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很有中国人最普遍的素质: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虽然没到“出门儿捡不着东西就算赔”的程度,不过也差不多。原来的外号儿叫“抠门大爷”,后来逐渐就变成了“老抠门儿”。说“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有点儿过份,不过绝没有乱花钱的习惯。
省吃俭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己奉公……混得倒还可以,可这抠门儿的习惯怎么也改不了,本来接着混也就算完了,有道是: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也是鬼催的,听信他人之言,没事儿跑美国来了。没想到,嘿!傻了眼了。
吃饭吧?有“食品卷”。住房吧?有住房补贴,据说还有“政府楼”、老年公寓”,跟不花钱也差不多。穿衣服吧?我一条裤子能穿十几年。到现在,冬天的羽绒服还是二十年前夏天,在北京的小摊儿上买的“反季”销售品,当时的价格是人民币90元。出门吧?地铁月票半价,纽约地铁又是有了名的四通八达,来回超不过两三块钱。
这衣食住行全有了不说,“活动中心”还管饭,一顿饭,早晨五毛、中午一块。吃得绝对比一般街上的“饭馆儿好”,主要是方便,吃完一抹嘴儿,走人。
这还不算哪,牛奶、咖啡管够,黑人煮的咖啡又好喝,你想那非洲本是咖啡原产地,黑人煮咖啡,绝对一流儿。管够还不说,那盒装的牛奶,随便往家拿,要多少给多少!我老婆比我还“贪心加抠门儿”,经常拿回家自己做什么“酸奶”,做得冰箱里堆得满满的,谁喝呀?没事儿送人,今天给这个朋友、明天给那个老乡,瞧把她给忙的!这下儿倒好,快成了牛奶施舍部了!比谁都大方。
不过也别说她,我也一样啊?没事儿老想施舍点儿什么东西给别人,走在街上,见了人就想打招呼,对方也一样啊,往往比我还主动,甭管黑人、白人、黑白混合都一样。现在几乎已经成了习惯了,在地铁车厢、在街头、在花园,只要看见“街头卖艺”的,基本上都给钱,大多数演得都不错,都有专业水平。
您瞧我这素质提高的有多快!要不应该说“素养”、“教养”、“文明”、“文化”还是什么别的鬼名词?反正在中国,这些个词翻来覆去的说,想怎么说怎么说!还有不少自称的“人文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喋喋不休、不厌其烦的探讨。
其实我呢,还真有点儿不习惯,“素质、素养”,提得太高了也不好,我很怀念“抠门儿”的生活。那才有意思呢!现在倒好,想抠门儿,没处抠去啦,感觉特别失落。细想起来,真比窦娥还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