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麵粉。
有人不厭其煩,寫文介紹什麼“高筋”、“中筋”、“低筋”麵粉,甚至羅列出一堆數字: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澱粉含量、釋放多少卡路里熱量……等等,常見麵粉包裝上也經常有類似的統計表格。依我看,廢話一堆,沒用。原因我下邊要講到。
依我看,在紐約,只有三類麵粉。一是小包裝的“5或10磅”(我常用的是gold牌兒),如果硬要比,相當於中筋粉,價格也不貴,日常用得最多。二是中國超市裡才有的“餃子專用麵粉",價格貴,幾乎是上面提到的兩倍以上,相當於“高筋粉”,色澤也漂亮,包出的餃子、擀出的麵條兒呈奶白色,好吃!只有在逢年過節或家中來貴客才用。(當然,如果您錢多得不得了,儘管買,多多益善)。三是一般只有在PJ、costco這樣的倉儲超市裡才能買到的大包裝麵粉(30、50、甚至100磅)價格當然便宜,質量不敢恭維,相當於“低筋”吧,我估計,只有家裡人口多又愛吃麵食(麵包、蛋糕也是麵食)的家庭才買,除此之外,就是飯館兒、麵包店和“集體食堂”了。
以上是憑經驗得到的總結,因為我是“擀麵條兒”、“包餃子”、“蒸饅頭”、“烙餅”專家,什麼面,一過手,難逃法眼。
為什麼說,所謂“高、中、低”筋的分類用處不大呢?原因要從小麥收割、脫粒、曬乾、磨麵過程說起。這個過程又要從我插隊時的有關生活說起。
我插隊的地方在山西中部,是個相對比較好的地方,一個勞動力(每天工分兒10分兒)每天七毛五分錢,糧、油、菜、肉、甚至部分副食(比如豆腐),生產隊全包。(當然,多少就另當別論)。每年一個人能分到30到50斤小麥,其餘的就是玉米、高粱、很少的小米和豆類等其它雜糧。這幾十斤小麥當然就是寶貝了。因此,麥收過後,分了麥子,磨麵就是“重點工程”。那時節,村里磨麵的也多,整個村里只有一台“機磨”,就是由電動機俗稱馬達的傢伙,帶動石磨。更早應該是用驢的,“懶驢拉磨屎尿多”就是從這兒來的。磨起面來當然很慢,一般磨100斤麥子要5、6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知青一般都是幾個人合夥兒,湊夠100、200斤整數兒,再去磨麵。磨麵之前,先要報名、登記,再由看磨的貧下中農“幹部”,統一安排時間,按時到磨坊磨麵。因為要做到“人換磨不停”,提高“效率”吧。
下面說的磨麵過程才是要點:麥子經過上面的磨眼,經過研磨,從漏槽中出來後要經過所謂“頭遍篩、二遍籮”才能到達最下面的“集面箱”。頭遍篩篩去較粗的顆粒,二遍籮籮出最後的麵粉。籮眼兒比篩眼兒細得多,磨麵過程中要經常“清掃”,以免籮眼兒堵塞。
全部麥子下完,此時出的面,稱為頭遍面,篩出、籮出的剩餘“殘渣”重新入磨眼,再磨第二遍,如此反覆,一般磨5、6遍,就結束了,碰上向我這樣兒比較小氣、又從不吃虧的主兒,磨個十遍、八遍的也不稀罕。
一般,撐死了,100斤麥子,出90二、三斤麵粉,早年北京的所謂標準粉是85粉,一百斤麥子出85斤麵粉。剩下的就是“麩子”了。磨麵的最後殘渣叫“麩子”,碾米剩的殘渣叫“糠”。什麼時候到“吃糠咽菜”了,那日子就窮到頭兒了。“麩子”是上等的“精飼料”,餵馬的草里加上點兒麩子,馬吃得格外香,若再加上點兒黑豆,那就是馬的“滿漢全席”!
閒話少說,磨麵,第二遍、第三遍磨出來的是面中精品,可以當之無愧的稱為“高筋粉”或俗稱的“富強粉”;第三遍、第四遍磨出的可稱為“中筋粉”;第一遍及第五、六遍磨出的算是“低筋粉”,因為第一遍,麥粒剛剛破碎,來不及細細研磨,質量也不是很好,故與5、6遍的放在一起。至於什麼所謂的“全麥粉”無非是麵粉加麩子而已!有人還愛吃這口兒,所謂“闊講究”。
現代收割技術,完全機械化,尤其是美國,大型聯合收割機,直接在麥地里,邊收割、邊脫粒、邊烘乾、邊磨麵,直接就出來包裝好的麵粉了。什麼高筋、中筋、低筋,不是胡扯嗎?
關於麵粉,還有一點要說,當年的麵粉和隔年的甚至多年的麵粉,差別很大。有時超市裡大幅度降價銷售,不一定是好事情,千萬不要貪便宜。因為,口味不同倒在其次,主要是因為,隔年以後的麵粉,容易“長蟲子”,天一熱,從面里飛出許多“小飛蛾”,令人生厭。其實,蟲卵早在麥子開花、結子、成熟之時已經侵入麥粒,當年吃,不覺得,吃下去了而已,時間長了,蟲卵“復活”成蟲才惹人生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