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期電子報精彩內容簡介 下載電子報PDF檔網頁 人間佛教(連載十八) 本 期內容: 承續前期,平實導師在這一章節鞭辟入裡地闡釋「次法」的內涵,欲實修三乘菩提的學人應首重「次法」的修習: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乃修習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之基礎;次法的修習,可以修除性障、成就福德,是佛菩提實證前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發願不捨人間一切有情,與人間眾生結緣而救度之,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 故;人間具足一切法種故,不同階段的現觀因緣皆具足故,方能使人具足一切種智而成佛;.應教導隨學者廣修次法,否則自身成佛之時節將極久遠,以在五濁的人 間最容易成就。行者當如是學。聲聞解脫道、大乘佛菩提道皆以布施為發端,學人應建立布施必有因果的正理,次第修習六度萬行,除滅性障、積累福德、護持正 法、救護眾生等趣向「法、次法」,等待時節因緣具足矣,得值遇善知識之幫助而實證宇宙萬法生命之本源。由於實證的功德與智慧故,即能超越人類文化意識境界 的層次,可以隨緣自在,不再茫然而無所進趣。 接著 平實導師為〈人間佛教〉的演說作了一個總結:「法」如同美麗華貴的牡丹花,而「次法」如同伴隨那幾朵華貴花朵的大量綠葉;若能如實修習「法」與「次法」的 道理,並且發願世世常住人間自度度他,就能夠繼續在成佛大道上面大步往前邁進,也能世世都確實地利樂人天,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義啊!最後是 平實導師為與會者的提問所作的答覆。內容精彩絕倫,切莫錯過。 中觀金鑑(連載十七) 本期內容: 六識論之應成派中觀師說意識即是無分別智之智體,使其男女雙身修邪淫之意識境界法合理化,一貫伎倆乃極力攀附《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佛法名相,故意將雙身修法中之受樂境界標上「止、觀」或者「奢摩他、毘缽舍那」之名相,自稱為遠勝於顯教的密教。 本 期正德老師從三個方向,以理證、教證來駁斥藏傳佛教應成派中觀的謬誤說法,如應成派中觀師宗喀巴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依六識論邪見大談止觀、奢摩他與毘 缽舍那,竊取「無分別影像境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等」之佛法名相,套用於男女雙身修法中,並將精液不漏洩之樂受誤以為與身根之觸已脫離能依所依,即 是般若經中所說的「空中無色受想行識」」妄說證得色等法無自性。因此正德老師依自己親證的現量智慧,加以因明比量的論證,更舉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 論》之聖教,正解「無分別影像境事、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的真實義理及修證內涵,其中法義深妙精闢,學佛人若能仔細閱讀,必能建立正見、簡擇邪說,敬請有 智學子請讀此期連載。 邪箭囈語(連載十五) 本期內容: 多識喇嘛認為阿賴耶識就是意識,彼於破論中說:「『阿賴耶識』不是意識心,又是什麼呢?」陸正元老師舉證佛菩薩開示破斥此邪說,清楚辨析如來藏心為無分別心、無我性,絕非藏傳佛教所說之意識心。 多識喇嘛認為第八識唯與捨受相應,「所謂捨受就是缺乏明顯感覺的中性感受,是一種無分別的朦朧狀態。」其將經典描述如來藏的無分別體性說成無分別的朦朧狀態,圍繞在意識心對境界的捨受,而非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的捨受,亦非如來藏任呱茞喝緶Q業之勢力現行而不作的捨受。 多識喇嘛認 為當意識心通達覺悟諸蘊無常,即為心性光明,然就此看法,無論心性光明或黑暗,都是意識相應境界,皆是因緣所生法,與無著菩薩的觀點-能取六塵諸法之意識 等妄心,與所取之六塵境界相皆是如來藏心所現之心光;而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皆唯有光相而無光體-完全背道而馳。所以藏傳佛教多識喇嘛等人皆是迷於境界相而失於如來藏清淨心體者。 佛經上諸多經句皆明言阿賴耶識不是意識,貴為博士生導師的多識喇嘛卻讀不懂,且看正元老師一一為其辨正解析,精采絕倫,請見全文。 廣論之平議(連載二十六) 本 期內容: 正雄居士進一步舉示《長阿含經》卷十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來破斥日常法師對於名色真實意涵完全盲無所知,錯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稱名色,然六根之中 的五色根為色,意根是心法非色,卻不能含攝名之全部,唯在受精卵位時之名,只有意根一法。復又誤解母胎中之「名色」是由因位識經愛取的滋潤變成果位識而 生,認為意識可以前後世相續不斷;但意識卻只有一世,此世之五蘊身壞滅了,是不能去到未來世;復又謬說名色是有情之本體,但是名色是無常變易之法,終歸壞 滅,唯有常住法─如來藏─能使萬法生起的正因,才是諸法的本體。因此,名色之生成,非因緣生,非自然生,皆由阿賴耶識自心藉因與緣和合而自然所現,非如日 常法師自意想像:一切法都只是無因唯緣就可生起──不必有各人的如來藏所持往世業種而受生。 接著正雄居士提出質問《廣論》所說:「六處者,若是胎 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若是由意識入住母胎,應能辨別分析羯羅藍境界,應該由意識造色身而生 出五色根,亦皆能憶起前世之一切;如是,一切有情則無法正常過日子,身心將大亂,事實上是水中撈月不可能。意識必定是後起之法,絕非前世延續下來之法,當 然不是常住法;意識必須是六根具足之後,才能有六處緣觸,意識方能生起。因此唯有阿賴耶識能執持命根不壞滅,別無他法。
宗喀巴及日常法師否定阿賴耶識及末 那識,其本質正是六識論外道之無因論邪見,會產生一連串之過失,有違 世尊於阿含中說:「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內容精闢切勿錯過。 遊於畢竟空(連載二) 本 期內容: 本期正慶菩薩引用諸佛、菩薩對「勝義」、「勝義有」、「勝義空」所下的定義,來說明「畢竟空」的真實義,用以駁斥印順書中六識論的主張,根據舉《瑜伽師地 論》、《大智度論》中聖彌勒菩薩及聖龍樹菩薩的聖教開示說明,有系統的說明「畢竟空、如、法性、實際、勝義有、圓成實性」等正理,亦舉出阿含至教「法不離 如、法不異如」來說明,佐以玄奘菩薩及窺基菩薩等著作中開示,印順釋印順認為一切畢竟「無」,是「常無」,或名「永無」,即龜毛兔角論,「常無」故;由是 故,釋印順即是以「斷滅無」為涅槃、為「空」義,實違聖教之言!學人不可不深思明辨!欲知詳細正理內涵,不可不讀。 救護佛子向正道(四)—略談釋印順之一切法空與一切法空性
本期內容: 釋印順所說之「佛教的核心是緣起」謬論主張,乃是二十年前,廣泛誤導著學佛者的毒瘤,尤其是為當時教育未來佛門龍象之佛學院所奉為宗旨,真是佛教存亡之 秋,幸好,平實導師真善知識的力挽狂澖,及帶領佛教覺同修會菩薩們,不斷以現量、比量、聖教量來破邪顯正,證明唯有如來藏才是法界實相,才是佛教的核心,終於使此斷佛教根本之大邪見,漸為佛教界所了知、所棄捨,而回歸佛陀本懷。 宗明居士繼之,為救護眾生離邪知邪見入正道之菩薩勝行,在此文中則以一位學佛者的觀點來探研:釋印順所說「佛教的核心是緣起」為何是謬 論?為何依蘊處界眾緣之緣起,不能單獨存?為何此主張違背佛陀所說之三法印之「涅槃寂靜」?並以《阿含經》中之十因緣法中「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來揭開 甚深緣起之真實義等等法義。雖是短文,卻簡要清晰、由浅入深,易於了解,使學佛者無論是初學者或是久學之老參,只要有稍具世間智慧就能隨入文,入其正法 中,以最短時間,建立基本且重要之佛教核心--如來藏;此正見之建立後,福德資糧俱足即能跟隨善知識實證此真心,優遊法海中;若此世無緣,修學此了義正 法,即能避免落入以意識粗細心為我,及否定佛教之根本第八識阿賴耶識,成就誹謗三寶之大惡業,亦可保護自己及周邊家屬親友,不致於被藏傳佛教以邪淫、亂倫 的男女雙身修法套用於佛教之名相,藉此迷惑有心學佛之行者,隨之破戒,而成就來世墮於三惡道之苦果。因此,此種利人利己的正見,有緣的您,千萬不要錯過! 當前佛教的危機與轉機 本 期內容: 今日五濁惡世,「外道六識論」與藏傳佛教「雙身淫樂修法」的偏邪謬說橫流;未開眼之諸山大師,或喇嘛上師、仁波切以佛教、僧寶表相,以及用佛法名相、教相 包裝,來誤導學人以為是正真佛教,而坐取名利雙收,又可獲得世間名聞利養;將佛法導向世俗化,或溗谆⒒驅W術化,以佛教的形象,來吸取佛教資源。普羅大 眾大多無檢擇孰是正法、邪法之能力,令既耽溺五欲嬉樂又不求真理的眾生,偏離正法越來越遠。 平實導師洞燭機先、預見對表面興盛而實質扭曲、亂相的當今佛 教,深知外道六識論與藏傳佛教邪淫雙身法的錯誤,及其對正統佛教所造成的危機。於是 平實導師發起悲勇,出而弘揚「如來藏」深奧妙法,弘法救度沉淪於無明可悲憫眾生,不畏諸方譏謗,勇於摧邪顯正,不再姑息養奸、養癰遺患。於2010425 在高雄舊地重遊,再續前緣,開演一場一窺生命實相奧秘的盛會,猶如一座燈塔,欲令一切學佛人智慧增上、 眼界提升,不再受邪師所騙;而這場演講,必將是千百年來命若懸絲的正統佛教的轉機。文末一首令人稱是之偈作了註腳:「六識斷常非中道,正法復興在台灣!但使正覺菩薩在,不教邪法亂人間!」內容精彩可期,值得讀者開卷。 邁向正覺系列—我的江湖 本 期內容: 在人生江湖打滾大半輩子,退休後的德清菩薩開始實踐早年的願望,踏入正覺修學佛法。修學過程中,她真正體會到:佛法是用來真修實踐,不是詩情畫意吟風弄 月。她學著將聞熏而得的知見,在自家身上、日常生活中,去檢點、實踐,從而體會,一切的修學,都在「一步一腳印」──必須自己去如實如理的做,因為佛法是 自受用的、是自家本有的寶藏。這樣子一步一步走來,她終於,從人生的江湖走到真理的歸處… 佛典故事選輯 從前,一持守戒律之修道士,幫助四姓看守墓園,不管人家拿多少寶物酬賞,一定交給墓園主人,主人讚其清淨高潔,為其成家立業,道士因此更加精進斷貪、瞋、癡,身口意行更清淨,這位戒行清淨之士即過去世之 釋迦世尊。 般若信箱 放生的意義是什麼?現今常見之集體放生,造成生態的失衡問題,應該如看待此事?等大家所關心問題,本會依 佛說經教都有詳細精闢的解說,請不要錯過! 佈告欄 1.本會台灣各地講堂2011年上半年禪淨班,將於四月同步開設新班,共修期間:二年六個月(費用全免),各禪淨班三個月內尚可接受報名。 2.菩薩戒布薩、大悲懺法會公告日期,請參見佈告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