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26 19:01:52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我们今天要来跟大家谈的是「佛教的因果观」。
「因果」的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再简单也不过了,一般人对于因果的印象是什么呢?我们说有一个名人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叫作「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这个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经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相应的果实,或是相应的树种、草木等等。所以这是一般人对于因果的直接的印象。
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凡是修行的这条路,如果没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话,那当然修行就一点意义也没有了;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对于因果的信念,我们都觉得那都是踏出了很好的第一步。可是对于这样子,我们刚刚说对于因果的刻板的印象,往往在有些时候,往往也会让我们对事情的解释产生了偏差。比方说,在印光大师所留下来的文献里面,他曾经提到,他有收到了一个人寄来了关于因果的质疑。这封信里面写的最主要是写说,有一位虔诚念佛的老婆婆,最后她反而是横遭车祸,所以写信来的这个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认为这个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种了许多的善因,平时也都为人和善,并且都是一直虔诚念佛,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会遭受到车祸呢?因为这样的关系,因为那样子一个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对于佛教所谓的善跟恶产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这是在印光大师的所留下来的文集里面曾经提到的一件事情。那么关于这件事情,当然我们就必须有必要深入来看看,所谓的佛教所谈的因果到底真相是如何。
首先我们先来看,既然谈的是因果这件事情,我们谈到的必然就是所谓的时间上要有所相续,时间上要有所相续。我们又进一步来看,这个时间上面,正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许多的事情,其实每一天、每一天都在连续一样,在佛教里面看来,我们不是只有这一世而已,其实我们有无量的前世,我们也有无量的未来世;那么从过去世到这一世、到未来世,其实在时间上面是有所相续的,这个才能够谈得到所谓的三世因果。所以,我们在佛教里面看因果,第一个就要先建立这个观念,就是因果一定要通看三世。所以,在这一世里面会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说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看说我们之前到底种了什么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前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它的结果到这一世——有可能是到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才显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看因果要建立的第一个观念。
所以,当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眼光去看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会导致贫穷的因,比方说我们前世都非常的悭吝,并且贪着众生的钱财,甚至是侵占众生的钱财的话,那么今世恐怕我们有很高很高的机会就会遭遇到贫穷的恶果。所以,当我们这一世处在现在的情境中,我们觉得自己很贫穷的话,那么应该检讨的除了我们在这一世里面的作为之外,更要纳入考量的是,我们之前是不是也因为同样的吝啬,然后贪欲的这些习气去侵害众生,以至于导致了我们现在的贫穷的恶果。
所以,再回头来看我们刚才看到的,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个其实印光大师早已经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给他回信了。印光大师跟对方说:我们在看这个老婆婆横遭车祸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同样的不能够只看现在,而是要看看说前世跟这一世的这些关系。比方说,这个老婆婆,也许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较不好的事情,本来是这一世必须要遭受到一些更严重的后果的;可是她因为这一世懂得为人,懂得作一个好人,作一个良善的人,并且经常念佛,所以她到最后的时候,原来可能要下堕于三恶道的恶业,结果就是因为车祸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恶业全部都一笔勾销,这个就是所谓的重罪轻报。这是当时印光大师给他的回答,也就是说不能够光看现在的状况。
同样的,我们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 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件事情同样也可以看到,我们在现在、在当下所看到的这些境界的状况,其实并没有完全呈现因果的真实的样貌。
那么再过来,我们要进一步跟大家讲。因为前面已经跟大家说,许多人认为,因果就像是我种一个种子在那边,然后时间到了,条件具足了,这个种子就产生相应的果实;好像是种什么因跟什么果之间,必然都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佛教里面并不是这样讲的,佛教里说的不是这种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佛教里面真正说的是所谓的因、缘、果、报。这个关系,曾经有一位佛教的高僧他举了一个例子给大家听:这个就比喻是一杯的糖水,如果它只是糖水的话,那么它当然就只是甜的;可是这个糖水会因为我们加了其他的成分之后,尝起来会有所不一样。比方说,如果我们加了非常多的柠檬下去的话,那么它就变成了酸中带一点甜的柠檬水;又比方说,我们如果在糖水之中又加入了另外的苦的成分,比方说是咖啡的话,那么它就变成一个带糖的咖啡。所以,原本是糖水没有错,可是却会因为我们加入了种种的成分而有所不一样。
以这个事情、以这个状况来比拟,我们就知道了,首先,我们在这一世会碰到的状况,一定有前世所作的因存在,这个叫作业因;那么有了业因之后,这个业因要能够最后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结果出来的话,还需要有助缘;这个业因跟助缘的关系,就好像我们刚才举的糖水跟后来再加入了其他成分 一样。所以说,按照这个道理来看,业因固然相当程度的决定我们这一世所会面临的状况;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许多的助缘,这个助缘会相当程度的改变了业因所呈现的果。所以,在这样子认知之下,我们所有一切现在的努力跟懈怠,作善作恶,以及所处的各种境界等等,都会影响到业因。那也就是说,我们过去世如果造了恶因的话,那么在现在世我们如果努力行善的话,甚至努力学佛的话,是有机会能够扭转主要的业因;乃至于说,到最后因为这个助缘的力量很大,使得整个的业因都有了巨幅的转变,那就是会变成重罪轻报的状况。
所以,佛教所谓的因缘果报,特别是因跟缘的这个看法、这个说法,实际上一方面,我们完全承认三世的关系——三世之间的连结,所以我们说,作什么因,到最后你一定要因为这个因而承受了什么样的果报,这个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却不是宿命论,因为助缘的关系,使得我们对于业因所呈现的果,可以有相当程度的改变。所以我们刚才就给各位讲了,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恶的跟无记的,那么善、恶跟无记尚且有轻跟重的差别;同样的,跟因同样有这些状况的,也有所谓的缘,就是助缘,也有所谓的善缘、恶缘、无记的部分,而且善跟恶跟无记个别都还有分轻跟重。所以,正因为说善、恶、无记,还有中间所牵涉到的轻重,使得说因跟缘两者加乘起来的关系,呈现了非常丰富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懂得运用的人,就知道如何替自己这一辈子作最好的安排。
我们给各位举的例子就是,当年在天竺在古印度,那个时候世亲菩萨刚接触到大乘法的时候,他其实是不能信受大乘法的;所以他以小乘出家人的身分,出家比丘的身分,对于大乘法就开始诽谤,他认为大乘法是不对的。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说,一旦真正出口或者形诸文字来诽谤了大乘法之后,这个所要承受的业果是非常惨痛的业果的。可是,世亲菩萨后来经过了他的哥哥无着菩萨详细开示之后,然后他后来终于完全信受了大乘法。当时,他悔不当初,曾经跟他哥哥表示要割舌谢罪;可是无着菩萨勉励他弟弟说:与其要割舌谢罪,不如尽你的余生好好地来弘扬大乘法,来弥补你之前诽谤大乘法的罪过。世亲菩萨也是根器很高,一听就听懂了,他也深知道所谓的因缘果报的道理;所以后来尽其一生,世亲菩萨都尽力弘扬大乘法,并且他也确实成为大乘法的一个中坚。就是说,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很多大乘法的根本的道理、很好的道理,也都是透过世亲菩萨的诠释,让我们能够好好地学习。正因为这样,所以世亲菩萨也是整个扭转了诽谤大乘法的恶因,然后透过弘扬大乘法的助缘的善缘,并且是一个大善缘,乃至于说后来还有入地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佛教所说的因缘果报,果报这件事情,它既非是随机的,也就是说,从前世到今生它必然有相当程度的业因连结,所以它不是随机;可是它也不是宿命,因为业因要呈现到果的时候,还需要许多的助缘。所以,我们如果掌握这一点的话,我们就知道,这一世所作的任何的事情,其实都有相当的意义在;也就是说,我们所作的任何的事情几乎都是功不唐捐啊!所以,我们应该要积极进取,乃至于说这一世如果我们的环境条件许可的话,我们其实应该要好好地掌握这一世的时间,好好地来学佛。这样子你就知道说,所谓的因缘果报应该怎么好好地掌握。
这个是从时间的观点,一路讲下来给大家听。所以相信大家到现在已经知道说,所谓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如是因,如是果」,您心里要先打个折:这个不是佛教真正的意思。佛教里面讲的,应该就是因缘果报——有因也有缘
。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给大家看一个经文,是取自《大宝积经》的经文。这个经文上面说的是:「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这个经文很明显地讲的是说,即便是经过了百劫(在佛教里面劫就是表示很长的时间的意思),那么百劫的时间的话,百劫之前所作的业报是不会消失的。也就是说,我们不管是经过多久的时间,过去所作的业是没有所谓的业会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缘会遇的时候,就会呈现果报。所以,《大宝积经》在这里,正是使用了「因缘」这两个字。希望各位观众好好把这一点记住:讲的是因缘这两个字。
可是除了单纯的因缘观之外,我们从《大宝积经》这个经文里面,我们也要顺便跟各位菩萨说,我们从《大宝积经》里面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我们学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知道是,不管是经过多么长的时间,我们所作的业是不可能消失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呢?当然一方面是告诉我们说,时间上面是相续的;可是这个时间上面相续之外,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什么样的机制会使得我们作的业经过百劫,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还能够继续把业报呈现呢?在这一世用业因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跟我们的助缘结合呢?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状况呢?这个值得我们好好地深思!
因为我们看到了有一些人认为说,我们所有整个的生命的历程,在每一世的生命的历程,有的人把它用一个方式来比喻,就是用所谓的连续的水流;大家看到的水流就是一直流、一直流,前一刻的水跟后一刻的水相续在一起,所以它就一直流动,形成了水流的现象。我们看到了有一些的解释,就是大家会认为,除了业因跟业果在变动中的连续之外,其实中间没有什么了。也就是说,所有生命的流转,其实不外乎是业因跟业果的连续流动而已,正如同水的潮流一样,里面似乎没有什么实质的东西存在。这里面很显然的,如果我们依照《大宝积经》的经文来看,我们所作的业哪怕是经过了一百劫这么长的时间都还不会消亡的话,这个很显然的不是单纯的水流的状况。因为水流的状况,水流之所以能够结结汇流在一起,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水的关系;实在是因为有某种的关系,让这个水的分子能够聚集在一起,才能够形成水流。如果我们放任水自由地流的话,那么它流经任何地形的时候,或者经过任何条件的时候,这个水流就会因为条件的关系,因此而分流,因此而蒸发。那样子的状况,怎么可能有所谓的所 作业经过百劫之后还继续存在呢?
当然在看到这样缺点之后,当然也有人提出说,这个水流不足以完全解释我们所谓的业经过百劫还会存在的道理,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所谓的「业果报系统」。这个系统所作的事情就是,好像就是说,把我们每一个人所作的业都仔细收集在一起,然后适当的时候再来呈现出业果出来。这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能够解释所谓的所 作的业经过百劫仍不消亡的道理在,可是我们在这里要郑重地告诉大家,业果报的系统里面,其实还是有许多的过失的。比方说,我们给大家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是:凡是佛所说的道理必定都是可以亲证的。因为佛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希望我们学习了这个道理之后,一一亲证,最后变得跟佛一样,最后成佛;一旦成佛了之后,可以说对于这些事情是没有哪一件事情不能够完全掌握、不能够完全了解的。而刚才我们说有人提出了所谓的业果报系统,这个系统到底怎么实证呢?到底又怎么掌握呢?这个问题过失就大了,因为一个不能实证、不能掌握的系统,是不能够放到佛法里面来的;凡是佛法必定能够亲证的。
不过我们回到佛法的真正的义理来说,我们说所有的关于因缘果报这些事情,其实早已经完全函盖在所谓的如来藏里面。这个如来藏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比方说有人把祂叫作第八识;因为人整个的心识不外乎就是八个识,那么如来藏就是第八个识。有另外一个呢,也把祂叫作金刚心。为什么是金刚心呢?正因为祂历经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会因此而受到牵动,并且还能够顺利地执行因缘果报,所以祂是一个金刚心。甚至这个金刚心,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里面看到了两个字「金刚」的意思在;并且这个心当然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那个心。
正因为这个心的存在,所以才会使得我们的所作的业报,经过了百劫之后还不会消亡,并且是一一忠实的 履行所有的业因跟助缘所产生的果报在。这里面的道理实际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备的,它里面所牵涉到的事情远远地超过了我们刚才看到的业果报系统;甚至这个如来藏是真实可证的道理,正如《金刚经》跟《心经》所描述的这些境界都是可证的一样。所以在这里,就在因缘果报的这个子题下面就顺便跟大家讲。希望大家,如果我们学佛的话,一定要力求将来能够找到了这个心;找到了这个心之后,才是真正能够掌握因缘果报的开始。
今天就先跟大家讲解到这里。
阿弥陀佛!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7/8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30 06:25:12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我們今天要來跟大家談的是「佛教的因果觀」。
「因果」的這兩個字看起來似乎再簡單也不過了,一般人對於因果的印象是什麼呢?我們說有一個名人說了一句有名的話,叫作「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這 個在一般人的印象裏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對於任何一個信因果——覺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會覺得,我們種了什麼樣的因就好像是我們栽種了什麼樣的種子;這 個種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經過適當的條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會長出相應的果實,或是相應的樹種、草木等等。所以這是一般人對於因果的直接的印象。
當然我們要說的是,凡是修行的這條路,如果沒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話,那當然修行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對於因果的信念,我們都覺得 那都是踏出了很好的第一步。可是對於這樣子,我們剛剛說對於因果的刻板的印象,往往在有些時候,往往也會讓我們對事情的解釋產生了偏差。比方說,在印光大 師所留下來的文獻裏面,他曾經提到,他有收到了一個人寄來了關於因果的質疑。這封信裏面寫的最主要是寫說,有一位虔漳罘鸬睦掀牌牛钺崴炊菣M遭車禍,所以寫信來的這個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認為這個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種了許多的善因,平時也都為人和善,並且都是一直虔漳罘穑瑺懯颤N到最後反而會遭受到車禍呢?因為這樣的關係,因為那樣子一個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對於佛教所謂的善跟惡產生了根本性的動搖。這是在印光大師的所留下來的文集裏面曾經提到的一件事情。那麼關於這件事情,當然我們就必須有必要深入來看看,所謂的佛教所談的因果到底真相是如何。
首先我們先來看,既然談的是因果這件事情,我們談到的必然就是所謂的時間上要有所相續,時間上要有所相續。我們又進一步來看,這個時間上面,正如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感受到的許多的事情,其實每一天、每一天都在連續一樣,在佛教裏面看來,我們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其實我們有無量的前世,我們也有無量的未來世;那麼從過去世到這一世、到未來世,其實在時間上面是有所相續的,這個才能夠談得到所謂的三世因果。所以,我們在佛教裏 面看因果,第一個就要先建立這個觀念,就是因果一定要通看三世。所以,在這一世裏面會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說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要看說我們之前到 底種了什麼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前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那麼它的結果到這一世——有可能是到這一世,才發揮影響力,才顯現的。這個就是我們看因果要建立 的第一個觀念。
所以,當我們如果按照這樣眼光去看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比方說,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貧窮——會導致貧窮的因,比方說我們前世都非常 的慳吝,並且貪著眾生的錢財,甚至是侵佔眾生的錢財的話,那麼今世恐怕我們有很高很高的機會就會遭遇到貧窮的惡果。所以,當我們這一世處在現在的情境中, 我們覺得自己很貧窮的話,那麼應該檢討的除了我們在這一世裏面的作為之外,更要納入考量的是,我們之前是不是也因為同樣的吝嗇,然後貪欲的這些習氣去侵害 眾生,以至於導致了我們現在的貧窮的惡果。
所以,再回頭來看我們剛才看到的,印光大師他的文獻裏面所記載了一件的這個信件裏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爲什麼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後卻會遭到車禍呢?這個其實印光大師早已經就佛教的 因果道理給他回信了。印光大師跟對方說:我們在看這個老婆婆橫遭車禍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同樣的不能夠只看現在,而是要看看說前世跟這一世的這些關係。比 方說,這個老婆婆,也許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較不好的事情,本來是這一世必須要遭受到一些更嚴重的後果的;可是她因為這一世懂得為人,懂得作一個好人, 作一個良善的人,並且經常念佛,所以她到最後的時候,原來可能要下墮於三惡道的惡業,結果就是因為車禍的關係,然後把這些惡業全部都一筆勾銷,這個就是所謂的重罪輕報。這是當時印光大師給他的回答,也就是說不能夠光看現在的狀況。
同樣的,我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當時候在那爛陀寺最著名的一個高僧,就是所謂的 戒賢大師。據傳,戒賢大師在當時的時候其實已經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來就想要捨壽的;那是因為他知道了 玄奘大師要到西天來取經,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夠等到 玄奘大師來,再把所有的法寶交付給 玄奘大師;這個過程的的確確也作到了,而且 戒賢大師經過這樣的一個事件之後,他後來的病痛也不再成為一個問題。所以,從這件事情同樣也可以看到,我們在現在、在當下所看到的這些境界的狀況,其實並 沒有完全呈現因果的真實的樣貌。
那麼再過來,我們要進一步跟大家講。因為前面已經跟大家說,許多人認為,因果就像是我種一個種子在那邊,然後時間到了,條件具足了,這個種子就產生相應的果實;好像是種什麼因跟什麼果之間,必然都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但實際上,佛教裏面並不是這樣講的,佛教裏說的不是這種一對一的因果關係;佛教裏面真正說的是所謂的因、緣、果、報。這個關係,曾經有一位佛教的 高僧他舉了一個例子給大家聽:這個就比喻是一杯的糖水,如果它只是糖水的話,那麼它當然就只是甜的;可是這個糖水會因為我們加了其他的成分之後,嚐起來會 有所不一樣。比方說,如果我們加了非常多的檸檬下去的話,那麼它就變成了酸中帶一點甜的檸檬水;又比方說,我們如果在糖水之中又加入了另外的苦的成分,比 方說是咖啡的話,那麼它就變成一個帶糖的咖啡。所以,原本是糖水沒有錯,可是卻會因為我們加入了種種的成分而有所不一樣。
以這個事情、以這個狀況來比擬,我們就知道了,首先,我們在這一世會碰到的狀況,一定有前世所作的因存在,這個叫作業因;那麼有了業因之後,這個業 因要能夠最後能夠呈現出什麼樣的結果出來的話,還需要有助緣;這個業因跟助緣的關係,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糖水跟後來再加入了其他成分一樣。所以說,按照這 個道理來看,業因固然相當程度的決定我們這一世所會面臨的狀況;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許多的助緣,這個助緣會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業因所呈現的果。所 以,在這樣子認知之下,我們所有一切現在的努力跟懈怠,作善作惡,以及所處的各種境界等等,都會影響到業因。那也就是說,我們過去世如果造了惡因的話,那 麼在現在世我們如果努力行善的話,甚至努力學佛的話,是有機會能夠扭轉主要的業因;乃至於說,到最後因為這個助緣的力量很大,使得整個的業因都有了巨幅的 轉變,那就是會變成重罪輕報的狀況。
所以,佛教所謂的因緣果報,特別是因跟緣的這個看法、這個說法,實際上一方面,我們完全承認三世的關係——三世之間的連結,所以我們說,作什麼因,到最後你一定要因為這個因而承受了什麼樣的果報,這個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卻 不是宿命論,因為助緣的關係,使得我們對於業因所呈現的果,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變。所以我們剛才就給各位講了,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惡的跟無記的,那麼 善、惡跟無記尚且有輕跟重的差別;同樣的,跟因同樣有這些狀況的,也有所謂的緣,就是助緣,也有所謂的善緣、惡緣、無記的部分,而且善跟惡跟無記個別都還 有分輕跟重。所以,正因為說善、惡、無記,還有中間所牽涉到的輕重,使得說因跟緣兩者加乘起來的關係,呈現了非常豐富的結果。那麼這個結果,懂得哂玫 人,就知道如何替自己這一輩子作最好的安排。
我們給各位舉的例子就是,當年在天竺在古印度,那個時候 世親菩薩剛接觸到大乘法的時候,他其實是不能信受大乘法的;所以他以小乘出家人的身分,出家比丘的身分,對於大乘法就開始誹謗,他認為大乘法是不對的。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說,一旦真正出口或者形諸文字來誹謗了大乘法之後,這個所要承受的業果是非常慘痛的業果的。可是,世親菩薩後來經過了他的哥哥 無著菩薩詳細開示之後,然後他後來終於完全信受了大乘法。當時,他悔不當初,曾經跟他哥哥表示要割舌謝罪;可是 無著菩薩勉勵他弟弟說:與其要割舌謝罪,不如盡你的餘生好好地來弘揚大乘法,來彌補你之前誹謗大乘法的罪過。世親菩薩也是根器很高,一聽就聽懂了,他也深知道所謂的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後來盡其一生,世親菩薩都盡力弘揚大乘法,並且他也確實成為大乘法的一個中堅。就是說,我們今天所學到的很多大乘法的根本的道理、很好的道理,也都是透過 世親菩薩的詮釋,讓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正因為這樣,所以 世親菩薩也是整個扭轉了誹謗大乘法的惡因,然後透過弘揚大乘法的助緣的善緣,並且是一個大善緣,乃至於說後來還有入地的機會。
所以我們說,佛教所 說的因緣果報,果報這件事情,它既非是隨機的,也就是說,從前世到今生它必然有相當程度的業因連結,所以它不是隨機;可是它也不是宿命,因為業因要呈現到 果的時候,還需要許多的助緣。所以,我們如果掌握這一點的話,我們就知道,這一世所作的任何的事情,其實都有相當的意義在;也就是說,我們所作的任何的事 情幾乎都是功不唐捐啊!所以,我們應該要積極進取,乃至於說這一世如果我們的環境條件許可的話,我們其實應該要好好地掌握這一世的時間,好好地來學佛。這 樣子你就知道說,所謂的因緣果報應該怎麼好好地掌握。
這個是從時間的觀點,一路講下來給大家聽。所以相信大家到現在已經知道說,所謂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有人告訴你說「如是因,如是果」,您心裏要先打個折:這個不是佛教真正的意思。佛教裏面講的,應該就是因緣果報——有因也有緣。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給大家看一個經文,是取自《大寶積經》的經文。這個經文上面說的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個經文很明顯地講的是說,即便是經過了百劫(在佛教裏 面劫就是表示很長的時間的意思),那麼百劫的時間的話,百劫之前所作的業報是不會消失的。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是經過多久的時間,過去所作的業是沒有所謂的 業會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緣會遇的時候,就會呈現果報。所以,《大寶積經》在這裏,正是使用了「因緣」這兩個字。希望各位觀眾好好把這一點記住:講的是因 緣這兩個字。
可是除了單純的因緣觀之外,我們從《大寶積經》這個經文裏面,我們也要順便跟各位菩薩說, 我們從《大寶積經》裏面的「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我們學到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知道是,不管是經過多麼長的時間,我們所作的業是不可能消失的。這個 告訴我們什麼呢?當然一方面是告訴我們說,時間上面是相續的;可是這個時間上面相續之外,在時間的洪流中,有什麼樣的機制會使得我們作的業經過百劫,經過 了那麼長的時間,還能夠繼續把業報呈現呢?在這一世用業因的方式呈現出來,再跟我們的助緣結合呢?這個到底是什麼樣狀況呢?這個值得我們好好地深思!
因為我們看到了有一些人認為說,我們所有整個的生命的歷程,在每一世的生命的歷程,有的人把它用一個方式來比喻,就是用所謂的連續的水流;大家看到 的水流就是一直流、一直流,前一刻的水跟後一刻的水相續在一起,所以它就一直流動,形成了水流的現象。我們看到了有一些的解釋,就是大家會認為,除了業因 跟業果在變動中的連續之外,其實中間沒有什麼了。也就是說,所有生命的流轉,其實不外乎是業因跟業果的連續流動而已,正如同水的潮流一樣,裏面似乎沒有什 麼實質的東西存在。這裏面很顯然的,如果我們依照《大寶積經》的經文來看,我們所作的業哪怕是經過了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都還不會消亡的話,這個很顯然的不 是單純的水流的狀況。因為水流的狀況,水流之所以能夠結結匯流在一起,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水的關係;實在是因為有某種的關係,讓這個水的分子能夠聚集在一 起,才能夠形成水流。如果我們放任水自由地流的話,那麼它流經任何地形的時候,或者經過任何條件的時候,這個水流就會因為條件的關係,因此而分流,因此而 蒸發。那樣子的狀況,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所作業經過百劫之後還繼續存在呢?
當然在看到這樣缺點之後,當然也有人提出說,這個水流不足以完全解釋我們所謂的業經過百劫還會存在的道理,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所謂的「業果報系統」。 這個系統所作的事情就是,好像就是說,把我們每一個人所作的業都仔細收集在一起,然後適當的時候再來呈現出業果出來。這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能夠解釋所謂 的所作的業經過百劫仍不消亡的道理在,可是我們在這裏要鄭重地告訴大家,業果報的系統裏面,其實還是有許多的過失的。比方說,我們給大家建立一個正確的觀 念是:凡是 佛所說的道理必定都是可以親證的。因為 佛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希望我們學習了這個道理之後,一一親證,最後變得跟佛一樣,最後成佛;一旦成佛了之後,可以說對於這些事情是沒有哪一件事情不能 夠完全掌握、不能夠完全瞭解的。而剛才我們說有人提出了所謂的業果報系統,這個系統到底怎麼實證呢?到底又怎麼掌握呢?這個問題過失就大了,因為一個不能 實證、不能掌握的系統,是不能夠放到佛法裏面來的;凡是佛法必定能夠親證的。
不過我們回到佛法的真正的義理來說,我們說所有的關於因緣果報這些事情,其實早已經完全函蓋在所謂的如來藏裏面。這個如來藏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比方說有人把祂叫作第八識;因為人整個的心識不外乎就是八個識,那麼如來藏就 是第八個識。有另外一個呢,也把祂叫作金剛心。爲什麼是金剛心呢?正因為祂歷經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會因此而受到牽動,並且還能夠順利地執行因緣果報,所 以祂是一個金剛心。甚至這個金剛心,也就是我們在《金剛經》裏面看到了兩個字「金剛」的意思在;並且這個心當然也就是《心經》裏面講的,「不生不滅,不增 不減,不垢不淨」的那個心。
正因為這個心的存在,所以才會使得我們的所作的業報,經過了百劫之後還不會消亡,並且是一一忠實的履行所有的業因跟助緣所產生的果報在。這裏面的道理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備的,它裏面所牽涉到的事情遠遠地超過了我們剛才看到的業果報系統;甚至這個如來藏是真實可證的道理,正如《金剛經》跟《心經》所描述的這些境界都是可證的一樣。所以在這裏,就在因緣果報的這個子題下面就順便跟大家講。希望大家,如果我們學佛的話,一定要力求將來能夠找到了這個心;找到了這個心之後,才是真正能夠掌握因緣果報的開始。
今天就先跟大家講解到這裏。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8-13 19:18:02 |
|
|
佛教讲因缘果报,有因有助缘,所以会有重罪轻报的果报. 但由于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的缘故,所以所造诸业,百 劫而不灭.(笔记)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