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蕴无常。
受蕴: 受即领纳。领纳了境界以后,就有三种觉受出现: 苦、乐、不苦不乐。但都不是纯粹的苦乐不苦不乐。而是 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苦中有乐:例如吃苦瓜,喝苦瓜水的过程;生病快好了 有希望的时候。 乐中有苦: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期待,不符合自己期待 的时候,就会有苦出现。例如到好的餐馆吃美食还挑剔;按 摩的苦乐过程;赚了一百万后的乐与苦受;小吃店如生意好 但很辛苦。 苦乐当中也有不苦不乐的:例如伤病要养很长时间;车祸 必须经过三个月才能好。但在痊愈的过程中,会常忘记过去所 发生过的车祸,而不觉得有苦, 在无记当中,所以含藏了不苦 不乐。
不苦不乐中也有苦乐:如上课、开车时昏沉、打磕睡没有 苦乐,但想要出离此境界有了苦受。入无想定,也是无苦乐, 但很容易贪著。在四空定中也是没有苦乐,但有的人很想进入 此定中,因在不苦不乐中有乐受。 鼻根接触到空气中的臭味。经过扶尘根、胜义根,然后在 胜义根的部分,鼻识与意识分别出臭味,而产生厌离的感觉。 当鼻根呼吸接触到空气中的臭味是无法分辨的。而鼻识可以 分辨出粗相, 要经过意识才能作出分别。但意识并没有直接接 触到臭味,没有真正接触到臭味,所以说这个受并不真实。
看到大便,恶心。是因为有后天的教导.而小孩子的心态当 没有受到此教导时,就会觉得好玩,还会玩得特别开心。而 大人受到教导之后而产生的苦受是不真实的.从苦受和心态来 讲,都是不真实的。
乐不是绝对的乐,苦不是绝对的苦,不苦不乐也不是清净自 在。在四禅天、无想天还有四空定中,看起来清净自在,但还 是有苦乐。如果不贪著,就不会经常进入那个境界。所以说, 苦乐都是无常,不是苦恒苦,乐恒乐,不苦不乐也不是永远 的而是相对的。苦乐是相互含摄的,变异无常的。所以说,有受 皆苦.受非真实。
想蕴无常。 佛说:“云何名为想?所谓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黄、白、 黑,知苦、乐,故名为知。” 《增一阿含经》卷8 想就是知。苦、乐、不苦不乐的觉受;知道颜色,香味、臭味, 知道好吃不好吃等,只要是知统统是想阴的范围。还有语言文 字的妄想也是想。想有各种想,除了知以外还有各种妄想,统 统都是想的范围。
在修学佛法的当中,经常会因为不清楚想阴的内涵,而落入 了想阴,但并不知道。误以为其落入的想阴境界叫作开悟、或叫作 涅磐。具体如下:
1.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属于想阴,因为已经知道了,否则怎么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呢?) 2. 离念灵知 (有知就是有想.) 3. 一念不生 (当回观自己是处于一念不生的境界时就落入了想阴.) 4. 了了常知 (有知就有想,还在欲界定中.) 5.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其中的最高境界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其中的非非想仍然有知, 所以仍是想阴.)
如果把以上的境界当成真心、涅磐、常住不坏法,当成开悟,都是 外道的五现涅磐。
想阴是无常,因色身有六识对六尘产生身口意行,以及三种受的苦乐 不苦不乐的韵味,故对十八界会产生各种想而落入想阴,所以不是常 住法。修行人不可不知,更不可执著。 (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