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络新闻报道:“中留生在美群殴同学,家长贿赂证人被捕”。
家长贿赂证人被捕
究竟是“家长贿赂证人,被捕”呢,还是“家长贿赂,证人被捕”呢?
不同的断句,加上不同的标点,意思完全不同。
为此,我耐着性子把全文看完,到最后才知道,第一种断句法是正确的。
这属于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含义不清”的错误。含义不清、模棱两可,若是出现在文章中,问题还不大,出现在标题中,让人非猜疑,失去了标题的意义。
中文教学中,讲到标点符号和断句的重要性时,时常举些简单的例子,但仍是防不胜防。上面的例子,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问题还不大,若是出现在法律规定、合约协议、合同条款中,或需要准确表达含义的时候,问题就大了。
以下是些不同断句,意思截然不同或相反的例句:
路边提示:行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
客店通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遗嘱文件:八十老人所生一子家中财产全部赋予女婿外人不得干涉。
善良先生对学费的要求: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印钱也可。
缸、坛店老板居家对联:酿酒刚刚好做醋坛坛酸,养猪大如山老鼠只只亡。
媒婆向男方介绍新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
支持八路宣传标语: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吃。
国家含糊不清: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
另外:唐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以变成:宋词
黄河远上,
白云间一片。
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
唐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成为情景剧:
时间:清明时节。
场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演员: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