现行都有这个作用在的话,表示说五遍行指的是非常非常微细的状况。所以当我们提说「受」这个字,我们说五遍行里面的触、作意、受、想、思,虽然这个里面也有所谓的「受」的字眼,可是在五遍行里面的「受」,实际上指的是非常微细的「境界受」;那么那个境界受,可能就要等我们修行得力之后,才能够细观里面的境界受的内涵。这是先跟大家说有关受蕴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要继续跟大家看是「想蕴」的部分,同样的我们也从日常生活中,先带着大家来看看,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想蕴的现行状况是如何。我们要先说的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想」都是跟语言文字相应的「想」,这个想是比较粗糙的想,通常指的范围。比方说,我们也许肚子饿了,我们说我们想吃饭, 「想」吃饭;或者是说,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想要散散步,因为肚子太饱了,想起来走一走、散散步,这个是「想」;或者是说,我们想到哪里去游玩,这个也都是「想」。那么这一些个「想」,它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跟我们的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跟我们语言文字是相应的。这类型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叫作粗想。
那么再来更细一点的「想」,我们把它叫作「心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基本上就是,当我们的这个身体的五官,再加上我们最早在这一个系列的讲次刚开始的时候跟大家讲的意根,加起来总共有六个根,当六根去攀缘这个六个境的时候、(六境的时候、)六尘的时候,心会因为攀缘的作用,会摄取这个相而现起心相。由这个现起的心相,接下来就开始有逐渐演变的心行,包含说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心相开始建构起概念;不只是更因为这个概念,开始建立起种种语言文字相应的名号、跟甚至是到后面的抽象的理念;比方说,我们到后面会认知到所谓的山河、男女,比方美丑、善恶等等,这一些东西它的根源都在于说,我们的心在面对之前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起了取相的作用,并且让这个相在我们心里面流注、建构、生起。所以这个是我们讲的想比较细的部分。
当然跟前面的受一样,那想有没有更细的部分?也有,因为我们刚才说五遍行,我们说五遍行的内涵是:触、作意、受、想、思;各位可以看到「想」在五遍行里面也有,不过这个五遍行的这个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细。
总而言之就是想呢,最起码我们最粗劣的,我们可以跟生活上许多许多「想」这个字的用法都连在一起,像我们刚才举的想吃饭、想去哪里等等。那么这一些的想,其实各位平常在日常生活上,应该就可以体会到这些想其实是念念变异的。比方说,我们刚才说想吃饭这件事情,很显然地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会很想吃饭,可是当我们吃饭吃饭饱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不想了呢?所以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的「想」来说,它的存在的范围,其实也不过是就我们刚开始肚子饿的时候,甚至是我们开始吃饭的前半段的时间,后面当我们饱足的时候,我们就不想再吃了。所以从这样子的一个例子,各位可以细细去观行说,「想」这件事情,我们说日常生活的粗想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变化。
从这里呢其实各位就可以推知,可以知道、领略说:「想」这件事情,它的确是充满了无常,它都不能维持很久的。如果您再继续用功精进,让心思再细腻一点的话,您将可以看到我们想的意念,心取相然后运作的这些作用,可以说真的是念念变异;佛经上有说:好像猿猴,从一个树上跳到另外一个树上,这样子来比喻。
我们在这个细相的想方面的运行也确实是如此,如果从那个方面呢,如果您能够觉察、能够体会到这样子状况的话,相信您对于「想」呢,「想」这个阴的无常性会有很深刻的体会。如果您如果对于这个里面的无常性有深刻体会的话,必然就不需要对「想」这件事情太加以执着了。这个是想的部分。
那么五阴呢,除了我们前面讲的受想以及色跟识之外,那剩下的一个叫作「行阴」。 「行阴」我们前面也约略有提到,就是可以对应到我们的身、口、意行: 「身」,当然身行的部分,就是指我们的身体各项的动作,包含了我们的行住坐卧,只要我们身体有所动作,都叫作身行的一部分。那么口行呢,口行呢就是我们说话,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有意念,然后这个意念成形了,决定了然后再透过控制肌肉跟这个吐气,然后就开始能够说出话来,这个就是所谓的口行。身行口行之外,接下来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意行;意行表示,所表达是一个意念的,意念的行进。那其实我们在这个心识在运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心识的运作就如同,(我们打个比方说),就如同好像我们在看一个瀑布的水流一样,这个水流在流的时候,这个水流里面的每一个水的分子、每一个水的粒子呢,都随着这个广大的水流拼命的往下奔流;我们看瀑布的时候,会觉察到说因为水的这个粒子之间相接在一起流动之后形成一个瀑布的这个感觉,整个的这个感觉同样的,我们的意呢——意行呢,其实它也是如此,但如果我们的心思够细的话,我们会看到说,我们的这个意念其实在刹那刹那之间有很多的这个念头,都是像刚才瀑布这样这个一路的这样流经过去,因为这样辗转的流经过去,所以我们把它叫作这个叫作意行——意的行经过程。
那么从这里来看,关于行阴的部分的话,我们应该也(能够)很容易能够体会到说行阴是多么的无常。比方说,我们说身行跟口行来讲,当然我们不管是我们的行住坐卧,或是说我们开口说话,当我们完成一个行为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相应的行就在那个点上就结束了,所以身行跟口行它的无常性应该是很容易去观察的。那么意行的这个无常性,意行的无常性——关于意的本身的无常性,我们可以说可以回归到最直接最前面,我们跟大家说「意识在人间的话,有五种状况会断灭」这个情况去观察、去体会。比方说在我们睡熟了之后,意识不现起,那么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这个变迁的过程,没有所谓的行进的过程,那个时候意识就没有所谓的行;所以从这个方面,可以从意识方面的暂断现象去观察到说意行的本身的无常性。
再回过头来讲「行」的本身,其实也有更细的行,像我们刚才讲意念有如瀑布那样子,那个就是比较细部的、细致的这个意行。然而像「身行」有没有像比较细的身行呢?其实也有比较细的身行,我们刚才讲的行住坐卧是一种很粗劣的身行,可是我们身体的运行,比方说我们的呼吸,这个也是一个很微细、很微细的身行;这个呼吸本身,当然就我们现在一般的日常经验来讲,我们会觉得说:这个呼吸这个现象其实一直都在,只要我们是活着的话,这个呼吸是一直都在,这个身行一直都持续着,怎么会有呼吸有暂断的现象?其实不然!因为这个在禅定的境界来讲,如果是到了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就已经是息脉俱断——息脉的息脉俱断的息这个字讲的就是我们的气息、我们的呼吸。换句话说,在这个四禅的境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没有呼吸了,不需要呼吸去维持这个生命,所以连呼吸这样微细的身行其实本身也是短暂无常的。
从这里就相信各位菩萨就比较容易去观行,说行到底是怎么样的虚妄不实;以至于说,我们不需要去执着行的种种。包含说,我们不需要去执着身体应该要怎么样的让它这个永远保持年轻健康,因为我们都知道说,八九十年乃至于百年之后,这个身体终归是灰飞烟灭。所以像这样子的观行,就可以让我们对行阴的本身有更深的体悟跟了解。
除了 这个上面以上讲的,约略我们就已经从色、识、受、想、行这五项东西跟大家介绍了五阴的内涵。这个五阴的内涵呢,希望大家在听到这些内涵的时候,要能够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先仔细去观行;比方说您要先去观行「想」,这个想阴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作用?它是怎么生起?然后它又是怎么灭尽的?那这些把这些过程呢,每一个时刻都去体会的话,自然而然能够对想阴的内涵有很深的体悟,并且能够真的能够体会到它的无常性跟虚妄性。同样的对于其他的每一个阴,也都要作这样的观行。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我们所谓的修行精进,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断烦恼、断三缚结、断我见的话,就是要在这些地方要下手、着力要用功的地方。
我们上次也跟大家提到,当我们在讲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的时候,我们也跟大家提到说,为什么一开始就先说色蕴跟识蕴?因为受、想、行三个蕴是基于色蕴跟识蕴的运作而来。色蕴的内涵呢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可是识蕴呢就是里面非常关键的,这个刚好就是我们从这个系列的讲次,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意识是特别重要」的这个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关于识蕴的部分呢,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精进用功,把它了解的很清楚。
那这个部分,我们在今天的讲次里面,最后再跟大家提醒识蕴。我们说识阴的本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项对于境界的了别、境界的分别。这些分别呢,我们会在下一次讲次里面再跟大家谈识蕴的时候,继续依照刚才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意,继续去跟大家分辨清楚,并且我们要从另外一个方面,从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四个方面来跟大家讲识蕴是要如何观行。
所以今天请大家先记住识蕴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的分类状况,详细的部分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说。今天就先上到这里。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7-23 08:55:06 |
|
|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第四輯 受想行蘊 葉正緯老師 主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的講次裏面,我們跟大家分析的色蘊跟識蘊的部分。接下來在今天的時間裏面,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解說:五陰裏面的剩下來的三個陰,就是受陰、想陰跟行陰。
我們先來看看「受陰」。「受」從它的字面的意思來講,指的就是領納,我去領納現前的境界,帶給我的一些感受。這些感受會有哪些感受呢?基本上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型的感受,也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我們先說「樂受」。「樂受」就是說:我們面對目前的境界的時候,這個境界我們覺得說我們喜歡這個境界,在我們心裏面產生了愉悅的感受,我們喜愛它,這個就是樂受。比方說,各位現在坐在電視機前面,在聽正覺同修會所播的節目,這裏面就隱含著您希望能夠在這個聽聞這個節目的時候,能夠從裏面學到了真正的佛法的道理,能夠從中間開啓了佛菩提道的智慧的鑰匙;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您的心必然對於我們所謂的「大乘見道」、所謂的「開悟明心」乃至於「成佛之道」這些事情,都有心有所嚮往、心有所喜樂,所以想要來聽聞,希望聽聞之後能夠有所收穫;所以這一些的這個感受,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納成「樂受」。
再來還有所謂的「苦受」。「苦受」我們可以簡單的來說,就是你不喜歡的境界讓你產生了嫌惡、排斥的這些境界。比方說,如果說您今天看了在這個電視新聞媒體上面,看了某一些新聞的時候,也許因為這個新聞的本身報導的都是社會的負面的現象,讓您在吃完飯剛接觸到這個新聞的時候,就覺得非常的不舒服,您直覺就覺得說剛吃完飯要接觸這些的事情,我們說實在是情何以堪,所以你就會直覺的把它給轉台不看;像這樣子的一個狀況是很直接的您不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個苦受。然而(生活)現實生活中的苦受,其實還有很多。比方說,我們都知道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生病,當然生病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不愉快的,甚至是痛苦的經驗,所以病這件事情當然帶給我們的都是苦受。甚至我們可以說,再看看每一個人這個身體,從這個二三十歲壯年之後就逐漸走下坡了,那麼在逐漸衰老的過程中,越到後來你會越來越覺得說這個衰老真是難以承受,以前可以做的許多的事情,現在都沒辦法做了,體力也沒有辦法負荷,並且動不動就這裏酸痛、那裏酸痛,這裏毛病、那裏毛病,所以這些都是由於衰老所帶給我們的苦受。這些是所謂的苦受。
除了苦受跟樂受之外,還有所謂的這個「不苦不樂受」,或者另外一個方式講就是所謂的「捨受」,通常指的就是,我們一般來講我們沒有特別喜歡也沒有特別排斥的状況。在修行上來講,有一些定中的狀況,其實也就是相應的所謂的捨受。就是當在定中覺到這些喜樂的一面,喜歡禪悅的覺受,之後呢又自己又覺得說:禪悅的覺受也不應該久久的沈溺、不應該執著,所以應該把眼前的禪悅的境界,把它給捨棄了再往前進一步,那個也可以把它叫作捨受的一部分。
所以受的本身呢我們可以說,總結來講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粗略所能感受到的基本上就是苦受、樂受還有不苦不樂受三樣。這個三樣的這個受呢,其實請各位自己去想一想看,這個受的這些心理作用,它有什麼樣的狀況呢?我們可以說當我們正在樂受的時候,原則上就沒有苦受;或者當我們在苦受的時候,原則上是沒有樂受,跟沒有所謂的不苦不樂受的;也就是說這個受的範圍按照我們剛才這樣的分類來講,其實在每一個時刻,其實都會只有一種受的現行。或許電視機前面有一些修行比較得力的、心思比較細膩的觀眾們,或許會說:「難道就一定是這三個不能夠同時出現嗎?好像有一些狀況,也是三個同時出現?」我們要跟大家說的是:儘管您的心思再怎麼細膩,當您的心思細到剎那剎那間的時候,這個覺受必然也都是只有一種受的心行會現行;如果有機會您在自己把您的心思定下來往內觀的時候,應該就可以察覺到這裏面微細的受的分別。
這個受的本身既然有這三類,並且三類的本身又不能夠同時現行,那就有一個有趣的推理我們可以知道,也就是說:受的本身,它是會有所改變、有所交替的。比方說,樂受本身也許享樂久了之後就變成苦受;又比方說呢不苦不樂受待久的時候,失去兩個覺受,久而久之又覺得說需要這個苦,又需要這個樂的覺受,那麼心裏有所希冀,這個時候又開始有一些個苦的覺受出來。所以這一些個心行呢表示受的本身,其實它並不是恆常的存在;當這個樂的受存在的時候,就沒有其他兩個受,當苦受存在的時候,也沒有其他兩個受。也就是受的心行,它是一個這個改變中現起的一個暫時的狀態而已,這個就是我們對於受的跟大家解釋的地方。
當然就是說,這個是直接的先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的「受」來解說,但是實際上受呢可以指的有更細的受。比方說,我們說在唯識的這個五遍行的心所法裏面,那這個五遍行是: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指的就是在每一個心識的咦餮Y面,都一定有這個五個心的作用在。既然每一個這個心的現行都有這個作用在的話,表示說五遍行指的是非常非常微細的狀況。所以當我們提說「受」這個字,我們說五遍行裏面的觸、作意、受、想、思,雖然這個裏面也有所謂的「受」的字眼,可是在五遍行裏面的「受」,實際上指的是非常微細的「境界受」;那麼那個境界受,可能就要等我們修行得力之後,才能夠細觀裏面的境界受的內涵。這是先跟大家說有關受蘊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跟大家看是「想蘊」的部分,同樣的我們也從日常生活中,先帶著大家來看看,跟我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想蘊的現行狀況是如何。我們要先說的是,一般大家所熟知的「想」都是跟語言文字相應的「想」,這個想是比較粗糙的想,通常指的範圍。比方說,我們也許肚子餓了,我們說我們想吃飯,「想」吃飯;或者是說,我們吃完飯的時候,我們想要散散步,因為肚子太飽了,想起來走一走、散散步,這個是「想」;或者是說,我們想到哪裏去遊玩,這個也都是「想」。那麼這一些個「想」,它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它跟我們的語言文字是相應的,跟我們語言文字是相應的。這類型的東西,我們都把它叫作粗想。
那麼再來更細一點的「想」,我們把它叫作「心取相」的作用。也就是基本上就是,當我們的這個身體的五官,再加上我們最早在這一個系列的講次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的意根,加起來總共有六個根,當六根去攀緣這個六個境的時候、(六境的時候、)六塵的時候,心會因為攀緣的作用,會攝取這個相而現起心相。由這個現起的心相,接下來就開始有逐漸演變的心行,包含說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心相開始建構起概念;不只是更因為這個概念,開始建立起種種語言文字相應的名號、跟甚至是到後面的抽象的理念;比方說,我們到後面會認知到所謂的山河、男女,比方美醜、善惡等等,這一些東西它的根源都在於說,我們的心在面對之前的境界的時候,我們起了取相的作用,並且讓這個相在我們心裏面流注、建構、生起。所以這個是我們講的想比較細的部分。
當然跟前面的受一樣,那想有沒有更細的部分?也有,因為我們剛才說五遍行,我們說五遍行的內涵是:觸、作意、受、想、思;各位可以看到「想」在五遍行裏面也有,不過這個五遍行的這個想就非常非常的微細。
總而言之就是想呢,最起碼我們最粗劣的,我們可以跟生活上許多許多「想」這個字的用法都連在一起,像我們剛才舉的想吃飯、想去哪裏等等。那麼這一些的想,其實各位平常在日常生活上,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些想其實是念念變異的。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想吃飯這件事情,很顯然地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我們會很想吃飯,可是當我們吃飯吃飯飽了之後,我們是不是就不想了呢?所以對於吃飯這件事情的「想」來說,它的存在的範圍,其實也不過是就我們剛開始肚子餓的時候,甚至是我們開始吃飯的前半段的時間,後面當我們飽足的時候,我們就不想再吃了。所以從這樣子的一個例子,各位可以細細去觀行說,「想」這件事情,我們說日常生活的粗想這些事情,它是如何的變化。
從這裏呢其實各位就可以推知,可以知道、領略說:「想」這件事情,它的確是充滿了無常,它都不能維持很久的。如果您再繼續用功精進,讓心思再細膩一點的話,您將可以看到我們想的意念,心取相然後咦鞯倪@些作用,可以說真的是念念變異; 佛經上有說:好像猿猴,從一個樹上跳到另外一個樹上,這樣子來比喻。
我們在這個細相的想方面的咝幸泊_實是如此,如果從那個方面呢,如果您能夠覺察、能夠體會到這樣子狀況的話,相信您對於「想」呢,「想」這個陰的無常性會有很深刻的體會。如果您如果對於這個裏面的無常性有深刻體會的話,必然就不需要對「想」這件事情太加以執著了。這個是想的部分。
那麼五陰呢,除了我們前面講的受想以及色跟識之外,那剩下的一個叫作「行陰」。「行陰」我們前面也約略有提到,就是可以對應到我們的身、口、意行:「身」,當然身行的部分,就是指我們的身體各項的動作,包含了我們的行住坐臥,只要我們身體有所動作,都叫作身行的一部分。那麼口行呢,口行呢就是我們說話,當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先有意念,然後這個意念成形了,決定了然後再透過控制肌肉跟這個吐氣,然後就開始能夠說出話來,這個就是所謂的口行。身行口行之外,接下來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意行;意行表示,所表達是一個意念的,意念的行進。那其實我們在這個心識在咦鞯臅r候,很多時候心識的咦骶腿缤ㄎ覀兇騻比方說),就如同好像我們在看一個瀑布的水流一樣,這個水流在流的時候,這個水流裏面的每一個水的分子、每一個水的粒子呢,都隨著這個廣大的水流拚命的往下奔流;我們看瀑布的時候,會覺察到說因為水的這個粒子之間相接在一起流動之後形成一個瀑布的這個感覺,整個的這個感覺同樣的,我們的意呢——意行呢,其實它也是如此,但如果我們的心思夠細的話,我們會看到說,我們的這個意念其實在剎那剎那之間有很多的這個念頭,都是像剛才瀑布這樣這個一路的這樣流經過去,因為這樣輾轉的流經過去,所以我們把它叫作這個叫作意行——意的行經過程。
那麼從這裏來看,關於行陰的部分的話,我們應該也(能夠)很容易能夠體會到說行陰是多麼的無常。比方說,我們說身行跟口行來講,當然我們不管是我們的行住坐臥,或是說我們開口說話,當我們完成一個行為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相應的行就在那個點上就結束了,所以身行跟口行它的無常性應該是很容易去觀察的。那麼意行的這個無常性,意行的無常性——關於意的本身的無常性,我們可以說可以回歸到最直接最前面,我們跟大家說「意識在人間的話,有五種狀況會斷滅」這個情況去觀察、去體會。比方說在我們睡熟了之後,意識不現起,那麼那個時候,意識就沒有所謂的這個變遷的過程,沒有所謂的行進的過程,那個時候意識就沒有所謂的行;所以從這個方面,可以從意識方面的暫斷現象去觀察到說意行的本身的無常性。
再回過頭來講「行」的本身,其實也有更細的行,像我們剛才講意念有如瀑布那樣子,那個就是比較細部的、細緻的這個意行。然而像「身行」有沒有像比較細的身行呢?其實也有比較細的身行,我們剛才講的行住坐臥是一種很粗劣的身行,可是我們身體的咝校确秸f我們的呼吸,這個也是一個很微細、很微細的身行;這個呼吸本身,當然就我們現在一般的日常經驗來講,我們會覺得說:這個呼吸這個現象其實一直都在,只要我們是活著的話,這個呼吸是一直都在,這個身行一直都持續著,怎麼會有呼吸有暫斷的現象?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在禪定的境界來講,如果是到了四禪的境界的時候,就已經是息脈俱斷——息脈的息脈俱斷的息這個字講的就是我們的氣息、我們的呼吸。換句話說,在這個四禪的境界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沒有呼吸了,不需要呼吸去維持這個生命,所以連呼吸這樣微細的身行其實本身也是短暫無常的。
從這裏就相信各位菩薩就比較容易去觀行,說行到底是怎麼樣的虛妄不實;以至於說,我們不需要去執著行的種種。包含說,我們不需要去執著身體應該要怎麼樣的讓它這個永遠保持年輕健康,因為我們都知道說,八九十年乃至於百年之後,這個身體終歸是灰飛煙滅。所以像這樣子的觀行,就可以讓我們對行陰的本身有更深的體悟跟瞭解。
除了這個上面以上講的,約略我們就已經從色、識、受、想、行這五項東西跟大家介紹了五陰的內涵。這個五陰的內涵呢,希望大家在聽到這些內涵的時候,要能夠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上,先仔細去觀行;比方說您要先去觀行「想」,這個想陰這件事情,那想到底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麼作用?它是怎麼生起?然後它又是怎麼滅盡的?那這些把這些過程呢,每一個時刻都去體會的話,自然而然能夠對想陰的內涵有很深的體悟,並且能夠真的能夠體會到它的無常性跟虛妄性。同樣的對於其他的每一個陰,也都要作這樣的觀行。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我們所謂的修行精進,也就是說我們要能夠斷煩惱、斷三縛結、斷我見的話,就是要在這些地方要下手、著力要用功的地方。
我們上次也跟大家提到,當我們在講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五陰的時候,我們也跟大家提到說,為什麼一開始就先說色蘊跟識蘊?因為受、想、行三個蘊是基於色蘊跟識蘊的咦鞫鴣怼IN的內涵呢大家比較容易掌握,可是識蘊呢就是裏面非常關鍵的,這個剛好就是我們從這個系列的講次,一開始就跟大家說「意識是特別重要」的這個道理是一致的。所以關於識蘊的部分呢,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精進用功,把它瞭解的很清楚。
那這個部分,我們在今天的講次裏面,最後再跟大家提醒識蘊。我們說識陰的本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項對於境界的了別、境界的分別。這些分別呢,我們會在下一次講次裏面再跟大家談識蘊的時候,繼續依照剛才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意,繼續去跟大家分辨清楚,並且我們要從另外一個方面,從四聖諦的苦、集、滅、道,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講識蘊是要如何觀行。
所以今天請大家先記住識蘊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的分類狀況,詳細的部分我們留到下一次再說。今天就先上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