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缚结者,谓我见之结、疑见之结、戒禁取见之结。此三种邪见之结,能系缚一切人、天人、天主……等有情,轮转于三界中而不得出离生死……由是系缚缘故,说此三结为三种「系缚」之结。三缚结之初结即是我见,我见摄属五利使中之身见﹔我见若断,五利使其余四使亦必随之一一灭除﹔五利使者即是身见(我见) 、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然而五利使根源即是我见,我见若断,五利使随之皆断,成大乘通教中之初果菩萨,即是声闻教之初果圣者,但通教初果人之心量广大而无声闻初果人之自利心态。
二、我见之意涵
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知心认定为常住不坏法,即是于识阴我之中;以
如是见解而坚觉知心--意识—常住不坏者,如是见解即名我见。所谓我见,略述如下:一者,断续分别我见,即是声闻法中初果人所断之我见也谓如凡夫、外道之误认意识心为常住不断法者,皆属我见未端之人;或谓南传佛法中错悟二乘菩提者,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之意识心作为涅磐心者,即是声闻法中未断我见之人;或谓大乘中同以种种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譬如长久安住于一念不生境界中之离念灵知、或如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中间之短暂离念灵知、或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知心……等),作为第八识真如、如来藏者,皆是大乘法中未断我见之人也。云何谓此为我见未断之凡夫?谓 佛于四阿含中说: 「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
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大法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净安住即是断我见烦恼、即是证涅磐境界者;……如是邪见比比皆是,皆是错悟二乘涅磐、自认已断我见之误会者;所以者何?谓觉知心本身是欲断我见者所应断「我」故;觉知心不论处在何种一念不生之境界中,不论处在何等胜妙之无念禅定境界中,都仍然是意识故,都仍是常见外道所误认为常之意识心故,都仍然是意识所摄之我故;凡此误会而错认觉知心意识之种种变相,作为不生不灭法者,皆是堕于常见、我见中者,皆是误以凡夫境界而错认为已证声闻初果境界者。
二者,俱生分别我见亦可由此现观而断除之。俱生分别我见者,谓出生时之觉知心即自动执著觉知心自我, 亦自动执著处处作主之意根自我,由是缘故堕于意识俱生断续我见之中,亦由是故转堕于意根相续我见之中,此即是我执(意识对「意根相续常住不断」之我见虽断,但意根之自我执著心性仍未能断除,要籍三乘见道后之断我执观行,确实修行才能断除之,故名我执) 。
三、如何断我见
甲、与五种别镜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
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
丙、断疑见
丁、断戒禁取见
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
甲、五蕴我
乙、十二处我
丙、十八界我
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
识阴乃修行之关键!(五蕴中的识蕴又称识阴)
1.识阴的定义 (识阴即六个识,意根不在识阴中)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云:彼云何名为识阴?所谓眼、耳、鼻、口、
身、意,此名识阴。(所谓口识一般又称为舌识。)
这是说,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等六个心,都是识阴所摄。意根(末那识)
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
是由意根(末那识)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八识中出生,
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做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做,故意根
是意识出生及运做的必要条件,故意根不应摄在识阴中,故四阿含中说
为意而不说为识。
2.识阴的出生 (根尘二法为缘)
“《中阿含经》卷七云:若内耳、鼻、舌、身、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
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
而便有念,意识得生。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凡是出生以后的目的是为了了知
六尘的心,就是识阴所摄的心;因为识阴等六识是为了分别六尘诸法而出生
的,若是胜义根已经毁坏时,就无法接触外六尘境,就是不被光明所照。譬
如内耳处,即是耳根的胜义根(脑中掌管听觉的部分);当耳根的胜义根毁
坏时,就不会被外声尘的光明所照,就无法使本识在胜义根中变生内声尘出
来,意根与意识就都无法在这上面有意念出生,耳识就不会出生。同理,五
胜义根若全部毁坏时,意根就无法假籍五根来对五尘及法尘接触,就是内意
处坏(意根被障碍而对内法尘无法相触),意识就永远无法出生,只能进入
正死位中。离念灵知正是如此,所以离念灵知必须有正常的根与尘,才可能
出生,正是意识心。
识阴等六识,都是依根立名的;所以,依眼根与色尘而生的识,是出生后专
门了别色尘的心,就依眼根而称为眼识;乃至依意根与法尘而生的识,专门
了别法尘,也能了别其余五尘,这心就是觉知心、离念灵知,就依所缘的意
根而被称为意识。
识阴等六识都属于根尘二法为缘而出生的生灭法,不是本来自在的常住心;
意识心既然是识阴所摄,当然不能外于识阴由二法为缘出生的圣教。佛陀为
免后世有人特地发明意识的细心、极细心。说是不属于意根与法尘为缘而出
生的心,所以特地强调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
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已经特别强调:所有的意
识,不论是粗心、细心、极细心、超细心,只要是意识,一定是意根与法尘
为缘才能出生的有生之法;这是特地强调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
生。特地强调所有的意识,不论粗细,都是意根与法尘为缘而出生的。有生
则必有灭,一定是生灭法。
由以上阿含道诸经中的教证举例,佛门学人读过以后,当然都已了知阿含道
中对识阴的定义是六个识,而意识正是识阴所摄的缘生、无常法。这六识会
被列入识阴中,原因有四(有四个共通性):一是都由根、尘二法为缘而生
的心,二是都会了别六尘中的某一尘,或如意识会了别全部六尘;三是必须
五色根的胜义根(内眼处乃至内意处)不坏,才能触内六尘而出生六识;四
是必须有意根的意念同时运作,才会有识阴六识的出生与存在。譬如经中佛
说:‘(五色根若毁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意根)则无有念,意识
不得生。’在意识出现以前,识阴六识心还没有出生,仍不存在,当然这个
念一定是由意根心中生起的,不可能是由尚不存在的意识心中生起的。正因
为五色根不坏,外法能从五色根入于如来藏心中,所以有了外法光明而有内
六尘法的光明,所以意根才会生起想要了知外法的意念,然后意识才会从如
来藏中生起,才会有前五识随同意识同时生起(意根不能持意识种子,故不
是从意根中生起意识)。识阴的意涵,从这四个道理加以理解及思维以后,
就很清楚明白了。”
3. 识阴的苦
“一旦识阴出生了,苦就会存在不灭.识阴为何会有苦呢?当识阴存在时,一定
会接触六尘而领受六尘境界;在六尘境界中,一定会有苦、乐、忧、喜、捨等
五种领受。领受苦觉、忧觉时,即是识阴的苦,这也是识阴的苦苦。领受乐
觉、喜觉时,又因为这二种觉也是无常,不可久保,所以仍会有无常苦及行
苦,这也是识阴的苦;假使这二种乐觉只能长久领受而不会有时消失或变动,
也将会成为苦受,所以也将会是苦。若是领受捨觉时,也不必然就是乐,譬
如捨觉常在而永不变易时,也将会成为苦,因为已经失去其他觉受而成为种
子不具足的缘故,人生中必须拥有的其余功能性已经灭失的缘故;而且捨觉
也不是能永远保持不变的,所以也有无常苦。而捨觉与乐觉也都如同其他三
觉一样,都不离行苦,因为都属于无常变易之法,都不离行阴。若是在世间
生活过程中,种种苦受也都是由识阴来领受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受,
也都是识阴所不能免除的,当然都是识阴的苦,所以佛说有受皆苦。
然而受阴、想阴、行阴的无常之苦,其实都是由识阴辗转出生的。识阴的一
切苦,依世间法现前观察之,其实无边无际;譬如八苦中的任何苦,都是因
为有识阴才会存在;推而广之,世间所有苦,包括三界六道中的一切苦、一
切乐、一切境界,也都不离苦,只是苦的轻重差别而已,没有不苦的。而识
阴永远都会与三界九地中的一切苦相应,除非它灭失了。识阴所有的种种细
相、极细相的苦,就由读者们自己去深入现观与思维;经由识阴的了解,以
及对识阴不离一切苦的深入现观与思维,才能断除对于外境、对于识阴的喜
乐;我见及直觉是常住不坏的我所见,才能跟着消除。若不亲自深入现观与
思维,只是阅读以上的讲解,绝对不可能灭除对识阴自身的执著,也不可能
灭除对于识阴我所的执著。”
4. 识阴的苦集
“由于识阴六识心都必须以五色根为缘才能在人间出生及存在,那么识阴六识
就一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人间的种种六尘接触,一定会被六尘中的许多境界吸引
而产生执著;譬如对六尘的执著与贪爱,譬如对五阴所拥有的世间财产、名声、
眷属……等,产生了执著,坠入我所的执著中,这是最粗浅的识阴苦集;为何
说这是识阴的苦集呢?因为这些都是识阴相应的法相,是识阴所认知而且深深
执著的;所以才会有许多世间人为名声、财产、眷属受到影响, 所以不计后果、
起嗔杀人,于是被业种所系而轮转不停。
有些人品格较好而对身外之物较不执著,却往往落于识阴所领受的感觉中,所
以他们很重视气氛:住家的气氛、说话的气氛、睡眠的气氛、饮食的气氛、路
上的气氛、独处的气氛、与人相处的气氛、插花的气氛与神韵、刚回家的气
氛、别人对他说话时的气氛。种种气氛都使他觉得很重要,这是很重视生活品
质的人,但却都是识阴领受的情境。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就会生闷气,
整天不愉快。品格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
不造;当他觉得别人看他的眼光是轻蔑的,往往就会亮刀杀人而不肯承认自己
有过失。不论是有气质或没有人文素质的人,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情境的愚
人,他们心中的一切思想,都是识阴的苦集;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到他们对自我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面用心;于
是他们的识阴种子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的执著自己相
应的外境我所,难以了断,更何况是了断识阴自己?
常见外道及佛门中的常见外道众,虽然是修行人,想要求取解脱的果证,但是
对自己已经受制于识阴的情境,却毫无警觉,这种人非常多。这些人想要证得
解脱果而断我见,却往往因为不如理作意的思维,或因恶知识——假名善知识
——的误导,认定意识心是常住的。……他们仍然坚持己见,……继续坚持意
识心是常住的、是不会断灭的,这些人都是继续住于识阴苦集境界的人;识阴
种子继续不断被他们增长的结果,后世想要断除识阴我见,就变成不可能了。
这种现象,在佛门中及常见外道法中,处处可见,绝不是特例、仅有。
坠入识阴我所中的人更多,这是当今佛门中处处可见的现象。但其实古今的情
况差别不大,譬如《杂阿含经》卷八云:如内入处,如是外入处色、声、香、
味、触法:眼识、耳、鼻、舌、身、意识;眼触,耳、鼻、舌、身、意触;眼
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
想;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眼触生爱,耳、鼻、舌、身、意
触生爱。
这就是坠入识阴所有的境界中,将识阴的情境加以执取而不肯放捨;最先是执
著识阴相应的境界相,常常爱乐于识阴相应的六尘境界,然后再反执识阴所有
的功能性,就向内坠入识阴相应的受阴、想阴、(了知六尘的了知性)、行阴
(对六尘及自我的认知与贪爱)中,具足了我所的贪爱。当他们具足了我所的
贪爱时,就无法除掉我见与我执,无法除掉念想,也无法远离时时自我作主而
不灭失的识阴所行境界,于是连意根都被识阴所误导而生起自我执著了,只好
继续受生而不断实现生老病死等苦。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对识阴自己的认知错
误,或是被恶知识作了错误的教导(唯识学中名之为邪教导),因为不断在做识
阴苦集的事业,令识阴喜乐增长、日见广大,我见难断。”
5. 识阴的苦灭
“如果识阴六识的功能灭失了,识阴的功能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了,就证得无余涅
槃了;而识阴功能灭除的境界其实就是识阴的灭除,因为识阴存在时一定会有识
阴的功能伴随着出现;所以识阴苦的灭除,就是灭除识阴自己,不再有识阴六识
出现于三界中,那么识阴的功能也就不会再出现了,那就没有苦了。至于识阴的
功能,其实就是六识的功能性,也就是眼识能见之性,耳识能闻之性……乃至身
识能觉之性、意识能知之性,正是自性见外道最执著的识阴六识的自性。
只要把意根、法尘、意识都灭了,就不会有六尘的触,所以种种法都会跟着灭尽,
不再有自我的存在了,当然就离开生死轮回苦了!所以灭除识阴就是灭除识阴的
苦,识阴炽盛之苦就会跟着灭失,这就是识阴之苦灭除的境界。识阴把自我灭除,
就是灭除识阴之苦的境界;但是这个道理是很难让众生信受的,且不说一般众生,
单说佛门中一心想断除我见而取证初果解脱的大师与学人们,当他们听说识阴之
苦的灭除就是要灭除识阴自我,而又已经知道识阴是包含离念灵知心的,他们就
因此而无法信受了;因为他们都是爱乐识阴自己继续存在的,却不知道这样正好
是坠入我见之中,与自己一心想要断除我见的决心是互相违背的。
若能平心静气加以思维,进一步做种种对于识阴或对于意识心体性的现观,才能
证实识阴六识及其自性都是虚妄法、生灭法。……,然后确实信受及执行,才有
可能灭除识阴炽盛的苦;当后来识阴的自我执著灭尽了,识阴的苦也就灭除了,
才是解脱生死的阿罗汉。”
6. 识阴的苦灭之道
“识阴之苦的灭除, 就是灭除识阴的存在;若不肯灭除识阴的存在,绝对无法获
得二乘圣果的亲证智慧境界,特别是亲证二乘极果的阿罗汉慧解脱智慧境界。但
是,如何是确实如真的了知识阴的内涵呢?难道前面所说的还不够吗?答:确实
是不够的。《中阿含经》卷七云:
云何知识如真?谓有六识;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是谓知识如真。
这意思是说,对于识阴如实的了知,是必须了知识阴详细内容的。
如前所举经文说,识阴不但是指六识心而已,还包括六识身在内;举凡识阴六识
的功能差别,都要一一了知,然后观察这六识中某一识的自性,与其他五识的自
性有何差别?一一了知以后,才算是知道识阴六识身意涵的人,才算是‘知识如
真 ’的人。当前佛教界大师们无法证得初果的最大原因,就是对识阴的内容不如
实知,往往把识阴中的某些境界(特别是意识心的变相境界),当作已经不是识
阴、不是意识境界了,当作是已经亲证实相心如来藏(或名真如心)的开悟境界
了。也有人错将六识心的自性(见性、闻性乃至知觉性)误认为佛性,就自称已经
开悟了;也以这种错误的认知而为别人印证为开悟,师徒同坠大妄语业中,其实
正是坠入自性见外道的邪见中。换句话说,必须先认清楚识阴的全部内容,了知
识阴六识的所有自性,特别是要知道意识的全部变相境界,才不会坠入意识心的
变相境界中,误将意识心排除在识阴之外。
除了认知六识是有生之法,是二法为缘而出生的生灭法,还得要确认六识心的无
常性及其相应法的无常性。……所以,对六根、六尘、六识及我所觉受等法的虚
妄也是应该一并了知的,并不是只了知识阴六识的虚妄性就够了。解脱道的修行
者,必须同时了知识阴以外的六根及六尘的虚妄性,因为它们都是无常的,不能
久住的。还必须了知识阴所生的受阴虚妄,必须了知识阴及身口共同出现的行阴
也都虚妄,然后再现观这些法必然会对解脱生死、取证无余涅槃的过程产生障碍,
所以努力灭除对于五阴自己的执著,灭除对于五阴中一切阴的所有执著自爱。当
自己已经确定完全没有自我及我所的执著贪爱,确实愿意在捨报后断灭,只剩下
自己仍未证知的本识离见闻觉知而独存时,才能确认自己确实是‘我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知如真’的声闻阿罗汉。
《杂阿含经》卷八亦云: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
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以得解脱;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
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谓意识法。’
此段经文特别强调:对于意识及其相应法,都不想要再出生了,就是断除生死根
本的人。如同截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使得多罗树的生机永断,不可能再出生枝叶
了!专修解脱道的比丘们,若能将六根、六尘、六识的触受,认清是虚妄无常的;
并且认知无常虚妄的五阴不是真我、也不异于真我、也与真我不是混合而相在的
;了知灭尽五阴、十八界的全部自己,不让阴界入任何一法的自己继续存在,于
是不再出生种种有漏的心行,对于蕴处界的每一法都无贪染执著,就是对自己的
贪爱与执著全部灭尽了,不想让自己再有未来世的蕴处界出生于三界中,死时有
把握可以做到,这就如同截断多罗树头一般,不会再有对自己贪爱执著的心行出
现了,这就是解脱。
但这一段经文中特别强调的是意识,意识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识心的变相非常
多,而且意识心心遍在三界九地中都可以存在,所以,佛陀出世以前常有外道将
欲界定、色界定中的意识心,误认为常住不坏的真我如来,死不掉意识心,希望
未来世仍然会有意识继续存在,是把定中意识误认为常住的如来藏,所以无法断
除我见;目前全球佛教界大师们却是连初禅都尚未证得,当然不证色界定中的意
识心。意识心固然能存在于三界九地中,却不可能离开三界九地而存在,绝无可
能住于三界外的无余涅槃中,绝无可能住于灭尽十八界的无余涅槃中,当然不可
能由意识进入无余涅槃中。
学佛人往往因为误认无余涅槃境界,以及误认意识心是常住心的缘故,就死不了
意识心对自己的贪爱与执著,就会在死后想要保持意识心的存在,因此不得不再
度入胎,或是往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中,自以为是无余涅槃境界。天寿
报尽以后,就又下生人间的畜生或饿鬼道中。所以这段经文中,特别注重意识觉
知心的认知,要大家别再贪爱执著意识心;所以我见与我执的断除是非常不容易
的,原因就对五阴的内容无知,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其实仍是对于意识的全部内容
无知,或是所知不够详尽,所以断不了意识心对自我的所有贪爱与执著。”
7. 修行关键的总结
“求证解脱果者不但要否定识阴六识的虚妄性,要确实现前观察识阴六识的每一心都是因
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性;还要现前证实六识的功能(又称为六识身。功能亦名为身)都
是缘生法,没有常住不坏性;现前观察就能了知这六识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出生?才能
存在?才能运作?于是就有智慧可以现前证实:这六识的功能就是六识的自性,六识的
自性在阿含道中就称六识身;而六识身是依六识心出生的,离于六识心就无法有六识身
被吾人体验到。而这六识都必须各有二法为缘才能出生,所谓根与尘二法为缘。而且这
二法必须相触,若二法不相触,也不能出生识阴中的任何一识;识出生了,才能有识的
自性出现。要能如此现观,才是真实知道识阴内容的人;真实知道识阴内容的人,才有
可能现前观察到识阴要如何灭除。确认识阴灭除方法的人,才有可能灭除识阴对自己的
贪爱与执著,特别是对意识自己的贪爱与执著,这样才有可能取证第四果解脱。所以灭
除识阴就是灭苦,灭除识阴的方法就是灭除识阴苦之道,这就是灭识阴苦的道圣谛。
话说回头,关于亲证识阴的苦圣谛,关于确实了知识阴的苦集而亲证识阴的苦集圣谛,关
于确实了知识阴之苦的灭除境界而真实亲证识阴的苦灭圣谛,关于了知灭除识阴之苦的
种种方法而亲证识阴的苦灭道圣谛,其实都得由识阴自己来做正确的熏习、思维与观行。
换句话说,了知识阴虚妄无常,想要灭除识阴的人,正是识阴自己。如果没有识阴对解
脱道的正确熏习、了别及思维诸法,就无法观行识阴的虚妄,就无法了断自己。所以,
识阴的苦、集、灭、道四谛,都是要由识阴自己来做的,不是由意根或真心本识如来藏
来做的。当识阴六识在正确的闻熏、如理作意的思维及观行之下,确认自己是虚妄的,
意根才愿意接受识阴六识——特别是意识——的思维与观行的结果,我见与我执才有可
能断除。当意识因为先入为主的邪见影响,而对所闻、所熏的法理有所怀疑时,纵使说
法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意根也不会接受断除我见的智慧,我执是一定会继续存在的,
捨寿时就一定无法取证无余涅媻。
当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接受‘自己必须断灭,才能取证阿含道的极果而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