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有关老毕骂老毛的评论特多。我认为很少说道“点”儿上。
怎么说呢?这事儿得从毛老头子说起。
5、6十年代,北京大学,有个叫李希凡的学生写了一篇不同意俞平伯观点的文章,被报纸发表了。俞平伯乃著名的“红学家”,当时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是首屈一指的专家。李希凡不同意俞老的所谓“大胆假设、细心考证”的研究方法,以笔做刀,对俞老大加砍伐。说是俞老用“繁琐考证”把红学研究引入歧途。事情到此,怎么说也属于“学术研究”范畴。
不料惊雷骤起,遍地烽烟。老毛头说了一句“支持小人物对大人物的挑战”。这一下,如同捅了马蜂窝,全国各地、各报纸、电台,开足了马力,支持小人物李希凡,把大人物俞老先生弄了个“臭不可闻”。李希凡得以青云直上,遨游九天。后来怎么样,我没功夫管它了。不过“小人物挑战大人物”成了流行语、口头禅。为事后“文革”的打倒一切埋下了伏笔。
“文革”开始后的什么姚文元、戚本禹、关锋…等等,无不是靠这个模式,做直升飞机,一步登天。
从那之后,虽然“文革结束”,“朝代”更迭,但是“领导看重,鸡犬升天”这一模式成为中国领导干部“选拔”的重要途径。从邓到江到胡到习,从未变过。
国家既然有此模式,全国上下无不争相效仿,所谓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领导如此,被领导的“家伙们”当然有更聪明的对策,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无人能比。要想升官、要想保住官、要想平安无事,“揣摩圣意”、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极其重要!总之一句话,在中国官场、甚至社会上混,“拍马屁是必须的”。
拍马屁的人多了,拍马屁就不容易了。怎么拍?什么时候拍?拍哪儿?拍的轻重、火候儿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至于“烧香找不到庙门儿”、“拍马屁找不到屁股”的更是大有人在。
或者像老毕这样,先试着拍拍的居多。不料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这次老毕想试着拍一下习近平的马屁,没拍好,被事先捅出来、曝光了,也怨不得谁。
习近平这个二百五的马屁,更是不好拍。要是撂起蹶子来,也不好对付。只能自认倒霉。
|