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菩提之路 |
|
希望您能领略并感悟到佛法的解脱智慧和般若智慧。让您的思想得到启迪,让您的人生常乐我净。 |
|
|
|
|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3-05-10 12:45:46 |
|
|
[简体文稿]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在上一集当中,我们已经讲五蕴当中的第一个,色蕴无常的部分已经讲完了。接下来要讲的是:受蕴无常。
受就是领纳,领纳了境界以后,就会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也就是说,当我们领纳了境界以后,就会有这三种受的觉受出现。但是,一般人的认知里面都觉得:苦就是苦,乐就是乐,不苦不乐就是不苦不乐。但是世间当中,其实都不是这样子纯苦纯乐,也不是纯不苦不乐;其实是苦中有乐,或者乐中有苦等等。
我们先来说苦中有乐这一方面,我们从感官方面来说。譬如说一个人吃苦瓜、喝苦茶 ,当他在喝第一口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苦——刚接触的当下这个苦味出现;但是当他吞到喉咙的时候,后面那个尾劲那个甘,那个甘苦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它有乐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 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苦瓜为什么有人喜欢吃?明明是苦的啊!苦茶为什么有人喜欢喝?苦茶那么苦为什么会喝呢?因为它在苦当中,有让你觉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乐受的这一部分。这是属于感官方面的。
那从心态来讲。譬如说一个人受伤或者生病,当他快好的时候,他心中这时候因为有了希望,说他的病快好了,已经快好了,已经有了希望了;这时候虽然还有伤痛,这个伤痛还会苦,但是因为这个伤痛快好的缘故,所以他就生出了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他产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实现的当中,就会产生快乐;虽然他在受苦当中,但是在受苦当中就会产生了希望,除非说他已经绝望了。所以说,从心态方面来看,其实苦中有乐,从感官方面来看也是苦中有乐。
接下来说,那乐中有苦。譬如说,乐中有苦其实都是因为,每个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个期待;当这个事情的发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时候,你的苦就出现。那乐中有苦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来看。
譬如说一个人很喜欢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厅,说这一家餐厅很有名,他想要去吃这个美食,然后他进去店里面就吃了。但是这个人很挑食,虽然这个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为他很挑剔,结果吃下去以后,他觉得说这个美食并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里就有苦出现。也就是说,虽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缘故,所以在乐中就有苦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按摩,按摩当中当然有苦有乐。每个人刚开始按摩的时候,其实是苦多于乐;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后,他这个苦受,他已经能够接受了,这时候对于按摩这件事情,他的乐就出现了,这是属于乐中有苦;但是刚开始按摩的时候,苦中有乐啊。所以,按摩当中有苦中有乐,有乐中有苦。
再来说,一个人他虽然有乐,但是他这个快乐,即将要失去的时候,他的这个苦就会出现。譬如说有人他赚了一百万,他好高兴啊!但是他的钱慢慢在失去的当中,他的苦就会开始出现。也就是说,这个乐其实他没办法维持,当这个乐出现的时候,这个苦其实已经出现了,只是他没有感觉。所以,在乐当中仍然存在着苦,它是相对的。譬如说在受乐当中,有时候你必须付出努力。譬如说你开个小吃店,开小吃店客人越多当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兴?因为你的收入很多。但是,你也相对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说,你必须去忍受不断地熏这个油烟,在汗流浃背的当中,做出食物让客人享受。所以在这个当中,虽然有乐,但是仍然有苦,那在苦当中仍然有乐;也就是说苦乐是夹杂的——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同一件事情都是这个样子。
但是,不是只有乐中有苦,苦中有乐,其实苦乐当中也有不苦不乐。譬如说一个人在接受苦的当中,他在这个当中,受苦的习惯他已经养成了。譬如说你的伤病要好长一段时间,譬如车祸,必须三个月才会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过程当中,你还是会经常忘记「我发生车祸」,所以你不会觉得这个苦;而且因为你习惯已经养成,所以你就会处于无记的状态当中。所以在苦的当中,也含藏了不苦不乐。
同样的,不苦不乐当中,也是有苦有乐。譬如打瞌睡、入无想定,打瞌睡并没有苦,入无想定也不会有苦,但是打瞌睡、入无想定,因为这个境界很容易让人去贪着它——禅定虽然有时候进入四禅当中无苦无乐,但是很容易让人一直想要去进入那个境界当中;譬如说进入无想定、四空定当中,这些都是属于不苦不乐当中,但是因为它容易让人乐着;所以,在修学佛法的当中有不苦不乐,那在不苦不乐当中也是会有乐。再来说,不苦不乐当中有乐,但是也有苦。譬如说打瞌睡,上课、开车的时候昏沉打瞌睡,但是在这个打瞌睡当中,你又想要离开这个境界,这时候你的苦受就会出现。
以上就是简单地说明:苦、乐、不苦不乐其实都不是纯然的,它是相对的。
再来说,为什么受不真实?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说我们闻到臭味,闻到臭味——当你闻到臭味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这个闻到臭味的过程,我们现在就来说明一下:譬如说你的鼻根从空气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经过了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胜义根的部分,鼻识跟意识就出来分别而产生了臭味,这时候就分别完成了臭味;这个臭味分别完成以后,你就产生了想要厌离的感觉,这时候因为有苦受。我们从刚刚来说,当你的鼻根去藉由呼吸去接触到空气的时候,这时候的臭味其实鼻根是无法分别的;也就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这个鼻根,其实是不能分别臭味的。接下来说,到了胜义根以后,你的鼻识分别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识祂还是不知道这是臭味还是香味,一定要经过意识才能作分别;但是,意识并没有直接接触到臭味啊,所以说意识祂其实并不是真正接触到臭味的识,所以说这个受其实并不真实。这是从色身的苦受来说。
但是从心态来看,这个受其实不真实。譬如说看到那个大便,大便对我们来讲,我们会觉得恶心。为什么会觉得恶心?因为这是后天所教导的,说这个东西不好闻;因为这样子教导,所以你就会觉得恶心。为什么这样说?我们来看看小孩子,小孩子当他没有经过教导的时候,其实他经常会去玩屎玩尿,他玩得不亦乐乎;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大便还有尿,他在他的心态来讲,他是觉得很好玩的。但是对于大人来讲,因为受到了熏习教导,所以他对于大便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因为受到教导以后而产生的苦受,这样子的受就不真实。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不管从色身的苦受来讲,从心态来讲,其实受都不真实。
综合上面我们所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其实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也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在。在四禅天,在那个四禅天、无想天还有四空定当中,他看起来也是清净自在,但是他还是有苦,他还是有乐,因为他贪着;如果他不贪着,他就不会经常进入那样的境界。所以说苦乐都是无常,它不是苦恒苦,也不是乐恒乐,也不是说不苦不乐永远就不苦不乐;而是相对的,苦乐是互相含摄的,它是变异无常的。所以说,有受皆苦,受非真实。
讲完受蕴无常,接下来我们来讲想蕴无常。我们首先来说明一下,虽然说在前面五蕴当中有讲到想蕴的内涵,那我们在这边就稍微再作一下说明。
我们来看想无常,佛经里面对于想的内涵怎么说。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增壹阿含经》卷二十八)也就是说,想其实就是知。那知道什么?当然知道苦啊、乐啊、不苦不乐;还有,只要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是知,知道青黄赤白,知道颜色,知道这是臭味、这是香味,知道这个好不好吃,只要是知,统统都是想阴的范围。不只是这样子,还有语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种想,除了知以外还有各种妄想,统统都是属于想的范围。
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经常会因为不清楚想阴的内涵,所以就落入了想阴,但是并不知道;误以为说,他所落入了这个想阴的境界,叫作开悟,或者叫作涅槃。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来看一下,学佛人当中会落入想阴而不知道这现象有哪些?
第一种,譬如说落入了离念灵知。离念灵知其实就是识阴的自性。离念灵知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作离念灵知?譬如说你看到你妈妈,你根本不用想你就知道,在你面前的就是你妈妈。你看到墙壁你不用想说,「我现在看到墙壁了,所以我要转弯」;你看到墙壁的当下,你已经就是知道那是墙壁,所以你就不会去撞到墙壁,所以你就转个弯。这就是属于离念灵知的部分。也就是,不需要再动用语言文字来想说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属于离念灵知;也就是你在接触的当下,几个刹那就完成了分别。譬如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其实就是离念灵知。也就是说,如同你现在在听我说话,当你听我说话的当下,其实你很清楚我说话的内涵,这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实就是靠着离念灵知;一个人就靠着这个离念灵知,所以知道了很多事情。那既然是知呢,知即是想,想即是知,所以离念灵知,当然就是想阴的范围。也就是说,如果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的心当作真心,当作涅槃,当作常住不灭,其实他就是误解了这个离念灵知的内涵。
那接下来还有什么现象?譬如说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当中修学定力啊,定力从数息不断地训练,练到后来可以一念不生;但是在一念不生当中,你会作一个回观,那一念不生的境界你一定要回观说:「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你回观你处于什么样的境界的时候,这时候你已经知道「我处于一念不生的状态」。所以当你一回观说「我知道了,我现在是处于一念不生」,那当然就是落入想阴了。所以,一念不生其实也是想阴的境界。
再接下来,大家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作了了常知。那既然是了了常知,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当然就是知道了嘛!如果不知道,怎么可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已经说了知道就是想,所以,了了常知也就是落入了想阴而不知道;这是属于欲界当中常见的现象。
接下来呢,有人会修禅定,如果他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那证得二禅、三禅、四禅,他会觉得那是涅槃,其实还是落入了想阴的境界。所以说即使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仍然说他是外道。
综合了前面离念灵知、一念不生、了了常知,当然还有什么欲界定等等,再加上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佛说把这些当作开悟或者当作是涅槃,那就是外道的五现涅槃。也就说,落入了想阴的人都叫作外道。
除了 五现涅槃以外,当然还有四空定。那四空定当中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非想非非想;那落入非想非非想当中,是不是落入想阴当中?我们来看看,非想非非想,「非想」就是没有想嘛,对不对?没有想可以当作说那我无知,没有知嘛!所以没有落入想阴。但是后面又有个「非非想」,也就是说仍然有想,也就是说非想非非想仍然有想阴,也就是他仍然有知;既然有知当然仍然是想阴。所以,即使证得四禅八定当中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仍然是落入想阴当中。所以,如果把证得四空定当成是涅槃,仍然是外道的涅槃。
最后我们来看看,想为什么是无常?想其实它不是本来就有,它不是常住不灭的法;想是因为色身还有六个识,相对于外境的六尘,然后产生了身口意行,这个过程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当一个人去领纳了外境以后,就产生了苦、乐、不苦不乐,在苦、乐、不苦不乐当中有各种韵味,所以就对于这十八界产生了各种想;因为有了韵味,所以你就会有欲望,因为有韵味所以你就会需求这样的韵味继续存在。所以,因为有了十八界的运作,所以就产生各种想,还有欲望需求。所以说,想是由其他的四个阴,也就是有了色身,还有三种受,还有不断的身口意行,还需要有六个识来配合运作,所以才会有想阴。所以说,想阴其实就是色受行识这样的因缘和合而有,并不是本来就有。就如同在炎热的沙漠当中或柏油路面,你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不是水而是阳焰;那么想也是这个样子,它如同阳焰并不真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详细的说明,所以想阴我们要了解其中的内涵,千万不要在学佛当中落入了想阴;因为想阴是无常的,如果把想阴当成常住法,那么你学佛学一辈子,也不会有成就。所以,学佛当中最比较会落入的现象,就是落入想阴而不知道,这是最可惜的一面。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的收看!
阿弥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12-23 23:56:12 |
|
|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已經講五蘊當中的第一個,色蘊無常的部分已經講完了。接下來要講的是:受蘊無常。
受就是領納,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產生了苦、樂、不苦不樂。也就是說,當我們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有這三種受的覺受出現。但是,一般人的認知裏面都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不苦不樂就是不苦不樂。但是世間當中,其實都不是這樣子純苦純樂,也不是純不苦不樂;其實是苦中有樂,或者樂中有苦等等。
我們先來說苦中有樂這一方面,我們從感官方面來說。譬如說一個人吃苦瓜、喝苦茶,當他在喝第一口的時候,或許會覺得苦——剛接觸的當下這個苦味出現;但是當他吞到喉嚨的時候,後面那個尾勁那個甘,那個甘苦就出現了。也就是說,它有樂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樣。也就是說,苦瓜爲什麼有人喜歡吃?明明是苦的啊!苦茶爲什麼有人喜歡喝?苦茶那麼苦爲什麼會喝呢?因為它在苦當中,有讓你覺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樂受的這一部分。這是屬於感官方面的。
那從心態來講。譬如說一個人受傷或者生病,當他快好的時候,他心中這時候因為有了希望,說他的病快好了,已經快好了,已經有了希望了;這時候雖然還有傷痛,這個傷痛還會苦,但是因為這個傷痛快好的緣故,所以他就生出了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他產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實現的當中,就會產生快樂;雖然他在受苦當中,但是在受苦當中就會產生了希望,除非說他已經絕望了。所以說,從心態方面來看,其實苦中有樂,從感官方面來看也是苦中有樂。
接下來說,那樂中有苦。譬如說,樂中有苦其實都是因為,每個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個期待;當這個事情的發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時候,你的苦就出現。那樂中有苦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來看。譬如說一個人很喜歡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廳,說這一家餐廳很有名,他想要去吃這個美食,然後他進去店裏面就吃了。但是這個人很挑食,雖然這個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為他很挑剔,結果吃下去以後,他覺得說這個美食並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裏就有苦出現。也就是說,雖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緣故,所以在樂中就有苦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按摩,按摩當中當然有苦有樂。每個人剛開始按摩的時候,其實是苦多於樂;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後,他這個苦受,他已經能夠接受了,這時候對於按摩這件事情,他的樂就出現了,這是屬於樂中有苦;但是剛開始按摩的時候,苦中有樂啊。所以,按摩當中有苦中有樂,有樂中有苦。
再來說,一個人他雖然有樂,但是他這個快樂,即將要失去的時候,他的這個苦就會出現。譬如說有人他賺了一百萬,他好高興啊!但是他的錢慢慢在失去的當中,他的苦就會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個樂其實他沒辦法維持,當這個樂出現的時候,這個苦其實已經出現了,只是他沒有感覺。所以,在樂當中仍然存在著苦,它是相對的。譬如說在受樂當中,有時候你必須付出努力。譬如說你開個小吃店,開小吃店客人越多當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興?因為你的收入很多。但是,你也相對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說,你必須去忍受不斷地熏這個油煙,在汗流浹背的當中,做出食物讓客人享受。所以在這個當中,雖然有樂,但是仍然有苦,那在苦當中仍然有樂;也就是說苦樂是夾雜的——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同一件事情都是這個樣子。
但是,不是只有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其實苦樂當中也有不苦不樂。譬如說一個人在接受苦的當中,他在這個當中,受苦的習慣他已經養成了。譬如說你的傷病要好長一段時間,譬如車禍,必須三個月才會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過程當中,你還是會經常忘記「我發生車禍」,所以你不會覺得這個苦;而且因為你習慣已經養成,所以你就會處於無記的狀態當中。所以在苦的當中,也含藏了不苦不樂。
同樣的,不苦不樂當中,也是有苦有樂。譬如打瞌睡、入無想定,打瞌睡並沒有苦,入無想定也不會有苦,但是打瞌睡、入無想定,因為這個境界很容易讓人去貪著它——禪定雖然有時候進入四禪當中無苦無樂,但是很容易讓人一直想要去進入那個境界當中;譬如說進入無想定、四空定當中,這些都是屬於不苦不樂當中,但是因為它容易讓人樂著;所以,在修學佛法的當中有不苦不樂,那在不苦不樂當中也是會有樂。再來說,不苦不樂當中有樂,但是也有苦。譬如說打瞌睡,上課、開車的時候昏沉打瞌睡,但是在這個打瞌睡當中,你又想要離開這個境界,這時候你的苦受就會出現。
以上就是簡單地說明:苦、樂、不苦不樂其實都不是純然的,它是相對的。 再來說,爲什麼受不真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聞到臭味,聞到臭味——當你聞到臭味的時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這個聞到臭味的過程,我們現在就來說明一下:譬如說你的鼻根從空氣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經過了扶塵根、勝義根;然後在勝義根的部分,鼻識跟意識就出來分別而產生了臭味,這時候就分別完成了臭味;這個臭味分別完成以後,你就產生了想要厭離的感覺,這時候因為有苦受。我們從剛剛來說,當你的鼻根去藉由呼吸去接觸到空氣的時候,這時候的臭味其實鼻根是無法分別的;也就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這個鼻根,其實是不能分別臭味的。接下來說,到了勝義根以後,你的鼻識分別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識祂還是不知道這是臭味還是香味,一定要經過意識才能作分別;但是,意識並沒有直接接觸到臭味啊,所以說意識祂其實並不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識,所以說這個受其實並不真實。這是從色身的苦受來說。
但是從心態來看,這個受其實不真實。譬如說看到那個大便,大便對我們來講,我們會覺得噁心。爲什麼會覺得噁心?因為這是後天所教導的,說這個東西不好聞;因為這樣子教導,所以你就會覺得噁心。爲什麼這樣說?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小孩子當他沒有經過教導的時候,其實他經常會去玩屎玩尿,他玩得不亦樂乎;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大便還有尿,他在他的心態來講,他是覺得很好玩的。但是對於大人來講,因為受到了熏習教導,所以他對於大便的感受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因為受到教導以後而產生的苦受,這樣子的受就不真實。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管從色身的苦受來講,從心態來講,其實受都不真實。
綜合上面我們所說的,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樂不是絕對的樂,苦也不是絕對的苦,不苦不樂也不是清淨自在。在四禪天,在那個四禪天、無想天還有四空定當中,他看起來也是清淨自在,但是他還是有苦,他還是有樂,因為他貪著;如果他不貪著,他就不會經常進入那樣的境界。所以說苦樂都是無常,它不是苦恆苦,也不是樂恆樂,也不是說不苦不樂永遠就不苦不樂;而是相對的,苦樂是互相含攝的,它是變異無常的。所以說,有受皆苦,受非真實。
講完受蘊無常,接下來我們來講想蘊無常。我們首先來說明一下,雖然說在前面五蘊當中有講到想蘊的內涵,那我們在這邊就稍微再作一下說明。
我們來看想無常,佛經裏面對於想的內涵怎麼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也就是說,想其實就是知。那知道什麼?當然知道苦啊、樂啊、不苦不樂;還有,只要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是知,知道青黃赤白,知道顏色,知道這是臭味、這是香味,知道這個好不好吃,只要是知,統統都是想陰的範圍。不只是這樣子,還有語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種想,除了知以外還有各種妄想,統統都是屬於想的範圍。
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經常會因為不清楚想陰的內涵,所以就落入了想陰,但是並不知道;誤以為說,他所落入了這個想陰的境界,叫作開悟,或者叫作涅槃。比較常見的現象,我們來看一下,學佛人當中會落入想陰而不知道這現象有哪些?
第一種,譬如說落入了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其實就是識陰的自性。離念靈知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作離念靈知?譬如說你看到你媽媽,你根本不用想你就知道,在你面前的就是你媽媽。你看到牆壁你不用想說,「我現在看到牆壁了,所以我要轉彎」;你看到牆壁的當下,你已經就是知道那是牆壁,所以你就不會去撞到牆壁,所以你就轉個彎。這就是屬於離念靈知的部分。也就是,不需要再動用語言文字來想說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屬於離念靈知;也就是你在接觸的當下,幾個刹那就完成了分別。譬如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其實就是離念靈知。也就是說,如同你
現在在聽我說話,當你聽我說話的當下,其實你很清楚我說話的內涵,這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實就是靠著離念靈知;一個人就靠著這個離念靈知,所以知道了很多事情。那既然是知呢,知即是想,想即是知,所以離念靈知,當然就是想陰的範圍。也就是說,如果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心當作真心,當作涅槃,當作常住不滅,其實他就是誤解了這個離念靈知的內涵。 那接下來還有什麼現象?譬如說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當中修學定力啊,定力從數息不斷地訓練,練到後來可以一念不生;但是在一念不生當中,你會作一個迴觀,那一念不生的境界你一定要迴觀說:「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境界?」當你迴觀你處於什麼樣的境界的時候,這時候你已經知道「我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所以當你一迴觀說「我知道了,我現在是處於一念不生」,那當然就是落入想陰了。所以,一念不生其實也是想陰的境界。
再接下來,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叫作了了常知。那既然是了了常知,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當然就是知道了嘛!如果不知道,怎麼可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已經說了知道就是想,所以,了了常知也就是落入了想陰而不知道;這是屬於欲界當中常見的現象。
接下來呢,有人會修禪定,如果他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證得二禪、三禪、四禪,他會覺得那是涅槃,其實還是落入了想陰的境界。所以說即使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仍然說他是外道。
綜合了前面離念靈知、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當然還有什麼欲界定等等,再加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說把這些當作開悟或者當作是涅槃,那就是外道的五現涅槃。也就說,落入了想陰的人都叫作外道。
除了五現涅槃以外,當然還有四空定。那四空定當中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非想非非想;那落入非想非非想當中,是不是落入想陰當中?我們來看看,非想非非想,「非想」就是沒有想嘛,對不對?沒有想可以當作說那我無知,沒有知嘛!所以沒有落入想陰。但是後面又有個「非非想」,也就是說仍然有想,也就是說非想非非想仍然有想陰,也就是他仍然有知;既然有知當然仍然是想陰。所以,即使證得四禪八定當中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仍然是落入想陰當中。所以,如果把證得四空定當成是涅槃,仍然是外道的涅槃。
最後我們來看看,想爲什麼是無常?想其實它不是本來就有,它不是常住不滅的法;想是因為色身還有六個識,相對於外境的六塵,然後產生了身口意行,這個過程我們前面已經講了。當一個人去領納了外境以後,就產生了苦、樂、不苦不樂,在苦、樂、不苦不樂當中有各種韻味,所以就對於這十八界產生了各種想;因為有了韻味,所以你就會有欲望,因為有韻味所以你就會需求這樣的韻味繼續存在。所以,因為有了十八界的咦鳎跃彤a生各種想,還有欲望需求。所以說,想是由其他的四個陰,也就是有了色身,還有三種受,還有不斷的身口意行,還需要有六個識來配合咦鳎圆艜邢腙帯K哉f,想陰其實就是色受行識這樣的因緣和合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就如同在炎熱的沙漠當中或柏油路面,你遠遠看去好像有水,其實不是水而是陽燄;那麼想也是這個樣子,它如同陽燄並不真實。
我們在前面已經作了詳細的說明,所以想陰我們要瞭解其中的內涵,千萬不要在學佛當中落入了想陰;因為想陰是無常的,如果把想陰當成常住法,那麼你學佛學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所以,學佛當中最比較會落入的現象,就是落入想陰而不知道,這是最可惜的一面。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
|
|
|
作者:小百合 |
|
留言时间:2012-09-12 22:15:56 |
|
|
受蕴无常。
受蕴: 受即领纳。领纳了境界以后,就有三种觉受出现: 苦、乐、不苦不乐。但都不是纯粹的苦乐不苦不乐。而是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中有乐:例如吃苦瓜,喝苦瓜水的过程;生病快好了 有希望的时候。 乐中有苦: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期待,不符合自己期待 的时候,就会有苦出现。例如到好的餐馆吃美食还挑剔;按 摩的苦乐过程;赚了一百万后的乐与苦受;小吃店如生意好 但很辛苦。 苦乐当中也有不苦不乐的:例如伤病要养很长时间;车祸 必须经过三个月才能好。但在痊愈的过程中,会常忘记过去所 发生过的车祸,而不觉得有苦, 在无记当中,所以含藏了不苦 不乐。
不苦不乐中也有苦乐:如上课、开车时昏沉、打磕睡没有 苦乐,但想要出离此境界有了苦受。入无想定,也是无苦乐, 但很容易贪著。在四空定中也是没有苦乐,但有的人很想进入 此定中,因在不苦不乐中有乐受。 鼻根接触到空气中的臭味。经过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 胜义根的部分,鼻识与意识分别出臭味,而产生厌离的感觉。 当鼻根呼吸接触到空气中的臭味是无法分辨的。而鼻识可以 分辨出粗相, 要经过意识才能作出分别。但意识并没有直接接 触到臭味,没有真正接触到臭味,所以说这个受并不真实。
看到大便,恶心。是因为有后天的教导.而小孩子的心态当 没有受到此教导时,就会觉得好玩,还会玩得特别开心。而 大人受到教导之后而产生的苦受是不真实的.从苦受和心态来 讲,都是不真实的。
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 在。在四禅天、无想天还有四空定中,看起来清净自在,但还 是有苦乐。如果不贪著,就不会经常进入那个境界。所以说, 苦乐都是无常,不是苦恒苦,乐恒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永远 的而是相对的。苦乐是相互含摄的,变异无常的。所以说,有受 皆苦.受非真实。
想蕴无常。 佛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 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增一阿含经》卷8 想就是知。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知道颜色,香味、臭味, 知道好吃不好吃等,只要是知统统是想阴的范围。还有语言文 字的妄想也是想。想有各种想,除了知以外还有各种妄想,统 统都是想的范围。
在修学佛法的当中,经常会因为不清楚想阴的内涵,而落入 了想阴,但并不知道。误以为其落入的想阴境界叫作开悟、或叫作 涅磐。具体如下:
1.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属于想阴,因为已经知道了,否则怎么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2. 离念灵知 (有知就是有想.) 3. 一念不生 (当回观自己是处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时就落入了想阴.) 4. 了了常知 (有知就有想,还在欲界定中.) 5.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其中的最高境界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其中的非非想仍然有知, 所以仍是想阴.)
如果把以上的境界当成真心、涅磐、常住不坏法,当成开悟,都是 外道的五现涅磐。
想阴是无常,因色身有六识对六尘产生身口意行,以及三种受的苦乐 不苦不乐的韵味,故对十八界会产生各种想而落入想阴,所以不是常 住法。修行人不可不知,更不可执著。 (笔记)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